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王艳华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下面就具体来谈谈:

我们知道“导”己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术位与百位对齐”。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 x 8,167×28(二)试算:167 x 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变为主动有

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量有

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

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 “…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总之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为了培养这类人才,作一个好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它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它体现了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揭示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他们的思维活动,去解决矛盾,理解教材,把知识学到手;同时发展抽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揭示和解决矛盾,理解教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学习动机和兴趣上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个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不断给学生创设急需解决问题的情景,这时教师讲授的知识就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时,教师出了这样一个方程: 先不让学生解题,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X的方程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然后猜想其根。思维活跃的学生很快猜出根:,。再解此方程,做后引导学生观察结构特征,还可得到倒数型方程及其解法。如果仍以基本解法复习,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课前布置小制作,小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但学生有了思维的积极性,并不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必须抓住教学中的以下矛盾,启发学生去解决各种矛盾,理解教材。 一、要解决好感性材料与抽象词语表述的矛盾 学生理解教材的思维活动,是以对教材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经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才能达到对教材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抽象的原理或规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辅之以直观手段,实践证明:学生亲眼见过的事物,就会深信不疑,印象深刻,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的运用-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的运用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不能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遵循数学思想渗透的自觉性、可行性和反復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一、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了解了二者的关系,懂得数学思想是宏观的,而数学方法则是微观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集合、对应、分类、函数、极限、化归、归纳、符号化、数学建模、统计、假设、代换、比较、可逆等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明确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本质之所在、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备课:研读教材、明确目标、设计预案,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适合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只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要进一步钻研教材,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欧阳音创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

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教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王艳华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下面就具体来谈谈: 我们知道“导”己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术位与百位对齐”。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 x 8,167×28(二)试算:167 x 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变为主动有

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量有 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文/达娃央宗 数学教师要关注什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去搜集相关资料,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我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前一天让学生看看在生活中除了学过的整数外,还有哪些数。第二天,在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有学生在数学书的背面看到单价是4。03元等,这时,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并说明课前预习能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注重活动的尝试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个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常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况:

(1)让学生进行“1分钟写字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写的字数量最多?”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工效”。 (2)“根据你1分钟的写字数量,能算出5分钟能写出多少个字吗?”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初步认识什么叫“工作总量”。 通过尝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具有了同化作用,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三、注重学生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也可以是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具体的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出示例题:“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9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然后让学生去自学,讨论交流。 (1)自学:例题中求的是什么?标出应用题中的“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2)讨论:什么叫工效、时间、工作总量?找出这三者的关系。 (3)交流发现:①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②求工作总量必须知道工效和时间;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效,可以求出时间。 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探讨,找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们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石鼓区五家巷小学阳琼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除了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适当外,还要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以及性格等的差异。对于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实践;快快乐乐地教,轻轻松松地学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学生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立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的学习。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我首先向学生做出承诺:尽量少布置作业;决不拖课、占课;课堂上只要精神饱满,不必坐得端端正正。我这样说,也这样做,一个阶段以后,我发现绝大部份学生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生乐学数学,实验便有了基础。我不断向学灌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一开始布置预习作业,学生

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学会并且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3、怎样才能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呢? 我的做法就是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我一般不具体布置多少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的程度、教学进度自由支配做作业的时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超前。由于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不再视作业为负担。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超前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质量还比较高。 当学生乐学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时,学生就学得轻松了。学生学得轻松时,教师也就能够教得轻松,我认为这种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1-09T11:12:36.8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作者:简拥军[导读] 启发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详谈。湖南省邵阳县小溪市乡中心完小422102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详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只要教师注重启发,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步入学习中,可以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关于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界中已经成为重点与热点,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与价值,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对策及其路径 1.创新问题驱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学会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问题驱动在启发式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学会合理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循序渐进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应用了问题驱动法。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这种方法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起到了关联性的作用。 例如小学几何题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充分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基本特征还有面积公式。然后用一些随处可见的工具表达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开始应用问题驱动模式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第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长方形的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存在什么关系?第三个问题:当底与长相等、宽和高相等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存在何种关系?第四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二者存在的面积关系?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导入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数方格”,或者通过“割补法”,去证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启发式教学中,问题驱动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数都是以直观思维为主,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的原因,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问题思考与分析。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 对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教师应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因为在多媒体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息,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加快速地形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课堂上提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概念,教师就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1)通过投影仪,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投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随着水面高度的上升,给学生阐述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存在差异性。 (2)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件中显示笔盒、工具箱及其文具盒等,通过直观表达,让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阐述物体体积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解决疑难杂症。 (3)对于“体积单位”的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显示,并将粉笔盒体积给表达出来,应用投影仪“动态”闪烁,让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体积的变化与大小情况,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体积单位概念。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在现代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将知识表达出来。 通过观察多媒体,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思维活跃,此时此刻才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使知识从理论上升为实践应用。 3.重视独立思考,创设良好情境。在启发式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功能。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无意识注意”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小学生对一切事物保持着良好的新鲜感,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新颖的、有创造力的、美好的、好奇的。然而,无意识注意的形成,与学生兴趣具有密切相连的关系。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其兴趣,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不同的教学知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合知识,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8,(75):196。 [2]周先育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8):35-36。 [3]张丹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8,(07):15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2012-09-29 19:45市一小卢家清[博客]4088 字, 阅读3865, 评论1 本文收录在604370: 教学9269: 教学随笔(1022)601116: 教学随笔(1022)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