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复调小说_及其理论问题_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_钱中文

_复调小说_及其理论问题_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_钱中文

_复调小说_及其理论问题_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_钱中文
_复调小说_及其理论问题_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_钱中文

复调_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_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 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李凤亮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复调”一词从音乐术语向小说观念的借用及流变过程,分析并比较了巴赫金、热奈特及昆德拉在“复调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承继轨迹及主要分歧。作者指出,“复调小说”在概念内涵上由内容到形式再到文体的延扩史,象征了现代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过程;“复调性艺术思维”的运用与发展,将为当代小说文体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复调小说 小说文体学 巴赫金 热奈特 昆德拉 在当代小说版图中,“复调小说”作为小说模式与理论概念,正日益显示出它蓬勃的生命力。何谓“复调小说”?它的形式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不断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这里,我们不妨从梳理“复调小说”概念的演进过程入手,回顾这一重要范畴的不同涵义及思想内核。 “复调”和“多声部”原都是音乐术语,“复调音乐”(po lypho ny)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与“主调音乐”(hom ophony)相对。音乐学上的“主调音乐”,也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其特点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导地位(一般是高声部),其余声部则起烘托作用,以和声学规则为主要创作技法。“复调音乐”则是这样一种多声部音乐,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换言之,一方面,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及曲调起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声部之间又彼此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对位法的这两个要求对于复调音乐而言缺一不可。尽管后来“复调”被当作小说形式术语而有了多种阐释,但在对位法这两个最基本的“音乐要素”的认识上,不同的论者尚有其一致性。 将“复调”及“多声部”引入小说理论,即使之成为蕴含了丰富类比和隐喻涵义的一组小说理论基本术语。从音乐术语到小说概念,“复调”及“多声部”被引入小说理论体系时具有的这种类比性、隐喻性,使得小说家、理论家可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赋予其以不同的内蕴。而对这一基本术语的不同理解,正是确立和辨别复调小说理论这一母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前提。 复调小说理论,发源于俄苏著名文艺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M. 李凤亮,文艺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本文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 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在人类各种文明高度发达,政治秩序及经济秩序格外完善,现代大机器生产的今天,人被强烈地异化和疏离,彼此的交流异变和隔离,是每个人成为“孤独者”。然而,人是感情的动物,没有交流是不可想象。面对社会,我们的自主意识被剥夺,我们都是小人物,没有言说的权力(即使有,也是鹦鹉学舌式的言说);面对他人,相互信任的基础已被世俗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451948.html,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作者:李颜伟李笑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关键词】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 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 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1] 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 《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走在美国工商业发展最前沿的大都市纽约。新工业革命使“美国社会从底层到上层,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文化到社会习俗,甚至连美国人自身的生存方式都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4]其男女主角之间巨大的背景差异似乎注定了这场恋爱的有始无终。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写作提纲) 2005-10-30 09:28:45 大中小研究背景 在近三十年的欧美文学批评界,从来没有一个批评家像巴赫金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各种各样关于巴赫金的论文,专著,期刊,研讨会,甚至研究所,都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巴赫金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来源于他理论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未完成性,兼容性和开放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巴赫金以其特有的睿智把思维的触角从文学批评发轫,揭示了人类文明中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并且将小说理论发展到正统的诗学的高度。而社会学者,政治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都从他的思想中找到灵感,并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诗学和历史诗学。一位学者称巴赫金为“诗人”,因为他和诗人一样,“充分的言说出了所有人心里都感觉到的但是却无法表达的东西。” 巴赫金的生前和生后际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富于戏剧性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895年苏联西部城市奥廖尔的天才思想家在他23岁的时候取得了圣彼得堡的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在二十年代,巴赫金终日浪迹于苏联的几个小城市,和他文学圈子里面的几个朋友们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宗教,政治话题。早年的巴赫金受康德,克尔凯郭尔,克亨的影响颇深,自觉的把继承了欧洲的古老的哲学传统。俄罗斯内战后,巴赫金来到了列宁格勒,并开始在1929年写作他那本改变了以后文学理论面貌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但是几乎在同时,斯大林的白色恐怖也开始伸向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巴赫金被逮捕了,并遭到了流放。他本人连同他的著作一样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很多西方偶尔对他感兴趣的学者甚至都以为他死掉了,而巴赫金提出的“创作问题”也被淹没了近三十年。直到1963年,当苏联的政治空气吹进几缕自由的暖风的时候,巴赫金才重新回来,并修订了当年的那本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为题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此,欧美的文学研究者开始惊呼“发现巴赫金”,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研究队伍,而俄罗斯也后来居上,凭借语言和文化优势,对巴赫金理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阐述和发展。在这一领域上,中国的学者一落伍就是二十年。一直到1998年,我们才由河北出版社推出了国内著名巴赫金学者白春仁先生主译的《巴赫金全集》(六卷)。目前,和国外的巴赫金热正日益降温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正越来越热,“复调”“对话”“狂欢化”等词频繁的出现于各种学术论文的标题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髦。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word格式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 word格式 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2009年6月 第25卷 第3期 外国语文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J u n e,2009 V o l.25 N o.3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 ———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 王莉娜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提 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双声;翻译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3-0110-06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n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s D i a l o g i c s W A N GL i-n a A b s t r a c t: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A m e r i c a n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s t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r e g a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m o n g t h e S Lw r i t e r,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T Lr e a d e r a c r o s s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v e r c o m i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r r i e r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y n a m i c s,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a l-l i f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s i s t r a c e s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R o b i s o n's T r a n s l a t i o nD i a l o g i c s,a n a l y z e s i t s m a i n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i t s i n h e r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 i n a n a t t e m p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a n d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t r a n s l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 K e yw o r d s: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d o u b l e-v o i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1.引论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似乎已经是翻译界达成的一致共识。但是在这一“共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尚待探讨解决的问题:这一交际活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谁参与了这一交际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交际活动受到哪些因素或力量的支配?这些因素或力量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这一交际活动的?针对这些问题,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译者是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对原文先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成另一种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由委托人或发起人授权的一种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特定的预期功能。文化学派则把翻译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将翻译视为一次文化交流事件,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支配下对原文进行操纵和改写。这三个流派分别集中于对“对等”、“功能”和“规范”等抽象概念的研究上,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制约,而忽视了译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崇尚理性、摈弃感性,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客观因素的研究,轻视对主观因素的研究,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贯特点。然而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却另辟蹊径,把译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罗宾逊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出发,将翻译视为在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同时展开的一场“双声”的对话,并运用“翻译身体学理论”(t h e 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巴赫金“对话理论”(d i a l o g i s m)、伯克的戏剧主义(d r a m a t i s m)和修辞理论(r h e t o r i c),在其著作《译者登场》(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T u r n)和《施事性语言学:以言行事的讲话和翻译》(P e r f o r m a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S p e a k i n g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D o i n gT h i n g s 110

