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导论

一、正确认识新闻学

1、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

世界需要新闻,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地球村”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成为人们摄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

2、新闻工作有自身的规律

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

它已形成自己多层次的学科体系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成为一种职业

3、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1)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新闻理论回答新闻学的根本问题,对本学科体系中的其他学科起着统领作用。它是新闻学的“学科之母”。

(2)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

学好新闻理论,可有效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

学好新闻理论,可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业务能力

学好新闻理论,可为新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学好新闻理论,可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1、新闻学的基本含义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世界新闻学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历程

a)、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中叶)

b)、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

c)、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

3、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

(2)新闻的学科结构

理论新闻学

实用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管理新闻学

三、西方国家的新闻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其专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指出:

“在那个社会里,真理不是人民大众的创造,而是几个处在指导地位上领导别人的聪明人的产物。因此,真理是聚集在权力中心近旁的东西。”报刊只要把“封建统治者认为人民所应知道的事情和他们坚认人民应当支持的政策”报道给人民就行了。

2、自由主义理论

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自由主义理论构想

人们想认识真理,并且愿意受真理的指导。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而获得的。每一个人自由地、甚至强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通过比较,看起来最合理的一种意见就会出现相对集权主义理论而言,自由主义理是一大进步。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办报(刊)的自由市场”的观点在实践中行不通。

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与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或兼并。

3、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4、批判学派和民主参与理论

反对新闻媒介的集中垄断和政府控制,主张受众和社会团体民主参与,共同享有使用新闻媒介的权利;主张将大规模的、单向的、专业化的、集中控制的新闻媒介变为小规模的、双向的、社区化的、受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媒介。显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新闻理论在实践中更难行得通。因为垄断经营是资本主义最大的特色。

5、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必须伴随新闻事业的独立自主;要使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实现,走自己的路。

四、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一)、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

1、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2、“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

3、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二)、陆定一、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主要新闻观

1、陆定一的主要新闻观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2、毛泽东的主要新闻观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学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关于党报的作用和任务

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还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2)关于全党办报思想

1944年,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总结改版后的工作经验时就说过:“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由于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的脉搏就能与党的脉搏呼吸相关了,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与集体组织者的作用。”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不仅重申了“全党办报”的主张,而且提出了“群众办报”的路线。他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办报路线。

(3)关于办报人员的思想学习问题

毛泽东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毛泽东在这里告诫党报工作者不要脱离群众,而要善于从群众中吸取养料。这是党报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原则之一。(4)关于党报的战斗风格问题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主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3、刘少奇的主要新闻观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的这个谈话提出了许多很重要的新闻思想:

(1)提出了报纸作用的两重性问题

刘少奇说:报纸“出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散布落后的东西、错误的东西,而且会引导他们分裂,引导他们斗争,引导他们互相磨擦。因此,新闻事业,新闻工作,它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是平常的一件事情。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很不好,就要受历史的惩罚。”

(2)提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的办法

刘少奇说:“我们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即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它是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人民代表会议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

(3)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开展新闻批评

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你们的创造性了。”“党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允许你们去考察,允许你们提出问题。如果你们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有这个权利。不仅如此,如果你们看到党的政策大体上是对的,但是还有缺点,也允许提出来。……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群众中考查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这有你们的自由,没有限制你们的。你们对中央的政策可以怀疑,你们根据许多材料,证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来,这是好的。”

(4)提出了记者修养的四条要求

刘少奇说:

的本事,有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要不怕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不怕多想,不怕想得几夜睡不着觉,不怕多跑腿。有了这些条件,就能做好工作。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有四条:①马列主义的修养;②政策路线知识;③正确的基本态度;④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4、邓小平的主要新闻观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5、江泽民的主要新闻观

1996年9月26日,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著名的“祸福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必须打好“五个根底”、坚持和发扬“六大作风”的具体要求。即: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要打好知识根底;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六大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管和管理体制,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一章新闻

一、新闻的起源1、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1)口头传播又叫口传新闻,是人类最早运用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口头新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报告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故事。长处是灵活、简便。消息不胫而走,有广泛的适应性。缺点:容易失真。

