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年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相关政策

2014年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相关政策

2014年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相关政策
2014年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相关政策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未来五年,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转型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制定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环境,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及重大任务,对全市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意义重大。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持续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均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8.7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1%左右,年均增速超过26%,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2%。

——文化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与“一圈两翼”相匹配的“一圈两线”空间分布形态,“一圈”即1小时经济圈,正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两线”即“长江黄金水道线”和“渝怀铁路沿线”,正成为支撑渝东北和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六大基地十大项目”推进良好并开始产生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05—2009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从59.5%下降到43.3%,外围层从28.4%上升到34.9%,相关层从14%上升到21.8%,基本打破核心层占绝对地位的发展特征;网络文化服务业、其他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文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组建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大国有文化集团、演艺集团、“红岩联线”,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资产总额比2005年整体翻了近一番,国有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完成全市7个文化艺术院团和51个图书、音像电子、互联网、出版发行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全市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增长7%以上,民营文化产业占比不断上升,活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融合有效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和人文古迹、民俗文化和古镇旅游、创意文化和教育基地、抗战文化和革命历史遗迹等紧密结合;成

功推出报网互动、手机电视、在线阅读、电子书等产品;举办了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武隆越野赛、长寿湖铁人三项等重大赛事活动。

第二节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良好。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各国核心竞争领域。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时期,全国人均GDP将增加到5000美元,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文化需求增长比例将会大大超过物质需求,文化消费体量及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后金融危机时期形成的文化反周期动力,将使文化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重庆面临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等历史机遇,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差距较大。从横向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比较,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距离文化产业强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总量相对偏小,对全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居多,原创研发设计与终端销售环节扩展不足。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数量少。文化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不完善,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抓住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消费之都”契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巩固优势、提升品牌、开放引领、项目带动、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思路,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第四节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弱化政府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依托全市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内容和文体会展等新兴文化行业,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

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传统文化行业,扶持培育新兴文化行业,逐步实现各文化产业门类整体推进、联动发展,全面繁荣重庆文化产业。

——坚持产业集聚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周边产业,周边产业与集群产业发展互补局面。

——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通过整合资源、挖掘自身潜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开放文化市场,积极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本市文化产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与重组,积极加强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文化的两种属性,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任务,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展现巴渝文化魅力。

第五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总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十百千万”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高地、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实施10个西部一流的市级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产值10亿级和100亿级的大型文化企业,年增加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产业规模和产品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建成10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具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和100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培育10000个中小文化企业。在优势行业上形成前端研发、中端拓展、后端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对产出增长贡献值的比重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三大层次增量贡献值的比重调整为25∶20∶55。

——形成创新水平高的品牌群。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研发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5%,打造形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40个以上。

——文化产业综合效益更加凸显。文化产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2万个,2015年末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度显著提升,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更加凸显;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6%以上。

第三章优化产业总体布局

第六节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各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总体构架。

“一核”,即以主城九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核心区。依托主城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旅游、会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把主城九区打造成全市十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分别在CBD片区、两江新区及西部新城等区域,布局十个西部一流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差异化发展的国家级及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极核,引领全市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注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全市支柱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

“两带”,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一是在推进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过程中,依托白鹤梁、白帝城、石宝寨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旅游与文化发展充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继续大力推进三峡文化产业富民工程,策划、建设数个市级及一批区县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做大做强三峡文化旅游。二是依托渝东南特色生态文化与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渝西石刻、宗教遗址、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成渝区域合作、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川渝、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合作与对接,着力培育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强化成渝经济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积极融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带。

多节点,依托各区县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各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形成若干特色文化产业“节点”。重点打造大足石刻景区、江津民俗文化影视基地、黔江土家休闲生活体验区、酉阳桃花源民族文化产业园、长寿湖景区、万州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巫山三峡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展示中心等若干重大项目及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各节点在所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支撑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图1 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布局示意图

第四章优先发展重点行业

加快构建全市“442”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内容、文体会展4大新兴文化行业,着力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演艺娱乐4

大传统文化行业,积极培育文化商品制造、艺术品创作和交易2大行业,促进文化产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第七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业

一、发展目标

依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等行业,加快推进文化创意载体建设,到“十二五”末,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二、主要举措

发展文化创意重点业态。立足重庆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由“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充分发挥重庆高校、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优势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辅以装潢、图文制作、建筑模型等相关行业。

推进文化创意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基地和园区建设。以主城为核心,在CBD片区、两江新区及西部新城等区域,重点建设南滨现代文化产业园区、解放碑时尚文化城、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北碚时尚文化城等文化创意平台。对区县特色创意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巴渝风情文化创意小镇、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渝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平台。

专栏1 “十二五”文化创意重点项目

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黄桷坪艺术园区、南滨现代文化产业园、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巴国城婚庆创意产业街区、巴渝风情文化创意小镇、渝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第八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一、发展目标

充分依托境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合作,凸显重庆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市场推广,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打造西部领先的文化旅游高地,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举措

优化布局,凸显特色。依托重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结合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桥、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重点开发颇具特色的三峡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巴渝民俗文化旅游以及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出6条特色人文旅游线路、5条抗战遗址旅游线路、9条红色旅游线路,逐

