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座位的潜课程意义_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

座位的潜课程意义_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

座位的潜课程意义_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
座位的潜课程意义_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

第2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 l .2,No .6

2006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Dec .2006

收稿日期:2006-10-19

作者简介:朱光明(1971—),男,汉族,安徽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研究。

① 自潜课程一词提出以来,已逐渐得到学界的公认,但是对潜课程的称谓和理解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潜课程包括了所有的正式课程以外的所有影响学生成长的方面。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 )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1991)中把潜课程描述为“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它是学校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一部分。”———转引自: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座位的潜课程意义

———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

朱光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由于对课程概念的重新理解,学校课程被看作是学生在校的全部生活经验,所以中小学生日常教室生活中的座位体验就构成学生在校潜课程的一部分。遵循“回到实事本身”的态度理解学生的座位体验,通过对学生座位体验的描述分析,从座位是学生在教室的“家”(空间意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认同体验和学习环境意义等五个主题来展示座位对学生的意义,从而整体地把握学生座位体验的一般结构。通过研究发现,安排座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则或公平的问题,关键是教育者要理解座位对具体学生的意义,然后机智地做出合理的安排。

关键词:学校环境;潜课程;“家”;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认同体验;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6)06-0022-07

20世纪70年代,派纳(William F .Pinar )和格鲁梅特(M adeleine Grumet )等课程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非常有见解地提出“cur rere ”的概念。这个概念把课程(curriculum )看作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突出了课程的个人体验性质,从而赋予课程概念以新的理解。这突破了传统对课程的单一理解,即

把课程仅仅看作是“一个代表一系列学程的名词”[1]59,为潜课程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潜课程(hidden curriculum )①

这个概念是杰克逊(Philip W .Jackso n )在其《Life in Classroo ms 》(《教室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现有的“学程”[2]。他认为在学校中,学校生活、教室生活等都是学生成长体验的构成部分,其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他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他想获得满意的学校生活,就必须要理解学校生活中的潜课程”[3]。座位体验作为学生日常教室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不仅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交往以及自我的形成,而且还牵涉到同教师及家长的关系,因此座位体验就构成了他们学校教育的潜课程之一。

为了加深理解座位对学生的意义,笔者访谈了北京、安徽、广东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及家长。

当问他们对学生在学校的座位有什么看法或体验时,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此的反应表现得似乎都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程”或者考试成绩那么重要,但他们对座位的意义却都有着一种非反思的、潜在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当他们进一步反思座位的相关体验时,座位的意义就如同冰山埋藏在水下的某些部分一样,在反思中得到关照。“只有当经验被反思时它才真正成为经验,只有经过反思这个第二阶段才能发现意义。”

[1]49

本文正是通过他们,特别

是学生的反思而获得座位对学生的成长意义的。

一、座位的空间体验———学生

在教室的“家”

每个中小学生在教室里都有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座位空间。这小小的地盘是他们学校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虽然说这只是一个“流动的家”———不仅随着年级、学校而变动,即使在同一个教室也是经常变动不居的,但在一定时期,当学生获得了一个固定的座位后,它便成了其在学校的“家”。“家”是属于自己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有些同学会在这里画上一道“三八线”,阻止同桌的

DOI :10.14082/j .cn ki .1673-1298.2006.06.004

第6期座位的潜课程意义23 

“侵犯”。不过划定这个“三八线”也并不容易,往往是在不断的争论,甚至在“战争”的帮助下才可以确定下来。但这样的“三八线”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消除;还有些同学,为了加强主人的感觉,就用小刀在这里刻上自己的大名或者“座右铭”,像“××的座位”等。这种行为在上完鲁迅的《三味书屋》后尤为流行,从而构成了“课桌文化”的一部分。现在虽然用刀刻的逐渐减少,但白色修正液和贴画的“装饰效果”似乎也不亚于刀刻。还有一些同学学会了充分“利用”课桌这种资源,把它当作草稿纸用或在考试时为自己做点儿小小的“提示”等。但是当“继任者”接替这样的座位时,往往是怨声载道,特别是那些爱整洁的女生。虽说这是一个流动的“家”,但没有谁会希望“接管”一个“满脸涂鸦”或者“千疮百孔”的“家”。有鉴于此,很多“继任者”希望“前任”要具备一点“座位精神”———爱护公物和对其他同学负责的态度,并提出“换位不换桌子”的应对策略。

“家”的感觉是亲切的。为了给“家”营造一份书香之气,他们会把自己的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课桌左右两边;有时还放一些小花或贴上一些精美的贴画装点自己的“居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总有一种归属或“居家主人”的感觉。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们也许会“串串门”,到其他好友的座位那儿去坐一坐,聊一聊,但上课铃一响,各自马上又回到自己的“家”;当受到批评或者遇到伤心事时,自己的“家”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地方,“要哭也在自己的座位上哭”。上学来时,或路过教室,总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座位瞟上一眼;一个假期的分别,看到自己的座位会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倍感亲切。

不同的“家”体验也不一样。他们分别冠以“金窝”、“银窝”和“鸡窝”的称号,但却又不是绝对的。“家”在第一排的学生可以听见老师翻动书本的声音,清楚地观看老师如何演示或者做实验,得到老师的“真经”。他们这些特权是其他座位上同学所没有的。而且每次下课,可以“第一个冲出教室”,每次老师发本子或试卷都可以“第一个拿到”。但必须承认这里的不足,因为在这里看黑板和老师“需仰视才可见”,而且这里的同学多数长年笼罩在“沙尘暴”中,饱尝粉尘的侵袭;有时还有老师的口水像“小雨”般“滋润着”他们。也许不坐在前面的同学是无法体验这里的“地理环境”,实属“最糟糕”!另外,由于在“天子脚下”,他们需要格外小心,上课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的空间”就会被老师洞见。前排两边所谓的“南极”和“北极”的座位也会因为黑板反光而看不清老师的板书。

