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高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九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绘画欣赏,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中国古代绘画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整个课文分成以下11个自然段落:

第1段主要介绍我国最古老的独幅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以及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和石斧纹《彩陶缸绘鹳鱼》,又涉及到西汉马王堆楚墓帛画。通过选取的中国早期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第2段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极其丰富,规模宏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会的历程。文中选取北魏时期壁画《鹿王本生图》和唐代《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壁画》等作品来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精湛。

第3段分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两幅作品《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和《步辇图》,前幅描绘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封建帝王的威严神态和非凡的气度。《步辇图》则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另外选用汉代《宴饮画像砖》、北齐《仪卫出行墓室壁画》和东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通过汉代、北齐、东晋、唐代这四个历史阶段的人物作品赏析,说明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4段分析唐代时期传为韩的作品《文苑图》。画中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画的是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作品人物生动传神,寓意深远。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元代刘贯道《消夏图》以及明代陈洪绶版画《西厢记插图》,以不同艺术创作手法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

第5段分析明代曾鲸《张卿子像》,在传统肖像画“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重视人物的神情、体态和性格的表现,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能力。清代黄慎《渔翁渔归图》介绍水墨大写意人物,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于生活情趣。明代唐寅《孟蜀宫妓图》、清代罗聘《丁敬像》和高其佩的指墨《杂画册之一》也各具特色和很高的艺术造诣。

第6段介绍宋代山水画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山水的雄伟之美及磅礴的气势。其他的作品如郭熙的《早春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及佚名所作《深堂琴趣图》。宋代的山水画不仅有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又有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的小品山水。另外米友仁的作品运用简笔淡墨,表现了烟云迷的意趣。

第7段着重了解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六君子图》和宋代马远《踏歌图轴》,另外选取了宋代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和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说明古代山水画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主要特色。中国古代绘画在运用空白上的独到之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第8段着重讲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淮扬洁秋图》之“变古代为我法”和独具个性风格的艺术创作,以及提出“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性理论。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峰回溪曲,气势雄伟壮观,既有高远、深远之境,又山远水长,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另有明代沈周《庐山高图》、周臣的《雪村访友图》、清代弘仁《松鹤清泉图》及髡残《松岩楼阁图》等不同艺术追求和表现方式的作品。

第9段主要分析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和宋人作品花鸟画《白头丛竹图》,同时赏析唐宋时期的其他作品,如唐代韩的《五牛图》和佚名画家的《秋葵图》。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体物入微,精工逼真,是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画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第10段着重介绍徐渭的《墨葡萄图轴》,介绍文人画家在诗、书、画方面的追求及讲究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自然景观的文化精神,造就新的艺术情趣。另外介绍了王冕的《墨梅图》、李方膺《竹石图》和郑板桥的《荆棘丛兰图》等几位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性画家作品,他们在创作中的独特见解和敢于创新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艺术家的个性与情怀。

第11段写意花画作品重点介绍朱耷的极具个性语言和不拘成法的作品《荷石水禽图》及恽寿平的清新雅丽、追求平淡天真的作品《锦石秋花图》,金农的笔墨朴秀、巧拙互用的花鸟册页《花果册之一》及边寿民的色调清雅、境界清寂的作品《芦雁图册之一》,显示出中国花鸟艺术的多样性和不同的艺术特点。

本课图版大幅作品16幅,附加一些其他小幅作品。课本中作重点分析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宋代范宽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是明代曾鲸的《张卿子像》及清代画家朱耷的《荷石水禽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绝大多数对美术作品只是一个标杆——认为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通过本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对美术作品的评判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2.能力目标:掌握抽象艺术的分类,掌握鉴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础的了解和认识。

2、教学难点:1、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2、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

3、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共1课时)北京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赵燕京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1、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 ㈠岩画㈡陶器绘画㈢山水画㈣花鸟画㈤人物画

2、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六、教学建议

(一)本课所选取的中国古代绘画部分的作品不多,但都是一些经典性的代表性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来综合讲解,将不同风格和不同的艺术追求的作品作比较,以便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历程。

(二)对于课本中图版欣赏的作品,在教学中尽量找到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来全面地分析,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三)很多欣赏的绘画都有故事情节,另外画家的生平与其艺术追求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评析其作品。

