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1班

曹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4)

1.1和平:“和”文化的内蕴体现 (4)

1.2崛起:一种超越性的发展 (7)

1.3“和平”与“崛起”:互为手段与目的 (9)

2.从传统大国兴衰看中国和平崛起 (9)

2.1大国兴衰更替的内在逻辑 (10)

2.2中国和平崛起:现实主义政治下的理性选择 (12)

3.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明复兴的另一种表述 (14)

3.1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互动 (15)

3.2在和平崛起中重塑中国文明形象 (16)

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摘要:

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崛起”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出发,具体探寻了“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从历史纵向和当今宏观的角度分析传统大国的兴衰和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崛起中应该着重探讨的具体问题等。

关键词:和平崛起文化内涵文明复兴

前言:

大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大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世界历史简化为大国间力量和地位此消彼长的更替过程,大国崛起也就成了国际关系的恒常态。正确认识大国兴衰的历史和规律,不仅有利于对世界历史脉搏的把握,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当今时代的理解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2周年,这32年是中国从鸦片战争起160年长期衰落至谷底的反弹,或者说,是中国从明末海禁(恰逢西方近代经济文明伊始)500年长期封闭沉睡后的觉醒,这种“反弹”与“觉醒”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2003年,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思想,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友好、平等、合作的发展意愿。但不论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还是历史经验都表明“和平”和“崛起”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突破历史思维定势的藩篱,向世界证明和平崛起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向世人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和思路,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通过践行自己的承诺,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与误解,消除中国崛起道路的障碍的必要一环,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民族自信的重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平崛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宽容、怀柔、友善的文化特质,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必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崛起,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和平

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即是同一过程不同侧面体现,两者相伴而生,文化软实力在其中起到润滑与疏通的作用,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

1.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和平崛起”最早见于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作为学者、国家智囊身份的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于11月3日在论坛年会主会场发表的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中。紧接着,11月28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武汉大学发表题为《加入世贸与中国经济》演讲中说到: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崛起,而不是所谓的挑战和威胁。同年12月10日,在美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首次将“和平崛起”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此后,“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定位而被广泛的应用和讨论,受到舆论和学界的普遍的关注,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组。其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也是就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不明而产生疑虑和担心的解答,既有对“韬光养晦”战略的继承,也有对战略视野的新转向。

1.1和平:“和”文化的内蕴体现

和平崛起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和平”,崇尚和平,注重和睦,追求和谐与融洽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和要求。“和”从最初的礼、乐协和到成为一种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并且体现在中国人对待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对外战略等各个方面的思维和行为中,和蔼可亲、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显著的心理结构特征。“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是“和”思想文化的典型体现,“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为准则,认为治理国事,礼仪制定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中国传统外交战略中的非攻兼爱论、和亲政策、进贡——怀柔体系都是仁和非战思想的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即君子追求的是协调而不苛求完全相同,通过对差别的承认与尊重,达到交往的和谐。而盲目否认事物特殊性,强求同一乃小人行径。和而不同与和

平崛起是同一理念的两个方面,追求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彼此不同而又不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崛起冠以“和平”,不是回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前景和模式的担心和误解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对中华文化思想和智慧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性和长远性,和平不仅是简单的非暴力,可以从环境、方式和目的三个方面理解“和平”的涵义。

首先,和平是指环境上的安全状态。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近现代史中饱经战争沧桑,从羸弱遭致的帝国主义入侵,到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以及冷战期间的中印、中苏、中越边境冲突都让国人一直处于一种对于环境恐惧的不安状态。对于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安全感的找回,这也是对和平的最基本层次的要求。安全包括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和主观上不存在恐惧,1主观上的恐惧感的消除需要一个不受威胁的客观环境的支持,冷战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大环境得以消除紧张,这也给中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发展自己。”2中国格外珍视这样一种环境,积极维护和营造世界的和平氛围,主动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最大限度的争取中国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和平环境下的崛起(rise in peace),离开和平环境的历史背景就谈不上中国崛起。

