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少年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青少年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青少年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青少年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国际新闻界2012.04

青少年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曾秀芹熊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厦门,361005)

[摘要]第三人效果是一种受众认为媒体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他们自己影响的现象。本研究

旨在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对广告负面影响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探索年龄和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对447名学生调查发现: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受访者认为小生学最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其次为同龄其他人,最小为中老年人;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没有随着受访者的年龄增大而增强。本研究结果意味着年龄可能并非是受访者判断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标准,而可能是专业知识或社会经验。

[关键词]

第三人效果认知;社会距离;年龄;参照群体

The Third-Person Effect and Adolescents in Negative Impacts of Advertising

ZENG Xiuqin,XIONG Hu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

Abstract:A meme is considered by meme theorists to be a constructing unit of culture.The fact that it functions the same way in cultural evolution as a gene does in biological evolution helps understand how a culture communicates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s itself.And the study of the rules that a meme develops itself according to suggests tha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mitation and other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be guided by altruism.

Key Words:Meme,Cultural Evolution,Imitation,Altruism,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2-01-22

[作者简介]曾秀芹(1974-),女,龙岩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熊

慧(1982-),女,湖南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基金项目]

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章编号]1002-5685(2012)04-0019-06

引言

商品经济时代,商业广告无处不在。人们常常对这种“欲望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然而,当他们被问及商业广告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们的购买决策的影响时,人们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

这种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他们自己影响的现象,就是所谓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1

人们为什么会夸大了商业广告等媒介内容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呢?这种现象是否只存在于自认为知识和经验较丰富的成年人中?在年纪较小的青少年中它

也存在吗?受众在比较媒介内容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影响时,依据是什么?回答以上问题,有助于揭示第三人效果错综复杂的发生机制。

理论回顾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根源

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

19

DOI:10.13495/https://www.sodocs.net/doc/065055979.html,ki.cjjc.2012.04.004

国际新闻界2012.04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人效果研究发展成了媒介效果研究领域的一大显题,第三人效果假说也逐渐发展为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至2007年,西方学者发现,第三人效果广泛存在于以下信息类型中:商业广告等劝服性信息;诸如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在内的总统选举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和网络游戏在内的负面媒介信息。我国学者开展了有关网络恶搞、农民工负面报道和超级女生等信息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第三人效果的存在。2、3、4

对于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发生过程和理论根源,主要有归因论和乐观性偏见。归因论(attribution)认为,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却认为他人的行为受到其人格倾向的支配。人们在评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时,会把诸如说服性意图之类的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考虑进去;但是在判断媒介对第三人的影响时,则会认为他人由于性格缺陷(如轻信)而不能抵御媒介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知差异,人们在判断一些对个人不利的信息时会倾向于认为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至于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归因上的谬误,主要是因为自我防卫、自我保护、维护自尊等动机或者是由于自私自利的偏差造成的认知惯性。5亨里克森和弗罗拉(Henriksen&Flora)在1999年的研究认为,孩子们对媒介的判断与自私自利的认知有关。这再次说明第三人效果认知是一个优越的偏见,即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别人是需要保护的。6

乐观性偏见(optimistic bias)的主要内容为:人们倾向于低估个人遇上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即所谓“我肯定没事,你就不行”。人们认为自己碰到负面事情的几率比别人要少得多。许多研究将乐观性偏见作为解释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框架。例如萨尔文和达培几(Salwen&Dupagne)在1999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乐观性偏见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7

以上两种理论虽然得到大多数研究的支持,但它们依然无法解释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各种情形。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派克和沙龙(Park&Salon)(2005)应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第三人效果的发生过程,尤其令人瞩目。他们指出,人们首先试图通过客观的方法来评价他们的意见与观点,如果这些方法无效,他们就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观点与能力。大多数的比较是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人们仅会想象其他人的思想或者行为,而不是实际对比具体的事实与数据,这就是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机制不仅涉及无动机过程,诸如认知错误、自我中心的趋势,还涉及人类的动机机制,社会比较一般始于向下比较理论,亦即人们通过与不幸的其他人的比较提升自尊与主观协调。在社会比较理论框架下,人们会高估负面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而低估某些信息对自己的影响。8

(二)第三人效果与社会距离和年龄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界定都与社会距离紧密相关,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采用社会距离来定义第三人。社会距离被界定为“知觉到的相似性、熟悉性和一致性程度”。5在以往的研究中,居住地、种族、年龄以及教育程度等衡量社会距离的标准成为了定义”第三人”的主要依据。众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加,第三人效果的强度也随之变大。9、10、11

其中,年龄作为人类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化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目光。有关年龄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研究者多将年龄看作是社会距离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将年龄差异作为“自己”与“他人”社会距离的标准。与受试者年龄差异较大则社会距离就较大,反之则较小。以往研究表明,社会距离越大,认知偏差就越大。例如,艾佛兰等(Eveland et al.)(1999)发现,大学生认为重金属音乐等媒介内容对小自己8岁的群体影响最大,其次是小自己4岁的群体,最小的是与自己同龄的其他人。还有个别研究直接关注年龄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10再如,斯格勒(Scharrer)(2002)发现,成年受众倾向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电视暴力的影响。11另一方面,少量研究用年龄来衡量受访者的个体差异,考察受访者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第三人效果的强度是否增强。例如,一项对美国乔治亚州雅典市的285位居民的电话访问,考察民意调查结果对民众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受访者越倾向于认为民意调查结果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12拉森斯基和萨蒙(Rucinski&Salmon)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夕抽样访问了261位威斯康辛州丹郡居民,请受访者评估选举信息对自己及对他人投票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受访者越倾向于认为,选举信息对自己的投票倾向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于年龄较小者有较大的影响。