七、相关资料

(一)作品分析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人物御龙图》,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细绢地,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或称铭旌);画里的男女人像,肯定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从中可见战国肖像画具有如下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长沙左家公山和信阳楚墓还出土有毛笔,用上好的兔毫制成,与现今使用的毛笔大致相同,提供了战国绘画工具的实物资料。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乐的沙门经过此地,似乎觉得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出千佛之状,遂发愿在这绿洲之畔修造洞窟。此后数年,洞窟开凿和寺院的兴建日盛,形成了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洞窟内的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代的作品。莫高窟现存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洞窟36个。窟型有三类:一类是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后部设中心方柱,前面多为人字坡顶,中心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二类是平面方型覆斗顶窟,正面开一大龛塑像;第三类是主室两侧开僧房的禅窟,主室正壁开龛塑像。这些洞窟完整地保存了壁画、建筑和雕塑,成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宝贵遗产。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北朝窟内壁画一般于四壁上层及顶部画平、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民众生活于苦难之中,而佛教宣扬苦海轮回,当世忍辱,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故事画。本生是巴利文的意译,表现释迦所述前世因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遭遇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人的苦行。

鹿王本生图(壁画)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

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而绘制的本生故事。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行在,由于见利忘义的行为,溺水人最终受到应有的报应。这幅画将故事情节分别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将故事展开的情节自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其中车马等画法和形象都有汉代美术的明显影响。这幅壁画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具有立体感的西域式凹凸法,也就是用赭石色晕染明暗关系。画面线描流畅自如、遒劲有力,整幅作品色彩浓重自然,富于装饰之美。这种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发展得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因此在欣赏时显得自然流畅。

步辇图(中国画,局部)阎立本(唐)

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人,其父阎毗及兄阎立德均是才华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阎立本同样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和技艺,曾继其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做了右相,成为极受重视的宫廷画家。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张彦远评价称:“阎(立本)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这些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中国画)传阎立本(唐)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画家在创作前,对人物都进行深入研究,考据史实,并行严密的构思。图中的晋武帝被作者刻画为双目炯炯、神色威严、有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的开国之君,人物刻画精微尽致而又真实可信。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六朝余韵,与顾恺之等人的绘画,似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文苑图(中国画)传韩(唐)

韩(723—787)宋太冲,长安人。位处高官,曾出任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及荆湖洪鄂等道节度使等要职,德宗朝官至宰相,封晋国公。在绘画题材上,特别喜爱牲畜和农家风俗,许多作品都对劳动生活进行热情歌颂,如《村舍图》、《丰稔图》、《田家风俗图》等,表现了“抚摩两浙不用兵,画里农家乐太平”的情趣。韩在

政事之暇攻研书画,书得张旭笔法,画追求真实感,“颇得形似”,“曲尽其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五牛图》一卷,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本画。用简练粗壮的笔调,勾勒出牛的不同形态特征。全图墨彩结合,依结构及毛色变化渲染,色调沉稳,造型准确,质感、立体感极强。

这幅《文苑图》由宋徽宗赵佶上题“韩文苑图”,虽有争议,但从风格和笔法上来看,此作与韩的艺术风格极其契合。《文苑图》中画者以松树、石案为背景,着重对人物情态作细致刻画,他们姿态各异或握笔托腮遐思,或抚松冥想,或展卷凝眸、相互推敲切磋,颇为传神。人物线条组合有序,色彩和谐,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文苑图》作者另传为五代的周文矩。

周文矩是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属江苏)人。后主李煜任命他为翰林待诏。擅于画工笔人物,尤其擅画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画风接近唐代周而更趋纤细,多用曲折颤动的“战笔”表现衣纹,明代张丑说他“纤笔瘦硬战制,全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所画仕女,不施朱傅粉,镂金佩玉,以饰为工”。

这幅画虽由宋徽宗赵佶题为“韩文苑图”,但据今人考证,此图作者并非唐代画家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周文矩所作《琉璃堂人物画》的宋代摹本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摹本为分成两组的画卷,前段画三个文人与一个僧人对坐论辩,后半部则与这幅《文苑图》相同。由此推断原题有误,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周文矩。

采薇图(中国画,局部)李唐(宋)

李唐(约1048—1130),字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早年以卖画为生,50多岁入宣和画院,南渡后在绍兴画院复职待诏。他是正式使北宋山水画体转变为南宋山水画体的第一人。另外李唐的人物画也有突出的成就,以《采薇图》最有代表性。该图描绘商纣时期的伯夷、叔齐,因商亡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就史实本身而言,武王伐纣是顺乎历史潮流的正义行动,伯夷、叔齐的消极抗争并无进步意义。但李唐所表现的却是另一个主题思想,即借此歌颂了有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形象,体现出在亡国与分裂的局势下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画面充满严峻和忧愤的情调。石壁流泉,苍松古藤,气氛阴沉冷森。幽僻深山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伯夷、叔齐二人席地对坐,面容清癯,须发蓬乱,目光沉滞而凝注,表情平和坚定,反映了悲愤不屈的气概。李唐开创的新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所继承,成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画派和院派画风的典范,也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渔翁渔归图(中国画)黄慎(清)

