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对策及建议

——XX乡关于开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 34 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 人,少数褡迦丝?SPAN lang=EN-US>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

人口 3891 人,占总人口的 31.1%, 仡佬族人口 1387 人 , 占总人口的 11.1%, 布依族人口1013 人 , 占总人口的8.1%, 苗族人口 738 人 , 占总人口的 5.9%。

二、贫困现状

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XX 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

体经济积累,且普遍受到沉重债务的困扰,有的村多年来都是“空壳村”,村级无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XX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旱遇雨成灾,群众反贫率高。

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59元,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居都村还停留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XX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实施灾后重建还将长期进行。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

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义利、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因。其表现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管理仍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不能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因地制宜改造农田,而是老守田园,得过且过;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而是怕字当头,投入怕赔本,外出打工怕不给钱,没有发展的意识和冲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热衷于吃喝玩耍,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人口出生率较高,一般家庭都有2—3个子女,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二是低层文化心理突出。从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维模式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如对科学种养殖等现代生产经营技术心存疑虑,很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斗志,甘愿过清贫生活。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在财力物力上的救济和帮助,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得过且过的懒惰思

想,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奋发图强、穷则思变的意志和能力。

三是生存环境恶劣。由于地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沙壤土分布多,气候干旱,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干旱、沙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加之石漠化严重,地质脆弱,灾害频繁发生,少数民族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灾害一旦发生,会给群众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定时期内将难以恢复。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遗留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困扰。由于前些年政府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农村进户路面硬化、学校、公路等,因缺少资金投入,靠银行贷款补充,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出让土地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一些村级债务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集体经济苍白无力、负债累累,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四、脱贫对策及建议

第一、扶贫必须首先“扶志”,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

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第二、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柴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第三、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我乡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天然草场、宜林地、石漠地、煤炭资源等都蕴藏着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致富提高

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特区应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济基金会。可采取财政、民政、民委、扶贫办等部门及社会帮助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特困村、特困户、特困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缓解地方财政用于扶贫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生存环境条件。在XX年遭灾凝冻灾害以后,基础设施受到损毁,应加大灾后重建工作,采取以财政扶贫的方式,投入资金,恢复损坏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缓解发展压力。重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学校、引灌沟渠、“行路难”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发掘居都村仡佬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民族村建篮球场、图书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斗志,让少数民族群众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XX乡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少数民族乡灾后重建实施项目

乡镇名称:XX乡

项目名称

实施地点

规模

投资估算

备注

XX公路

XX村\XX村\XX村

22.5公里

248万元

民族文化挖掘

XX村

工艺、民俗

120万元

XX村引灌沟渠XXX村

7.8公里

238万元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 __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 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xx 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2人,xx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

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 __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 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 __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3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引言 西部地区本文所指的西部,包括云、贵、川、渝、陕、甘、宁、青、新疆、内蒙、西藏、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8000多万人口,其中8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又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592个国定贫困县,有258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这25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224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民族贫困县的86.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以来,在各方的艰苦努力下,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任务还相当重,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3月最新发布的《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公报》显示中国扶贫基金会 (https://www.sodocs.net/doc/046531232.html,/qt/fpdt_nr.asp?id=66。),截至2004年末,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7%;西部地区的低收入人口为2396万,占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0.5%。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地区。所以,西部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些地区能否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能否巩固前一时期扶贫攻坚的成果,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刻画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到2000年底,按照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625元的国家贫困标准,我国剩余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到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为668元,低收入人口的标准是924元。后者即相对贫困的标准,指初步解决温饱,但收入还不稳定的状况。 按照我国的贫困标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西部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 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 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 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 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 建设的顺利推进。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 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 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 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 招商 ,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 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 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 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西与朔州市右玉县毗邻,南连朔州市怀仁、山阴县,东靠大同市南郊区。境内国土面积131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林地88.56万亩,草地38万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既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又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更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川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和掌握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我们对左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228个行政村初步统计,农业总人口10.8万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883户,1247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1.5%。涉及到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在30%以上的村庄52个;贫困人口在50%以上的村庄29个,目前在册人数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偏远山区农村48个,3524户,8665人,需要搬迁的村庄9个,534户,1636人。搬迁遗留旧村32个,7399户,17994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