有关年龄与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以往研究多以成人或大学生为考察对象,较少涉及未成年人。而第三人效果的发生机制与人类认知和动机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类认知和动机发展的关键时期,考察第三人效果在青少年或儿童时期是否仍然存在,并随着年龄

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20

国际新闻界2012.04

的发展而变化,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第三人效果的发生机制。此外,以往研究在测量成人或大学生群体中的第三人效果认知时,参照对象往往是比自己年龄更小的群体,即比自己更“弱”的群体。与较“强”的群体,即年龄比受访者更大的群体相比较时,受访者是否依然认为媒介内容对他人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尚未得到考量。最后,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实证研究涉及商业广告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将以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各年龄阶段受访者的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发展变化,并考察年龄、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发生机制。

研究假设

就像成人受众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一样,1、9我们预测与大学生一样,初中生和高中生也认为广告对他人的负面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理由有三:首先,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文献,青少年具有“个人寓言”,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关心自己在他人眼里中的形象,为了维护良好的个人形象,青少年不愿意承认广告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可能导致青少年高估广告对他人的负面影响。第二,青少年或儿童与成人一样,在社会比较的心理过程中,也将产生自利性偏差,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良好或者更加幸运。因而第三人效果认知不仅仅存在于成人世界,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中也存在这种现象。7第三,少数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或青少年也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7、11因而假设1为:

H1:各个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倾向认为广告信息对自己影响小,对他人影响大。

在成人样本的研究中,一些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其第三人效果认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学会了运用多元渠道吸收信息,年长者会自认为更加懂得如何判断媒介的负面社会效应,因而认为自我对媒介的说服意图更有免疫力。9从初中到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不断地积累,对广告内容和广告的运作规律越来越了解,受访者越来越容易产生乐观性偏见。因而有如下假设2:

H2:受访者的年龄能够正向预测第三人效果认知。

以往研究表明,成年人或大学生倾向于认为较之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群体,年龄较小的群体将更容易受到负面媒介信息的影响,10、11即社会距离越大,第三人效果认知越大。这说明年龄是个明确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很容易测量受访者与参考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用年龄,受访者很容易就能把自己和参照的“第三人”区分开来。年龄往往与个体的智慧、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联系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受访者可能会这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群体相比,其认识广告内容的水平和抵抗负面信息影响的能力都较低,因而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假设3:H3:受访者认为广告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同龄其他人的影响。

除了将小学生和与受访者年龄相仿的其他人作为“第三人”外,本研究还设置了比受访者年龄大的中老年人作为参照群体,试图探索受访者衡量自己与“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时,是采用什么标准。佩洛夫(1993)指出社会距离就是“相似性、熟悉性和一致性程度”。5青少年和大学生与中老年年龄相差最大,对这个群体的各方面也最不熟悉,也就是说与受访者的社会距离最大,受访者应该会产生最大的第三人效果认知。然而,从智慧、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角度,受访者可以会认为:与小学生群体相比,这个群体更不容易受到广告的负面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将更小。那么,以中老年人为参考人群,第三人效果认知到底是大还是小?这是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1:受访者认为广告对中老年人影响大还是对小学生的影响大?

研究方法

(一)调查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厦门市两所中学和厦门大学的473名学生。抽样程序为:随机抽取厦门市一所市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然后从每个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及高二四个年级中随抽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大学生样本来自两门全校性选修课的一至三年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0年5月至6月期间,采取随堂施测方式,回收率为100%。剔除过半问题未答、答题明显不认真的问卷,最后剩下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94.5%。

447有效问卷中,初中生153人,高中生为147人,大学生为147人;男生229人,女生为218人。年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

21

国际新闻界2012.04

龄范围为12岁至23岁,M=16.64,S=2.75。

(二)研究变量

1.第三人效果认知

让受众评价广告负面效应对自己、对同龄其他人、对小学生以及对中老年人的影响程度。因此,本研究测量了三种第三人效果认知:一种是对同龄其他人影响与对自己影响之间的差值;第二种是对小学生影响和对自己影响之间的差值;第三种对中老年人影响和对自己影响之间的差值。

2.社会距离

本研究用参照群体与受访者的年龄差距作为社会距离的测量标准。当以同龄其他人为参照群体时,受访者与青少年之间年龄差别小,社会距离也小;当以小学生和中老年人为参考群体时,两个群体之间年龄差距大,社会距离就大。

3.控制变量

广告素养和对广告负面社会效应的认识体现了受众有关广告的预存知识,以往研究表明对媒体信息的预存知识将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9而广告素养和对广告负面社会效益的认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提高的。13因此,本研究希望在控制预存知识影响的情况下,单纯探索年龄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负面影响,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小,其次是对中老年人,再次是对同龄其他人,影响最大的是年龄比自己小的小学生。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初步证明受访者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存在,即对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初步回答了问题1,受访者倾向认为自己和中老年人最不容易受到广告的负面影响,同龄其他人为其次,小学生最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图1还初步证明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作用,受访者认为:与自己年龄差距大的小学生,最容易受到广告负面影响,而与自己年龄相仿同龄人的影响则相对小些。

(二)各年龄阶段受访者的第三人效果检验

为检验第三人效果认知在统计上是否具有显著性,我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p<0.01,下表同理。

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无论与同龄其他人比较,还是与小学生相比,各个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倾向认为广告对其他人的负面影响显著大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当以中老年人为参照群体时,自己和中老年人受到的广告影响程度差别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1得到大部分数据支持。

(三)年龄对受访者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

为了探索年龄对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首先进入模型的是广告素养和负面社会效益两个变量,以控制其影响作用。第二步才进入年龄变量,以检验其对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除了以小学生为参照群体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受到年龄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其它两种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年龄没有显著关系。假设2只得到部分证明。

(四)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

为了检验受访者是否认为广告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显著大于对同龄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单侧检验),检验两种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广告对小

