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

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

《呐喊》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1918年至1922 年间。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

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

(一)(1——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48

(三)(49节)分手

三、整体感知吕纬甫

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

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26节)。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

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第8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11节)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

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

四、深入研究吕纬甫

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迁葬————本可以不必再迁。一丝不苟,为母亲,为小兄弟,母子亲情,手足之情

○为阿顺送剪绒花————送给阿昭。为母亲,为阿顺,心地善良(吃荞麦粉),真诚待人,品质好……

○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无乎不可?的态度,不得已,?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

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的人。他的身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迁葬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深情,送花表现了他对母亲和邻居女孩的安慰。这些都表现了他良知未泯,对生命的敬畏眷恋。

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需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

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对于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得已:?……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

自我评价——无聊(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

2、思考: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同学讨论。

此过程为教学难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投影明确

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由有理想青年而迷惘中年,由有抱负者而苟活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社会环境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

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社会环境

○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这样说过:?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个人性格因素

○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

五、思考:文章中的“我”的境况和情绪又是怎样呢?和吕纬甫有和不同呢?

我————漂泊者,归乡游子

情绪————无聊(第2节),哀愁(第6节),孤独(第7节)

?我?是一个?漂泊者?,是一个归乡的游子。

?我?的心境,除了?无聊?,还有?孤独?。这种孤独,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自身经历造成的。?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那个故乡。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这里的雪,?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

然而,这仅仅是?我?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然而,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精神上、信仰上,?我?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因此,?我?倍感孤独。

六、总结吕纬甫和“我”

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

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然而到了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中年吕纬甫,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总之,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人。

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这样的词语出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正是铁屋中的清醒者的悲哀。他讨厌自己,说明了他虽然向世俗妥协,抛弃了理想与激情,却没有抛弃自己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他虽然成了?退步中年?,却又未完全堕落沉沦。

小说中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于诳言;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送剪绒花,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无用功。

?我?————漂泊,梦想,清醒者————无聊、哀愁、孤独

吕纬甫————现实,不再做梦,清醒者————无聊、迷惘、消沉

总结:

“我”和吕纬甫都曾是“铁屋中的清醒者”,都曾为打破“铁屋子”而努力。但在此过程中,面对“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社会,吕纬甫“太急”,“难以耐久”,在“碰钉子”之后,就“退伍”,“落荒”,“颓唐”,终于“绕了点小圈子,飞回来了”。而“我”,还在继续飞。小说借此表达了五·四运动之后,落潮时期,一部分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

七、关于小说的主题

○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附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此内容不为教学重点,仅作为参考)

一、环境描写

1、第二段——“清痕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白皑皑的绝无精彩的铅色天空和飞舞的微雪。”

解读:描绘了一幅灰调子的旅馆环境铅笔淡彩。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2、第四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解读:文中的这一句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

了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梅、山茶花不畏风雪严寒、斗志昂扬、志向坚定的品质。通过景物描写直抒胸臆,暗含“愤世嫉俗”、“曲中求直”、“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3、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解读: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解读:此处鸟雀归巢的画面,烘托出吕纬甫如今妥协、丧失自我、沉沦的形象。

4、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解读:?罗网?展现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

二、赏析重点句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他说得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正是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心灵的痛楚。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可以说,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鲁迅在《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见《二心集》)中曾指出过,在革命的进程中发生分化是很自然的事,难免“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三、废园意象

《在酒楼上》有一个隐性的时间线索,以午后“我”前往一石居为始,以黄昏我从一石居返回旅馆为终。贯穿这条线索的,是作者景色描写。而该篇小说全篇的景色描写,虽然非常克制,仍然显得十分压抑、凄冷。然而,每每写到酒楼后面的废园时,却一改萧疏的笔触,而变得浓墨重彩:“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这样艳丽的画面,跟“绝无精采”的“铅色”天空、“渍痕斑驳”的“帖着枯死的莓苔”的建筑相提并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那样令人“惊异”。鲁迅用吕纬甫“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暗示了这片废园实质上是新型知识分子的心境的喻体。吕纬甫之所以“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是因为他的心也许已经是“绝无精采”的“铅色”,然而仍留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这进一步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新型知识分子的看法:虽然观念上向严酷的现实妥协了,但在他们的心底,仍保留有一份不灭的独立与崇高。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并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能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思考:课文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图像 2、同学们,这就是--(生:鲁迅),板书: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