其次,在西方政治学思维中,“随着相对权力的增加,一个新兴的国家会企图改变调整国际体系的规则,改变势力范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改变领土的国际分配。作为对此的反应,占支配地位的国家通过改变其政策以努力恢复体系的平衡来对付这种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这种努力失败,这种平衡就只有依靠战争来解决”,崛起意味着一个后起之国要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挑战,而且根据历史经验都要通过扩张的暴力方式得以实现。和平崛起思想的基础是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表现在大国关系中就是和平共处,它是在遵守现存世界秩序和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用一种温和、友好的方式实现的崛起(rise peacefully),战争与冲突是它所极力避免的。从根本上这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天然本性所规定的价值取向,比如蔓延雄伟的长城实际只是一个防御性的工事;漫

长悠远的丝绸之路只是为了互通有无,和平经商;声势浩荡的郑和七下西洋,也只是要宣扬国威,传播文明,“宣德化而柔远人”,最终还是为了制造和平以“共享太平之福”。当然,这种一厢情愿甚至表现得不太聪明的和平努力也与中国人的自负与自闭心理有关。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在世界面前闭上了眼睛,并为这种虚荣与盲目在近代史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今之新中国是个求真维实的中国,明确自己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面对世界已经没有了居高临下之感,也不必为了“天朝”颜面而委曲求全,除掉了历史和心理包袱,但和平、温和的民族性格依旧不变,中国以一种积极、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体系,通过友好平等的交流对话,实现共同繁荣。另外中华文化的反战传统也使得中国崛起的和平方式选择成为必然,中国古代思想讲求的内圣外王,仁者无敌,追求的是四夷宾服而非武力征服。理想的境界是国君有德,推行仁政而达到天下太平。中国人的善良与仁爱使得对战争带来的杀戮和灾难无比憎恨,老子主张“胜而不美”、“战胜以丧礼处之”,并认为“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对战争根本是否定、排斥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闰梦里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怜惜和对战争的控诉。即使在对外战略中,也只是要求边疆的和平稳定,而不追求对外扩张。况且中国在近代饱受战争之痛,用这种己所不欲的方式施人,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文明价值标准。民族性格和文化伦理从根本上决定了和平是中国崛起之路的不二选择,排除了走扩张战争道路的可能性。

第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对外方针,到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直至温家宝总理的“哈佛宣言”,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角色定位的转变,即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改革者”到“维护者”的身份转化。“和平崛起”的提出,不仅表明中国对现存秩序的认可,也传达了中国的自信与责任,对于之前关于世界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种种猜忌和怀疑给予了正面的回应,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这是一个新的国家形象的展现,与“另起炉灶”相比,“和平崛起”更友善、温和,较之“韬光养晦”更加的透明、主动。和平崛起是中国适应后冷战时代多极化国际格局特点,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新转向,中国的崛起不仅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和挑战,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崛起是为了维护和平(rise for peace),增益全人类的福祉。如果战争就

是“使用暴力的冲突”,那么可以把和平看作是暴力冲突的消除,按照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Johan.Galtung)的分类,暴力包括直接暴力(战争)、结构暴力(社会结构不合理)和文化暴力(文化霸权)。和平崛起首先否定了战争的极端方式,不会采用暴力途径;其次,作为国际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代言人,中国和平崛起本身就是对世界财富分配不平等、力量不均衡的矫正,代表着“国际社会权力和资源得到公正分配”的积极和平。

最后,从文化暴力的角度,中国向来主张“和而不同”,尊重和肯定异质文化的独立性,宽容和善待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信仰和由此决定的不同发展模式和道路,努力推动国际文化的多元发展,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沙文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所要实现的和平是全面的、积极的、多元的和平主义。

.1.2崛起:一种超越性的发展

中国和平崛起之所以会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讨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崛起”一词的理解存在种种误解和偏差,“崛,山短高也。”(《说文》),“崛”的本义是平地山峦高起、凸起的地质现象,喻指是一种新势力的突然的、突兀的破土而出、平地而起,“崛,特立也。”(《埤苍》),其对应的英文应该是emergent (rise abruptly;to rise sharply;to suddenly appear on the horizon),表示出现的突然性、急剧性。但是中国崛起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时努力就可达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所以在对外翻译中我们使用rise一词来表示崛起的涵义是要强调崛起的过程性和温和性,rise也含有兴起、发展的意思,更能全面表达我们崛起的诉求。