图1受访者对广告负面社会效应的认知分布表1初中生第三人效果认知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2第三人效果认知对年龄的回归结果

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22

国际新闻界2012.04

学生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同龄人的影响(t=7.29,df= 437,P<0.01)。假设3得到支持。

为了探讨问题1,即探索受访者认为广告对中老年人影响大还是对小学生和同龄人的影响大?我们先看图1,可以看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都认为对于小学生影响最大,其次为同龄人,最小的是中老年人。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推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倾向认为广告对中老年人的影响显著小于对小学生t=10.96,df=437,P<0.01和同龄人的影响(t=6.89,df=437,P<0.01)。无论是描述性统计结果还是推理性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广告对老年人的影响最小,对小学生影响最大。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广告负面影响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探索年龄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以揭示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大学生,都认为广告对同龄其他人和小学生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说明第三人效果认知不单单出现在成年世界,对于尚未成年的青少所世界中也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本研究支持了亨里克森和弗罗拉(1999)的研究,该项研究证明对于香烟广告的第三人效果认知普遍存在于美国的第四、六、七和八年级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6说明第三人效果的认知偏差无论是出于“乐观性偏见”还是“归因错误”,年龄较小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这种认知方式。那么这种认知偏见最早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是始于小学阶段,还是更早?这有待于我们对年龄更小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本研究大多数结果表明年龄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无显著关系。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主要原因为本研究探索的是受访者自身的年龄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则把年龄作为社会距离的测量标准,年龄往往与社会距离夹杂在一起,把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作用视为年龄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中,以小学生为参照群体时,年龄与社会距离因素就夹杂在一起,结果表明,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年龄成正比。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本研究对象为初中生到大学生,年龄跨度大。初中生与小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最小,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最大,年龄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距离因素的干扰作用,即可能年龄与第三人效果认知无关,真正造成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的因素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受访者与小学生的社会距离增大造成的,而不是年龄增长造成的,当然要得到这个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持。

有关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广告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同龄其他人的影响,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即社会距离越大,即受访者与参照群体年龄相差越大,第三人效果认知也越大。然而以中老年人为参照群体时,第三人效果却变得最小了,按理,中老年人与受访者年龄差距最大,即社会距离最大,第三人效果认知应该最大,但本研究结果却相反。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为:以往研究多数以成年人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参照群体往往是与受访者同龄或比受访者更小的群体,因而,以往的研究结论应缩小为:参照群体的年龄比自己小得越多,第三人效果认知越大。当参照群体的年龄比自己大时,第三人效果认知是更大还是更小则尚不知。本研究表明,当参照群体的年龄比自己大时(中老年人),第三人效果认知不显著,即受访者并不认为广告对中老年人的影响显著大于自己。该结果与艾佛兰等(1999)的研究一致,该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打击乐和重金属乐对比自己小8岁的儿童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小4岁的儿童、同龄人、比自己大8岁的人,影响最小的是大自己40岁的人,几乎和对自身的影响相差无几。10可见本研究和艾佛兰等的研究都表明:并非与受访者年龄相差越大,第三人效果认知越显著。受访者在判断媒体信息对他人影响的时候,不单是年龄为判断依据,年龄只是作为某些因素的载体,比方说教育程度、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等因素。受访者可能倾向认为小学生受到的教育、社会经验和有关广告的知识最弱,因而最容易受到广告影响,而倾向认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经验和广告知识也不断得到累积,因而最不容易受到广告的负面影响。但无论把哪个群体作为参照群体,受访者依然认为广告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小于他人。可见本研究结果支持“归因理论”和“乐观性偏见”,而不支持“社会比较理论”。如果受访者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观点与能力的话,则应该认为自己在阅历和广告知识方面弱于中老年,进而广告对自己的影响大于中老年人,本研究结果显然不支持这种说法。

本研究重点探索了年龄因素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当年龄作为受访者自身人口统计学变量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存在第三人效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

23

国际新闻界2012.04

果认知,并且第三人效果认知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年龄作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测量时,结果就变得的复杂得多:当参照群体比受访者年龄更小时,第三人效果最大;参照群体与受访者年龄相当时,第三人效果其次;当参照群体比受访者年龄更大时,第三人效果最小。可见,当受访者在判断参照群体与自己的差距时,不单纯以年龄为标准,而是诸如教育程度、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等。10为揭示第三人效果发生机制或理论根源,学者们已经从受众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教育程度、预存知识、自我涉入感、媒介接触频率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大量的研究,以检验第三人效果认知是否与随着个体差异而发生变化。如果以这些个体差异来定义“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第三人效果认知如何发生变化呢?例如,用对药品的专业知识水平来界定社会距离,受访者是不是这样认为:与一般大众相比,专业知识丰富的医生更不容易受药品广告影响呢?再如,用接触色情信息的频率来界定社会距离,受访者是不是这样认为:与经常接触色情内容的青少年相比,偶尔接触的青少年更不容易受色情信息的影响。期望今后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1Davison,W.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3,Vol.47,

No.1.

2禹卫华:《网络恶搞的“第三人效果”研究——

—以1772上海市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2期。[Yu,

Weihua,“A Study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and the

Network KUSO:for Example of1772Shanghai Citizens”,

Journalism&Communication,2008,No.2.(in Chinese)]

3黄顺铭、杨洸:《大学生与超级女声:“第三者效果假说”

——

—广州和成都两地问卷调查之比较研究》,《新闻与传

播研究》,2008年,第2期。[Huang,Shunming&Yang,

Guang,“Undergraduate and Super Girls:the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the Comparative Survey Study between

Guangzhou and Chengdu”,Journalism&Communication,

2008,No.2.(in Chinese)]

4王正祥:《农民工负面报道的第三人效果研究》,《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Wang,Zhengxiang,“A Study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and the Migrant Rural Workers”,

Research of Youth,2007,No.6.(in Chinese)]

5Perloff,R.,“Third-person Effect Research1983-1992:A Review and Synthe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3,Vol.5,Issue2.