窗户边的学生虽也受到黑板反光的影响,但在这里却能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私事班事学校事,事事关心。”他们除了听课之外,还可以观察、感受教室内外。自习课的时候还可以为同学们站岗、通风报信,为同学们预防老师突然检查立下汗马功劳!当组和组之间进行轮换座位时,他们就享有回到“中心”的权利。有时坐在过道边的同学也会享受一下“把关”的乐趣———不让里面的同学进出。

“家”在教室最后的同学似乎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群体,他们有一种“鸟瞰”的优势,可以“冷眼观世界”的悠然姿态察看课堂的一切举动,不过也有些同学向往“升迁”———往前调动的机会,但也并非容易。坐在后面也罢,不过最好不要是倒数第二、三排。因为这样既没有鸟瞰全体的视角,而且和后排那些更加高大的同学比较起来,自己永远处于“小弟弟”的角色。

前面中间三排的座位一般被公认为是“风水宝地”。坐在这里的同学,常年“沐浴在老师春天般的阳光中”,而且他们多被认为是“种子”,享有特别的关爱。在那些按照成绩排座位的班级里面,能够坐到这里却并不容易。因为能够坐到这里除了身高和视力原因外,其他多属于“班宝”级人物。同样在这里,有些同学是“姜太公钓鱼———稳坐钓鱼台”,而有些同学则“如履薄冰”———毕竟需要努力才可以保持自己的位置和声誉。尽管中间的第一、第二、第三排座位被公认是学习的“最有利地形”,但同学们还是为它们排出了一个高下,即“第一排是铜,第二排是金,第三排是银”,不过也有人认为是“金三银四”。这主要视班级规模大小而定。

二、座位的同学关系体验———学生

的生活场域

爱因斯坦把场定义为“相互依存的事实整体”。勒温(K.Lew in)把物理场域的概念应用到心理学中,从而建立心理场论。其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4]学生的座位就位于“场域”的中心,和周围的同学形成一种“场”的张力———人际关系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吸引也有排斥。同学之间的爱恨情仇袒露无遗。

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座位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无论是从学习还是从择友来说,学生对座位的感情都有一个“心理力场”因素在起作用。学生多

24 教育学报2006年

有这样的感觉:“坐哪儿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同桌、好邻居”。如果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的话,就会发现同学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这也可以从学生喜欢临时换座位中看出,特别是在新老师或副科老师的课上———因为学生认为他们对固定座位并不熟悉,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们的行为不予干涉。虽说他们喜欢换座,但未必是利用上课时间说话,只是那“新奇的感觉”总让人神往。这样就有人陪伴在身边,上课就不会“孤独”。当然,也只有那些大胆的学生才敢于冒这个险———毕竟有时会面临勒令当场“退回原座”的尴尬。倘若得逞,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利用老师转身向着黑板的时候谈些逸闻趣事。

虽说同在一个班级,但多数同学的活动、交往“力场”往往都会形成一股较为稳定的态势。“坐久了,对座位就产生了感情,离开它,总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因为对同桌以及周围的同学产生了友谊和依恋,所以我不喜欢调换座位,不想因此而与朋友分开”。不过,如果这种“友谊”若影响到学习或班级纪律,老师就会采取一些隔离措施,严重的会把他们“东、西、南、北各派一个,造成隔离的态势”。或对有些同学采取包围政策,形成一道“防护墙”。不过,那些作为“墙”的同学也有自己的苦恼,原来那些同学虽然被隔离了,但是他们“千山万水也会传纸条,或是`眉目传情'”,而且“不是长途不断,就是短信连连”。所以对他们而言,不但“自己的朋友被隔开,而且有时不得不担当起传递纸条的任务,听不好课。”

同学们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同桌或者邻居。这样不但有了知己朋友,而且还给学习带来帮助和快乐。座位成为结识朋友的途径。通过同桌,他们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不管我坐在何处,只要有我的同桌做伴,我都不在乎。我注重的是同伴之间的感情而不是座位。”如果不幸倒霉遇到一个调皮鬼或者死对头,那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坐在第三排,但我的同桌总说我长得丑,还经常妨碍我写作业。有一次,因她的原因,老师命我站起来。虽然满肚子怨气,但我没有说。更让我生气的是,就在我坐下的时候,她把我的板凳给抽掉了,结果可想而知。一气之下,就让老师把我调到后面。免受欺负了。”有时候同桌的不良习惯也会影响情绪,“他老是吐痰,有一次不小心把试卷掉到他的痰上,别提多难受了。”

有时老师喜欢从搞好男女生之间关系角度出发,让男女生同桌。但也有老师从班级管理角度出发安排男生同桌,“毕竟男女有别,在说话方面会收敛许多”,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无论如何,男女同桌也容易“引起八卦”(“恋爱”的谣言)。“虽然爱说话的少了,但是流言蜚语却开始满天飞,搞得很多无辜的同学天天受到`炮轰'”。