复调

名词解释、填空 1、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 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若干(两 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 (或相对独立性)的旋律线,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同结合或相 继结合),协调的流动、展开所构 成的多声部音乐。 2、由于声部关系的不同和 运动形态的差异,复调音乐可以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对比式复调音乐: 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旋律线, 在音调、节奏、进行方向的 起伏、句逗的划分以及音乐 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 彼此形成对比或存在差别, 便构成了对比式复调。 (2)模仿式复调音乐: 在同一旋律(或具有主题意 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 中先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 以变化),于是,在依次展 现的音乐材料间,便形成了 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 关系。 (3)衬腔式复调音乐 (或称支声复调):同一旋 律不同变体的同步展开,便 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 部,这些分支声部与主干声 部在音程关系上时而分开, 时而合并;在节奏关系上时 而一致,时而加花装饰或删 繁就简。 3、典型的延留音:是由前一 个小节用连音记号延留下来,与 另一声部在强拍上形成不协和 音。这一过程包括:预备-延留- 解决 4、模仿的概念:复调音乐中 的模仿是同旋律(或具有主题意 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中先 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以变化) 构成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因素 1、同一音乐材料 2、不同声部 3、 先后出现。 5、最先出现的声部叫开始 声部,它所述的音乐材料称为起 句,后出现的声部叫模仿声部, 其旋律称作应句;由起句延续下 来并与应句作对位结合的音乐材 料称为对句。 6、模仿分为简单模仿(局部 模仿)和卡农模仿(连续模仿) 两类 应句只重复起句(即开始声部的 首部)的模仿是简单模仿;应句 如果不仅重复起句而且还重复它 随后的对句,并连续不断地模仿 下去,便形成卡农式模仿。 7、卡农是外来语Canon(英) 的译音,原词意为“准则”、“规 律”句号。在音乐上是指不同声 部按一定的时间(和音高)间隔, 有规律的先后出现同一旋律,构 成连续不断模仿关系的一种音乐 形式。 8、八度模仿:是指应句对起 句作八度或八度的倍数(同度、 双八度等)的模仿。较常见。 9、四、五度模仿:应句在起 句上方或下方作五度或四度(或 它们的复音程)的模仿,是除八 度模仿外较常见的一种模仿形 式,它可能引起模仿声部的旋律 变形。 10、三、六度模仿:应句在起句 上方或下方作三度或六度(或它 们的复音程)模仿,同样也可在 精确模仿和调内模仿之间做出选 择。 11、二、七度模仿:应句在起句 上方或下方作二度或七度(或它 们的复音程)的模仿。 12、节奏模仿(只模仿节奏):应 句在节奏上模仿起句,音调另行 组织。这种手法在实际创作中应 用相当广泛。例:黄准《红色娘 子军连歌》 13、自由模仿:自由模仿的方式 很多,主要是采用装饰模仿和局 部变形的手段。例:瞿希贤《牧 歌》(内蒙民歌主题) 14、对位:“复调”也被称作“对 位”——Counterpoint词的原义为 “点对点”,这个“点”自然是“音 点”,于是,“点对点”即是“音 对音”的意思。所以,复调音乐 的技术理论就被称为“对位法”。 “单对位”(Simple Counterpoint) 是对位法基本的和初始的形式, 它的基础是以研究单个音的结合 起步的。两个单音的结合即构成 音程,因此,复调基础知识的学 习得从和声音程性质的分类开 始。 15、“单对位”和“复对位”是一 组对应生成的概念。(1)两个以 上声部的旋律,如果只能按照一 种方式结合,而不能再音高和时 间距离上使用新的结合方式,称 作“单对位”(2)如果除原来的 结合方式外,还可以调换声部位 置的高度、改变时间的距离和声 部进行的方向等条件,产生新的 结合方式,便称为“复对位”(或 称“繁复对位”、“可动对位”、“转 为对位”、“二重对位”等)。 16、协和音程:完全协和(同度、 纯八度、纯五度)充实的协和(大 小三六度)不稳定的协和(纯四 度);不协和音程:柔和的不协和 (大二、小七度)尖锐的不协和 (大七、小二度)暧昧的不协和 (増四、减五度) 声部运动关系:同向进行(两声 部同方向运动)平行进行(两声 部等距离同方向运动) 斜向进行(一个声部保持另一个 声部运动)反向进行(两声部反 方向运动)声部交错 (两声部局部互换上下位置)声 部超越(超过原结合声部位置的 运动)。 17、复调音乐的概念:从织体形 态来划分,音乐可以分为单生形 态(如不带伴奏的独唱、齐唱等) 和多声形态(如重唱、合唱、钢 琴独奏、室内乐、交响曲等)两 部类。在多声形态的音乐(简称 多声音乐)中,又可分为主调音 乐和复调音乐两大类型。 