6Henriksen,L.&Flora,J.,“Third-person Effect and Children:Perceived Impact of Pro-and Anti-Smoking

Ads”,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9,Vol.26,No.6.

7Salwen,M. B.&Dupagne,M.,“News of Y2K and Experiencing Y2K: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rd-Person Effect and Optimistic Bias”,Media

Psychology,2003,Vol.5,No.1.

8Park,H.S.&Salmon,C.T.,“A Test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Public Relations:Application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5,Vol.82,No1.

9Perloff,R.,“The Third Person Effect: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Media Psychology,1999,Vol.1,Issue4.

10Eveland,W.P.Jr.,Nathanson, A.I.,Detenber, B.H.& McLeod,D.M.,“Rethinking the Social Distance Corollary:

Perceived Likelihood of Exposure and Third-Person

Percep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9,Vol.26,No.3. 11Scharrer, E.,“Third-Person Perception and Television Violence:The Role of Out-group Stereotyping in Perceptions

of Susceptibility to Effects”,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2,

Vol.29,No.6.

12Glynn,C.J.&Ostman,R.E.,“Public Opinion about Public Opin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1,Vol.65,No.2.

13曾秀芹:《大中学生广告素养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代广告》,2010年,第18期。[Zeng,Xiuqin,“Development Ru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vertising

Literacy”,Advertising Age,2010,No.18.(in Chinese)]

4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访问了位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访问期间,郑教授参观了学院的教研室、图书室、资料室、实验室和教师工作室,同该院的哈德森副教授、张咏副教授、《密苏里人报》总编辑汤姆·瓦霍沃先生等,就新闻教育、新闻教学、新闻实践,特别是新闻学理论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同该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堂纳德.W.雷诺兹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孙志刚就开展科研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

人民大学曾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学的人大博士生李玉洁陪同参观访问。

郑保卫教授访问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期话题/对中国传播效果的经验性研究

24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学生姓名何芷睿 学号1408050110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41 指导教师谢秀华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一.现代传媒解释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

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而自从计算机的普及化,网上媒体在计算机网络中亦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而现代传媒主要指网络通信,电视,电话等媒介。二.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辽宁科技大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6年7月20日~2016年9月1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鞍山市辽宁科技大学 调查范围:辽宁科技大学内随机采访的学生 调查主题:现代传媒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群的影响 调查内容:1.您主要使用哪种传媒形式? 2.是否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及报纸对您的影响? 3.是否使用电视作为传媒工具及电视对您的影响? 4.是否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及广播对您的影响? 5.是否使用网络作为传媒工具及网络对您的影响? 6.是否使用电影作为传媒工具及电影对您的影响? 调查结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访问和调查,共发问卷60份,回收56份,回收率为93.34%,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2.86%。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满足统计学的要求。 问题一调查结果:当代青年中使用报纸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0.5%。使用广播作为传媒工具的仅有2.3%使用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有4.2%使用网络的最多93%。可见当代大学生中新型的网络传媒技

广告传播负面影响的文化解读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广告所负载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广告意象形态大行其道,消解着意识形态的霸权,并对人们心智和行为实施软控制;受众耽迷于跨国广告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以西方的生活模式来设定现代化目标;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了“炫耀性消费”、“消费陋俗”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广告语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再生方式,进而影响了主导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告的过分依赖,导致媒介产品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受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广告意象;跨国广告;示范效应;广告语;媒介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二十余年,广告业在我国的发展已蔚为壮观。广告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广告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改写了和正在改写着一部又一部企业发展史。当习惯于国家统筹安排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意识到广告的存在时,仿佛一夜之间,五花八门色彩纷呈的各式广告令你拂之不去,避之不及。信息的严重超载使广大消费者根本没有时间辩识其真伪,这是造成虚假广告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从更深的层面去考虑,我们会发现,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以其提供的认识方式和认知内容影响并塑造着社会的整体知觉,而一些错误的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巧妙地隐藏在广告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文对广告传播负面效应的关注并不等于说笔者否定广告对建构人们现代观念、移风易俗、增加其艺术情趣等方面的作用,只是强调人们在关注广告传播正面效应的同时,对广告中所宣扬的与文化现代化相背离的价值观念、消费意识、生活态度以及广告作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负面效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1.广告意象形态大行其道,消解着意识形态的霸权,并对人们的心智和行为实施软控制。

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录入:中共安县县委宣传部aabb https://www.sodocs.net/doc/065055979.html, 2009-7-15 人气:2846 近年来,中国网民以每月800至900万的速度增长, 近月,全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3亿,网民数量领跑全球。中国目前庞大的上网人群,使得任何消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和社会影响力都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的宣传方式,成为新的一种最大众化的媒体传播形式。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网络媒体作为传播方式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一是网络媒体是智力媒体,使用的工具体系中采用了计算机这类智能工具,网络的发展也是依靠不断改进的知识和技术来实现的。 二是网络媒体是全球性媒体,覆盖地域广,传播速度快。地理距离的阻碍不复存在,人类活动的空间变大,竞争成为全球化。 三是信息获取者真正主导传播过程。信息获取者利用网络与信息创造者直接取得联系,改变了传统媒

体把信息推给受众的局面,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网络资源,于是受众可以决定什么是网络先锋,什么是网络垃圾。 二、网络的积极作用 一是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网络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二是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 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BBS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

