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选题缘由

虽然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和培训模式的开发相对薄弱。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指向一般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对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关注程度不够。因此本课题选取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学术意义:本课题是针对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突出研究性和实践性,追求可操作性,探索有效教师培养的方法和模式,拓宽校本培训的途径,在已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填补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欠缺。

2.现实意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大量年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实施,为其他专业、行业的从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打开方便之门,新任教师、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亟待关注。与此同时,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实施,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面临多重挑战和巨大困难,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观念的扬弃、新旧方法的选择,成长中的困惑、实践中的困难,时时困挠着广大教师,他们迫切需要指导和帮助。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即在于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研究有效教师成长发展的轨迹,研究影响有效教师发展的因素,促进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不管课程怎么改革,课程实施还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来进行的。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教师教学观念、课程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是教育的施行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是否与目标存在偏差。如何推进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且符合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对有效教师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对课改理念的研究,这对我校来讲,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很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对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设想

通过对课题目标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我们期望在经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后,能形成一些符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的好的有效教师发展途径,用以指导本校的有效教师发展的长期有效途径和模式及本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希望能从实践当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同仁进行理性的思考,共同做好“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这篇大文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虽然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和培训模式的开发相对薄弱。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指向一般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对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关注程度不够。因此本课题选取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学术意义:本课题是针对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突出研究性和实践性,追求可操作性,探索有效教师培养的方法和模式,拓宽校本培训的途径,在已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填补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欠缺。

2.现实意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大量年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实施,为其他专业、行业的从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打开方便之门,

新任教师、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亟待关注。与此同时,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实施,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面临多重挑战和巨大困难,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观念的扬弃、新旧方法的选择,成长中的困惑、实践中的困难,时时困挠着广大教师,他们迫切需要指导和帮助。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即在于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研究有效教师成长发展的轨迹,研究影响有效教师发展的因素,促进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不管课程怎么改革,课程实施还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来进行的。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教师教学观念、课程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是教育的施行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是否与目标存在偏差。如何推进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且符合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对有效教师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对课改理念的研究,这对我校来讲,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很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对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探究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研究活动、做好有效的帮助与引导;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如何更好地与其他老师和家长进行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本课题将就研究适合我校教师有效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探索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实施策略;建立我校教师有效发展的管理与评估机制。

3.长期以来,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而被定位的。从传统意义上讲,教师就是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是知识的权威,强调的也是学生对老师、对教材的无条件服从。这样的一种观念,或多或少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烙印。虽然,我们都为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自身进行了必要的“洗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行为当中,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有一些旧观念的影子,这是课题探索中的一个必须注意的地方。其次,本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新课程的主动接受程度不可能同处一个高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尚未真正改变、升学仍作为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教学成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中的最主要难点。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准备阶段:2017年9月-12月。

设计并组织论证总体方案,制定计划,组建课题组。

举办开题会,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

2.实施阶段:2018年1月一2019年9月。

1)2018年1月一8月。

开展第一阶段研究。

2)2018年9月一12月。

总结第一阶段研究工作。

确定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3.总结阶段:2019年1月一9月

完成研究报告。

汇总研究成果。

申请结题验收。

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充分运用访谈、观察、问卷等研究方法,并辅以文献研究、

行动研究等方法。

利用我校开展较为成熟的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进行指导;利用教学录像分析的方法;利用网上论坛的形式交流;利用专家讲座的形式;利用撰写经验报告的方法。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校教师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构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研究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实现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我校培养和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声望的名师。

2.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校教育实际和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师发展理论与模式,建立和完善促进有效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引导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和新课程改革。

3.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我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研究促进有效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我校建成学习型学校、学术型学校。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 1.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持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然而,教师的教育信念则应该是教师对教育中的某些观念的坚定确信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教师的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智慧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这一层次知识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情境性、不确凿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场景中会面对许多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不能回避的变化和现实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做出适当判断和选择,要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根据情境“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是指教师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现在和未来正在经历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选择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知道如何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尽管以上论述并没有说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用语言或符号表达所有的实践性知识,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能够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分析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通过这次继续教育学习,我受益匪浅,教师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结合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应该如何发展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 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 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 / 7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4.自我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年多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参与改革的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教师观念和行为要有切实的转变。 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教室中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最终,要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但就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和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成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 那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应对哪些挑战?从当前改革的迫切性和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分析,新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和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中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系麻阳县吕家坪中学:黄华、成武、黄淑芬、徐玉梅、滕飞、滕华兵、黄晓坪、舒娟、黄华平、黄泽田、张圣骞、向华丽、王钊伟、黄全妹、张建吉、龙兵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就更是亟待加强。 一、选题背景 1、问题的提出: 教育一直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而教育的改革更是无数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国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学生“有书读”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读好书”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读好书”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中,如何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有好的素质,好的知识背景这些与个人先天素质及大学学习有关的因素,还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清晰、完整的认知,“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不仅有很强的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还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一个教师只有做到“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才能使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序)与认知的发展(认知序)有机结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序)。教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分析、判断、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能够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一】一年来,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在思想上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学习深化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除了担任科任教学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 在常规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改作业,上交各种资料。在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尽力为学生解决相关的学习生