黄慎(1687—1768),字恭寿,又字懋恭,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年轻时随上官周学习工笔人物,有深厚的写实和线描的能力。他作画既注重形似,又狂逸不羁。书法学唐代怀素,写得一手精熟的草字。画人物常用倏忽往复、满纸飞动的狂草笔法,以表现疏狂豪放的情怀。常常借助酒力,“一瓯辄醉,醉则兴

发,濡发舐纸,顷刻飒飒。”(《瘿瓢山人小传》)动人之迹,亦往往出于酒酣兴至之时、逡巡须臾之间。在“扬州画派”诸家中,黄慎的画路是最宽的,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尤其人物画笔墨效果热烈奔放、活泼多姿。《渔翁渔归图》画一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挂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整幅作品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情趣。人物衣纹作铁线描,或连勾带染,挺劲放纵;以草书之笔入画,笔姿放纵,风格豪放又自创新意。

张卿子像(中国画,局部)曾鲸(明)

曾鲸(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侨居南京。曾鲸创墨骨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兼诗人的张卿子肖像。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画面虽没有背景,却着重于人物的精神气质。

深堂琴趣图(中国画)佚名(宋)

宋代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又别开新境。它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等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此幅《深堂琴趣图》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溪山行旅图(中国画)范宽(五代)

范宽,活动于北宋早期,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悟觉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在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踏歌图轴(中国画)马远(宋)

马远,字钦山,号遥父,山西永济人,光、宁二朝画院待诏。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兄马逵及儿子马麟都做过宫廷画家。马远山水、人物、花鸟兼长,山水继承李唐开创的画风又有新的创造,画面简略,全景不多,喜用焦墨作树石,笔势

锋利严整、方硬有力。画山苍老洒脱,往往是危崖峭壁、瘦骨嶙峋;画树秀拔多姿,在枝梢处见精神,有“拖枝马远”之称。他的人物和花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山水紧密结合,把人物和花鸟经营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和诗的意境。《踏歌图轴》是一幅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图中危峰屏立、竹树掩映,溪流回转的山根田垅之上,几个农民正在踏歌起舞,享受着丰收的欢乐。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清旷秀劲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片平凡而清丽动人的景象,分外精彩动人。

六君子图(中国画)倪瓒(元)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其家为江南巨富,筑有园林轩阁,蓄藏古器物及书画名迹,交纳江南文人,读书作画,生活优越安适。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疏散家财遁入太湖,“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达二十余年。他是元代山水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近处坡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景中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他在画法上吸取荆、关、董、巨之长而加以融会,擅以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十分耐人玩味。

《六君子图》是倪瓒中年时的作品,作三段式平远构图:近景处坡陀上有六棵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凄凉静寂气氛。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其中黄公望有“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古人指出这六棵树为松、柏、樟、楠、槐、榆。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淮扬洁秋图(中国画)石涛(清)

石涛(1641—1707),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明代宗室,入清之后为避祸,选择出家为僧。石涛早年云游四方,先后到过湖北、安徽等地,40岁后往来于南京、扬州,50岁前后居京津三载,晚年定居扬州。他是清初最富独创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作品面貌千变万化。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影响尤为深远。石涛的艺术独出心裁,张扬个性,其灿烂自由的艺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淮扬洁秋图》画的是淮扬秋景,河曲弯弯,坡岸转折,芦荻丛生,城郭、屋宇、四野冈丘,组织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作者以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干湿、浓淡,逆顺并用,描绘一幅清秋景致。河面水平如镜,一老翁泛舟其间,又增加了几分超然尘外之感。其笔墨雄健,淋漓酣畅,构图新奇,独具风貌。

溪山无尽图卷(中国画,局部)龚贤(清)

龚贤(1619—1689),字半千,江苏昆山人,流寓南京。明亡之后,隐居不仕,以卖画课徒为生。诗法于董源、巨然,而主张“我师造物”。所画山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实景,意境宁静深邃、生机勃发。这幅作品笔墨娴熟,皴染浑厚,细密工整,层次分明。构图、经营苦其匠心。峰回溪曲,既水远山长,又有高远、深远之境,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

宋代花鸟画家和作品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上中上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使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巧高超的名手,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达一百余人。图中《榴枝黄鸟图》、《秋葵图》和《白头丛竹图》都是宋代富有浓郁诗意的工笔花鸟作品。宋代花鸟画家继五代之后,仍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多方面的创造。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

芙蓉锦鸡图(中国画)赵佶(宋)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今开封),画家云集、名家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中原一带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但江南一些地方绘画也有一定实力。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

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地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作为皇帝是昏庸无能的,听任佞臣无休止地建造豪华的宫室园圃,设花石纲,对内搜刮无度,对辽金侵扰屈辱求和,最后导致“靖康之变”。但他酷爱和重视绘画,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画院内一时人才济济,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