步形成“一圈、一带、两翼”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一圈”指主城区,主要依托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主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一带”指长江三峡,主要依托三国文化、巫巴文化等三峡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丰都鬼城、巫山古人类遗址等文化资源,打造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发展带。“两翼”即依托大足石刻、潼南大佛寺等文化旅游资源,在渝西片区打造宗教文化旅游西翼;依托乌江画廊、黔江号子、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秀山花灯艺术等自然民俗文化资源,在渝东南片区打造全市自然民俗文化旅游南翼。

加强合作联动发展。依托区域性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区域性文化旅游联动发展。一是依托长江三峡,加强与湖北合作,共同开发三峡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三峡文化旅游业。二是依托渝西片区宗教文化资源,加强与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合作,积极推动大足石刻与敦煌石窟的旅游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的宗教旅游区域。三是依托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湘西、黔北等地合作,策划、包装各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四是加强与媒体合作,提升全市文化旅游知名度。整合重庆媒体资源,制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重庆文化、旅游的形象促销专题片。加强与全国及国际主流媒体合作,采取阵地促销、节会促销、网络促销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推动重庆文化旅游项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内容,延伸产业链。深入挖掘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创新旅游服务内容,加强旅游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支持建设重庆旅游商品展销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市场、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等,着力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品牌。把学术活动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鼓励各类学术机构到相关领域文化旅游胜地召开各种学术论坛、专业研讨会等,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图2 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布局示意图

专栏2 “十二五”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重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红色经典旅游区、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重庆摩谷、重庆抗战文化遗址长廊、磁器口古镇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万州天仙湖文化娱乐休闲公园、重庆合川钓鱼城文化产业示范园、潼南县大佛寺文物风景区、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丰都鬼城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忠县白公祠综合景区开发、奉节县夔州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

第九节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内容业

一、发展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数字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广告等数字内容产品,加快培育一批数字文化内容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数字文化内容产业集群。

二、主要举措

加强传统内容与数字技术融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与电影、电视、报纸、艺术、游戏等传统内容产品结合,全力打造包括数字游戏、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艺术、网络服务、内容软件、数字出版与典藏等数字内容产品。

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来渝投资。支持引进国际知名动漫创作室、影视特效数字工作室、游戏开发商、数字传媒商、内容运营商来渝投资办企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本地企业加快提升应用技术开发和运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数字内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数字文化内容产业集群。合理规划、布局数字文化内容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构建数字文化内容产业集群。依托重报集团、大渝网、华龙网等媒体网络,依托视美、天健、水星、华龙等动漫基地,吸引一批数字内容企业入驻高新区、两江新区发展数字文化内容产业,着力将两江新区打造成为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数字文化内容产业集群。

专栏3 “十二五”数字文化内容重点项目

重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天健创意产业基地、北碚动漫网游创意园、重庆华岩动漫产业园、西部新媒体数字集成中心及重庆电子商务城、大渝网门户服务平台等。

第十节大力发展文体会展业

一、发展目标

依托文体会展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会展活动,培育和引进知名文体会展品牌,不断壮大重庆文体会展业,将重庆建设成西部“会展之都”。

二、主要举措

深度开发会展活动。整合全市体育场馆、会议展馆资源,举办各类会展活动。坚持把会议论坛、重大赛事、文化活动、产品销售与展览展示有机结合,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文化产品等优势产业,整合各类资源,多层次开发会展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营销、网上展览会等新兴业态。

培育知名会展品牌。提升文化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继续办好重庆艺术节、西部动漫节和全球采购会、渝洽会、高新技术博览会、国际汽摩博览会、“重庆读书月”等品牌会展活动。依托区县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永川国际茶文化艺术节、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三峡移民文化艺术节、黄桷坪文化艺术节、万盛夜郎风情

节、秀山花灯艺术节、磁器口春节庙会、大足宝顶香会、丰都鬼城庙会等会展节庆活动,构建多元化会展经济体系。

合理布局会展活动。在全市“一圈多点”总体空间格局下,合理布局体育场馆、会展场馆等设施,促进场馆设施建设与会展活动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以重庆规划展览馆、重庆国际会展中心、西部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为支撑的重庆会展核心经济圈。依托万州三峡库区中药材城,举办专业医药会展,使其为长江中上游最有影响力的中药材展销中心;依托大足五金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大型专业博览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发挥黔江在渝东南的区位优势,建设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

专栏4 “十二五”文体会展重点项目

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峡国际会展中心、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中心项目等。

第十一节着力提升广播影视业

一、发展目标

大力推动内容产品生产、有线网络发展及新媒体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影视剧制作公司,打造影视剧拍摄基地,力争到2015年形成传统媒体产业和新媒体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广播电视产业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在本地市场份额每年同比增长10%,受众收视率排名进入全国五强,基本实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二、主要举措

着力推动内容产品生产。加大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创作力度,提升作品质量,促进全市广播影视业跨越发展。着力挖掘巴渝文化资源,制作彰显重庆特色的影视作品,提升重庆广播影视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电视剧创作生产达到50部1000集、电影创作生产达到20部、纪录片创作生产达到50部,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达到15万小时。

加快发展有线网络。把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广播影视产业的战略重点加以培育,加快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转换,开展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NGB)试点建设。加速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拉动上游内容创作生产,扩大下游消费市场。