从广告学学科的角度谈对广告的认识 举例说明现代广告活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从广告学学科的角度谈对广告的认识 何谓广告,顾名思义,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但这不是广告的科学定义,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经济广告,指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非经济广告,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的非盈利性广告。如政府公告、宗教布告、教育通告与文化、市政、社会经济团体的启事、公告、声明、布告,以及个人的遗失声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美国《广告时代周刊》将广义广告定义为:“个人、商品、劳务、运动,以印刷、书写、口述或图画为表现方法,由广告者出费用作公开宣传,以促成销售、使用、投票或赞成为目的”。狭义广告指经济广告,即商业广告,是为了推销商品或务,获得利润,属盈利性广告。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其下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变化人们对于广告商品之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我国《辞海》的解释为:“向公众介绍商品,指导服务内容和文艺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招贴、电影、幻灯、橱窗布置、商品陈列的形式来进行”。简言之,现代经济广告的定义可概括为:广告是广告主有计划地通过媒体传递商品或劳务的信息,以促进销售的大众传播手段。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四点: 1.广告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是大众传播,有广而告之的意思。2.广告内容是有计划地传递商品或劳务信息。3.广告手段是通过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4.广告目的是为了促进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取得利润。广告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认识功能。通过广告,能帮助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各种商品的商标、性能、用途、使用和保养方法、购买地点和购买方法、价格等项内容,从而起到传递信息,沟通产销的作用。 广告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企业应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形式。从广告的直接目的区分:有以销售商品为目的广告;有以建立信誉为目的的广告;有以建立观念为目的的广告。例如,在国外饮料市场竞争中,有意识地宣传饮料可分为可乐型与非可乐型两类,通过这种观念性的宣传,打破可乐性饮料的垄断地位。从广告的不同对象区分:有消费者广告;有工业用户广告;有商业批发广告,有媒介性广告。如药品、保健品等经由医生介绍,建筑材料经由建筑研究部门介绍等。从广告传播的地区范围来分:有全国性广告;有区域性广告;有地方性广告。 广告的作用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传递信息,沟通产需。广告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认识功能。通过广告,能帮助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各种商品的商标、性能、用途、使用和保

(完整版)广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广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非常渴望在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广告是我们了解信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广告已经十分具体地参与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做法。 关键词:广告生活影响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推进器,是沟通产销的桥梁和纽带。广告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离开了经济信息,社会再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当今生活中需要广告,试想若没有了广告,你在商场挑选货品时,琳琅满目的产品你该如何挑选呢?虽然偶尔轻信虚假的广告会扰乱了你的生活,你的计划,但只要小心谨慎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广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广告的概念及形式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报刊广告、海报、四处散发的传单、喷印在公交车上的广告、张贴在墙上的小广告……如此繁多的广告充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令我们目不暇接。 二、广告给人们生活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广告的正面影响 (1)公益广告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 公益广告的特征是清醇朴素,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作用就是来激发人们的意识,使人对自己身边的一些事引起一些注意.是很抽象的认识。公益广告的内容大多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能触动人们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 (2)广告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获取信息 每一项新产品的问世和投放市场,都必须通过广告把有关产品和市场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企业通过广告活动,为广大消费者介绍各种产品的信息,并告诉人们,如何利用这些产品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从而买到满意的产品。 (3)广告对消费者知识的传授 现代广告,五花八门,宣传着各种各样的新商品,同时,也在给消费者传授着各种各样的有关生活、工作的新知识。由于现代广告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新发明、新创造的产品,它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去详细讲授和介绍这些新发明和新创造的原理和产品的工作机制,介绍产品的特性、用途和使用方法,从而通过广告简洁地把有关新发明、新创造的知识传授给大众。(4)广告指导消费资金合理投向 近两年,在各地常能见到许多有关有奖储蓄和发行有奖债券和集资券的广告,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把资金投入,从而使民间资金得以集中投放到大项目的建设上来。这是广告的另一项效能,它指导消费者对消费资金进行合理的投向,从而活跃了社会经济。 2、广告的负面影响 (1)广告失实与欺骗 有些生产商和广告商,没有真实的反映产品的功能,夸大了产品的效果,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这让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大大的打了折扣。还有一些生产商,找一些明星做代言,其实产品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明星效应,使得消费者购买,

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Yibin University 论文 题目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系别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涂利 学号 110801044 年级 2011 级指导教师黄璐职称硕士 2012 年 12 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媒体暴力的含义及分类 (4) (一)真实暴力 (4) (二)幻想中的暴力 (4) 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4) (一)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 (二)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 (5) (三)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 (5) 三、媒体暴力的应对策略 (6) (一)加强国家和政府的干预 (6) 1、完善立法,制定实施细则. (6)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6) 3、实行内容分级 .................................................... .7 (二)增强媒体的自律功能 .. (7) (三)提升“媒介素养” (7) 1、家庭“角色示范” (7) 2、学校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8) 3、提高公众的媒介道德素养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随着信息获取的多元化发展,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媒体暴力会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甚至诱导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面前,需要将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媒体的自律和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并举,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媒体暴力青少年媒介素养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广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班级:汉语0912 学号:0920304208 姓名:陈青青 广告中的消费者心理因素运用 ——我的策划 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广告成为了商品用以推广的最优选择。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互联网,走在商业区、住宅区无处不见广告,甚至广告被作为各种案例,以各种方式进驻了教科书。对于广告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很重要的热点科目。我们目前所接触的传播学、公共管理、公关策划、应用写作等等,无不有广告的一席之地。那么广告何以如此之“火”呢?这就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密切相关了。 我们知道在促进生产、扩大流通、指导消费和传递信息等方面,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欧美与日本的广告费支出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5%,有的大型企业的广告费已达销售额的5—10%,如日本广告费用最多的七家公司,广告费支出占该公司销售总额的9.1—29.4%。中国的广告费支出比例低得多,如1992年广告总额为50亿元,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3%,人均4元多。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慷慨地把巨额资金投入产品或企业形象广告呢?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逐步形成对广告的依赖性。这是由于广告可以不断地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许多有关生活的信息,为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创造便利,从而丰富消费者的生活、增长消费者的知识、开阔消费者的视野。也正是因此要想把广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密切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正确处理好广告与之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广告。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是通过一定媒体向用户推销产品或招徕、承揽服务以达到增加了解和信任以至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促销形式,并能过广告达到让公众熟知自己产品或企业形象的目的。并且相对于其他形式对产品与企业形成同样的认知度,广告投入可说是微乎其微,同时广告的快捷与手段众多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可以广泛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包装、广播、交通等媒体与手段。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参加者:蒋瑞 主题:调查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现代社会,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因为其具有直观、生动、便捷、刺激等特点,而在青少年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价值观 青少年是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也因此常常把媒介精心建构的媒介产品和内容当成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形。而这一“虚拟的现实”成了构成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的客观社会环境。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义,最常见的新媒体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 字广播等等。在许多定义中,我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描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加之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以及中国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使得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多元化”的价值倾向,其主要表现为: 1.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新时期青少年大多数赞成为国家、为集体做贡献,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青少年中也比较“受欢迎”。部分青少年思想、价值、理想、信念迷失,遇到原则性问题采取双重的价值判断标准:要求别人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人人为我,我也为我”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部分青少年表现出重个人自我价值、轻个人社会价值;重个人选择,轻社会选择;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个人独立、自由;轻社会制约。 2.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新时期青少年越来越关注现实和自身利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学科专业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虽然大多数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又往往未将其付诸实践。在理想和信念的选择上,他们更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行为”,而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奉献,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轻真心实意。 3.重专业知识,轻道德品质。随着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求知欲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但他们认为,找一份好的工作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够了,而与个人道德品质无直接关系,所以在青少年中出