邻居之间,也会因为教室的“拥挤”而发生摩擦,“同学们经常喜欢扩大自己的地盘。为了一点点地盘,他们会往前挪一挪,往后挤一挤,结果往往挤出了火花。”这时,老师往往会出面调停。“当我被调到后排,找老师论理的时候,才知道是同桌写信告了我的状。没办法,看着这一群`陌生人',想着自己以后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相处!好想念以前座位周围的那些朋友,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不禁顾影自怜起来。”所以有时候,为了搞好同学的关系,需要学会忍。“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周围的同学说话,想和老师说,可我知道,说完后,同学们会在背后骂我、议论我的。所以我不知如何是好。”

无论如何,学生多数还是喜欢换座位,因为“换座位就是换一种心情”,“换座位给人以新奇”。虽说他们都已习惯了换座位,但是每次换完座位后,总是情态各异。只要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就可以知道“人类的表情凡所应有,皆集于此。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学生只能安慰道“排座位就像人生一样,不可能次次如意,总会遇到不满意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学生多反对“一座定终身的做法”,因为那样要么“日久生情”,要么“相看两厌”。座位不变动的班级“就像一潭死水一样,缺乏流动和交流。”特别是后面的同学,往往会形成固定的交往圈或者小集团,很容易和其他同学造成隔阂,而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和其他“场域”中的同学交往。

三、座位的师生关系体验———民主

与关爱的体验

“民主(democracy)”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它的古希腊词由demo s和krato s构成,demo s相当于村一级的自治地区或者生活在城邦中的全体市民, kratos则是指“统治”、“权力”。在古希腊城邦中,民主就是指全体市民所行使的统治权。“民主意味着对某些态度的拥有和持续作用,这些态度在各种生活关系中形成个人的性格,并决定个人的愿望和目的。”[5]杜威则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还是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6]教育就是要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而学生在座位安排中就在直接体验着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同学关系在座位体验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无论如何,排座位的大权不在我们的手里”,班主任掌握着排座位的大权。多数老师持一种公正的立

第6期座位的潜课程意义25 

场:有的按照个子大小排座位、调座位;有些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学生根据抽到的号为顺序先后自由选择座位,老师再作一些微调;也有按照成绩排座位等。北京某中学的一些班级采取一种“对角递退的方式”,即每两周按照斜角往后退一次。比如由第一组的第一排退到第二组的第二排,这样依次往后退,就可以确保每个学生在三年段的初中或高中生活中能够在每个座位上都坐一次。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会造成学生周围的“邻居”变化不大,造成“一座定三年”的情况。同时,教师也失去了主动发挥座位的教育作用。

多数学生支持老师的这些排座方式,也能够认同老师照顾那些因视力或身高等特殊情况的同学,体现出应有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老师也充分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学生。不过,也有老师和家长把这方面原因作为借口,为个别学生“谋利”。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幕后交易”深恶痛绝,“老师平时指责我们学生撒谎、不诚实,可是他们自己却言行不一。带着伪装的面具,显得似乎是很公平、公正的样子。其实,那只是表面工作而已。”

当然,也有在民主方面做得比较“高明”的老师:有位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建议自由选择座位的呼声中,为了“顺应民心”,答应自由选择座位,但前提是各任课教师毫无怨言,若有教师抱怨纪律不好,就要按照老师的意愿排座。结果是:两个星期后果然各个老师都反映上课有人说话,于是班主任就借此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座位,而且通知家长。大家都无话可说,从此座位全由老师安排。虽然如此,但另一位老师的话却道出了学生的心声“狼吃羊总是会有道理的”。

虽然很多老师对排座的态度不很直接、明确,但一位教师的话代表了一些老师的基本信念:“我把有望能够升学的学生都放到前面几排,他们就像我的儿女,每天都处在各科老师目光所及之处,伸手可以环抱的地方。只要把这些学生抓好了,也就不用担心学校升学的压力了。”学生却不希望老师怀有这样的偏见和独断,他们都希望老师不要“戴上有色眼镜”安排座位。

杜威说过“当前学校的可悲之处在于,它力图培养这种社会制度的未来成员,然而所采用的方式却明显缺乏这种社会精神所需具备的条件。”[7]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爱和希望一样,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一位“差生”的话较好地代表了多数学生的看法,“其实坐哪里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关心我。这样即使在最后一排,我也绝无怨言。”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老师寄以很大希望和依赖,有时他们似乎是在“为老师”而学习,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认可。就像有位同学所说的,他找老师说座位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真正希望解决座位的问题,而是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而老师的一句“以后再说”则会让他困惑,“以后,以后是什么时候?是不是因为我的成绩不是很优秀?不会的,我不希望老师这么想我,这会让我更加伤心的。”“真没有意思,老师根本都不管我了,我还学什么呀!”

从这些体验可以知道,对座位的民主体验与老师的关爱和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分离。“虽然我对坐在哪里并不在意,但还是不喜欢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被老师调到后排。我不想坐在这里,我想这是老师故意冷落我,突然感觉自己很孤单。”所以有学生提出,老师应全面衡量座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老师调座位的时候应该问一问学生是否满意,若不满意的话,连课都不想上,这样的调换座位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例如,“有一次,有一位同学要求和我同桌。老师便答应了她。我很气愤,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也没有问我同不同意!我不喜欢和她同桌。”

座位安排在老师的眼中也许是一件小事,但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却不小。座位及座位上的学生在教师的眼中本应像母鸡羽翼下的卵一样,都应该在母亲的怀抱范围之内,都应该得到母亲的温暖,这样才可以孵化出健康的雏鸡,过热或得不到适度的温暖,都会造成残缺不全。