活困难,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家访工作,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心后进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益,树立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我有时候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还不够全面,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班主任工作还缺乏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二】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服从领导安排,积极配合学校各种工作,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务的工作安排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把课标、教参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

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学校、教师在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上要迅速转换成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评价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而学校应该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环境和条件,关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师德修养为抓手,以校本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教师人力资源保障。 二、现状分析 作为一所乡镇小学,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专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十足;学校有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以及多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追求;学校课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不少,虽然学科内教师存在差距,但语、数、英、术科学科各有专业水平比较过硬且具有辐射能力的教师。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积极推进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努力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打造乐于奉献、不断追求、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教师团队;遵循“会上课-上好课-有专长”三步走成长历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培养教师;以本方案为核心,创设“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专业成长氛围。 四、实施策略 1、通过师德建设活动、教师的读书活动、文化建设、外出教育教学考察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转变、优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每一个教师能自觉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和爱心的学习共同体成员。 2、立足校本研训主渠道,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课研”主流程,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课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1)督学习:全体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学年每位教师读1本以上教育教学专著;跟踪阅读1—2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撰写1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理论资料,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2)抓备课: ①实行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 ②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③开展“让读书成为生命中的血液”教师读书活动,倡导教师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_温恒福

2011年3月  第4卷第1期 当代教师教育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r.,2011 V o l.4N o.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 温恒福,崔冬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有近30年的历程,可分为萌芽期、 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表征方式以及 获得与产生等方面。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看,其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 的问题。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继承与发扬本土研究优势、持续跟踪引进与借鉴国外相关 研究成果;运用科学化与综合化的研究方法;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创生机制 等三个取向的研究。 关键词:教师;知识;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1)01-0026-07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温恒福,男,山东招远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崔冬敏,女,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其研究的历程与内容作一梳理和回顾,并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教师实践性知识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概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舍恩(S c h o n DA)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1983年,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舍恩认为,教师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鉴于此,我们认为舍恩的这一思想标志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开始。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注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和教师知识研究取向的变化,即对教师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群体教师,到关注个体教师的变化,从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到关注教师知识的变化;其二是以舒尔曼为代表的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1986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在《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对行为科学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根本性批判,他指出“行为科学“过程一结果”范式的研究缺乏“3C”,即内容(c o n-t e n t)、认知(c o g n i t i o n)、情境(c o n t e x t)”。[1]舒尔曼认为,证明存在保证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他所建构的教师知识结构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有关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2]在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结构中,他鲜明地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 26 DOI:10.16222/https://www.sodocs.net/doc/062307547.html, ki.cte.2011.01.003

(完整版)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研究报告 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中学课题组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素质。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则在农村教师,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呢?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试图通过研究解决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1基于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理论兴起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各国蓬勃开展。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是世界各国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在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在英国,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化的实施,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如日本在1971年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

面推进,教师专业化正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开始意识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直接关系着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并从根本上制约着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潜能”,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既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保障措施,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重要分水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政府和教师就职学校也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关于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专著和论文不断增多。尽管如此,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开展之际,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行动还远远不够深入,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与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2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

