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_邹顺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_邹顺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_邹顺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_邹顺康

第28卷 第2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Vol.28 No.2.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 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邹顺康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 要: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历史悠远,延绵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 义利关系 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677(2002)02 0111 04

一、从文化发生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世界上发源较早的其他古老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哈拉巴文化等,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一时,但到最后还是趋于暗淡,毁灭殆尽。决定这些古文化兴衰的,一般说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文化适应力。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文化必须有一个不断调适、更新的过程,文化的 自我更新 能力,就是文化发展的适应性;二是文化的抗震性。即在面临外族文化侵袭时,作为本土文化自身到底有多强的抵御这种文化冲击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始终未曾终绝,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适应力和抗震性的最好说明。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强的适应力和抗震性呢?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容度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可按生产方式之不同划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种类型。长期以来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农耕民族,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冲撞中不断地交融互补,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北方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吸收了不少优秀的东西;农耕民族也从游牧文化中吸收了许多优秀成果。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效法 胡服骑射 ,汉唐之际开辟通往西域的 丝绸之路 广泛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这都使得中国文化自身很早就孕育着海纳百川的广容性文化因子。其次表现在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在中国近代以前,中国文化总体上对外来文化是兼收并蓄的。其典型的例证就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来源于印度文化,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吸收,至隋唐时期佛教已完全在中国扎根。佛教不仅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而且与儒家、道家文化齐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天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都认为 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广容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广容性越强的文化,其表现在文化适应力上也就越强。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抗震性是同其自身的文化同化力和凝聚力密不可分的。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历经外族侵略而不衰,而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 征服者被征服 。虽然外族在地域上取得了统治权,然而就文化影响而言,却从来不是外来文化战胜本土文化,相反,两种文化磨合的结果,却历来都是本土文化同化外来文化。这种文化 同化力 赋予了中国文化极强的抗震性。外族在取得地域统治权和对人身的奴役权之后,往往自己又成为精神文化上的 被奴役者 。在文化发展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极其正常的。因为在当时,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优于周边其他文化的,在文化的冲撞和交流过程中,总是先进文化影响后进文化,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正是在这种先进文化的 牵引力 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另外,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又使得中国文化的抗震性更加巩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长期生息繁衍在华夏神州这块肥沃美丽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共同维护着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然而民族凝聚力内在的力量之源在哪里呢?这便是民族的共同文化,民族的共

111

收稿日期:2001-01-29

作者简介:邹顺康(1969-),男,四川广汉人,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思想政治研究。

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正因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广容性、同化力和凝聚力特征,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超强的文化适应力和抗震性,成为世界上 连续型文化 的典范。

二、从文化类型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得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阶级社会的。由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 六亲 (父子、兄弟、夫妇) 九族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观念深入人心。而为了维护 六亲 九族 的人伦次序和人伦关系的宗法式伦理道德观念更是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在宗法制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很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而且文化自身也以严格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作为其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所谓 文以载道 ,就是主张发挥文化的社会教化之功能。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加上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相结合,使中国形成了 家国同构 的社会范式,以家为核心所形成的宗法伦理规范,被广泛地推而广之,由社会道德生活领域直接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伦理规范由此也就成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伦理与政治结合的结果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万事均必由家族推演到国家是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色。比如父是一家之君,君为一国之父,那么所谓 孝 则是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因此必须 移孝作忠 , 移悌作顺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3]( 学而 )。在这里 孝父 与 忠君 实质上是意义等同的概念,即所谓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3]( 尧曰 )。儒学所宣扬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人生抱负和道德理想,其政治意味是相当浓厚的。至于强调封建统治者应实施 仁政 德政 等政治主张,则直接是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服务的。因此中国文化在内容上始终以伦理为中心,而在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则处处都体现出为政治服务之目的。对此,黑格尔曾有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 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4]

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不仅反映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同时也反映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 天人合一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并且认为人的 德 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可以 合其德 ,即所谓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气可以与天地相通。从而把人伦观念贯穿到了天地的万物之中。正因为如此,研究文化的学者们习惯地把中国文化称为 德 性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 智 性文化。斯宾格勒干脆把道德灵魂当作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赵吉惠同志在 中国文化导论 中就对其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其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 礼记 曲礼上 中称: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和专制制度的重要手段。礼所维护的核心是封建家长制,封建家长是封建礼教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对他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因此 礼治 的实质便是 人治 。政治统治的 人治 传统是由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特征所直接决定的,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产生西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法制思想的;三是重群体,轻个体。封建礼制要求人们 克己复礼为仁