(2)信号传播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传递某种信息(新闻)。长处是传送信息迅速。缺点是传递复杂的内容比较困难。(3)符号传播

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长处是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易懂。短处是必须事先约定其含义。(4)文字传播

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长处是与上述三种传播手段比较而言,文字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拓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短处是必须识字,且有较高文化程度。

2、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有两类说法:

一是“本能说”,他们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对远近发生的变化产生无限的兴趣,才有追求、采集和传播新闻的欲望与动力。二是“意志说”。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非本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新闻这种现象由意志这种本质的“外化”而产生。

二、新闻的本源1、新闻的本源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文章中说:“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2、事实在先,新闻在后a、有事实才有新闻;

b、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

c、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由此可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

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三、新闻的定义1、国内外最有影响的新闻定义(1)实务派提出的定义,强调“趣味性”和“刺激性”。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博加特: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瓦利克尔提出:

“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

☆《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说: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赫斯特报系记者莱特:

“新闻就是要使读者叫‘我的天呀’的东西。(2)经院派提出的定义,强调“时效性”和“新鲜性”。

①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

“新闻就是编辑说是就是的一切事物。”☆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

“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罗尔德?约翰逊:

“凡是报纸印刷的都叫做新闻。”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密斯:

“凡是市新闻组长认为新闻的东西,就是新闻。”②认为新闻就是事实。☆美国新闻史学家福兰克?卢德?莫特:

“新闻就是新近报道的事实。”☆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丽耶纳:

“新闻就刚发生的和刚发现的事物。”☆前苏联新闻学家科尔尼洛夫:

“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闻事实。”

☆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新闻学家徐宝璜: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③认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美国新闻学者乔治?穆脱:

“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后及时的事实报道。”☆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

“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陆定一的定义(详见下节)④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提出的:“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2、国内普遍认可的新闻的定义

陆定一——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综合含义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2)报道和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3)新闻必须有新意(4)新闻必须及时3、新闻的特点

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四、新闻的要素与类别1、人们将新闻要素归纳为“五个W”:

Who(谁)、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

2、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类

按新闻发生地分类

按新闻的时间性分类

按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类

按新闻写作标准分类

五、真实——新闻的生命1、新闻必须真实①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2、真实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

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第二章新闻传播一、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1、新闻传播的三要素

新闻事实

新闻传媒

新闻受众

2、新闻传播的三阶段

选择事实

事实转换

信息接受

3、新闻传播效果反馈

######

二、新闻的倾向性

1、新闻倾向性的含义与内涵所谓新闻的倾向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性从下面两方面来理解:

(1)从报道者(记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的头脑所作出的反映。带头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

(2)从新闻事业来说,新闻事业受所性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制约,必然带有倾向性。

2、新闻倾向性的表现形式

在新闻实务中,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制作新闻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选择事实描述事实

3、新闻倾向性与客观性a新闻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b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张,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三、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2、新闻价值要素

(1)时新性

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新闻价值也越高。

(2)重要性

指事实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意义越大新闻价值越高。

(3)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

(4)接近性指事实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与受众接近。越接近,则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性(人情味)指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而这类事实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五个要素中,时新性是不变要素,即每条新闻都必须具备。另四个要素可多可少,但所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的叠加信息量也就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3、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1)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这里的客观,一是指事实本身确实包含有这些素质;二是指它能否成为新闻并为受众所关注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2)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得以证实。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3)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四、新闻敏感1、新闻敏感的含义

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2、新闻敏感的主要特点

(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既不因一般人的熟视无睹、司空见惯而忽略事物变化的真正意义,也不因某些人的过分好奇而表现出“过敏”反应,把普通事实当做新闻事实。

(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能够随时根据所观察到的事物变化调整思路,打破定见,从事物细微的“风吹草动”中敏脱地推断出事物潜在的重大变化。

3、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1)看某个事件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2)看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重要程度的大小;

(3)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大新闻;

(4)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

4、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有新闻敏感;

(2)从众多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有新闻敏感;