离开了我们。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板书: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她已经称鲁迅为称“伯父”了,为什么还称他为“先生”? 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通过预习,你画下了哪些想积累的词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2、出示生字词课件: 追悼吊唁咳嗽敷药女佣水浒传殡仪馆 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1)你理解哪个词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是联系上下文还是查字典) (2)请你从以上四字词中,选一个词语应用说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学习第一段,体会受爱戴 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 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 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 《呐喊》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1918年至1922 年间。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 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 (一)(1——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48 (三)(49节)分手 三、整体感知吕纬甫 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 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26节)。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 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第8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11节)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 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能简单说说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并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通过理解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1. 导入: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他的侄女周晔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师:题中“我”指谁?(生答,周晔)鲁迅是她的伯父,她为何还称他为先生?(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3. 师:受人尊敬的鲁迅先生走了,周晔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体会周晔的感受。 4. 师: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可能会想起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晔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你能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吗? 2. 师:大家发现本课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吗?(隔行分段,一些长文用隔行分成几部分,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3. 用最简单凝练的语言给四件事加小标题。 (1)学生自由加小标题,并交流。 (2)教师小结: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板书) 4. 过渡:这四件事情说明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悟品质 1. 读第二、四、五部分,思考: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找出相关的句子,结合相关资料思考原因,在文中做批注。 2. 学习“谈《水浒传》”这件事。 (1)课件出示:伯父摸着胡子……我还保存着。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鲁迅的风趣幽默) (3)你听懂了“我”的伯父的话了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4)送给“我”两本书,又说明了什么?(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小结:伯父委婉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我”两本书,让“我”感受到伯父关心晚辈,善于启发、教育晚辈。 3.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1)学生自由读第四部分。 (2)课件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图上的内容。 (3)结合资料,理解鲁迅的身份;对照插图,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4. 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1)指名读,思考:阿三回忆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明确: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5. 学习“笑谈‘碰壁’”这件事。 (1)引导学生理解“把鼻子碰扁了”“几次”“四周黑洞洞的”等重难点词

《祝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安排] 2课时 一、课文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作者介绍(对于鲁迅学生们已经很熟悉,此处自由处理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 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 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完整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李世民、武则天和 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兀盛世” 局面 形成的原因及对唐朝的贡献。 过程与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卡片 学生出席 56人 教知识与 技能 学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同重点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任务三女皇帝武则天 历史地位或评价 采取措施 作用或影响 史学界对她的统治称为“政启开 元,治宏贞观'又称“贞观遗风” 从 贞观之治 到 开元盛世 计 预 预习“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任务一唐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都城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他们穿着的服饰都是唐装, 在今 天,有很多外国人把中国人叫作唐人。我们到国外旅游, 如果想找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去哪合适呢?唐人街也称 中国城。无论服装或是建筑名称, 我们能看出来哪个朝代 对世界的影响最大呢?究竟是谁奠定唐朝繁盛的历史呢? 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寻,学 习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新授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开国皇帝 (3)都城 (4)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师:提到唐朝,首先回忆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隋炀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种种劣行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618年灭亡。同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是李学生回答:唐人街学生回答:唐朝

在酒楼上--教案

在酒楼上--教案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 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小说《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 二.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前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极大 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 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我们称之为“新 青年”。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不过他这时已经逐渐步入中年。作为 一名中年作家,鲁迅缺乏其他新青年常有的狂飙式的激情。他以自己特有的怀 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前后全程,并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 国做了深刻的写照。 1924年《彷徨》收了了鲁迅先生1924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自选集>-----自序),。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鲁迅在亲历了中国前所谓有的巨大变革,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前所发生的改变,人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

