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的传统,一个是()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也不单单是(),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的有机整体。

4.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可分为()和()。

5.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组织传播和()。

6.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

7.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出现为标志。

8.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

9.传播学的奠基人是()。

10.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1、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和()。12.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和()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选择题

1.美国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讨论传播。并为传播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2.美国学者()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用像。”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3.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

A英国B美国C德国 D日本

4.关心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初级群体”和“镜中我”概念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5.1922年,对美国外语报刊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内容分析,发表了题为《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论文并提出“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观点的是美国学者()。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7.写出《舆论学》并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概念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社会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在传播学的先驱与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8.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卢因

9.提出传播过程的“5W”模式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卢因

10.被称为“信息论之父”的是()

A维纳B香农C卢因D默顿

11.提出“群体动力学”理论的是()

A拉扎斯菲尔德B卢因C维纳D香农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13.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等人为代表。

A.G.默多克和P.格尔丁B.S.霍尔和D.莫利C.A.葛兰西D.J.哈贝马斯

三、名词解释

1.传播

2.信息

3.自我传播

4.人际传播

5.大众传播

6.传播学

7.刻板成见

8.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9.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2.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

五、论述题

结合实例谈谈学习大众传播学的意义。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与()。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

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的过程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构成。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与()。

5.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

6.相对于香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机制,同时拓展了()的概念。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

二、选择题

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模式。

A“5w”B循环C平衡D螺旋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构成。

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

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D.译码—讯息—编码

4.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式。

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

5.德国学者()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模式

2.传播过程模式

3.5W模式

四、问答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2.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

3.请指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并分析其特点与缺陷。

第三章大众传播者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也可以是()。

2.目前在网络世界里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传播主体依然是那些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包括()和提供新闻传播和大众信息服务的()。

3.“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4.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写成新闻稿;( )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专题刊播;编辑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

5.1644年英国思想家、诗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并认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6.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是()、()、自由出版报纸和自由批评。7.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

8.《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和()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等人。

11.社会责任理论是由()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

12.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A.巴隆的()和B.H.巴格迪坎的()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

二、选择题

1.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提出的。

A.巴斯B.怀特C.库尔特·卢因D.麦克内利

3.1950年,传播学者()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A.巴斯B.怀特C.库尔特·卢因D.麦克内利

3.()理论的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的《论出版自由》。

A.洛克B.弥尔顿C.密尔D.杰弗逊

5.美国政治家()是新闻自由的“至上论”者,他曾说过:“如果无报纸而有政府与无政府而有报纸,二者之间必选其一,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A.亚伯拉罕·林肯B.乔治·华盛顿C.托马斯·杰弗逊D.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6.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C.公私合营D.私营制

7.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C.公私合营D.私营制

8.意大利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C.公私合营D.私营制

9.英国学者()曾将各种传播规范体系中所含的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六种主要类型。

A.麦奎尔B.罗杰斯C.施拉姆D.杰弗逊

10.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从()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A.黑格尔B.柏拉图C.密尔D.弥尔顿

11.媒介接近权的概念是由()提出的。

A.洛克B.巴隆C.密尔D.德弗勒

12.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理论是由()提出的。

A.洛克B.巴隆C.麦奎尔D.德弗勒

三、名词解释

1.传播者

2.传播制度

3.

3.《报刊的四种理论》

4.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5.

5.“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四、问答题

1.简述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组织的特点。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6.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

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五、模式分析题

1.画出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并以这个模式说明把关的过程。同时请分析怀特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论述大众传媒组织新闻信息把关的标准。

2.请结合传媒组织的组织目标论述其组织性质。

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内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和()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

2.罗兰·巴尔特追随索绪尔,认为符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和()。

3.约翰·费斯克在巴尔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符号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潜在意义。4.美国学者博格认为,所有的电视产品都可以按照()与()的结合来划分其类型。

