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级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单位:柏山中学

姓名:郜克武

时间:2010年11月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柏山中学郜克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柏山中学的郜克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而本节课是本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2)通过对我国地形山脉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让他们明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不要忘了对环境的保护,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是作用。而要记住这些内容又得需要时间来做保证。因此,我把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等基本国情,尤其是在学习行政区划时,我让学生利用拼图游戏,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自背、互背、抽查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在中国的大致分布,为本课高效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地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的抽象思维虽不强,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观察,勤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标理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读图,绘图,引导、发现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把如何“学”贯穿始终。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自学指导,在课堂中主要渗透“读图法”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现阶段聪明、好动、听课易走神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媒体

为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高效;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最优化,我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书、地图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我的总体设计思路分七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板书设计。

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打造高效课堂,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由小组讨论,以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已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用多讲。

(一)导入新课:

我这样来导入:说起旅游大家都不陌生,总结一下人们旅游的去处一般就是两种地方,一种是:大城市;另一种是大自然。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游一游我国大自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

(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三)自学指导:

(1)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自学指导。

(2)多媒体显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20—P21内容,8分钟后,比比看谁学习效率最高,收获最大。

1.读P20沿北纬32度中国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活动题,注意第2小题第2问海拔高度大约多少米时,可以说出一个大概范围。

2.读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找出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梯之间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3.能在P21的图上用英语字母标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尤其注意横断山脉别丢了。

4.结合P21图找出我国五岳的名称及分布并能识别P22五岳风景图。

自学指导中的“1”和“2”,主要是针对学习目标“1”的内容设计的。通过自学指导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地图进行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而自学指导中二的设计是在指导一的基本上的进一步引深,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地理地图最大限度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自学指导中的“3”和“4”主要针对学习目标中的二的内容设计的。自学指导“3”的完成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图文转换能

力。而对指导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引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先学环节

1.即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过渡: 5分钟后,教师问:看完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后,提示:自学时如有疑难或不太确定的问题,可以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讨论。时间为3分钟。

3.学生小组交流。

4.过渡:(8分钟时间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请举手。

5.检测:很好,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大家的自学效果。

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之后,以“自学指导”为主线设计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的完成方式主要是由班里的后进生作答,其他学生纠正。这样做既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既能准确地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面的后教环节做铺垫。

(1)读P20图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2)说出每一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和主要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3)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西起山脉经山脉向东南到山脉的东部边缘。

第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由东北向南依次是岭、山、、山。

(4)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走向:

东西走向的有三列:北列和

中列和

南列

南北走向的山脉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西侧:、、、。

中间:、

东侧:。

西北-东南的山脉有:和

弧形山脉是:。

(5)中华五岳分:东岳山在省;西岳山在省;

南岳山在省;北岳山在省;

中岳山在省;

(五)后教环节:

1.这个环节的宗旨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可能通过“兵教兵”方式来解决。对于大部分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拔或精讲。

2.引导:依据自学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来完成后教环节,如第二个检测题“每一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和主要的地形”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不能找出较好的方式来完成。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表格,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3.解决了以上的问题之后,还要再次提到中华五岳,虽然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五岳的名称及分布,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中华五岳的风景图画(多媒体显示主要五岳名山的风景图)让学生们知道,五岳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出去旅游,去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不过,在大家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请时刻记住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4.课堂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小结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总结记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地把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准确、高效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六)当堂训练

必做题:10分钟的时间记忆自学指导中的第3题。10分钟之后在练习本上画出山脉走向并写出山脉名称。

选做题:说出主要山脉所分布的位置。

思考题:想一想,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气候造成哪些影响?

