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收稿日期:2001-08-20

 作者简介:季祝平(1963-),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N o.6,2001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 )2001年12月Dec.,2001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季祝平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吊古兴亡;伤离恨别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6-0046-05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靡平淡。直至清代,据胡薇元所言:“依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

足词坛。”①词作方出现短暂的中兴气象。其中,纳兰性德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机活力。他的词在清初,“都下竞相传写”,②国中

“家家争唱”,③况周颐称他为“国初第一词手”,④王国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⑤一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爱情词。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中数量最多(三分之一),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词人呕其心血,掬其泪水,和墨铸成的珍品。

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⑥顾梁汾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

卒读。”⑦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纳兰的边塞词。这种词的数量也不算少,约占其词数的12%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同样颇具特色,不乏艺术精品。纳兰在这些词中,以边塞为题材,抚今追昔,纵横驰骋,意境阔大,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填补了词史的一大空白。

纳兰在《原诗》里说:“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纳兰认为作诗填词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纳兰之所以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出大量精美的边塞词,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素养有密切关系的。

纳兰性德(1655—1685),“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子允礻乃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6

4

明珠子也。”⑧他既是天潢贵胃,又是位相国公子。据说他自幼聪敏好学,17岁补诸生,贡入太学;十八九岁联举京兆礼部试;22岁殿试,名在二甲第七,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 31岁猝然病逝。

纳兰性德自22岁至31岁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⑨他在御前任职,能应付自如。皇帝诗兴大发,他随声唱和;皇帝著书立说,他受命译制;皇帝行猎,他则执弓冲突,跃马随围;皇帝每次出巡,他都是“日侍上所,巡幸无远近,必从”。⑩9年之中,他扈从皇帝“数尝西登五台,北陟医巫闾山,出关临乌喇,东南上泰岱,过阙里,度江淮,至姑苏”。 λ?而且,康熙十七年(1678)皇帝巡视京畿和塞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皇帝东出山海关,到清朝发祥地巡视,祭长白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皇帝二月赴五台,登长城,七月巡古北口;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皇帝再一次往古北口。纳兰均随侍巡幸。因此,他有机会走出京城,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扩大了其视野和胸襟,为其创作边塞词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一年九月,纳兰奉命单独出使西域,“觇”如梭龙部落尚未臣服或表面臣服暗中捣乱的“诸羌”,“宣抚”那些已经臣服的部落和藩镇。这次远行历时五个月,行程千万里,途径阴山、天山直至碎叶,不仅有机会领略和观察西域的风光景色,而且也使其亲身体验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其创作边塞词蓄积了大量的素材,成为纳兰能写出大量边塞词的重要原因。

作为游牧的蒙古族后裔,纳兰善骑射,喜自然,对一切描述自然的诗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喜爱,在《绿水亭杂识(四)》中,纳兰曾慨叹唐宋两代边塞诗为数不多,甚为可惜,在列举王之涣、窦巩、马戴等人的边塞诗后,赞赏其“诗辞俱工”。纳兰还征引了汉及宋的13位诗人的“杂见于出塞、送行之作”中的涉及边塞的诗句,称其为“皆善状燕中风景者”。在这些作品中,纳兰涉取艺术养份,为其写边塞词提供了借鉴,引发了创作边塞词的热情,成为他创作边塞词的艺术渊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纳兰的边塞词既是其扈驾巡边生活的写照,也是其奉使西域生活的实录。塞外日落的悲笳,西风的夜哭,牧马的长嘶,塞雁的哀啼,古戌的烽烟,羌城的夕照,连天的衰草,茫茫的黄沙……无不给其视觉、听觉以强烈的刺激,在其灵魂深处留下绵邈的余响,一旦形诸笔端,即成为境界壮阔又情致绵绵的边塞词。这些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都给人与前人诗迥然不同的感受,可谓独具一格。

