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

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

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

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

4.1病原物来源

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

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

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

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

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

6.1,6.2。

6 鉴定

6.1田间病圃鉴定法

6.1.1.种植方法

选择符合要求的病圃,6月上中旬播种,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米,留苗15-20株,2次重复。鉴定品种中加入抗病或感病的对照品种。

6.1.2.病情调查

播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播后第26-29天检测抗性对照品种根部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情况,当大豆胞囊线虫白色的雌虫突出表皮时,即可进行挖查,调查记录每株大豆根上的白色胞囊的数量。挖查过晚或过早,调查结果都不准确。

每个品种每次重复调查15株,共调查30株。

病情调查记载表格式见附录A,附录A-1.A-2由鉴定单位自行选择一种。

6.2人工接种(盆栽)鉴定法

6.2.1供试土壤

采用无线虫胞囊的土壤,按2:1的比例混入细纱装入花盆或薄塑料杯备用。

6.2.2.接种方法

鉴定在温室中进行,将装入花盆或薄塑料杯备用的土壤浇透水后,每个用铅笔或木棍在花盆或薄塑料杯的对称处扎两个小孔,将供试鉴别寄主大豆品种催芽后待根长出1cm左右时挑选均匀的豆苗,播入小孔中,每个孔中浇灌(含200粒卵/ml )5ml卵悬浮液后覆土封盖后培养。每品种播种20株,25℃下正常管理。每次加10株感病对照品种。

如果在塑料杯中鉴定,每杯种1株,接种(含200粒卵/ml )5ml卵悬浮液。

6.2.3 病情调查

播种25天后检测感病品种根部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情况,当大豆胞囊线虫白色的雌虫突出表皮时,即可进行扣盆调查记录每株大豆根上的白色胞囊的数量。

每个品种调查20株。

病情调查记载表格式见附录A,附录A-1.A-2由鉴定单位自行选择一种。

6.2.4鉴定调查记载表要有鉴定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在开展鉴定调查时,鉴定人员与复核人员一同进行,鉴定人员对鉴定植株病情级别进行判断,经复核人员确认后记载。

6.3抗性分离现象记载

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用/表示。

6.4一般只选择6.1或6.2中一种方法进行鉴定。如果选用2种方法鉴定,鉴定单位要对鉴定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7 抗性评价

7 1抗性类别划分标准

7.1.1 田间病圃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表1)

7.1.2 盆栽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表2-南京农业大学用标准)

100% 供试品种每株根上平均胞囊数

胞囊指数(CI )=

感病对照品种每株根上平均胞囊数

胞囊指数保留1位小数。

表1 田间病圃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

7.2有效性判别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的,对照感病品种或鉴定对象中有任一品种的抗性级别达到7-9的,该批次鉴定有效;采用人工接种(盆栽)鉴定法鉴定的,对照感病品种或鉴定对象中有任一品种的根系胞囊数量达到在30个以上的,该批次鉴定有效。 7.3重复鉴定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另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或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 7.4 抗性评价

7.4.1 在有3年鉴定的结果中,如有2年的抗性类别是一致的,则此抗性类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 7.4.2 达到免疫-抗或感-高感类别的鉴定品种,当两年抗性类别不一致时,以记载的最高根系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所对应的抗性类别为准。

7.4.3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级,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1个等级,用两年根系平均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的平均数,对照7.1标准重新划分抗性类别;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与相差1个等级的根系平均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平均,重新划分抗性类别,或在其他情况下直接用3次鉴定的根系胞

囊数量或胞囊指数平均,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7.4.4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 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按7.4.1~7.4.3规则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3术语和定义

3.1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

由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SMV) 所引起的以叶部花叶、皱缩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病毒病害。

3.2 对照品种check variety

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抗病品种(诱变30)和感病品种(南农1138-2)。

4 病原物

4.1 病原物来源

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由SMV侵染引起的大豆花叶病病叶,按病毒株系建立菌种库。

4.2 接种体

接种体一般为单个SMV株系,或特定生态区内不同SMV病叶的混合病原物,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5 鉴定圃

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田间病圃。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随机区组排列,具体见