18、复调音乐发展高峰期:15、 16世纪声乐作品代表人物:帕 里斯特列那(意大利)、拉索(比 利时);18世纪巴赫时代17世 纪独立器乐复调代表人物:巴 赫(德国)奠定了复调音乐的典 范形式。 问答题: 1、复调音乐的基本特点:不间断 性和同一性与多重性 (1)音乐展开的不间断性:这一特点 是由旋律线的流动及多条旋律此起彼 伏的呼应和交织造成的。首先,在单旋 律形态方面,如果将典型的复调音乐旋 律与主调音乐旋律(以古典音乐作品主 题及民歌为典型)相较,便可使各自的 特点呈现出来;其次,在若干旋律的结 合方面,不同声部同起同收、整齐进出 的情况在复调音乐中极少,更多的是不 同声部先后进出,呈现你停我走、动静 交错、咬尾接头、穿插填补的整体运动 形态。 (2)主调音乐旋律特点:结构方整、 相同音型或主题因素的重现、周期性律 动的节拍循环、乐句停顿分明,界限清 晰。复调音乐特点:结构非方整、很少 重现相同音型、周期性节拍重音的回 避、句逗停顿的短暂和隐蔽。 (3)同一性与多重性:复调音乐在揭 示音乐形象方面具有很大包容量。它既 可以是同一音乐形象的集中展示和层 次深化,即《革命的风暴》,又可以是 不同音乐形象的兼容并置和对应互补。 即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中亚细亚草 原上》。 2、复调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形式分为 两类: (1)用复调音乐表现手法作为基本结 构力创作的作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 一定的程式性,通常用复调小曲、创意 曲、小赋格曲、赋格曲(或前奏与赋格) 等名称来称呼。这些模式大小不等的乐 曲,本身即可作为独立作品而存在。如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二集) 中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这类体裁 的乐曲(或它们的结构形式),也可作 为套曲的一个乐章,用在交响乐、组曲、 四重奏、大合唱中。如巴托克《弦乐、 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第一乐章:瞿小 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2)复调音乐的技术规范,作为传统 作曲技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基 本思维原则——音乐材料(或形象)的 对抗、置换、互补,广泛适应于多声音 乐的各种组织形式;它对音乐材料的各 种具体处理手法——对比结合、模仿结 合、装饰结合、不同声部互换位置(上 下、前后)的变形结合、音乐主题的倒 影、逆行、时值扩大、缩小等,同样具 有无限运用的可能。因此,复调音乐形 式除作为独立作品或大型作品的一个 界限分明的组成部分外,更多和更常见 的情况是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和复调 技法的广泛运用,它们灵便自如地穿插 或融贯于主调音乐织体之中,共同完成 或更加丰富音乐的表现。例:柴可夫斯 基《六月船歌》——具体写作是复调思 维体现。 3、一对二的写作练习:(1)一对二的 两个音点都用协和音程(注意:为了声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探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 探 郭华春、王超 2013-3-11 13:45:58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3期 (郭华春.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哈尔滨 150080;王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 院俄罗斯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摘要: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性,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性世界观。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苏联;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1)03-0063-04 作者简介:郭华春(1978-),男,黑龙江望奎人,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王超(1980-),女,黑龙江兰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政治问题研究。 苏联著名学者米哈伊尔·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提出的“复调小说”、“狂欢化”诗学等理论曾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余波所及,在中国学术界也时有回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译介研讨的基础上,更有学者将“复调小说”理论应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作品的诠释中去。时至今日,“巴赫金热”余温未减,

