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科学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并相应地具有认识历史、传承文化、进行审美体验、增加科学知识、培养和谐观念、扩大教育范围、创造经济收益等功能,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与体系性

1、丰富性:

作为活态历史、文化活化石和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方面重要价值,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样、动态、系统的,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价值体系,其中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认同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再生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等。这些价值既不是完全等值的,也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深层与表层、历时与共时之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与重要时代价值之分。

2、体系性:

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因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这些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该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科学的而非迷信愚昧的;审美价值是价值取向,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美好的并且能给人美感的,而不能是丑陋残忍血腥的;和谐价值是价值目标,它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促进群体价值认同而带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教育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它既认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同时又通过讲授、学习使其传承下去并得以宣扬传播;经济价值则在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潜在经济因素的

同时又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自我延续、自我生存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存续、发展下去。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了解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

1、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

2、根源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体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社会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其蕴含着该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广大民众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所赖以传承独特文化的精神家园,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3、就历史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活态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超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的世界观及生存状况,折射了民族的群体心态和行为模式,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历史,提供了让人们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活态形式认识历史的条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活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的聪明才智结晶、天才创造成果,是认识这些民族、种群文化史的活化石,是巨大的文化财富,极其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2、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深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该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

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生动地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积累而来的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含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2、中国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富精神传承价值。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保存和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心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民族精神的遗存,通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全面、深入认识精神价值的重要作用,激活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传承广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巩固深厚的民族根基。

总之: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真实记录了某一民族、地域的人文、自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重要。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无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许多自然资源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不可再生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用文字或很难用文字记录,常常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口授心传来进行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积累带有很大的经验性、人为性。而经过时间的过滤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带有以往时代的历史印痕,保留着浓缩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堪称文化精品。

“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非常珍贵,又易于中断乃至消亡,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珍贵活态遗产,同时又是相当脆弱的文化精华。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务必将这些鲜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把它们完整地留传给后人,充分发挥这些人类精神家园中极其深厚、非常生动的活态财富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1.生产力状况的真实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人获取科技资料、掌握科技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

2.本身具有的科学含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例如,民族传统医学药学、民族传统历法以及其他民俗、民间禁忌等。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的科学内容和因素,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料和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从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去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因此,我们不能鄙视这些反映并表现、存活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早期行为的精神文化财富,不应轻易地扔掉这些历经沧桑的活态人类文化,而是要充分认识它们所具有的重大的、不可多得的科学价值,积极地去保护、传承、研究它们,从而更好地丰富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它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和谐的价值与作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调整个体的精神世界,协调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地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达到社会的安定、人类的团结、世界的和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和谐价值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通过撷取、展示、宣扬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就能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鲜活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社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认同作用、和谐价值。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认同作用、社会和谐价值,就有助于不同民族、国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文化尊严,有助于这些国家、民族中人民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有助于长远地、积极地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认

同,有助于长远地、积极地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象征标志,有助于保持并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第三,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保留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内容,发挥其强大的民族共识、社会认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对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价值的主要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与内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的和谐。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和谐价值中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第二,促进社会的和谐。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

第三,促进族群和谐。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大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审美价值含量极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民间艺术、文学等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按照当时审美风尚、没得标准创作的艺术产品。它们能流传到今天,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接受和赞美、欣赏,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值得今天的人们去认识、欣赏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有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而且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们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史、艺术史的活化石,是这些民族乃至全人类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资源是人类艺术之源,是不同民族艺术、文化得以发展的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除了要从纵的方向、沿着历史的时间长河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这些历时性基本价值,还要从横的角度、视野开阔地扫视宽广空间,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这些共时性基本价值,纵横结合,时空交叉,立体地、全面地认识非遗的基本价值。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时代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艺术精品,值得用这些重要的、科学的、美丽的知识和内容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使教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乃至设置系所、研究院,使广大学生了解非遗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研究、开发、管理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进行有关非遗价值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形成重视、保护、传承非遗的社会氛围,从而通过教育教学的作用更好地使非遗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独特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也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传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或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

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众多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校中、在社会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体现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2.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当今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突飞猛进,传统文化再迅速萎缩和衰亡。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尤其是保有地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而言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乃至设置系所、研究院,使广大学生了解非遗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研究、开发、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中小学而言,则要编写非遗教育的乡土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普及宣传本地非遗知识,使中小学生对非遗做到初步认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使中小学生感性地接触和认识非遗,推动青少年对它保护、传承的观念和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经济价值,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双重价值

首先是遗存价值,即要确保能够存活而不消亡,才可能被传承、开发、研究,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条件。其次是经济价值,这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

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以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多样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其中也包括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因此可以合理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现实功用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科学进行生产性保护,可以大有作为。以我国裕固族妇女服饰的经济开发为例,不仅很好地保持、弘扬了裕固族妇女服饰文化,而且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首先,组织裕固族服装模特队进行节庆演出,中老年妇女、青年少女穿着不同的裕固族传统女装在舞台上大展风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饰的魅力。其次,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裕固族女用红缨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纪念品出售,销量极大、利润可观。这种做法既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通过经济手段、经济途径救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极好案例。

3.孕育新的生长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在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中完美地传承、发展前工业社会的文化记忆,把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成为优势文化产业。(安徽婺源县的歙砚)

对于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具有强大生命力、能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民间文化形态,在采取积极保护措施的同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四川自贡彩灯业)但是,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又坚决不能忘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会影响、削弱它们本身的文化内涵,只有重在保护、合理开发,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为立足点,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古老文化的欣赏而创造经济效益,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进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既不能过度开发、为了开发而开发,更不能纯粹为了经济效益而进行破坏性开发。要防止和扼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坚决反对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商业化的肢解和变异。在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杜绝这种借开发之名、行毁坏之实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也就是说,在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在确保精髓要旨、核心技艺、真实流程的前提下,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

需求,对有条件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从而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做到遗产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