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概要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概要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概要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概要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宁狮岭学校董伟国

教学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浙教版《科学》四下第四章观察研究岩石的起点课,本课即是对学生已有对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也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

本节课有两个活动内容组成。“观察研究岩石”和“给岩石分类”。我这堂课在设计思路上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指导学生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观察,从而最终顺利的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式;

3、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岩石和教师自己准备有显著特征的岩石;

2、准备放大镜、榔头、铁钉、纸等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夹竹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带有生字的句子。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体会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走近作者,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与感悟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体会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作质疑性阅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夹竹桃。 2、“夹”字正音,读第一声,学生齐读课题。 3、(屏幕显示夹竹桃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花和叶,发现了什么?夹竹桃的叶子像竹叶,花朵像桃花,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做“夹竹桃”。季羡林老先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就来读一读吧。 二、读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屏幕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再想一想,围绕夹竹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生朗读: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学生自由交流“课文围绕着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4、屏幕显示第一小节文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看了这句话,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 三、解疑,探究“韧性” 1、快速浏览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解开疑问。提醒学生在浏览时,拿起笔在关键句子上做记号。 2、学生交流并引出最后一节: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韧性”,齐读这个词。 3、品读第4小节。 ⑴默读第4小节,边读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⑵学生自由交流 ①预设双重否定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 比较句子: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天都迎风吐艳。 为什么不这样写?(引导学生发现双重否定句在表意上起了强调的作用)展开想象,引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看不出—— 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看不出——

一年级上册语文 识字8小书包教学反思1 人教部编版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是一首轻快、开朗的儿歌组成。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儿歌节奏晦涩,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为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爱护文具,学着摆放文具,整理书包。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提示学生识字写字。本课多数生字出现在文具名称中,识字时,将生字融入到文具名称中进行认读,借助学生熟悉的文具名称识记相关生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生字的读音通过认读生字和朗读儿歌来正音,重点强调“书、尺”“作、早”。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生活情境识记、熟字加偏旁、加比画的方法。写字教学时,重点引导撇的例外写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在练写词语。 2.朗读指导。朗读儿歌时,注意句子间合适停顿,采取先听读、跟读儿歌的方式感受儿歌句中和句末的停顿,学生再试读。通过“橡皮、尺子、铅笔、转笔刀”等词语的合适突出,感受小书包用处大。 3.理解运用。联系生活,理解文具。学生平时都用到这些文具,对文具名比较熟悉,作用也基本了解,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学习词语。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学习用品该到什么商店去购买,从而明白这些都是文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表达。 4.说一说。引导学生学习用“我会……”的句式说说自己会做的事情。 二、胜利之处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优秀教案课程《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剪刀,活动角,圆纸片,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圆纸片,带孔木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有?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生:指角?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品文档3页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小学)【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欣赏夹竹桃可贵韧性与动人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体会作者对夹竹桃喜爱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韧性以及带给作者幻想,体味作者对夹竹桃喜爱之情。感悟文章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韧性,体会作者对夹竹桃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情感,感受季老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 明确目标:夹竹桃不是名贵花,也不是最美丽花,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句子。(这样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夹竹桃有怎样韧性,又引起我怎样幻想呢? 效果预期: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季羡林,走进他笔下夹竹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巧妙问题,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老师质疑不仅提示了本课主要学习任务,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感悟夹竹桃韧性美,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策略:默读3~4自然段,思考 1.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夹竹桃韧性?画下来,批注自己感受。 2.想想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感受与体会。 展示交流: (1)“然而,在一墙之隔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从“一声不响”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 从两个“又”字中感受到夹竹桃旺盛生命力,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它在默默中透着坚韧。一句朴实无华句子,经过我们品味,感悟到了夹竹桃精神,这就是品味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2)“在与煦春风里,在盛夏暴雨里,在深秋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认识双重否定句。引导学生感受夹竹桃顽强生命力。领悟双重否定表肯定,起强调作用。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与菊花,无不奉陪。”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优质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题目:《认识角》教学设计 学校:张桥镇中心学校 姓名:宛青青 联系电话:

<<认识角>>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4至85页 二﹑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 中辨认出角。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画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尺纸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圆形纸片信封红领巾 七﹑设计理念: 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所以我本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理念来教学。 八﹑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引导质疑,升华新知 九﹑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圆形,各自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图形。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

