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创造访问条件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提问的三种形式: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掌握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注意事项: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调查座谈的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主持调查座谈 主持调查座谈的技能 强调现场采访的原因 强化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悉心闻取线索

重视视觉功能 适时调节音强

着力训练听力

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坚持当场纪录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记录的注意事项

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一、创造访问条件

1.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任何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并服务于活动前和活动中。

(2)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2.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①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②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分为三个步骤:

①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

②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

③以这一事物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①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②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调动五官去感受。这种语言主要由表情手段构成,具体为三个方面:①面部表情;②体态表情;③手势。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具体做法包括:①强调采访意义;②约束神情语态;③排除外来干扰;④变换活动方式。

二、掌握提问技能

1.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

正面提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此形式一般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

(2)侧面探

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

启发引导通常又称为联想,有具体规律和方法可循:①接近性启发引导;②相似性启发引导;③对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激

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形式通常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

在具体实施时,反面激的形式又可从两个方面掌握:

①激问,即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

②错问,该方式的刺激强度超出激问,而且,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反面设问,促使对方的兴奋程度俱增,迅速产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于是便讲真话、吐实情。

2.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宜简洁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

(2)提问宜具体

记者在提问时就应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问清了,也就是说,提问具体化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3)提问宜间接

(4)提问宜深刻

特别是在采访干部、专家、学者等对象时,提问应有深度,这样,对方才有思考的空间,答得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地掏出颇有价值的材料来。

(5)提问宜自然

既是谈话,首先就得有亲切、自然的谈话气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是要求记者将所要发问的问题设计成讨论式的,然后,双方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就容易谈得自然、亲切、深刻。

(6)提问宜节制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①谈话提问要得体、贴切;②谈话提问要讲究分寸。

三、主持调查座谈

1.调查座谈会的效果

包括:(1)节省时间;(2)互相启发;(3)及时验证等。

2.主持调查座谈会的技能

(1)事先通知对方

(2)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

具体包括三类人:

①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知情者参加;

②选择对某事物持不同意见的人员参加;

③要选择那些不仅了解情况而且对新事物热隋、对新闻报道工作支持的人员参加。

(3)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

每次座谈会的人数以三五人或六七人为宜。

(4)不要轻易下结论

(5)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四、强化现场观察

1.强调现场采访的原因

(1)认得一切认识活动都是靠感觉开始,记者的采访活动也不例外;

(2)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3)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3.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明目的。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

(2)多请教。在现场观察中,记者应主动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是熟悉情况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请行家陪同观察。

(3)抓特点。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应该将客观事物某些有特点的方面提取出来,然后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创造访问条件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提问的三种形式: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掌握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注意事项: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调查座谈的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主持调查座谈 主持调查座谈的技能 强调现场采访的原因 强化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悉心闻取线索 重视视觉功能 适时调节音强 着力训练听力 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坚持当场纪录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记录的注意事项 实 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一、创造访问条件 1.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任何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并服务于活动前和活动中。 (2)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2.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①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②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分为三个步骤: ①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 ②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总课时:总课时54课时,其中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 考试对象:适用于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本科 考试方式:笔试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 新闻采访与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知识的主要课程。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考试基本要求 1、通过的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环节在整个新闻活动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要求学生了解采访的概念、特点和实施形式和基本要求,理顺采访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采访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机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提问技巧、现场观察和采访笔记的记录方法,提高新闻采访的效力和效率。 4、对时下流行的新闻专访应有全面的了解,注意相关的采访、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5、通过对消息及分类消息的的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消息的总体写作规范,还要强化常用的消息类型的写作训练。 6、通过对深度报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任何一种新闻体裁都有其兴起的背景、演变的规律,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对规律的探索上。 7、精确新闻报道和组合报道是目前新闻界比较实用的两种新闻报道方式,要求掌握它们的具体写作要求以及写作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分值 1、笔试(120分钟,满分100分) 主要包括:1、客观型试题:(25分) (1)单项选择题或填空题15 分 (2)判断题10分 2、主观型试题(75分) (1)名词解释8分 (2)简答题12分 (3)应用题25分 (4)论述题30分 四、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最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已改ok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 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 适应对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主要先修课程:无 执行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本课程以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即兴主持创作方法、原则为主要内容,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要求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即兴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技能,熟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驾驭各类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场合。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互联网新媒体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形式要素。 能力目标: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初步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技巧。 素质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及基本原则,理解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2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3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了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2.1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2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2.3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理解新闻采访的任务;掌握如何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第三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3.1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3.2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3.3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理解什么是新闻的选题;掌握如何正确策划新闻选题、新闻选择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教学难点: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第四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4.1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4.2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4.3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教材辅导书笔记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 采访对象的分析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访问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 访问的前提首先要选择并找到权威的采访对象。所谓权威的采访对象是指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和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是指事实的当事人、事实的目击者和参与者。 (1)采访一个事件,要找到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 (2)做一个工作报道或经验性报道,要去寻找主持这项工作或创造这个经验的人采访。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访问的前提: 权威的采访对象 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 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中介型的采访对象 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 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 为社会代言的心理需要 研究人们接受采访 代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诉求 的心理需要 交往的需要 满足内心要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 权力阶层的采访对象 向媒体调查提供信息的人 接受采访的顾虑和 各类专家 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 被媒体表彰的先进人物 面对年轻记者 对于小媒体的记者 采访对 象的分析