6.1,6.2。

大豆生育前期不灭蚜,依靠蚜虫传毒造成发病。

6 鉴定

6.1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法

6.1.1选择符合要求的鉴定圃,在比较接近生产的条件下进行鉴定,鉴定品种数目适当。

6.1.2一般采用人工摩擦接种与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发病前期蚜虫发生较少时,可用人工汁液摩擦接种。

6.1.3 在病圃中,每个鉴定品种种植一行,每行种植25-30粒种子,行距为50cm,出苗后间苗,保证一定株距。每隔10行各种植1行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2次重复。

6.1.4 出苗后检苗,拔除种传毒苗。当幼苗长出第1片复叶时,把带毒的蚜虫移至复叶上。为了保证传毒效果,在大豆开花前不施药灭蚜虫。由于整个大豆生长期间蚜虫不断的繁殖和传播病毒,被鉴定的大豆材料容易被病毒侵染。

田间病圃鉴定,由于病毒为田间混合群体,难以反映被鉴定大豆材料对单一病毒株系的抗病性。田间病圃鉴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发病程度不稳定,只能作为辅助鉴定。

6.2人工接种鉴定法

6.2.1.准备工作

⑴整个接种试验在防虫温室或网室中进行。

⑵种植材料基质用沙或沙:壤土(1:1)。接种前,研钵、研棒用洗洁剂洗净,放入微波炉中处理3分钟,接种刷(即油画笔)用洗洁剂洗净后,在紫外灯下照射半小时,避免不同病毒、株系的交叉感染。选用600目金刚砂,配制0.1MpH7.5的磷酸缓冲液(配方:Na2HPO4?12H2O 71.6g 和KH2PO4?12H2O 6.8g,加纯净水2400 ml搅拌使其溶解,调pH到7.3-7.5,定容到2500 ml)备用。

⑶网室中毒源繁殖和保存期间,定期喷药杀灭蚜虫,以保证试验毒源的纯度。

⑷接种体制备。见4.2。

⑸病毒的繁殖

在防虫温室或网室内,采用盆栽种植感病品种(南农1138-2),出苗后检苗,淘汰种传毒苗,每盆留苗8~10株。将低温保存的SMV病叶在研钵中用少量0.1MpH7.5的磷酸缓冲液(1克新鲜病叶加3-5ml缓冲液)和600目金刚砂研碎,用接种刷蘸取汁液均匀摩擦接种于感病品种(南农1138-2)第一对充分展开的真叶上,接种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上多余的汁液。

每接完一个病毒样本后,换一次性手套。发病的叶片装入无菌塑料袋放低温冰箱保存,或者隔3个月接种繁殖一次。

6.2.2种植

将鉴定品种条播种植在防虫网室中,每行种植25-50粒种子,行距为50cm,2次重复。

防止叶片间摩擦传毒,检验苗后每行留苗15~30株,单株之间留5~10cm的间隙。

6.2.3 接种

将在感病对照品种(南农1138-2)上繁殖的病样接种于第一对完全展开的真叶上。大约1周后,在第一片展开的复叶上进行第二次接种,以保证每一单株都被接上病毒。

6.3 病情调查

6.3.1接种后30天内(接种后第20天观察一次,第30天复查一次)连续观察寄主的反应;逐株记载症状、病情级别。

6.3.2按症状分别记载接种叶和上位叶的症状反应,系统花叶记为“M”;叶脉坏死、顶枯或枯斑均视为坏死,以“N”表示;无症状记为“0”。凡上位叶出现系统症状者为感病,每个感病单株根据分级标准划分为相应的级别。上位叶片无症状或只在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的为抗病。对无症状植株的参试品种进行再次播种,重复鉴定以进一步确认。

6.3.3 鉴定调查记载表要有鉴定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在开展鉴定调查时,鉴定人员与复核人员一同进行,鉴定人员对鉴定植株病情级别进行判断,经复核人员确认后记载。 6.4病情指数计算

[]

100%?∑??各病级株数相应病级病情指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

病情指数保留1位小数。

6.5 抗性分离记载

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用/表示。 6.6病情级别划分标准

个体按鉴定品种症状的严重度分级。一般将症状按花叶、坏死两种类型分别考虑,各分为5级。病害调查时,如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出现花叶和坏死两种症状,病害级别取级别高者。 单株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Zhi 等(Zhi Haijian ,2004中国农业科学)的方法: 6.6 1