5.德弗勒认为美国大众传媒的内容主要包括()、()和高级趣味内容。

6.根据麦奎尔的研究,媒介的表现可以从()、()、新闻的客观性及现实的反映还是扭曲等几个方面评估。

7.根据弗雷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在英文中影响一篇文章易读性的主要因素是()与()。

8.根据弗雷奇的人情味公式,在英文中影响一篇文章趣味性的主要因素是()。

二、选择题

1.如果我们用玫瑰花指代爱情,那么玫瑰花和爱情分别就是符号的()。

A.所指和能指B.能指和所指C.意指和意符D.意义和形式

2.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是()。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

3.人的表情和动作是()。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

4.服装、建筑是()。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

4.按照感觉方式可将符号分为()两大类。

A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B信号与象征符C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D物体语言符号与身体语言符号

5.“北极熊”一词原指生活在北极地带的一种凶猛的哺乳纲大型食肉动物,但在20世纪冷战时期,它成了当时某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北方大国的代名词,前者和后者分别是()。

A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B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C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D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

6.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动物与人包括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等分别是人这个符号的()。

A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B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C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D深层意义与

表层意义

7.按照美国学者博格的观点,体育比赛节目属于()类型的节目。

A客观度高情感度强B客观度高情感度弱C客观度低情感度弱D客观度低情感度强

8.按照美国学者博格的观点,电视剧属于()类型的节目。

A客观度高情感度强B客观度高情感度弱C客观度低情感度弱D客观度低情感度强

9.按照美国学者博格的观点,新闻节目属于()类型的节目。

A客观度高情感度强B客观度高情感度弱C客观度低情感度弱D客观度低情感度强

10.按照美国学者博格的观点,广告属于()类型的节目。

A客观度高情感度强B客观度高情感度弱C客观度低情感度弱D客观度低情感度强

11.按照美国学者德弗勒的观点,天气预报属于()内容。

A低级趣味B高级趣味C信息服务D娱乐

三、名词解释

1.内容分析

2.符号

3.意义

四、问答题

1.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

2.内容分析中常用的量化表示方法有哪些?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休梅克(Pamela Shoemaker)等学者关于美国媒介内容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传播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的祖先只能靠()、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和()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

3.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印刷。

4.1045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5.如果说()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传输。

6.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信号向()信号的进军。

7.互联网起源于()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1983年,它分为军网和民网,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互联网。

8.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主要著作有()、()、《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等。

9.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主要媒介观包括()、()、热媒介与冷媒介等。

10.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11.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他认为,()的广泛使用创造出了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

二、选择题

1.根据()的“游戏论”,大众传播媒介仅仅是提供娱乐的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它是视大众传播媒介等于娱乐或等于玩具的理论。

A威廉·斯蒂芬森B马歇尔?麦克卢汉C梅罗维茨D林雄二郎

2.据考证,在13世纪的法国,如果抄写一部小书作为对公证生日的献礼,其成本相当于现在的()美元。

A1000 B2000 C3000 D40000

3.1837年,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A马可尼B莫尔斯C贝尔D爱迪生

4.美国学者()为了说明媒介发展的加速度特点,提出了“最后7分钟”的说法。

A.艾赫尔别格B.英尼斯C.托夫勒D.施拉姆

5.具有“伴侣性”特点的媒介是()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6.最早的网络是()

A.美国阿帕网

B.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C.万维网

D.商用因特网

7.“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

A.霍夫曼B.英尼斯C.麦克卢汉D.梅罗维茨

8.日本学者()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A林雄二郎B中野收C佐藤毅D田中义久

9.日本学者()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A林雄二郎B中野收C佐藤毅D田中义久

10.日本学者()在《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A林雄二郎B中野收C佐藤毅D田中义久

三、名词解释

1.传播媒介

2.印刷媒

3.地球村

四、问答题

1.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

2.人类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与文字传播的优势是什么?

3.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有哪些?