《广告学》4-3:现代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广告学》4-3:现代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现代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D?M?波特说:“广告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影响, 从这一点上可以与具有历史传统的学校和教会制度的影响相提并论。它有力量控制媒介,促使形成人们爱好标准,现在广告已成为能够控制社会各种制度中的一个。”目前,广告已经构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是强有力的。它已触及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不论人们持何种态度,广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且作用巨大是显而易见的。 一、广告对产品价值的影响 为什么有人只选择可口可乐而不喝其他牌子的饮料?为什么有些人偏爱nike鞋?做过广告的产品功能是否比较好?未必见得。但广告可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增加产品的价值。 60年代中期,动机研究之父、著名心理学家恩勒斯特狄切特(Ernest Ditchter)说,产品的形象,部分是由广告塑造,部分是促销塑造的,它应该是产品本身固有的特质。随后的调查表明,虽然广告有时无法直接言明产品的品质,但其传递的有利形象却可以暗示出产品的品质,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理想,进而增加产品的价值。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宁肯多付钱购买名牌,而不是其它在身边的没有作过广告的产品——尽管他们从品质上讲,他们功效相同。 就我们的经济准则而言,广告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有利于消费者和广告主的自身利益;又由于广告能提高卖主的营业额,因而可以增强竞争,这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利益。例如“统一企业”在推出冷藏杯装咖啡时,曾翻阅法国针对160个美国观光客的调查:什么是巴黎最迷人的东西?不是巴黎的铁塔,不是巴黎圣母院,也不是巴黎的凯旋门,答案竟是巴黎的咖啡馆。据此,锁定富有人文气息的“巴黎咖啡馆”。以此为中心,其中又因塞纳河左岸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处,遂以“左岸”作为品牌名称。左岸咖啡的广告主要是经营品牌,很少谈及商品本身。左岸咖啡1996年电视广告以漫步在巴黎塞纳河畔独自享受咖啡的女孩为主题,仿佛在叙说一段故事。现在的左岸咖啡“追求一种宁静,追求一种心灵”,左岸咖啡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诉说不尽的风情。它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在许多消费者眼里,左岸是艺术的、文化的、浪漫的、不羁的,不断刺激内心欲望的“精神鸦片”。 二、广告对价格的影响 如果说广告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那么,广告也可能增加成本。如果企业停止所有昂贵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影响及对策研究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体文化对青少年有很深的影响。其中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较突出。本文旨在探讨动漫的影响,并讨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媒体文化;青少年;认知影响;对策研究 Abstract: in the media convergence trend, the media culture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eenagers. Which catoon and caricature influence on youth more outstand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animation, coping strategy. Key words: media culture; teenagers; cognitive impac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曾经,美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对媒体做过如下的评论:“媒体已经拓殖了文化,表明媒体是文化的发行和散播的基本载体,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媒体已经排挤掉了诸如书籍或口语等这样旧的文化模式,证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媒体主宰了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1]可见,现代社会中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事物的认识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掌握最新的动态,我们社会实践队于2012年7月对长沙市的部分青少年展开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认知影响”的调查。主要着重于了解青少年对动漫的认识和看法。 研究发现 动漫的喜爱度高。 问卷的调查对象设定为14-24岁的青少年。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十分喜欢或挺喜欢动漫的人数占了总调查人数的72.4%。表明动漫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认可度比较高。 喜欢类型多样化。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有关动漫类型的问题。调查结果呈现以“推理悬疑”为主,“幻想魔法”“喜剧搞笑”“激情冒险”“运动体育”为辅的多样化态势。 接触渠道呈现新旧媒体交融态势。 问卷中涉及通过何种渠道接触动漫时,结果传统媒体电视和新型媒体网络平分秋色,可见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高中英语作文:广告的负面影响The Negative Sides of Advertisement