着力培育新业态。依托重庆作为“中国互动新媒体网络与新业务科技工程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等优势,争取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重庆,着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研发。搭建全国领先水平的新媒体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应用平台,逐步把新媒体新业态培育成广播影视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网络广播影视,进一步完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统一运营体制,

健全与网络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与运营模式。

培育影视剧制作公司。采用合资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影视制作产业,培育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提升电影、电视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组建重庆电影集团,打造依托广电媒体、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支撑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推出20部精品电影,3—5部获得国际国内电影奖,全市实现年均电影票房4亿元。

打造影视剧拍摄基地。按照“一核多点”,影视剧制作+影视拍摄基地“双轮”驱动的布局思路,以中国国际影视城为核心重点发展影视剧制作产业,着力打造大足龙水湖、江津民俗文化、武隆乌江、黔江濯水古镇、彭水民俗文化、渝北龙兴古镇、长寿湖、三峡万州等影视基地拍摄点,建设成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影视拍摄视基地。

专栏5 “十二五”广播影视重点项目

重庆数字媒体中心、重庆网络电视台、NGB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手持移动多媒体项目、中国国际影视城、大足龙水湖影视基地、江津民俗文化影视基地、黔江濯水古镇影视基地、武隆乌江影视基地、彭水民俗文化影视基地、渝北龙兴古镇影视基地、长寿湖影视基地、三峡万州影视基地等。

第十二节着力提升出版发行业

一、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加快出版发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到“十二五”时期,出版发行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数字出版基地,力争行业销售收入、年生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行业和全市经济平均水平。

二、主要举措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结构调整的主线,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约化重组,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出版、印刷、发行、衍生“四大产业”体系。一是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加强原创作品生产,调整优化报刊图书出版结构,注重内涵发展,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特色型、品牌型、效益型转变。二是培育龙头企业。落实集约化战略,强化龙头企业在四大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版产业,要全力支持出版集团打造百亿集团,确保3家出版社在“全国百强”中保级升位,积极培育五大品牌报刊集群。发行产业,要在推动新华集团打造百亿集团的同时,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

健全出版发行市场体系。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力争到2011年底实现报刊改革全覆盖。督导转企后的出版单位“改制”,使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二是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本、技术、人才、出版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机制,发挥市场在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

区、跨所有制”战略重组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基础作用。三是优化市场布局。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进一步形成多元平等竞争的所有制格局。以动态配置书号、有选择地支持报刊更名等方式推进出版单位调整市场定位,形成读者细分、产品互补的“专精特新”的市场格局,减少同质竞争,凝聚核心竞争力。四是建设市场载体。打造西部一流的新华物流中心(二期物联网)和书刊批发市场,建设远郊中心书城及社区、农村的基层发行网点,形成四个层次构建的市场载体。五是推进市场营销。一手抓“引进来”,力争每年举办1至2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出版物展销活动;一手抓“走出去”,每年组团参与1至2次国际书展,进一步提升重庆新闻出版的辐射影响力。

打造满足多元化产品。一是打造出版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和经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发行文化品牌。启动实施“十二五”十大出版工程和十大经营性报刊工程。确保一批精品陆续面世,形成重庆出版的民生导向、优势品牌和特色定位。二是丰富出版品类。以倾斜配置出版资源等方式,大力推动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一个内容多种介质的全媒体发布,形成书报刊碟网、纸质、电子、视听读物等样式齐全、品类新颖、百花齐放的格局。三是扩大出版规模。力争每年全市新出图书增加500种以上;全市报刊期刊印量增加40万份(册)以上,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增长50%以上,使重庆出版规模、质量整体提升。

加快出版发行基地建设。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托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依托出版集团、新华集团在主城区的出版、发行、销售网络打造图书出版发行基地,加快建设南滨路出版传媒创意中心、渝北传媒产业园和物流发行配送基地。依托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区域性大型书城和出版物发行物流中心。重点抓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平台建设,以完善电子出版产业链为方向,积极引进中文在线、汉王科技、雅昌集团等国内新闻出版领军企业,积极支持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电脑报》、腾讯大渝网、《商界》等市内数字出版企业向基地聚集,并规划引导黔龙、重报、华林等印刷企业发展配套。

专栏6 “十二五”出版发行重点项目

重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新闻出版传媒产业中心、重庆光盘制作中心、新华畅快物流等。

第十三节着力提升印刷包装业

一、发展目标

不断提升印刷包装技术水平,突出重庆特色,向精细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变,“十二五”时期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引领西部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

二、主要举措

提升印刷包装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印刷包装设备,大力发展彩色印刷、高新技术印刷,加

快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印刷包装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产品质量,降低行业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引进光盘生产线,加快光盘复制业发展。

促进印刷包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印刷包装龙头企业吸收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较好的中小型企业,组建集约化印包集团。鼓励企业跨地区经营,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包装企业,全面推进民营印刷包装企业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包装基地和园区,提升我市印刷包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行业布局。主动融入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园发展,以江津现代印刷包装物流基地与渝北印刷包装基地为“两极”,重点围绕玖龙纸业等重点项目进行配套和产业延伸,积极带动其下游印刷包装及物流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构建以万州、涪陵、长寿为中心的库区印刷复制产业带,着重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业;以黔江区为中心的渝东南印刷复制产业带,并依托民族服饰、饰品、用具等生活装饰特色,发展“民族生活装饰印刷”服务产业;以永川、合川为中心的渝西印刷复制产业带,围绕一小时经济圈各项产业需要,积极内引外联,促进资源、资本、业态的优化集聚,打造以非公经济为主的包装装潢印刷产业集群。