一位学生的比喻也许可以表达座位对他们的意义:“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比喻成为`宝石',那么座位有时候会像泥巴一样淹没它的光辉,甚至是永远。”这可以从一个学生的体验中看出“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得很差,被数学老师调到了最后一排。这一排只有一张桌子,就我一个人坐。在这里我才感受到教室的空旷、寂寞、寒冷。以前的伙伴不再有什么交往,因为他们很快就有了新的同桌和朋友,而我却没有。我恨数学老师,她的课我无法听下去……”。

四、座位的认同体验———身份

与自识体验

身份(identity)和同一、认同是同义词,既指自我认同也指社会认同。它是由人在集体交往中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的认识。

很小的学生对于座位似乎没有太多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座位意识”———座位所代表的学习意义和体现出来的身份的意识。而且面对越小的孩子多数老师往往表现得越公平。随着年级的增长,不仅学生的“座位意识”越来越强,而且也逐渐发现

26 教育学报2006年

老师的“座位意图”———有意识地以某种标准和关系安排座位———逐渐明显。也正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座位意识”的加强,所以才逐渐有了对座位所体现的身份意义和其中的自我意识。

学生在班级中最突出的身份表现为学习成绩。班上的“名人”几乎都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突出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当然也不乏老师眼中的“异类分子”,不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却因人而异,不像学习成绩那么稳定。“名人”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受到优待,排座位时也不例外。学生似乎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谁的成绩好,坐在“好座位”上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大家知道老师“除了按照个子、视力排座外,还要考虑成绩”。

在明确地或潜在地以成绩排座位的那些班级中,能够坐到前面或中间是一种光荣的事情。因为在这里“座位是个人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证明”,“所以座位能够让一个人骄傲,也会使得一个人自卑。座位能够让人奋进,也能够使人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自暴自弃。”当学生因成绩原因从前面被调往后面时,他们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因为期中考试成绩的原因,我从第三排调到了倒数第二排。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受到以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每次月考之后,我都会心惊胆战,害怕老师将我调到后面……在后面就是告诉别人`我是差生'”。

“从小学到初中,从未为`座位'担心过,也许那时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危机感。到了高中,情况一下子就变了,班级座位是按照成绩排的。高一时还坐在前排,而高二下学期的成绩着实折磨了我一整个暑假。因为这次考得差,整个暑假我都怕见到同班同学,怕在街上遇到老师。突然觉得很丢人。一想到高三开学就要坐到后面,心里就害怕。有时正和朋友聊得开心,思绪会不自觉地被牵到`换座位'这件事情上来。我倒不是担心坐到后面,而是因为大家已经在`坐到后面'和`成绩差'之间画上了等号……”。

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很大意义上是老师赋予的。老师是他们的“主宰”、“保护神”。座位的身份标志体现为老师对学生的重视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关系意义,这种关系往往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学生都希望在老师心目中最特别、最受重视。如果老师能够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安排座位,或者总是把他们安排在“理想的座位”上,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也标志着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地位。在这方面他们多数还是有自知之明,所以在提出要求时,他们还得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份。“我觉得老师还是挺看重我的。不过我的同桌却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家伙。我想让老师把他调走,可是话没有出口就又迟疑了。他的成绩比我好,老师会把他调走还是把我调走呢?还是不要说了,就这样忍下去吧!”

班级中最前面或最后面,或者靠墙的座位有时会具有特殊的身份意义。对于班级那些“异类分子”,老师不是把他们安排在眼皮底下,就是在遥远的“边疆地区”,或者在“隔离地带”。老师甚至为他们设置“专座”:在班级前排的两边分别设置两个“雅座”,专为那些上课爱说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准备。“我在开学的时候就坐在最后一排,今天,又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发现,所以又被`降了一级',被放在最前面———第一排前面加了一张桌子,是`手可触黑板(摘星辰)',只我一个人坐,再也无人可以说话了。”

有时老师也会采取另外的策略,把他们放到不说话的同学旁边,或者包夹在异性周围,从而起到“隔离”的作用。“当站起来环顾四周才发现,周围全是女生。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老师是嫌我上课说话,让她们把我和那些朋友隔开!”“当老师宣布我的新同桌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上课说话过多。因为她是我们班出了名的`老闷'。”

虽说座位让学生体验出自我的身份和发现,但如果哪位学生想利用社会或者家庭关系享受排座上的“优待”,特别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座位意识”的增强,这种身份似乎并不光彩。“她爸爸是我们的校长”,“他妈妈是我们市医院的院长”……。在这样的舆论中,即使享受了优待而获得一个好座位,也并不显出荣耀的身份,充其量只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学习位置”而已。

五、座位的环境体验———座位

的学习意义

很明显,座位体验不限于座位本身,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中。其中学生和同桌及邻里之间组成一个较为核心的“微系统”,和老师组成一个“中系统”,而和家长及社会又组成一个较远的“宏系统”。这个系统总体形成了学生座位的“氛围”,不同的“氛围”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勒温认为,个人的心理场与周围的环境及情境是不可分离的。他不满心理学中人与环境的孤立的状况,所以他用“心理生活空间”[8]一词,来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从而把人与环境和情境理解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座位几乎就是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而设定的,所以座位的学习意义在学生和家长的座位意识中居

第6期座位的潜课程意义27 

于首要地位。学生也把好座位与学习联系在一起。“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周围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伴对人的影响作用。人是一种非特定化的存在,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了未确定性[9]。人的非特定化使得人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世界开放,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非特定化的存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而选择座位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环境。