(3)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有新闻敏感。

五、事实和受众在传播中的作用1、新闻传播模式与途径(1)新闻传播模式

①单向传播:指信息传递方向仅仅是从传播者(新闻机构)传向受众。

②双向传播:指信息传递方向既有传播者传向受众,也有受众传向传播者。其中受众向传播者的信息传递,称之为信息反馈。

(2)新闻传播途径

新闻事实,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传到受众:

一是通过新闻机构——即通过大众传播工具;

二是听别人告诉——即通过群体传播和亲身传播;

三是自己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2、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a传者与事实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传者与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

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

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3、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

a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它非传播不可。 b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

新闻: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报刊1、国外最早的报刊

公元前100年,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时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时间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我国最早的报刊我国古代的报纸是—邸报,有据可查的年代是唐代。邸报的内容:朝廷的政令、官吏的升降任免和臣僚的奏疏等宫廷信息,传播范围是分封在各地的皇室贵族和各级政论官吏。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新闻事业产生的萌芽时期

(1)手抄新闻的含义和产生的背景它产生于15世纪的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它是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当地的商人、银行家等为了做生意,需要了解船期和各地行情以及一些社会情况。这时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专门替他们打听这些情况,然后写在纸上以书信形式寄给需要的人,收取一些费用。后来,需要的人多了,他们就把同一内容抄很多份分寄。这就是所说的“手抄新闻”。(2)“手抄新闻”的特点

①形式多为一张单张新闻纸,不编排;

②内容多是轮船启航、到达时间和各地行情,也登一些影响贸易的政治情况和战争消息;

③服务对象主要是商人、银行家和一些有财势的贵族。

(3)出版“新闻书”商品经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使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出现了手抄新闻。到17世纪,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期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首先出现了刊期为半年、以书籍形式出现的印刷品——“新闻书”。

2、新闻事业产生的成熟时期取代手抄新闻和新闻书的是周报和日报。·1660年,以周刊形式在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新闻》,三年后由周刊改为日报,这是新闻史学家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

3、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早期的资本主义报纸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内容大量是经济新闻以及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政治、军事新闻。

·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资产阶级内部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自觉地运用报纸作为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武器。出现了“政党报纸”。进入“政党报纸”时代——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

4、资本主义垄断报业·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下次向垄断,报纸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大众化报纸有的被挤垮破产,有的被收买兼并,垄断报团(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近20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20年前,美国共有报纸约1760家,到1998年,报纸只有1500家,减少了260家。其中,发行量不足5万份的有1300家,发行量5-10万份的有125家,发行量10-25万份的有40家,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不足30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甘乃特报团。

5、中国的近代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第一个用中文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联系的,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宣传西方民主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机关报是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世界上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报纸

1848年至1849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莱茵省的主要城市科伦市创办大型日报:《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简称《新莱茵报》。该报虽以民主派机关报名义出版,但它处处“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是世界上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报纸。 2、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是: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成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

四、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原始社会,简单的信息交流就可满足需要;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是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原因。

(2)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或:b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b必要的物质手段,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c受众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d科学技术进步,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导入新闻事业的定义: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1 新闻事业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总称

2 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

3 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与个性1、新闻媒介的共性(1)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新闻媒介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

新闻事业的总体特征: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2、新闻媒介的特性(1)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有私营、公营和国营三类;

(2)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有官方新闻媒介和半官方新闻媒介两类;

(3)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有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两类;

(4)从办报(台)方针上看,有商业性、政治性和政企合一型三类;

(5)从媒介的内容上看,有严肃的高级报纸(台)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台)两类。3、新闻媒介的个性 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二、新闻媒介的双重性和其产品的商品性1、新闻媒介的双重性(1)作为具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2)“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2、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问题,在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不应当具有商品性,否则,就会削弱或否定它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报纸也要牟取利润,强调报纸的商品性是必要的,有的甚至认为新闻本身也是商品。·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报纸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它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媒介产品也是一种商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报纸

广播电视 特点是一次买卖:即出售一定的时段给广告客户。

电台、电视台播出各种节目,吸引受众来收听收看,在节目中插播广告,让受众有意或无意、自觉或被迫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也收听收看广告。三、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2)新闻报道的内容具阶级性;