这样设计课堂作业,突出了本课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做了到分层教学和培优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明白,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又方便在课堂小结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抽查学生记忆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国的地形

板图:中国轮廓图(含长江、黄河)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中国三个阶梯之间的分界:

在图上指出山脉的名称:

中华的五岳有:

六、自我评价:

总之,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淡化了传统教师讲的作用。突出了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真正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谢谢!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级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单位:柏山中学 姓名:郜克武 时间:2010年11月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柏山中学郜克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柏山中学的郜克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而本节课是本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2)通过对我国地形山脉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让他们明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不要忘了对环境的保护,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是作用。而要记住这些内容又得需要时间来做保证。因此,我把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等基本国情,尤其是在学习行政区划时,我让学生利用拼图游戏,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自背、互背、抽查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在中国的大致分布,为本课高效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地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的抽象思维虽不强,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观察,勤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标理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读图,绘图,引导、发现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把如何“学”贯穿始终。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自学指导,在课堂中主要渗透“读图法”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现阶段聪明、好动、听课易走神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媒体 为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高效;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最优化,我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书、地图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中国的地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地形图的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复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地理学科是边缘学科,学生一直都不重视,对前两年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对地形、地势和地形区等基本概念分辨不清;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尤其是我面对的是合班学生(一个合班至少两个班的学生)班大人多,还要上大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所以给本节课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复习目标: 1、阅读中国地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2、阅读中国地形图,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3、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对河流、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复习重点: 1、阅读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3、说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特点。 复习难点: 我国地形对自然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资源: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地图册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理学习之友 复习方法:讲授法、图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我校上大课,连上两节课) 复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北武当庙图片) 当你骑自行车去北武当庙旅游,去和回的路上你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家乡的地形地势变化引入中国的地形、地势。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地势、地形状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考点分析: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复习重点:中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的概况、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的影响)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读 设计意图:紧扣课标和考试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请学生打开地图册第11页,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1:学生上讲台指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体位置。 2、说出以上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高度(合作学习) 3:个别学生交流汇报读图结果 4、学生总结归纳我国的地势特点。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读地图册11页“沿北纬36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5、学生再读地形刨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第二个特点:呈阶梯状分布,是三级阶梯 6:对照“分层设色地形图”,画一幅能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示意简图。 7: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示意简图,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 形剖面图来分析哪一个图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1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2.1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第一课时) 长汀县龙山中学刘晓计 获龙岩市初中组“中学地理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1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盘,小组合作制作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地理七年级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其内容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也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因而,学好本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二、教法运用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我运用:问题导学法: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生动、直观和形象。 地图法:在以抽象的符号揭示地理现象和规律时,地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被喻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地图的使用,可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地势特点。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国地形复习课

中国的地形(复习课) 同学们,下午好。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中国的地形。 地形,顾名思义,就是指地表的起伏形态。那么,自然界中,基本的地形有几种?都是什么?对,有五种,即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这些地形呢?(出示投影)景观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复习如何利用陆高海深表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和分析地形特征。 (投影:中国地形)请同学们看图,回答:图中有多少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什么含义?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 很好,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地图右下角的小秘密,这叫什么呢?对,陆高海深表。就是它告诉了我们图中的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海拔高度。由此可见,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第一步就是:读陆高海深表,明确每一种颜色代表的陆地高度和海洋深度。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 试一试!根据图中的陆高海深表(米),填写下表中各地的海拔或海深。 让我们看出这分布的是一巨大的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通过颜色变化看出四周低。 〈结〉颜色——海拔 颜色的变化——地表的起伏(某种颜色变化不大,则表示地面起伏不大。颜色多则表示坡度较陡,颜色变化种类小则表示坡度较缓。) 同样的方法分析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并逐步找出其他地形区。 通过这些地形区的分析,相信同学们一定发现了我国地形的一个显著特征——地形多种多样。 ?主要的地形类型是什么?看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还有什么特征呢? 地表崎岖。我们把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的山区占了三分之二。——山区面积广大。 练一练! 读出北纬36度纬线穿过的地形区。 给出剖面图,请学生观察,由西到东,我国的地势有何变化? 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 出示三级阶梯示意图,熟悉阶梯界限。并要求学生填出各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列表总结。 〈小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你知道吗?下列现象,与我国地形有什么关系?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黄河之水天上来…… 2、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耕地却只占13.5% 3、火烧寮与布袋 4、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5、三峡的位置。

世界地形说课稿

世界地形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着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希望通过一课时的教学,达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学会观察、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去理解地理事物。并通过对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认识到地形地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山区开发的利与弊,让他们学会的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我把中国地形的特征确定为本课的重点。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眼界不太开阔,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他们而言,抽象思维已渐形成,但仍带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