老师安排座位也会考虑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或者优秀同学对差一些同学的“一帮一”作用。同伴学习是同桌最大的教育意义所在,这也是老师安排座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学生就很明显感受到同桌带来的益处,“我的字本来写的很丑,同桌的一手好字真是让我羡慕。和他一起我不但写字有了很大进步,而且把好讲话的毛病也改掉了。”所以“好座位意味着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能够带动我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成绩。”而且同伴之间还会形成“比、赶、超”的学习赛势。“每次考完试,我都抢过同桌的卷子来比一比成绩,可几乎每次都是我垂头丧气地把卷子还回去。因为他每次都比我高。但我并不灰心……有一次,成绩下来,我一看,哈哈,我比他高出2分。”所以,多数学生都很珍惜这样的好座位,也会为此而努力。“我座位可以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让我心烦的是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考得不好就意味着要失去这块宝地。……为了这块宝地,我要冲刺。”

倘若遇到不理想的同桌也还是非常恼人的。“我的同桌是一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女生。每天上课都会唱歌,总以为自己的歌声多么优美,其实在旁人听来,简直跟噪音有得拼。如果哪天她不唱歌了,那一定是找到什么话题了,跟你凑得很近地说个不停,像个机器人似的,会唠叨一节课。有一次老师在背投上投映了一篇作文,让我们默读,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可她非要读出声音,我周围的人提醒她,可她却越读越响。”看来座位环境不但影响学习,而且还影响心情。不过,对于这些,不少同学还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如果换到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就多了一次锻炼自己交往能力的机会,可能会多一个朋友,或者多了一块“陶冶情操的砺石”。

对于那些换到新环境的学生,座位也会给他们带来“不确定”的压力。“同桌会不会嫌我把她以前的伙伴给撵走了?我会不会不如她以前的伙伴?这里的环境这么陌生,万一我作业不会做我该问谁呢?”有些学生感到“坐在前面,上课就会过度紧张,但如果坐在后面,我又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所以我只能坐中间。”有一些学生因为喜欢玩或者喜欢自主学习,所以他们往往对座位没有要求或者宁愿调到后面座位上,从而主动地减轻自己的压力。不过坐在这里或长期坐在这些地方对听课也可能会造成一些影响,“两年半以来,我不是在倒数第三排就是最后一、二排,感觉非常难受,恨不得不上学了。感觉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觉得老师从来都没有重视过我。有时老师声音很小,听不清楚,所以就想和其他同学说话。”

学生还观察到,坐在前面的同学被提问的机会更多,特别是新教师的课,当他还不熟悉班级的时候,就在前面任意指点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后面的同学逐渐就被冷落。时间一长,后面学生对回答问题就不再抱有希望。“据我精密洞察,老师提问检查一般都是到第五排就打道回府。所以越往后面就越不用担心。”有些学生因此就会有挫折感,“老师从来不叫我们回答问题,他只叫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当然,老师偶尔也会叫到我们,但都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结果更加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而他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吸引人的注意。”而且,在后面的学生还发现老师也对他们抱有偏见,“数学老师每次讲到有挑战性的题目时,总是把眼光投向前面几排的同学,`谁能够做出来?'而讲解很一般的题目时,却把眼光抛向后面,`听懂了没有?'”

结尾

学生的座位体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本文无意于“还原”学生的座位体验,因为“我们回归不到直接经验。”[10]。本文只是从空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自我认识及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主题把握学生对座位体验的一般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小的座位”蕴含着教育学中许多的矛盾:学习与生活,自由与限制,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理想要求与现实状况……。这里没有任何抽象的“理论”或某种规定能够解决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学校教育也不可能消除这些冲突和矛盾。这里的关键是教育者要有“座位的课程意识”———理解座位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座位作为一种体验课程,它也是一种文化产物,学生对它的体验与所在班级、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涵盖着学生经历和周围环境的整体体验,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对座位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座位安排或组合方式也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人倡导按照成绩来排座,“这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

28 教育学报2006年

其实这只是以“以公平的方式对待不公平”而已,实质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他们在没有排座之前就已经把成绩作为第一标准了;也有人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例如制定规则、学生自选等安排座位。这其实也只能说是一种“最不坏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失去了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安排座位的灵活性。康德把教育称为是一种艺术,杜威也持相同的观点。这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教育的问题也不是一种固定程序、规则就可以解决的。这里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理解座位对学生的可能影响。这是一种教育学理解(pedagog ical under-standing)。“教育学理解是一种实践性理解,它总是从形成性上关注孩子的可能性。教育学不是抽象的,教育学的兴趣是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生活体验的意义”。[11]

(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所有老师和学生;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斯E.多尔等.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7.

[3]Philip W.Jackso n.Life in Classroo ms[M].N ew

Y ork:T eache rs Co llege P ress,1990:33.

[4]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9:152.

[5]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498-503.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97.[7]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3.

[8]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14.

[9]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28.

[10]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

[M].北京:三联书店,2002:43.

[11]V an M anen,M.O n the Re latio n between Pedag ogy a nd

Philo so phy.T he Far Western P hilo so phy of Education Socie ty Co nference,Univ ersity of Hawaii,January15-18th,2003.

The Significance of Seat Experience as Hidden Curriculu m

———Researches of S tudents Ex perience in Classroom Seat A rrangements

ZH U G uang-m ing

(The Graduate S 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 g100871,C hina)

A bstract:With the re-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conception,the school curriculum is co nsidered as the w hole life experience o f students at scho ol,and thus the seat ex perience of elem entary and seco nda ry scho ol students in daily classroom life is regarded as a part o f hidden curriculum at scho ol.T hro ug h the de-scriptio n and analy sis of students seat ex perience fro 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 logy,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sig nificance of seat experience to students in five themes,i.e.the seat as student s“home”in classroo m,the relations betw een students,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 rs,the identification e xperience, and the study environm ent.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students seats does no t simply con-cern rules o r equity.What is the m ost impor tant is that educato 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eat expe rience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ake suitable and tactful actions acco rdingly.

