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考点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

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

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

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

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

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埋下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为顶子回家提供了背景。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

2.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的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的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质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

物内心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

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

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

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2.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

行分析。

【答案】

1. C

2. ①表现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②表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

接班这一现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

3. 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文章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

乏味;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

现父亲退休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③(从表现

主题的角度)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

达出作者对父亲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

三、(2018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

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

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

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

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

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

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

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

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

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

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

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 “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 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

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一、小说的叙述人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二、小说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属于正常写法;而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也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在中国传统的戏文中常常出现,高考很少涉及。但倒叙、插叙、补叙是小说叙述中的特色,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宠儿。

1、倒叙,就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呈现出来,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后再说她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鲁镇祝福景象;再比如,契诃夫的《套中人》,小说

一上来就讲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然后接着介绍他的一些奇怪的情形,这样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插叙,即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就插入了林冲和李小二的见面谈话以及李小二的现在的生活境况的内容,这些情节就属于插叙。它对下文写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打探消息以及林冲复仇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衬托了主要人物林冲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的形象特点。

3、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实题演练1]

雪花那个飘

李德霞

一大早,天空就飘起了细碎雪花。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也是娘做年糕的日子。

这天,我是不会出门玩的,尽管二唤趴我家大门口喊我几次了,可我就是不挪窝。我爱吃现炸出锅的年糕,黄灿灿浸着油,皮子脆脆的,咬一口,“咔

嚓咔嚓”响,那个香啊。我不出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得看着娘,防止她给干姥姥送年糕。

干姥姥是个要饭的,常年在我们这一带乞讨。一只豁了边的碗,一根磨得乌黑油亮的打狗棍,晃晃悠悠来,晃晃悠悠去。今年冬天雪大,天气又冷,干姥姥干脆就住在我们村后面的破庙里。娘啥时认她做的干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娘时常偷偷摸摸给干姥姥送吃的,一块饼,一个窝头都送。

昨天晚上,娘从下房里端回了一盆糕面,我就知道,娘又要做年糕了。我悄悄对爹说:“爹你信不信,我娘一准会给干姥姥送年糕的。”爹不吭声,一口接一口地抽旱烟。我又说:“凭啥给她送?又不是我亲姥姥……爹你得拦着她。”爹嘿嘿一笑,拿烟袋锅轻轻敲一下我的头说:“你都六岁了,要拦,你自己拦。”

爹是村里的支书,忙,一大早就顶着雪花出门了。我记得,爹临出门时,意味深长地冲我一笑。我当然知道,爹这一笑是啥意思。

第一锅年糕炸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往碗里装了一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三个年糕下肚,我就打起了响亮的饱嗝。这时,炸完年糕的娘对我说:“年糕也吃了,还不出去找二唤玩?”

娘的心思我知道。我抹抹嘴说:“才不呢。我爹说了,让我看着你,不让你给干姥姥送年糕……”

“你爹真这么说的?我咋没听到?”

“那是你耳背。”

娘懒得理我,往碗里装了好几个年糕,拿笼布包了。提着要出门。我抢先一步,拦在门口。我说:“不准你给干姥姥送年糕!”

“大人的事,要你小孩子管?一边去!”

我想,我是拦不住娘了。我眨巴眨巴眼说:“那你……给我五分钱。买糖吃。”

娘没难为我,爽快地给了我五分钱。我拿着钱要走,看见娘跟在我后面。我大人似的说:“娘啊,走大路你就不怕被爹撞见?”

娘咯咯一笑,转身从后门走了。

大朵大朵的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飘……

等我买糖回来,娘送年糕也回来了。看娘一脸失落的样子,我就知道,娘没把年糕送出去。

进了院,娘正要开门,爹闪身从屋里出来,门神似的堵在门口。爹看着娘,笑一下,再笑一下。娘说:“老四你笑啥?我不就给干娘送几个年糕吗?”

“你呢?”爹问我。吓得我“哧溜”把一颗糖呑进肚里。

“年糕送出去啦?”爹盯着娘,仍在笑。

娘突然变了脸:“明知没送出去,你还问?老四,我问你,干娘是你撵走的吧?她住破庙里。碍你啥事了?”

