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

阴锐阳

摘要:《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深陷痛苦时创作的,也正是他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象征!贝多芬用他对艺术与生活以致生命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是标志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而这一切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的性格,来自于贝多芬的遭遇。贝多芬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和坎坷的学习道路。他在德国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受到了“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几年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而立之年失聪对他的精神摧残并没有击垮他坚强的意志。性格的良好弹性决定了贝多芬必将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奋斗,走向胜利。

关键词:自由;挣扎;失聪;胜利

Abstract:(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as Beethoven Mired pain creation, and is he on death and fellow symbol of victory! Beethoven to art and life with his love for the life that beat personal pain and hopelessness, with persistence and for the arts phenomenal will out of the pain of the shadow. Suffering became his compositional strength and source. Not only of Beethoven's state of mind, is also marked his turn in the creation of "hero" beginning! All these creation from Beethoven's source from Beethoven's character, experience. The good elasticity determines character by suffering, to Beethoven will joy; Through the struggle, to victory.

Key words:freedom ;struggle;deafness ;victory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正如电影《勇敢的心》里,伟大的爱国者威廉·华莱士用生命捍卫神圣家园,临死之际那歇斯底里,气动山河的呐喊——“自由!!!”——也一直是贝多芬心目中不可颠覆的信念。贝多芬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和坎坷的学习道路。他在德国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受到了“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几年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贝多芬极大的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的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的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的创作誓言。所有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这种无意识的冲动是因为感到某种压迫着他的力量,而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又支配着他去行事。从这一意义上说,《英雄交响曲》是对此所做的最完整而又最极端的诠释。它正是一种唤起了对无限的渴望,要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深陷痛苦时创作的,也正是他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象征!

在《贝多芬传》的序言中,罗曼·罗兰曾经这样描绘道:“在给贝多芬作传时,我描绘的是在他身上沉积的一切——我们这个世纪,我们的梦想,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相伴相生的淌血的兴奋劲。那不是趴在马槽边狼吞虎咽的那种粗野难看的兴奋劲,这种兴奋,是经过苦难和痛苦、顽强挣扎、战胜痛苦之后

的兴奋,是战胜自我的兴奋,是征服命运,掌握命运、并使他硕果累累而产生的一种兴奋。”贝多芬一生中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而在这众多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曲目中,贝多芬自己最为喜爱的,就是《英雄交响曲》。二百多年以来,我们的想法和贝多芬仍然是一致的。《英雄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依然是一个奇迹,后来他继续的创作,再不可能有如此大的一次跳跃了。贝多芬用他对艺术与生活以致生命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这是音乐的辉煌时刻,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是标志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而这一切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的性格,来自于贝多芬的遭遇。所有煎熬与不幸,都是在默默地等待着这一次伟大的精神跳跃,这一次惊世的思想爆发。

“有着高尚慈善行为的人,必须忍受煎熬的不幸,我愿意以事实证明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4)

一、童年阴影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佛罗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说,童年的生活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许多童年时形成的心理习惯,会在年长时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即使年长后个人阅历已经很丰富,修养也很深厚,童年的心理的影子也是抹不掉的。社会学家们也指出,成功的男人受童年的影响最大。而贝多芬却有着一个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札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父亲(约翰·凡·贝多芬)嗜酒如命,甚至就连被多芬出生的当天,贝多芬的父亲也是刚从酒馆里归来,满嘴酒气地捧起了小路德维希。他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个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自己想到的地方。不能与自己的玩伴一起在巷子里嬉戏,不能到美丽的莱茵河畔玩耍。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想效仿莫扎特父子那样也能有一个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名利双收,利用小路德维希来继续做着他的发财梦。然而却并没有他预想的那么成功,虽然小贝多芬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波恩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对任何人来讲,生命中都需要简单与纯净,需要蓝天、白云、金色的田野和清爽的风。而对贝多芬这样一个灵魂中同时具有雄狮般的反抗力量和孩童纯真的人,童年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心灵向往,形成了他童年时代心中的一片梦境。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