Key words:school enviro nment;hidden curriculum,“home”,relation betw een students;rela tion be-tw een students and teache rs;identification ex perience;learning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 郭 华 李 涛)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资料讲解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2.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教案 活动设计意图 旅行孩子们应该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历过,但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往 往这些准备都是爸妈做的,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很多事情已经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做,比如计划一次短途旅行。 活动准备 火车票购买APP、电子地图、南京历史景点资料。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合作,了解旅行前要做的必要准备,初步学会网络购票的方法、选择酒店的标准和电子地图的使用; 2、通过体验规划一次旅行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懂得从多方面 考虑进行统筹规划;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懂得从多方面考虑进行统筹规划;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 分小组合作,定位为历史游,查找南京的历史景点,熟悉景点资料。 T: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的省会是哪儿吗?(南京)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南京旅游,这次旅游的主题是“历史游”,所谓的历史游就是主要游览历史文化古 迹或者介绍历史的博物馆。时间定在周末(板贴),同学们,你们都有出去旅游过吧?那根据你们的经验,准备一次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多请同学说一说。 预设:(适时提取关键词,如:个人物品、出行方式、选择景点、预定酒店......) A. 准备个人物品: T:去南京玩,大家觉得要准备哪些随身物品? 预设:衣物、雨伞等。

T: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你们看看需要带哪些?(学习单打钩选择) B. 选择出行方式: T:去南京你们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T:因为铁路耗时短、费用低、轻松舒适而且还绿色环保,所以我们这次选择铁路出行。大家知道哪里能买到车票? 预设:购票网站、手机APP、车站现场买票 买车票:使用APP,确定发车时间,注意购买事项。 T:现在我们用手机就能买火车票,很方便。大家知道手机买火车票要怎么买吗? 预设:用APP(老师打开APP,显示搜索车次界面) T:要输入哪些信息? 预设: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身份证号)...... T:是的,那我们的出发地是?目的地是?诶,如果我们要把回来的火车票也一起买了,那出发地和目的地要怎么改?(换一下) T:下面让我们来搜一搜,看看从苏州到南京的火车有哪些?在活动开始前老师有一些要求,请同学读一读: 要求: 1.请大家先找找有哪些班车,同组同学商量好出发的时间,决定买哪一班车; 2.出发的车次定下后,再看看回程的车,商量决定买哪一班。把购买的车次的相关信 息填写在学习单上。 投影学生的搜索结果,同学交流汇报(让学生根据游玩时间选择发车时间,说明原因。) C. 选择景点: T:车票买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出发啦!课前大家都找了一些历史景点的资料,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听了同学们的分享,大家准备玩哪些景点? T:可是我们时间有限,两天的时间可能不能全部玩到这么多景点,那就需要我们在选择景点时有取舍。接下来请大家小组讨论,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我市研学旅行活 动的进一步开展,开发一批具有登封特色、育人效果突出的研 学旅行活动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计划开展主题为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的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位于革命老区,多数孩子为留守儿 童,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孩子们喜欢的登封的美食大部分都 是快餐食品。根据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对美食有自己的想法和偏 爱,结合登封旅游的现状,计划让孩子们通过“特产”来认识 登封,了解登封,爱上登封,合理膳食,希望孩子们能把登封 特产带出登封,走向全国各地。 1、充分利用登封市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开展寻找特产的 研学旅行活动。 2、以登封特产以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 能力和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组织学生走进登封特产地,了解特产。 三、课程主题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 四、课程目标 第一阶段: 1、通过实地观察、品尝,了解红薯的生长环境、品种、食用价值、深加工产品,核算出粉率,依此类推使学生掌握百分率的问题。 2、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熟悉登封窑陶瓷是如何被传承、发展的,让孩子看到登封特产的美。 第二阶段: 1、通过品尝少林寺的素饼和少林禅茶,了解寺庙和素食的渊源,进一步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 2、通过品尝登封芥菜和香椿了解食品养生。 3、通过登封芝麻盖烧饼从历史故事、价格变化等了解烧饼的历史。 4、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整理、研讨、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课程重难点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docx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那么,下面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详细内容。 问1: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我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开展研学旅行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20xx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研学旅行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四是提升研学旅行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健全、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普遍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制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工作,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问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过程? 《意见》的制定经过了专题调研、试点实验、广泛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尽可能凝聚各方共识,使《意见》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玩出名堂来: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设计修改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沈旎 2014年在商小屏梁彤秀编著《法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实例评价》一书中读到由法国各市政府教育经费支持的法国学生户外活动,每学年一次,由学校各班级的老师自行组织,市政府会派二到三名实习的大学生协助,书中用实例说明法国学生的户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历程中,难见对“行万里路”关注,只能徒生羡慕。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我国学生研学旅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终于有了政策保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顾明远语)成为可能。 一时间,研学旅行的经费、安全等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各地研学旅行的营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这些因素确实是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收集到一些类似研学课程(方案)设计,有的类似于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主要呈现旅行的时间、行程、注意事项和主要的景点;有的方案除列举了行程和景点,还附有景点的介绍,以及围绕景点提出的几个简单的问题;部分研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了研学手册,由旅行行程以及大量研学日记白页组成,这无形给轻松的研学带来了繁重的纸笔作业压力。 如果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前的研学设计要么课程要素的缺失,或是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远处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也多关注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知识,常常以自然风景、乡土乡情以及文化特色的了解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X〕X号)精神,确保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顺利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内容 (一)组织方式 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学生、由学校组织、旅行社承担、研学办管理,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型教育活动。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做到有课时、有师资、进课表,原则上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七八年级、高中一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一次,每次小学2天、初中3天、高中4--5天。研学旅行要根