(3)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a选择事实;

b描写事实;

c表现形式(配发评论、版面安排)。2、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闻事业产生于阶级社会,且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B、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形成舆论;

C、指出了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发言的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三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党性和人民性也是一致的。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大都属于资本家占有。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归全体人民所有。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则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

(3)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①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

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

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

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属私人所有,新闻事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各股份公司的由资本家组成的董事会。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都要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

(5)两种新闻事业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追求赢得最大的利润。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则追求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4、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最高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新闻事业是以党报(台)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

·新闻事业普遍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一、报道新闻

1、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的含义

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

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

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

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

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

2、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1)它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决定的。

(2)它能交流情况,沟通联系,对增强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具有巨大的作用。

(3)它是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引导舆论

1、舆论的含义

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

舆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民情民意的外露。它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倾向性

舆论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它是人们对相关问题做出判断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火烧眉毛的问题,通过舆论,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最终能尽快解决问题。

4)广泛性

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往往又会存在另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都是在矛盾上前行的。

不怕坐牢,就怕登见,指的就是影响的广泛性。

5)多样性

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接受还是拒绝,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从自己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出发的,是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它又具有多样性。

3、新闻事业在舆论引导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反映舆论。①关注并大量反映有利于、至少是无害于本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②重视传播和反映公众舆论(正确认识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双重性”);

(2)新闻事业正确地引导舆论。新闻事业必须正确地引导舆论、控制舆论,对舆论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扩大和强化正确的、的利的舆论,转化中间舆论,抑制错误的、不利的舆论,及时揭穿流言、谣言之类的负面舆论。

(3)新闻事业必须努力扩大和强化国家的、执政党的舆论的影响,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使整个社会按国家统治者的意志,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三、传播知识

新闻媒介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具有许多优势:

1、范围广

a传播对象广泛:它不受年龄、知识、时空的限制,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b涉及知识面宽:举凡人类需要的各种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从宇宙星际到分子原子,从高新技术到生活小常识,古今中外,无所为包。

2、层次多

新闻媒介传播知识有适应面最广的百科知识式的内容;有人们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有直接帮助人生活工作的技能知识;有拓宽人的感情空间、启发人的创作灵感、提高人的情趣的审美知识,还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方面的知识等等。

3、知识新

新闻事业传播注重及时介绍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都要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

4、选择性强

对新闻事业传播知识,受众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内容,既没有教学计划的束缚,也没有考试考查的压力,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予以选择。

5、形式灵活

新闻媒介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设置各种知识性的专栏和节目,直接向受众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四、提供娱乐

1、提供文化娱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的形式,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

3、消遣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五、刊播广告

1、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广告因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促销需要广告,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广告。

(不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在社会生活中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广告是“报纸的血液”

广告是“报纸的血液”,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

第六章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

一、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1、新闻自由的提出

·新闻自由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有思想文化的原因,也有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发展的原因。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

2、新闻自由的内涵

A.西方的新闻自由,包括下面四种含义:

(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辨别真伪是是非,应当让人民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上发表和接触各种思想,人民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作出判断与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校正,最终战胜谬误,为人民所接受。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念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B.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得出了衡量

“新闻自由”的四项具体标准:

采访自由/传递与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批评自由

---概括说来,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媒介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3、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时期(16世纪到18世纪),争取出版自由权利

第二个时期(17世纪到18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争取言论自由权利

第三个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列宁评价新闻自由这个口号:

他在综览近代世界史时曾精辟指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二、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1、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

(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2、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靠资本家钱袋的自由。

(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

(3)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4)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

(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

(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三、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1、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

在现代社会,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采取的是宏观控制方式,它并不直接参与新闻媒介的具体传播活动,而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法规的方式决定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数量规模和权利义务等,通过政策、纪律决定编辑部的工作方针、宣传口径,以期最终体现自己的意志。

·统治阶级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采取的手段:

(1)法律的控制

①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②严禁利用媒介诽谤他人;

③不得侵犯他的隐私权;

④严禁传播淫秽下流、污染精神的内容。

(2)政策和纪律控制

政府或政党通过制定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控制新闻传播。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和《记者行为原则宣言》