专栏7 “十二五”印刷包装重点项目

现代化刊物印刷及物流集散基地、重庆现代印刷包装基地、重庆日报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峡印务包装产业园区。

第十四节着力提升演艺娱乐业

一、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演艺主体与演艺品牌,有效整合演艺场所资源,加快剧院建设,优化演艺环境,逐步建立健康有序的演艺市场,提升全市演艺娱乐场所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促进演艺娱乐业繁荣发展。

二、主要举措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重庆市演艺集团在演艺市场上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网络、娱乐、演艺场所资源整合重组,采取收购、兼并、重组或连锁、加盟等方式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演艺娱乐团体、开办演出机构、举办演出活动,支持民间艺人组建微型演艺娱乐团体。

积极打造演艺娱乐品牌。支持原创性、有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积极的文艺表演作品的创作、生产及营销,提高演出单位的品牌竞争力,打造演出市场知名品牌。加强文化交流演出,积极推动《渝美人》、《印象武隆》、《梦幻桃源》文艺表演精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重庆本土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依托国际马戏城、国泰艺术中心等演出载体,打造1—2台常年性大型文化旅游演出节目。统筹城乡文艺演出,继续开展“城市文化下乡”与“农

村文化进城”活动,着力提升铜梁龙舞、土家族摆手舞等演出水平,塑造特色鲜明的文艺品牌。积极扶持培育重庆本土娱乐企业发展,力争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KTV、量贩式综合性娱乐城。

加强剧院建设与资源整合。按照“一核三片四级”的布局思路,以主城为核心,以CBD片区、两江新区、大学城片区为重点,以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中心乡镇四级演艺场馆为基础,建立健全全市演艺娱乐场馆体系。鼓励各区县和民营企业建设各类演出剧院,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场馆,维修、改建、开发闲置场馆,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盘活国有演出场馆资产,整合场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演艺娱乐环境。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演艺娱乐市场体系。整顿演出市场秩序,建立全市统一的票务平台。加强演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经营内容,净化经营环境,大力支持积极健康的演艺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提升演艺娱乐项目的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引导演艺娱乐业向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专栏8 “十二五”演艺娱乐重点项目

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濯水古镇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国际马戏城、区县影剧院、乡镇演出舞台。

第十五节积极培育文化商品制造业

一、发展目标

重点围绕文化用品与特色历史文化产品制造,通过建设文化商品产业园,打造特色文化商品品牌,延伸文化用品制造产业链条,促进全市文化商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引导带动相关产业提档升级。

二、主要举措

建设文化商品产业园。按照“一园多点、百花齐放”的布局思路,依托规划建设的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园项目,吸引主城区较为分散的文化商品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规模有实力的文化商品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不断壮大文具及办公用品等传统文化用品生产规模,鼓励入驻企业研究开发适应现代办公需求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用品。充分利用全市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基地,提升重庆文化商品制造业的形象和实力。

打造特色文化商品品牌。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展现文化内涵,提升产品质量,展示重庆文化特色,形成特色文化商品品牌。重点依托綦江农民版画、大渡口剪纸艺术、梁平竹帘和年画、铜梁龙艺术品、永川蝴蝶画、永川竹工艺品、荣昌折扇、荣昌陶器、开县临江折扇、重庆蜀绣、万州丝绸、万州木梳、大足石雕石刻艺术品、三峡石、黄杨木雕等特色民间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商品品牌。同时通过市场扶持与培育,做大做强

大足石刻工艺、乌木工艺、重庆漆艺、手工渝绣等非物质文化特色品牌。

延伸文化用品制造产业链条。坚持将文化用品制造业融入大工业、大市场的格局,支持文化产业各门类间以及与旅游、服装等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文化用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结合旅游业,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提高产品的纪念价值与实用性,在增加旅游魅力的同时壮大文化用品制造业规模。

专栏9 “十二五”文化商品制造重点项目

重庆文化旅游商品创意产业园

第十六节积极培育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业

一、发展目标

深度挖掘重庆文化资源,鼓励发展艺术品创作和交易,到2015年,依托产业的快速发展,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中心。

二、主要举措

依托黄桷坪艺术园区、四川美术学院和市工艺美术协会等平台,深度挖掘重庆文化资源,支持当代艺术和工艺美术业发展,重点发展绘画、书法、雕塑和具有重庆优势和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积极扶持和引进工艺美术工作室,建立多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扶持艺术品拍卖、交易、鉴赏、展览等中介组织,建成重庆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等交易市场,规划建设一批艺术品交易卖场、艺术创意工作室、艺术品交易中介机构,通过举办主题沙龙等活动,为重庆的原创艺术品提供交易展示平台,进一步繁荣重庆艺术品交易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行业发展,培育艺术教育、创作、鉴定、交易、会展、文物艺术品开发等产业链。加强策划包装和营销推广,制定出口退税、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工艺美术品出口。

专栏10 艺术品创作和交易重点项目

重庆当代艺术馆、重庆艺术品交易中心、川美·创谷、重庆书刊交易市场等。

第五章发展保障措施

第十七节加强政府引导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成立重庆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区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文化产业深入发展。健全重大决策的论证、听证和评估等制度,以及文化消费评价与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重点围绕