6.6 2

7 抗性评价

7.1 抗性类别划分标准

7.2有效性判别

对照感病品种或任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达到7-9,该批次鉴定有效。

7.3重复鉴定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另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或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

7.4抗性评价

7.4.1在有3年鉴定的结果中,如有2年的抗性类别是一致的,则此抗性类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

7.4.2 达到高抗-抗或感-高感类别的鉴定品种,当两年抗性类别不一致时,以记载的最高病情指数所对应的抗性类别为准。

7.4.3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级,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1个等级,用两年病情指数的平均数,对照7.1标准重新划分抗性类别;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与相差1个等级的病情指数平均,重新

划分抗性类别,或在其他情况下直接用3次鉴定的病情指数平均,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7.4.4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 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按7.4.1~7.4.3规则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整理)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常用方法如下: 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I 水稻苗瘟抗性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水稻苗期稻瘟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水稻苗瘟抗性鉴定技术。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旱地组抗旱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旱地组 抗旱性鉴定试验总结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洛阳农林科学院 一、试验目的 为进一步在人工干旱胁迫条件下(旱棚试验)鉴定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及时、准确地鉴定出新育成(或引进)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我国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旱地生产、品种利用及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冬麦区小麦区试年会会议精神,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抗旱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 2018-2019年度参试品种共48个,其中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肥B 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14个,均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8个,以西峰20为统一对照种。 三、鉴定方法 1.试验设计 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采用旱棚鉴定法。本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自动折叠式干旱棚进行鉴定,试验分两个处理:干旱棚内全生育期水分胁迫试验和干旱棚外相邻地块水分非胁迫试验。棚内、棚外两组试验均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棚内试验小区长3.4m,行距0.2m,3行区;棚外小区长2m,宽1.6m,6行区。棚内试验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棚外试验全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补充灌溉。 2.鉴定指标 以小区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作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抗旱指数计算公式: 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品种棚内籽粒产量;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 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 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 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 4.1病原物来源 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 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 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 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 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 6.1,6.2。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 一、实验目的 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 1、室内苗期鉴定(略) 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

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 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 病情指数=44%*0.059*100=2.6