高中英语作文:广告的负面影响 The Negative Sides of Advertisement Today,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people are affected by the advertisements greatly. When we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 we can see the ads everywhere, they are spread by the newspaper, the radio and so on. The most obvious are the ads attached in the buildings. When we see the advertisements, we will be attracted by them and have the strong desire to buy the products. But the negative sides of advertisements will mislead the customers. Some products exaggerate the function, when people use them, they will realize that they are cheated and waste the money. The worst situation is that people use the fake products and get sick seriously, their health is under threat. So we must check out the advertisements before we buy the products. We should ask the doctor or see the customers’real reaction. 今天,由于媒体的发展,人们受到广告的很大影响。当我们在街上走的时候,可以看到广告无处不在,广告通过报纸,广播等等方式传播。最明显的广告就是贴在建筑物上面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广告,我们会被吸引,会有强烈的愿望要去买这些产品。但是广告的负面对误导消费者。一些产品夸大了功能,当人们使用,就会发现被骗,浪费了钱。最糟糕的情形就是人们使用了虚假产品,染上重病,他们的健康受到了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在买产品前检查清楚。我们应该咨询下医生或者看看消费者的真是反应。

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摘要网络的迅速崛起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时网络媒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入手,具体分析了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发挥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功能的三条思路。 关键词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社会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积极作用的同时,究竟有怎样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应该如何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及内在关联 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这传输平台,以多媒体为辅助传播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它通过搜索、操作、编辑、存贮、交换等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兼容的目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既综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有着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内容上,朝着丰富性、高速化、专业化发展;传播方式上。信息双向交互、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传播功能上,呈现出综合性、可选择性的特色。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所要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上,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社会学上,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利用生活资料的方式;在心理学上,生活方式是自我认同的表达;在人类学中,生活方式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的种族特性。Feldman和Thielbar(1971)把生活方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现象;生活方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核心生活利益;生活方式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表现出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宗教和其它决定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而网络媒体,作为当今科学技术的体现,作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网络媒体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一方面,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彰显了个性自由;增强了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改变了消费观念,使网上购物成为新时尚;打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办学模式,网上远程教育成为主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1、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在网络媒体的世界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加速,在相对的价值观里,没有了惟一正确的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力量被削弱。由于网络媒体时代更注重个人的传播,且网络又是海量信息的存诸地,网络媒体的伦理道德也因此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媒体在重构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把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生活也解构了,不少人摒弃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此外,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诱导人们的文化需求,使人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一些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也腐蚀着人们,影响人们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2009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5、6号两天的新闻联播里重磅曝光19家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其中百度、谷歌两家搜索引擎成为焦点。而国内四大门户也赫然在列。19家网站几乎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均是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网站。由此可见,互联网内容低俗之风已经极度泛滥。低俗之风一旦受利益驱使,并成为常态盛行,道德观念也就不成为束缚了。2、交往方式上:隐秘性、虚拟化使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同上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秘性。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的自由带来了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自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65055979.html,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 作者:郝永光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领域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渐侵入青少年实际生活,同时 影响着青少年主要生活方式,并诱发青少年产生沉迷网络且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最终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在当前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继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平台,提升价值观念。本文从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的产生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影响 近年来,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同时,网络及手机作为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此,当代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青少年价值观念作出正确地引导。以下就是新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10-29的青少年网民已经占据了总体的60%。例如,浙江在网络调查活动开展过程中即获知6262.41万户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人群占据了较大部分,即新媒体的产生对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为了深入掌握到我国青少年手机、网络使用现状,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即CNNIC展开“青少年手 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并获知基于手机网民为1.27亿人的背景下,青少年网民人数已经占据了总体的51%,而其中学生人数为25%。即青少年学生手机、网络使用较为普遍, 且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手机使用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低头族”的不良习惯,为此,当代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针对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展开调研,由此规避新媒体的产生冲击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手机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青少年长期而普遍的使用手机和网络主要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就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小学生网民中上网时长为5.7小时/周,2012年为6.3小时/周,而到2015年为止已经逐步上升至21小时/周,即呈现出上网时长快速增长的趋势,最终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小学生的运动时间,致使小学生在手机及电脑的辐射下,“低头族”坏习惯的养成下,逐渐呈现出肥胖、近视、驼背等成长问题,为此,当代小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对此问题提高重视程度,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即将小学生上网时长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就此

《广告对生活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广告对生活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有一天,我批改学生的作文发现这样一个词“骑乐无穷”,于是上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骑乐无穷”:“同学们,这样写对吗?”一部分同学说:“不对,‘骑’字错了。”一部分同学提出异议:“电视上的广告就是这样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广告”的影响。于是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广告吗?你们觉得广告到底是好是坏?”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说了很多广告的好处和坏处。那么我们的生活需不需要广告呢?于是,我决定和同学们一起来调查研究这个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同学们能正确看待广告。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调查了解广告对生活的影响,从而能正确看待广告。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筛选、攫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辨别事物的真伪,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价值目标: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对“广告”这一具体社会现象的正反辨析,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动步骤 活动一:社会调查 由学生分组收集大家最关心的关于广告的问题,自主设计问卷调查表(表一),展开对“广告”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与探究。 表一学生自我审视和评价表 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学生也将观察的视角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社会调查,自制调查表(表二)并且形成了一些统计数据,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

表二社会家庭调查表 活动二:分组交流、全班活动 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通过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和筛选、分析信息,在小组内和班级里互相交流,进一步融会信息,形成各自的真实感知和观点,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基础。 1、最喜欢的广告语评选活动 学生自制书写广告语的小标牌,并且口头阐述推荐理由。 2、对广告中故意误用成语的现象进行辨析。 3、根据前期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全班自然形成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形成辩论赛的对阵双方。每方均民主选举产生由主辩一名、辩手4名组成的辩论小组。 4、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各方面收集丰富的背景材料、佐证自己的意见,为下一步的辩论赛作好筹备工作。 学生部分成果: 我最喜欢的广告 我喜欢的广告有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广告就是“香米妙脆角”这个广告。 这个广告讲述了一个在米的世界里的一天发生的事情。那天,所有的米都来看妙脆角先生的精彩表演,结构清晰,而且突出了中心。我最喜欢的就是它富有童真童趣,很有想像力,而且人物画得十分逼真,就像完整好看的动画片。所以有许多小朋友看了都开怀大笑,大人看了都连声称赞,当然我是更喜欢。 我最不喜欢的广告