六年级语文《夹竹桃》省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夹竹桃》省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夹竹桃 1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夹竹桃。课件 2谁介绍一下作者出示课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课文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夹竹桃的花呢? 二、同学们,现在正值百花盛开之季,我们何不走进作者家中,一起欣赏这让他时常留恋和回忆的夹竹桃呢?谁愿意带大家一起去看看作者家大门内那两盆夹竹桃?指名朗读。 1、你看到的两盆夹竹桃是什么样的?(红的白的;红的像火白的似雪) 2、这样的夹竹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花色奇妙有趣) 3、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红似火,白如雪,是呀,人常说水火不容,而这两盆花却融洽的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雪火交融,交相辉映,真是让人觉得奇妙有趣。)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色,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诵读记忆,请大家一起来品味这段美景美文。齐声朗读 过渡作者对夹竹桃的花已经做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四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这其中必有缘由,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俱一搏 1你读懂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花期韧性可贵 2“韧性”怎么理解?你还想到那些和它接近的词?(本意指柔软结实不易折断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3、好,请同学们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①叫同学汇报自己找出的句子。四句,可多叫几人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理解 (1)第一句话:谈谈你的体会?(出示)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预设一:抓住“又开出、又长出”来谈。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的花开连绵,从不间断的特点。连绵不断开放,生命力旺盛花期长花开连绵,从不间断。预设二: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来谈。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特点。(2)第二句(屏显)说说你的理解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充分体现它的花期之长。 1、“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指夹竹桃每天都迎风吐艳。“无…不”这个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2、它在这里强调什么?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朝霞网版权所有https://www.sodocs.net/doc/0d4954447.html,! 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接读再一次体会夹竹桃的韧性。我先读,你们接读后句。 师、总之在这三个季节里。无论是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 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角学生会在脑海里出现一角两角的角、角落等,而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学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接触到,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整堂课设计为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的教学反思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口诀提示,培养习惯 可前提示孩子“上课铃,丁丁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准备上课。课中提示孩子: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一二,坐好。(生拍手)写字时提示:执笔姿势: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写字姿势:眼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面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四、存在不足之处 1.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说话时用词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完整,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62~64页《认识角》。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容,并为后续的几何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容总体要:认识角、知道角各个部分的名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学会画角以及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口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容对二年

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指导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设计思路: 1、注重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注重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体会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小书包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小书包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动手实践,有序表达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开展了“整理书包”的游戏,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书包内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并知道整理书包的重要性,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初步的责任意识。 四、存在不足之处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观音堂小学王冬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食盐、瓶子、乒乓球、铁块、纸、桃 学生: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橡皮、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很深洞口又小,用手拿不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浮与沉 1 、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 (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一定要用实验 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 (1)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树叶、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孔城中心小学汪用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圆形纸片、两个边长相等的角、剪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的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我们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的角,比如(出示课件)屏幕上的剪刀、钟面、红领巾的角都藏在了什么地方?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吧。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我们教室中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并请你用手指一指。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师:刚才大家指了那么多的角,到底指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学完这节课就会知道了。

(二)认识角 1、摸一摸,感知角。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板(出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角,现在请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再用手摸一模,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觉和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师用三角板在黑板展示作品并把角描出来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尖尖的、直直的、平平的……)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和你们手中的角都有什么共同点?(一个尖尖的、两条边)可能还有圆的弧线??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边课件展示,边板书)你能找到你手中角的顶点吗? 师:你还摸到了什么? (平平的、直直的)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课件展示,边板书)你能找到你手中角的边吗?

《夹竹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案 一、概述 《夹竹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第17课。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读写结合,仿编、续编月光下夹竹桃给人产生的幻想,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能够仿照课文句式,展开想象,练习写话:月光下的夹竹桃还让人产生哪些幻想?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

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审美情趣。 (2)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质疑能力,喜欢自主学习,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喜欢开放式的课堂,比较自主化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不断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他们对夹竹桃的认识,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四、教学策略 1.以感情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圈划出一些重点语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令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b.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如:“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无不”“无日不”)的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体会。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练习,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认识角教学设计精编版

认识角教学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认识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进行操作,以此降低学生的思维坡度,使其经历规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这样做将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环境分析 常规的数学课堂很难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角,以及亲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探究过程。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角,感悟角,借助交互电子白板,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让学生在操作感知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生活中的角,知道角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角。 能力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操作相整合活动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它的张口有关,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学习的兴趣,培养交往、探究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整合 点与 软件 师生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感知角1、电 脑卡 通 动画 创 设情 境, 引 出课 题 。 一、动画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参观数学王国吗? 生:想 师:今天张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里面 看看,看看里面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课件播放几何王国的卡通,让学生在富有 童话色彩的情景下回顾旧知,学习新知) 师:哇,原来王国里面正在举行一个叫拼拼 碰的游戏呢,有兴趣吗? 二、引出课题 为学生创 设学习情 境,让学 生通过神 秘的王国 游戏发现 数学知 识,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同 时为导入 课题提供 知识背

小学语文_夹竹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请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是啊,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夹竹桃开花红白相映,景色奇妙有趣,作者之所以回忆、留恋夹竹桃,除了花色奇妙还有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简练地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点评:你很会读书,找得真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有哪两个呢?(板书:韧性、幻想) 正是这两个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也让夹竹桃在作者心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让我们先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吧。 二、品读课文,感情朗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看看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一)、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这也是一种美德。谁先起来说? 2、交流: 句子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投影显示] 请你具体说一说从哪些词里看出夹竹桃的韧性。 生: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多媒体出示这句话,再请学生读。 师:把这句话变化语序,重新出示,“开出一朵,又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又一嘟噜花黄了”,大家看这句话,我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说清楚。 生:写不出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蓬勃的生命力/不旺盛 师:对啊,这是一株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夹竹桃啊。再读这句话。 生:读。(相机指导,读的紧一点,开的紧一点)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夹竹桃是悄悄开放的,要想深刻理解这个词,还得结合第三小节,下面同学们读读第三小节。谁来说说看,院子里的花是怎么开得? 生:开得花团锦簇、满院生辉……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