[3]

( 颜渊 ),即是用群体的 礼 压抑和限制个体的自由和意志。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个体对群体的绝对 义务 ,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因此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个性的压抑是极其残酷的。

三、从文化结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对文化结构的分析,主要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由哪些思想理论构成的。由于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了两千余年,且自西汉中期后一直被统治阶级宣称为合理合法的正统社会统治思想,取得了 独尊 地位。因此,许多人在谈到中国文化之构成时都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稍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考察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就文化主体而言,儒、道两家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秦亡以后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在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道家 黄老 政治,主张 贵清静而民自定 [5]( 曹参传 )。清静无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约法省禁、去奢省费、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于是出现了自 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5]( 食货志 )的 文景之治 的大好局面。西汉中期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一跃而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一时暗淡下去的道家思想此时便开始以道教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取得了深厚的社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思想主流是魏晋玄学。玄

112

学崇尚 清淡 ,这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玄学在内容上主要是议论、解释 老子 、 庄子 和 周易 三玄,因此,玄学究其实质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道二家之融合。隋唐时期,道教再次繁荣起来,唐王朝自认是老子后裔,把老子尊为 玄元皇帝 、 天皇天帝 ,并把道教排为儒、道、释三教之首。而至中唐以后,一些儒生开始重新肯定儒学价值,提出 三教归儒 的口号,从而开始了北宗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为宋明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宋明理学使儒学恢复了其主导地位,但就理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实际是儒、道、释三教之融合。由此可见,儒、道两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始终是贯穿前后的两条主线,只不过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的跌宕起伏不同罢了。

儒、道文化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儒、道文化渊源有关。而且儒、道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因此,中国自古就有 入世为儒,出世为道 的说法,中国人普遍信奉 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 的训诫。如果说儒学对中国政治、伦理、家庭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放达、逍遥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发展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陈寅恪就曾指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则是佛、道二教。可见,中国文化之大厦乃是由儒、道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模式。其他文化派别虽然未占主导地位,但仍然是中国文化大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多元特征,使得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姿多彩、气势恢宏的综合体系。南朝思想家刘勰在其著作 刘子 九流篇 中对中国文化在结构上的特征作了中肯描述,他说中国文化 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这里的九流就是指的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二化为最 则是指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四、从文化属性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在内容上必然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个方面,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全单纯的科学文化,也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全单纯的人文文化。然而,各民族的文化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所占的比重却是不同的,是偏重于科学文化,还是偏重于人文文化,构成了不同文化的不同文化属性。如前所述,中国文化是一个伦理政治型文化,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都十分强调血缘亲情、人伦关系、尊卑序次、人际和谐;强调仁政、德政,以礼治国;强调道德修身,奉行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道德理想。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学而优则仕 等观念影响下,人们整日诵读诗书,希望有一天能入仕为官,光宗耀祖。因此,在中国从事技艺工作的 劳力者 是被人普遍瞧不起的。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由于它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获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因此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虽然中国有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虽然中国古代在天文、医学等许多领域成就突出,然而这一切都始终未改变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命运,它始终是作为中国人文文化的补充物和附属品而出现的。

同中国人文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以 尚智 为特征的科学文化。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拥有知识和智慧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人生中必须具备的 四大德 之一。同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同,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主张要征服和改造自然。 西方人是那样沉迷地将生命与自然对立起来,要么征服、要么毁灭。 [6]这些文化传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研究自然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促进了自然科学在西方的极大发展。中国虽然也讲要重视对知识的学习,但中国文化中所讲的知识,不是自然科学的理性知识,而是道德知识,即所谓 知书识礼 。两种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传统,对东、西方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中国重人文文化、轻科学文化的趋向,导致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西方重科学文化、轻人文文化的趋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趋明显,许多社会问题成了人们难以解决的难题。如道德沦丧、价值观紊乱、随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可见文化的人文属性和科学属性二者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任何文化若偏失于某一方面,都是一种畸形发展的文化模式,英国作家查 帕 斯诺把这种现象称为 文化分裂 。就此意义而言,中国文化要治愈自身的 文化分裂 病,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自身优秀的人文文化的基础上,给自身文化中多注入一些理性因素,使科技在文化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获得文化上的价值认同。在世界迈向21世纪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浪潮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文化的这种革命,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最终推动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

