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学习任务二:阅读与讨论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有许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追溯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召他进宫。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因而遭到权贵的排挤;而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天宝三载,他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幻想从此破灭。唐玄宗天宝三载( 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前往山东游览。第二年,他即将从东鲁(今山东)出发南游吴越,于是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本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探究讨论】

1.文中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2.哪些诗句能揭示作品的主旨?是怎样揭示主旨的?

【品读鉴赏】

1.想象瑰丽,夸张出奇

诗歌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写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金银台、霓衣风马……用神仙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绘,使天姥山显得非常雄奇,高大。

2.叙议结合,表达流畅

这首诗以描写梦游为主,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发感慨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

3.语言流利,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

多变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

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

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些句子如散文一样流畅,虽然只用了

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

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

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徜徉山水的乐趣。诗歌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登高》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与李白相见三次,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病逝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追溯背景】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的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他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苦。

【文体知识】

旧诗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的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

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全诗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失粘”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失粘”指平仄失调,狭义的“失粘”指后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不一致,违反了“粘”的规则。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探究讨论】

1.诗中的“悲”是如何体现的?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

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品读鉴赏】

1.情景交融

《登高》一诗借写登高远眺秋景,把秋天萧飒的衰颓景色与诗人晚年漂

泊的事实相联结,抒发人生无常、晚境

凄凉的感慨。

2.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达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诗句平易

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

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登

高》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

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

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

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

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

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

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气象恢宏

《登高》以秋之景象为背景,从悲秋情绪中展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遭际,用雄浑的意境描摹离乱一生的悲凄。该

诗被前人誉为“杜诗七律第一”。前两

联写景,极尽秋景的恢宏与悲壮。诗人

以动态词语入诗写静景,风急、猿啸、鸟飞、叶落、江流,无一不使秋意渗透

出浓重的悲凉感。尤其是时空交错的笔

法,让人在广阔无边的空间里感悟自身

的渺小与孤单,又以江流一去不返喻写

壮志未酬的忧苦情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叹己的情怀。

《琵琶行》(并序)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邦(今陕西渭南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被贬江州。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追溯背景】

《琵琶行(并序)》写于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权贵们因此事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获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早已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的满腔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位原为倡女的商人妇,听到她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悲凉的身世,于是诗人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其具体情况,原属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这在当时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文体知识】

1.关于歌、行、引: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行,又

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它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2.关于乐府诗: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所用。另外,它还有一项任务——采集民歌,以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泛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狭义的指汉以后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民间采集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文化常识】

1.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

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商代到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马政的

执政大臣,隋唐时是州刺史的副职。2.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被降职或流放,调往边外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

3.名属教坊

..第一部

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其官隶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洛阳、长安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伎,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隶属礼部,清雍正时废。

4.杜鹃啼血

....猿哀鸣

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又因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它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染红的。

5.江州司马青衫

..湿

青衫:黑色单衣。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人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自读导思】

1.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本诗是如何描绘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表演,为什么要在演奏完毕时,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对比阅读】

4.《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属于古体诗,《登高》属于近体诗(律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结合这三首诗,比较分析不同的诗体形式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世界。【品读鉴赏】