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3.认识小说中社会现实,探讨小说主题。 一、了解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五要素: 1、典型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推动情节的发展。(背过) 2、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等 3、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 4、典型人物所反映的主题:(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 种:①设置了悬念。②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 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表达方式: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6、情感与效果:一般从作者所持的态度和结构、技巧等所取得的效果来总结。如: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二、鲁迅及其作品介绍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另有文化论著等。《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呐喊》:《狂人日记》《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兄弟》《离婚》 三、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速读文章,复述故事。 2.文章分为四部分: (一)(1--7)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三)(22--48)听友叙说三件事。 (四)(49)与友分别奔东西。 3、探究: (1)过去的吕纬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中怎样表现? (2)现在的吕纬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中怎样表现? (3)未来呢? ?年轻时的吕纬甫是个受过先进思想熏陶的教员,是个思想启蒙者。为了反对旧思想,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他曾经到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曾经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与别人打起来,可见那时的他为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是多么的努力,甚至于激进。那时,正值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 开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本文反映了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文中含义深刻的几个句子: (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伯父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对“我”读书不认真的批评。这简短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也透出鲁迅先生风趣、含蓄、幽默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民众,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社会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根本没有言论自由。“碰壁”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 (3)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可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在酒楼上 教案

1924年《彷徨》收了了鲁迅先生1924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自选集>-----自序),。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鲁迅在亲历了中国前所谓有的巨大变革,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前所发生的改变,人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路。“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正好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 三.环境设置 ——文章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是《在酒楼上》?而不是《在客栈里》,或者其他的名字。 我们说小说空间的确立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的。作者之所以构建这个空间环境一定有它的独到的地方。它为我和吕纬甫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一石居酒楼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就为天南海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遇的机会。于是在“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的中午在一石居酒楼相遇了。并且这个空间具有封闭性。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吕纬甫才会打开心扉和我说他自己的故事。《在酒楼上》只有一餐的功夫,吕纬甫给“我”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给他的小弟迁坟,以安慰他的老母亲;是送剪绒花给顺姑,可是顺姑受誑,苦病抑郁而死。 另外,作者设计的这个空间环境为吕纬甫的叙述做了一个催化剂。刚开始“我”一个人,就叫了“一斤绍酒”,到吕纬甫来时“又添二斤”,后来“再添二斤酒”。所谓“酒后吐真言”就是这种情况。鲁迅四.小说构思: 一虚拟的人物或情景来表现主旨: 1、《在酒楼上》 2、《赤壁赋》 3、《进学解》 五.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进行叙述。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 【吕纬甫的形象】 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洒楼上》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 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 (1) 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 (2) 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3) 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4) 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 (1) 让人物自述; (2) 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 (3) 以景物烘托气余和主题; (4) 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 (1) 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 (2) 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吕纬甫一一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 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一一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问摇摆的生存困境。在这背后,隐藏着

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 “格式的特别”一一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痈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丁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读《在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丁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石乏。《在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乂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石乏的。在这种针石乏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丁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1925 年,也就是《在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玄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从《在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丁知识分子的热望。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 计 第1篇: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

