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7, 5(1), 1-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0c1771767.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0c1771767.html,/10.12677/ml.2017.51001

文章引用: 叶舒梅.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7, 5(1): 1-7.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Shumei Y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an. 12th , 2017; accepted: Feb. 1st , 2017; published: Feb. 4th

, 2017

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ed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and thereby investigated the styles and strategies employed by four translators at the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level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translat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style due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choice of words, Davis’s version is more authentic, flexible and varied; Lin Yutang’s version is full of strong colonial color; Fang Chong’s version specifies the information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friendly to readers; Luo Jingguo’s version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refore is easy to understand.

Keywords

Corp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ranslator’s Style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译者 风格研究

叶舒梅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7年1月12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4日

叶舒梅

摘 要

本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自建小型语料库,对方重、罗经国、林语堂和A. R. Davis 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考察四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文化背景、翻译思想等因素影响,四位译者翻译风格有明显差异,如Davis 在词的选用上更地道、灵活多样;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中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方重先生在处理译本时,倾向将信息具体化,减轻读者负担;罗经国的译文忠实原文,简单易懂。

关键词

语料库,《桃花源记》英译本,对比分析,译者风格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0c177176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Mona Baker 利用语料库研究译者风格后[1],国内外学者都采用这一方式进行译者风格调查和研究。Saldanha [2]将译者风格研究诠释方式分为两种,即为目标文本型(target-text type, T-型)译者风格研究和源文本型(source-text, S-型)译者风格研究。前者是Baker 所研究的译者风格,而后者关注的是译者如何在译文中表现源文本的某些特征,不同于以往的是,关注对象是译者规律性的处理方式[3]。

目标文本型与源文本型译者风格研究均关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语篇等)的研究,而目标文本型译者风格研究以非语言层面(如选篇、翻译策略)为侧重点[3]。相比较而言,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青睐前者,如侯羽、刘泽权、刘鼎甲[4]考察了莫言五部小说英译本中各种语言形式参数(包括标准类符/形符比、句子数和平均句长、高频实词、汉英句子翻译对应类型)和强调斜体词的使用来揭示葛浩文翻译风格;蒋郁[5]从高频词、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语言层面探究《荷塘月色》两译本的译者风格在译文中如何体现。笔者认为译者风格研究应当属于对译者综合性的研究,译者风格是译者有意识与无意识翻译行为的综合表现。因此,本篇文章将结合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整体把握译者风格。

2. 语料库的建立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该游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不满。笔者搜集罗经国、A. R. Davis 、林语堂、方重的《桃花源记》英译本,自建小型语料库(总计2153词),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四位译者的翻译风格。首先将四个英译本转换成TXT 格式,用Text Editor 文本清洁软件对译本清洁去噪,以便Ant Conc 软件识别。最后利用Para Conc 检索软件对四个英译本分别进行单词索引,计算出类符/形符以及平均句长。

3. 结果与讨论

3.1. 语言层面

译者风格语言层面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如词汇、句法、语篇等。本文将从高频词、类符/形

Open Access

叶舒梅

符比、平均句长三个方面考察译者风格在语言层面上的特征。

3.1.1. 高频词

高频词汇是指使用Ant Conc对清洁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进行提取,用所提取的高频词汇分析译者的措辞风格和特点。笔者将《桃花源记》的四个译本导入Ant Conc进行高频词提取,为突出显著性特征,本文仅截取排名前十的高频词汇,按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详见表1。

从表1中可直观地观察到,Davis译本与林译本使用“and”频率较高,均占高频词的第二位,数据表明Davis译本与林译本常使用长句和并列句,倾向将几个意群进行并列处理。相较而言,另两位译者更倾向于短句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罗译本中频率占第8位的是“fisherman”,而这个词却未在高频词表中的其他译文中出现,该现象说明罗在翻译时,突出主人公的身份特征,而其他三位译者更偏好使用代词表现主人公。其次,Davis译本的高频词列表中,介词“in”、“out”的使用较突出,笔者通过查看语料库发现,Davis大量使用带有介词的动词短语表达意义。从这点看来,Davis在动词搭配的运用上更显灵活。需要说明的是,方译本中“in”的使用频率也很高,但通过语料不难发现,方译本中该介词主要当作地点介词使用,偏好使用“介词+地点”这一结构。