赵佶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较好的修养。书法学薛稷,行笔坚挺劲美,称为“瘦金书”。他即位前为端王时,即与王诜来往,又与吴元瑜等研讨书画,尤擅花鸟。其花鸟画,重视写实,体物入微,精工逼真,主张构思要不落陈套。现今所见传为他的作品多数为细腻柔丽的典型宫廷花鸟画,如《杏花鹦鹉图》、《竹雀图》、《瑞鹤图》、《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等。

《芙蓉锦鸡图》描绘了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锦鸡扭头凝神注

目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画面渲染精妙,色泽鲜艳。鸟、飞蝶、花枝安排疏密有致,锦鸡刻画精致入微,动态生动自然,再配上别具一格的“瘦金书”题字,十分和谐统一。作品寓意明确,体现了传统祝福的意思。画面展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榴枝黄鸟图(中国画)佚名(宋)

《榴枝黄鸟图》所绘鸟的羽毛、喙、爪精细逼真,画面赋彩鲜润,造型准确,追求生趣。事幅作品描绘极其工整细丽,渲染精妙,体现出画家深入观察花鸟的情态达到精微传神的程度,融注了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墨葡萄图轴(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徐渭(明)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自幼聪颖,多才多艺,但屡遭不幸,一生坎坷:庶出、幼孤、入赘、八次科举落第、痛恨严嵩而被严嵩党羽所用、多年牢狱生涯、数番自杀未遂、晚景潦倒凄凉,可谓怀绝世之资而遭遇不偶,有济世才华而无以施展。因此他对社会的种种不平怀有切肤之痛,形成了狂傲不羁的个性。同时,他修养广博,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擅狂草,精通民间戏曲,并深受以个性解放为实质的新思潮的影响,故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能够空诸依傍、别开户牖。他的花鸟画兼收吴门派与林良写意花鸟之长而不为所束,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他的这幅《墨葡萄图轴》,描写了无人摘采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黑叶中,表达了题诗所言“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抑郁牢骚与愤懑不平的情感。所画葡萄及藤叶,纷披低垂,用笔恣纵,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徐渭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将普通的物象赋予强烈的主观情感,直抒愤世疾俗、激荡难平之情,给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格调。

荷石水禽图(中国画)朱耷(清)

朱耷(1626—1705),谱名朱统,号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为明代宗室,国破家亡后出家为僧。朱耷的艺术比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而抒发出来,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其作品中拟人化的鱼鸟、险怪空灵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他的画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极大。

锦石秋花图(中国画)恽寿平(清)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常州人。他幼年随父兄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他中年后专攻花卉,创为没骨画法,这种画法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然后敷色的传统画法,而是以色彩直接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恽寿平的画风清新雅丽、淡冶秀美,于绚烂中求平淡天真,表现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天仙化人”般理想化的美好境界。

猛虎捕食图(黑山岩面)新石器时代

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能是由于中原地区岩画遗迹破坏较大,目前发现的岩画所在地点几乎都属于古代的边远地区,产生于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之手。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脚印、图案、符号,堪称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北方草原地带的岩画以动物、狩猎、放牧内容为主,而西南地区岩画则以人物及人的活动内容为主,东部、东南、西南沿海地带的岩画则以祭祀巫术内容最为突出。这幅岩画则是甘肃黑山岩画,北方草原原始部族岩画的作者是巫师兼猎人,对动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风格比较写实,追求逼肖物象。画面上的动物多处于急剧的动态之中,奔跑跳跃,动作形态简约而生动。不论是写实风格还是抽象风格的岩画,画面形象都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极其单纯的,也是平面性的。由于岩画画在巨大的崖面上,画面边界感几乎没有,作者安排形象有充分自由,因此画面的空间处理也显得随心所欲,基本是平面布置,并无远近透视。

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做出的卓越贡献。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及凤鼻头文化,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可区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彩陶缸绘鹳鱼》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百强盗成佛壁画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

敦煌莫高窟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壁画是罕见的题材,在横向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强盗造反遭到官兵镇压,受到剜眼酷刑后被放逐山林,后受释迦拯救皈依佛教而双眼复明的故事。画中的人均是当时的装束,手执兵刃的起义者与骑马披甲的官兵作战,以及受刑后痛哭呼号之状颇为感人,不啻为现实社会苦难的真实写照。

北朝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唐)