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二、蓄势待发

(一)少年时期生活艰辛、求学坎坷

贝多芬的家庭是贫困的,仅仅身为宫廷歌手的父亲嗜酒如命,显然难以一力支撑家庭的经济重担。13岁时,他在第一个发现他天才之处的老师——尼费的手下担任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贝多芬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中间的凡(VAN)字指的是贵族后裔。一个套着贵族光环却游走在社会底层的孩子,每天目睹着贫困人民的疾苦生活和不同阶层之间种种的不平等待遇。也许在那时的贝多芬心里就潜伏着推翻一股坚决推翻专制的巨浪。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两次从波恩赶赴维也纳拜师求学,虽然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赞助,但他不仅要顾及自己的生活开支与学费,还要担负家中父亲与两个弟弟的赡养之责。1787年,贝多芬母亲患肺病去世,无疑是让他痛上加痛。要知道母亲是他唯一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柱。“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生命的一开始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艰苦的战斗,所有经历的苦难与挣扎都会在贝多芬的心里沉淀下来,这与他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二)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

在与知识份子勃莱宁一家的交往当中,贝多芬逐渐接触到一些先进人士与进步思想。贝多芬的成长背景正处于欧洲两大哲学运动的交汇点,即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表明要破坏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提出社会变革的目标,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人的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自由发挥。这些在贝多芬将来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转向“共和主义者”。

(三)法国大革命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

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得以实践。他也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人类精神的解放是贝多芬坚持一生的根本思想。法国大革命中企图打破旧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合理,确立个人真正自主与自由。呈现于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对于贝多芬而言,英雄不是独裁专制的权利主义者,而是捍卫自由的斗士。贝多芬对拿破仑是比较崇拜的,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也因此《英雄交响曲》一开始是想献给拿破仑的。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拿破仑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在他称帝之时,贝多芬将作品除名,而题献给他心中真正的英雄塑像。

《英雄交响曲》中呈现强力的紧张感,凄怆的压迫,胜利的鼓号和重生的喜悦,意图表现出人类精神之高贵,温暖与伟大。就这些意义来说,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并非盲目的英雄崇拜或权利之倾倒,而是融合这人文与自由精神的理性思想。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四)反叛精神寻求个性解放

“唾弃狂热与盲信,打碎国王愚昧的权杖,为了人类的权利而战斗吧!王宫的男仆干不了这些!这需要自由的灵魂,宁死而不愿奉承,宁可忍受贫穷,而不愿遭受奴役”。话语是施耐德的,但贝多芬为它裹上了血肉的衣裳。1800年,30岁时的贝多芬已在维也纳赢得了音乐界得一席之地,并取得了他应得的回报。然而贝多芬却仍然把这种思想带进了维也纳上层阶级社交场合里。在这些高级社交场合中,从他最初获得成功的日子里,他就不再取悦于贵族,不再拘谨多礼。在好友威格勒医生的资料库《威格勒与勃莱宁家族的朋友贝多芬》中提到,贝多芬因为拒接为里奇诺夫斯基亲王为自己召开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几乎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奇诺夫斯基亲王头上迎头痛击。离开时他写信对亲王说:“亲王,你的地位是凭你出生偶然的因素决定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那是由我自己决定的。亲王已经有而且还会有千百万个,可是我贝多芬只有一个。”内心里那飞扬跋扈的傲气,藐视一切的反叛精神,对各个阶层甚至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都是这样毫无遮掩的发泄出来。贝多芬赞美力量,甚至于过分崇敬力量,他本性如此,热情火爆,慷慨大方。30年来的沉淀如同巨浪急于寻找发泄一样,这一切都是不克可阻挡的,如同大自然的力量。

三、失聪之痛

早在1796年贝多芬26岁的时候,他已意识到有耳聋的迹象。起初是听力对高音渐渐变得不敏感,由于对自己的情况感到羞耻和尴尬,他开始避开众人。他没有为听力的丧失作任何治疗,于是他的听力每况愈下。1802年,厄运真正降临在贝多芬的头上,犹如《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可是这回就再也没有天晴了。贝多芬自幼多病,死于肝硬化,但在他所有的病痛中,唯一对他的心灵产生影响的——产生严重影响的——我们知道,就是耳聋。这场厄运把他的一切同时击垮了,他的社交生活,他的爱情,他的艺术,一切都遭到了袭击,无一幸免。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生存还是死亡(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他的社交生活,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勃莱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

