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意识,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因此,本课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二个小标题,我在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相关材料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主要设计了五个大的步骤来实施教学,它们是层层深入来凸现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宪法对民族政策相关规定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请同学思考:为什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学生回答因为民族团结对一个国家很重要,怎样促进民族团结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引入本课课题——促进民族团结。(导入时间约为3分钟。)[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认为,兴趣能激发大脑表层脑神经的活跃。由宪法知识地学习引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我国有关民族政策的法律规定,又使学生学法、懂法、知法,进而做到尊法、守法,既能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课上自学我预设了5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后,教师询问学生哪里有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间约为7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

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重点的突破是通过出示材料,通过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再讲解强调来完成。(时间约为5分钟。)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点。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深刻,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能学会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来分析,从而增强学习地获得感、成功感。

难点问题的突破是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找学生代表展示小组最后讨论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补充,或者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时间约为10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教师点拨突破难点,体会与人分享、合作的快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认识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成长和进步。

四、课堂小结:找学生说说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时间约为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五、课上检测环节,我准备了4个题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间约为10分钟)

[设计意图]查看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详细了解,以便今后在教学本节课时及时的做出适当调整。查漏补缺,教师及时对学生存在地问题进行指导。

最后,如果有时间的话时政再现,拓展延伸

出示十九大相关材料,组织学生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时政材料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家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从而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身体力行去践行。

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的设计力求简洁、突出区分易错点,从往年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新型的民族关系”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板书设计我突出了这两个知识点,让学生重点区分。