崛起从词性上看是中性的,不论作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历史事实从本质上说,都是不带有攻击性的。但近年来,要求忌用或少用“崛起”的声音此起彼伏,基本的看法是“崛起”恐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也有人把“崛起”与“中国威胁论”挂钩,少提崛起,似乎可以平抑各种不利言论。但中国的崛起是个事实,不是不用或换一个词所能否认的。其实,别人所担忧的不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早在预料之中,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Zbigniew.Brzezinski)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提出:“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前美国驻华大使、美国东亚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温

斯顿·洛德(Winston.Lord)说:“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将成为全球和地区安全事务上的主要大国,而是何时和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国”。

国际社会关心的是中国崛起的模式和途径,及其对现存秩序的影响如何。和平崛起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使国际社会明确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要以一个合作者、维护者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不会对国际社会构成威胁和挑战。而对崛起采用躲避手段,只能引起别人更多的猜想,给“中国威胁论”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现在许多人主张用看似更温和的“发展”一词,固然少了几分争议与误解,但“发展”并不足以充分表达今天的中国发展趋势和意图。

首先,发展是个绝对概念,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发展演化,虽然发展是事物质的变化,体现了新旧交替的前进式运动,但发展的性质与方向则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不论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都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新中国的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进程,应该用更明确、积极的词语进行描述,“崛起”不仅仅是发展,而且是一种高速的、超越性的发展,崛起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只有站在国际高度看待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如果仅限于自我发展,很容易使一个国家和民族陷入盲目的自满自足与懈怠情绪中,中国近现代史已经给足我们类似的教训。崛起才有比较,才能提高自我认知的程度,“就学术而言,应该继续使用‘和平崛起’这一议题……原因在于‘崛起’一词与‘发展’相比,能够明确地判断国家所处的等级与行列。而这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国家的基本出发点。”崛起使我们认识到发展不仅要自我进步,更要求相对别国的超越式发展,这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激励。

其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我们已经不经意间把发展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积累,其他的东西都相比之下可以放在后面的。今天国际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物质量的比拼,仅依赖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支撑起一个国际大国的形象,崛起是大国的专有名词,大国之“大”就是一个比较得到的概念,崛起为一个大国(rise as a great power),意味着一个国家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全方位多方面的兴起和发展,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崛起”有利于消除中国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其他的国际刻板印象,使我们在注重经济

建设的同时,兼顾其他,真正实现是全面的平衡发展。

1.3“和平”与“崛起”:互为手段与目的

根据以上对两个词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和平崛起(peaceful rise)决不是字面意义的偏正式短语,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和目的。和平与崛起已经形成一个循环贯通的体系,彼此渗透和影响,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崛起,同时,在崛起中维护和平。

首先,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外交政策传统、民族性格、文化特质等因素决定了和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即中国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崛起是为了也必然给世界带来和平。然而,和平又是建立在一定崛起(或发展)基础上的和平,离开崛起的和平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和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便是消灭贫穷,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崛起或复兴。在国际上,中国倡导新安全观,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其目的无非是努力实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繁荣。在此意义上,崛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其次,两者互为手段和目的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中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崛起,经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即在崛起的基础上实现和平,然后又在新的和平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崛起,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量变质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平蕴含崛起的基因,崛起又存在和平的颗粒,和平和崛起互为手段和目的。崛起国力争成为世界的一极,便是这一规律的深刻体现,即中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崛起努力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然而,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又势必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从传统大国兴衰看中国和平崛起