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万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发现的危险。”1802年贝多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维也纳远郊的海利根斯塔静养。钢琴家车尔尼说“像是飘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何其精确,不是吗?甚至比鲁滨逊还要孤独,因为他即将连浪花拍打岩石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此之前,贝多芬的听力很好,他为自己听力的敏感和精确而自豪:“其完美程度在任何时代的音乐家中都是少有的。”要让一个音乐家去接受自己将会失去曾经完美的感官,以及耳聋将会对创作和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是何等的痛苦。“尽管有时我受到想与人交际的冲动的驱使,禁不住去找人做伴。但是,当别人站在我的身旁,听到了远方的笛声,而我一无所闻;别人听到了牧人的歌唱,而我还是一无所闻,这对我是何等地屈辱啊!”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提到:“贝多芬是一个充满爱的男人。爱的火焰燃烧不止,从青少年时候起就一直燃烧到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的爱情故事从来就没有断过。”然而贝多芬却终生未娶,耳聋来得太迅速太突然,正是因为他感到痛苦即将降临,这种致命的打击已经无法回避和遮掩。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在他未来的很多乐曲,如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原名《致特蕾莎》)以及《月光奏鸣曲》当中,我们都听到了这样的向往与哀伤。但笔者认为,对贝多芬而言,被剥夺的社交活动也许并不太严重,然而一想到从此以后将再也挺不到最好的朋友——大自然——的声音,这才是他真正的绝望。他一直崇尚自然,从童年的那片梦境里就开始了。在贝多芬中期和晚年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以《田园交响曲》为例,除了美妙的清晨、花草的香味及一切自然景象,还有村民聚会的声音在鸣响。当这些美妙的牧歌和民间舞曲的旋律飞扬时,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伟大的躯体躺倒其中,躺倒在淳朴的乡民当中,深切的呼吸,仿佛一个疲惫的人在清晨柔风拂过的原野中轻轻地睡着了。有的人会认为第四乐章“暴风雨”是《田园交响曲》最不“田园”的部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作者想表现的全曲中最“田园”的部分。大自然不仅仅带给人们美妙与安祥,时而也会带来灾难与痛苦,但并不代表它就不美丽了,这一切都是不可阻挡的,贝多芬看透了这一点。如同命运带给他的失聪之痛一样。

年轻的贝多芬,无论如何都能够在在同一时刻感受到喜悦和忧愁。要想理解贝多芬,任何人都得虚怀若谷,接受他性情上的巨大反差,正是这种反差,使他的心灵感到无比宁静。“庸医的治疗使我的病情更为恶化,我年复一年怀着好转的希望,但都落了空,最后不得不看出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病症,治好它要花许多年。也许它就是一种不治之症。”在寒冷的冬季,贝多芬都时常把自己泡在冰冷的水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和精神摧残,悲痛欲绝的贝多芬想到了自杀。1802年10月6日,撕心裂肺地立下了《海利根斯塔遗嘱》(一直没有发送出去),遗嘱的结尾贝多芬说道:“我虽横竖命苦,但死亡毕竟来得过早了,我使愿意它来得晚一些的。然而即便死亡早至,我也满意,因为它岂不将我从无穷的痛苦中解放了吗?死亡,你来吧,什么时间到来都可以!我将勇敢地迎接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四、心灵的帝国

东风来了!