其影响似有超出文学理论界的趋向。然而,仔细考察“复调小说”理论,人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之间真的是那样契合无间吗?它能够真正揭示陀氏那些伟大作品的奥妙所在吗?更重要的是,一部立足于思想家自己的哲学理念去研讨另一个复杂灵魂的作品,它的重心究竟偏向何方呢? 一 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并在著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巴赫金也不例外。在他的论著中,“声音”一词虽然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却是具有预设性的术语,是其思想展开和深化的基础。在巴赫金看来,声音“包括音高、音域、音色,还有审美范畴(抒情的声音、戏剧的声音等等)。声音还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的命运”[1]387。无疑,他在使用“声音”一词时,主要偏重于后一个层面的含义。 “复调小说”理论的构建也是以对“声音”的分析为基础的。先看一下巴赫金给复调小说所下的那个经典的定义: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之间不发生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的确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1]4-5。 很显然,这里的“声音”大体相当于思想或表述思想的话语。巴赫金熟谙欧洲叙事文学的演变过程,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放到历史变迁中考察,得出

浅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

浅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 特征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复调时空体对话存在 论文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一、概述了巴赫金对小说时空体的历史发展情况的研究,揭示了巴赫金时空观的艺术功能转变。二、从体裁诗学的角度论述了时空体的理论核心及其对复调小说类型的形成意义:时空的有机融合孕育了对话情境,使对话成为可能。而对话特征正是复调小说的核心。三、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彰显出复调小说时空体的文化精神。时空渗入人的心灵,是人的存在的理想家园。 西方哲学史上对时空的考察源远流长。“如果说柏拉图是第一个致力于空间本身专门研究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