吊古之思,兴亡之感,是纳兰边塞词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纳兰出塞行经古战场时,在翠华旗下,鹅黄队里,不时发出阵阵悲叹,写下数量颇多的凭吊兴亡的词。如《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何处淬吴钩,一片荒城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词的开头,以设问的形式起首,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何处是当年令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呢?难道就在那一片荒原上,那个被绿水长绕的孤城边,它真的曾经是当年的古战场吗?《易?坤》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人用龙战指代争雄称霸的割据战争。当年的繁华的市井,人烟稠密,到如今却荒芜至极,空寂无人,有的只是秋阳下满地憔悴的衰草,飕飕的霜风,一派萧瑟荒凉,这就更加突出了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以“霸业等闲休”为起句,足见在纳兰看来成就霸业又如何,一个“休”字便道破了一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们曾经跃马横戈,在战场拼死嘶杀,换来赫赫伟业,成就了一家天下,结果依旧灰飞烟灭,寻踪于累累废丘。这可谓充分表达了人生若梦的悲哀感,其落句则是这种悲情的点睛之语。

74

全词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浮生若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但它似乎还有更深的意蕴,即对历史上的争夺之战给以无情的批判,慨叹为这类战争而死的人们,死得实在不值得,虽然当时称雄一时,但死后却只是一堆黄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纳兰的历史观、人生观有其进步的一面。

纳兰其他抒写兴亡之词,其调子也总是哀伤的。所谓兴亡只是封建政权的兴衰更替。历代的吟咏兴亡之作,多出自那些生于忧患、长于乱世的文人墨客之手,清初这一体裁犹为时髦,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日

升的《长生殿》,便通过抒发兴亡之感,寄寓对满清统治的不满,并暗含着一种民族对立的情绪。纳兰虽生活于清初的康熙盛世,但从整个社会发展史看,封建时代已到了回光返照的最后辉煌,表面繁华背后,是挥不去的趋向没落的必然,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开到茶縻花事了”,身处其中的凡庸之辈自然无法清醒意识到这点,但敏感的词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无可奈何,将那莫名的哀伤隐隐流诸笔墨,“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 λω

在凭吊兴亡的同时,纳兰的边塞词还隐含着对世事的厌倦与幻灭感。如《满庭芳》: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复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这首词的意境是纳兰伫立松花江畔,面对满族入侵前的古战场,情绪悲怆。上片的前五句景语,写古战场的荒寒阴森,以“总堪悲”绾。下句转进,先说有“中宵起舞”的爱国之心,但“那有村鸡”一句折转,表明了无由以报,徒增伤感,再以金笳声声烘托,则更添一重悲慨。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转为议论,表达了满怀的哀怨和痛苦,词人将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喻为腾挪缠杀变幻的棋局,认为世事翻复仅仅如同棋盘上胜负而已;而世上众雄逐鹿也仅仅是蜗角相争,全因微利细故而起,今日回首一切都是虚无短暂的。词人着意描绘了用于记录将士战功的碑碣,在斜阳映照下,既断且残,一派瑟瑟。不禁发出了年华如江水一去不回的感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和幻灭。

从写作技巧看,这首词依旧是前景后情,但巧于铺垫,故气势壮观,真情四溢。此中情感虽然流于消极,但读者却从中可感受到纳兰郁结于心的悲苦惆怅。

词的至高境界,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灵悟。作者冲破自我,把感悟到的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情愫加以升华,并融入悠远深沉的古今兴亡的感慨之中,化作一股永难磨灭的对浩渺宇宙、茫茫人世的沧桑感。这便是纳兰边塞词真情挥尽,必然而至的妙境。毛泽东评《蝶恋花?出塞》说,从中“看出兴亡”。 λξ其实,纳兰的许多边塞词也正是如此。

自古多情伤离别,伤离恨别是纳兰边塞词的又一重要内容。侍上巡幸的生活,使得纳兰被迫常常离开心爱的妻子、温暖的家庭,颇感凄凉孤独。“羁离悲夜猿,险峭伤病鹤”,纳兰总把自己看成落拓天涯的游子。他写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很少像前代边塞诗人那样,假借征夫怨妇之口,来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思,也不像古人以加餐饭、增寒衣等来曲折地表达思念之情,而是直率大胆地表述出塞时的孤凄思念之苦。如《清平乐?寒鸿去矣》:

