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_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

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_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

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_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
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_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

2011年第1期

第22卷总第102期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No.1,2011

Vol.22

General No.102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白红梅(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

育、教育评价。

春迎(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副校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与教育评价改革

研究”

(课题编号:DXA090347)成果之一。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

———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

白红梅

1

春迎

2

(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

021000)

[摘要]内蒙古呼伦小学成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例子表明,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人们共识的

今天,

学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主渠道意义也备受人们关注。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反思少数民族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品质及课程模式方面的文化特点等,已引起当今不少少数民族学校的重视。

[关键词]内蒙古呼伦小学;民族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11)01-0010-05

民族教育发展至今,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不能不承认,不少民族学校在普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在主流文化的强势背景下,其办学宗旨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进入了一个丢掉特色趋同发展的误区。

对少数民族学校而言,文化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是其不可忽略的三个立足点。但目前不少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除了授课语言不同之外,再找不到其他独特之处,民族教育的全部意义仅仅停留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语言文字尽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工具,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并不能够完全代替民族文化传承的全部。为什么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说着自己的语言却严重缺乏民族认同感、缺乏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及本土适应能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在民族学校得不到保障,那么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何以可持续发展?今天,随着

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民族文化由民间自发传承转向学校教育自觉传承和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一、呼伦小学在多元文化教育

中传承民族文化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等民族共同创造了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及地域文化,这种多样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造就了呼伦贝尔的独特底蕴和魅力。呼伦小学是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民族小学。呼伦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折射了呼伦贝尔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久远性,同时以其明确的民族教育目标和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活动,全面阐释了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009年12月,笔者通过对呼伦小学的调查

01—

和访谈,发现呼伦小学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值得其他民族学校借鉴。

呼伦小学虽然规模不大,仅有学生370人,教师36名,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以蒙、汉、英三语教学为特色。该校领导对民族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均具有较高的认识,并通过他们的执著努力,使学校成为民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了包括教育目标、实施途径与方法、课程安排、教育评价及结果反馈等完整环节的良性循环体系。

1.教育目标的文化理解

在访谈中,有关教育目标的问题,校领导直言:“我不希望看到随着教育质量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学生却严重缺乏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不愿意看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丢失。”“我们学校主要用蒙古语授课,但也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每个孩子的文化根基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以及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朴实的理解折射出了他们对传承和保护多元文化的信心和追求。目前,这一理念成功地融进了他们的校本课程、课外活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校园文化环境等诸多教育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实施中。

2.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与实施

(1)校本课程的民族与地方特色。该校做到了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一方面重视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并实施特色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课、马头琴课等。除此之外,还长期组织开展“蒙古长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火布思”(蒙古族传统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装表演、美术、民族手工、“小主持人”、“搏克”等课外兴趣小组。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是因为该校除了常规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之外,还设有与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小组匹配的美术室、语音室、民族手工室、蒙古长调室、马头琴室、“小百灵荧屏”演播室、蒙古象棋室,并配备了所用的足够器材。实施的校本课程,学时为每班一周一节,依据年级实施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主要实施蒙古族传统谚语、格言和歌谣教学,蒙古族生活用具演示和介绍;中年级主要实施蒙古帝王、民族英雄及名人介绍,以及民族历史的教学;高年级主要实施各民族习俗、呼伦贝尔地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活动的教学和认知。

(2)“草原游牧文化教育基地”体验“一日游牧生活”。该校在原有的校本课程基础上,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不忘牧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本土知识,2009年10月在鄂温克旗白音胡硕家庭旅游景区,与牧民家长合作建立了“草原游牧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基地一到两次,体验牧民“一日生活”,包括清晨挤奶、喝早茶、放牧、给牲畜饮水、搭建蒙古包、进入蒙古包的礼节、秋天打草、三项竞技(即蒙古摔跤、射箭、赛马)、蒙古象棋、游戏等等。这样的教育基地具有开创性和深远的意义。