我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3)新闻来源控制

·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以后,出现了专为各种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专门机构——通讯社、专稿社等。而这些通讯社又大多处于特定阶级、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控制之下,从而使宣传基调和宣传口径得以统一。

·政府还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吹风会、新闻例会等方式直接向新闻媒介提供各种消息。

(4)制度和人事控制

·制度的控制是指通过法律确定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方式,确保新闻事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制度控制方法:追惩制/检查制/批准制/保证金制

·人事控制是指在新闻媒介配备统治阶级信赖的领导人员,确保自己的意志能得到贯彻。人事的控制主要对媒介负责人进行控制,或由国家任命,或由财团或垄断集团委任,他们要对国家或财团负责。在我国,则是通过同级党委任命。

2、新闻事业的微观控制

相对于政府的宏观控制而言,经济控制属于微观控制。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产业所有权的控制。或以国家占用的方式,或以资本作后盾,通过创办、购买、兼并、控股等方式,拥有新闻媒体的产权或股权。

②广告的控制。即通过刊播广告的方式影响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迫使新闻媒介就范。

3、新闻事业的民族文化控制

(1)新闻活动必须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

(2)新闻活动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统习惯。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支持的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据统计,他们共写了1700篇(部)文章(著作),其中政论、通讯和消息约750篇,占总数的45%;论战性文章260篇,占总数的16%。1848年,马克思担任了《新莱茵报》总编辑,无产阶级报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办报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党的报刊的宣传活动是工人阶级政治行动的一部分,党的政治性机关报必须由党来领导。

(2)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进行宣传的最高准则。

(3)无产阶级党报必须处理好党报和党的领导机关以及无产阶级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4)无产阶级党报必须依靠人民,由工人自己提供资金,坚持作为无产阶级的群众性舆论工具的独立性。

2、列宁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列宁把报刊活动和革命活动结为一体。他一生参与创办、编辑的报刊有20多种,为报刊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列宁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

(1)党报应当成为党的思想中心;

(2)党报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教育工人群众;

(3)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4)完整阐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5)提出了依靠群众办报的新闻工作方针;

(6)报纸应成为组织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工具。

3、中国共产党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A.毛泽东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任务

(2)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路线

(3)提出了新闻工作者向群众学习问题

(4)报纸应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B.刘少奇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提出了报纸作用的“两重性”问题

(2)提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的办法

(3)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而且要考察党的政策的思想

(4)提出了记者修养的四条要求

C.江泽民新时期新闻思想,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新闻形势下新闻媒介必须坚持喉舌性质。

(2)新闻工作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针。

(3)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4)新闻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5)新闻要真实、准确,要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把握真实性。

(6)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7)根据新形势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扬我国新闻事业优良传统,进行新闻改革。

(8)正确认识“新闻自由”。

(9)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

(10)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建设。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 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 以科学的方法带动人, 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

1、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新闻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

2、如何贯彻“两为”方针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树立新闻工作的群众观

(1)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

(2)新闻工作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

(3)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要求必须树立群众观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反映就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

2、我党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主要形式

(1)建立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

(2)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3)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

(4)联络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

(5)从内容到形式,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

(6)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的情感沟通

第八章反映实际,指导实际

一、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新闻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谁who)、事情(what)、原因(why)都经得起核对。

2、新闻事业在反映和指导实际时应坚持的基本观点

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真实反映实际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正确指导实际的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需要有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二、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原因2

1、建国以来我国新闻媒介三次大的失实教训

(1)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浮夸新闻。

(2)“文革”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物形象是高、大、全;新闻报道是假、大、空。

(3)改革开放后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泛滥成灾。

2、失实新闻的表现形式

3、导致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1)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上的失误,会导致大范围、长时间的失实。

(2)少数领导人好大喜功,利用新闻报道谋取树立个人“形象”。

(3)有些新闻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4)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不纯,作风飘浮,造成新闻报道失实。

三、为确保新闻真实而奋斗

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A.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数字、引用材料、细节等必须精确,不能搞合理想象,更不能向壁虚构。

B.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

概括的事实必须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带面,更不能以偏概全。

2、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要求新闻报道者,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