寒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 别来几度如王圭,飘零落叶成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

词的上片从爱妻一方落笔,写她别后的刻骨相思。起句中词人用了一个古诗文中常出现的象征84

意象———塞鸿,古有鸿雁能传书的传说,边塞的鸿雁,春季北返,秋季南归,鸿雁已经飞向了南方,“锦字何时寄”,即书信何时能够寄到呢?日思夜想,盼着家书早点到来;第二、三句,追忆与爱妻分别时的情景,记得在分别的那一刻,爱妻伫立灯下,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低头轻轻地问“明天你走吗?”其实夫妻二人心中都很明白,皇上要出巡,侍卫必须跟随左右,怎么可能留住匆匆脚步,明知故问,生动地刻画出爱妻不忍离别的眷恋之情。词的下片写自己的一方,描绘了此时的愁思与寂寞。回忆起来,与爱妻分别已有一些日子,“几度如王圭”,化南朝江淹《别赋》,“秋月如王圭”,借喻月圆而缺,几经圆缺,时间长久;飘零的落叶已经堆成小山,秋色已经深浓,秋天本是一个伤情的季节,看落叶想人生,落叶人生一样飘零,无法归根的,渲染了离情的凄苦;清晨的霜寒冻醒酣梦中的离人,梦中的绮丽转瞬成烟,留不住的残梦凄凉无比,这一切皆因天涯行役,突出了孤独难耐,相思怨别的深情。

本来记梦、写梦作为人生情感的一种补偿,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被运用,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而纳兰的边塞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有所变化和发展。他往往将抒写的客体和主体置于荒凉的边塞,却时常梦回故乡,而这些归梦又常常被塞外的胡笳声、画角声、风雪声等唤醒,显得特别悲凉。如《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这词的特定情境是,在一片茫茫的暗夜里,星光闪烁,星影摇曳,千军露宿荒野,万帐灯火辉煌,但灯下照着的是无眠的万颗乡心,有家难归,只有呼酒买醉,沉睡在醉梦中。这壮阔的景色是前人

‘中无悬明的诗词未摄取过的,也是纳兰词的极至。王国维曾说:“‘明月照积雪’、

‘大江日夜流’、‘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月’、

《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λψ确实,光看这两句,你便会觉深千帐灯’、

得可以和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韵味相媲美。而且,梦中人仿佛在做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归梦,被白狼河隔阻着欲归不得,但就连这聊胜于无的梦,“又被河声搅碎”,一个“又”字,说明梦中人的梦不止一次地被打碎了。这可谓包含着词人对离家行役的愁烦情绪。梦醒了,怎么办?词人只好叮咛自己,“还睡,还睡。”再睡一会,也许可以在睡梦中重寻归路。当然,词人知道,山河阻隔,梦又无凭,再睡也是徒然的。但是睡了总比醒着好。为什么?最后一句即把意思点明,“解道醒来无味”。明知道醒来毫无意趣,便不如倒头再睡了。

梦境渗透着纳兰的思乡之情,归梦不成流露出纳兰厌于扈从的情怀。在有些词中,他还怨恨楼头的急鼓把他惊醒,不让他梦里归去:“生僧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他暗自希望“好梦莫催醒,由他好处行”。可是好梦总是不长,醒来时仍乡情绻绻,泪流满枕。于是起来修封家书,而“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相思难寄,凄苦无比。

善于真切地描绘边塞特有的风情,是纳兰边塞词颇具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纳兰策马走边关,因为是扈驾或奉使,往往都是在鞍马奔驰中度过,朝行夜宿,构成了纳兰独特的视角,因此纳兰边塞词的表现空间多停留在塞外行进或驻扎时所感受殊深的风物与生活,是前人很少涉笔的,别具一番情韵。如纳兰笔下塞外黄昏的描绘: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鸟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菩萨蛮》)

白日惊飙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菩萨蛮》)

寒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忄戚忄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卜算子?塞梦》)