几乎全部时空问题,并从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论证的伟大学者。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时空界定为任何认识所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多理论家对作品中的时空因素做过分析。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一文中就提出了“时间的空间化”概念,相似的理论在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中也有体现,但这里的时空考察仍只停留在作品外在环境的设置及情节结构的形式功能上。巴赫金则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时空观,主要表现在小说时空体理论的提出和阐析。时空体这一概念是巴赫金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引用而来,借用到文学理论中是一个比喻,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是巴赫金时空观的集中体现。巴赫金在其著作中对时空体并没有做明确的定义界定,而是把它放在欧洲小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小说类型中的具体体现中加以阐释。“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

我们将称之为时空体。”简单来说,“时空体,即每种文学体裁内部时空两方面的一切特征”。时空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性质、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文学里,时空体具有一种基本的类别意义。可以直接了当地说,体裁和体裁类别恰是时空体决定的。试图通过对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分析,来揭示其诗学特征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巴赫金认为,时空体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因素。文学对时空体的艺术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若断若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时空体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艺术特征。而每一种艺术时空体的形成是建立在先前文学时空体的发展基础之上,同时又对后来者产生影响。巴赫金从历史诗学的角度揭示了欧洲小说发展过程各种艺术时空体的生成演变。其中对复调小说时空体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阶段,他们为后来的复调小说的时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 概念“话语”(слово) 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 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 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巴赫金同样如此。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2)在最早的一篇长文《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立足个人本位主义与个人直接面向社会的欧洲传统思想,且又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用动态的历史眼光看待个人,并在其身上引出道义责任,即赋予每个人的生活以道德的含义。这里的道德不是普遍遵行的规范。道德的普遍性只在于形式,即“我”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地承认自己实有的(дан2ный)唯一性,从而实现设定的(заданный)自我,“我”的生命因此不断获得完成。巴赫金认为,个人的生活是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 35① ②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 钱中文在“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此会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上论及巴赫金符号理论时强调说,“巴赫金对符号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阐述符号思想出语并不多,但点铁成金;见解独到而深刻,给你启发,给你思考的余地。”

复调小说的两种模式_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一个补充

收稿日期:1999-12-13 作者简介:王钦峰(1965- ),男,安徽砀山人,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从事西方文学和文论研究。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ANJI ANG NOR MAL COLLEGE 2000年6月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Jun ,2000 第21卷第2期 Vol 21 NO 2 复调小说的两种模式 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一个补充 王 钦 峰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本文认为,巴赫金所提出的 复调小说 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可称之为 对话模式 的复调小说。鉴于此,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 复调小说 概念,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另一类是德 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关键词:复调小说;对话;对位;音乐模式 中图分类号:J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6-4702(2000)02-0023-07 复调小说 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所作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论描述。大量的事实表明,巴赫金的这一理论贡献正在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但是,世界文学在最近一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却可能会使巴赫金理论的接受者步入二难境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少关心音乐,尤其他对复调音乐的技巧很少涉猎和借用,可是他的小说却被巴赫金以专著的规模解释为复调小说;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则是,越来越多的作家非常热衷于音乐技巧的钻研、复调手法的借用,但他们的作品却未曾获得复调小说的命名,对于这些小说,是否可以当作复调小说来对待或接受呢?笔者认为,目前之所以将后面这种借鉴了复调手段的小说仍然排除在复调小说之外,其中的原因显然在于,这类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旨趣 上相距太远,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可能将其归入巴赫金所说的 独白小说 的范围。在借鉴了音乐手段却明显又受到忽略的情况之下,一些作家只得公开声称自己从音乐中得到了怎样的好处,或者干脆著书立说,全面阐述自己创作中的复调小说原则,象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 被背叛的遗嘱 等论著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人们分明看到,有两类复调模式正在小说的国度里兴起,它们虽然面目各异,但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 一、对话模式 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及其逻辑,由于巴赫 金的全面阐述,现已经被理论界所接受,它以自己的特异面孔、众声同啸的姿态、堂皇叙事般的霸权气度一举进入诗学的领域,目前正在 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