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长裤。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可将苗族服饰划分成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五个类型,而每个类型又分若干式。湘西苗族由于与汉文化交往密切,其传统服饰已有很大变化,妇女穿的基本上是无领右大襟上衣和宽脚长裤,有很大的头帕盘于头上呈圆筒形;黔东型苗服以自织土布为原料,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形式,上衣绣花多,盛装银饰多。黔中南型苗服兼有东、西方言区的特点,妇女上衣多缀有后披领及“背帕”等,花纹较多,下着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花裙;川、黔、滇交界区的苗族横跨川、黔、滇、桂四省区,其服饰色调较浅,女裙多以蜡染布绣花,花纹十分讲究,有严肃的主题、意境,但银饰较少;海南型苗服大都头系桃花蜡染头帕,上着过膝蜡染右襟长衣,下着蜡染白花细裙。

三大方言苗族女性服饰至今仍有盛装,多在求偶、结婚、跳花、祭祀、赴宴时穿戴。盛装是苗族女性的礼服,有的地区如黔东南还有头等和次等盛装之分,材料一般力求精细,制作务实精巧,佩饰繁复,套数甚多,并要配合大量银饰;一套妇女的盛装,由头髻、头巾、上装、下装及首饰组成。穿戴的一般顺序是:裙子——腰带——围腰——上衣——背牌——披肩——盘发椎髻——包头巾头帕——着银饰——绑腿。但具体的差别表现很多,诸如发髻的打法、头巾用几条,帽子与帕子的用途;上下装包括哪些部分,各自的使用场合和功能等等,都不尽相同。

(二)配饰

1.头饰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几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耳柱是苗族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起。

2.银饰

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3.银梳

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苗语称“耶尼宋”、“依尼”。用银和木制的梳子。长约16厘米,梳面有三只鸟的图案,亦有与之相称的其它图案。梳背有十一朵银花,吊一个小银链,悬有喇叭状的银筒,稍一摆动,便叮当有声。梳子的两条副角有银链连着一颗长长的银针,银针插在发簪的左右侧。

4.银镯

苗语称“尼秋把”。是姑娘戴于腕间的银饰品。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在苗族,常用通常将银子抽条做成。较讲究者饰以花纹图案。

5.银项

苗语称“谢垛尼”。姑娘戴于颈脖的银饰品。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将银子抽成长条做成,或抽成银丝,由多根银丝穿织图案。

(三)纹饰

苗族服饰的图纹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工艺。苗族的刺绣历史悠久、色彩艳丽、构图独特、技艺精湛、针法多样,是一种根植于苗族文化土壤上的民族民间艺术。苗族服饰的图纹以刺绣的方式在苗族服饰中广泛运用,在衣领、衣袖、衣肩、两襟、衣背、衣摆、腰带、围腰、绑腿、鞋子及背扇上做装饰,是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艺术核心。苗族服饰的图纹特别丰富,花纹图案引人注目,极富美感。服饰上的图纹不仅具有美化的功能,还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英雄故事都以刺绣的方式记录下来。苗族服饰上的图纹倾注了苗族妇女的心血和感情,是她们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升华,表现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娴熟的技艺,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苗族服饰是现实与理想完美的结合体,是“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服饰的图纹布局、色彩配置及多元素组合,具有本民族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体现了对美的规律的探求与认识。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桃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均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不仅大的组合图案如此,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点、线、面构成元素处理得体,纹样视觉效果既简单又丰富,呈现出浑厚、粗犷的民族性格和特色。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多取材于自然物,且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农业社会的特点。动物往往称为构图的中心,常见的有牛、马、猪、羊、鸡、鸭、鹅、兔、猫、狗等家畜家禽,还有狮、虎、猴、鹿等走兽,喜鹊、鹤、野鸡、猫头鹰等飞禽,以及蝴蝶、蝙蝠、蜜蜂、鱼、虾、龙、凤等。其中,龙以造型多变的“苗龙”别具一格。植物以花卉为主,有具象的牡丹、石榴、桐子花、刺梨花、桃花、李花、梅花、油菜花、芝麻花、柿花等,也有诸多半形象半抽象或纯抽象的几何图形。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也称为图案和纹样的题材,如“姜央开天地”、“英雄务么细”、“龙神勇士”、“骑龙勇士”、“龙头蚕身”、“骑凤的人”、“农夫耕牛”、

