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22902687.html,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作者:焦玲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1期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是这一动力的提供者。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关键是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创新现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措施和体会。

【关键词】实践;创新;大学生

2010年 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特点之一: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该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创新成为“卓越计划”核心和关键。

创新概念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把科学技术引入生产体系时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之后,虽然创新的含义不断扩展和深化,但创新实质上是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

1 大学生创新现状

1.1 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目前我国高校扩招规模在逐渐增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从事教育的教师多是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1.2 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设置雷同,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学科之间学习知识重复严重,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这在我们学

校也是同样。另外,在封闭的校园,学生学习的都是死知识,实践机会少,在死知识中浸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