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

北京邮电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 姓名:******* 班级:****** 学院:***** 2012年9月15日

摘要: 此次调查主题为“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的调查”。组长将此次调查分成了散部分,不论是从网络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调查。经过此次调查,成员们不但达到了调查结果,还更加了解了主流媒体以及主流媒体的性质等现代关键。 关键词: 主流媒体、网络、电视媒体青少年 正文: 一.关于我们 这次的社会实践,通过组员一起的讨论,我们决定利用“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来作为命题,在学校和社会之中开展这一问卷调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快步走进信息时代、传媒时代、网络时代。 二.我们的分工 组长: 查找资料: 制作问卷、收集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实践调查报告: 三.我们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制定好了一份问卷调查,在网上转起。为的是更多的有责任心的同学、社会人士关注我们这次实践调查。 (二).查找资料文献法。 我们通过网络、书籍资料,为进行这次事件奠定理论基础。比如,我们查阅了《中文科技期刊网》、《人民日报》等,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100余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我们此次实践掌握的知识 从最基础的来看,我们再组员内部以及所调查的范围内,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主流媒体以及主流媒体的一些细节性问题。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主流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主流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广告对生活的影响

广告对生活的影响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20世纪以来,广告是越来越多,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断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许多有关生活的信息,唤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谋求更多的利益,而制作一些不良广告,也许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我认为广告对生活的影响有利与弊两方面,并依此展开议论。 正面影响: 一.广告传播公益知识,宣传着积极的理念,提升人们文化素养。 “没有购买,就没有杀戮。”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动物,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而购买那些用濒危动物的毛皮制成的华丽衣物,不要为了所谓的健康养生而把那些用濒危动物当做自己的桌上美食。“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后代,请保护环境。”提醒着我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做了多少破坏,提醒着我们如果继续这样破坏下去,不仅是我们,连我们的后代都会遭受到因地球环境被破坏而带来的严峻后果。例如某广告的广告语“三棵树,健康漆、深呼吸”,推崇健康生态的生活,突出产品品质,消费者在接受这种理念的同时也容易接受此产品。再如“难得糊涂,小糊涂仙酒”,突出一种酒文化,人们在喝酒的时候,自然会融入“酒不醉人人自醉,难道糊涂”的感情氛围中。“胜利之鹰,大红鹰”,“我能”,增强人们克服困难,成就自我的信心。 二.广告可以引导消费,刺激消费,甚至创造需求。 广告能够帮助消费者对个人消费品进行选购。消费者在通过看或听广告知道某个物品可以改善自己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满足自己或家庭的物质或精神层面。广告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这就是刺激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广告的连续出现,就是对消费者的消费兴趣与物质欲求进行不断地刺激,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促成其购买行为。 三.广告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了便利,并且扩大消费者的知识面。 卖家通过广告活动,为广大消费者介绍各种能够丰富人民生活、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生活用品的信息,如名称、规格、性能、用途等,并告诉人们,如何利用这些产品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生活的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自己的家庭生活或日常工作提供了方便。现代广告,五花八门,宣传着各种各样的新商品,同时,也在给消费者传授着各种各样的有关生活、工作的新知识。由于现代广告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新发明、新创造的产品,它必须花相当的时

电视媒介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

电视媒介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进入新时代,电视开始改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同样也深深影响着少年儿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耗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曾有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6岁的孩子在某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 毫无疑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确实充实了儿童的业余活动,电视节目借以高科技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传递着各式各样的知识,使得儿童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学不到的知识。由于看电视,儿童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加强,电视使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电视中知识类的节目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如《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探索与发现》等节目,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是父母和教师的替代物。因为看电视已成为今天儿童生活的特定方式,所以使得孩子们心智早熟,见多识广。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电视也对儿童的行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让家长们和所有社会上关注的人士不得不重新回过头,认真的审视和反思这一社会现象。 一、电视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的确,现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已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电视进入家庭之前,父母一般是给孩子讲故事,读报纸,孩子在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方面较多的依赖父母。而当电视家庭化后,五彩的电视荧屏就向孩子们直接地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电视摧毁了隔离儿童世界与成年人世界的那堵墙。”由于看电视不需要特别的指导、无须思考、而且电视的播出不分观众。电视对儿童轻而易举的“俘获”,使得儿童最终“依附”于电视所呈现的世界。据称,美国的孩子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30万桩。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屏幕上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血腥的内容。一些电视台只顾了广告收益在一些黄金时段大量播放一些其实是儿童极为不宜观看的血腥暴力节目,有调查数据显示,一家某地级市的电视台就连续一个多月在每晚的晚间剧场都播放了与血腥暴力有关的影片,包括枪战片、警匪片、恐怖片等。 儿童在看多了暴力电视镜头后,常常会误以为暴力情况反应的就是社会现实,以为暴力是解决冲突或达到一般手段不易获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当成问题的唯一解决方式。暴力镜头对儿极具暗示作用,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后,比较容易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有一种误解,以为少儿的卡通节目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其实,电视卡通片上的暴力镜头,远超过一般成人观看的电视片。有好多以暴力对付坏人,假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的卡通节目,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广告业主的暴力。在这方面,像美国早期的动画片《变形金刚》、日本的很多漫画题材改编的动画片《忍者神龟》、《圣斗士》等片,都包含了这种因素。虽然这些动画片在制作的精良上确实让人佩服。但在其更深远意义上对儿童的教育方面的作用确是让人质疑的、不能信服的。 二、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影响 现如今,电视节目中附有大量的广告,许多节目是为了推销食品和其他穿戴之类的商品。广告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导致社会趋向物质主义,广告不断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