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 病情指数=55%*0.22*100=12.3 五、分析讨论 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2、都有哪几种调查方法,以及各自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关系? 答:调查可分为a、一般调查:在关于病害发生情况资料很少时,先进性一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吉林省九台市文章来源: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 更新时间:2010/10/28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选用良种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第二应注意倒伏性问题。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第三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品种。我省病毒病、霜霉病发生严重,所以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综合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在选用大豆品种时,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吉林省应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长农13、长农15、长农22、吉科豆1号、黑农35、黑农38等品种。 二、合理轮作 大豆是用地、养地的作物。它作为禾谷类的前茬,能使后茬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据省科院调查,玉米以大豆为前茬比禾本科作物为前茬增产16%。为什么以大豆为前茬增产效果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王双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王双双 发表时间:2016-11-21T16:02:51.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8期作者:王双双[导读]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 155620 一、选茬与整地 1.选茬根据轮作要求优先选用麦茬、玉米茬,其次是经济作物茬,尽量减少大豆、杂豆、向日葵茬面积。 2.整地麦茬整地:适时实施深松、耙、耢等作业,整地达到深、暄、平、碎标准。实现秋起垄、秋镇压或春季当土壤化冻4-5cm时立即镇压保墒。(1)整地质量标准:深松30-35cm,深浅一致,到头到边,不重不漏。(2)秋起垄标准:要达到四度,深度:垄顶到垄底深度30-35cm;高度:垄台高度20-25cm;直度:千米弯曲度不超过10cm;齐度:到头,到边,地头整齐。(3)秋施药:秋整地达播后,地温降在5℃以下时进行秋施药作业。配方(每公顷):90%乙草胺1.5-1.8kg+75%噻吩磺隆30-40g(播后苗前也应用此配方)。 二、选种及种子处理 1.选种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的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2.种子处理 2.1种子精选:待播的种子要进行精选,选后的种子要求大小整齐一致,无病粒,净度99%以上,芽率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力求播一粒,出一棵苗。 2.2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前应将种子晒2-3天。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浸染。 2.3拌种:为防治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等,用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4%进行药剂拌种,防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也可用辛硫磷乳剂闷种,即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12.5公斤水制成稀释液,每公斤该液可拌10公斤种子,拌后4个小时,阴干后播种。也可用大豆专用种衣剂包衣,防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以及地下害虫。当土壤有效钼含量小于0.15ppm时,每千克种子用0.5%钼酸铵溶于20毫升水中,然后洒在大豆种子上,混拌均匀,阴干后播种。 三、播种 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 2.播法。用垄三耕播机或2BT-2播种机播种,小行距10-12厘米。 3.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一般公顷保苗27-32万株。 4.播种质量。种、肥分箱,不混合,播后种、肥不接触,不重播,不漏播,不断条,播种均匀,播后及时镇压。 四、田间管理 1.查苗补种。齐苗后进行查苗,缺苗时及时补种。补种时把种子在水中浸2~3h,如天气干旱时带水补种。 2.中耕定苗。一般间苗和中耕除草二者结合进行,间苗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一片真叶展开时进行间苗。间苗时应注意淘汰弱苗、病苗和杂亩,保留健壮苗,中耕深度为5~10cm。 3.中耕追肥。在初花期完成3次中耕的最后1次,深度为10~12cm,埋土不超过第1复计节,并可根据大豆生长情况,适量追施氮、磷配合肥,施尿素4~5kg/667m2和过磷酸钙7.5~10kg/667m2。 在大豆初花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进行灌溉,并视植株生长情况叶面喷肥,一般用0.75~1kg/667m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0.3kg/667m2,对水30L/667m2叶面喷施。采取喷灌灌溉方法的,可结合喷灌叶面喷肥。 4.施用壮秆剂 由于植株高大,容易倒伏,影响产量。喷生长调节剂三碘苯酸可以抑制大豆生长,使大豆茎秆矮化,防止倒伏,有利花芽形成。始花期用3~5g/667m2三粉剂或15~18mL/667m2乳剂,对水25~30L/667m2喷洒,盛花期用粉剂8~10g/667m2,乳剂30~40mL/667m2,加水40~50L/667m2喷洒有利于增产。 5.除草。做到化学灭草、机械灭草和人工灭草相结合。 5.1机械灭草早期播种或低洼地块,当大豆钩头出土时采取机械碰头土防冻、灭草,中耕作业土层厚度不过2cm,作业标准以“深趟、重耢、浅覆土”为准。第一遍中耕在大豆一片复叶期,深松杆齿带翼形尺(或耘锄)进行深松除草,垄沟深松28-30厘米;第二遍中耕在大豆2-3片复叶期,结合人工锄草垄沟深松30cm,带铧子趟成方头垄;第三遍中耕在大豆4-5叶期(初花期)进行封垄作业。 5.2人工除草大豆子叶展开后立即开始人工除草1遍,七月份及时人工拔大草,做到8月20日前视野内无超过作物的大草。 5.3化学除草总的要求以土壤处理为主,以茎叶除草为辅。大面积推广播前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放除杂草技术。播前土壤处理推广秋施药技术,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采用播种、喷药、镇压一条龙作业技术,或播种后2-3d内实施封闭灭草。配方(每公顷):氟磺胺草醚1.5-1.8kg+拿捕净1.5-2kg(或高效盖草能0.7kg)+植物油助剂(药笑宝)1kg或尿素3-5kg。 6.防治病虫害 6.1大豆病害。防治大豆根腐病,每公顷用2%宁南霉素0.75-1公斤,混配乐得固体叶面营养剂0.5公斤;防治大豆灰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25-1.5公斤;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72%霜脲?氰0.75-1公斤或25%甲霜灵1.5公斤;防治大豆菌核病可用25%咪鲜胺1.2-1.5公斤或40%菌核净1公斤,对水200-225公斤,茎叶喷雾。 6.2大豆虫害。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蓟马每公顷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45-0.6公斤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0.1-0.15公斤;防治红蜘蛛每公顷可用1.8%阿维菌素0.3升;防治食心虫可用80%敌敌畏乳油1.5-2升制成毒棍,每4垄插一行,每5米插一根,进行熏蒸防虫;或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成虫。