(3)“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是由蒙古族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两个部落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的孩子组成的,合唱团因此起名“五彩”,具有文化多元的意义。这些由来自农村、牧区和林区的37位孩子组成的合唱团用各自民族的语言,以他们特有的音乐天赋和原生态童声演唱代代相传的民族歌曲,成为呼伦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从2007年起,合唱团已在北京、呼和浩特、上海、深圳、广州、长沙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30余场,还计划出国演出,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4)运动会与课间操的民族特色改革。该校历届运动会除了普通的竞技项目之外,还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搏克”(蒙古语,指摔跤)、蒙古象棋等比赛。课间操也正在进行改革。据校领导介绍,该校音乐老师和有关人员正在积极编排课间民族操,要求民族操的音乐与“五彩合唱团”曲目相结合,有望近期开始实施。

(5)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文化教育意蕴。当走进该校教学楼时,你会看到具有多元文化教育意蕴的墙壁文化。比如,三楼走廊的一面墙壁上有四个醒目的栏目———“三语活动栏”、“三语写字秀”、“三语手抄报”、“三语作文展”,“三语”即蒙古语、汉语和英语,表现了该校对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交往能力的重视。再如,许多墙壁上都贴有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介绍民族文化与乡土知识的蒙古文字小图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民族及乡土知识。在一面对着楼梯的墙壁上,挂着用蒙古文字写的铭言匾“出生就学到的民族语言不能忘却,永生栖息的故乡是我眷恋的摇篮”(这是一位著名蒙古族诗人的诗句)。这

11

句话教育和鼓励着各民族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学好自己的民族语言。班级的墙壁文化设计也很有民族特色,包括展示民族舞蹈、服饰的知识卡片等。学生的服饰方面也体现了多元化,每位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民族服饰,每到重要节日和活动时都要穿戴。夏天的校服是普通服装结合民族服饰特点制作而成的,深受学生喜欢。民族饮食文化也受到关注。学校食堂根据学生的口味和传统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科学营养,除注重奶食、肉食和蔬菜搭配之外,每逢开学、放假、节假日还安排学生吃“手把肉”(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对肉食的传统特色吃法)。

3.多元文化教育的评价与反馈

很多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呼伦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由于具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保障,起到了导引、激励、反馈、完善等诸多作用。据校领导介绍,学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需要统一参加期末考试,如对蒙、汉、英三语学科分别就朗读、基础知识、写作等方面进行测试并做出综合评价;音、体、美学科的测试也以笔试占50%、实际操作占50%的比例进行评价,当然试题比较灵活多样。其他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小组也要经常以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采用比赛、设计、考察、表演等形式。由于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呼伦小学的特色发展获得了诸多成就。与此同时,这些课程和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学生成绩下降的现象。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1](P224)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和发展的能力。然而,多元文化教育并非只是一个理念,更重要的是每所学校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建构有效的实施模式并付诸实践。呼伦小学的模式至少能引发我们对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文化思考。

二、教育目标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与教育目标息息相关的因素———人、学校、社会等,任何一个要素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都不是单一性的,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该包括多个维度:人类性取向、民族性取向、时代性取向和文化性价值取向。”[2]可见,民族性和文化性取向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学校所要培养的“人”是具有不同民族属性、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需求的人;“学校”的层次和种类也是多样的,单从教学用语就分为普通学校、民族学校和民汉合校等;“社会”在中国也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民族构成和文化特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教育目标概念的表述中尽管没有提到“民族”和“文化”等词汇,但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讲,教育目标必然带有多元文化精神。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民族性取向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民族教育作为中国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统一要求。但也要立足本民族地区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特殊背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要有明确定位,否则目标趋同势必影响学校办学特色,影响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从而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还会危及国家多元文化体系的稳定和完整。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中应当达到的全部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活动领域几种。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上诸目标也都不能忽略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不同民族、不同的生存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认知模式、情感倾向、价值取向、运动技能及育儿方式等诸方面呈现出了多元性和特殊的意义,各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结构所需的人才规格和要求也有不同的特点。民族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应该考虑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更要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奠定学生的“文化根基”。尤其在少数民族文化日益面临世界文化和主流文化冲击的今天,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更应该确立“文化价值目标”的一席之地。因此,立足本土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强学校培养目标的多元文化选择、充分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才能保证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具有多元文化品质、校本特点和本土适应性,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然而,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学校存在目标模糊