那是寒冷的10月,苦涩阴冷,在没有一丝阳光的这段时间里,从海利根斯塔那座孤零零的房子里传出来的,是贝多芬悲痛欲绝的吼叫,是哀伤的遗嘱。他

被击倒在地,那种绝望的哀嚎令人心碎,绝无仅有。然而,本性如此!痛苦愈大,反抗也愈剧烈,强敌越凶猛,他的力量也就越巨大。他握紧双拳从地上猛地弹跳起来!“不!我绝不甘心!”他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你休想完全打垮我!”当被击倒在地的他再次站立起来时,正如足球解说员黄健翔歇斯底里呐喊那样“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没错,他不再是独自一人,犹如《英雄交响曲》中所表现的,这时贝多芬既是统帅,又是千军万马!遗嘱尚未收尾,新的生命就猛然掀翻墓碑!在贝多芬所有决定他必将成功的要素当中,最重要,最不同凡响的,既不是在于对痛苦的巨大忍受力,也不在于对生活的无比憧憬,而在于他性格的良好弹性。恰如电磁的两极,互反而不可分割。正是依靠这这种互反的两极,他时而放泄出令人惊叹不已的活力电流,时而又重新给他补充电流。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就开始孕育的,准确创作时间是1802年10月至1804年4月,英雄性的构思和形象成为整首交响曲的主导,从一个统一的题材和构思出发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各个乐章之间是连贯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末乐章的变奏曲式的运用使乐章更加庞大同时也大量运用复调手法,赋予这种古老的技术以新的内涵。急速的远关系调转换也使乐曲的和声更加绚丽多彩。后人对贝多芬创作“感性驾驭理性”的评价也许就从这里而来。乐曲的幅度比这之前的交响乐的幅度大大提高,用以表现这种英雄气质显得更加合理。而整部交响曲的构筑是缜密的,第一乐章着重英雄性、战斗性和上下求索,第二乐章是对英雄为理想献身的一种沉痛和悼念以及肯定,第三乐章是对生命活力的表现和赞颂,第四乐章是对经过斗争获取胜利的凯旋的歌颂。整部交响曲气贯长虹、如火如荼般的想象力,歌颂了坚定的信念、正义的理想,歌颂了伟大的英雄主义,歌颂了为正义的理想而献身的勇气。罗曼·罗兰对《英雄交响曲》曾这样感慨:“这雄壮的队伍,这英勇的冲锋,这横扫一切的气概,这胜利的凯歌,这一座座坟墓,还有一场场游戏......一切都在你之中,一切就是你!”10月6日写下了遗嘱,11月就回到了维也纳,“让失聪不在是个秘密——即使是在艺术上!”显然,就在写下遗嘱的那一刻,这一曲丰碑性的创作第一灵感就从心中迸发出来。这是他性格的优秀弹性的最好佐证。在《英雄交响曲》的手稿中可以得知,第一、第二、第四乐章的雏形就是在那年的十月写成的。

童年的阴霾,生活的艰辛,忍受的压迫与屈辱,丧失听力的绝望与无奈,此时,都变成了风中的种子,被播撒在那些连绵不绝雪山、高地、广阔无垠的草原。这是贝多芬的世界。所有经历的煎熬与不幸,锻造出贝多芬极具韧性的性格;所有的苦难与挣扎,都是为了迎接这场胜利。就在这里,挥去了所有阴霾,从坟墓里爬起来的贝多芬已然是无懈可击,这是英雄的时刻!同样是血淋淋的斗争,有的人战斗是为了他的国王;有的人战斗是为了他的国家;有的人战斗,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至此,贝多芬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目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雄交响曲》的诞生标志着贝多芬迎来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也标志着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这是贝多芬的重要贡献。海顿、莫扎特式交响乐的艺术形式,已经完全不可能容纳《英雄交响曲》所表达的那种在当时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内容。所有关于贝多芬立志人生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都没有结束,他还在用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足以填满贝多芬那自我的宇宙......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B].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2]大卫-温-琼斯.《贝多芬画传》[B]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寻找贝多芬》[X]纪录片/音乐/传记2009

[4]贝多芬.《海利根斯塔遗嘱》[H] .1802 10月6日

[5]CCTV音乐经典栏目.《寻找贝多芬》2007年(10)

[6] 胡赫.《贝多芬》[B].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 蒋晓蕾.《贝多芬失聪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B].《才智》2011年05期曾慶豹

[8] 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Y] .派拉蒙影业公司

[9]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L].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 .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11]曾慶豹.《否定浪漫的旅程》[F]. 2010

[12]《向他者呐喊祈求的音乐心灵》[X].2010

c小调第五交响曲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教授对象:高中一年级 执教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 、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4、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5 、学生基本上能够唱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2 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材分析: 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1770年12月16日,莱茵河畔的波恩诞生了一位音乐巨匠---------贝多芬,这座靠近法国的城市,在

政治上,文化上都比较活泼开放,法国的启蒙主义,德国的狂飙运动及当时德奥实行的的“开明专制”在这里都很有影响。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性情暴躁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用打骂的手段让他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钢琴。但是,不幸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顽强自立的性格,他钻研音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学,哲学都抱有广泛的兴趣。1789年,贝多芬19岁在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下创作了合唱《谁是自由人》和《约瑟夫二世》康塔塔,反映了他对“自由,平等原则”的明确信仰。 五、教学方法: 跟唱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互联网、书籍、音响等)收集有关交响音乐,贝多芬与《命运交响曲》地资料,以备这节课交流、补充。 老师:准备相关资料,音响、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的情景: 1.互相看得见 2.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位出什么了吗?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