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81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5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中还有28个村5680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76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9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大部分属中低产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三)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村委会干部对于该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

关于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 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机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8公里。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 / 37

自20**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 经过实地调研,确定在黄金村交通便利的显月寺规划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8户,其中:实施42户搬迁户,设计两户连体二层建筑,每户131平米,3室2 厅2卫1厨,造价每平米不超过1000元;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16户,按50平米建设,1室1厅1厨1厕。该安置点于2018年9月初启动建设后,吗、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可主体竣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宣传,目前已有36户缴纳了首付款,共计133万元(首付每户至少缴3万元)。 (二)建果园,特色产业增收换穷业 抓搬迁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如何让群众利用现有土地增收成了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黄金村土地条件差,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无特色农业产业。为此结合黄金村实际,县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从四川苍溪县引进红阳猕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党课讲稿(33页)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党课讲稿) 前言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聚焦深度贫困,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为目前的三大任务之一。因此,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以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 一、为什么要聚焦深度贫困 我们知道精准扶贫从2015年开始,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在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现在恰恰是我们进行到一半的时间,今年是2018年,那么后边三年我们究竟来做什么?大家来看,这是去年2017年6月,在太原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的,就是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也就是说现在当我们精准扶贫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后边三年,其实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堡垒,就是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 为什么要来谈说现在到这个时候,我们突然谈到说一个深度贫困,我们过去在做扶贫当中没有来谈深度贫困的问题,那现在为什么来谈深度贫困呢?大家可以看一张,这是我们从1978年

到2017年底我们一个脱贫攻坚的情况,大家知道1978年我们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那个时候全国有多少人?全国按照最低最低的标准,是有2亿5000万贫困人口,占多少呢?当时农村贫困人口30%多。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大家做扶贫的时候,都在说我们的2300块钱的标准,就是我们新一轮的扶贫标准,就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确定这个标准,就是新的贫困标准是2300块钱人均收入。到现在,由于物价指数到了3000多,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个标准来看,在1978年我们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呢?是有97.5%。换句话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1978年农村的几乎全都是贫困户,这样一个贫困状况,我们到了现在从1978年的话,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我们大概做了40年。那中国农村发展经过了40年,40年的话,我们的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多少了?从97.5%下降到2017年,3.1%了。那一共还有多少?,那一共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但是这些贫困人口是一些什么样的贫困人口?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们刚才讲到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最上边那条灰的线,那就是我们新的就是2011年的标准的贫困人口线。其实我们所剩的贫困人口已经不多了。然后现在的话有很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在陆陆续续的摘帽了,剩下的一些贫困人口集中在什么地方?如果说全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只有3%点多了,到了2018年初,这是我们最新的数字,大家可以看到,然后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县,还有多少个的?还有110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村还有多少?还有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全省合作市扶贫脱贫调研报告(最新)

全市扶贫脱贫调研报告(最新) 为积极响应委党组及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10月8日-10日,调研组一行5人前往X省X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X市,开展了为期3天的扶贫脱贫情况调研。实地考察了X市“全域旅游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情况,还参观了乡村奶牛养殖、草料加工、羊肚菌种植等高原特色产业的运营发展情况,了解“三变”试点改革下农业专业X社在带动贫困户脱贫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之后通过与X市发改、农办、扶贫办、统战、民族宗教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较为全面地了解了X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X市地处X省X藏族自治州北部,国土面积2670平方公里,现辖6个乡镇4个街道,39个行政村、8个社区、258个村民小组。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5万人,其中,农牧村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36.8%。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