21

或目标错位的问题,在培养目标上仍强调国家化和功利性价值,多数民族学校办学缺乏特色,尤其是重点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而忽略民族特色的现象更为凸显。笔者2007年6月和2009年12月两次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和呼伦贝尔市的8所学校做了调查,了解到普通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和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的机会,大部分民族学校仍然过分强调考试课程,忽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明确的本土知识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标。农区和牧区还有所不同。在农耕地区,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旗县学校基本没有明确的本土和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意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却流于形式。在牧业地区,纯牧业旗民族学校比城市民族学校要好;城市小学比城市中学要好。表现为: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的牧业旗无论是民族中学还是小学,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传承意识和目标明确,学校通过校内外各种途径和文化资源实施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城市民族中学比民族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学校的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民族认同感明显缺乏。

为此,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民族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还应该体现文化责任,使学生在获得主流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塑造民族性格。这是民族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

三、理解课程的文化品质

学校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实施的课程来实现,民族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一个重要特色也在于课程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包括认知模式)中的民族本体文化品质和民族文化教育理念,而非仅仅是课堂用语和一门民族语文的开设。

首先,因为课程代表着学校文化和集团文化的承载体身份,任何国家和民族对课程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也“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表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3]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民族发展、教育发展以及人的发

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课程的文化研究与反思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本质,教育的文化本质也决定了课程具有文化品质。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课程”与“课程文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课程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1](P288)这说明,教育和课程在文化本质上都应该具有自由选择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反映和体现多元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弱势群体的文化,这既是教育内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寻求公平发展的普遍需求。

其次,课程的文化品质应贯穿课程的所有方面,包括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决策到课程实施。然而在教育现实中,课程又是一种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是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是统治阶级文化再生产的手段。为此,批判教育理论或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也批判现代课程是“主流中心课程”,仅仅是主体民族经验、文化、知识、历史和观点合法化的体现。因此,这种课程只是国家政治和主体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非主流民族即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文化价值及认同。这不仅容易造成主流群体学生的文化优越感和非主流群体学生的文化自卑感,而且还会导致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误解与冲突,不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交流和行为的能力。

不同环境、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成和发展都烙上了本民族习俗和文化的特征,即从神话时代开始,处于不同神话谱系和习俗环境中的人们,对生命意义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可见,以人的生成和发展为本的教育从源头上就具有生活性、民族性、习俗性和文化性。对少数民族学校来讲,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必然有悖于教育、课程、文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因此,应该使更多的学校充分理解课程的文化品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由应然向实然的转变。

四、多元文化课程有待进一步探索

“21世纪中国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从全球化的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角度来探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必须加强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意识,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课程改革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影响,保证不同文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力。”[4]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

31

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将成为各类学校的课程模式,这就为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少数民族学校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特点、学校特点和课程资源等重要因素,探索出整合国家性、地方性、校本性和民族性的多元文化课程。首先,应有效改革显性课程,诸如民族语文、汉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调整原有的一些内容,安排和增加适合地方社会和少数民族学生需要的地方地理与经济、民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及观点,如民族语文课完全可以用本民族经典作品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来充实。其次,重视开发符合当地经济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内蒙古有的牧业旗县的民族中学把“蒙古搏克”、“蒙古长调”、“蒙古象棋”、“嘎拉哈游戏”、“射箭”、“马头琴”等传统文化引入了课程体系;延边自治州把朝鲜族传统游戏———秋千、跳板、摔跤等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侗族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歌”引入了学校课程;黎族竹竿

舞也已经被纳入学校课程等。这些有效的举措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否认目前有更多的民族学校仍然没有足够重视,更多的特色课程资源并没有引起关注和开发。因此,校本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如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外民族文化活动及场所(例如,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和特殊仪式等)、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各种民风民俗、校内外的民族榜样人物等,需要学校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除此之外,值得反思的是,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说明人们选择民族学校仍有种种源自“教育结果”的顾虑。因为对更多的家长而言,考什么学什么是最明白不过的逻辑。因此,除了课程改革之外,还要把民族文化知识合理纳入到考试和评价体系当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多元文化教育应有的地位,提高少数民族学校的吸引力,从而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有关教育评价的相应改革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袁利平.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s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houghts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t Hulun Primary School

BAI Hong-mei1,CHUN Ying2

(1.School of Education,lnner Mongalia University,Tongliao,Inner Mongolia028043;