永恒的旋律 《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可以抒情,又 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一.剧情简介 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 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 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 Anderson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 Goode饰)争风吃醋。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娜陪在他身边,如贝多芬所说,他们灵魂相通…… 二.音乐分析 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孩童,田野,农民,羊群,马匹,同车的婴儿,被风吹走的帽子……背景音乐是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①,紧凑而挣扎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充满跳跃的运动感镜头音乐配合地完美,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大赋格曲》是贝多芬晚年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影片中说,表现的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听到的所谓“上帝的声音”。而这首曲子曲子在当时因其革命性而饱受诟病,如片中大公在听完后毫不客气的说“贝多芬,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聋”。而现在,《大 ①“赋格”愿意为“遁走”,是一种使用对位法的作曲格式,由不同乐器,不同时间,不同音高,演奏同一旋律——作者注。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浅 析 贝 多 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

浅析贝多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 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 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因此在第一乐章中 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 “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结构如下 : 1 、引子 (1 → 10 小节 )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介绍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

摘 要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摘要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本文介绍了《命运交响曲》的基本信息,简明地表述我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和认识。它简明阐述命运交响曲各个章节给人的音乐感受。关键词命运贝多芬恢弘力量 引言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在经过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以下是我在课外时间欣赏《命运交响曲》后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一、人物介绍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 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2]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月光曲》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二、创作背景和乐曲概述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1篇: 这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贝多芬应对严酷的命运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和勇猛的斗志。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隐忍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十一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能感受到期望的力量,这就是人士的动力。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经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

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2篇: 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

(初中音乐教案)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初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第五册第五单元 1 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2 音乐知识:贝多芬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特征 ●二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 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4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5 学生基本上能够唱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 ●三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2 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五教材分析: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____年12月16日,莱茵河畔的波 恩诞生了一位音乐巨匠---------贝多芬,这座靠近法国的城市,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比较活泼开放,法国的启蒙主义,德国的狂飙运动及当时德奥实行的的“开明专制”在这里都很有影响。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性情暴躁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用打骂的手段让他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钢琴。但是,不幸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顽强自立的性格,他钻研音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学,哲学都抱有广泛的兴趣。____年,贝多芬19岁在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下创作了合唱《谁是自由人》 和《约瑟夫二世》康塔塔,反映了他对“自由,平等原则”的明确信仰。 ____年他离开了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开始频繁的出入上流社会,资产阶级的平等意识和他倔强的性格,和贵族们的恩赐和他们的任性和无知,时时激怒着他,他和贵族小姐的恋爱也从不成功。____年他发现自己患有耳疾,而且越来越重,这一切是贝多芬非常痛苦,热烈的感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正。____年后,他走向了民众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这一时期的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痛苦和热情,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等他的反抗精神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逐渐成熟。

高一年级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__音乐教案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教学内容: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四乐章》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所有的重要伤口中体现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英雄性格的杰出的代表作。它歌颂了人民群 众英勇斗争的英雄群体。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深刻、鲜明地体 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理想。乐曲结构严谨、手法简 练、形象生动、情绪激昂,赋予整个伤口以浑然一体的宏大雄伟的英 雄气魄,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 教学目的: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 学会对比第一乐章的两个主旋律。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旋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贝多芬吧,贝多芬他虽然失明失聪,但他却勇于于困难做斗争,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谁能说一下,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 学生回答 好,那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部贝多芬的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 二作者介绍(播放视频——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三乐曲介绍 (给学生介绍一下命运交响曲的一些有关内容)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