4.媒介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5.请比较报纸媒介与广播电视媒介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6.“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7.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

2.请就媒介未来发展的格局谈谈你的看法。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早期的受众观是把()看作神奇的“魔弹”,而把()视为应声而倒的“靶子”。

2.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缓冲体”大致分属于()、()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

3.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二是()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宗教信仰群体等。

4.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1944年,他对一个名为()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言谈。

5.受众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选择性()、选择性()与选择性记忆。

6.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说明,受众在选择信息时,有两种重要因素会影响其选择,这两种因素是()和()。

7.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主要有()的解释、()的解释和可获得性论的解释。

8.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在1971年发表的《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文中,提出了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媒体、大众媒体和()媒体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

1.1940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等人为了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了一次实证调查,史称“伊里调查”。

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霍夫兰D卢因

2.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播的市场,出现于()大众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

A18世纪末19世纪初B19世纪30年代以后C19世纪60年代以后D19世纪末20世纪初3.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

A H.赫卓格BB.R.贝雷尔森C麦奎尔DE.M.罗杰斯

4.较早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

A H.赫卓格BB.R.贝雷尔森C麦奎尔DE.M.罗杰斯

5.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

A.满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

D.交往的需要

6.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他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7.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看两组图片,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类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这些照片快速地交叉出现。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这说明受众使用信息时的()现象。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7.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

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

8.库珀和雅霍达(E.CooperandM.Jahoda,1947)曾做了人们理解讽刺性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结果发现带有较深种族偏见的白人,从比戈特先生的临终嘱咐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进一步坚定了其预存立场和原先偏见。这种选择性理解属于()。

A创造性理解B歪曲性理解C卷入式理解D妥协式理解

三、名词解释

1.受众

2.大众

3.IPP指数

4.传播权

5.知晓权

6.使用与满足理论

7.选择性注意

四、问答题

1.比较大众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的不同。

2.传播学家克劳斯关于受众层次的观点是什么?

3.试析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中弹即倒的受众)与作为社会群体成员(联合御敌的受众)的受众观的不同。4.用施拉姆的“自助餐厅”的提法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5.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

6.什么是分众?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效果有多种多样的分类。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和();从与传播者意图的联系上,可以分为)和();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等。

2.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阶段;40年代至60年代的()阶段;70年代以来的()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的()阶段。

3.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罗杰斯的()以及克拉帕的()

4.《人民的选择》是()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县进行,所以又称()。

5.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发表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中,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做出了()的评价。6.《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的概念。

7.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涉及过程的()。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9.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军队广泛利用电影来教育士兵和激励士气,并为此制作了一部6集系列纪录片,题为()。

10.影响信源可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诚实度、()、知名度、悦目度和()等。

11.“休眠”效果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12.对原来就持()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于原来持()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13.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效果较佳。

14.根据霍夫兰的研究,在()的场合,明示结论比暗示结论效果要好;在()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15.一则消息中或高或低程度的恐惧都将导致少量的态度改变;而()程度恐惧的消息将导致最大量的态度改变。这种()曲线是诉诸恐惧与态度改变之间关系的主导观点。

二、选择题

1.电视购物频道一个30分钟的促销节目,使很多观众购买其推销的产品,这种传播效果属于哪类传播效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

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C.长期的预期效果

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2.物价上涨信息引起抢购风潮,这种传播效果属于哪类传播效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

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C.长期的预期效果

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3.我国使用大众传媒进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使这一政策深入人心,这种传播效果属于哪类传播效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

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C.长期的预期效果

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青少年长期观看电视上暴力内容引发行为上的暴力倾向,这种传播效果属于哪类传播效果?()A.短期的预期效果 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C.长期的预期效果 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5.《人民的选择》是()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A.拉扎斯菲尔德

B.卡兹

C.罗杰斯

D.克拉帕

6.1960年,()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

A.拉扎斯菲尔德

B.卡兹

C.罗杰斯

D.克拉帕

7.“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证研究始于()

A.卡兹等对购物的研究B.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研究

C.罗杰斯对推广农药的研究D.霍夫兰对美军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

8.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9.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10.1952年,()就“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的效果做了一次简单的比较实验。

A麦奎尔和温达尔B拉姆斯丁和贾尼斯C霍夫兰和曼德尔D拉扎斯菲尔德和黙顿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效果

2.“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3.传播流

4.意见领袖

5.“说服性传播”效果

6.休眠效果

7.“免疫”效果

四、问答题

1.传播效果分哪些层面?