教师实践性知识

国外研究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其中, 英国学者艾尔贝兹( Elbaz, 1983)、美国学者舍恩( Schon, 1983) 、加拿大学者康内利和柯兰迪宁( Connelly & Clandinin, 1984) 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教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通过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加wledge)的研究去探讨教师知识。首先,我们把教师的知识理解成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那种知识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在我们看来,个人实践知识是为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致于把握现在(Connelly&Clandinin,1988,P.25)。 我们用以理解和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术语和方法是什么呢? 有必要直接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和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更理想的是这种直接研究是合作进行的,这种合作过程使教师成为研究参与者:教师帮助界定研究的目的,对解释提出建议,而且对最后结果加以评论。 我们的方法有许多步骤。首先是实地考察记录的收集。实地考察记录相当于定量的实证数据。它们是在研究现场所做的记录,例如,在一个教师的课堂上记下的笔记。下面部分地列出了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所用的实地考察记录的种类:现场笔记、采访、交谈、日志、自传材料、教师与研究者间的通信、口头叙述历史、简史、纪事、教师故事、家族故事、照片、记忆箱以及其他个人/家族的作品。 现场笔记:这是由研究者在观察教师或以同事的身份在教师的课堂上与他们合作时所做的书面笔记。现场笔记也可以)是由参与合作的教师所做。 研究采访:采访多多少少围绕研究者制定的和在观察教师实践时生发的间题。采访也可以更多地以参与者为取向,根据与教师协商而制定的议程进行。 交谈:在方法上,采访融入交谈,类似于非结构化的采访。在交谈中,人们自由加入正在进行的某个兴趣话题的讨论。这些话题和交谈的录音稿是以后分析的基础。 日志:由教师参与者所做的日志是教师实践以及教师对这些实践之反思和思考的记录。当研究者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时也经常做日志,另外,作为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参与者和研究者经常交换日志。在日志写作中,参与者们一起编织他们个人的和专业的思想,抓住经验的片段以便逐渐加以理解。 自传材料:在自传材料中,人们写下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志向、他们个人的或专业的故事等等,一般而言自传材料的主题由教师参与者确定。 教师故事:我们工作的重要研究框架是叙述和讲故事。我们将在下文中展开讨论这一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们随时讲述或者写下教育故事。这些可能是他们自己受教育的故事、他们教学中的故事,有关学校的故事或者是学校的故事。 家族故事:相关的方法是讲或写家族故事,家族故事是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家族成员和家族事件的。通过家族故事,人们了解家族的历史并形成个人的身份。家族历史经常可以用于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行观察和评论。 照片、记忆箱、其他个人作品:与其他人一样,教师也在他们个人或专业生活中收集各种物品。这些物品包含了他们经验的有纪念意义的记录。教师们赋予了这些记录以教育意义。教育研究者则从中发掘出有关教师知识的信息和观念。即使一个人丢失了这些物品,或者这些物品被拿走了,这些物品仍然存在于教师的记忆之中,这些记忆代替了事物本身。 口头历史:口头历史是教师个人或专业生活的口头讲述。口头历史是人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的改造。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体验学习、体验生命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既要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求,这个过程由两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是漫长性。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 其次是生长性。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累积和连续的特性,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是现在的立身之本,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等经常会接受挑战和考验,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活力,减少对教师工作的倦怠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教师不断体验生命的过程。 2、教师应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专业发展不能无视教师原有的经验,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实践,实现智能的重新建构。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自身具体实践情境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简单的内省,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认识 及自身专业水平分析和发展规划 随着人类文明飞越式的发展进程,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有着更为理性,客观的认识,对教育的期望正逐渐升高、膨胀。由此,对老师是的价值有了深层的认识,继而对教师的期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不单是教育界所关注的话题,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以往对我“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概念是模糊的,认识是浅显粗略的,通过这次网络培训让我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 总体来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两个相通的概念。"教师专业性的过程"是其两者强调的共同体。 细化说来,二者又有些许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关注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发展方向。所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已成必然趋势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变革与挑战已经是21世纪的代名词,各行各业的都在一片改革声中崛起,创新。教育界的改革可谓轰轰烈烈,世界范围内的大变革已经掀起的惊天巨浪,各国都在不断的互相学习,交流,借鉴成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教师成为教育变革中最受关注的因素。教师即是教育改革的前沿实施者,也是改革中改进和提高的先锋。同时,教育改革的契机,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因此,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到具体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课程、教学、学校的“文化震荡”。在这震荡中明白教师是这个舞台的“领舞者”。变革为教师提供发展成长的阳光和水、为其专业发展创造实践活动,践行实践智慧,让教师们跃上时代的新舞台。可以说课程改革也为教师设置了“最近发展区”,让教师“跳一跳”收获成长的“果实”。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推行素质教育关健在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素质,教育素质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靖边县第六中学艳郭怀成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解题能力的定义 自主解题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Word 文档