试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2859461.html, 试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郭佳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3期 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广泛,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栽培大豆是获得良好收益的渠道之一。进行大豆栽培应在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适当处理,播种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合理浇水施肥,同时采取除草、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本文阐述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希望为大豆栽培提供参考。 1、选地整地 大豆的适应性比较强,对栽培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从高产栽培的角度出发,应选择优质的栽培地。栽培地应具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偏上、排水良好等条件,以玉米和小麦茬为最佳。地选好后在秋季进行深翻深松整地,使土壤呈现疏松状态,有利于蓄水保墒。垄作栽培的地块,应在整地的同时起好垄,平作地块要将土壤整平并耙细,具备播种条件。如果秋季未来得及整地,翌年春季雪化后先进行机械灭茬,然后进行深度为15厘米左右的耙地,将地耙平耙细后进行一遍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2、主要栽培方式 一是垄三栽培方式。即两垄间的距离为70厘米左右,在垄上进行双行播种,行距为18厘米左右。二是密植栽培方式。有3种模式,分别为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和30厘米平作窄行密植。大垄密植栽培的技术标准为,两垄间的距离为120厘米,垄上栽培4行。小垄密植栽培的技术标准为,两垄间的距离为50厘米,垄上栽培2行。30厘米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的技术标准为,株行距为30厘米左右,开沟平播。 3、选择品种 根据积温带的不同,选择适宜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并通过农业管理部门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 4、种子质量标准及处理方法 购置的大豆种子必须满足纯度和净度要求,纯度和净度均应在98%以上,发芽率应在85%以上,含水量低于13%。如果达不到以上标准,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并晾晒,并做发芽试验,使种子质量达到国家种子标准的二级以上。然后用35%的多克福种衣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包衣,比例为1:60。

抗旱性鉴定方法

3)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采用旱棚鉴定法。 (1)旱棚鉴定 鉴定在洛阳农科院院内全自动干旱棚条件下进行。试验设两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2m,行距0.23m,4行区,试验三次重复。 ①试验设计 三次重复,品种(系)抗旱性鉴定每个小区0.46m2,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的小区面积适当减小,播种密度与大田相同。种植对照品种。 ②胁迫处理(旱地) 麦收后至下一次小麦播种前,通过移动旱棚,控制试验地接纳自然降水量,使0-150cm土壤的储水量在150mm左右;如果自然降水不足,要进行灌溉补水。播种期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播种后的试验地不再接纳自然降水。 ③对照(水地) 在旱棚外邻近的实验地设置对照试验,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应与旱棚的基本一致。田间水分管理要保证小麦全生育期处于水分适宜状况,播种前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另外,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水,灌水量为60mm/次。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酌情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 ④考察性状 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小区籽粒产量。 ⑤抗旱指数 以小区籽粒产量计算抗旱指数的方法: 按式(7)计算抗旱指数。 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 (7)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GY S.W --- 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 CK.W --- 对照品种水地籽粒产量;

GY CK.T --- 对照品种旱地籽粒产量。 以单位面积的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计算抗旱指数时,分别将各性状的实测值代入公式即可。 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小麦的抗旱性分为五级:极强、强、中等、弱、极弱。其评价标准因鉴定时期而略有不同。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表3 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 抗旱性分级抗旱指数抗旱性 1 ≥1.30 极强(HR) 2 1.10-1.29 强(R) 3 0.90-1.09 中等(MR) 4 0.70-0.89 弱(S) 5 ≤0.69 极弱(HS)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中感品系:0770,4250,33。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 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 Eye-spot 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 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33.The Second type is MS include0770,4250,the third type is MR,5780,Unknown varieties. Overall, main variety (departme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sheath blight disease, only a handful of wheat cultivars resistance.. Key words: Wheat sharp eye-spot; Cultivars(Lines) ; Resistance;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 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发病。该病属土传性真菌病害,以菌丝和菌核形态完成生活史, 主要侵染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1] 小麦纹枯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我国虽早有发生,但危害一直较轻,属次要病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更换、丰产栽培措施(如早播、密植、高肥等)的推广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该病在我国各冬麦区普遍发生,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较大威胁[2]。众多研究认为,小麦抗纹枯病育种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纹枯病抗源。对于小麦纹枯病,目前尚无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耐病性有明显差异。这也是近几年来纹枯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 本实验将对即将在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抗性进行调查,以明确其抗性。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供试品种共有7个,采自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区,分别是济麦22 5780,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33,4250,0770和一个未知品种。 1.2试验方法:于小麦灌浆期抽样查病情指数根据周凯南等[3]和王裕中等[4]的分级标