2.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3.传播效果的“子弹论”出现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子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5.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有限效果理论有哪些缺陷?

7.受众的个性如何和到其听从性?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

“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4.社会成员个人的(),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

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

3.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为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证据,媒介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而不是相反,即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

A查珀尔希尔研究B夏洛特研究C越战报道研究D伊利县研究

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谈谈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具体作用与影响。

2.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量增加,传统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消失,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八章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从( )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 )。

2.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的制约:一个条件是( ),另一个条件是( )。

二、选择题

1.()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A.“沉默的螺旋”

B.“议程设置功能”

C.“知识沟”

D.“第三人效果”

2.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 )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A适度的B有限的C强大的D一般的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的舆论观

四、问答题

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3.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4.“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五、模式分析题

请画出“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舆论形成的过程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不足。

2.请结合实例论述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是否同样存在。

第八章第三、四、五、六节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李普曼的观点,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

2.在传统社会,提供社会“共识”主要是由()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的一项主要任务。

3.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在制度的文化武器。

4.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培养分析。5.学者R.M.恩特曼在他的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与实现有着重要意义。第一种机制是(),第二种机制是()。

6.学者W.A.加姆森认为,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第二层是(),主要使用重组策略。

7.1970年,()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其基本假说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与“知沟”假说持相反观点的是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假说。

9.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和()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10.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期,媒介素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阶段、()阶段和能动赋权阶段。

11.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自我强化”理论可以对“第三人效果”做出解释。“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第二,();第三,自我服务式归因。

12.戴维森认为有两种社会显性行为可能与“第三人效果”有关:一种是();另一种则是与抢购、挤兑等群体行为有拳()。

二、选择题

1.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是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A暴力起因与防范B美国新闻自由C美国战时宣传D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

2.1976年,格伯纲等人就电视的接触量与人们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这项调查结果说明,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可能性在()以上。

A5%B10%C15%D20%

3.“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

A J.布里安特

B D.桑德斯

C E.戈夫曼

D G.贝特森

4.社会学家()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了一个定义。

A J.布里安特

B D.桑德斯

C E.戈夫曼

D G.贝特林

5.在众多的新闻框架实证研究中,()对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两大类似的击落飞机事件时所采用的不同新闻构架的比较分析最有代表性。

A R.M.恩特曼

B D.桑德斯

C E.戈夫曼

D G.贝特林

6.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制作了一部名为()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

A天线宝宝B芝麻街C大风车D玩具街

7.1974年,()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

A P.J.蒂奇诺

B A.M.松伯格

C J.S.艾蒂玛

D N.卡兹曼

8.“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

A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B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C美国战时宣传局D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9.“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A W.P.戴维森

B R.M.佩洛夫

C J.A.佛罗拉

D J.T.蒂德格

10.()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

A高可信度信源B低可信度信源C正面信息D宣传色彩弱的信息

三、名词解释

1.象征性现实

2.新闻框架

3.框架效果

4.受众框架

5.媒介素养

6.第三人效果

四、问答题

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2.电视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独特优势?

3.新闻框架的研究包括哪几个主要领域?

