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韩国、中国大陆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韩国、中国大陆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张远鹏

韩国、中国大陆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内容提要】韩国、中国大陆在发展汽车产业上起步时间基本相同,产业政策看上去大体相似,而今,一个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和大国,一个成为世界汽车大国却不是强国。这和两国汽车政策的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待外资、自主开发及发展家用汽车上两国的产业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单靠高度、长时间的保护无法取得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②鼓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开发是汽车产业政策的根本;③产业政策应该具体化和出台相关配套的措施。

[关键词]汽车汽车产业政策自主研发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一1369(2007)6—0095—05

汽车产业由于其产业关联性强,产业拓展空间大而为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关注,特别是后起的发展中经济体更是把汽车产业兴盛作为工业发达的标志而倍加重视。韩国、中国大陆在发展汽车产业上起步时间基本相同,现今却处于不同的地位。一个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和大国,一个成为世界汽车大国却不是强国。因为这两个国家皆为后来进入汽车产业的,面对较高的产业进入门槛,产业政策显得尤其重要,而汽车产业政策的差异和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效果的案例很有代表性,而学术界只对中日之间的汽车产业政策有过专门分析,笔者现对此进行粗浅的探究。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韩国、中国大陆这两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是大体相同的:

收稿日期:2咖.10.加

作者简介:张远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10013。

1.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

1979年2月,韩国商工部明确把汽车工业定为“十大”战略工业之一。198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被明确把汽车工业定为支柱产业。1986年实施的“七五”计划中写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采取各种保护政策

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韩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遏制汽车进口的措施。1962年制定了“汽车产业保护法”,在此后的26年里,韩国禁止从国外进口汽车。直到汽车工业的逐步发展后的1986年,

在外国压力下才开始有条件地开放汽车市场。198卜1995年的十年间里,进口关税从60%下降到8%。但同时韩国政府对汽车进口设置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如限制建立进口汽车销售网络;禁止在电视和报刊上做广告;对购买外国高级汽车的顾客进行特别税务检查;政府推行反奢侈和“买韩国货”运动;对每辆汽车进行单项技术验收;贷款限制;限制进口商一次性大量进口国外汽车等等。另一方面,从1989年起。韩国政府为鼓励轿车普及,免除“国民车”的特别消费税,以促进其销售。

汽车美容类型(一)汽车/用品/配件/改装/摩托

●汽车美容之车表护理:无水洗车、泡沫精

无水洗车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26.html

致洗车、全自动电脑洗车、中性环保蜡水精细洗车,底盘清洗,漆面圬渍处理、漆面飞漆处理、新车开蜡、氧化层去除、漆面封蜡、漆面划痕处理、抛光翻新、金属件增亮、轮胎增亮防滑、玻璃抛光、轮毂清洁处理、外饰条清洗、发动机外部美容、划痕快速修复、汽车漆表的沥青、焦油的去处、顶蓬去污翻新处理、汽车玻璃防雨防雾处理

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480.html

●汽车美容之内饰翻新:顶棚清洗、车门衬板清洗、仪表盘清洗护理、桃木清洗、丝绒清洗、地毯除臭、塑料内饰清洗护理、真皮座椅清洗、全车皮革养护、全车桑拿、空调风口清洗、座套坐垫清洗、行李箱清洁护理、全车吸尘处理

●汽车美容之高级美容:漆面封釉、漆面镀膜、汽车桑拿、底盘装甲、臭氧消毒、划痕修复、专业真皮修护、内室干洗等。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481.html

汽车美容类型(二)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648.html 现代汽车美容服务大体上可分为车身美容、内部美容、漆面处理、汽车防护和汽车精品等几部分。

1.车身美容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8708.html

车身美容主要包括高压洗车,除锈、去除沥青、焦油等污物,上蜡增艳与镜面处理,新车开蜡,钢圈、轮胎、保险杠翻新与底盘防腐涂胶处理等项目。经常洗车可以清除车表尘土、酸雨、沥青等污染物,防止漆面及其他车身部件受到腐蚀和损害。适时打蜡不但能给车身带来光彩亮丽的效果,而且多功能的车蜡能够无微不至地呵护爱车,可以防紫外线、防酸雨、抗高温及防静电。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477.html

2.内部美容http://www.taobao4

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8772.html

内部美容主要分为车内美容、发动机美容、行李箱清洁等内容。其中车内美容包括仪表台、顶棚、地毯、脚垫、座椅、座套、车门衬里的吸尘清洁保护,以及蒸汽杀菌、冷暖风口除臭、车内空气净化等项目。发动机美容则包括发动机冲洗清洁、喷上光保护剂、