3、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4、尽可能精彩地还原事实

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炼。

5、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

一是要增强报道真实新闻的责任感,加强新闻工作队伍的职业职业建设;

二是努力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

三是严格地进行作风锻炼;

四是要努力提高新闻业务能力;

五是要不断完善新闻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新闻工作者。

第九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1、什么是党性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

2、我国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含义

在新闻活动中充分体现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

3、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发展

(1)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党报的党性原则这一概念的是列宁。1905年,他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

物》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党有蛊惑人心的倾向。如果党性基础(纲领、策略规则、组织经验)十分缺乏或者薄弱、动摇,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危险是很严重的。”

(2)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发展

a早期的无产阶级报刊

b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报刊活动中的新闻思想

c列宁从事革命活动中提出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d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事业及其新闻思想

e建国以后党中央关于报纸的党性

f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二、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

(2)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3)在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指针。

二、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2、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增强党性,和中央保持政治上一致。一旦离开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作主张,势必给改革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我国新闻事业呈现迅速发展的形势。从全国情况看,我国的新闻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过程中,要使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要使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党性。

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舆论导向的含义

指在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

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

在人民内部,舆论的多元化,舆论的不一律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2、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实施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2)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事业肩负社会责任的体现。1996年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3、把握舆论导向的方法

(1)必须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新闻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2)必须强调新闻工作的政治性,重视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素质

四、主旋律与多样化

1、新闻事业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含义

在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是新闻事业的主旋律。

所谓新闻事业的多样化,就是指围绕主旋律而产生的多种形式和多种风格,多渠道地传播各种不同的信息,多方面地反映群众的生活。

2、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舆论,又要保障人民内部的舆论多样性。

各媒介既分工协作,保持大方向的一致,又要让其各展其长,办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第十章舆论监督

一、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1、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舆论监督所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意志,所以它所实施的社会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1)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A.对社会发展具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监测作用;

B.对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守望者”的角色;

C.对社会效果具有“裁判员”的作用。

(2)社会调整功能

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

(3)社会控制功能

从社会控制类型看,舆论监督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

(4)社会制衡功能

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

(5)社会动态平衡功能

其一,舆论监督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是积极主动,随时随地的;

其二,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

其三,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

3、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舆论中心。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为主要运作方式,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

(1)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广泛、适时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新闻传播媒介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新闻媒介为社会公众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论坛。(3)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新闻舆论监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讨论,吸引公众的关心参与。

二、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建国以后,我们党关于在新闻媒介上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舆论监督概念的另一种表述。

·舆论监督,包括这样一些具体内涵:

(1)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

(2)要教育党员特别是干部认识到: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

(3)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锐利的武器。

(4)在报纸上公开揭露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完全不被敌人利用是不可能的。

(5)各级党委应使报纸的批评收到确实效果,经常教育党员特别是被批评者对报纸上的批评采取正确态度。

2、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作用

(1)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是提高和深化人民群众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2)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制度。

(3)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民主观念的普及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的前提。

(4)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舆论是社会决策的自然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

(5)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干部尽职守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1、新闻批评的现实定位

(1)开展新闻批评,要有大局意识。要关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以随的程度结合起来。

(2)开展新闻批评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负责。

(3)、开展新闻批评,要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为批评而批评。

(4)开展新闻批评,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

(5)开展新闻批评,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6)开展新闻批评,必须注重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自觉接近社会及群众的监督。

2、新闻批评的基本要求

(1)事实确凿

只有事实准确无误,新闻批评才能使人信服,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和法律的检验。要尽一切可能,把每一个事实、每一个细节都核实清楚。

(2)观点正确

采写批评稿件,在事实还没有充分搞清楚和最后结论还没作出之前,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满、说绝,掌握好分寸,特别是对点名批评,更要特别慎重。

(3)公正平衡

任何批评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这里强调的公正平衡,是指新闻批评要注意立场的公正无私和操作的平衡适度。公正的立场,表现在批评者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尊重批评的权力,甚至尊重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做到“适时、适量、适宜”。

(4)遵纪守法

新闻批评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由于新闻批评常常是通过揭露事实真相、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的方式完成的,因而泄露国家机密、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证新闻批评正常有序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