3.1.2. 类符/形符比

类符指文本中排除重复并忽略大小写后不同的词,形符指文本中所有出现的词[6]。Baker[7]指出,类符/形符比值(即Type/Token Ratio)的高低与作者/译者词汇使用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成正比。比值越大,表明文本所使用的词汇越丰富,反之亦然。比值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译者的用词习惯与翻译风格。通过使用Ant Conc的词表统计功能,分别统计4个译本的类符形符数及类符/形符比值,详见表2。

Table 1. High-frequency word

表1.高频词汇表

Rank 罗经国Davis 方重林语堂

1 the (51) the (32) the (42) the (35)

2 of (26) and (26) of (23) and (30)

3 and (15) of (19) to (23) to (19)

4 to (15) he (18) and (19) of (18)

5 a (11) to (14) he (14) a (15)

6 he (11) a (13) a (13) he (14)

7 they (11) they (12) in (10) was (10)

8 fisherman (8) had (8) was (9) him (7)

9 him (8) in (7) they (8) they (7)

10 his (8) out (7) all (7) had (6)

Table 2. Type/token ratio

表2.类符形符比

罗经国Davis 方重林语堂类符280 245 305 237

形符563 516 571 503 类符/形符比49.73 47.48 53.42 47.12

叶舒梅

经对比分析四个译本的类符/形符比值可以看出,罗译本与方译本的比值偏高,而Davis译本与林译本相近。由表2可以看出,方译本较其他译文而言,使用词汇更丰富多样,体现了方重在翻译时,不喜重复使用相同词汇的翻译风格。

与类符/形符比一样,原文与译文文字比量也是译者风格的一般标记,因为两种语言对译总有一个文字量对应比例[4]。如果我们将该比例设为参考值,那么原文与译文文字量比例越接近参考值,越说明译作基本保持了适量翻译的风格,否则为过量翻译或欠量翻译。据王克非[8]考察,汉译英文学翻译中,常见英汉词、字数比例范围为:1:1.25~1.5,即1000个英文单词对应1250~1500个汉字。另外,由于原文体裁的特殊性,若将《桃花源记》文言文版字数作为标准则不科学,势必导致不可靠的研究结果。因此笔者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辅资料中选取该文言文的白话文译文作为对比语料,统计其文字量为806字。

按照王克非的比例标准推出译文应当在537~645词之间。表2数据显示四位译者均保持了适量翻译的风格。

3.1.3. 平均句长

平均句长是指文本中的句子的平均长度。虽然句子的长度与句子的复杂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如简单句也可写得很长),但就整个语料库而言,句子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句子的复杂程度[9]。Butler [10]按长度把句子分为三类:短句(1~9个词)、中等长度句(10~25个词)和长句(25个词以上)。表3为四个译本的平均句长统计数据。

句子长度通常可以作为表现译者文体风格的典型标志之一。表3显示,在句子总数与平均句长方面,罗译本与方译本相似,而Davis译本与林译本相近。根据长短句分类,四个译本的句长均属于中等长度句。相较而言,罗译本与方译本更容易理解。而Davis译本与林译本平均句长更长,复杂程度更高,这一结果与高频词统计结果相照应,这两位译者倾向使用“and”连接句子使得句子总数更少。

3.2. 非语言层面

译者风格的非语言层面一方面体现在选篇上,如译者是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或是古文等;另一方面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是归化或是异化,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或是另具特色。本文研究的四位译者有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有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也有旅居国外的华人,比较他们的译文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教学均有所启发。

要研究非语言层面的译者风格,需先考察这些译者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目的,因为这些因素往往制约着译者的选篇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罗译本出自《古文观止精译》,在其序言中,刘益清评价其译文在“‘信’的前提下,兼顾“达”和“雅”[10]。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著名的《论翻译》一文。该文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条是美的标准”。三条标准分别对应着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11]。专门研究陶渊明作品的美国翻译学者A. R.

Davis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他把陶渊明透过诗词表现出的情感看作是中国人情感流露的代表,并以此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普遍情感和价值观[12]。而方重先生长期研究陶渊明作品,

Table 3. Mean length of sentence

表3. 平均句长

罗经国Davis 方重林语堂总字数563 516 571 503

句子总数36 29 37 28

平均句长15.64 17.79 15.43 17.96

叶舒梅

他之所以要研究陶渊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在英期间,为了使英国人士对我国文化有深入了解,曾对照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英译本,发现不少译文不甚确切,深感这类汉译英工作之重要不亚于英译汉。因此,我在研究乔叟之余,倾力翻译陶的诗文,为中英文化交流做些努力”。通过对四位译者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目的分析,能够清晰了解译者的选文和翻译标准。