做翻新处理、三滤清洁(指的是燃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等项目。

3.漆面处理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482.html

漆面处理服务项目可分为氧化膜处理、飞漆处理、酸雨处理、漆面划痕处理、漆面破损处理及整车喷漆。漆面处理不仅能使爱车永保“青春”。还能复原您不慎造成的划痕及破损。更好地保护车身,使汽车保值。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8720.html

4.汽车防护

汽车防护的项目包括贴防爆太阳膜、安装防盗器、安装静电放电器、安装汽车语音报警装置等。汽车防护虽然对汽车的美观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却能很好地呵护爱车。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537.html

5.汽车精品

汽车精品是汽车美容的点睛之处,也是一种汽车生活文化的体现,它致力于把汽车营造成一个流动的

生活空间,诸如车用香水、蜡掸、护目镜、把套、坐垫等。汽车精品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贴身的关怀。

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479.html

一分功夫一分精彩。美丽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追逐时尚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另一种物质文化的把握。

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list.php/50014666.html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Cr7年第6期

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对进口汽车也是采取征收高关税等措施对本土汽车进行关税保护。195l—1984年,进口汽车关税税率为60%;198卜1993年,对汽车产业实行超高保护,汽车整车的进口税率为100%.120%;1994—2001年,在国家关税全面下调的背景下,汽车的进口关税才不断降低。1994年1月1日开始汽车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57.4%,1996年4月1日汽车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44.4%,199r7年10月1日汽车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38.9%。加入wTo后,轿车整车进口关税2002年大幅下调到43.8%一50.7%,此后继续调降,到2006年降到25%,零部件关税降至13%。除关税外,在进口管理方面,对汽车进口还采用了大量交叉重叠的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计划、外汇管制、外贸经营权审批、进口商品分类经营、进口审批等。在数量限制方面主要有:配额、许可证进口控制等。

3.促进汽车企业规模化经营

1972年,韩国政府对遍布全国的大小型汽车装配厂实行关闭措施,只对现代汽车、新进汽车、亚细亚汽车等公司厂家进行集中扶植。1980年韩国政府推出“汽车产业大联合”决议,推动韩国现代、大宇等主要汽车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张。1981年《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则规定轿车生产集中在现代公司、新韩汽车公司,而起亚仅限生产商用车。9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推进汽车产业“大集团战略”。

中国大陆1994年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决汽车行业发展的散、乱问题,实现规模经济,促进汽车工业投资的集中和产业的重组。其分期目标是:在“八五”期间,重点扶持国家已批准的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在本世纪内,支持2—3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6—7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成为国内的骨干企业,8。1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点企业。对大企业集团给予企业政策性贷款,减免税收和优先安排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政策优惠。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从产业结构上,鼓励企业间战略重组,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国家规定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鼓励企业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方式结成企业联盟,鼓励企业联盟尽快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经济实体。在产业组织层面,对汽车行业的准入条件、退出机制及新建项目的准人条件做了详细规定,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并在投资规模和产品研发机构规模上限制新进人企业。

4.引进外国技术和促进产品和技术国产化

韩国政府于1962年5月颁布的《汽车工业保护法》限制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对汽车生产所需、国内尚不能生产的设备零件,允许限量进口。1964年。为防止乱建汽车制造厂,实现汽车体制一体化和零部件国产化,公布了《汽车工业综合扶植计划》。1966年,政府制定了国产化计划,通过实施外汇优惠分配与国产化程度挂钩,以新进汽车公司(大宇汽车公司的前身)为核心,统管综合组装厂;零部件工业以75家骨干企业为中心,实施国产化。1969年出台了“零部件完全国产化计划”,旨在提高汽车国产化,并于1970年制定“汽车工业基本育成计划”,规定所有汽车有关部门务必于1974年末完成国产化目标。

中国汽车企业早期引进苏联的汽车技术,改革开放后引进欧美日的汽车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合资企业实行国产化率的强制性规定,并先后出台一系列汽车国产化政策。在轿车国产化优惠政策方面,规定轿车国产化起步阶段(5年)根据国产化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汽车散件进口关税税率。而在轻型客车方面,中国也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002年中期才取消曾执行了10余年的合资汽车40%国产化率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国产化率优惠级差税率政策。对进口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的实施税收管理,鼓励企业进行品牌经营。

5.鼓励出口政策

19r74年,韩国政府在“长期汽车工业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出口目标,1977年指定汽车工业为出口战略产业并制定了“振兴出口综合政策”,提出对出口产业实行外汇贷款、设备融资、援助技术