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非遗保护与开发、市场培育和管理等内容进行研究,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与实践,鼓励合理、健康的文化消费,将文化产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文化部、中国工商银行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通知(文产函〔2010〕1031号)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通过税收、金融政策调节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第十八节强化要素保障

——出台鼓励投融资政策。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和信贷担保平台,鼓励社会闲置资本、风险投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机构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文化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份额,奖励扶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用地。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等方式,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旧城改造和城市拓展区建设用地中,预留用地指标;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民居、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街区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企业,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产业项目,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暂不征收土地收益。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国内交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重庆特色、操作性强的地方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设,清理和修订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推动出台《重庆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第十九节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引导、辐射作用,鼓励、扶持文化产业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产业之间的融合。借助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汽摩业、网络数字业等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成熟形态,选择优势领域,推进文化与支柱产业和关联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发展渠

道和消费模式。

——坚持产业内的融合。挖掘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开发潜力,提高文化产业软实力。坚持内容和形式创新,率先促成文化与旅游、会展、体育融合,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加快文化作品向文化商品转化。推动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与上、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产业门类,加大外围层和相关层的比重,形成整体发展的竞争优势。

——坚持产业与科技融合。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借助“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

第二十节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强市目标,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对外交流服务平台,推进政府间合作、深化企业间合作,鼓励中介服务机构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重庆与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层次,积极引进资金雄厚、管理经验先进的文化企业进驻重庆发展。

——支持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建立重庆文化对外文化产品交流项目库,支持重庆文化企业及产品进入文化部重点产品出口名录,鼓励和扶持动漫、杂技、图书、艺术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加强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研究,争取建立重庆对外文化产品交流信息中心,积极帮助文化贸易企业对接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支持重点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制定奖励、扶持、出口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开拓海外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输出。支持重庆电影集团采取合资合拍、节目交流等方式,推动重庆影视作品走出去;支持重庆演艺集团等企业在海外建立演出基地,着力推出重庆文化精品。

第二十二节健全评价机制

建立宏观调控部门牵头、统计部门支撑、有关部门和地方相互协作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发。建立健全全市文化产业动态监测制度体系,加强以市场交易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定期消费者需求倾向调查制度与宏观监测点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加快文化产业各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和实施,开展文化企业等级评估和资质认定工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级制度。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科学制定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及统计口径。积极开展文化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掌握文化市场、文化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信息,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依据。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0c4289587.html,/wenzhang/html/?942.html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行性报告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休闲旅游、体育等行业。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近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北京、重庆两地单位联手合

作,拟发挥各自广泛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的优势,联合在巴南区惠民街道建设“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一、基地发展定位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基地主要建设项目为中国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国际书画家之家、文艺广场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研发企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旅游中心和人们消费、休闲娱乐天堂。 二、基地投资计划 基地计划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厦10万平方米,中国文化创意

重庆某文化产业公司岗位职责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岗位职责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下设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书记、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综合办公室、业务指导室、市场营销部、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亿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各部门职责规定如下: 一、董事会 (一)组建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所属的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亿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并依法设立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为集团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红岩联线领导、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歌乐山文化实业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设董事长、董事,行驶重大决策的抉择权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二)职责范围

1、制定、修改、废止董事会章程。 2、审议、决定集团公司提交董事会的规章制度。 3、选举和罢免董事长、聘任和解聘董事。 4、聘任与解聘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5、决定集团公司的运作模式、方向、规模、目标及发展规划。 6、决定集团公司的项目打造的计划和方案,包括项目的经费筹集。 7、审议集团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 8、决定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工作人员的编制定额和福利待遇标准。 9、管理集团公司的资产与基金。 10、决定集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审议集团公司运作发展的质量和员工的考核奖励。 12、决定集团公司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工作制度 董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通过召开董事会会议,对集团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讨论,由董事会集体做出决议,并监督实施。 二、监事会 (一)组建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研究-行业管理、行业概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研究-行业管理、行业概况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与监管。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能为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本行业还受到各个省市地区宣传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各省市地区的宣传部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和部署属地内的宣传工作;负责指导、协调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协调推进文化产业工作。本行业同时受到主要下游行业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主要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 对本行业进行引导和协调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是演出经营主体和演出从业人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组织演出行业市场调研,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建议;开展演出行业技术、服务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制订行业自律规范,调解会员因演出活动发生的纠纷;

组织国际国内演出行业交流活动;举办中国国际演出交易会和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是隶属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下设有灯光、音响、剧场技术等8 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高舞台美术创作、教学、研究和舞台科技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艺术事业而努力。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主导协调全国演艺设备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组织制定演艺设备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开展检测认定工作等。 2、法律法规 中国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招投标、行业资质管理、行业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本行业进行规范,具体如下:

