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3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4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5

6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

7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9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10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1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12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3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的应用及功能分析

1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5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6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

17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18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19 标识语翻译的文化陷阱

2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21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

22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

23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24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25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6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7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28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

29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3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31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32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33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美国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系列为例

34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35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

36 论《红字》的模糊性

37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38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9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40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41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44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45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46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47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48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49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

50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51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5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53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5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5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56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57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58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59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60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61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

62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63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64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65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66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67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68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69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70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71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72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73 《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

74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75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76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77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78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79 肯德基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研究

80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81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82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83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84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85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86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87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88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89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

90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91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92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9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94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95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

96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97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98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99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00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01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102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

10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04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

105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6 从美剧《生活大爆炸》看美国式幽默

107 论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知识分子的悲剧

108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09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10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111 美剧《行尸走肉》主人公瑞克的心理变化分析

112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13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

11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15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116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17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18 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

119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120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21 对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

1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3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2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25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126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27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28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129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130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

131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

132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33 论《飘》的女性主义

134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135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36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

137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38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140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141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42 金钱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与导向

14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44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145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

146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147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48 论翻译的艺术

149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150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51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152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形象分析

153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文电影幽默语的翻译

154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15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56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57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1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9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60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161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

162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163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64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165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166 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之路

167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168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169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70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71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72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173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74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75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176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177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7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79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180 商务函电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181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182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83 礼貌原则视角下萧伯纳《卖花女》人物性格探析

184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185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86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8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188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9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

19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

191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192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93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

194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195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96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197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98 精神的抗拒与皈依--浅析奥康纳《智血》中的信仰异化

199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200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0c98850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英文题目: On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Teaching 学生姓名:高琴班级: 06 级英语班专业:英语教育学号: 09931137 指导教师:陈珍珍 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二零一一年五月 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1 1、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分析..........................................1 (一)教育文 化差异................................................1 (二)节日风俗文化差异............................................2 (三)婚礼 习俗文化差异............................................3 (四)宗教文化差异................................................3 (五)中英饮食差异................................................3 (六)中英思维方式差异............................................4 二、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4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4 (二)从日常对话入手.............................................4 (三)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5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文学素养 论文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人们发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但没提高,反而有下降甚至消失的迹象。于是,人们把责任都归咎于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师个人。其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目标,如果仅仅把它丢给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必定不会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

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发展乃至发展缓慢都是一种退步。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文学素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应多管齐下,各学科教学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教学任务。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在教学领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师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不惜开辟捷径,找来《词汇速记》《语法全解》《英语900句》这样的速成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学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但会在长时间枯燥的记、背中,在单调的练习题中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英语表意丰富、风格多样,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使更多、更好地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从中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渊源,进而吸收英语语言文化的精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英语教学论

1.In principle, any grammatical structure or vocabulary item maybe used within a variety of notions, functions,topics and situation s. 2.Fluency activitiesmake for linguistic compe tence and accurcy activities make for commu nicative competence. 3.English is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than Chi nese. 4.The spoken form of language is more basic t han the written form. 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believes that lang 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 on. 6.Accuracy and fluency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language learning. 7.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教材的研制者和开 发者。对于中学而言,教材就是全部课程资源。 8.When a person recalls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being taught in his later years, he ofte n remembers what he did rather than what th e teacher did. 9.Differen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styles of teaching. Bu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most successful teachers move around the cl assroom to some extent. 10.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role of c oursebook is to be at the service of teache rs and learners but not to be their master s. 11.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he learner is see n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using various stategies in order t o sort out the system of language to be lea rned. 12.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behavio rist theory is better than the cognitive th eory. 13.Learning English should be a mechanical pra ctice. It does not require active involveme nt, reasoning and thinking. 14.A general assumption is that the learning t 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are the same in nature.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c988502.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0c98850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人们非常重视亲属关系,重视辈分的长幼,对老人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个亲属都有一个称呼。而在英语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称呼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 在我国熟人相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见的“吃了吗?”、“到哪去?”实际上我们对就针对句子的回答不感兴趣,仅仅是寒暄的一种方式。而对西方人来说,见面就问这样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要么他们感到这些句子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而反感,要么他们会给与答复。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谈论天气。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选择天气这个中性的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1.3谦虚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对长辈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他们在接受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而西方人会接受。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说英语的国家,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却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会让对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客人的面打开,以免显得不礼貌。西方主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无处不在,语言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传授语言的同时,应将文化知识渗透和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采取文化背景介绍、英美文化阅读、文化对比、现代教辅工具应用、互动练习等五种方法加强文化渗透,能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渗透;必要性;方法 美国语言学家Spair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外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教学能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跨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适合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外语交际。 2.加强文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课本中关于目的语国家鲜活的资料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林晓华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外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这一话题阐述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解读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指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最后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德国就有语言学者提出语言的不同并不是声音和符号的不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world perspective)不同。此种观点在20世纪的德国(Weigerber Trier 在语义研究方面)和美国(Boas 和Sapir在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方面)重新受到注意并获得发展,Sapir 认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50年代到70年代,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导致一个共识,即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和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 in language)。美国的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已提出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在英国,本世纪20年代Malinowsky 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向来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沟通的日益迫切的需要,外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目标语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外语界对交际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对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罗理琦 著名教学家巴班曾经指出:“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方案之一。”显然,过去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听、说、读、写、译技能层次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他们对文化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21世纪培养外语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文化意识”就是指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他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尤其要准确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俗。通过组织英语角、演讲等,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书本不重视实际应用,只重视语法发音讲解不重视语言环境及应用语言的文化背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