引进等优惠措施。[13政府还向出口企业提供紧缺原材料、提供低息贷款和长期贴息贷款,对主要汽车厂家给予出口补贴等。

中国大陆通过2004年公布的《汽车产业政策》和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表明,政府将积极扶持和推动汽车民族品牌的培育和扩大对海外市场的出口。20cr7年7月1日起国家实行大幅度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包括14种汽车零部件及若干种摩托车产品,但对于整车出口,国家仍然给予最高的17%的退税率,以鼓励出口。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还出台扶持政策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为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决定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虽然韩国、中国大陆在汽车产业政策方面大体相同,也存在重要的不同之处:

1.汽车的自主开发方面

韩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很早就开始要求汽车企业自主开发汽车。19r73年,政府要求各厂家不要采用欧洲车的许可证而进行生产,应独立设计车型。1974年,又提出长期振兴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至1975年末,生产出完全的国产化汽车,各公司选定一个车种和特有车型,开发出1.8升以下的“韩国型车”,生产批量达到年产量8万辆以上,价格约6000美元。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各汽车企业均在培育自主开发、技术创新上下功夫。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几大汽车公司都基本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

中国大陆对引进外国汽车生产技术和汽车的国产化比较重视,但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期对自主开发认识不足。直到2004年汽车产业政策才提出“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过,仍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2.对待外国汽车企业的直接投资上

韩国政府在发展汽车产业之初,就禁止外国汽车的直接投资。彻底解脱了外资对民族企业控制的问题。

中国大陆一开始也是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道路。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才正式成立,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才成立,分别成为中国第一家sUv合资企业和轿车合资企业。中国大陆加入唧后的2002—2003年中外汽车企业合资达到

高潮,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世界著名大型汽车跨国公司都与中国大陆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引进外国车型、关键零部件、技术、品牌,而那些原有的内资企业品牌或被淡化或被冷冻。

3.对待轿车的生产上

韩国政府为了促进汽车普及,于1987年提出了“国民车”的设想,即对小排量经济型轿车给予减免特别消费税等优惠。从1989年起,政府为鼓励轿车普及,决定降低特别消费税,免除“国民车”的特别消费税,以促进其销售。

中国大陆在1958年诞生第一台国产轿车,轿车制造历史比韩国早,但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轿车工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90年代,国家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政策一直”重卡轻轿”,数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成了”中国卡车工业”,轿车方面只有红旗、北京、上海等几种自行研发的国产车型,款式数十年不变,产量也低得惊人,1986年前中国轿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5000辆左右。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首次明确提出个人购买汽车的概念,并持鼓励态度。2000年10月11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这是国家第一次将有关汽车消费、轿车进入家庭的话题列入国家发展规划。2001年5月10日起,国家计委取消对轿车价格的指导性管理。私人购车的出现使得轿车产业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除第一汽车、第二汽车和上海汽车公司外,一些新的国内厂家纷纷加入轿车制造行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轿车生产异军突起,其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2.4%,发展到1998年的31%。

不同的汽车产业政策严重影响到现今两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和国际竞争力。

韩国汽车产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从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开始。在最初的起步阶段进展并不快,年产量仅百辆至数百辆不等,国产化率也很低,只有21%。60年代末,开始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资金,与国际上著名的汽车公司合作生产。70年代后期,在“自主开发、自主生产和自主经营”的方针下,汽车工业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但年产量也不过10万辆左右。由此可见自主开发对企业规模也没有特别的要求。80年代,由于政府取一系列扶植政策和措施,使各大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产量迅猛增长。在政府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支持下,汽车产品开始较大量地进入国际市场,1986年超过内销汽车数量,达到30.6万辆。90年代中期,韩国汽车年产量突破260万大关,其中出品约100万辆,从而成为世界第5大汽车生产国和第6大汽车出口国。国产化政策的实施促使韩国产汽车国产化率从1966年的21%上升到1981年的92%。根据最新统计,2006年韩国内汽车产量为384万辆,海外工厂产量为99万辆,排在全球第五位,现代/起亚为世界第八大汽车企业,韩国成为世界汽车强国。

中国大陆汽车产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文革”开始后,一大批中小企业建立起来,遍布全国26个省市地区和10多个部门,2006年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排在全球第三位。无疑是汽车大国。但是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轿车产品者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并且基本上是外国品牌。全球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厂商大多在中国合资建立了整车生产厂。合资企业在轿车方面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平台。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处于被动依赖跨国公司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对外国产品的仿制。不仅如此,国内零部件百强中超过60%正在由外资零配件企业控制,在合资企业国产化率上升的同时,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却日益艰难。行业散、产业链短、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由于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运输低效率和小规模生产,目前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8%左右。不过随着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民营汽车企业正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并带动自主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及零部件的开发。据中汽协的统计,2006年自主品牌轿车销量为98.2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67%。同时,自主品牌轿车开始从低端向中高级拓展。