莫高窟隋唐壁画与前代最明显的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这时出现的经变画种类繁多,场面宏大,色彩瑰丽典雅。无论是人物造型、绘制技巧、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晚唐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反映敦煌历史的画面。吐蕃曾长期占领敦煌,张议潮于848年收复沙州(即敦煌),奉表归朝,其后被敕封为河西节度使。为此而开凿的156窟,特绘有长幅的张议潮及夫人宋氏出行图。画为横卷形式,前面鼓吹,再画武骑、文骑,并有乐舞,张议潮着红袍骑白马位于画面中部,其后是军队骑从等。这一宏大场面的结构组织、情节动作以及细腻的描绘都显露出高超的绘画能力。联系到邓县彩色画像砖墓的出行图、娄墓出行和归来图、初盛唐李贤墓出行图以及《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便可以看出这类绘画发展的线索和不同的处理形式。这些作品用线准确流畅,着色浓丽,人物刻画传神,反映出唐代人物画的时代风格面貌。

女史箴图(中国画,局部)顾恺之(东晋)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阳(今属江苏省)。出身于贵族,与上层社会名流桓温、桓玄等过以甚密,晚年曾仕散骑常侍。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原因,他回答:“四体妍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写照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同时他也擅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女史箴图》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画家通过对当时宫中贵族妇女的生活描写,展露出她们的神采。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注重用线来造型。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西厢记插图(版画)陈洪绶(明)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少负奇才,屡试不中,放意于书画,成为职业画家。一度入宫供奉,后厌于酬奉,慨然赋归,在从事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驰骋奇才,卓有建树。入清以后,则心怀亡国之痛,改号悔迟,卖画为生。他的绘画,早年师法蓝瑛,取法李公麟,并上溯晋唐,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发图轴》所画人物造型夸张传神,衣纹运笔清圆细劲、转折有度。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设色水石并用,以艳衬雅。尤擅“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此图是《西厢记》中的一幅插图,描写了莺莺偷看情人来信的娇羞与专注,也表现了不愿惊动她的红娘的调皮与细心。两个人物栩栩如生,比例适度,体态自然。线条疏密得当,情景交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孟蜀宫妓图(中国画,局部)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另字伯虎,晚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年少便才华横溢,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29岁中“解元”,后因科案受累被黜,颓放潦倒,遂着意于诗文书画,在艺术上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他在绘画方面精于山水、人物、仕女,兼画花鸟、竹石,并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方法,能收能放,工写俱佳,是一位全面多能的画家。这幅《孟蜀宫妓图》工整巧丽,动态生动自如,形象娴婉而秀美。唐寅的作品结合生活观察,能出新意而不落俗套。

丁敬像(中国画,局部)罗聘(清)

罗聘(1733—1799),字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原籍安徽歙县人。金农的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佛像。笔情古逸,无不臻妙,深得金农神味。为“扬川八怪”之一。此画丁敬倚仗坐石,头颈伸得特别长,造型夸张,“怪”中见美,拙中含趣。丁敬工诗书、精刻印,开创“浙派”篆刻艺术之先河。罗聘为其造像,造意新奇,构境别致,巧拙互用,耐人寻味。

杂画册之一(中国画)高其佩(清)

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号且圆,辽宁铁岭人。一生官运亨通,仕至刑部右侍郎。自幼习画,指画技法经高其佩的大胆实践,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以指作画与用笔作画大相异趣,手指不像笔那样能贮墨,必须时蘸时画,故线条短促、时连时断,常出现一些特殊的意外效果。生、拙、涩、毛,浑朴率真,变化莫测。此画册共十幅,此为其之一幅,构图简略,指墨功夫深厚。人物造型夸张生动,意趣盎然。

早春图(中国画)郭熙(宋)

北宋前期山水画家极注意观察自然,师法造化,艺术上多遵循李成传统,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在实践及理论上又有新的提高。郭熙突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郭熙,字淳夫,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好游历,画山水本无师承,后取法李成而技艺猛进。仁宗、英宗时已享盛名,神宗时他被召入宫廷,任画院艺学,后升翰林待诏直长,哲宗时仍在,享年八十余年。郭熙虽是李成画派,但能博采众长,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描绘出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早年他的风格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捷,能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变万状”。他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其中《早春图》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

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

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其中如“三远”、“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都是很精彩的论述。郭熙的《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潇湘奇观图(中国画,局部)米友仁(宋)

北宋山水画在表现雄伟的全景式山水外,还出现了富有抒情诗意和文人情趣的小景山水。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学士。其父米芾为宋代著名的书画大家,父子二人皆以书画著名,并精鉴赏。米芾诗文书画以不蹈前人为标榜,认为山水画“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他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此幅《潇湘奇观图》墨气淋漓,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地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笔淡墨,表现烟云溟的意趣。古人谓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米芾的山水画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等传世。

雪堂客话图(中国画)夏圭(宋)