小度写范文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模板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根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肥、气、热等启然条件,其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高油高产品种为核心,以改善土壤耕作为基础,以高油平衡施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的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高产栽培中良种的贡献率一般约占30%,而在高油高产栽培中,从商品的含油率看,高油品种的贡献率能达 50%~70%。单位面积的产油量由单位面积产量和含油量两部分决定,良种的重要性,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重要性一般在40%~50%。由于产量和含油量的变化不同,导致产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品质的变化幅度,因此单位面积的产油量更多地取决于产量,因此品种的增产潜力十分重要。品种的产量变异大于含油量的变异,一般情况下,大豆含油量等品质性状尽管受到外界环境和技术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其稳定性要高于产量性状。 1、成熟期适宜,保证霜前充分成熟。积温、生育日数和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是品种熟期适宜的三项标准。其中以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为标准更为准确可靠,因为积温和生育日数只是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点而变化。 2、含油量高。一般油用品种,含油量最低不低于 18%,否则就不能作为制油用豆。一般大豆含油量应在 20%以上,高油大豆应在22%以上,前者纯粮率98%以上,才能达到一级标准,后者可达特级标准。目前应防止在高油大豆品种受重视的情况下,夸大品种的含油量而误导生产的现象发生。 3、抗病虫。高油大豆栽培应强调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因为病虫危害可以同时降低商品大豆外观品质和含油量。选用抗病虫品种是进行无公害栽培的基础和前提。对高油大豆栽培,特别是无公害大豆生产,抗病虫品种将是商品大豆是否合格的根本保证。二、种子处理1种子播前应进行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及杂质。