94

这些词句描写出了塞外晚烟残照中的荒城废垒,冬日群山,茫茫冻江,萧萧马鸣,阵阵悲笳,哀哀啼鸟……读罢宛如置身塞外,油然而生悲凉之情。

夜晚露营野宿,对营地的奇景,纳兰写得尤为出色。如历来为人称道的“夜深千帐灯”、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可谓千古奇观。而夜深苦寒,也是纳兰词着意刻划的一点。如: 野宿近荒城,砧杵无声。月低霜重莫闲行……寒宵一片枕前冰,……(《浪淘沙》)

荒鸡再咽天难晓,星榆落尽秋将老。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菩萨蛮》)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菩萨蛮》)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帐火不红。……(《采桑子》)

这些词句写尽了边塞风雪之境,苦寒之情;或营帐外严霜扑面,毡包内寒风劲吹,毡帏飞舞,炉火星星难旺,因思乡而落泪,泪水在枕上结成薄冰;或深夜的苦寒,无端的画角声,使征人频频被冻醒或惊醒,耳畔回响着画角声,眼前呈现的是残星亲吻着大旗;或牛羊依绕着营帐,早起的士兵开始敲冰举炊……可谓写出古人未写之景色、情境,颇能动人心弦。

纳兰的边塞词,另一独具特色之处在于,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如《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起笔天涯行役,满目所及,深秋远塞,荒烟落照,马嘶残断,废垒旧关,一切都是那么破败、残缺,充满着无法言喻的凄凉,蕴含着词人心中无限悲伤之感,景中流溢着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可谓景情交织。又如《沁园春》: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石水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这首词描绘了阴山高耸的青峰离天不足一尺,莽莽的黄沙遍地,历史上的碎叶城、拂云堆都已荒远,唯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那寒凝大地、云烟茫茫、愁惨不散的凄凉荒漠,伫立冰川下,忽然冰崖崩塌,巨石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顿时响起隆隆的雷声,想着昭君凄凉出塞,如今仅遗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恰是昭王求贤的高台,河水依然北流,北斗仍是南横,词人对历史的思索完全寓于景物之中。这景,是情化了的景,使词显得沉郁深邃,构成一种豪宕苍凉的意境。

总之,纳兰把对边塞的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心之所思,真切生动地裁剪入词,拓展了词的表现空间,构建起他的边塞词的独特艺术。他笔下的边塞情境无不蕴含着兴亡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清词中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 释:

①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见《词话丛编》第五册。

② 徐金九:《词苑丛谈》卷五。

③ 曹寅:《题楝亭夜话咏》。

④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

⑤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二。

⑥ 陈维崧:《词话丛编》第二册。

⑦ 顾梁汾:《词语丛编》第二册。

⑧ 《清史稿?文苑(一)》。⑨ 福格:《听雨丛谈》卷一。

⑩ 《渌水亭杂识》跋。

λ? 韩艹炎:《纳兰性德神道碑铭》。

λω 严迪昌:《清词史》。

λξ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λψ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一。

【责任编辑:林利藩】

05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f652119.html,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作者:冉云鹏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一、纳兰性德与《饮水词》 纳兰性德性格放纵不羁,才华出众,出身豪门,平步宦海,但是他的发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在与他结婚后三年就死了,继娶官氏,后纳江南沈宛,但是后续难圆旧时梦。人生中所遇之人的聚散,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自己身处职位的厌倦,对富贵的轻视,对仕途的不屑,使得他对于这些东西无心一顾,但是他对于求之不得的爱情却非常向往,他渴望着长久的爱情。虽然他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但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饮水词》序里这样写到:“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独多也。”纳兰性德人生情感坎坷,造就了他的多情,因为妻子的早亡,怀念妻子的感情占了他人生情感中的很大一部分。纳兰性德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使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于是,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王国维对他的词有很高的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他写词不喜刻意雕琢,反对以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当然是《饮水词》中的悼亡之作了,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感。 二、浅析《饮水词》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开篇的一句,未经润泽,直抒胸臆,道不尽的绻缱情怀,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因为初见的一刹那,惊心动魄,神魂颠倒,即而刻骨铭心,无法自止。然而,沉浸爱河中的人儿从未曾想到那最初美好之后最终的结局,往往会不尽人意,让人平添几多悲凉,几多惆怅。之后用典故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若是能一直像初见爱恋正浓的时候,该多么美好啊,那样就不会出现秋风至而绢扇被弃之一旁的情景了。这表明了纳兰性德对如果爱情能长久的向往。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送给朋友的,劝解他的朋友不要继续沉浸在因恋人的离去而遭受的打击中,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容若惜友,即而作词,以一失恋女子绝决