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解题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2011-06-19 16:29:02) 转载▼ 标签: 教育 引言 新世纪之初,自建国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雁塔区被定为西安市教改试验区,我校有幸成为了首批教改试验学校之一,在这一新形势下,好多原来隐藏在教育教学背后的潜在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的浮出水面,最明显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已成为教改继续深入的桎梏。面对这一现状,2003年初,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我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其它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和调研,拟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呈送雁塔区教育局,经教育局评审组同意,2003年6月被正式列为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下,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调研、讨论、研究,现已完成研究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 1.近年来,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同时还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师反思运动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美国人认为教学是使所有其他专业成为可能的重要专业;是形成今天教育和美国未来的专业。培养并支撑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发展对美国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发展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以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经过学历补偿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以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继续教育迈进。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存在对其研究不系统,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生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作系统的概述和分析,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进行分析与整理,旨在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他认为,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是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使用理论”[1]。舍恩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引进国外对于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并努力使之本土化。1996年,柯兰迪宁和康内利的《专业知识场景中的个人实践知识》一文作为特邀稿被译成中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在其影响下,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1.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定义的研究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最早进行系统的探讨活动始于加拿大的学者艾尔贝兹。她通过开放性访谈,对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加拿大的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莎拉的故事展开研究。主要集中研究莎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和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试图理解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出选择和形成决策。艾尔贝兹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她把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并把它界定为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依照实际情景为导向的知识[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学者柯兰迪宁和康内利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方面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他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个人实践知识是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3]。在这里,可以看出,柯兰迪宁和康内利所说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也就是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并不是教师原封不动地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而是一种教师个体在实践中经过内化、反思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它们强调个体性,也反映了这一反思和内化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及促进策略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及促进策略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同时还要做学生思想观念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道德素养的塑造者。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积极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完备的知识系统、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其中积极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完备的知识系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觉得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要坚定信念。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要有忠于职守、热爱岗位,树立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只有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才能产生主动发展的愿望,才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实践。二是要努力学习。教师要发展,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要向书本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向优秀教师和共事的伙伴学习,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

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的优良教育教学方法;要向实践学习,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三是要勇于实践。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被动地做教育改革的跟随者,而要主动地做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者。四是要不断总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为此,要求教师要经常反思,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能力。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有效的策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与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课程标准、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变革等,都打破了旧有的教学平衡,迫切需要教师努力学习和认真思考。但是,由于当前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屑、不肯、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这显然不能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管理者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努力使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要鼓励教师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一是自主学习。面对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以利于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会创新学习,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以利于快速完善、更新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二是同伴互助。为了引导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根据考试系统自动生成其中10道,难度系数:轻易 4道;适中: 12 道;较难:4道) 1、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那几个阶段(A )难度系统:容易 A. 非专门化——专门化——专业化 B. 专门化——非专门化——专业化 A. 专业化——专门化——非专门化 B. 非专门化——专业化——专门化 2、凯尔·桑德斯指出传统上最古老而典型的三大专业是(B )。难度系统:较难 A. 牧师、医生和教师 B.牧师、医生和律师 C. 医生、教师和律师 D. 牧师、医生和教师 3、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至今教师教育行成了哪几个层次( B )难度系统:适中 A、初师、中师、师专、本科 B、中师、师专、本科 C、幼儿、小学、中学 D、以上都不对 4、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 B )难度系统:适中 A、素质情操和自我情操 B、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C、A和B D、以上都不准确 5、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 C )难度系统:适中 A、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B、职业道德精神 C、A和B D、以上都不正确 6、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 D ) 难度系统:容易 A、合格教师 B、教育教学能手

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D、教育家型教师 7、优秀教师的前提是( A )难度系统:容易 A、合格教师 B、教育教学能手 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D、教育家型教师 8、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C )难度系统:适中 A、专业准备期 B、专业形成期 C、专业成长期 D、专业更新期 9、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第六个阶段是( D )难度系统:适中 A、专业形成期 B、专业成长期 C、专业更新期 D、专业成熟期 10、我国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长规律中“站住脚”阶段是( A )难度系统:容易 A、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 B、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 C、在第5至8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 D、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 11、( A )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和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难度系统:适中 A、教学反思 B、教学实践 C、课堂教学 D、校本培训 12、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要害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永动机”( A )难度系统:适中 A、在职教育 B、教学实践 C、校本培训 D、教学反思 13、( A )教师专业发展的“降压阀”和“转换钮”。难度系统:适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