爹说:“我是支书,村里的事儿就归我管,大事,小事,我都管。”

“不就个破支书吗?管得太宽了……大过年的,你到底把她撵哪儿啦?”

爹还在笑。转身一把推开了屋门。

娘抻脖子一看,张开的嘴像洞开的门,眼泪紧跟着就淌下来。

屋里,暖烘烘的炕头上,坐着笑眯眯的干姥姥……

雪花那个飘……

(原载2017年第4期《百花园》,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时刻防着娘给干姥姥送年糕,又趁机要挟娘给“我”五分钱买糖吃,可见“我”人小鬼大,十分调皮。

B. 小说以干姥姥坐在炕头上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颇具艺术匠心。

C.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结尾处娘的神态变化中可以看出,爹娘之间因为没有沟通,娘不能理解爹的良苦用心。

D. 发生在爹娘和干姥姥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人性人情的关注,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我”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实题演练2】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

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

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

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

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

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

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

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实题演练3]

扎满鲜花的吊桥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 技巧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突出季节特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反映、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映衬人物形象;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心理、性格等;暗示人物心理转变;③象征、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④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情节方面:①换转或展开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③设置、制造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④前后多次描写,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温馨提示: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三、环境描写赏析题 技巧(手法) + 特点(二或四字形容词) + 表达效果 + 作用 【第二部分情节类题型】 一、情节梳理题 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小说阅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一、第一段作用:两方面①内容:从本身和主题两方面说②形式:结构和手法。 答题方法1、交代故事发生背景,人物所处环境 2、引出下文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二、分析人物形象:①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②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③注意小说活动的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以上四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另外,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 答题方法:——是——的—— 例如:某某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执着、爱憎分明……的农民形象 三、环境描写作用: 答题方法: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时令、地点等;渲染——的气氛;表现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四、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提供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答题方法:……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五、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只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六、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生动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开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doc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化妆 秦俑 上大学那会儿,女生都爱扎堆儿,你三个一群,我五个一伙,一块儿上食堂吃饭,一块儿到图书馆晚自习,甚至闹起别扭来,也是拉帮结派的。 315是新组合的宿舍,一共六位姐妹。新学期刚开始,就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五个人,吴莎莎、谭芳、曾丽、刘思琦,还有我;另一派,就只有陆小璐一个人了。 其实陆小璐长得很漂亮,她站到人堆里头,一眼看去,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用时新的说法,陆小璐有着一张“明星脸”。这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特别臭美,每天都化妆,一大早就起来试穿衣服,弄得自己跟赶演出似的,衬得宿舍里其他姐妹都像“灰姑娘”一样。加上陆小璐很少主动与人说话,一到周末总有人开车来接,慢慢地,与大家便有了距离。 可是有一段,陆小璐突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虽然天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化妆,试穿漂亮衣服,但她的精神明显没有过去好。睡在下铺的吴莎莎告诉我们,她经常半夜还听到陆小璐在上铺翻来覆去的。 我们都想,可能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吧。果然,从周一开始,陆小璐就没有回宿舍。刚开始几天,谭芳和曾丽还说些不着边际的风凉话,可时间一长,我们都开始担心起来。刘思琦是寝室长,想给陆小璐打手机,一问,才发现我们五个人都没有记她号码。第二天,有人开车过来拿陆小璐的铺盖衣物,大家都担心地问怎么回事。来人说,小璐特意叮嘱我转告大家,她要请假半年。 请假半年?我们都挺疑惑的,但这种事也不好细问。还是曾丽机灵,周一的时候,她去问辅导员。辅导员说,你们不知道吗?陆小璐请假做手术啊。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虽然大家都不喜欢陆小璐,可她也不是什么坏人啊。刘思琦几个便四处打探她的消息,原来事情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糟糕:陆小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一直不敢做手术,最近检查,发现不能再拖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将要接受四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风险。 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宿舍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还是刘思琦拿的主意,大家一块儿去医院看望陆小璐。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们的心都慌慌的。在白色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陆小璐,她正认真地对着一面镜子描眼线,打腮红,涂唇彩。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临危病人的迹象。忙完了,她返过头来,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几个,脸上闪过一丝惊喜。接着她连忙将头背过去,说,你们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过了一会儿,又缓缓地回过头来,说,其实很久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了,没什么啦,瞒大家那么紧,是不想让更多的人为我担心。 姐妹几个都不知说什么好。陆小璐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有说有笑地告诉我们,下午是第一次手术,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所以一上午都在给自己化妆,我参加过别人的追悼会,殡仪馆的人化妆很差劲的,我可不想死那么难看…… 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的脑袋里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互相对视的勇气都没有了。终于,陆小璐被人从手术室推了出来。手术很顺利,她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仿佛睡熟了一般。一圈人将她送回病房,315的几位姐妹一块儿回家,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 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地去过医院几回,也陆陆续续地听到她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这个陆小璐啊,真不是一般人,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要给自己化妆,每次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就好像她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而是准备去赴一场晚宴。