纳兰性德最美的14首词

纳兰性德最美的14首词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山花子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虞美人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忆江南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原文出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13-19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嘉瑜 【复印期号】199602 【标题】【正文】 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悼,伤也。秦谓之悼。《广雅释诂》:“悼,哀也。”依以上字书的解释,悼亡二字应是对亡者哀痛之意,但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发抒对亡妻的忆恋与伤逝,悼亡之作乃专指“亡妻”这一特定的主题。 以悼亡为主题的作品,其实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绿衣》,此诗以绿衣起兴,重复强调睹物思人之悲,全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内外、上下、颜色各方面的描写,琐细地写出作者对衣服的熟稔与珍惜,也益见其形损神伤的悲痛。此诗对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就曾提到六、七岁时读此诗,曾感动得“怅然欲泣”。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最早将悼亡二字合用,并著称于世的诗歌。在六朝以生命迁逝为主的伤感思潮中,其无疑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这三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经,对亡者的记忆为纬,交织出死生茫茫的悲情。潘岳之后,沈约、薛德亦有名之悼亡的诗作,江淹则有与潘岳写法相同的悼室人十首。 唐宋以后,悼亡之作益多。元稹“情真意切”的遣悲怀三首,从“俸钱过十万”的今日,追忆“野菜充饥”;“落叶添薪”的贫贱生活,反复抒发死别之恨,怅然绝望之余,“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实是此类作品的绝唱。此外李商隐、赵嘏、梅尧臣、陆游亦有悼亡之作名世。其俨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文学题材。就其性质而言,或可视为爱情诗的另一形态。 爱情这一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惯以言志与载道为诗文批评标准的士大夫眼中,是耻于以房帏之情为念,即使咏及男女之情,也必以香草美人写君臣大义为最高境界。而悼亡诗却得以借着伤逝的特殊题材,表达丈夫对亡妻真切而深挚的情感,这在中国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因为中国的士大夫即使眷情弥笃者,亦绝少形诸文字。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的当是李煜的《谢新恩》,词这一文学体裁,原只是“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1〕所写的香艳歌辞,其内容以叙写美女与伤春怨别的男女爱情为主。换句话说,词在初起时,即带有近乎纯粹抒情的特色,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此外,词由于字句的参差错落与词调的丰富性,因而比体制整齐的诗体更能发挥抒情的特长,所以用词体来抒写悼亡之作,在体式上,往往比古诗律绝等诗体,更见回肠荡气。 以苏轼的《江城子》为例,其词三、四、五、七言交错,通过形式上的长短变化,把游移于梦境和现实间的迷离与对亡妻深切的怀念,做了不露痕迹的结合,其和贺铸的《半死桐》是词史上无论艺术表现和思想性都相当突出的悼亡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词虽有利于悼亡题材的创作,但自唐末五代到北宋,悼亡词的创作却明显不如诗体,这一点或可由词体本身的特质言之,从词史上来看,唐末五代到北宋是词体由形成到成熟的时期,也是词体由歌辞之词逐渐诗化的时期。词这一文学体式在初起时原只是配合当时流行乐曲所演唱的歌辞,即使后来文人投入写作,仍受到歌辞之词的背景影响,内容多是叙写歌女的容貌、才艺或词人与歌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收稿日期:2001-08-20  作者简介:季祝平(1963-),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N o.6,2001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 )2001年12月Dec.,2001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季祝平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吊古兴亡;伤离恨别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6-0046-05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靡平淡。直至清代,据胡薇元所言:“依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 足词坛。”①词作方出现短暂的中兴气象。其中,纳兰性德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机活力。他的词在清初,“都下竞相传写”,②国中 “家家争唱”,③况周颐称他为“国初第一词手”,④王国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⑤一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爱情词。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中数量最多(三分之一),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词人呕其心血,掬其泪水,和墨铸成的珍品。 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⑥顾梁汾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 卒读。”⑦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纳兰的边塞词。这种词的数量也不算少,约占其词数的12%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同样颇具特色,不乏艺术精品。纳兰在这些词中,以边塞为题材,抚今追昔,纵横驰骋,意境阔大,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填补了词史的一大空白。 