村16个,贫困人口1750户9600人,贫困发生率为28%,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的41%。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9600人减少到2018年8月的254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16户95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2018年9月底,X市成为X州“七县一市”率先通过国务院精准扶贫专项评估验收的县市。同时,其做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积极认可(中办正组织人员汇总其经验做法)。 二、主要做法 X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之一,具有贫困乡村个数多、贫困人口多的特点。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X市近年来紧盯“脱贫摘帽”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完善硬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扶贫工程。X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亿余元,配套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911万元,向生态文明小康村、贫困村、旅游专业村倾斜,用于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1.12亿元,农业生产发展8165万元。2014年以来,投资4851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5642户,投资5336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 研报告正式版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是贵州众多贫困村中的一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该村和省内其他贫困村一样,在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劳动力转移、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通村通组道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全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这类贫困村的发展速度则显得有些缓慢。在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任职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在村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了一些认识,

也形成了一些如何发展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村这类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工作思路。 一、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有农户140户、810于人、实际常住人口620人;该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500余人;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5名,65岁以上老年人80人、16周岁以下小孩190人、外出经商人数不足7人、167人外出务工;村现有可耕田地共1100亩,其中水田700余亩,年产稻谷约1.75万公斤。有集体荒山300余亩,基本没开发;提灌站1个,提灌站输水管道年久失修,群众用水困难;目前村有一个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不完全小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资本市场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对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

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

区十五科技发展深度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区十五科技发展深度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区科技局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对全区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回顾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思考“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现就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回顾 1、“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深入实施科技“四大工程”,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得到提升。 “十五”期间,全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成为推动科技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五年来,全区坚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四大工程”,2003年增加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工程”,2004年又在科技“五大工程”的基础上,将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体系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每年市、区领导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全区将科技进步考核目标列入“三个文明”指标体系,年终进行自下而上的考评。五年来,全区共引进本科以上各类人才×××名,其中高层次人才××人;创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家,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开发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区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件,其中2005年×××件,比2000年增加×××%。科技成果鉴定××项,其中2005年××项,比2000年增加××%。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截止2004年,全区××家企业在手生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其中,近两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列统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到2005年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按照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近两年计划并已着手通过引进、嫁接高新技术,重点建设和培育××××、×××××两个产业化特色基地。 (3)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产学研联合的构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致力于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平台。区政府××××年与××××××咨询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两位专家为区政府科技、经济顾问,请专家组帮助,为区工业产品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作咨询;××××年区政府与××大学×××××系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与××工学院就开展全面合作进行了多次接触,学院准备每年至少在区内组织4次高新技术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授课,不断拓展全区各级干部,特别是企业家的科技创新视野。 五年来,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先后邀请×××××、国防科工委、××大学、××大学、××大学等几十家单位的××名专家、教授来××参会;组织××多家企业分西线、南线、北线出行,走访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哈尔滨、沈阳等地,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项目61项。 (4)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完善。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9-01-21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xx万人,农业人口xx万人,耕地xx万亩,水田xx万亩,水浇地xx万亩,水平梯地xx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xx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xx个,贫困人口xx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xx户xx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虽有耕地xx余亩,xx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我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据xx年对xx

推荐总结-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 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整理,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 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 52人,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

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 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扶贫开发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扶贫开发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 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信息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大,减贫进度缓慢。 二、存在的制约性问题 从此次各组调研的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脱贫攻坚过程中,严格运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在“四场硬仗”、“三改三化”、产业革命等关键指标和方法步骤上,强统筹重兼顾,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较高。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书

吴堡县移民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一、县区情况概述 吴堡县位于市东部,全县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3.3%,城镇化率为42%。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6.72亿元、7.6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2173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全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0.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 由于县域地形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难;县区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不足,老化严重,河道、沟渠淤堵突出,农田行洪排涝和灌溉能力不足;山区水库、渠系等设施缺乏,工程型缺水突出,部分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并且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 二、“十二五”移民搬迁初步成效 “十二五”期间,脱贫工作初见成效。我县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脱贫相结合,累计投入财政脱贫资金1.28亿元,贫困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15年把实施精准脱贫、实现整体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整体脱贫目