4.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

5.简述卡兹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6.什么是数字鸿沟,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8.媒介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8.“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知沟”假说示意图,并用此图说明“知识沟”理论的内涵,同时分析造成“知识沟”的原因。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广东省2011年0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974《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97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 A.调查法、汇总发、预测法B.调查法、整理法、分析法 C.大量观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D.时间数列法、统计指数法、回归分析法 2.对统计数据建立某种物理的度量单位的亮度层次是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 3.调查单位是 A.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B.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C.调查项目和指标的承担者D.基层企事业单位 4.对连续变量分组,最大值所在组下限为10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750,则最大值所在组的组中值为 A.1100 B.1200 C.1250 D.1500 5.某商场2006年彩电销量为10000台,年末库存100台,这两个绝对指标是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D.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6.下列属于比较相对指标的是 A.我国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B.某年我国钢产量为日本的80% C.2006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 D.2006你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2000元 7.在抽样调查中,抽取样本单位必须遵循 A.可比性原则B.同质性原则 C.准确性原则D.随机性原则 8.样本容量与抽样误差的关系是 A.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大B.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C.样本容量越小,抽样误差越小D.两者没有关系 9.对500名大学生抽取15%的比例进行不重置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为20%,概率为95.45%(t=2),则优等生比重的抽样极限误差为 A.4.26% B.4.61% C.8.52% D.9.32% 10.当一个变量变化幅度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幅度基本上是同等比例时,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A.函数关系B.复相关关系 C.线性相关关系D.非线性相关关系

【精品】2019年大学专业课程★★教育统计学考试试题

【精品】2019年大学专业课程★★ 1.(方差已知区间估计) 某中学二年级语文同一试卷测验分数历年来的标准差为10.6,现从今年测验中随机抽取10份考卷,算得平均分为72,求该校此次测验平均成绩的95%置信区间。 解 72,10.610,10.95X n σα===-= [] 112 2 :72 1.96 1.9665.43,78.57x x α αμμ μ - - ? ?? -+=-?+????= 2(方差未知区间估计). 已知某校高二10名学生的物理测验分数为92、94、96、66、84、71、45、98、94、67,试求全年级平均分数的95%置信区间。 92949666847145989467 80.710 x +++++++++= = ()()1010222 21111310.999i i i i S x x x n x ==?? =-=-= ??? ∑∑ 17.632S = ( ( [] 112 2:1180.7 2.2622 2.262268.09,93.31x t n x t n ααμ--? ? --+-?? ?=-?+??= 3. 3.(方差未知单样本t 检验) 某区中学计算机测验平均分数为70.3,该区甲校15名学生此次测验平均分数为67.2,标 准差为11.4,问甲校此次测验成绩与全区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01:70.3:70.3H H μμ=≠ 1.053x t = ==- ()()()0.97512 1114 2.1448t n t n α- -=-= 由于()0.9751.05314 2.1448t t =<=,接受0H ,甲校此次测验成绩与全区无显著性差异. 4(方差已知的单样本均值检验).某区某年高考化学平均分数为72.4,标准差为12.6,该区实验学校28名学生此次考试平均分数为74.7,问实验学校此次考试成绩是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01:72.4:72.4H H μμ=> 0.966x t == =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教育统计学试题库

教育统计学 一、选择题 1、当一组数据用中位数来反映集中趋势时,这组数据最好用哪种统计量来表示离散程度?( B ) A. 全距( 差异量) B. 四分位距(差异量) C. 方差(差异量) D. 标准差(差异量) 2、总体不呈正态分布,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1000 的一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接近于:( D ) A. 二项分布 B.F 分布 C. t 分布 D. 正态分布 3、检验某个频数分布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时需采用:( C ) A. Z检验 B. t 检验 C. X 2检验 D. F 检验 4、对两组平均数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时,在下面哪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B ) A.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相等且小于30; B.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相等且大于30; C.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不等,n1小于30, n2大于30; D.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不等,n1大于30, n2小于30。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C ) A. 若r1=0.40 , r2=0.20,那么r1 就是r2 的2 倍;