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明确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境内聚居着赫哲、汉、蒙、回、满、土家等六个民族的群众。近年来,双鸭山边防支队始终坚持把引领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民族文化、历史民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促进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与和谐发展。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大力保护赫哲文化遗产 支队主动融入地方政府“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组织边防派出所民警随团参加饶河县民族文化传承学习班,积极配合四排乡政府开展赫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对原始档案整理、网络资源搜集和走访赫哲族老人等渠道,搜集多部记录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嫁令阔”的声像资料,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召集四排乡各族文艺精英组建“嫁令阔民间艺术团”,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占祥担任艺术指导,聘请文化馆舞蹈教师定期授课,组织排练“嫁令阔”、“伊玛堪”、“萨满舞”等赫哲族传统民间艺术,加深了各族群众对赫哲文化的理解认同。在去年全国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上,四排乡“嫁令阔民间艺术团”表演的萨满舞《降妖除魔》、《开江谣》和嫁令阔《呼那吉林格》分获特别奖、三等奖和最佳作曲奖。另外,支队还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了乌日贡广场LED屏幕、汉赫双语路牌、渔船民俗彩绘等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成立了赫哲民俗工艺品制作公司,以公司化、规模化运行方式对赫哲族鱼皮画、桦树皮制作等民间传统技艺加以保护和传承。 展示赫哲民族文化魅力 支队主动聘请技术人员帮助四排乡政府建设了四排赫哲族乡旅游文化网站,将搜集整理的赫哲族艺术声像资料分类录入网站,通过直观方式向观众展示赫哲民族文化。同时,支队还联合乡政府组建了专题片摄制组,制作拍摄了赫哲佳肴美食、民间风采、赫哲人家等不同类型专题片30余部,充实旅游文化网站内容,让更多人走近赫哲族、了解赫哲族。与此同时,支队民警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群众一起跳“萨满舞”、进行“杈草球”比赛,在日常走访中深入挖掘、反复提炼民族文化内涵,并进行推广传承。支队与四排乡拓展赫哲族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拓荒文化的深层内涵,依托四排乡旅游文化网站、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中外旅行社联谊会等渠道,大力宣传赫哲神韵、乌苏里情怀等民族风情。经多方宣传协调,四排乡政府受邀参加了第九届中外旅行社联谊会,签署了《北戴河-东极旅游行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将四排乡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纳入“中俄旅游大通道”,有效扩大了赫哲文化品牌知名度。 引领边疆民族团结进步 支队坚持将民族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先后联合举办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河灯文化节、文化交流文艺专场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30余场次,组织群众学跳赫哲族舞蹈、学习烹饪民族美食,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同时,支队将文化育民工程送到辖区群众身边,开展“红色电影走基层”活动,利用数字电影放映机为少数民族群众播放《乌鲁木齐的天空》、《红河谷》等民族团结影片,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思潮,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还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积极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扶持20户村民发展“农家乐”,推出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赫哲家庭一日游项目”,依托“北戴河——东极”旅游合作路线和每年一届的赫哲族开江节、河灯节等活动,吸引力大量游客到四排乡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游,旅游旺季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超过300人。另外,举办实用技能培训班、民族文化传承学习班,6名自主创业人员在县内开办特色渔村、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主题:民族团结 题目: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课程: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形势政策 姓名:刘骏青 学号:12015240064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 班级:汉教(2)班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摘要: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民族融合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上。在胡风影响下,服饰、饮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各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过程。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团结都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固有的优良传统,是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 民族团结融合胡风服饰饮食近代史共同抗日 正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的融合和淬炼,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齐心协力,融汇进取,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在长期以来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构成的。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华各民族互相团结,相互融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和借鉴,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共同拥有着一脉相承的共性,薪火相传,长久不息。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不容亵渎,不容置疑。 到春秋战国,我国各少数民族早已有了开始交流的动向。各时期的统治者,也都顺应各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趋势,颁布了一系列适应国家发展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协作,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先哲孔子早就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这对民族问题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理素质为脊柱、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1] 这足以看出,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由分裂走向统一,团结和平共处的意识也愈发强烈。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发生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通过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我国在各方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逐渐开始了统一之路。 在长久的朝代更迭中,虽然有动荡分裂,但是仍然还是不断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统一。一直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各个朝代的皇帝却都一贯尊崇儒家思想,自然,大统一的思想也就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族融合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隋唐时期的民族观,视夷狄与华夏为一家,爱之如一。 文成公主入藏,彝族和白族在中华统一政权的一部分上的文化认同感、亲和力以及政治上对统一的维护,在壮族、回族中传播,在蒙古族和满族中传播 宋辽时期,相对正确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民族矛盾,有利于自己政权的生存和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促进民族团结》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促进民族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制度。 能力目标 理解促进地区共同繁荣和民族地区进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少数民族大发展的事实说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制度为保障。难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社会共同的责任。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附《中华民族歌》)中华民族兄弟多,五十六族齐欢歌。汉壮蒙古维吾尔,藏回朝鲜哈萨克;苗彝布依鄂伦春,满侗哈尼塔吉克;瑶白傑傣达斡尔,黎傣土家鄂温克。东乡他佬珞巴土,布朗纳西高山畲;拉祜彳乞佬水阿昌,撒拉毛南彳瓦锡伯;普米德昂羌保安,门巴裕固怒景颇;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京基诺;独龙赫哲俄罗斯,团结奋斗建祖国。 2.设问:你能从《中华民族歌》中找到哪些民族?从《爱我中华》中感受到中华各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 3.学生交流。 4.教师引言: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强, 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民族大家庭 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以—汉族_ 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_ 平等_、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发表时间:2018-07-23T18:14:26.8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作者:苟芳年[导读] 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不同时期盛行的文化各学派以多元的形式共存于中华文化结构中。 二、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意义(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形成、存在与文化认同是不可分的。民族血缘、血统的认同,确定了人们同属于一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及义务。随着民族的发展,文化在联系民族中所起的作用已超过了事实上的血统关系。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民族存在的前提,能在民族中起到内聚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及政权稳定的需要。一个国家必须有维系民族的纽带及民众思维与行为的基准,这就是认同,最终使民众的思想及行为与国家的利益目标一致。认同属于文化深层次的内容,能导致一种最高价值的形成,因此能导致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感情,热爱国家、捍卫国家,因此,文化认同是国家的灵魂,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三)加强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代国际竞争中除了以军事和经济有形力量起支配作用外,软实力以文化之源作为载体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实力摒弃了用传统的强制性力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方式,采用吸引合作的感召力、凝聚力来提高自己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因素,文化实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四)文化认同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验、精神、情感的寄托及社会秩序,离不开对于某些文化——民族的、国家的、人类共识文化的共识。而人的文化认同正好概括了这一切。在人们的认识体系之下,人们有一致的对于自然界及社会的认知,对于生产劳动、生活的经验,对于健康的认识及治疗疾病的方式,等等,这一切存在于文化中,为这一文化下的人们所拥有,从而形成了一种认同。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现阶段的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不断加强民族理论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部队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公开讲座和课堂教育、文艺节庆等不同形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弘扬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校园2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 ----昭通学院首届民族文化节纪实 昭通地处乌蒙山片区腹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彝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24个少数民族5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1%。其中彝族、回族、苗族属于主体少数民族,人口均接近19万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但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种散杂居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其整个社会发展问题是“全方位”的民族平等问题,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教育平等一系列问题。昭通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方针,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弘扬”的思路,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昭通学院作为昭通唯一的一所大学,现有少数民族十五个,有少数民族学生1433名。同时,随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我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现有来自美国、泰国和老挝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和交流,全校呈现出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为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国