和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增加背景知识 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stocking”的历史渊源的理解。(二)实物与图片的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有机地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对比教学 即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中英文化差异并简单地了解一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和社会背景。例如:中国人询问同事或朋友年龄、去什么地方是经常发生的事,可是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禁忌。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己讲解过多次,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习惯,在实际交谈中,不少学生还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与讨论来减少这类错误。 (四)角色扮演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 摘要:伴随我国“一带一路”、“亚投行”、“孔子学院”等战略的实施,以及世界工 业互联网支持下的“全球电网”计划,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将会推动商业行为的交 流扩展到更深层的民间文化交流层面。在这种前景之下需要从人才战略的视角增 加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使英语文学、汉语文学获得可交流通道,为其未来深 层交际与日常交流奠定基础。以下结合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化改革 之契机,从渗透教学的路径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进行具体探讨,以期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能带来一定的借鉴,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学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实践,由于语言教学中文学 属于最终的成果传达与综合因素叙述,因而在牵涉面较广的范畴前提下必要选取 叔本华所说的“小剂量”摄入法,以渗透方法不断增加文学方面的题材、内容、主题、思想等教育教学。根据实际的语言应用需求观察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西方 文学与东方文学教育教学的并行推进,以此促进文学教育的对比性,从认知语言 学的角度强化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性。以下展开讨论。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思路分析 以下按照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从整体文学观念、常态交互理念两个角度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渗透思路进行分析。 1、整体文学观念引领文学教育渗透思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要求遵循连续性、可读性、实效性。具体来 看即在渗透文学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西方、东方文学 作品进行筛选,尽量以其可传达性、经典性作为前提,利用汉-英、英-汉之间的 译本增加不同语言语境语体下的教学实践。比如,为了增加生活习俗、历史知识、文学性,以及传达技巧,就可以先以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切入口,经过细 致研读之后,再按照学生需求将《大堂狄公案》(高罗佩著)进行一些选读;再如,可以通过一些文学史学类的文学评论著作增加学生对于文学-历史-人文-思想 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英语知识。 目前最为经典的著作可以选取由丹麦作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英译本,提高学生对整个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历史、文学、人物、作品、思 想等各个层面的理解水平。另外,可以引入中亚裔美国作家萨义德的评论系列著作,如《开始:意图与方法》、《文化与帝国主义》、《晚期风格》等,令学生 对起自于现代文学的一些作品、文学理论进行熟读,经典化阅读,更有助于在词汇、造句、理论、翻译各个层面树立起经典意识,强化逻辑分析能力;然后,再 以课堂教学的方法传授,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分享等令学生更好的在 自主性学习意识、探索式学习习惯下,逐步完成针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从文学、 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中把握到英语文化的精髓与历史沿革,形成价值导向、思维 导向下的英语文学理念,并逐渐在一些文学性作品中更好体验、观察、感受、分 析其中的深层内涵。理论层面可以借鉴我国钱钟书、张隆溪的比较文学著作,并 选取一些我国《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文学作品进行英译本对读;尤其应 该在教学中以概念引领、人物解析、主题探讨等多种形式,将文学的整体内涵从 基本的词汇、章句、片断等进行全面解读,增加文学教育的深刻性,令学生更好 的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掌握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重要性,并根据大一到大四的基本阶梯,由初步的文学作品,逐步过渡到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与经典化的思想类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