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热情》 OP57第一乐章 作曲家生平简介 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72 )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到 1802年,这一时期是他吸收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时期。此时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第 一交响曲和三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 第二个时期是创作的成熟时期。作品主要有另外七部交 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充分显现了他的英雄性格。晚期,由 于遭受各种困苦,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有第九交响曲,以及越来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钢琴 奏鸣曲。音乐逐渐走向自省,充满对世界哲理性的沉思。 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 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因而具有 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的 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全书”。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OP57第一乐章 此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 其简单图示如下: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主部 1 — 16 连接部 17—34 f - b A 副部 35— 50 b A 结束部 51 — 65 b A 导入部 66—78 b a 中心部 79—122 b_ b. b_ e -c- E- A- D (可分为三个段落) 先现段 123—135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36—150 151—174 175—189 190—204 f F F - f f 尾声 I I (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第四段落 204—210 211—217 218—238 239—262 b b f - D D- C 大-f f f 此乐章结构为奏鸣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另外还有尾声。 一、呈示部(1-65) 可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共65小节。 1、主部一(1 —16) 主部是4个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建立在f小调上,停留在属和声的背景上。主部由四个 动机组成。动机a(1 —2)小节,这是分解和弦向上冲的动机,具有高度紧张感,潜在发展可能的动机。主要是在低音区,两手相隔八度的齐奏形式弹奏出的分解式的三和弦形式。动机b(3—4)小节,运用了颤音的动机,表达了“犹豫”的思想感情,似乎有一些疑问,也包含着期待。动机 c (第十小节的左手旋律)安静的动机,这一动机加深了第二动机的犹豫疑问,非常类似《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里“命运敲门”的主题动机。动机d (14) 小节,右手的华彩。主部16小节落在D开放性和声上,以半终止为结束的手法,四个动机 使得这个主部主题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在张力,预示着后面会对其有所发展,也体现了贝多芬所特有的动机式的主题发展。 2、连接部一(17—34) 作为主部和副部间的桥梁,为副部的出现做了调性准备。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17—24)这是一个转调性的乐句。17小节动机a1,柱式和弦向上冲的动机是主部主题动机a 的发展,23小节由f小调转入了降A大调,左手的三连音是主部命运动机c的发展,预示 了副部三连音的织体,并停留在降A大调的属和弦上以引入副部。第二段落(25—34)为 副部做了准备,力度变化并不大,基本上是p或pp的力度。左手采用三连音的织体代表“命运”的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 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 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 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 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 (66-73) 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鉴赏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鉴赏 ————音乐欣赏选修论文 在静静的波恩,有个去了一次就会留下拂之不去记忆的地方,那就是莱茵河西岸大桥下波恩小巷20号,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故居。 这里靠近莱茵河中段,两岸景色典雅清秀。站在西岸眺望东南,七岭山层峦叠翠,白云缭绕,山峦古堡时隐时现,在碧绿的莱茵河映衬下,景色越发迷人。据说贝多芬常在河边远眺凝神,浮想联翩。 故居称不上讲究,但不失古色古香。门口挂着用德文花字体写的“贝多芬故居”的一块牌子。庭院里的手压抽水机、酿制葡萄酒的工具和盛酒的大木桶,都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幢假三层小楼已于1898年辟为故居博物馆。如今一二层楼设有七个展室,陈列着贝多芬的洗礼证书、家史资料;他用过的钢琴、提琴、助听器原物;他写的大批乐曲手稿以及备受后人猜测的三封无收信人名的情书复制品。这些手稿因岁月沧桑而有些发黄,但手书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音符,依然像贝多芬的乐曲一样狂飙疾起,气势磅礴,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沿着曲折盘旋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第三层的一个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小房间。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就在这里呱呱坠地。房内靠墙立着贝多芬的半身雕像。他气宇轩昂,眼光饱含令人震慑的威力,头略右斜,仿佛正在捕捉动人心弦的音符。房内硬橡木地板已凹凸不平,那正是岁月流逝、瞻仰者数不胜数的见证。世界各地音乐“朝圣”者敬献于雕像前的花圈给矮小的房间平添异彩。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仆役”家庭,祖父是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合唱团歌手。祖父去世后,父亲酗酒,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刚4岁,其父就常于深夜酒醉归来时,把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练琴直到拂晓。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弹奏钢琴的天才,并从师于当时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及对位法,给他讲解前辈音乐大师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等的乐曲。贝多芬还曾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巨匠的名著,为日后的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帮助下,贝多芬12岁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1787年,他攒了点路费到维也纳从师莫扎特,因回波恩奔母丧仅学了两个月,但他的即兴演奏已给莫扎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断言:“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 莫扎特言中了。故居博物馆的展品表明,贝多芬后来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57个春秋创作了256部作品,其中有像《热情鸣奏曲》等许多传世佳作。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比任何前辈都更鲜明地揭示: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而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信守自己提出的“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的信条,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敌侵略的英勇斗争。他主张“应给世界以和平和完善的法律,不要再进行侵略”,音乐“要表现外界和内部的和平”。在音乐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摘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关键词:奏鸣曲;热情;音调;情节;快板;变奏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生于莱茵河流域中最古的都市伯恩。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的一生写了很多钢琴曲,每首钢琴曲都表现出了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和他的特性。尤其是他写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推崇为钢琴音乐艺术的顶峰。当我们要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第23号“热情”。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 果之一。“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并非贝 多芬亲自命名。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 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悲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的前人海顿、莫扎特等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 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和不满。列宁曾特别喜爱这首奏鸣曲,不止一次地被这部热情洋溢和充满时代反抗精神的音乐所激动,称赞它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罗曼?罗兰则称这首奏鸣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岗石的轨 道上”。乌辽贝舍夫称它为“火山式的奏鸣曲,既狂热又崇 高的作品”。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映了这部作品的特点。 《热情奏鸣曲》构思于1804年,这一年正是贝多芬心境沉重的一年。这年拿破仑称帝,这使贝多芬大为震怒,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彻底破灭,对热爱自由的幻想性作品也表示失望,他愤然撕毁了题写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的