打开浩瀚的人类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大国兴衰史。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间相对力量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成长、兴起到鼎盛再至逐渐衰落贯穿于任何一个历史大国的成长轨迹中,一个大国的衰败总是伴随着替代国的兴起同时上演,面对这样的历史循环剧人们不禁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声势赫赫的庞大帝国逐渐衰亡或毁于一旦?为什么许多蛰居蛮荒默默无闻的民族崛然兴起,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众所周知,一度威震西方的罗马帝国竟败于散居的蛮族部落之手,从历史上消失;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被自己昔日的殖民地、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美国所取代;谁也不曾料想拥有两万多枚核弹头、叱咤国际风云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瞬间崩溃瓦解。或许正如希腊古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总结希腊城邦兴衰史时曾经指出:“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虽然各国成长环境和自身特点各不相同,兴衰历程中似乎都有各自独特的因素与条件,但拨开表象,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大国兴衰的更替上演,其内在的逻辑与根源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是亟需思考的,这对于我们国家的顺利崛起以及尽可能的延长国家生命周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大国兴衰更替的内在逻辑

对大国研究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着争议,大致存在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应从古代社会的罗马与斯巴达的大国兴衰开始,如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就称罗马帝国为“第一个全球性大国”。更多的人倾向于以15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为起点,并把发现新大陆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近代大国的开端。由钱乘旦担任学术顾问的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依据的就是这一时间线索。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只有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才具有实际价值,将三十年战争及其产物《维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研究起点,不仅因为这场战争所涉及的国家法、英、俄、德至今仍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而且其战后所形成的主权制度国际体系,结束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更符合今天民族国家的国际社会特征。

第三种看法与主流的国际关系史的时间观念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据此将大国分为:已经没落的大国(如西班牙、荷兰)、受到削弱的(即失去控制地位的)大国(如英国、法国)、处于鼎盛期的支配性霸权大国(美国)以及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如金砖五国)。按照金德尔博格(Charles.P.Kindleberger)的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国家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也要经历从稚童、青年到壮年、暮年的生老病死历程。13如果国家真如金氏周期论所言,超脱不了生死的命运法门,我们能否从这种轮回中发现一些机体运动变化的规律,找出延长生命周期的良方,这对于处于崛起初期的中国,被青春期的焦躁与敏感困扰的青年而言,找准自身定位,

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应对成长中的挫折和困难是极为重要的。

有人用“弱肉强食”来概括国际政治的大国兴衰更替,但“强”或“弱”只是现象,是对事实结果的描述,而崛起的逻辑,应是崛起过程的内在线索,是在历史现象下运行的规律法则。大国兴衰的实质是权力的转移过程,孟子对其表述为:“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国”。14其“仁”指的是国家制度,“力”可以看做一国的综合国力。拥有权力(power)才能“影响他人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15力量的相对变化必然对国家的影响力有显著的影响,国家权力的内涵在每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16-17世纪的大国,西班牙与荷兰依赖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获得的金银为基础的对外扩张,而庞大的海军是其权力维持的后盾;18世纪的法国,其显著的国力资源是人口、乡村工业和公共管理;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支持其“日不落”的是工业、金融、自由主义体系与海上安全;20世纪对国际主导权的争夺异常激烈,两次世界大战使挑战国与应战国大都元气大伤,美国是最后的赢家,促使美国获得控制性地位并维持至今的权力因素包括:完善的三权分立政体、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先进的科技(包括军事科技)、普世主义价值观和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大国都具有强大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同时具有创新性的软实力(softpower),而且软实力随时间推移在国家权力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起到的作用也愈显重要。

世界权力的性质也在发生嬗变,“今天,权力的基础已不再是军事力量和征服”,16西班牙擅长王朝外交和国际沟通,法兰西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高卢雄鸡的鸣响。英国的人文精神和绅士风度、牛顿力学开启的工业革命大门以及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新的经济体制秩序确保其领先的大国地位。美国的自由主义和完备的宪政体制,宽松包容的流行文化,使这个开放的国度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趋之若鹜。相反,注重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德国和日本,不得不为其鲁莽的扩张付出惨重的代价。苏联大厦的倾倒也与其过分的注重军事力量的比拼,而忽视了制度的革新与软实力的构建有密切的关系,在僵化的专制体制下,信仰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冲击其执政基础,其作为一个大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早已土崩瓦解,所以苏联的瞬间崩溃也就不足为奇。