际视野,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和谐校园环境,昭通学院于2013年11月29日举行了“昭通学院首届民族文化节”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民族文化展示的方式,全校15个少数民族同学和来自泰国、老挝的留学生对他们的文化、风俗习惯、饮食、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服饰等进行了全面展示。 一、国际民族文化展示 我校2020远景目标之一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院校,因此学校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现我校与泰国东方大学、南邦国际技术大学和老挝的巴芭莎职业大学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名来自这两个国家的学生到我校学习和交流。此次民族文化节上,泰国和老挝的同学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这两个国家的服饰、音乐、舞蹈和美食。泰国同学穿着筒裙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让同学们领略了东南亚文化的异国情调。老挝同学制作的牛肉沙律让大家品尝到了不同的风味。最具特色的是此次文化节恰逢泰国和老挝水灯节日期间,因此泰国和老挝同学把他们的水灯节带到了民族文化节上。水灯节是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泰历十二月十五日(公历11月)庆祝。每逢水灯节的夜晚,无论是城市或在乡镇,只要是濒临河港或湖边的地方,水面上都会飘满水灯,闪亮着一片烛光,在一片花香和轻快抑扬的“放水灯”歌声中,构成一个欢乐的水灯节。留学生们带领其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培育时代新人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培育时代新人 内容摘要:温泉县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将县一中、二中的小学部合校成立民汉小学温泉县城镇小学,进一步优化了“双语”教学环境,增进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截止目前,全校共开设2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97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2.6%。我校一直在积极一条有特色的、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本文是我校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的思考分析和归纳论述。文中讲述了我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创性地开展民族团结的启蒙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增进小学生对中华大家庭的了解和认识,重点采取民族团结教育课、班队会、演唱民族歌舞、民族知识讲座、民族团结故事会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民族团结、互相尊重,共同繁荣的思想认识。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六字活动法”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也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基于各民族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在中小学以制度化形式系统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既有利于青少年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在思想上打牢了民族团结的根基,使其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妥善处理好涉及民族方面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在遇到涉及民族团结等大是大非问题时,才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受境内外各种分裂势力的煽动、盅惑、唆使和利用,始终站稳立场,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的现象进行斗争,从而维护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以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松懈的重大工程,要从小抓起,作为我们教育者理所当然要承担起这项重要的任务。现将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工作方面的做法进行总结,与大家一起探讨找出经验和不足,以便开辟更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新路打下基础,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学校设置德育园地、制作“校园文化墙”,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主题队会等易于小学生理解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教室和板报、墙报阵地,宣传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校园氛围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创新了宣传教育载体,拓宽知识面。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进的全过程中,我校尽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了“看、听、写、做、会、动”的“六字活动法”。 一、通过“看”使学生初步对各民族民风民俗有主观感性认识 “看”就是结合县情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去民族风情园、科普教育基地、民族展览馆等地参观考察。使他们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等有了初步的主观感性认识;温泉县是少数民族县,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着自已的家乡。学校充分结合乡情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如用丰富的温泉文化开展“看”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温泉县是个神奇美丽的西部边城,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丰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促进民族团结》培优课教案_7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 ②明白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能力目标 ①提高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②增强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能够初步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爱国之情,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懂得现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③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点 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及意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三、教学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情景演绎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教师过渡:那我们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先欣赏一首歌曲。 2、导入 歌曲导入:播放《中华民歌唱起来》,展示歌词。 提问:你能从这首歌中找到哪些民族? 学生: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 教师简单介绍几个学生不熟悉的民族,如仡佬族、仫佬族等。 过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的第一框题《促进民族团结》。 3、活动一:民族大家庭 图片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 思考:根据图片,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夹杂在人口最多的汉族和其他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部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又聚居在一起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