2.Hulun Primary School.Hailar,Hulunbeier,Inner Mongolia021000)

[Abstract]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successfully at Hulun Primary School.It shows that today people are fully aware of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hools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thnic cultures.Now,many ethnic schools start to reflect 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ining objectives,course quality and course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 words]Hulun Primary School;culture of ethnic groups;inheritance;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娜木罕〕—

41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中低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张田若老师的专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对识字及识字教学进行理论论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崔峦老师等专家在《课程改革问答》、《新课标解读》中多处论述识字教学的变化及对策。但尚无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和方法。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不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探求哲学和科学间的新秩序。”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独特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艺术教育实践当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不能用大学生活跃的直觉想象力来弥补的,在现实中会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所处的困境 1.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选择不成熟,自我辨别与分析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希望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认识五线谱,学习书法或绘画,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较低,这使得大学艺术教育弥补的可能性、视野的开阔性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各样新信息的冲击中,难以把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素养有机结合,难以把艺术知识同自身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最广泛地结合起来,难以使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艺术创新。 2.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对于如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尚未得到重视。我们知道,不管是大一的新生,还是研究生,其说、唱、舞、画等艺术冲动力都会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却千篇一律,大多只是开展了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的赏析课或西方的歌剧、舞剧的赏析课,并无实际操练的艺术实践形式,更说不上很好地把民族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使艺术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多样。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重要性的漠视,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不能遵循其在大学应有的规律,从而不能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与民族文化很好融汇的艺术学习环境。 3.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民族特性的表现,歌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棋艺等都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议论文作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屹立在东方强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现代更是蓬勃发展。当今世界,中国正起着巨大作用,但却也面临巨大危机。在今天,中国虽然在国际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却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冲击。传统文化的没落,西方文化的盛行。这却也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吗? 197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而牺牲,那些被人记住了的,那些没被人记住的,数也数不清。今天的中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忘记了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失去了战斗力,将会变的不堪一击。在这个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底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着每一行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表现,不管哪一行,我们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是我们中国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我们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华民族于水火,他们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中国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中国是千万个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过别人,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4-07-17T08:57:40.5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安春青 [导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安春青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2.1 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2 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2.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3.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3.2 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3.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 多元文化启蒙教育是一种理念,其基本主张是通过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他国文化的教育让幼儿学会尊重、欣赏与理解他国文化。节日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蕴含了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以幼儿园节日教育为窗口进行多元文化启蒙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节日教育的特点,分析幼儿园节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尝试构建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引导的幼儿园节日教育体系,以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进步。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关于多元文化教育与幼儿园节日教育的研究成果,并评析了这些成果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论文还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明了这些理论对幼儿园节日教育研究的启示。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考察了S省三个城市的24所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是否反映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情况。研究结果不仅反映出幼儿园节日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评价等方面未能完全反映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幼儿园内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大环境对节日教育的影响因素。针对幼儿园节日教育调查研究结果和问题,探索并尝试了以幼儿园节日教育为平台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行动研究框架。通过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文化素养的学习为前提,在节日教育的实践中尝试探索包括节日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幼儿园节日教育体系。结果表明,同未进行行动研究相比,教师、