1.叙事抒情结合

本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琵琶女深

挚的同情。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

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活动的同时也

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倾向,例如邀请琵琶

女相见时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把一个女子的

迟疑、腼腆,既难忍独守空船的寂寞,

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

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诗人穿插

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情感

的作用。借“枫叶荻花秋瑟瑟”抒写惜

别之情,借“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

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

生”抒写自己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

这些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2.叙事富于变化

诗人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

过程都写得自然顺畅。第二段的音乐描

写,一共用了二十二句,就把曲调的变

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

地描写了出来。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

和过渡,只用了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

和琵琶女放拨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

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上来。琵

琶女自述这一部分写得比较详细,特别

是她在长安的快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

来了。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被贬谪前在

长安的生活他一字不提,而是着重写谪

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里,诗

人反复诉说没有悦耳的音乐可听,至于

其他种种细节则一概从略。在诗人这番

话的感动下,琵琶女开始了第二次演奏。

关于这次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

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便交代了过去,

随即结束全诗。

3.音乐描写独特

⑴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

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

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落玉盘的声

音模拟琵琶这种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

再贴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

形容歌声的婉转优美,“大珠小珠落玉

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

人联想到乐曲的美妙。

⑵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都让人感觉

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

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

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

要好得多。

⑶以无声衬有声。如“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

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

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

的效果。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

句,传达出乐曲休止、间歇时,那种余

音袅袅、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审美感受,揭示了“有无相生”的审美规律,是传

诵千古的名句。

《琵琶行(并序)》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

把琵琶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

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

糅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

象。

【主旨归纳】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照应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任务三:写作与交流

【写作借鉴】

1.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会有他的飘逸长衣,诗歌的长河里也便不会有被世人吟咏的名篇佳作。

2.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但并不被命运眷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树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丰碑。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关心劳苦大众的杜甫。杜甫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

4.关注民生的白居易。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理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民众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拓展阅读】

追寻李白

冰梅

是谁,且行且唱,在红尘中吟诵生命的乐章;是谁,亦痴亦狂,在山水间醉看人世的沧桑。是谁,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谁,酒壶一斟就诗意芬芳……

是你,李白——一个惊天动地的名字,你曾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瞬间,阴山动,龙门开,惊涛拍岸,豪情满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一个酒中仙,李白,你仗诗走天涯,饮酒闯天下,你是“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你的豪放旷达无人能及,你的飞逸潇洒无人能比,一挥宽舒袂袖即成一派猛浪洪流。你“醉看风落帽,舞爱月

留人”。你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历史长河,让万众瞩目,世代颂扬!

李白,你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你是中国诗人队伍里的游侠,横扫中原山水大地,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豪气纵横,灵动飞扬。你一扫世俗的尘埃,“拔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你写山水幽静安谧,道江河奔腾不息,万千景象,浑然天成。“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李白,你豪情入九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凌云抒壮志,“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你信念超自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多少仁人志士信心满怀;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曾使多少弱者懦夫挺起脊梁。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你用雄奇飘逸狂放不羁的诗风谱写了一曲浪漫主义的长歌!

李白,你没有金戈铁马,也没有锦囊妙计,可你有一腔热血,你满腹经纶,胸怀天下,光耀日月!你“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你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南下吴越,梦游天姥,你顺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一路走来,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泼墨,金銮殿上故作狂态——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史调羹,嘲尽天下豪贵,阅尽人间风流。

李白,你以白鹿为伴,以美酒为友,以山水为家,不为世俗所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铮铮铁骨,铸就灿烂华章;诤诤雄辩,垂留湛湛青史!

李白,你任秋风荡涤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你将儒、仙、道、侠多种精神合为一体,既吸收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出世思想,又接受了儒家代表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精髓。李白,你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在作。你吟出了斗志,写出了气魄!

李白,你天籁般的诗文,凝练精粹,昂扬奔放,气脉贯通,浑然一体。阅,赏心悦目;读,朗朗上口;吟,口齿生香;诵,心领神会;品,养性怡情……内凝豪情和力量,外御俗念与污浊,渐养浩然正气,顿生昂扬意气!

李白,民间传说,你是“捉月落水”而亡,你的离去都那么与众不同,充满才情的朦胧,诗意的迷离……

拉开历史的帷幕,筝鸣瑟幽,“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拨开层层云雾,吹散重重硝烟,看,道骨仙风的李太白着一袭

青灰色的道袍悠然走来,须发悠悠,道袍飘飘,寻寻觅觅的目光,是在寻找那“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还是觅求“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轩辕台?骊山脚下的华清行宫哪里去了?唐玄宗送给贵妃的豪华宫殿挥手之间怎么变成了马嵬坡前的一条白绫?凄凄然,悲悲戚!唉!李白,你是在叹息江山易主社稷沉沦,还是在哀怜红颜薄命香消玉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世代轮回灭又生,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洒人生,诗卷留香千古颂!