五、从文化的价值取向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 义利关系 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只不过随时代的不同,集体主义的内容在本质上不同而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其伦理政治型文化模式,维护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集体的绝对权威性;由于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相结合,因此,它同时也维护了以封建君

113

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的绝对权威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同时受到宗族和封建国家双重集体束缚,个体必须在家服从宗法集体主义的利益要求,在外服从封建国家意志支配,毫无人生价值、平等权利和个性自由。 在家从父,在外事君 是当时宗法集体主义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个人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需求,而是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中国宗法集体主义文化的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滋生出像西方那样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宗法集体是一个 虚构的集体 [7],并且认为判断真实集体和虚构集体的基本标准在于两点:一是个人和集体在利益上是否具有一致性;二是个人和集体在义务上是否具有双向性。中国封建宗法集体由于与个人在利益上不具有一致性,而且在个人与集体的义务上只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单向性 绝对义务 ,因此它是一个 虚构的集体 ,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第二个显著特征表现在对待 义 利 关系的态度上。 义 与 利 是道德生活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中国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体系,对 义 利 关系是十分重视的。其基本态度是 重义轻利 以义抑利 。孔孟儒家认为: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8]而且还把人们对待 义 利 的不同态度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里仁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不求,而无度量分界,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9]( 礼论 ) 好利而恶

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9]

( 非相 )他把人的 利 欲 看

作是人之本性,是社会纷乱之缘由,因此主张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 [9]( 儒效 ),要以义抑利,才能确保国泰民安。墨家主张 兼爱 交利 ,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面前,弃私利、私欲而择公利、公欲。道家则主张在利益面前 不与人争,则莫能与之争 的态度。只有法家公开承认个人之私利,韩非认为越王勾践之爱人,只是为了让人们去替他打仗卖命;医生吮病人的脓疮,只是为了赚钱,并非是他们道德品质高尚。而在政治思想上法家则主张 贵法不贵义 ,鲜明地表现出了法家对 义 利 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虽然各家对 义 利 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但以 义 为上,以 利 为下的思想还是在文化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这与儒、墨、道、法各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直接关系。经过历史的沉积, 以义为重 、 以义抑利 的义利观被中华民族心理所广泛接受,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它培育了中华民族讲仁、求义的高风亮节的品质,也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然而, 以义抑利 重义轻利 的文化价值取向,也使得中国人养成了羞于言利的国民性格,甚至连自己正当的利益都不敢去追求。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中国传统中始终视农业为本,贬工商为末,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直到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才出现了一批思想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比如严复就曾深刻地指出:孟子、董仲舒的视 义利为二涂 的道德观, 几率天下而祸仁义矣 [10](按语)。中国如果 不痛改讳言利之习,不力破重农抑商之故见 ,就不可能富国强民[10](序言)。经过近代一大批思想启蒙者的反思,中国文化关于 义 利 关系的价值取向有所改变。

以上我们从文化的发生发展、文化类型、文化结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价值取向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特征。应当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些特征,其根本点还在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赖以植根的自然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M].文史知识编辑部,第10页。

[2] 孝经[M].

[3] 论语[M].

[4] 黑格尔.西方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65.

[5] 汉书[M].

[6] 周岩.百年梦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8] 孟子[M].

[9] 荀子[M].

[10] 严复.原富[M].

责任编辑 刘荣军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 New Cultural Perspective

ZOU Shun kang

(Sc hool o f Ec onomic,Polit ic al and Low,Sout hwe st China No rmal Unive 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has nourished and cultivated the Chi nese people and enabled every Chinese to develop his typical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his unique ethnic personality. The problem now is how to arrive at an integral i nterpret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This demands a thorough re examination of the ori gin and development,typology and structure,basic properties and value orien tation,and some other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 ture from a new cul tural perspective.