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及理宗时为画院待诏。由于北宋时期上层贵族及社会上对山水画的爱好,后期的山水画已具有众多的风格和情趣,技巧的翻新、优美意境的追求,一个新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至南宋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代表人物是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这幅《雪堂客话图》以简洁的画面表现了恬淡秀美的雪景,疏密开合,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毫无繁冗之感,以精练的画面和巧妙的构图,描绘出诗一般的境界。马远、夏圭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富春山居图(中国画)黄公望(元)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黄公望聪颖好学,青年时即博通经史,但他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后因牵累入狱,此挫折使他深感世事险恶,出狱后即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自号大痴道人。先后在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晚年又移居浙江富春山中,并经常云游四方,参与诗文雅集,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答。他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传世的绘画诗文作品也大多创作于此一时期。

黄公望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但却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曾受到赵孟的指授,艺术思想也得其影响。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富春山居图》为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此卷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用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董、巨画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为黄氏经意之作。

雪村访友图(中国画)周臣(明)

周臣,字子卿,号东村,江苏吴县人。山水人物追宋人,尤其得到李唐的山水画精髓,在艺术成就上造诣非常之高,唐寅和仇英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作品擅用硬毫细笔,坚劲沉着,严谨中透露出灵秀之气,形成潇洒、清劲的格调。此幅作品笔墨爽劲峭利,风景,疏密浓淡,块面切割随手拈来,颇能随物象的向背虚实起巧妙的节奏变化,反映出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诗情雅趣。

庐山高图(中国画)沈周(明)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江苏常州人。出身于世代文人之家,祖、父均善诗画。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水墨山水方面,技法出入于董、巨及元四家,也学马远、夏圭。题材多写江南山川和园林景物。《庐山高图》画面布局繁密谨严,用笔厚重凝练、古朴天真。此画清新雅致,颇具韵意,体现出画家的性情和修养。

松壑清泉图(中国画)弘仁(清)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六奇,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安徽歙县人。他的作品大量地以黄山和齐云山为母题,将山水实境升华为超脱了现实世界的理想化的境象,给人一种远离现世的“山外山”之感,隐晦地传达出画家的遗民意识。所画山水笔墨简洁洗练,善用折带皴及干笔渴墨,意境静穆幽寂、空灵松秀,丘壑严整奇崛,林木富于真实感,格调空逸冷静。

松岩楼阁图髡残(清)

髡残(1612—1673),俗姓刘,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等,湖南常德人。因喜研读佛经,终致放弃举业,落发为僧。出家后,云游江南异地,并长住南京寺院之中,是一位遗民意识十分强烈的画僧。髡残的作品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展现了大自然与个人精神世界不受拘羁的旺盛活力。他的此幅作品笔墨苍率厚重,以浓点短线及致密而又松动的用笔,表现郁茂森秀、苍茫壮阔的气象。风格雄奇磊落、朴茂粗豪,随意挥洒,体现了髡残独具个性风格的审美意趣。

墨梅图(中国画)王冕(元)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石山农,浙江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勤学苦读。年轻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绝意仕途。画梅继承杨补之法,一般人画梅多强调枝干细瘦、花朵微疏,王冕则塑造繁花满枝的梅树形象。他善书法,能诗文,兼长治印,常在诗文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黑暗腐败的不满。元末时隐居于九里山以卖画为生。此画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挺劲有力,梅花分布富有韵律感,劲健而充满生命力的枝条和水墨勾勒的繁花,极富生意,别开生面。

五牛图(中国画,局部)韩(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韩《五牛图》一卷,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本画。用简练粗壮的笔调,勾勒出牛的不同形色体态。角度有正有侧,毛色斑纹各个不同,或直立,或前行,或舐腹,或鸣叫,或觅食,形象茁壮朴实、神气毕现,无不充满活力生机。全图墨彩结合,依据结构和毛色变化进行渲染,色调深稳谐和,造型准确,整幅作品无论质感和立体感都极强。韩擅于对关键部位进行精心的刻画,尤其是眼睛,可谓描模尽致精谨,将耕牛憨朴、温顺、耐劳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此作品不愧被后人尊封为古代畜兽画中的上乘之作。

竹石图(中国画)李方膺(清)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抑园等,江苏南通人。仕途坎坷,罢官后寄居南京项氏惜园,穷老无依,以卖画为生。李方膺善画松、竹、梅、兰及诸小品创作,他极力主张直接向生活学习,创造自己的风格。画中题诗常流露出孤傲牢骚情绪:“天生懒骨无如我,画到梅花便不同;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东风。”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上的不肯随人俯仰和创立自己风格的追求。此幅《竹石图》以秃笔画竹叶,似在风雨中摇动,连石头都顺着风势倾斜,画中竹作狂风舞动之势,极具视觉冲击力。他曾自题诗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潇竹,满耳丁冬万玉空。”用画表现风势,李方膺作了成功的尝试,不愧为“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