家长、幼儿均在各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本研究还综合分析了行动研究中幼儿园节日教育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节日教学准备、幼儿园管理、家庭、社区、社会等方面对节日教育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社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建议,并指明了研究的特点和 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少数民族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式及途径;从社会其他方面来看,要维系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广开“才路”,创新培养创意人才。 标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传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然而,即使是一个极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民族之间渐渐变得有差距,特别是人数很少的诸如珞巴族、纳西族等。显然,在这种民族文化格局下,居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很有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生存困境。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内容是:“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阶段上的差别,即占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占据主流地位,反之,则被边缘化;而民族文化本身生命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是占主流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围绕“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了重要部署。 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在西部地区深入开展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全面优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要地推进作用。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流通和消费的产业,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三篇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备课人:科目:道德与法治课时:2 课题;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悟多元文化的魅力,了解多彩世界的文化。 2.感受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 3.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从而培养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2.理解各种文化是平等,得如何更好的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自主学习: 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 ),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2.陆地表面()( )。有连绵起伏的(),有低洼的();有宽广的(),有低平的()… 3.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欣赏到神秘的()、壮美的()、寂寥的()、坦荡的()、幽深的()、汹涌的()、柔美的())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是不同()的显著标记。 4.( )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世界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终年白雪覆盖,气温非常低。 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在各具特色的()中,人类创出( )( )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6.豪放的苏格兰凯利舞)是苏格兰高地的象征。( )和()被称为夏威夷的两大特征。 7.拉丁美洲令人着迷的舞蹈( )( )()()等除了受()影响外,还深变非洲、欧洲文化影响,是一种()。 8.中国西南地区()优美( )丰富,有些少数民族舞蹈以仿( )( )( )( )为主,再现了( )”的民族文化特色。 9.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约定成俗的,我们用它来表示()。不同的文化会有()10.( )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在泰国,人们( )的姿势,头向前倾( )关系比较亲近的欧洲人打招呼的方式是( )。欧洲、美国在迎送宾客和朋友时流行( )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有行此礼的。 11.()作为一种文化,适应于各地()的要求,与()融为一体,也是不同( )不同( )不同()的反映。 12.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气候炎热,人们居住在(栏式房屋里,既( )。在非洲草原上,人们用牛粪、泥土建造“()。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在()和()都很方便的(蒙古包。 13.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 )和( ),增进了不同( )和( )的理解。同时,(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 ),有助于不同文化( ),( ) 14.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 )( )。来自不同( )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 )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 )对此,我们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彭浦新村幼儿园温剑青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试以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载体,强调多元文化启蒙教育通过幼儿园三方面艺术教育途径(音乐、美术、儿童文学),开展相应的各类艺术活动来达成,使两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强调从单一的多元文化知识传递转化为培养幼儿乐意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与认知,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幼儿多元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 多元文化、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 研究结果 一、形成了研究框架 基本研究框架 二、总结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适宜性——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取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特点。幼儿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感知体验式学习为主,为此,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艺术等的机会在积累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对其他文化形成开放、接纳的态度。 2、和谐性——立足本土文化融入外来文化 中国是个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应该让幼儿从身边望眼社会,去感受与体验这种经历过劳动、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美。这不仅能使幼儿领略本土艺术作品中的技能和方法,还让幼儿感受到本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与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综合衡量文化的多元性,有效融入外来文化,引发幼儿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欣赏、接纳和融合的能力,促进幼儿多元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促其全面发展。 3、感染性——重视环境潜移默化交互作用 环境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具有艺术文化属性的特殊环境是熏陶幼儿心灵的有效刺激源,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实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时,应重视从本园幼儿的实际出发,将多元文化艺术的教育因子融入环境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操作,自主表现表达。 4、整合性——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整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艺术表现手段,即音乐、美术、文学,三者不是孤立,而是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的。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艺术领域内部整合,也就是说一节优秀的多元文化艺术活动,不单纯是某一艺术领域,或音乐或美术或文学。其二,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打破艺术活动的正规性,领域之间的界限性,有机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三、编制与实施多元文化艺术活动园本课程方案 多元文化艺术课程方案的对象是所有的幼儿,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我们的课程方案目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民族文化采风 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走访各地博物馆或采访当地群众,采集当地民谣、民俗,组织摄影、DV、撰写手记和采访心得等比赛,深入挖掘各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展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 时间:2012年6月---10月 活动二:民族文化书情 1、“翰墨书情”----书法绘画比赛 主要内容:以《诗经》等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书法、篆刻、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比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2年3月---7月 2、“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理解。 时间:2012年4月---6月 活动三:民族文化诵扬 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汉字魅力”----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评选大中小学“汉字传人”,打造汉字文化创意品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文字独特魅力。 时间:2012年3月---12月 2、“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主要内容: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组织本市广大师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大中小学生集体诵读比赛,培育师生读书习惯,营造阅读经典的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时间:2012年3月---12月 活动四:民族文化演绎 主要内容: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联演活动。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民俗特色,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形式演绎和展示民族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时间:2012年4月---12月 活动五:民族文化研讨 1、“名家眼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系列讲座 主要内容:结合读书文化节和博雅讲坛,开展名家巡讲活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变革、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12年3月---11月 2、“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论坛 主要内容:研究学校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学校教育内涵。 时间:2012年10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