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摘要:生于18世纪的英国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其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关键词: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自由贸易国际分工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诞生的年代,正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完成前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开始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占据了主要地位。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在这部著作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是第一部系统的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由此亚当·斯密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猛烈的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他还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影响

(1)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双赢”的而不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一致认为,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绝对优势理论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打击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以“贸易互利性原理”揭露了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的错误。宣扬了自由贸易,反对限制性贸易。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3)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政策主张

反对重商主义,提倡自由贸易

英国自18 世纪中后叶开始产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已经确定,并以得到巩固,不怕外国商品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便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以货币衡量财富的观念是错误的,贸易应该是双赢的。所以,亚当·斯密大力提倡自由贸易。他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形成有利的国际分工,通过有效地安排资本和劳动,使各国都生产与其位置、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为地便利条件相适应地商品,在绝对优势的指引下,使各个国家的商品自由交换,因而使所有人的享受得到增进。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但是“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原则,而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2] 韩玉军《国际贸易学》2010年6月第一版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 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 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 (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 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 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 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 转移到产品中去 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 亚当·斯密虽然完全承认以下原理,即取得不同物品所需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是能为这些物品的交换提供任何尺度的唯一条件,然而他又把这一原理限于应用在资本累积和土地占有之前的早期原始社会状态中,好像是,在要支付利润和地租时,这两种因素就会与单纯的生产所需的劳动量无涉地对商品的相对价值发生一些影响。” 区别: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把地租看作成本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 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第一部分: 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即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切对人们有用的价值的产品,否则就不可以称之为商品。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这一理论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述评 “看不见的手”是我对亚当斯密最深刻的映像,在学西方经济学中最初了解到这个经济学家,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经济学派是他的学派,他的著名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我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他认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拥有的金属的多寡,而是看其社会拥有的工农业产品总量水平的高低,这是对重商主义财富的否定,因而增加一国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在于提高社会拥有的劳动产品的总量。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即生产最终产品及劳务的能力,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金属水平,因此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该国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完整word版,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2005级世界史专业谭天宇 内容提要:本文从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发,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因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其物质方面的前提,而且英国也具备了理论上的条件--工业资产阶级为此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对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偏重于物质方面,而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本文即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发,试图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作出粗浅的分析。 一 每当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相应产生新的学说为其服务。英国工业革命即如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它的产生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大量理论准备。这种准备是从摧毁重商主义经济学说体系对资本主义发展束缚开始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重商主义实际上成为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随着工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本逐渐取代商业资本而占据了优势地位,重商主义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新的经济学说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最早阐述这种经济理论的学者是威廉·配第等人,他们虽然提出了与重商主义相反的理论, 但并不彻底,系统地进行论述的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正值工业革命前夜。但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消灭封建残余,巩固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形势要求他们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斯密的研究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进行的。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紧紧抓住了18 世纪中叶英国工场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以此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先辈经济学家的成果,创立了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斩断了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二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为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实行自由竞争。 贯穿于《国富论》全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由主义思想。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 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利用这类产物从国外够进来的物品。”《国富论》开篇即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即 大机器生产的采用方面打下了深深印迹。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由此出发,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加以系统论述,以此来增加生产,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欲望;而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对重农学派有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就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异同做一下分析。 一、斯密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相似点 1、二者都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区分 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的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认为,如果某一种商品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完全不能满足人们任何一种欲望,那么不管这种商品如何稀少,也不管生产它时耗费了多少劳动,它就绝不会具有交换价值。在这里,李嘉图就反对了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的观点,接近于理解到实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两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 斯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他认为,人们之间要经常交换物品,而人们要渠道任何物品,必须历经一定的“辛苦”和“麻烦”。这种“辛苦”和“麻烦”就是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产品的代价就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不仅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量,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而李嘉图则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而且,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因而决定价值量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并且,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劳动价值论有不少的错误。一是混淆了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交换到的劳动,而这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劳动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二是将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但这种分配不仅不会影响到价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摘要 1、西方税收理论综述 2、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3、亚当斯密税收理论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方税收思想》许建国中国经济出版社 2、西方理论的发展《湖北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3、亚当斯密与傅玄思想的分析比较《产业科技论坛》2006年 4、亚当斯密税收原则的重新解读《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5、《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商务印书馆 6、《中国经济问题》1990年第一期