B. 如果r=0.80 ,那么就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达到80%; C. 相关系数不可能是2; D. 相关系数不可能是-1 。 6、当两列变量均为二分变量时,应计算哪一种相关?( B ) A. 积差相关(两个连续型变量) B. ?相关 C. 点二列相关(一个是连续型变量,另一个是真正的二分名义变量) D. 二列相关(两个连续型变量,其中之一被人为地划分成二分变量。) 7、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时需计算:( A ) A.F值 B. t 值 C. x 2 值 D.Z 值 8、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可以采用何种差异量?( A ) A. 差异系数 B. 方差 C. 全距 D. 标准差 二、名词解释 1. 分层抽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从各部分(即各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分层抽样。 2. 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3. 集中量: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西安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则这句话中有(B)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A ):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 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 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2、方差是离差平方和与相应的自由度之比。(错) 3、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 4、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是一个最大值。(错)

教育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讲,就是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意义:(1)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2)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研究定量分析的重要重要工具。 (3)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统计学既可以顺利地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又可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同时也为学习教育测量打下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2)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3)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4)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总之,在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都具有变异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3、思考题: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①要分析一下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去处理,正确的数量化是应用统计方 法的起步,如果对数量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没有了解,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数据加以统计处理是毫无意义的。②要分析实验数据的类型。不同数据类型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和水平,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至关重要。③要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总体方差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满足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4、教育统计学的分类 (1)依研究的问题实质来划分,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划分为描述一件事物的性质、比较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一件事物两种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取样方法等等。(2)依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实验设计。 5、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 质。 具体内容包括:(1)数据如何分组,如何使用各种统计图表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2)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简缩数据,进一步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3)表示一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峰度及偏度系数计算方法等。 6、推论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称全局)的情形。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即各种各样的假设检验,包括大样本检验方法(z检验),小样本检验方法(t检验),各种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的方法(百分数检验、χ2检验等),变异数分析的方法(F检验),回归分析方法等等。(2)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3)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 7、思考题: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实验设计这三部分统计内容有何关系? 教育统计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描述统计是推论统计的基础,推论统计离不开描述统计计算所获得的特征值;描述统计只是对数据进行一般的分析归纳,如果不进一步应用推论统计作进一步的分析,描述统计的结果就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达不到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要求。同样,只有良好的实验设计才能使所获得的数据具有意义,进一步的统计处理才能说明问题。当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也必须符合基本的统计方法的要求,否则,再好的设计,如果事先没有确定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在处理研究结果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麻烦问题。 8、教育统计与心理统计的异同 相同之处: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教育现象在很多情况下要通过人的心理现象去观察和分析,统计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①在统计方法上: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中,大样本的统计方法应用较多;而在心理学上小样本的方法较多。②在实验设计的水平上:教育实验中控制因素较难,采用自然实验、准实验设计方式较多,对统计结果的解释需要特别谨慎;而心理学实验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较多,对各种实验变量的控制相对容易,统计处理结果的解释也较易进行。 9、数据的类型 (一)从数据的观测方法和来源划分,研究数据可区分为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两大类。 计数数据是指计算个数的数据,一般属性的调查获得的是此类数据,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单位,一般都取整数的形式。测量数据是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或一定的测量标准而获得的数据。 (二)根据数据反映的测量水平,可把数据区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四种类型。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 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力图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被孤立的处境。而且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很少有人理会或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比如列举现实当中的例子:在A 和B同时选举班长时,在竞选前很多人认为A的获胜可能性比B大,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者是支持B的人会渐渐地认为A 更优秀或者是保持沉默,在最后投票的时候,A豪无意外地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 培养理论:

学齐鲁师范(19年第一学期)前本--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A答案 一、填空 1.数理统计学 2.随机变量 3.专题性资料 4.追踪调查 5.三个标准差 6.几何 7.调和 8.相对标准差 9.标准分数10.点二列 二、选择题 11-15:ADCDB;16-20:CCDDD; 三、操作题 21.(1 (2)如图(5 四、简答题 22. 答:(1)优点:反应灵敏,计算严密,简明易懂,概括直观,计算简便,并能做进一步的代数运算。(4分) (2)缺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2分) 23.答:(1)全组数据每一观测值都加上一个相同的常数C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不变。(2分) (2)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相同的常数C,则所得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2分) (3)以上两点相结合,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同一个非零常数C,再加一个常数d,所得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C。(2分) 24.答:(1)相关系数是描述代表事物的量之间相互变化的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指标,表明变量间相互伴随变化的趋势,一般用符号r表示。(3分)