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SWOT及发展思路

江苏商论2011.1 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 SWOT 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 ●张玉蓉,郑 涛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产品;SWOT 分析;发展思路[摘 要]21世纪是充满创意的时代,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发展迅速成为了 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新动力。本文首先阐明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内涵,然后对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了深入的 SWOT 分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培育研发基地、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提 出了发展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具体战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1-0147-03 [基金项目](1)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CSTC ,2010CE0131);(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SKH09);(3)重庆交通大学博士基金项目;(4)重庆交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张玉蓉(1975-),女,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创意旅游、旅游经济。郑涛(1976-),男,汉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交通。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度和集成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在资源紧张、传统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日益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发展也成为了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内涵 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由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来,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吸引物和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而形成的产品。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有别于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产品具有新颖、独特、互动、渗透力强的特点,其核心特征是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创意旅游价值。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高度的互动性,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是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及文化品牌的根本要求。 二、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发展的SWOT 分析(一)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发展的优势 1、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发展与 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重庆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三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重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多样性、开放性的人文精神,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依托深厚的巴渝文化底蕴,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不断发展。近年来,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园、创意设计工作室和民俗文化体验区的发展取得一定突破,一批以展示巴渝建筑风貌、传达巴渝文化内涵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区也逐步发展起来,如:磁器口、洪崖洞和巴国城等。 2、经济基础坚实。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属于第三 产业中知识型、智能型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型、智能型现代服务业会得到蓬勃发展。200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GDP 达57098亿元,人均GDP 达2986美元,经济发展正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知识型、智能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迅速发展。 3、产业基础雄厚。重庆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 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市GDP 的84.9%,以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基础雄厚、 147

2018-2022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8-2022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出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与城乡统筹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创作生产、现代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保障“六个体系”,构建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格局和良好生态,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2018年8月1日,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作推进签约仪式在雾都宾馆举行。市文化委与17个区县、9所高校、3家银行机构、9家投资企业分别达成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其中与区县政府签约共建各类文化旅游项目预计投入资金950亿元;与3家银行签约获得授信额度300亿元;与9家投资企业签约获得1850亿元的意向投资资金。 (二)“文化+”发展形态 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意味着文化产业迈向“升级版”的融合发展新阶段。跨要素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内融合”,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跨行业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外跨界”,当前,“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涌现。跨平台融合是文化产业的“空间重塑”,“文化+互联网”就是典型代表。 (三)三大机遇 机遇一,人们收入提升,在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也具备了后发优势;机遇二,互联网时代,人文交流活跃期,具有文化产业的技术支撑和拓展优势;机遇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与精神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来讲,具有战略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优势。 二、不利因素 (一)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 目前重庆市文化企业90%以上为小微企业,全市产值1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不足百家,至今没有收入上100亿元的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无一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由此可见,重庆市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二)发展瓶颈尚未解除 重庆总体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欠发达地区,重庆文化建设也在“爬坡上坎”,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特别是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度、通达度、社会参与度不够;文化产业增速在经济新常态下回落,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不够;文化创作生产原创力不足;书报刊印数下降,传统媒体广告经营艰难;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预防性不足,文博系统运行相对封闭;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比重没有明显提升。 (三)文化产业品牌缺失 近年来,重庆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个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总体上还处于粗放阶段。虽然除四大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民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国外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四、国内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五、国内外典型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2年5月11日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被明确提出首先是在英国。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一定义阐明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和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力。 而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其2002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了创意产业范畴。 创意产业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承载的内容需要富有文化的内涵,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在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可以说,创意产业在内容上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文化

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已延伸到“创意产业”领域,并将其分为商品、服务和知识产权三项。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将创意产业解释为,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由于其文化内涵性,在一些地方,创意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的内涵十分丰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都不太相同。大体上,世界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主要有四种:日本、英国和新加坡的创意产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版权产业;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国香港特区的创意工业。 表1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策划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三章项目差不多情况 第四章要紧建设工程 第五章基地招商范围 第六章基地功能 第七章基地经营治理 第八章建设资金筹集与经济效益预算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章结论和建议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制造财宝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休闲旅游、体育等行业。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制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不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近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进展,北京、重庆两地单位联手合作,拟发挥各自广泛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的优势,联合在巴南区惠民街道建设“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一、基地进展定位

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进展定位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重庆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 基地要紧建设项目为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国际书画家之家、文艺广场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研发企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进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旅游中心和人们消费、休闲娱乐天堂。 二、基地投资打算 基地打算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厦10万平方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中心20万平方米,文化创意企业创业孵化中心10万平方米,相关配套服务区20万平方米。 资金投入上,首期投入5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并按照现代企业治理规则,成立专业项目公司,负责基地建设、治理和运行。同时依照项目需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助、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渠道,组织建设资金;在条件同意时,汲取部分社会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筹集建设基金,确保项目按时