岁月如风,淡抹了浮华,吹落了曾经。

当大唐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的繁华渐渐褪去,李白,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与日月同辉,和山河同在!

李白,你的名字历久弥新,你的业绩彪炳千秋!

[文章鉴赏]本文把李白及与他有关的诗句和野史传说融入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名留千古的“诗仙”——李白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李白的赞美和景仰。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红尘中吟诵生命的乐章”的李白,看到了一个“在山水间醉看人世的沧桑”的李白,看到了一个“豪情满怀”游侠般的李白,看到了一个“将儒、仙、道、侠多种精神合为一体”的李白……

杜甫草堂

金陶

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令我们满嘴留香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我行走在绿色的竹荫里,盛夏里也能感受到那习习微风吹来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象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竟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荫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

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荫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这才是你的草堂。

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宏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文章鉴赏]走近杜甫,是作者多年的愿望。然而真正来到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因为后人的“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保存历史的遗迹,就是对古人最好的纪念。以修缮、开发等名义,破坏文物古迹原貌的做法,不是保护,更不是怀念,而是对古人、对历史的大不敬。

音乐和心灵的协奏

——《琵琶行》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向以音乐描写的高超手法而著称,又因超越个人情感的深刻主旨而感人。《琵琶行》叙述的不仅是天涯沦落人的相识相知,而且也是一曲音乐与心灵的动感协奏。

好的音乐作品绝不是音符有规则的排列组合,而是某种人生意义在心灵深处的回响;同样,杰出的音乐演奏也不是演奏技巧的表演,而是演奏者透彻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那么,《琵琶行》中,一曲音乐与心灵的动感协奏是如何体现的呢?

诗人被贬江州之前,官至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等,免不了经常出入歌舞音乐的宴饮场所,可谓听惯了笙歌弦音,精通音

律,于音乐有极高的欣赏能力。

元和十年,诗人以越职言事左迁九江郡司马。对于以往听惯弦音雅曲的诗人来说,生活的艰辛,较之缺少音乐带来的内心的痛苦,后者无疑更显无从排遣,不啻离别之愁、迁谪之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一个让人伤怀的季节,又是夜晚送客,气氛显得悲凉,景色显得黯淡。“举酒欲饮无管弦”,在京都那是不可想象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可谓“别有幽愁暗恨生”。瑟瑟的枫叶获花、茫茫江面上的寒月和“无管弦”的对饮,是人物悲凉心绪的写照;然而,就在此时,“忽闻水上琵琶声”,意外地给诗人悲凉的心绪带来一种欣喜,为这幅黯淡的画面平添了一抹亮色。琵琶之声,或是随着江水轻拍船舷传来,或是跟着微风吹拂衣袂而来,丝丝缕缕,犹如天籁,不啻仙乐,飘进耳根,直钻心底。此时诗人的音乐情结,犹如久旱逢甘霖,无疑被它润活。“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及客人被琵琶声所吸引,即使断断续续,即便不甚清晰,诗人的内心却被深深触动了,已然窥知演奏者的高妙手法。这美妙琴声来自何方?“寻声暗问弹者谁”,那是不知此等弦音为何人所奏时一种悠然神往的举止,生怕破坏那美妙的音乐,生怕打扰了那神话般的境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诗人进一步的举动,有些迫不及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与友人离别之情的继续,更是相闻弦音的欣然。