(2)相关包括三种:r >0时为正相关;r=0时为零相关;r <0时为负相关。(3分) 五、计算题 25. 解:(1)首先将原始分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62,65,66,78,81,83,85,86,87,90,91,92,92,93,98,因为(n+1)/2=16/2=8,所以,第8个数“86”即为中位数。(5分) (2)首先将原始分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并求出90分对应的等级R 。大小顺序为:98,93,92,92,91,90,87,86,85,83,81,78,66,65,62,因为90分对应的等级为6,即R=6。将R=6,N=15代入公式(4.16a ), 得R P =100(6 1)100(1)6015 R N - =-= 这说明90分对应的百分等级为60,即有60%的考生成绩在90分以下。(5分) 26. 解:(1)求平均发展速度 , 由公式(3.7)得: 1.2223G M ==≈(5分) (2)计算平均增长率 , 由公式(3.8)得: '1 1.222310.2223G x M =-≈-= 即年平均增长率为22.23%。(5分) (3)计算2010年该小学的教学设备数 。已知2010-2004=6即6,n = 求6?a =。 由公式(3.9)得'6 0(1)56(122.23%)187n n a a x =+=?+≈(件)(5分) 即2010年的科研事业费可能达到187件。 27. 解:(1)将分数转换为等级:在同一次评定中,对于相同分数,其等级等于它们所处位置的平均数;(4分) (2)计算R ,并求出ΣR 和ΣR 2:ΣR=63,ΣR 2=780;(3分) (3)由于有相同等级,所以要计算T ∑:其中312m m T -=∑,第一位教师在评定中有2 个5.5相同,所以33122 0.51212m m T --===∑;第二位教师在评定中有3个3相同,则33233 21212m m T --===∑;第三位教师在评定中有2个 5.5相同;则 33322 0.51212 m m T --===∑。故1233T T T T =++=∑(5分) (4)将有关数值代入公式(5.8)得:2 2 2 63700.560.2663(61)3312 W - ==?--?(3分)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教育统计学考试试题

1.(方差已知区间估计) 某中学二年级语文同一试卷测验分数历年来的标准差为10.6,现从今年测验中随机抽取10份考卷,算得平均分为72,求该校此次测验平均成绩的95%置信区间。 解 72,10.610,10.95X n σα===-= [] 112 2 :72 1.96 1.9665.43,78.57x x α αμμ μ - - ? ? ?-+=-?+????= 2(方差未知区间估计). 已知某校高二10名学生的物理测验分数为92、94、96、66、84、71、45、98、94、67,试求全年级平均分数的95%置信区间。 92949666847145989467 80.710 x +++++++++= = ()()1010222 21111310.999i i i i S x x x n x ==?? =-=-= ??? ∑∑ 17.632S = ( ( [] 112 2:1180.7 2.2622 2.262268.09,93.31x t n x t n ααμ- -? ? --+-?? ?=-?+??= 3. 3.(方差未知单样本t 检验) 某区中学计算机测验平均分数为70.3,该区甲校15名学生此次测验平均分数为67.2,标 准差为11.4,问甲校此次测验成绩与全区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01:70.3 :70.3H H μμ=≠ 1.053t = ==- ()()()0.97512 1114 2.1448t n t n α- -=-= 由于()0.9751.05314 2.1448t t =<=,接受0H ,甲校此次测验成绩与全区无显著性差异. 4(方差已知的单样本均值检验).某区某年高考化学平均分数为72.4,标准差为12.6,该区实验学校28名学生此次考试平均分数为74.7,问实验学校此次考试成绩是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01:72.4 :72.4H H μμ=> 0.966x t == = ()()10.95127 1.7033t n t α--==???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