关于四位译者在非语言层面的译者风格,笔者将从题目、地名、指代词的翻译及对原文的解读方面把握。

3.2.1. 标题翻译

标题的翻译体现译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看法,是不同译者风格的首要体现,因此对题目的分析必不可少。以下是四个译文的题目:

罗译: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Davis:Peach-Blossom Source

方译:Peach-Blossom Springs

林译:The Peach Colony

四个译文标题显示,罗译本意义和形式更接近原文,表明其翻译风格更忠实原文。其他三位译者译文简洁凝练,不过都没有突出“记”这一文章体裁。说明这三位译者将翻译的侧重点放在“桃花源”上,但三位译者的理解有所不同。Davis将“源”理解为“源头”,方译以“springs”这一抽象意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林译的“colony”一词有着浓厚的殖民色彩,反映其翻译风格受所处时代影响。

3.2.2. 地名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翻译地名是个常见的问题。对于众所周知的地名翻译,大部分译者会采取直译的策略,而在处理一些不常见的地名时,一些译者采用补充信息加以说明。鉴于本文所研究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对地名翻译的考察就更能突出译者风格差异。下面笔者研究四位译者对文章首句地名的翻译情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罗译:In the year of Taiyuan [1] of the Jin Dynasty, 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2] Prefecture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Davis:During the Taiyuan period of Jin a man of Wuling, 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

方译: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Shao-Wu of Eastern Tsin there was once a native of Wuling, who lived on fishing.

林译: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以上译文显示Davis译本与林译本比较简洁,地名翻译采取直译的策略,且并没有对地名进行脚注说明。罗译本使用脚注对地名进行补充说明,方译本在正文中增译,说明故事发生在孝武帝统治的晋朝地区。这些区别能明显地体现译者风格及其成因:Davis与林语堂先生以忠实、简洁为侧重点。由于罗经国先生的翻译思想是在“信”的前提下,兼顾“达”与“雅”,因此在正文中采取直译的策略以求“信”,在副文本部分加入脚注说明,实现“达”的目标。方重先生为了能够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选择采取增译的方法让读者明白故事所处的社会背景,这一方法深受其翻译目的影响。

3.2.3. 指代词翻译

用意向来指代某人某物是文言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如“高堂”指代父母,“鸳鸯”指代情侣等。在考察译者风格时,古文中的指代词翻译也极具代表性。

叶舒梅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罗译:They all, old and young, appeared happy.

Davis:The white-haired and the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in tufts happily enjoyed themselves.

方译:The yellow-tressed old folk and the youngsters with flowing hair were all living in self-contentment.

林译:The old men and children appeared very happy and contented.

“黄发垂髫”是个中国文化特有的词语,“黄发”和“垂髫”是两个意向,“黄发”指老人,“垂髫”指代小孩。罗译文突出强调桃花源中男女老少安居乐业,从整体把握文章意义,翻译时采取意译策略。Davis译本与方译本不仅将指代对象译出,并翻译了人物的具体特征。林译本表明“黄发垂髫”的指代对象,并无其他描述,采取一贯的简洁译风。

3.2.

4. 解读差异

译者在翻译时,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解读原文。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及翻译目的都可能影响译者的解读。这种差异性势必造成译者选择不同的遣词造句,以表明不同的译者风格。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罗译:The village people entreated him not to let others know of their existence.

Davis:The people of this place said to him: “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

方译:They said, such matters would not be worth impart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林译: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这句话的翻译能够体现四位译者对原文理解的明显差异。罗与林的理解相似,都将“道”理解成桃花源中的人“祈求”渔人莫告知外人,而Davis与方将其翻译成中性词“said”,没有明显的态度倾向。

其中在方译本里将“不足”的意味表达出来,其他三位译者在这点上并未体现。表明方重先生为了能够让外国读者充分理解文章内涵,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时做到准确具体。

4. 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

上述译者风格分析结果表明,四位译者在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都流露出原作风格之外的痕迹,该痕迹即是译者风格烙印[13]。首先,高频词统计数据表明Davis偏好带有介词的动词短语表达,而其他译者没用这一特征。这与译者的身份背景有关,Davis以英语为母语,因此他在词的选用上更地道、灵活多样。其次,在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中出现“colony”这一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词,其他译者并未使用该词,这与林语堂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生于1895年,正是战乱、内忧外患的社会,这一背景不可避免地在其译文中有所体现。再者,方重先生在处理译本时,倾向将信息具体化,减轻读者负担,这与其翻译目的有关,他期望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罗经国的译文忠实原文,简单易懂,该风格与其翻译策略有关,他的译文在“信”的前提下,兼顾“达”和“雅”。