荆棘丛兰图(中国画)郑燮(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始出任山东范县令,后调雍县做县官。亲政爱民,得罪了上级,罢官后来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擅长三绝,尤长墨竹,多植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又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这幅《荆棘丛兰图》意境隽永,笔墨朴秀,造意新奇,构境别致,耐人寻味。选择历代文人常用的“四君子”题材中的兰表达清风劲节的品格,寄托自己的志向。对于前人的学习,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自探灵苗”,不泥古人。郑燮因此在诗书画方面均自成一家,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芦雁图册之一(中国画)边寿民(清)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后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江苏淮安人。他的作品笔意苍浑奇逸,形象生动,别有风致。画面两只芦雁嬉游,笔简意周,意境萧疏。芦雁形态生动自然,笔法苍润,墨中带赭,色调清雅,境界清寂。

花果册之二(中国画)金农(清)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别名甚多,浙江仁和人。久居扬州,被举博学鸿词,考试落榜而返,在扬州鬻字卖画,兼售古董,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作品造意新奇,构境别致,笔墨朴秀,巧拙互用,耐人寻味。此作品意境隽永,古朴稚拙,有生活情趣,在造型上有一种巧整的优美感。

(二)名词解释

中国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丹青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君子

中国画术语,指梅、兰、竹、菊四种花卉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即后来的“四君子”。明代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这类题材(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笔墨

中国画术语。在技法上,“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工笔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的梁楷、明代的徐渭、清初的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立意

指画家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而获得丰富的主题思想。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膈膜。”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主要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他们画风各具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

人美版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涵盖面非常广,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节课中对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我把课文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 第一课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作概括性的讲解与展示,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相关作品与画家生平资料,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专题的交流与探讨。 教师教学方面的设想: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以感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美的信息。 通过精心设计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分析欣赏作品的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震撼。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来综合讲解。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比较,以便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设定: 自主探究,参与互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充分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质疑,充分体现高中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待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绘画风格的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绘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地位,能在广泛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所包涵的艺术和文化真谛。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教案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王晓云 教材分析 本节是欣赏课,重点通过学生的对作品的欣赏感受,了解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使学生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高艺术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文化底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3、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中国画的种类 从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从形式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工笔的特点是:工整细致 写实写意的特点是:简练夸张变形 一、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中国是最早掌握养蚕的国家,丝织业的发展成就了中国最早独幅绘画的产生。这就是中国绘画的雏形———帛画。 例:以课文中《龙凤仕女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帛画的艺术特色(线条勾勒、平涂着色、构图完整、造型生动)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旗帜,具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了解帛画对今天中国绘画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奠定了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形式)。 设计理由:事先设置问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思考问题: 1、是帛画? 2、《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主要画的内容是什么?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1、什么是壁画?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9课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探索重点: 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探索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

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

“引导探究法”。 3、八字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4、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理解 4、评论:上升为创新思维 教学程序 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 体会 学习欲望1、导入:导入探究课题: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 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 “神”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到原始 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7000年左 右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祖 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 术。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 花鸟画三大类。这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绘画 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猛虎捕食图(黑山 岩画,新石器时代) 意在激活学生的思 维,使学生对中国古 代绘画产生浓厚的 兴趣。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宋元山水鉴赏》教学设计课题

教学设计

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 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 (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 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 割。)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成、关仝的作品。) 提问: (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宽的雄强,成的旷远,还是关 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努力 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然而南宋的山水就 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 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 面的正中央, 顶天立地,构 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 白。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 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 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 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 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 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出示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没有。 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秀美、优美、 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 面。 构图相似,景物都在边角 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 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意境和北宋山水相似还是和南宋山水相似?为什么? 北宋。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 答。

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案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课题 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神”。 二、新知探究 (一)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重点介绍我国古老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1—2段,请第一组的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 《龙凤仕女图》这幅古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

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在画面中,描绘了龙凤在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行进的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龙一凤,正腾空飞舞,引导仕女前行。此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生动。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了解《鹿王本生图》绘画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 《步辇图》:阎立本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文苑图》韩晃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细腻,富有体积感,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愼的作品,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 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知识整合 1.我国最早独幅绘画作品是帛画,《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独幅画。 2.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国石窟中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3.中国古代人物画: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春秋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东晋画家顾恺之既有著述又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传世。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中国人物画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表现;为了突出画中人物,常常不画背景,在衣纹表现上则突显笔法与线条之美。设色则以渲染之法随类赋彩,形成鲜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4.中国古代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早于西方的风景画近千年。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南宋之前的山水画,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南宋山水画更倾向表现作品的意境。元代的画家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性风格的呈现。 5.中国古代花鸟画: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期,宋徽宗赵佶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文人画是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