“人面蝶身”等。艺术表现手法简朴传神,不受自然形的约束,在造型上朴质、稚拙、粗犷、优美,纹饰多样,构图别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把写实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自然和心灵美。虎身有鱼鳞,蝴蝶翅膀长在鸟身上,有鸟形的花,有花形的鸟,似鸟又似花,大胆夸张,天真烂漫,充满幻想。可谓写真与装饰,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

三、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反映出制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的理解,表现出对生命源流的猜想、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民族历史的追寻,展示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审美理想。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演变和创新,苗族服饰包含了更为丰富的语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值得我们去珍视与保护。苗族服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肖慧芬.《银衣绣饰——独具风情的苗族服饰文化》

张敏.《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调查和考证》

汤建容、何悦.《苗族服饰文化研究》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摘要: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而苗族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 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 以重为美 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 不变中求变 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 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四、银饰类别 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4.1 银头饰 苗族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苗家女子的头饰种类有包括银角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耳环等。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角分别有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排调型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看似角,近看如羽。而最有特色的是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 (2011年4月) 地委、行署: 为了全力打造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全面落实张庆黎书记等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借鉴内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2010年12月29日自治区关于雅砻文化大观源专题会议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雅砻文化大观源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乃东县和雅砻文化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一行8人,于3月19日至4月1日赴陕西、云南、海南、江苏四省,对西安大唐芙蓉园、丽江市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独克宗古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江苏灵山梵宫等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学习考察,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所到地(市)大力支持,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给予了有力协助,确保了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学习考察前,其美仁增书记、赵宪忠专员十分重视,对此次学习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行署副专员云丹召集考察组人员对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目的和任务、具体事项和考察要求进行了部署、强调。学习

考察中,考察组人员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重托,本着对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到一处,都仔细看、虚心听、详细问、认真记,并召开考察小结会和总结会,找差距、讲感受、谈体会、想思路。一路行来,考察组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感受颇深、触动很大,为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学习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此次学习考察,考察组对所到之地谋划文化旅游产业的理念和举措深受启迪,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气魄、手笔和力度无不赞叹,深感内地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明显。2010年,大唐芙蓉园所在的曲江新区游客量达25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20多亿元,其中大唐芙蓉园进园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创收2亿元左右;丽江市接待游客910万人次、综合收入112.5亿元,其中玉龙雪山游客量达235万人次、创收2.1亿元;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待游客603万人次、综合收入61.57亿元,其中普达措国家公园游客量达68万人次、创收1.25亿元;三亚市接待游客883万人次、综合收入139.64亿元,其中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量达313万人次、创收4.2亿元;无锡市滨湖区接待游客1010万人次、综合收入100.6亿元,其中灵山梵宫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创收5亿余元。“十一五”期间,这些地方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文化旅游业对加快当地城镇化建设步伐、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姜熙 一、选题的背景 1、历史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凤凰古城 考 察 报 告 姓名:肖梦文 班级:政教10101班 学号:201002020130 考察时间:2013.04.09--2013.04.11 指导老师:杨建华、刘爱芳、朱放良 考察地点:凤凰九景、山江苗寨、 南方长城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一、前言及考察目的: 依照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察<三>的要求,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有一次外出的教学考察任务,为了更好地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我班同学,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凤凰县进行了教学考察。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对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即苗家文化的较深入理解。过去凤凰古城是中国文化的净地而现在凤凰古城已经不是单纯的古文化的汇集地了,而是聚集着古今文化与中西文化。所以通过考察凤凰古城,我们深入地熟悉了中国文化,并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更加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们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接纳西方文化,以增进中西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个人与社会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比较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好地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去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考察过程及方法: 总体上本次考察采取实地考察,经过班委与带队老师慎重考虑与前期准备,考察计划如愿以偿。在班委的认真组织下,班委通过比较分析以集体名义联系到了常德中国旅行社,采用包团的形式进行教学考察。本次考察开始之前我提前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了解凤凰古城的概况及有名景点,对其进行了观赏,提前做好了相应的考察准备。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全程跟随当地导游,认真听取导游人员的讲解和