阶段,好奇心较强,因此,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学生读图、看书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法、问答法、师生交谈法等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在提问的时候,我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也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来理解和消化知识,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方面,我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堂课中,通过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搜集的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地形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中国地形 ——说课稿

中国地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是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理解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 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合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但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理解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个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但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水平,也更有利于促动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但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实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合、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长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实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要使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湘教版八上.《中国地形》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我将从说课标,析教材;析学情,设方法;讲流程,展板书三方面来说课。 一、说课标,析教材 1、课标要求: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以及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征,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初步说明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自学、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重点难点: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在课标要求中很

重要,所以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析学情,设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读图析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特质和学校条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积分法”两种教法和“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列表比较法”三种学法。 三、讲流程,展板书 (一)讲流程。 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情景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自学探究,合作交流(25分钟);分层检测,总结提升(17分钟),所有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课前,我让学生在10秒钟内做好“三个一”的准备: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然后小组提问本节课的知识储备内容,并适当加分。 流程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地形》说课稿_湘教版

《中国地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的五种走向的山脉,主要的几种地形区,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中国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法分析 本堂课我采用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纵横交错的山脉。中国的地势特征 2、中国的各种地形。 3、中国的地势特征以及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限。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中国地形》说课稿第2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地形》说课稿 第2课时地形复杂多样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并能说出其主要特征(重点及难点)。初步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我国主要地形区及其主要特征。 二、教法分析 因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地理、历史学科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专题交流研训活动”》,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改进地理、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实践学习与经验交流。所以本堂课我采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用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ppt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交互白板技术使得以前色彩单调,教学呈现仅止于手写文字和手绘图形的黑板变得五彩缤纷,既可如以往一样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富有成效。 利用电子白板信息容量大,授课内容更直观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阅读、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学生对地图的熟悉,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以及用图的能力,体现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自学阅读环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

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南旺中学李海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 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理第一章。在此基础上进入本单元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学习的地形、地势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将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像、视频,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在学法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青藏高原地图并插入歌曲《青藏高原》,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 ●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教学 从指导学生阅读22页图2.1“中国的地形”图入手,通过连线练习、判读地形区景观图片,进而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类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扇形示意图上展示平原、盆地所占比重,要求学生绘制其他三种地形扇形示意图。(在学生绘图间隙,教师绘板图,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展示学生绘制的扇形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哪两类地形所占比重最大,得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初中地理《中国地形复习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 、掌握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并会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形》,那么,地形指的是什么?(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类型。地势地形是我们在考虑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学生回答) 师点拨: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侧重于地表海拔高低的变化,而不是形态的差异。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也称地貌。 探疑互动(一)复习山脉研讨问题:(1)、中国山脉按走向可分为哪几类?每类都有那些山脉?设计意图 -- 把山脉分布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对中国的山脉形成一定空间想象。 (二)复习地形研讨问题:(1)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根据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说明。设计意图:把地形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用点ft地形位置有图片的形式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概括地形的特征,进而根据特征来判断地形区。 (三)复习地势研讨问题:(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用简要的图示表示出来?(2)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把地势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3)在黑板的地图上绘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并在相应位置标明山脉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明确阶梯界限及阶梯交界处的山脉的位置,加深了印象。 (4)列表复习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类型。 (5))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和降水的影响? (四)分析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和不利)小试 牛刀:(一)选择题 1.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势笫一、二级阶梯界山,又是西北 -- 东南走向的是: A.昆仑山 B.祁连山 C.横断山 D.太行山 2.下列山脉与地形区相邻的一组是: A.昆仑山---内蒙古高原 B.秦岭- 黄土高原 C.横断山---塔里木盆地 D.巫山 - 东北平原 (二)连线题 东北平原较低平、完整 华北平原面积最大

地形分布+中国地形和地势 说课稿

《地形分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形分布》。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评价分析五个方面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以下分析: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学习气候、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2)掌握中国的主要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2)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同时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地形的特点与山脉分布 难点:中国地形的特点。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法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