思想的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之一。一般讲究“书卷气”,注重书法用笔,强调笔墨情趣;明代,以徐谓等人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不拘形似地借助于笔墨及题跋,表达艺术家的个性与情怀,对后世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继承和发扬了大写意画法传统,使写意花鸟画进一步向前发展。 自我测评 一、填空题 1.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____________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而绘制的佛本生故事画。整幅壁画呈__________式构图,巧妙地表现了本生故事的情节。 2.中国山水画起源于___________时期。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______代展子虔的____________,它早于西方独立的风景画近千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情趣与文化境界。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表现出来,还要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____________。 3.______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期(即中国花鸟画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画院。 4.________是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之一,一般讲究“书卷气”,注重____用笔,强调______。 二、综合题 1.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三大画料之一,曾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绘画还没有独立发展起来之时,人物画是主要的绘画表现方式,曾经承担过重要的政治和教化功能。

高中美术鉴赏(人美版)-9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试讲稿)

9.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PS:(本试讲稿以口述为主,考生请有效记忆或背诵,本人亲自整理编写,亲测已过,试讲需要考生自问自答,一个人表演出有学生的课堂氛围,脱稿、丰富个人肢体语言。预祝考生马到成功)(本文为2课时,但试讲时间有限,十几分钟基本能完成一个课时就OK了。第二课时考生选择记忆) 一、导入:大家应该知道最近由刘德华和林志玲主演的电影《富春山居图》吧!其实这部电影围绕的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故事蓝本的一部电影。其实我们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在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像《富春山居图》一样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就让我们一起按照历史的脚步,去探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吧!欢迎进入我们的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二、按照历史的脚印我们能看到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书本第46页的三幅帛画作品。然后根据文字说明思考下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绘画已经经历的7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而这些绘制于丝帛上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反映了当时的绘画水平,而且还表明了中国画的基本形态的确立。《龙凤仕女图》是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年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这幅古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在画面中,描绘了龙凤在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行进的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龙一凤,正腾空飞舞,引导仕女前行。其艺术特色:线条勾勒、平涂着色、构图完整、造型生动。对今后绘画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奠定了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形式。 三、我们以前都学过一篇语文课文《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敦煌莫高窟避画的一篇文章。敦煌莫高窟笔画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艺术宝库。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副壁画《鹿王本生图》。然后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这幅作品的小故事。这幅作品叙述了怎样的佛教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佛学道理? (“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本生故事画是表现“舍己救人”这一题材的。上边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宣传的是善恶报应思想,赞扬了九色鹿王的无私精神。) 其中的艺术特色:线条流畅自如、遒劲有力,色彩浓重自然,富于装饰之美。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古代美术的门类及其艺术特征: 2.难点:用语言和文字评述经典作品。 3.兴趣点:优秀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美感。 三、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辨别本课作品的画种,并说出该画种的特点。 2.较高要求:临摹某件古代作品,并说出它的画种.做几点美术评述。 四、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 五、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

六、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评价感受。 4、依次欣赏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板书:山水画特点:灵活性,概括性、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方案选自人美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第9课 教师:缪爽 现任职学校:北京市北苑中学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2)、过程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涵盖面比较广,中国古代绘画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所以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只能从宏观角度进行欣赏。 2.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3.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文化底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参与互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充分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质疑,充分体现高中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待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探讨。 欣赏、讨论、讲授、示范等。

问题二: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制造并使用工具)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大约在10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不仅懂得制造陶器还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图案来装饰陶器,这不得不说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一次大的进步。图片展示(手法简练、笔触粗矿的陶画)。 例:让学生通过和岩画图案的对比,总结出陶画纹案的特点。 问题三:中国还有哪些别称?(丝绸之国,瓷器之都)用历史的相关知识背景再头脑中构建陶器的艺术特色。 总结陶画和岩画图案的特点,例如:陶画更注意生活化,一般是对称和均衡的表现方式,岩画一般是祭祀和社会生活的表现,大多是动物造型和狩猎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 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 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 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涵盖面非常广,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节课中对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 详细的介绍。因此,我把课文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 第一课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作概括性的讲解与展示,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相关作品与画家生平 资料,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专题的交流与探讨。 教师教学方面的设想: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以感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美的信息。 通过精心设计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分析欣赏作品的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震撼。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来综合讲解。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比较,以便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设定: 自主探究,参与互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充分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提出质疑,充分体现高中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待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 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 文化艺术。 能力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情感目标: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介绍中国 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中国古代绘画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课文由于篇幅上课时间所限制,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文化底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学过程: 导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美术灿如群星深如大海它融中华文明、审美意识、 哲学思想于一体卓立于世界的东方了解并传承它意义重大。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及著名画家

发展史 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这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秦代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画像石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因以刀代笔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因此称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

中国古典绘画欣赏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