一 纳兰在《原诗》里说:“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纳兰认为作诗填词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纳兰之所以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出大量精美的边塞词,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素养有密切关系的。 纳兰性德(1655—1685),“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子允礻乃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6 4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URNAL OF QI NGHA I JUN I OR TEACHERS .COLLEGE (E duca ti on Scien ce) 2005年第3期 N o3.2005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简介:郑 重(1975-),女,江苏淮安人,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03-0043-03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郑 重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2) 摘 要:纳兰性德(1654)1685)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十七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曾官至一等侍卫。在世人的心目中,他真是春风得意。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写下的词却与这些辉煌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从纳兰性德生活中的/情0与/仕0这两方面入手,探讨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清朝;词风;风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词坛在唐、宋的鼎盛之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直到清初才出现了中兴的气象。在顺治、康熙朝近80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了陈维崧为首 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及在这一时期颇具影响力和独树一帜的,著名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0,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0。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0。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5渌水亭杂识6,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在世人的心目中,纳兰性德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按理说,他的词作应当散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但恰恰相反,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哀郁凄婉的情调。关于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坛的地位、词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本文不作评价与探讨。笔者主 要想从纳兰性德的生活中为/情0所困,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活,而产生/临履之忧0的恐惧感这两方面入手,浅析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一、为/情0所困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爱情生活的失意 纳兰性德现有存词348首,有人曾作过统计,在这348首词作中,用/愁0字的有90次,含/泪0字的有65次,带/恨0字的有39次,至于/断肠0、/伤心0、/惆怅0、/凄凉0、/憔悴0等词语在词作中随处可见。爱情的失意,友情的悲伤,对官场腐败的失望,志向难酬的苦闷,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最终酿成了纳兰性德词作哀郁凄婉的基本情调,并把这种情调全部贯穿于自己的词作中。 词人的心境一如自己所写的5临江仙#孤雁6中的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0,又像5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引 言.................................................1 正 文.................................................3 1.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3 1.1 悼亡诗词溯源......................................3 1.2 纳兰性德创作的悼亡词..............................5 2.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6 2.1 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7 2.2 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11 2.3 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13 2.4 传世经典的故事情境................................17 3.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动因............................18 3.1 多愁善感的纯真性情................................18 3.2与卢氏刻骨铭心的爱情...............................19 3.3壮志难酬的悲慨一生.................................20 结 论.................................................22 参考文献.................................................25 致 谢 (27)