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避开旅游高峰期。 (二)研学内容 1.诗经文化研学。畅游X景区,诵读《诗经》名篇,感受经典魅力。 2.X文化研学。参观X浮桥、舟游X、体验踩泥,了解X文化;观百种珍禽,游万亩芦荡,了解湿地知识。 3.福文化研学。走进X景区,了解福文化。 4.伊尹文化研学。走进莘国X城、美食城,品尝X小吃,了解伊尹,了解X饮食文化。 5.红色教育研学。参观烈士陵园、X党史教育主题公园、X故居等红色基地,接受爱党爱国、革命传统教育。 6.艺术教育研学。参观X艺术馆、X艺术小镇,接受艺术熏陶。 7.民俗文化研学。体验秋千、背杆、芯子、踩高跷等民间活动;观看线戏,制作X面花、剪纸等,传承民俗文化。 8.自然风光研学。攀登X、X等,感受雄伟秀美的自然风光,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三)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目标。以我县及周边社会教育场所为主,以了解乡情县情为目的,通过“带着问题去春游(秋游)”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养成基本的观察、比较、辨别和概括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敢于表现;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2017-05-18 16:51:02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4期 张剑光 摘要: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设计粗糙、内容空泛、考虑学生特点不够等现象。参照学科课程严谨地规范,基于多年从业经验和实际调研,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讨论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据此设计了一些实例课程。 关键词: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素质教育中小学生 笔者在重庆市十多年国际、国内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的经历中,深感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内容开发设计不足等问题。在考察了重庆市内外一些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可供研学旅行使用的内容资源基础上,着重讨论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的工作内容及实际设计示例。 一、研学旅行的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再次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希望强化研学旅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活动多在户外进行,在“没有墙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涉及的教学资源、过程比比学校教室课堂复杂很多,客观上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而要实现研学活动的素质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进行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从而规范教学过程。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参照学校学科课程的正规教学管理与实施,在符合教育思想、理论和规律的前提下,对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研学内容与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化的细化设计,从而形成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

显而易见,作为有组织的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旅游、不同于学校教室课堂学科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春游/秋游或者夏令营/冬令营。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时,应当特别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 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内容 1.候选资源的评估与梳理。即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对一定区域内一切可能用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资源、场景/条件进行广泛地考察,包括大自然、工业、农业、商业、各种服务业、文化历史、科学研究、艺术、社会活动、政府行为,等等。首先是本地及周边的资源,其次是其他省市以及国际视野的资源。考察的重点是评估这些资源对于素质教育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接待条件。一般一个班的学生50人左右整体出行,对课程实施点的场地条件有一定要求。 2.确定主题。户外教育的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类于某一个类型或者只有单一的培养目标,而是具有综合性、多目标性。但每个主题课程应当所有侧重,不能为了很多教学目标而装太多的内容与过程,必须做适当的取舍和提炼,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内容和过程。一个主题课程时间长度以至少1个小时到一整天的6个小时左右为宜。 3.明确教学条件要求。明确研学课程实施时需要的教具/设备、耗材/道具、场地条件、场景创设、辅助工作人员、资源方配合等,以及包括对课程教师的要求等。 4.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这是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任务,主要课程内容与过程的细化安排设计,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 5.提示安全及特别注意事项。学生户外活动的安全级别要求要高于一般成人活动,必须仔细地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所有细节,标注其中需要特别留意、提醒、监控的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一些特别问题如儿童不宜、付费消费等要给予标注、处理办法等。

职业体验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71849549.html, 职业体验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作者:宋佳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5期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超越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的界限,通过主题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将获得知识作为直接目的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职业体验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进行分析,探讨此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策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对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认识。职业体验则需要学生在模拟工作岗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与实践,充分认识职业角色。职业体验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联系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够融入职业角色中,得到真实的体验,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体验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小学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一般源于成年人对于职业的描述以及自己对职业的观察,由此产生的认识存在局限性、零碎行以及片面性,无法形成对职业的真实体验与经历。在职业体验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具体的操作技能,并且进行自我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职业生活进行了解、分析以及评价,并且在体验不同职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人格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感知、思考、体验、意图以及行为等实际情况向自己提交报告。根据自身的感受以及自我观察反思自身状态,评估自己的行为、能力以及品德等,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有助于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校园里学习,各科知识的学习是他们主要的任务,很少有机会参加其他社会活动。职业体验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使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岗位,通过这种体验能够对这些职业产生深刻的认识,对职业进行反思,并且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其实质是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和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 济源市太行路学校 2017年4月

太行路学校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一、课程背景 为贯彻党得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得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济源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得有关要求与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得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与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得终身发展奠基”得办学理念,践行“德艺同厚,知行合一”得办学目标,本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得爱家乡、爱祖国得家国情怀与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得课程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洛阳”河洛文化资源得多元性,内容得广泛性,开展多种选题得研究。 2、以“洛阳”河洛文化有关资源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与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得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调查、研究、角色体验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主题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四、课程目标 1、通过对洛阳博物馆得参观,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得历史文化,体会河洛文化得博大精深。