悲怆奏鸣曲分析

悲怆是贝多芬伟大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首(按顺序)出名的、有代表 性的、被出版商附加标题的重要作品。在整个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悲怆 奏鸣曲也是作为他第一阶段创作期的必须提及的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期还 有英雄交响曲等等),可见其地位。而月光是偏中期作品,个人认为可算 作古典至浪漫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月光第一乐章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传统,踏板的全面使用也可算作“正式”宣告了现代钢琴的全面登场),也是相当有代表性和重要的作品。比 较两部作品的难度,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决不应单单从纯 技术的角度看,对作品内容、表达情感深度的理解能力(这里会涉及触 键,踏板的运用,rubato的运用等高层次技巧),更为重要。如果比较整 个的两部作品,难度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本帖有个限定范围:悲怆一乐章 和月光终乐章。这是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两个乐章也是各个音乐学院 钢琴考试(包括主、副科)考学的常用曲目,难度的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 上是可行的。 分析这两个乐章的差别,最主要应该先从乐章在奏鸣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 分析。众所周知,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流行最风靡的题材, 它的深度,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曲式:奏 鸣曲式。简单来说,奏鸣曲在那一时期是一个三(四)乐章的题材,而真 正运用标准奏鸣曲式写作的部分,通常只有第一乐章。而奏鸣曲式由于其 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使得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成为可能, 所以倍受当时作曲家推崇。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奏鸣曲中(包括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最能体现其内容、思想、深度、 全曲精髓的部分。第一乐章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奏鸣曲中,几乎是全曲思

第五课音乐作品个人风格-《第五命运交响曲》说课稿

第五课音乐作品个人风格-《第五命运交 响曲》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五课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第五命运交响曲》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所有的重要伤口中体现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英雄性格的杰出的代表作。它歌颂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英雄群体。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深刻、鲜明地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理想。乐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情绪激昂,赋予整个伤口以浑然一体的宏大雄伟的英雄气魄,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学会对比第一乐章的两个主旋律。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旋律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贝多芬吧,贝多芬他虽然失明失聪,但他却勇于于困难做斗争,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谁能说一下,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 学生回答 好,那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部贝多芬的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 二作者介绍(播放视频——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三乐曲介绍 (给学生介绍一下命运交响曲的一些有关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背景资料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悲怆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奏鸣曲式,由极慢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在序奏中掩埋着悲怆动机。这一部分出现在第1,2,3小节中,表现出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将精神的防线击溃的那种情形,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有所缓和。如果说前面几小节是悲痛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几小节就是悲伤。随后主部的第一主题展开,在一系列的断音爬过钢琴键盘的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后,有种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一种感情,这一部分共有五次的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说是热情澎湃。随后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从第65小节开始,加入了大量上波音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第90小节。随后进入发展部,总体来说在发展部从音乐中可以听见第一主题中的大量不断上升的断音,从内容上来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进入快板而发展的第一主题,至300小节,进入曲末,在上升的断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形式为三段体。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进行之中也悄悄地从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