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高中语文必修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会首次遇到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光和影乃是视觉,名曲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艺术,将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进行连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从中感知到无穷魅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平时的总结进行叙述,希望通过详细的举例,让学生直观、全面的学习通感,从而更深的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通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1.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例1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波纹”,通过层层波纹的延伸感,描绘出工地上一片欢乐之景。例2用“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用隐隐约约的视觉体验来形容声音时断时续、虚无缥缈的真切感受。

二、由听觉移到味觉

3.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

4.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例3用甜蜜描写妈妈的的“歌声”,展现出温馨美好的亲情。

例4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声音的优美给人带来用嘴品尝人间美味的感觉,其中的愉悦与欢畅无疑让作者感同身受。

三、由视觉移到味觉

5.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6.画框里少年的笑容,质朴温馨,蜜糖般甜美。

7.一个调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溶化在心上,可同豁丝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淌。(穆仁嘴《调皮的笑》)例5把黎明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移到品尝到的味道上,

把眼前之景写活了,使人感受贴切。例6用“蜜糖”般的味觉感受去形容“笑容”,体现了少年笑容的灿烂。例7作者把视觉和味觉沟通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初恋者感情的潜流。

四、由视觉移到听觉

8.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9.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10.这些小钟儿似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秦牧《花城》)例8由视觉感知的“笑意”移到听觉感知的“余音”,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方鸿渐为唐小姐痴情的情态。交响乐是一场恢宏绚丽的音乐盛宴,例9中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用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诗情画意中陶醉和对三峡壮丽景色的迷恋。例10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声音”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五、由视觉移到触觉

11.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杨朔《荔枝蜜》)

12.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13.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例11由视觉感知的“蜜蜂”移到触觉感知的“疙疙瘩瘩”。例12“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例13在视觉“日色”这个名词上,用“冷”这个形容词,从人的触觉上去描写,把景物写活了。

六、由视觉移到嗅觉

14.“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七、由嗅觉移到听觉

15.花园里芬芳的香气幽幽袭来,仿佛那低沉的筝鸣,慑人心神。

将嗅到的“香气”用听到的“筝鸣”来形容,这是嗅觉到听觉转化。

八、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除去上述的各感官之间的转换,还有将多种综合的运用,这样的多重感官交错,效果往往也更丰富具体。如郭风《叶笛》中描写的“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用听觉,将

花香的嗅觉和明媚的视觉相互交错,传达出一曲悠扬,撩人情思的笛声!还如鲁彦的《听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温柔”的触觉,“芳醇”的嗅觉,“微风拂过琴弦”的听觉,以及“落花飘零在水上”的视觉,融为一体,海的形象鲜明的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陕西镇安中学。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