2、通过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得信心与决心。 3、参观白园,在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体会中国历史得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唐代诗词文化得繁荣。 4、让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 五、实施学段:八年级 六、研学路线 太行路学校--二广高速--开元大道一洛阳市博物馆—宾馆用餐--龙门石窟—白园—观景台主题活动--返回学校 七、研学内容 1、参观洛阳市博物馆,了解夏商周得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得作用,河洛文明、古代石刻、书画、汉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石刻艺术与书画艺术成就,玉器得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得知识。 2、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探究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得石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 3、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得地方,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得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得忧民情怀。 4、在龙门石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得诗词,讲白居易得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原,爱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并邀请游人签字。 5、了解济源得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有关知识。 6、了解洛阳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研学旅行文件相关解读

,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研学旅行正当时! 近一年研学旅行政策新解读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教育部于 解读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国家旅游局于 解读

小学教师职业体验心得五篇模板

小学教师职业体验心得五篇模板 小学教师职业体验心得范文一 在本次新上岗教师培训中我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听课活动,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听课就像照镜子,从这几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英语课堂上,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先进教学设备多媒体的使用 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黑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了。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次的活动,老师们都运用了多媒体这现代的教学设备,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的对话,让教学内容更形象化,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6位教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全堂使用英语教学,整堂课轻松、活泼。师生配合程度非常和谐。教师教态亲切,教学活动设计巧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 所以,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位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三、教师们较高的自身素质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听课中我发现每位老师的教学活动都很巧妙。尤其是张洪凤老师,她的教态亲切自然,设计的“猜房间”活动,吸引学生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是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注重基础,适当拓展延伸 这次听的课没有想象中那么花哨,更多的是注重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课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 导读:本文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找寻,共同铭记。 二、课程开发的有益启示 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成功,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1、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申报报告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 服务标准(最新)》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规范和提升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服务质量,使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有相对科学、规范的准入条件,引导旅行社正确选用合格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供应商,保证研学旅行线路产品的服务质量,推动研学旅行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下为《规范》全文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境内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以下简称基地)作为旅行社研学旅行线路产品资源供应商的认定准入标准,包括:基地创办原则、基本设立条件和要求、教育与体验、设施与服务、安全管理及合格认定。 本标准适用于旅行社对中国境内研学旅行基地的认定与选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 14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 GB 9665 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GB 17945-2010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 8408-2008 游乐设施安全规范 GB/T 19095-2008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 18973-2016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GB/T 15971-2010 导游服务规范 GB/T 14308-2010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31710.3-2015 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第3部分:帐篷露营地 LB/T 054-2016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LB/T 025-2013 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 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2 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职业体验报告

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 职 业 体 验 报 告 姓名:廖苑烟 学号: 班级: 11生本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体验单位:龙湾区实验小学 体验单位联系人:冯幼义 体验单位联系人电话: 体验时间: 2014年5月4日--2014年5月9日

教育见习体验报告 一、体验目的 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我院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了解和学习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检查我院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二、体验总结 我的实习地点选在了龙湾区实验小学,在一个星期的见习生活里,我一直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和班级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作为见习生一员,一直紧记实习守则,遵守见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主动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的任务,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给见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此,本人甚感欣慰。在这短暂的见习期间,我主要进行了教学工作见习和班主任工作见习。 (一)教学工作见习 见习伊始,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且自觉的备好课,如果是习题课,我则会事先认真把题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来讲我会怎么讲。到了听课时,我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科任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同时,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而思考以后我要以怎样的形式去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备学生”。在此期间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每当上完一节课,指导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才会让学生更明白。 上学期在微格教室有过一些训练,但对于上真正的战场,我们还是经验不足的。经过一周的听课,我知道了上课要注意那些内容,和之前我备的课还是多少有些出入的。通过和老师交流,我了解到备课是一个比较艰辛的历程,要不断地改,不断地练,

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汤家汇红色小镇 “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南溪中心小学 2017年9月30日 依据县教育局关于“研学旅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利用国庆节假期,组织我校学生到金寨县汤汇镇红色小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旅行研学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旅游。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感受美丽乡村及家乡的魅力,从而激发爱自然、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孙用奇 副组长:张传富夏远成王刚汪欣陈光阳 组员:江淮张传亮张俊杰符永霞 三、活动过程: 本次旅行研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 1、组织我校舞美社成员及部分四五年级学生参加汤汇红色小镇文艺汇演。 汤家汇镇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光荣历史和革命遗迹,无数儿郎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

向前、徐海东、洪学智、张劲夫、吴焕先、周维炯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这里是吴国璋、廖辉、周发田、周伯荣等革命先驱的故乡。也是一个美丽乡村。 列宁小学是全国仅存的两所以"列宁小学"命名的学校之一,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基村境内,其前身是1929年由红32师创办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迄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光辉的的历史已录入《中国教育大辞典》。现为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聆听了工作人员对列宁小学的介绍和优秀的传统革命精神。 我校将于10月6日参加汤汇红色小镇文艺汇演。在汇演过程中,务必展现我校学生的良好形象,为学校增光添彩。 2、演出完成后,由学校校长张传亮及政教处人员带领,到汤汇红色小镇进行参观学习。要求参加旅行研学的学生要认真观察,仔细记忆,深入思考。让本次旅行真正起到增进知识、锻炼能力的学习效果。 3、旅行研学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参加的学生写好观后感,做好总结,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及今后在生活学习中该怎样做。上交学校政教处,进行评比。 四、活动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