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 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指导教师: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101) 1.前言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 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 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

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

(完整版)苗族服饰教案

苗族服饰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图案的装饰规律,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纸质服装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从身边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材料准备: 剪刀、胶棒、修正液、油画棒、粉彩笔、卡纸、各色彩纸、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5分钟) 由苗族歌曲导入,简单介绍苗族特色节日,了解苗族服饰分 为常服与盛装。在欣赏时,提示学生观察图案颜色的组合方法,看 颜色是如何排列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在绘画上选择什么样的表 现方法更适合这种图案? 二、了解苗族服饰(5分钟) 1、色彩与图案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对图案的选择喜好运用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苗族女性非常擅长刺绣,绣品精致,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图案大多是龙、凤、碟、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古时长期迁移,经常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常年来与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这些直接表现在他们的绣品上,

因此他们的绣品都是采集于自然的广泛题材,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苗族服饰的基本结构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本特点:男装,短装衣裤或大襟长衫。 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饰丰富。 苗族服饰一般均有性别、年龄、盛装与常装之别。 三、示范制作技巧(8分钟) 图案设计规律:剪贴:剪出完整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进行剪贴。 绘制:运用多种工具(粉彩笔、修正液、油画棒)绘制图案。 四、制作节日盛装:(20分钟) 1、分组创作。根据苗族服装的特色,选取自己需要的创作元素进行服装计。 五、展示学生作品(2分钟)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主题:黔东南----民族服饰风情美 一调研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2012年6月17日—2012年6月30日 调研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调研目的:熟悉少数民族服饰感受少数民族风情激发服装设计灵感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追踪观察文献查阅深度询问 资料来源: 1)询问当地人 2)实景拍摄 3)书籍文献 4)上网查询 5)咨询老师 二调研背景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亻革家、西家等待确认的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 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 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 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 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 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成为黔东南独 具特色的资源。我们将在这里,进行期待已久 的实习采风。 三主要调研结果及分析 1. 启程(6月17日--学校至上海南火车站) 6月17号早晨6点50,平时这个时间,大家都是在梦乡里呢,结果却不然,每个人都期待得睡不着觉,全都提前在车旁等待,等待去往那个圣地,黔东南。那天早晨,天亮的特别晚,半夜看了很多次时间,焦急的期盼着六点五十的到来。

车上大家跟发狂一般,那种程度的“喧哗”,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十二点半左右,安全到达了上海南站。 2.路途(6月17日至18日晚--上海南至凯里) 下午三点半,期待的进入上海南至贵州凯里的火车,我们的旅途开始了!兴奋的我们放声高歌,沉浸在旅途的快乐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成了吃货和玩货,吃零食,拿着相机记录车内的疯狂与车外的美景,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跟着我们享受这一刻。18日下午五点二十,我们到达了凯里,还没等车停下 来,每个人都在车上抓拍着窗外的震撼 美景。 3.首站南花苗寨至西江千户苗寨 --19 日 早上天还没完全亮,我们便乘着车去 往西江千户苗寨,中间经过南华苗寨, 我们停下了脚步,什么都不要说,拿着 相机,徒步享受它吧! 渡过南华桥,便是南花苗寨,它位于 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微风吹起,一边倚着苗家木楼观 望青瓦旧屋,一边端杯苗家自酿的米 酒细细品味,一份淡淡的悠闲,如美 酒般让人微醉…. 阔别南花苗寨,几个小时的蜿蜒 山路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