盘点纳兰容若最美的十首诗词-好词好句

盘点纳兰容若最美的十首诗词_好词好句 命运一词如水,蜿蜿蜒蜒,穿越茫茫浮雪,途经落花与十月霜,最终抵达至今世游魂。黑白画幕间浅唱低吟,千寸时光在如泣如诉。纳兰词深情款款,今天我们就来吧啦吧啦这些最美的诗词。 ①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①,犹记手生疏②。 倦眼乍低缃帙乱③,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临江仙》 ②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 ③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 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⑤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画堂春》 ⑦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摊破浣溪沙》 ⑧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摊破浣溪沙》 ⑨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 ⑩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李翠翠 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 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 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

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 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如《南乡子》这首词: 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喒 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

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

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今天在他诞辰360年之际,跟大家一起赏析他的十首最美的诗词。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1、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

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 纳兰性德诗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以下是分享的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相见欢】 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昼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沈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昭君怨】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影。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虞美人】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 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 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独树一帜的开创 了纳兰氏悼亡词。.纳兰悼亡词打破了传统悼亡模式 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说文》中说:“悼,俱也。陈楚谓惧 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有云:“悼,伤也。秦谓之悼。 广雅释洁》上说:“悼,哀也。”从以上三部书的解释来看,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 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 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以悼亡谓题 材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的描写流露出 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此诗对后世影响颇深,从而也揭开了悼 亡诗的创作的序幕。其后潘岳的悼亡诗是最早用悼亡作 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抒发了 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此后,沈约等人也有悼亡之作流传于 世。自唐宋以后,悼亡主题日益增多,其中最着名的是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

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此后的李商隐,梅尧臣,陆游等也都有悼亡之作。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应见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 词作的题材多是抒发女怨男痴之情的作品,到了李煜这里他 将悼亡带入词中,悼亡之作一直以诗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主 将其扩大,对悼亡题材的发展极为有利。但有些悼亡之作似 乎表达的不是完全的“情”而是有一种“理”在其中。所谓“理”是 指理性、伦理。伦理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夫妻之间的伦 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 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着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 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 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所遵循的规则。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 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我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夫妻之间、父子 之间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种理 而少了一份情。我国的悼亡之作中就有所体现,无论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还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 回遑忡惊惕”有一些夫妻之理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夫 妻之间存在太多的理性就会显得疏远缺少夫妻间起码的感情。苏轼的父 亲苏

纳兰性德最美诗词

10.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 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 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 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9. 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 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可此时的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 可谓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的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美,都是心灵的体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的浓郁,还有诗词的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以感情细腻丰富而著称,在他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中,悼亡词是他最深切最多情的感情表达形式,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以才情名满天下,其词中以“悼亡”为名的有七首,未标明“悼亡”但悼亡之音以出的有三十一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深意浓为世间少有。 悼亡作品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以下三首: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悼亡情之源 纳兰悼亡情之深足可催人泪下,那么,这份情该追溯到哪里呢?这要从他的亡妻卢氏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伉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操抚闺中,则志存流水。”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自卢氏亡后,无论是妻子的生日,还是忌日,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都满怀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他的悼亡词哀婉伤怀,缠绵悱恻。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学思想《饮水词》 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 “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①。“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 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①[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以下文中所引《通志堂集》皆出此版。

纳兰性德诗词名大全

如梦令清平乐青衫湿生查子相见欢昭君怨如梦令如梦令 长相思相见欢清平乐弹琴峡 题壁 鹧鸪天 生查子鹧鸪天鹧鸪天点绛唇咏风兰点绛唇蝶恋花木兰词卜算子新柳采桑子采桑子酒泉子蝶恋花 采桑子画堂春浣溪沙浣溪沙 采桑子采桑子采桑子采桑子 采桑子采桑子临江仙寒柳减字木兰花 柳枝词秣陵怀古浪淘沙菩萨蛮 采桑子采桑子浣溪沙记征人语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浪淘沙河传采桑子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菩萨蛮菩萨蛮菩萨蛮 菩萨蛮蝶恋花菩萨蛮菩萨蛮 菩萨蛮高楼望月菩萨蛮菩萨蛮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盛京满庭芳 浣溪沙梅花落江行临江仙 于中好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 妇生辰 如梦令如梦令金缕曲慰西溟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浣溪沙眼儿媚咏梅汤泉应制 扈驾西山朝中措拟冬日景忠山应 制 摊破浣溪沙 浣溪沙姜女庙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踏莎行浣溪沙 蝶恋花谒金门减字木兰花新 月 虞美人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浪淘沙望海好事近山花子清平乐采桑子浣溪沙浣溪沙生查子荷叶杯浣溪沙浣溪沙菩萨蛮虞美人秋夕信步临江仙虞美人曹子建七哀拟古折杨柳拟古 梦江南虞美人虞美人鬓云松令 沁园春南乡子天仙子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玉连环影落花时采桑子采桑子九日 南楼令塞外重九点绛唇黄花城早望菩萨蛮菩萨蛮 清平乐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于中好于中好 于中好百字令宿汉儿村浣溪沙浣溪沙 浣溪沙浣溪沙南歌子古戍风流子秋郊射猎清平乐琵琶仙中秋望江南咏弦月浣溪沙 赤枣子临江仙景山蕉园 净业寺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 荪友 梦江南清平乐忆梁汾 渔父于中好咏史采桑子点绛唇