植物抗旱性鉴定

实验17 植物抗旱性鉴定 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几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目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l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 二、方法步骤 (一)田间直接鉴定 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蔫,叶片变黄并干枯。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蔫程度分5级记载。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 “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 “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 “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 抗旱系数(DC)=)非胁迫下的平均产量()胁迫下的平均产量(PDYY 抗旱指数(DI)=的平均值所有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DDCYYD× 品种的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越大,其抗旱性越强。 (二)发芽试验鉴定 该方法是在室内人工模拟干旱条件,进行小麦芽期抗旱性鉴定。 1.将供试种子置于0.1%氯化汞溶液中,灭菌消毒10~15min; 2.在直径10cm培养皿内放4张定性滤纸,加入15%PEG(聚乙二醇)溶液6ml或17.6% 蔗糖溶液30ml,每皿1个品种,均匀摆放整齐健 康籽粒30粒,重复3~4次; 3.将培养皿放入发芽箱内,25℃发芽7d;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一、目的 学习常见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的一般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二、材料和工具 白菜、黄瓜的不同品种;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胶头滴管、微型喷壶、蒸馏水、烧杯或量筒、毛笔等。 三、说明 危害园艺作物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线虫等,其中86%以上的园艺作物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园艺作物都有几种到几十种真菌病害。 病原物有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两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养分,当寄主细胞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非专性寄生物既能寄生,也能腐生,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本次实验以黄瓜、白菜为材料。白菜上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黑斑病等,软腐病的病原物属于非专性寄生物;黄瓜常见的有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和霜霉病,都属专性寄生物。 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以分为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自然鉴定,即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比较鉴定植株的抗病性,结果直接并贴近生产,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结果的可比性较差。接种鉴定可分为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其中苗期鉴定便捷、高效,正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实验以霜霉病为例说明抗性鉴定的程序。 表9-1 个体病情分级和群体病情归类 白 菜 个体病情分级 群体抗性的归类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叶片上有稀疏的褐色斑点,不扩展; 3级: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多数凹陷,无霉; 5级:病斑四处扩展,叶背生少量霉层,病斑不连成片; 7级:病斑扩展面积达叶片1/2~2/3,霉层较多; 9级:病斑扩展面积达2/3以上,有大量的霉层。 黄 瓜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片面积1/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10-1/4;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4-1/2;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2-3/4;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3/4以上。 病情指数 =Σ(病级数x 各级株数)/(最高病级数x 调查总株数)x100% 四、方法 1、自然鉴定:记载不同园艺作物品种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病情况,计算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xxxx文章 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更新时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选用良种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213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遗传研究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对10个冬小麦亲本分成3种类型相互杂交,F1代共100个组合,开展了以抗旱指数为代表的小麦抗旱性遗传研究。对所得数据用Hayman法和莫惠栋法进行分析。21311 抗旱性状遗传相关明确不同时期抗旱性代表指标:早期世代:单株分蘖、株穗数、株高、株粒重和底部黄叶片。高代及育成种:最高蘖、植株高度、穗下节长与干旱胁迫下的产量、株穗数、株粒数和底部黄叶片。21312 抗旱性杂交优势表现小麦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因亲本组合类型不同而异。后代杂种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类型是/抗旱@抗旱0组合类型,其次是/抗旱@抗旱高产0,最差的是/高产@高产0组合类型。在组合类型中,抗旱亲本作父本的好于作母本的。在核质代换试验中,细胞核在抗旱性遗传中起主导作用,细胞质也起一定作用。21313 抗旱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了显性方差和加性方差都起一定作用。充分反映了小麦抗旱性遗传背景和遗传控制是极其复杂的。抗旱性遗传背景的表达不但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而且还受制于正反交效应的影响。GCA效应分析表明,参试亲本GCA效应具有正、负向优势。亲本1、2、5作为抗旱亲本较为理想,其加性效应基因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具有增益优势;SCA效应分析表明,8个组合呈明显的负向趋势,7个组合成明显的正向趋势。由于正、反交的效应不同,表明细胞质对小麦抗旱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抗旱育种选配杂交组合时,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抗旱性遗传传递整齐度都比较好的种质作亲本,其后代抗旱性好的机率就高。21314 主要遗传参数的测定在固定模型的假定下,冬小麦高产种质的抗旱性状符合Hayman(1954)提出的假设[16]。Wri+Vri表明,较多的增效基因的亲本有较高的Wri+Vri值。其中,g1和g2抗旱性最好,而显性基因最少,是较好的亲本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抗旱性的加性效应方差(D=016149)小于显性方差(H1=11007,H2=013958),为超显性,据此,小麦杂种后代的抗旱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第六节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一、试验目的 抗病品种的研究和应用是作物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有效的关键技术和措施,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抗病性鉴定试验研究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 (一)水稻抗病鉴定 1、供试材料: 参加抗病鉴定材料包括对照共315份。 本区区域试验早熟组、晚熟组和生产试验共21份。 本区区域试验品比试验早熟组、晚熟组31份。 优质米水稻新品种选育:品比试验22份。 生物技术育种:高代育种材料22份。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杂交稻品比试验11份。 水稻品种资源:品比试验10份,引进种子资源115份。 协助水稻分子育种试验筛选亲本,鉴定筛选亲本31份。 强爱玲提供育种材料9份。 科丰种业育种高代材料11份。 2、试验设计 稻瘟病病圃田:设在永宁王太堡作物所育种基地稻田,田块面积2.0亩,每排插35个材料,每个材料插2行(每行10~15株),每穴4~5株插秧,排间走道50厘米,每个材料间、排间走道及四周插一行稻瘟病诱发材料(白皮稻)。试验区四周种植1米宽诱发带(白皮稻)。 3、供试菌系 稻瘟病病菌选用2015-2016年保存的从全区水稻种植区不同水稻品种采集的并鉴定的优势种群稻瘟病单孢菌株,在水琼脂培养基培养活化,将单孢培养基中的菌丝移入PDA培养基中一个单孢一个试管培养,一周后移到产孢培养基上使其产孢,最终得到32个单孢菌株的混和菌。混合孢子液的浓度以100倍镜下每视野看到30个以上孢子为准。 4、鉴定方法: (1)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结合接种鉴定:以田间病稻草为诱发材料,经高施N肥,创造发病条件,并结合人工接种在六月中下旬分蘖高峰期将混合孢子液用喷雾器喷洒在水稻叶片上。 (2)区域试验田间鉴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3)病情记载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鉴定和评价标准采用全国2015年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NY\T2646-2014,和201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按照标准和通知确定了我区抗病鉴定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有关定义,鉴定方法调查方法,数据计算,抗性评价及汇总报告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主导品种的抗病性监测可参照执行。 1、苗叶瘟病级按GLB=∑(NDL×GDL)/TNL计算; 式中:GLB-苗叶瘟病级; NDL-各级病叶数; GDL-各病级代表值; TNL-调查总叶数。 2、穗瘟发病率按IDP=TNDP/TNP×100计算; 式中:IDP-穗瘟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TNDP-发病穗数;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近年来大豆生产水平稳定,产量持续提高。为了保持发展大豆生产中的良好势头,按大豆亩产250公斤水平,提出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规程,供全场职工在实践中参考、运用。 一、产量目标: 1、产量指标:本标准规定了大豆产量为250㎏/亩。 2、产量结构:理论株数1.5-2万株/亩,平均角果粒数3粒,平均百粒重22克以上。 二、栽培技术 1、种子与选茬 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择熟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经审定的品种。目前我地区推荐大豆品种为中黄13、皖豆24、皖豆28、中豆26等等。 种子精选:种子播前要做到精选,种子达到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选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2、整地与施肥 耕翻整地:及时旋播,保住墒情。整地质量达到“平、松、碎、墒”标准。 施肥: ①施肥原则: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要求施足基肥、根部追肥、叶面喷肥;施肥量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科学施肥; ②施肥方法:有机肥和磷钾肥以基施为主,48%三元复合肥每亩30公斤,初花追施46%尿素10公斤。根外追肥:叶面喷肥在大豆开花期喷施钼肥和磷酸二氢钾,增产效果好。 3、播种 播种期:前茬小麦,在收获后5月25-6月15日播种为宜。 播种方法:30-35cm等行距条播,。 播种深度:播深5厘米左右。