民族政策,民族团结

学习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 摘要: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其中,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 关键字: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政策概述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数十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中,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八条: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使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2.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知道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文化繁荣所做的巨大努力。 能力目标: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资料;分析、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国家才能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新型民族关系、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是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进行编写的。第四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与社会发展,明确奋斗目标,为树立肩负历史责任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 本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学生了解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国家为促进民族发展,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生在地理、历史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生活中能认同

尊重少数民族同学、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良好的情感基础利于学生学习本部分的内容。 受生活环境、学习程度、个人成长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从认知到行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团结,还需要长时间深入地引导与巩固。 四、教学过程 运用你的经验: 听一首歌《中华民族唱起来》,试一试,你能从这首歌中找到哪些民族? 追问并深入思考: 你判断不同少数民族的细节与标准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等,民族百花园异彩纷呈。 资料呈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 红色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贺兰山岩画文化、边塞军旅文化……越来越多的宁夏特色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截至2017年,全区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18处,水洞沟遗址、西夏陵、开城遗址被列入全国150处大遗址,西夏陵成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项目被列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宁夏同样成就斐然。全区目前已拥有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医药、民俗等)1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县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小结: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传承满族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灿烂文化才汇聚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西门外小学做为满族自治县小学,将拯救满族语言,传承满族文化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德育工作与民族特色教育相结合,确定以“满乡小学”创建作为学校的长期奋斗目标,以挖掘、保护、发展、创造满族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出具有浓郁满族文化特色的教育名片。 传承满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西门外小学创建“满乡小学”纪实西门外小学始建于1947年,2014年9月与原西关小学合并,现在校学生926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弘扬满族文化,拯救满族语言,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强民族教育,2015年春,县民宗局和教育局组织了满语言教师省级培训工作,开启了对满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工程。同年秋天,西门外小学在我县率先展开了满族语言文字进课堂工作。 配强组织,完善设备。两年来,西门外小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立了满乡小学创建领导小组,设立满族文化教育办公室,由教导主任和满语教师主抓满语文的课堂教学和满语文培训工作,音乐、美术教师负责校园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和培训。学校选派了素

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曲红花教师承担了学校满语文教学工作,协助和配合落实学校满族语言特色学校其他工作,她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做法还在市级满语特色学校工作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学校根据校情和学情,在四、五年级开设了满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以社团活动形式,开设了满族传统文化剪纸、书法、舞蹈、小合唱等满族艺术传承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满语文教学工作,学校在五楼设立了“满族学堂”专用教室,教室内有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满语教学黑板,教室内墙壁布置也以满族文化为主题。五楼的厅廊文化建设以满族民俗风情为主题来设计的,让全校师生每天都在满族文化的熏陶下,身心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认真落实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把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牢固占领教育主阵地,强化全体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认识。 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党的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制作宣传栏进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以年组为单位,满语教师教授满语文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为学生做民族团结一家亲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