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对方“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的迟疑与反应,更添此时此景的无穷魅力:何为“欲语迟”?意外、诧异、犹疑、羞赧……尽可解之,含有无穷意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是诗人诚心相邀,一方面是琵琶女迟迟亮相。琵琶女登场,将上句意味以画面定格,未见其人,先睹其物,琵琶所掩,自含无限风情。这月光下如此一景,这静夜里如此一琵琶,这期盼中如此一遮,直可让人心为之一颤,使人心驰神游。

月白风清,烛影摇红。有了心对心的呼唤,面对陌生人对音乐的渴望,琵琶女的演奏开始了。“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诗人看来琵琶女出手不凡,首先在于琴声之中饱含深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曾经沧海”仍不失女性的矜持,“低眉信手”弹奏的是音符乐曲,传递的是无限心事,心灵在弦上回响。得遇知音的娴熟的倾情演奏,无疑把诗人引入了一个曼妙的音乐境界,诗人也经音乐而走进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乐曲是京都流行的,也为诗人所谙熟。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有着对音乐高超的悟性,有着精湛的演奏技艺。诗中写道:“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至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至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诗人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及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写得有如神助。尤其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非常人能达此境界。一个是琵琶久自怜,无知青堪听;一个是双耳久闭塞,无丝竹相闻。一个用情感和技艺演绎音乐,一个用想象和心灵诠释音乐。琵琶乐曲、弹奏技艺和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三者可谓融为一体。

演奏还在继续,旋律仍在变化。“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写出了变徵之音、变奏之调。从幽咽压抑到凝绝不通,再到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语言之丰富、情绪对比之鲜明,尽在此中。到了“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真正是使人心随帛裂,诗人的情绪与想象,已经完全被琵琶声带入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情感已经不能自已,想象已经无法自控。乐声魅力至于此,在演奏者与听者之间,已经不复需要其他的说明与交流,心与心已经完全能够相通交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曲与心灵的回应与沟通,在这曲终的寂静中传达,从开始的“枫叶获花秋瑟瑟”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人物的心境已经完全澄明,灵魂已经得到升华,情感已经得到净化。这里不是京都,没有章台路上的浮华,没有王孙公子的轻谑,仅有这些天涯沦落之人被音乐感染了的心灵。

音乐没有国界,没有古今,没有性别、年龄、身份、生熟的俗套和顾忌,当进入音乐的境界时,无论琶琶女还是诗人,都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与别人,忘记了熟识与陌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左右。“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此时琵琶女终于从艺术力量的左右下清醒过来,回到现实。但是,经过音乐的沟通和洗礼,琵琶女已不再是先前那个有些羞答答的商人妇,诗人在琵琶女面前,也不再是个刚见不久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因而,彼此心扉洞开,互诉衷情。

琵琶女坦诚自白,那悲惨凄恻的身世,实为一首悲凉的乐曲,诚如前面演奏的音乐一般,那荡气回肠的旋律,却是飘零身世的倾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诗人闻曲伤怀,再也不能“恬然自安”,无疑一下找到知音,由衷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同病相怜伤迁谪,诗人也是一番坦诚倾诉:“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诗人的真心体会;“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实为诗人诚心相酬。“感我

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此时也是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自己,又尽情地弹奏着。音乐再次涤荡撞击着心灵,“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更是泪湿青衫,至此两颗心连在了一起。

总之,琵琶女用情感和技艺演奏琵琶,诗人用想象和心灵诠释音乐,才有了文字描摹音乐的奇迹;琵琶女借曲抒情,诗人闻曲而伤怀,音乐成为沟通心灵之桥,成了诗人由衷发出慨叹的基础;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唐宋诗醇》)。彼此的相知相惜、感情的交流和悲慨的共鸣,使诗人与琵琶女二者“融为一体”,以至“主宾俱化”,因而也有了更丰富的美学价值。

[文章鉴赏]“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白居易能听懂琵琶女琴声中的伤感、凄凉,不仅是因为他识音律,更重要的是他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可以说,《琵琶行》叙述的不仅是天涯沦落人的相识相知,更是一曲音乐与心灵的动感协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