西方税收理论的综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和垄断统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出理了不同的税收理论学派 1重商主义税收理论 这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衰弱于18世纪下半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托马斯?曼,法国的财政总监柯尔培尔,意大利的斯卡卢非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把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 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时期的资产阶级税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认为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增加。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废除包税制的征收制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3 古典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17世纪中叶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弟,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认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费用,要压缩经费,实行廉价政府。主张经济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理论。 4 庸俗经济学派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一门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他们认为属于财富分配范畴的赋税的影响范围自然而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分配领域,而是同时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因而,萨伊对赋税原则的讨论融合了赋税对生产、分配、消费的广泛影响.他认为税收基本上是有害的,都会妨碍社会的再生产。但同时税收又是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的。所以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着重强调税率要低,以将其对再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 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述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释 钟锴涵 (金融学院金融学2班学号2016111324)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许多经典理论,思考着经济行为当中的哲学问题,从了解和剖析中来吸纳其经典理论的精髓,经济现象背后的哲思启蒙着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理论让我们倚着他深邃的思想,重新审视当今的经济世界。 关键词:五个原理;解读与阐释 引言:亚当斯密生长在市场社会变革的时期,从小受到的启蒙教育加上成人后的哲学学习,亚当斯密站在一个更加睿智的立场开始看待经济社会中的哲学问题,经济现象中的哲学思考,理论上的更进一步,经济思想与哲学理论的交织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不少更加贴近真理的经典理论,他的态度与思考在经济行为的哲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国富论》一书尽管让一切价值走向还原为交换价值,但是其亦塑造了市场逻辑,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拓展优化了资源分配,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从社会生产进步的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这本《国富论》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两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原理(一)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1] 在社会市场中,人人都要依赖于市场交换才能生存,从这种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商人,这样就让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利益支配的相互作用对象,利己主义的本性浮现,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开始符合商人的身份属性。 “社会本身发展成为一个地道的商业社会。”[2] 当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个个体对于社会中其他成员将产生极大的依赖,商人属性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让社会往商业社会的方向加快成长,社会中的市场特性也会随之增长。 “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深刻的表达了市场社会的特点,区别于古代社会,市场社会通过自觉的商品交换来达到解决生产与分配的经济问题,并有着完整的市场体系来支撑,市场社会的出现实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人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逐步变为被利益支配的工具,一切价值都变为了交换价值,资本开始走向垄断,存在即是资源,社会关系也幻化为了货币关系,金钱至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利己行为变得正当化,以利益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变为主流。 原理(二)劳动分工=社会普遍富裕

0世界十部经济学名著

世界十部经济学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5、费雪《利息理论》。在我看来,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我看来,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关于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之源的理论,已经预见到我们这个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兴起。熊彼特也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人,读他的《经济分析史》足可印证。 8、萨缪尔逊《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9、布坎南《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10、科斯《企业的性质》。在经济学数学化的年代,科斯的著作甚至连最简单的微积分都不用,就其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而论,堪称当代的斯密。他著作很少,但篇篇都是开风气之作,其关注真实世界经济运行的理论取向,是改变主流经济学思考和写作方式的alternative。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具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此外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 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但李嘉图仍然没有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二、关于价值决定问题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是他价值理论部分的最大贡献,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由此看出他肯定了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即肯定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在于都耗费了劳动,并且斯密还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题,他认为劳动既是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相交换就是因为耗费了等量劳动,但劳动又极不相同,“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因此“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生产物”。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可见斯密明确地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他的资产阶级偏见以及方法论上的二重性,造成他在价值论上不能前后一贯地坚持科学的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