减字木兰花临江仙孤雁汤泉应制汤泉应制扈驾马兰峪赐观温泉恭纪十韵扈跸霸州雄县观鱼柳条边班婕妤怨歌茅斋芳树密云 古北口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拟冬日景忠山应 制 山海关 兴京陪祭福陵玉泉十二韵玉泉南海子南海子南海子汤泉应制入直西苑 菩萨蛮于中好于中好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明月棹孤舟海淀拟古拟古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情感艺术,意象艺术和语言文字的高超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对明清悼亡词发展进行逻辑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纳兰性德悼亡词,了解这位伟大词人一生的爱恨情仇,浮沉心境,悲欢离合,透过词作看尽作者一生,探究其艺术风格对后期词作发展的影响。(摘要内容应为宋体小4 )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情感;意象; 在清初词坛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算是独具匠心的词坛巨人。纳兰词中最令人心生向往,足以代表词人思想风格的,是为纪念亡妻卢氏所赋的数十首悼亡词。纳兰性德在妻离世后异常悲痛,写下诸多哀感悲叹、凄婉欲绝的悼亡词,纳兰性德悼亡词在悼亡题材的开拓方面成就最突出,意义最重大。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心灵对话,是生者与逝者的语言沟通。观其悼亡之作,悲情深切,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满溢,已是悼亡词的上乘之作,他也被称为“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辍,妻子卢氏病故后,大量的悼亡之词出自他手,其目的在于追忆和悼念离他而去的妻子,悼念亡妻的词作,数量众多,而这也为纳兰性德在词作方面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使得他在悼亡词词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种背景下,纳兰性德不仅仅继承前人悼亡词的精华,而且又有所创新。悼亡词基本表现为情真、意切、至情、至浓、灵动、细腻、表露内心,不仅仅是情感的单纯表达,更是自己与亡妻的心酸对话,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悼亡词清丽词风的风格被开启。纳兰性德是清代最有灵气的词人之一,“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他评价极高,足见其在词坛地位之高。他的词风清丽灵动,佳句百出,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每一首足见功底。研究纳兰词,对补充婉约词风的发展史,了解清代文学内涵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欣赏纳兰词,有泪不尽的眉头心上悲愁连绵,阅不完的字里行间情爱不断。同时从纳兰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一生的颠沛流离,前合后离的巨大变 1

漫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漫谈纳兰容若的悼亡词 摘要:他是一代权相纳兰明珠之子,皇亲贵胄;他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深受器重;他是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天之骄子;如此的一代风流才子,大家眼中的少年俊才,本该是春风得意、吟风弄月之时,却写出了那么多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之作。周颐称其为“……国初第一词人……㈠”王国维云:“……北宋以来一人而已……㈡”尼采曾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㈢《饮水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清丽凄婉,而容若的悼亡词更是字字血泪凝结而成,哀感顽艳。顾贞观言:“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㈣为什么如此一个少年科第的文武全才却是一位“古之伤心人”呢。余育民先生说“漂泊天涯、行役之苦”、“怀念亡妻、伤悼之苦”、“英雄壮志、未酬之苦”三个导因。㈤本文主要从“伤悼亡妻”这一方面来述说容若的悼亡词作。 关键词:纳兰容若悼亡词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纳兰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㈥容若自幼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十七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容若因“寒疾“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 容若,举止优雅、温润如玉。他虽出生名门贵族,但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满清贵族那些纨绔子弟的骄奢堕落。他,情深、义重、心真。他所交之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㈦,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他极力营救因科场一案而被流放于宁古塔的吴兆骞一事,几百年来,一直成为佳谈。 容若时清代乃至中国文坛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容若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赞其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