播量:大豆籽粒大的品种播量要多,籽粒小的品种播量要少的原则,使大豆的田间密度控制在1.5—2万株/亩。一般每亩播量在6-8公斤。 播种质量:播行直、下种均匀、播深一致、覆土严密、无浮子、无漏播重播等。 4、田间管理 化学除草: ①播后苗前处理:每亩用50%乙草胺100-120毫升进行土壤封闭。 ②茎叶期处理:在大豆1-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每亩用25%氟磺胺草谜50-60毫升(虎威)加15精稳杀得7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5、合理排灌: 本地区主要在苗期和鼓粒期灌溉,其它时期注意排涝防渍害。做到“三沟”配套。 6、病虫草害防治: 主要注意苗期蚜虫、小地老虎、豆杆蝇、二条叶甲、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等的为害。大豆病害主要防治紫斑病、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霜霉病等的为害。 7、收获时期有10%叶片尚未脱落,豆粒归圆时进行收获;要求选择晴天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般留茬8-10厘米,收割时间宜在豆荚和豆秆含露水未干时,以减少收获损失。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______尹全飞____ 学号:_____20100333____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十五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麦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正常生长小麦,包括品种:B21-F6-5-4、BL-21-13-7-5-3、苏麦-3 B44-F6-1-5 三、实验方法 1、随机抽取100株同种小麦植株观察其旗叶; 2、观察鉴定并记录其抗病感病类型及严重度;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4、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 5、根据数据及表格,分析讨论,并且最终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病级: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严重度:0—7级 一、品种:B21-F6-5-4 生育期:乳熟期 数量:100株 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 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0; 2 0 0; 3 3 4 4 X 3 0; 0; 0; 1 4 3 0 0; 严重 度0 1 2 2 0 0 4 3 6 6 7 4 1 0 2 1 6 4 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2 0 0 1 0 0 1 2 0 1 2 0 0 0 1 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1 1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