如果把硬实力比作一个国家的骨肉躯体,软实力则是其精神、文化和灵魂,

一个大国的崛起是在丰满茁壮其肢体的同时,不断充实更新其精神文化内涵,这样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俞可平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提高硬实力,即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国家软实力变得更为重要,如国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国家的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战略人才的储备情况,政府的凝聚力,社会团结和稳定的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还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和道义力量。”经历了战争的惨痛,国际社会已经不愿意也不允许一国依靠军事力量而强力崛起,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反省和克制,用暴力实现支配性大国(Dominate Power)地位更替的历史轮回可能不会再现,而且,只有具备了引领潮流的价值观念和强大吸引力的文化体系,一个大国的成长才能称为成熟,才具备成为支配性大国的实力,没有软实力的支撑,用生硬的硬实力去挑战和破坏世界秩序和规则,就失去了合法性和道义性,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历史经验和现实世界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文化、价值观念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因素越来越成为国家成长和崛起的核心要素。

2.2中国和平崛起:现实主义政治下的理性选择

权力转移(Power Shift)在西方政治学中就意味着战争和冲突,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言人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Mearsheimer)断言,中国是否成为民主国家无关紧要,仅仅是正在迅速发展这个事实就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与美国冲突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崛起的偏见。

在近代大国的崛起中,战争确实如影随形,但战争是当时国家权力的获得与释放的主要方式,不是目的。事实上,武力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大国崛起的根源,它只是一种显著的、剧烈的表现形式,战争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历史上,通过专注于战争而成功实现崛起的国家很少,即使实现了对别国的征服,其霸权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如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拿破仑法国、威廉德国的冒险行为不但没能实现称霸的目标,反而消耗了原有的优势地位和雄厚国力,给本国招来了灭顶之灾。相反,通过和平的方式特别是内源式发展来增强国力、实现崛起的国家却不少见,而且更为长久,生命力更为旺盛。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以和平的、内源式的发展来提高国力己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力地证实了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是可能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军事扩张,崛起意味着称霸。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卓越成果。但经济实力的提升并没有使中国热衷于扩张性的军事发展,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武力已经不再是获取财富和资源的手段,只有通过和平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互通有无、实现国家长期持续性发展。

由经济财富力量而膨胀的扩张野心往往是一个国家衰败的根源,历史上,19世纪末的美国与德国几乎同时崛起,但德国走上了大肆扩张权力的军国主义道路,美国却一直实行孤立主义,两者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和平崛起既有历史根据又有现实基础,英国与美国霸权地位的和平转移,以及战后德国和日本的重新崛起都表明战争不是大国崛起的必然结果和必由之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汉斯·摩根索(Hans.Morgenthau)认为,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力的追求驱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权力的渴望与追求是国家崛起的原始动力,但要转化为怎样的实际行动还要取决于国家的认知,即理性。政策是国家的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理性。也就是说,尽管国家具有权力欲望,但理性会驱使国家正确估算自身实力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从而执行合适的战略路线。这就决定了在今天中国为什么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阎学通将大国崛起视为零和性博弈,认为崛起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挑战,因为崛起国“客观上要分享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在世界事物中的主导权”,这实际上是将崛起等同于追求霸权,是对崛起的一种极端化的认知,国家崛起不一定必然要挑战现有体系,并不是所有的崛起大国都是修正主义国家,国家既有可能推行权力扩张政策,也有可能维持现状,在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与国的利益是相互交错的,以损害他人来发展自己并不是明智之举。霸权虽然对大国而言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已经不是崛起的最终诉求,各大国可以通过合作(如英国)、“搭便车”(如日本)等策略获得与霸权国同等的利益,而付出更少的代价。9·11事件的发生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霸权并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反而有可能招致竞争对手的联合进攻。可见,权力最大化并不必然带来利益最大化,权力过

大反会伤及自身。而反对霸权,追求国际政治的多元与平等,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的普遍共识。

在冷战后,以无政府状态和国际均势为主要特征的旧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向以相互依存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国际体系演变,“国家利益”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全球化理念之上的国家利益观和基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之上的国家利益观是有很大区别的:它不仅承认民族国家的利益仍然是今日世界格局中最基本的利益,承认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性,而且特别注意到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的安危及发展与国际共同体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它要求加大发展安全、贸易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移民或难民安全等内容在安全估计中的分量,要求以发展求稳定、以合作求和平,要求重视国际合作、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问题;要求摒弃旧式“零和”博弈策略,代之以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等战略设计。和平崛起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现,中国在崛起中和崛起后都不会争霸、称霸,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最优化选择。