标的实施方案》,为实现全县贫困人口2017年底全面脱贫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开发式、搬迁式、帮扶式”等扶贫措施,分类扶持不同贫困群体,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十二五”初期全县贫困人口 2.42 万人,到 2014 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 15003 人,累计解决贫困人口9197 人,基本完成省市办下达的减贫计划任务,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年均下降 9.7%。2015 年,有 5000 人实现完全脱贫,全贫困发生率由 37%下降到 22.7%。 按照“参与式”的扶贫方式,我县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依托整村推进项目,重点突出道路、农电、水利、能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整村扶贫累计完成投资 1000 万元,完成整村扶贫 16个村,建成集雨窖 1000 余口,硬化集雨场 12 万平方米,新建饮水工程 4 处,解决了 15000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级道路 11 公里,生产道路 51 公里,硬化通户道路 70 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累计新建山地苹果 5100 亩,栽植优质核桃 23000 亩,改造低产枣园49590 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条件,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初步缓解,整村推进扶贫实效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环境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六个精准是方法论,五个一批是具体措施。这“五个一批”,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汇报材料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调研工作主要内容 为全面做好2019年度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促各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就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出以下工作内容。 一、深度贫困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别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金69757万元。请分别对上述两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核查。 (一)2018年增量安排资金使用情况,具体安排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选取1个项目点实地检查。 (二)2019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情况,明确资金安排使用方向、具体项目内容等。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给予政策方面的建议,要求各地予以调整。 (三)2019年深度贫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情况,目前工作开展情况,初步统筹整合情况。

(四)2019年度州、县两级分别投入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情况,比去年是否有所增加,计划安排的项目。 二、2019年补“短板”情况 通过召集相关行业部门,以座谈会形式,摸清补短板底数,今年相关针对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安排的资金项目等,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方面,包括农牧、林业、商务等方面各地今年工作安排情况。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含在县级层面安排公益岗位情况。 (三)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情况,是否县级层面有所增加。 (四)教育扶贫方面,主要是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情况、控辍保学情况(控保率多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还未上学情况)、教师资源是否配齐(有多少缺口)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五)医疗保障方面,主要是“一站式服务”建设情况、贫困户纳入医保情况、大病救治情况、地方病救治情况、“双签约”服务情况,各地村级卫生室建设情况,县乡村三级医生是否配齐(缺口多少)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农村贫困现状

摘要:能力贫困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长期的、代际贫穷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峨边县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能力贫困的现状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资地区人力资本,促使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脱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能力贫困对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 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福利依赖性和代际遗传的特点。贫困更是由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权利的限制而形成的代际遗传和福利依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所谓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 而在我国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往往又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措施,总的来看,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

身的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则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发动、组织和培养。资本和劳动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市场竞争力的载体和来源的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造就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张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农村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一、能力贫困问题综述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 P)对于贫困的测算,就是综合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方面,从社会生活条件角度出发,设置了反映社会贫困规模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Index,简称HPI)。这种测算方式表明,贫困除了意味着消费、收入水平低、生存基础薄弱以外,还表现为社会生活条件差、人口预期寿命低、文化落后等诸多方面,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综合衡量,全面反映贫困状况。人类贫困指数主要由寿命长短(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受教育状况(成人文盲率)和基本生活设施(尚未用上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缺乏医疗服务保障的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人口比例)等3个方面因素组成。人类贫困指数越高,说明贫困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数据,2004~2005年我国40岁以下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9%,成人文盲率为9.1%,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3%,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比重为8%。把这些因素合成测算,2005年我国人类贫困指数为11.7%,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26位。 (二)我国学者关于能力贫困的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