(3)报道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最权威的采访对象是这个人物本人。从侧面去采访这个人物的事迹,要找这个人物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爱人、孩子、父母、邻居等。 2.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各类专家. 在采访一些专业问题的时候,相关的专家常常被认定为权威的采访对象,因为专家对本行业的知识比较丰富,也掌握比较完整的背景材料,所以其在认定事实和评价事实方面较一般人具有权威性。 (2)相关方面负责机构 相关方面负责机构是指对某些新闻事件有行政领导关系的官方发言人。 二、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根据与报道处于不同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对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加以分析,采访对象可分成五类: (1)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这类采访对象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常常比较信任记者,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他们往往主动满足记者的要求,主动提供材料,主动解释质疑,而且主动提供新的线索。 在面对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记者容易犯毛病,如“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了解。 (2)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这些人因为在社会上陷入了困境,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迫切希望通过媒体把他的问题反映出来,以便使自己脱离困境。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它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的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报纸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课堂教学、课堂操作、实践演练、新闻采写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视采访写作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加强新闻采访报道每个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表现,使学生真正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实现所学知识的通融贯通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多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同时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引入最新业界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兴趣和新闻敏感。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一、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对新闻采访的诠释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形式 (1)个别访问 (2)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2.性质 (1)常驻 (2)突击 (3)交叉 (4)巡回 (5)隐性 (6)易地 (四)新闻体裁 1.消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体裁。 2.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新闻事 件的体裁。 3.二者区别: 消息通讯 对象:事人 手法:叙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人称:第三人称第一、第三人称 结构:单一多样 篇幅:短长 (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写作为采访提供经验。 3.采访是写作的来源。 4.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是新闻传播实务和理论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新闻报道的有又一次成熟;标志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有利于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新闻导向正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显性策划。 2.隐性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矫正 三、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 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迅速吸引受众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1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1)新闻采写源于、立足于社会生活 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2)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我们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评价与认可与否,来判断新闻采写是否成功。 (3)新闻采写的责任担当是守望社会 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承担起守望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检验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一大凭据。 2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1)以逐新为本能 新闻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要求记者持续发现、追逐新近事实,记者的职业本能是逐新。 (2)以客观、公正为准绳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采写需要做到认识、把握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并力求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这是新闻采写的一大主要职业行为特点。 考点二、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1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1)实有其事 新闻基于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 (2)展示真相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美]密苏里学院,范红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6、[美]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1-1 7、[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布雷迪著,范东生译《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美]杰里·施瓦工茨著王蕊/ 曹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2、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15、叶春华连金禾著《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 18、《南方周末》编辑部《经典头版及背后的故事(上下)》,珠海出版社2002-03-01 19、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08 21、刘保全彭朝丞编著《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11-1 2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新华出版社2009-1-1 24、刘明华张征选编《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 25、孔祥军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7 27、严三九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8、宋玉书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12 29、郑亚楠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外国名篇卷》,复旦大学出社2005-5 30、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1 3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01-01 32、[美]李普曼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Ⅰ、Ⅱ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新闻采访教程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复习资料整理 1.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 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 2.采访的定义有三个要素: a.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b.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 c.采访的活动包括三项内容: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3.采访的主要基本方式:访问、现场观察、体验、阅读文献。 4.访问: 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基本步骤:a.明确采访目的; b.进行采访的预约; c.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 d.与采访对象见面,建立轻松、融洽的访问气氛,提一般性问题 e.提问敏感问题 f.结束访问,与采访对象告别 基本形式:公开式访问、隐蔽式访问 5.现场观察指 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 “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始终身临新闻现场,靠观察和询问进行采访。 7.文献的积累 材料: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相关的专业书籍;