(完整版)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及实例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解题 (一)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小说情节

练案[9]第三板块专题四小说类文本阅读 学案二分析小说情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陌生人的拥抱 安谅 网上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有朋友给明人发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一张是覃老弟在街头与毛头小伙子相拥相抱,另一张是覃老弟与一位妙龄女孩轻轻搂抱着的画面。不过,这张照片似乎又不像被PS过的,这倒有点蹊跷。 明人决定约覃老弟喝茶一聊。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子,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那天,他上街,走到大拇指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站在那儿,眼光迎着他,对他谦恭地介绍道:“先生,我是在校大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实验,您能和我握个手吗?”覃老弟略显迟疑了一下,但他迅速咀嚼着小伙子所说的话,又见他稚气未脱,书生卷气,便伸出手去。小伙子握着他的手,连着说了几声:“谢谢,谢谢您,谢谢您支持我的实验。” 他走了不过百步,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那女孩也是想与他握手的,所以,当她伸出手臂,他也不自觉地抬起了右手臂。不料,这位还蛮清秀的女孩竟然说:“先生,我能拥抱您一下吗?我们,这是一项实验。”覃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心生一缕怜悯,微微点了点头,姑娘就双臂伸展,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只一会儿,女孩松开手,退后两步,向覃老弟欠了欠身:“谢谢您,谢谢您的支持。”覃老弟彬彬有礼地回道:“不客气,不客气。”“先生,您就不怕与陌生人拥抱吗?”姑娘又跟了一句。覃老弟仍是微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点,也相信你!”姑娘双颊嫣红,朝他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 刚与姑娘告别不久,又有一位小伙子在路旁候着他:“先生,我能问您要个手机号码吗?”这回,覃老弟有些警觉了:“你,要我手机号码干吗?”“先生,我们是在做社会实验,看您会给陌生人手机号码吗?我想,我也可以与您交换号码,算是交一回朋友。”小伙子说得语句有点结巴,但说得还是入情入理的,覃老弟于是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还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答题模版

小说答题模版 一、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1.小说第一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1)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情节上:引起下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3)人物上:暗示了人物……命运、性格、特点 (4)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5)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第六段【中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塑造(烘托)了人物……心情、性格、特点 (3)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 (4)情节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3.小说结尾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特点 (3)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 (4)情节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5)读者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1)指出手法(2)简析运用(3)分析作用 知识补充: 描写手法: (1)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2)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 (3)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二、情节【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1.小说第一段【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1)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 (2)情节上: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3)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 (4)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5)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第六段【中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1)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 (2)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 (3)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 (4)情节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3.小说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 ②情节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③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 ④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2 小说阅读题 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小说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⑷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 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 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通文脉,析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 、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四、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同步提升:小说情节的作用(含答案)

【题文】 情节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作用题的解答技巧。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

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环境类题型) 2016-11-03 语文月刊 自从考试大纲修订之后,阅读题开始更占分量了,尤其是在时间上。如果想要做小说阅读的时候没什么压力,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怎么能不掌握呢?今天我们要看的是环境类题型的答题规范及答题技巧。 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 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 常有:1. 概述情节;2. 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 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 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 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 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 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 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 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

高考短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短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短篇小说题型及答题技巧 短篇小说阅读属于文学作品阅读,它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在答题中要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结合近年高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的题型和解题技巧进行短篇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到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