5. 结论

通过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够客观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13]。本文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译文进行检索分析,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从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分析四位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该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全面,避免了传统翻译中主观性强的缺陷,同时避免了单从语言层面分析译者风格的局限性。

经分析发现,由于各译者的母语、所处的社会背景、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研究层面,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译者风格。从语言层面看,Davis译本与林译本常使用长句和并列句,倾向将几个意群进行并列处理,复杂程度更高,且Davis在动词搭配的运用上更显灵活。方重在翻译时,不喜

叶舒梅

重复使用相同词汇的翻译风格。罗译本少用代词,将信息具体化,更容易理解。从非语言层面看,Davis 译文以忠实、简洁为侧重点。林语堂先生的译文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罗译本意义和形式更接近原文,表明其翻译风格更忠实原文。方重先生在处理译本时,倾向将信息具体化,减轻读者负担,期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体裁,对于文言文翻译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该研究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做了一定有益探索,对翻译实践与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Saldanha, G. (2011) Translator Styl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Translator, No. 17, 25-50.

[3]卢静.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3(150): 53-58.

[4]侯羽, 刘泽权, 刘鼎甲.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2): 72-78.

[5]蒋郁. 基于语料库的《荷塘月色》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J]. 时代文学, 2014(8): 152-153.

[6]Baker, M. (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No. 2, 223-243.

[7]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No. 2, 241-246.

[8]王克非. 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6): 410-416.

[9]杨惠中.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0]Butler, C. (1985) 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1]尹衍桐. 文字、文学、文化—《桃花源记》六个英译本比较[J]. 名作欣赏, 2013(8): 110-113.

[12]高巍, 董琳, 程梅玉. 从翻译伦理角度试析《桃花源记》两译本[J]. 海外英语, 2011(12): 1-3.

[13]张美芳. 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02(3): 54-57.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sodocs.net/doc/0c177176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l@https://www.sodocs.net/doc/0c1771767.html,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 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 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 词解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桃花源记 》是东晋文人陶渊明 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 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社会, 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 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 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 (huò) 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 (sha) 俨 (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作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 (一片) 桃花林, 生长在溪水两岸, 长达到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奇怪。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舍弃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文、字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7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翻译。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夹岸 ..数百步两岸。 3、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4、落英 ..缤纷落花。 5、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穷.其林走到……的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2、便舍.船舍弃,丢弃。 13、才.通人仅。 14、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15、土地平旷 ..平坦宽广。 1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8、阡陌 ..交通田间小路。 19、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0、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23、黄发 ..垂髫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4、黄发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5、并.怡然自乐全,全都。 26、并怡然 ..自乐愉快、高兴的样子。 27、具.答之详细。 2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9、咸.来问讯全。都。 30、妻子 ..邑人妻子和孩子。 31、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2、乃.不知有汉竟然。 33、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4、为具言 ..所闻详细地说出。 35、皆叹惋 ..感叹、惋惜。 3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7、辞去.离开。 38、此中人语.云告诉。 39、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40、既.出已经。 41、便扶.向路沿、顺着。 42、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 43、处处志.之做标记。 44、及.郡下到达。 45、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 4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派。 48、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 49、寻向所志.标记。 50、遂.迷终于。 51、欣然 ..规往高兴的样子。 52、欣然规.往计划。 53、未果 ..没有实现。 54、寻.病终随即,不久。 55、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5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二、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 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 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多为直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其它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意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桃林两岸有几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其他树。鲜花和嫩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又向前划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想要走完桃花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和竹林这类食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那中间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穿戴,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十分吃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 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问题。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来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着自己的妻儿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皆叹惋。 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此中人语云: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出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 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桃花源记》全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桃花源记 》是东晋文人陶渊明 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 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 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作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奇怪。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舍弃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多为直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其它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意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回到郡里,边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做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行,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源头消失了,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那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

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杂:别的,其它的。芳:泛指花卉。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诧异欲:想要。穷:走完。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得:看见。仿佛:好像。 若:好像。舍:放弃。初:起初,刚开始。才:仅仅。通:通过。 复:又。行:行走。豁然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宽阔。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