20192020年度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

2019-2020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 注:排名不分先后,前20家为市级示范园区序号园区名称申请单位 1 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 2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 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 3 上海8号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八号桥房屋租赁有限公司 4 德必易园上海德必易园多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5 800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八佰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6 上海天地软件园上海天地软件创业园有限公司 7 M50艺术产业园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8 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上海花园坊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9 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上海紫竹数字创意港有限公司 10 中广国际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11 南翔智地上海南翔智地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2 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上海金山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发展有限公司 13 创异工房上海佳利特实业有限公司 14 中国梦谷—— 上海西虹桥文化创意产业园 上海五天实业有限公司 15 越界·田林坊上海锦与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6 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上海睿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7 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IF如果) 上海昇禾水润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18 智慧湾上海智慧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9 海阔东岸文化创意园上海林泉高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 术界创e园上海术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1 中国移动互联网视听产业基地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2 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上海证大喜玛拉雅有限公司 23 张江创星园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有限公司 24 波特营文化创意园区上海圣博锦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5 上海双创产业园上海双创产业园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26 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商务有限公司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国外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四、国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五、国外典型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2年5月11日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被明确提出首先是在英国。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一定义阐明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容是文化和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力。 而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其2002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围的经济部门,认为、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了创意产业畴。 创意产业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承载的容需要富有文化的涵,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在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可以说,创意产业在容上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园区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园区:TOP1:中新天津生态城 TOP2:湖南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 TOP3: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 TOP4: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 TOP5:佛山1506创意城 TOP6: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 TOP7:山东省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 TOP8:天津凌奥创意产业园 TOP9: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 TOP10:新疆7坊街文化示范园区 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发展潜力园区提名:·新区创新 ·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 ·祁连玉 ·省青羊绿舟 ·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 ·宋城民俗文化一条街 ·老北市文化园 ·大坪文化 ·市星海湖文化产业园

2012年最受关注十大园区: TOP1:798艺术区 上榜理由: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这里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经常举办重要的国际艺术展览、艺术活动和时尚活动,吸引了众多世界政界要人、影视明星、社会名流到798参观。艺术区平均每天都有多个艺术展开幕,每天都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着798特有的艺术氛围,各大国际品牌如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法国靡西、意大利DIOR、欧米茄、宝马汽车、中国雅虎门户网站等都在这里举行过宣传推广活动,798艺术区品牌已经形成,它已经成为崇尚时尚商家的首选。 在2012年,围绕着798艺术区物业涨租金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仅最近几个月就有世纪翰墨画廊因为798租金大涨离开、和798时态空间因房租的问题没有和798物业达成协议,而被物业锁上大门的消息。面对这样的矛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呢?如果让那些没有资本实力的艺术家最终不得不慢慢离开了这个他们一手营建出来的区域,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双刃剑,没有了艺术家的艺术区,它的吸引力何在呢? TOP2:田子坊 上榜理由:田子坊位于中国市泰康路210弄,有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其展现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上海亲切、温暖和嘈杂的一面。在2008年,上海田子坊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今年尔冬强艺术中心搬离田子坊的消息,引发了业界艺的广泛热议与思考。艺术不能仅以租金来论去留,园区管委会应该出面与房东协商,给艺术家们保留一片天地,善待那些曾

创意产业的项目策划建议书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 目 建 议 书 北京都市进展研究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议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三章项目差不多情况 第四章要紧建设工程 第五章基地招商范围 第六章基地功能 第七章基地经营治理 第八章建设资金筹集与经济效益预算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章结论和建议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制造财宝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休闲旅游、体育等行业。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制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不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近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进展,北京、重庆两地单位联手合作,拟发挥各自广泛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的优势,联合在巴南区惠民街道建设“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一、基地进展定位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进展定位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重庆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

重庆长江文化产业带提升报告

重庆市长江文化产业带提升报告 (结题评审稿) 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2017年10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节指导思想 (3) 第二节特色与瓶颈 (4) 一、发展概况 (4) 二、基本特色 (4) 三、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及其瓶颈 (5) 第三节理念与原则 (7) 一、统筹发展 (7) 二、彰显特质 (9) 三、跨界融合 (10) 四、绿色发展 (11) 五、差异化管理 (12) 第四节战略目标 (13) 一、建构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13) 二、全面实行“文化+”的发展战略 (13) 三、全力打造“文化用品制造之都” (14) 四、精心营建“设计之都” (13) 五、积极建设培育创意人才的国家级基地 (14) 第五节重点目标 (15) 一、加大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项目的建设 (15) 二、加快历史与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 (16) 三、推进大中型娱乐与旅游、休闲相融合的项目开发 (16) 四、培育和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16) 第六节一般目标 (18) 一、强化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深度融合 (18) 二、加强文化与工业项目的融合 (18) 三、加强文化与现代农业及农村项目的融合 (19)

四、加强艺术原创与作品开发 (19) 五、推进艺术设计类项目全面布局及其审美水准的提升 (19) 六、推进文化创意与现代传媒的深度融合 (20) 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20) 八、加大文化娱乐与科技融合的力度 (20) 九、开拓与发展文化体育类项目 (21) 十、推动文化与艺术节庆的开展 (21) 十一、建设规范化与创意型文化市场 (22) 第七节建设与提升举措 (23) 一、构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机制 (23) 二、强化与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 (23) 三、完善政府资助机制 (23) 四、完善督查、评估与考核制度 (24) 五、实施科学统计与评估 (24) 六、加强金融支持及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24) 七、成立重庆市文化产业研究与合作中心 (25) 八、加大文化项目的引进力度 (25) 九、大力培植市场主体 (25) 十、强化文化市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26) 十一、引导和加大文化消费的力度 (26) 十二、强化文化产业内部的行业自律 (26) 十三、科学安排计划的实施 (27) 附录:各区县文化产业规划项目 (28)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这些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都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而信息艺术设计运用的信息科技手段使得创意产业获得更为广阔的领域的发展与呈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参与,这样也就构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 (1)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在20 世纪90 年代,英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借助创意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英国凭借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产业里个人才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设立的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协调指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上政府的购买扶持,在10 年之内,创意产业在英国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809 亿英镑。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约有122000 家公司注册。到2002 年6 月,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90 万,并继续增长,成为英国解决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信息艺术设计的发展,引起了创意产业中业务范围的拓宽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数据通信、可视电话、计算机通信、交互式多媒体应用、互联网、遥测技术、数字电视广播等等。通信行业与新闻媒体、语音视频、电影、音