3.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明复兴的另一种表述

通过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分析,我们看出软实力在大国崛起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从上世界80年代末约瑟夫.奈(Joseph S.Ney,Jr)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软实力思想成了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视角,代表了国际政治演化的新走向,即国家“实力的性质或来源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完备的条件下,应该把战略重点转移到软实力的构建和发展上。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优先的思想指导下,过分注重物质力量的积蓄,忽视了文化、观念等软实力的建设,今天我们面临的发展认同危机和文化障碍可以归结为软实力的匮乏。其实,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软实力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关键在于挖掘利用和创新。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了机遇,也只有依赖传统文明才能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性和凝聚力,中国崛起才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是同一过程,中国崛起将具有文明史意义。文明复兴有助于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基础,从而为中国崛起提供精神支持。

3.1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互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讲话最后给我们描绘出了激动人心的文化远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大国崛起不能摆脱本国的民族思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对其的规定性,同时要将这种思维和习惯认知传达给别国,通过别国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最终确立一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地位。

对于一个典型的东方文化国家,中国在崛起中更应注重自身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历史上中华文化圈(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中的国家共同分享着中华文明,即使远离中华文明辐射区的国家也对中国文化表示钦佩和仰慕。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留学生制度等渠道很好的传播了中国文化,使别国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圣贤气质”足以对周边国家构成一种偶像式的崇拜,而且四大发明和语言文字、饮食着装的先进有用性提供了其他国家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办法,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质量,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虽然在华夷观的影响下,中华文明具有一种优越感,但这并没有造成中国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更没有要刻意制造文化霸权,而是在慷慨的给予的同时,巧妙的接受溶入其他文明,如印度佛教、西域乐器和舞蹈的传入都被自然的吸纳,融入中华文明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造就的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宽容博大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文明能够不断补充能量,自我更新而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而随着西方的海外扩张的咄咄逼近,中国人的内向,使中国人一步步退守,明朝在1433年彻底关闭了国门,重德轻知的中华文化也随之内敛衰微,到1840年鸦片战争再次被迫打开国门时,出现在门口的不再是马可·波罗式的文化仰慕者,西方文明随坚船利炮取得在全球范围的控制地位。

在寻求民族振兴的过程中,近代的中国精英基本上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西化,视传统文化为糟粕和障碍,特别是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文化运动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感召下,打出了“砸碎孔家店”的口号。新中国在一边倒的政策下,文化上也全盘苏化,文化大革命制造的是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愚昧主义,使中国文

化进程陷入狭隘、偏激、僵化的死胡同里孤芳自赏。只顾学习别人而一味的否定自己是一个民族自卑心理的体现,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明不是被历史淘汰的糟粕,恰恰是被世界被国人所遗忘的珍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口号,文化价值取向开始回归到自身。近些年来的国学、传统文艺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人压抑多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使中国崛起有了坚固的精神内涵的支持。文明有如有机的生命体,有其发生、发展的宿命般的轨迹,伴随着她所附在的国家或民族的兴衰而轮回、回归、兴盛、衰败。事实证明,离开自己的文化的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和平崛起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根基是历史的必然抉择,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多元世界里,通过自我更新以及与异质文化的交融、借鉴,必将随中国的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3.2在和平崛起中重塑中国文明形象

形象(Image)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而国家形象应该是在国际社会的范围内,一国所给予世界的总体认知和印象的总和。世界大国兴衰史表明,崛起的大国都拥有一种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形象,尽管各国形象迥异,如英国高贵的绅士风度、法国迷人的浪漫气质、德国认真的严谨态度以及美国极具感染力的自由奔放都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典型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基本上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友好姿态。