比较韩国、中国大陆的汽车产业政策后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单靠高度、长时间的保护无法取得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

保护幼稚产业是后起国家和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必要政策条件之一,不过单靠高度和长时间的保护无法培育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大陆的高保护政策时间比韩国还要长很多年,却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过高的关税保护造成中国大陆汽车市场价格奇高;过高的产业利润导致大量企业进人,汽车生产厂家多,产业集中度低;对既有企业的保护,使市场竞争不充分,汽车生产成本高,汽车产品缺乏竞争力,汽车企业没有创新动力,技术进步缓慢;高关税壁垒造成的高额垄断利润导致外资进入兴趣大增,合资企业众多。在高贸易壁垒和低市场开放度的条件下,跨国公司转让的都是技术落后车型,技术更新速度慢,合资企业依赖于技术引进遏制了其研究开发的能力。产业政策内容中幼稚产业保护方面,成功的做法应是事先给出一个保护期限,制定相应的过渡计划,迫使企业做好开放市场后应对国际竞争者的准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cr7年第6期

备,并鼓励企业尽早走向国外市场,否则企业将陷于保护——落后——继续保护——继续落后的陷阱。[2]

2.鼓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开发是汽车产业政策的根本

在汽车产业保护政策之下,鼓励瞄准世界汽车技术水平的自主开发是汽车产业政策的根本,当本土汽车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是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依赖外国产品、技术,短期来看企业压力小、风险小、回报快,而自主开发面临的困难多、风险大,回报的时间长,但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韩国汽车产业正是在自主开发整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拒绝合资的政策推动下,自主学习、不断强大。80年代初开始,韩国各汽车公司都立志要开发出韩国自己的轿车,并为此培训开发人员,大力开展与国外合作,投人大量开发资金,进而建立起强大的产品开发机构。1986年“现代”和“大宇”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都在4%左右,基本达到先进国家(3%一5%)的水平,“现代”约有2000多研发人员。【31现代、大宇、起亚三大汽车公司先后自主开发出多种车型,包括车身、底盘、发动机等各系统及各类零部件。韩国汽车在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之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大陆在此问题上觉悟得较晚,长期以来一直希望“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即使能换来的也只是生产技术,开发技术外企是无法转让的。所以大部分合资企业在轿车生产方面走了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4]世界汽车发展史也表明,凡是汽车工业被国外公司控制的国家,无法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汽车产业将始终受制于人,比如拉美国家,虽然汽车生产量很高,但很难说汽车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轿车工业同样存在受跨国公司控制而难以摆脱的问题。在2004年汽车产业政策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号召下,作为行业的后进入者,在技术、资金、经营经验上均处于弱势地位的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高举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车身和关键零部件的大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不但在国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也开始在国外市场打开了局面,而国家大力扶持的第一汽车、第二汽车和上海汽车三大汽车公司却在国外市场无所作为。

3.产业政策需要具体化和更多相关配套的措施

中国大陆先后颁布过两个正式的汽车产业政策,与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相应的配套措施严重缺乏b】,更缺乏实际的内容,语言模糊。韩国政府不但有具体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鼓励汽车产业的发展,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如为治理汽车业“散、乱、差”现象,政府出台措施关闭了许多小厂。1980年,又提出汽车工业合并措施,把30多个汽车公司合并为两大集团。即使如中国大陆最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涉及的内容广泛、全面,但仍然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地方,这需要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比如:政策中将自主研发作为今后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缺乏具体的思路和措施,缺乏激励机制,没有提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在第十二条专门把支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单列出来,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支持措施,这些究竟会对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和激励效果,都有待相关配套规定出台。总之,只有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细化、明晰和配套,才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把汽车产业政策落到实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文字上。

注释:

[1]程辰.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轻型汽车技术,200l(1)

[2]郎贵飞.美日德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3]刘希宋,邓立治,李果.日本、韩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2)

[4]王祖德.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亟待完善.汽车工业研究,2006(12)

[5]宋丹妮。宗刚.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责任编辑:张晓薇)

韩国、中国大陆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作者:张远鹏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10013

刊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F WORLD ECONOMY & POLITICS

年,卷(期):2007,(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5条)

1.程辰.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轻型汽车技术,2001(1)

2.郎贵飞.美日德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3.刘希宋,邓立治,李果.日本、韩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2)

4.王祖德.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亟待完善.汽车工业研究,2006(12)