Key words:China;traditional culture;characteris tics

114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万方数据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作者:王嫣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5 2.郑师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1990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云琴.CHEN Yun-qin"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会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总是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涯相关联.文人士大夫赋予了"文房四宝"深沉含蓄的魅力,"文房四宝"则成就了文人士大夫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两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也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 2.学位论文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2008 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之后,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面临当代文化的严峻考验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必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两面夹攻;而在传统书法和现代艺术的两极又尤显迷茫;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的实用性丧失殆尽,以致在中国文化转向近现代形态的剧变时期,也不曾做出任何响应,因此,中国书法始终缺少一种能与其他近现代文化相适应的形态,或者说形式,这种缺失使书法渐渐远离了它原来所处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书法,似乎被遗忘在现代喧嚣嘈杂的角落里充当看客。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书法的现代化进程尤为举步维艰。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且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期刊论文谢海涛.XIE Hai-tao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 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上,通过包装的造型、色彩、形式、图形与文字,充溢着传统文化的语汇,传达出地域、民族及时空的信息,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既展现出民族艺术传统的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期刊论文刘伟从文房四宝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世纪桥2009,""(12) "文房四宝"堪称国粹,其间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毛泽东深受中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私塾启蒙时,文房四宝伴随他诵读四书丘经;在一师求学的峥嵘岁月,文房四宝见证了他游学的历程;战争年代,文房四宝与戎马生涯相随;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在他视察祖国大江南北的旅途中,"文房四宝"仍然占据着显眼的位置. 5.期刊论文朱崇昌.ZHU Chong-chang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6.学位论文赵岩智者乐水——水墨画中“水”之魅力2009 水虽不被列入“文房四宝”之中,却是中国画一个重要工具材料,它有自己的特性,而这种特殊属性又是别的材料所替代不了的,因而应尽可能地把它发挥到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分析历代画论对水的忽视及“水”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从而梳理出“水”在水墨画中的运用和发展历史,显现了“水”在水墨画中应有的地位。“水”在这里已不再是普通的绘画工具材料,从而,进一步地探讨“水”的艺术表现力。从古代与近现代画家的水墨画中总结归纳,提取出水墨画创作中的用“水”之道,联系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现代水墨画中对“水”的表现手法。文章从水的本性,即柔弱而浸淫通达、万物出入于水而必鲜洁、灵活流动等等,转嫁到视觉形式语言上来,进而升华到精神领域寻找水对画面境界营造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对待“水”这一材料时,要把它与技法的认识和对待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认识相结合起来,打破自设的狭隘观念,以“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水”在水墨画中的痕迹,以完善和拓展“水”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着力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拓宽水的用法,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水墨画中,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进而来研究探讨在画面境界、气韵追求背后,水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画家重视水在水墨画中的位置,也来构建我心目中的魅力之“水”。 7.期刊论文王峡.易忠.WANG Xia.YI Zhong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的徽文化解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鲜明而独特的徽州文化流光溢彩,它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向前发展.通过对徽州文化的内涵、本质等内容的分析,论述了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整体设计中的体现,让徽州文化借助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及其包装这一载体,传播于世,发扬光大,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出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 “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

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思想强调刚健,圣人们也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了这一观点。在如战国时期慌乱的年代里,孔孟始终坚守“仁爱”的政治主张,并都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派别。虽然各个派别之间存在很多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名句整理 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3、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三字经》 这几句已经给孩子解释了意思背起来应该不难。 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都要相爱。头顶上的是同一个天脚下托的是同一个地。 5、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才能出众的人威望自然就大。人们佩服他并不是由于他说话的声音大。 6、勿谗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巴结富人不要看不起穷人。不要讨厌故友不要只喜欢新朋友。 7、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能亲近仁德的人就会有很多的好处道德就会一天天增进错过就会一天天的减少。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现用以说明要成就大业必须立足于当前脚踏实地干下去。 ----------《老子》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能钻进老虎窝怎么能得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后汉书》10、凡事预则立无欲则废。凡是有预见就能成功没有预见就要失败。---------《礼记》 11、知无不言言无不行。知道的内容没有不说的说出来的话没

有不去做的。这就是说要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话并坚持言行一致。---------宋.苏轼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求学的人应尽心尽力不知疲倦。--------《论语》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雕琢就不可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事理。------《礼记》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很多事物不懂通过教学才会发现自己知识贫乏。------《礼记》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冥思苦想但徒劳无益还不如用心学习片刻有所得。-------《荀子》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去。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论语》 17、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壮时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有本领。 --------《孔子家语》 1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年时多受点辛苦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要偷懒而虚度一寸光阴。-------唐.杜荀鹤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文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 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 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 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 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 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 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 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

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 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 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 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 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 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 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 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 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 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 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 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