乐、数据库等与信息技术行业紧密 结合,信息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在美国,由于注重法制与出自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也被称为“版权产业”,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2006 年由经济学家完成的关于版权产业的经济报告中证实――版权产业在对经济实际增长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版权产业都超过了美国其他经济行业,继续成为美国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数据显示在2005 年,核心版权产业贡献了美国经济12.96%的增长率,而全部版权产业则贡献了23.78%的增长率。他们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销售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 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占据40%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增值、就业水平和海外销售三方面持续增长的趋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引领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地位。面对版权产业的状况,美国产业界深深感到:过去24 年,版权产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21 世纪,当新的信息技术支持版权产业的发展时,将带来的是版权产业新的驱动力。 (3)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确立“文化立国” 的方针,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 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9 年2 月,韩国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对文化产品的计划、开发、制作、生产、流通、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划分类型

一、艺术型 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 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二、产业型 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 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创意产业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 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三、混合型 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四、地方特色型 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此外,按照影响范围来分又有国际型、国内型和地区型;还可按

园区最初的形成分为自发形成和政府运作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我国还是一新生事物,发展变化快,园区类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晰,在这进行的类型划分仅是根据当前的一些情况进行的划分,今后随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逐渐成熟,园区类型的划分将会进一步完善。 五、休闲娱乐型 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深圳市壹玖捌零产业集团是深圳的产业新城开发运营商,致力于成为中国产业新城有影响力的企业,坚持“一企业一亮点一产业链,构建产业价值一体化平台”的理念,确立以产业新城为核心产品的业务模式。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以“创意带动文化经济发展,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探究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状况与方式

探究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状况与方式 发表时间:2012-05-24T17:06:58.1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黎莹[导读]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重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亮眼的成绩,规模也逐渐扩大。 黎莹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系重庆 400001)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本文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12年度科研培育项目“重庆市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编号2011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2009年重庆文化产业“六大基地十大项目” 建设持续推进,重庆市已构建起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平台全力发展重庆文化产业,促使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融资成为了困扰重庆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一问题,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全力推进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融资现状方式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产业由于“轻资产重创意”的产业特性,以智力型的虚拟资产作为担保抵押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有实力上市的企业外,多数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融资瓶颈。 一·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发展状况 文化企业大多具有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尤其重庆市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据调查,85%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其中47%左右的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获取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极不规范的民间借款或内部集资。此外,尽管重庆的文化企业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也组建了文化担保公司,但是由于专项资金仍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更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益。不解决融资这一难题,就很难谈重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据初步统计,仅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就需要投入资金 365亿元,推进和实施这些项目不可能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重庆市文化企业应立足于打造和建立直接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以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支持,突破和解决长期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没有实物抵押,是我市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目前,为解决该问题,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创新性开发了以版权、播映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来帮助中小文化企业融资,该模式也开全国先河。针对可抵押的资产不在重庆的企业,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则开创了“委托买卖+公证”新模式。该模式让企业把他市的资产委托给重庆市担保机构进行公证买卖,使企业达到担保条件。 随着融资平台的的搭建,2011年9月,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深度合作,成功完成5年期14 亿元中期票据的注册,并于近期成功发行首期6亿元。随着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十二五” 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文化企业对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在当前银根紧缩的环境下,低成本、大规模地实现14亿元的融资十分不易。 二、多渠道融资,突破资金缺乏瓶颈 为有效的解决重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了一个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主要通过进行六个方面的平台建设和探索,包括融资担保平台、公益基金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票据流贷平台、投资基金平台和财务公司平台,着力构建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融资担保平台 2010年4月,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主要承担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通过开展中小文化企业筹资与信贷的担保,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这一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平台的搭建、放大、吸收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挥担保资金杠杆作用,优化文化资源与资产,促进重庆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公益基金平台 2009年8月,由重庆市政府出资400万元成立的重庆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完成登记,为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功能一是通过开展广泛地各种公募资金活动,具体资助并扶持各类优秀文化艺术项目,有效引导和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求;二是通过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基金会运作,把社会上有意资助文化发展的分散资金和资源集中整合起来,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发展中去,在为促进重庆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的同时,有效地帮助资助者实现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愿望;三是通过对原创性、创新性、实验性文化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有力地促进重庆市文化团体和文化新人的成长,吸引更多优秀原创的文化项目向重庆汇集。 (三)产权交易平台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产物。在重庆市成立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要以文化产权、文化版权等交易为核心,结合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势头,整合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经纪、信息等在内的各类服务要素,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产权信息服务、投行融资服务、增值服务等相关的服务模式。 (四)票据流贷平台 重庆市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些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导致抵押担保品缺乏,融资难度大。对这些文化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流动资金问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出于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因素考虑,向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贷款困难。因此,要解决以上的问题,票据流贷平台的搭建必不可少。 通过票据流贷平台的专业运作,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贷款风险,使得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意愿,但又止步于风险的银行有了一个有效的介入文化产业的途径;另一方面,使得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文化企业有了新的融资渠道,能有效缓解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的短期资金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