在酒楼上教案完整版

在酒楼上教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在酒楼上 一.作者简介 人,原名,字豫 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 小说《在酒楼上》是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后中国的写照。 二.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前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这场运动极大 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我们称之为“新青年”。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不过他这时已经逐渐步入中年。作为一名中年作家,鲁迅缺乏其他常有的狂飙式的激情。他以自己特有的怀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前后全程,并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国做了深刻的写照。 1924年《彷徨》收了了鲁迅先生1924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自选集>-----自序),。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鲁迅在亲历了中国前所谓有的巨大变革,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前所发生的改变,人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路。“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正好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 三.环境设置 ——文章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是《在酒楼上》?而不是《在客栈里》,或者其他的名字。 我们说小说空间的确立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的。作者之所以构建这个空间环境一定有它的独到的地方。它为我和吕纬甫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一石居酒楼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就为天南海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遇的机会。于是在“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的中午在一石居酒楼相遇了。并且这个空间具有封闭性。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吕纬甫才会打开心扉和我说他自己的故事。《在酒楼上》只有一餐的功夫,吕纬甫给“我”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给他的小弟迁坟,以安慰他的老母亲;是送剪绒花给顺姑,可是顺姑受诳,苦病抑郁而死。 另外,作者设计的这个空间环境为吕纬甫的叙述做了一个催化剂。刚开始“我”一个人,就叫了“一斤绍酒”,到吕纬甫来时“又添二斤”,后来“再添二斤酒”。所谓“酒后吐真言”就是这种情况。鲁迅 四.小说构思: 一虚拟的人物或情景来表现主旨: 1、《在酒楼上》 2、《赤壁赋》 3、《进学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统编语文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 频动画全册播放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学习准备: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一、回想画面,为体会“爱”而起航 1.昨天,我们一起初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 2.通过初读,鲁迅先生“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呀,先生的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都是来自于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3.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大屏幕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的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 孩子,老师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声音越来越轻,语速越来越慢,你是在表达小周晔对失去伯父的悲伤之情吧?可见,你上节课学得多么深刻啊!(板书:周晔)——是呀,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手足无措、木然发呆,“我呆呆地望着”,读——小周晔她脑海中浮想起往日跟伯父在一起时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板书:泪),“我呆 呆地望着”,读……4.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 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学生想象)是呀!那是一段多 么惬意的茶余饭后的欢乐时光呀!——若学生说会回想 起伯父和她“趣谈碰壁”: “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是多么 幽默、风趣呀! 是呀,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 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他们怎能 不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 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大屏幕出示)一群小学 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 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 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 ——谁来读这句话?孩子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 你试着努力把巴金的心情和周晔的心情联系起来,你是用 情在读,真好。 ——这是巴金的亲眼目睹,我们也永远不能忘记 这一幕,再读……(齐读) 二、救护车夫,为感受“爱”而涵咏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 爱?请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 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画下来。 2.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好,肯定有一处让你 怦然心动,把这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吧……——这段文字读 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 文中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读着 读着,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打动了你?(生自读)—— 同学们都用心地体味着、感受着,快把你的读书心得跟大 家一起来分享分享吧!(交流)——若学生说到“硼酸水”, 教师导:是呀,我们发现鲁迅很懂医术,我们知道他曾经 在日本仙台学过医,现在他把学到的本领用在了车夫身上, 确实打动人。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 然后咀嚼“半跪”: 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 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孩子们,请看大屏幕,透过文字背后,那隐隐约 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画面在你脑中突 然间活了起来、活了起来,只见,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 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巧巧地缚着、一圈一圈地扎着… 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 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快速找 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半跪了很长一 段时间。(生交流) 要知道,向这位素不相识的车夫半跪着的可是鲁 迅先生呀!鲁迅是当时的大文豪,是受人仰慕的名人,而 他,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 教师导: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 ——太感人了。就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体 味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孩子,听了你的朗读,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在我们 眼前动了起来,我仿佛看到车夫那只血肉模糊的左脚,就 这样一圈一圈地被鲁迅先生包扎了起来。 孩子,经你这么一读,意思、场面、情境、情感 全出来,全活起来了,。 3.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 到这份爱的,(板书:车夫)真好,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 我们。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你把目光投向周 晔,还有哪些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继续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天黑了……在路上跑呢?”)这 段时:——让学生说说体会。 ——连幼小的周晔也被感化了,一个多么善良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2、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一一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 《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A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 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小说,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2.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注意作品是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注意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阅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受作品,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作家的基本立场。 二、资料链接 1.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另有文化论著等。《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2.“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3.鲁迅的彷徨——读《在酒楼上》有感 从古至今,当一个人在中国被称为伟人,那他就代表着毫无瑕疵,正义凛然,而鲁迅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只是人无完人,哪有一个人会毫无缺点?在我们从小开始知道鲁迅起,我们便被灌输“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生坚定不移为革命而奋斗”“他弃医从文,为中国的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这一系列对鲁迅的赞美之词,但这些并不是真实的鲁迅,鲁迅也有疲惫茫然的时候,他也会有彷徨的时候,最好的证明便是《在酒楼上》,这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在酒楼上》简单看来是“我”停留在故乡旁的S城时,与曾经的同事吕纬甫相遇后进行一番谈话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吕纬甫则被视为一个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的:当年他,吕纬甫,是一个反抗者,现在他转了一圈回来了,背离了原来的理想,即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