5.宋丹妮,宗刚.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尹栾玉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历史变迁及绩效分析-学习与探索2010(4)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从制定到逐步完善已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对产业振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家长"式作风的存在、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和产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仍然存在着诸多疑问.因此.需要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经济绩效评估,而从测算结果看汽车产业政策的综合经济绩效水平很低.这说明原有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一定的非合理性,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必须适时转变现念,调整政策,避免错失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学位论文易双云中日汽车产业政策比较研究2008

基于汽车产业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和加速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汽车产业政策。然而,汽车工业发展的实践却证明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成效并不显著,特别是与邻国日本的汽车产业政策的成就比较起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比较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客观分析和评价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得失,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简要阐明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其次,详细介绍了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再次,就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做了说明。最后,对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是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理论依据及目标的比较分析。首先,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理论依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市场失灵”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幼稚工业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是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共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之后,我们发现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在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两国国际贸易环境和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反应的不同,在产业国际贸易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目标效果上两国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章是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手段及内容比较。首先,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手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都是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法律政策,但实际的运作两国仍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是从汽车产业保护政策、汽车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及相关产业配套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二是从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国际贸易关系协调政策及汽车产业相关宏观促进政策五个方面对日本汽车产业政策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三是在详细介绍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内容的异同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四章是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绩效比较分析。首先,就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绩效,从汽车产业结构政策绩效、汽车产业组织政策绩效和汽车产业技术政策绩效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就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绩效,从汽车产业保护扶持政策绩效、产业组织政策绩效、产业技术政策绩效和汽车产业相关宏观促进政策绩效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绩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问题与思考。首先,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市场竞争机制弱化、政策不统一、投融资体制不合理、消费政策滞后、严格的进入壁垒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其次,针对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进行改进。一是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的启示。日本汽车产业政策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仍不失为最为成功的产业政策之一。因此,日本汽车产业政策成功经验,如: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该以本国的资源结构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主张汽车产业政策要通过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的自主选择实施等等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二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改进。针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总结日本汽车产业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中国汽车产业管制政策、产业保护与扶持政策、投融资体制、消费政策及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五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期刊论文赵月岚中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的再思考-汽车工业研究2009(3)

本文针对当前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一是我国现阶段产业政策的合理定位问题,意在试图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新形势下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转型,探讨产业政策有效用的基础,提出产业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

4.期刊论文郎贵飞美日德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在许多国家,汽车产业都是一个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拉动效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占世界汽车产量前三位的美、日、德三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5.期刊论文穆玉梅.李卫霞汽车产业政策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新西部(下半月)2009(8)

在建立适应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政府应扮演"适度政府"的角色,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优势在于把握全局,统筹规划,提供必要的研发导向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6.期刊论文祁欢.Qi Huan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与WTO规则的相容性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违反贸易规则.中国已经向DSB提起上诉.该案不仅涉及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而且涉及各国相关产业的调整和发展.

7.期刊论文尹栾玉从经济性管制到社会性管制:汽车产业政策的未来走向-生产力研究2007(15)

我国目前对汽车行业的管理仍然局限干经济性管制.与之相匹配的汽车产业政策已经暴露出保护垄断、遏制创新、缺少法规约束等等诸多弊端.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WTO规则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保护环境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从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已经成为未来制定汽车产业政策的必然走向.管制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管制理念应当由保护生产者利益转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二是管制核心应当由制定产业计划转为完善汽车立法;三是管制重点应当由汽车制造业转为汽车服务业.

8.期刊论文王保林.WANG Bao-lin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11)

论文分析了提升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政策体系--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需求政策内容,揭示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作用机理和特点,并从产业政策和需求政策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新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几点建议.

9.期刊论文张泽.王春才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失效的经济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11)

汽车产业政策曾经对日、韩等国汽车产业实现赶超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却不尽人意,技术升级缓慢,生产分散,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分析汽车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明确产业政策改进的方向对于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学位论文陈建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与汽车工业发展2008

汽车产业政策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以1956~1973年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汽车产业政策及汽车工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日本早期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变轨迹,分析其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全面地认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主要由两个阶段的不同政策构成: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继续推行的汽车产业保护与扶植政策;二是6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汽车产业结构政策。本文通过分析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背景、围绕制定什么样的汽车产业政策所展开的争论、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不仅再现当时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寻觅日本成为汽车大国和汽车强国的原因,并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引证文献(1条)

1.王晶晶.袁健红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追踪:一个基于汽车产业政策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20)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84277876.html,/Periodical_sjjjyzzlt200706017.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738e2cdf-6b9c-4554-8039-9e7901485682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