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8.采访是新闻 写作的基础。 9.衡量新闻作 品的质量的四个标准:真实性;价值性,既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时效性;可读性和可视性。 10.采访材料质 量的要求: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深刻性;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11.采访的四个 基本特征:采访活动追踪新近发生的事实;采访活动时刻处于失效的压力下;采访活动要贴近事实,贴近现场;采访活动使用的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12.记者与采访 对象交往的困难源于三点:繁杂性,双向性和对等性。 13.采访的任务, 是依据报道的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14.采访任务的 五要素:拿到事实(第一要素);拿到真实的事实;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拿到典型的事实;迅速地获取事实。 15.采访的八个 步骤:获得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联系访问事宜;建立融洽的访问氛围;提问;现场观察;结束采访。 16.高质量的线 索是高质量选题的前提。 17.新闻线索首 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新闻线索是一个简单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和挖掘;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关注薇公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第一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两类代表性的诠释 (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或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2当前比较科学、准确的诠释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考点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 (1)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写出稿件、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这与其他信息采集活动并不完全相同。 (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特别注重时效性。 (3)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部分项目提前有计划和准备之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具有突发性。(4)需要的广泛性。人们对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需要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是综合应用学科,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满足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因此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记者应当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较高。

考点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从形式上分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主要为下述十种: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又称“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最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且深入,记者容易掌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 开座谈会是指记者就某个采访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适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在较短的时间内记者可以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②记者同时采访几个对象,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③采访对象之间互相启发、补充,通常能即时修正或验证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3)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认真观察现场事物。 (4)参加会议 会议通常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 (5)蹲点 蹲点是指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适用于时间性要求较低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调查报告、解释性报道等。此形式的好处是:记者可以较仔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抓取典型,揭示本质,进而写出有深度、厚度和力度的报道。 (6)查阅资料 “报纸传播新闻的工作现已进入解释性阶段”,查阅资料对采访活动的影响日益重要。一般资料包括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受众来信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7)改写 改写是指将新闻线索或现成的稿件,通过修改或补充的方式而形成一则新鲜的新闻。 (8)问卷 问卷是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匿名性;②成本低;③便于受访者思考。 (9)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充当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它通常能弥补其他采访的不足,使新闻能够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实施电话采访时要注意:①准备要充分;②提问要凝练;③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直接转载信息;②组织网络调查;③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④查阅收集资料。 2从性质上分 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主要为下述六种: (1)常驻采访。向外地或外国派驻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时间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叉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依据编辑部指示,沿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隐藏记者身份或不表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易地采访。记者在分工范围以外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考点四: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指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的报道样式的通称。通常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两大类。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识记)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2.研究受众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6.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 7.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学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如:张骏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如: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朱万曙、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 8.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9.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10.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12.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4.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5.采访中曾有“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定势效应。(对个人角色而言) 16.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7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18.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19.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2),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20.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21.有人说,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师”。 22.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3.播音员和主持人是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24.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25.一般说,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6.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7.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名词解释)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

《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同步综合训练

一、名词解释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诱导式提问:在于启发对方,把自己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访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问题。漏斗型采访法:即先提开放式问题,后集中用闭合式提问。 心理距离:人和人的交往,双方之间的感情是有深有浅的,有的感情极好,所谓“刎颈之交”;有的感情极坏,所谓“不共戴天”。心理学上把这种感情好坏的距离,成为心理距离,并分为九个等级。 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集中时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