中国作为一个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特别需要注重自己呈现给国际社会的整体面貌和形象,因为国家形象关系到大国崛起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中国人的内敛性格以及长期“韬光养晦”的对外指导思想使得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不清晰,甚至存在各种偏差和误解,不懂得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所表达,我们需要树立“形象设计”的意识,从而把自己的内在涵养和精神面貌传达给世界,让世界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接纳崛起的中国,认同中国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综合国力的评价是其基础,而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在文革时期,我们把世界革命作为价值取向,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而彻底封杀,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了一个“革命者”

“造反者”的形象,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以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价值观作为基础,将和平合作,平等互利作为价值目标,以五千年文明为根基,使中国以一个文明的“合作者”形象出现。尽管这种努力使我们的国际形象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的国际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一些仍处于冷战思维的国家和个人仍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误读中国、诋毁中国,“崩溃论”“威胁论”集中体现了国际上的这些陈腐固执的偏见。

形象不是刻意模仿,更不是伪装,而是自己内涵的体现,如同一个暴发户不可能用满手的金戒指去冒充贵族,只有依赖内在精神的自然流露的才是真实魅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精神的内核就是民族文化底蕴,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以及文化沟通交流,是中国大国形象的设计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崛起中的关键一环。

参考书目

[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罗伯特·吉尔平(Robert.Gilpin),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约翰·加尔通(Johan.Galtung),和谐致平之道——关于和平学的几点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42卷2期.

[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胡宗山,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作文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作文《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XX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XX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XX 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近段时间,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

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论中国和平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

随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和平崛起”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对于中国目前是否具备了提出这个国家战略的资格或本钱,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究竟能否成为现实,以及对于国人可能起到的麻痹作用,对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周边的军事、经济和地缘方面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的设想,等等。下面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崛起论”的定位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崛起论”就国来说,具有把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从过去的政党认同转向国家认同的政治意义。这里涉及一个国家利益的合法性转向,如何凝聚几近崩溃的人民的政治认同,用国家形态来重新塑造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这是我从这个理论中读出的潜在意义,我认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些文章,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从一般行政领域上升到国家政体的层面。现代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政治形态,近百年来,我们不乏民族意识、政党意识、阶级意识,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却只是限于一个狭窄的被垄断起来的外交领域,还没有深入每一个国家公民的心灵。所以,我认为虽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执政者的对外关系

的考虑,但完全可以通过国家利益问题的探讨,来整合目前混乱的社会政治意识。它的潜在的政意义大于外交意义。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是我们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因为从新旧两个政治传统来看,有关现代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都远没有完成,甚至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现代国家涉及国家的主权、政体、公利与义务、法制、与宪政,以及公共德性等多方面的容,而这些在我国都很缺乏,甚至需要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强大的宪政国家,加上公民自由权利的充分保障,再加上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社会,这些是现时代的中国国家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政目标。从历史上看,它们也是西方发达的民族国家在三、五百年所大致走过的历程。 但是,问题在于面前的世界格局和21世纪的国际新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政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所谓新时代所面临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我们的国家主题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应该看到,西方主流社会早已经走完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它们主导的世界格局正进入一个后国家(post——state)的时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步纳入一个后国家的国际新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解读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物质上有很多,例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等等不胜枚举,相信每个中国人随口都能说上一会儿,毕竟中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流传的好东西;而精神上,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等等。我觉得无论什么事物从精神层面上看就会复杂很多,因为它就好像一个n维的立体世界,有无数个侧面,每个面看上去的形态都不尽相同。正是由于这样,我解读到的中国传统则基本上是基于精神思想上的。 思想层面上的中国传统很抽象,我将其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很抽象,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其实其本质则是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了解的,因为我们的血液中有着传统的中国思想。这些思想又分为很多方面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体现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我善养浩然之气”、“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这些是对人生的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便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各种思想都渗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使我们形成了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中无不透露着一丝人情味在里面,或许有人觉得这么说有些不着边际,其实仔细品味我们的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其中的人情味。 西方的传统文化偏向于独立、平等、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在这其中处处注入一丝丝人情味。拿节日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有很多都是用来纪念历史上对中国做出过贡献的人,我们怀念他们,敬重他们,以他们崇高的精神为榜样,感谢他们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就是人情味的体现,时时刻刻记着别人的好。“孔融让梨”、“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 客观地判断是使自己观点更有说服力的关键,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锋利的一边也有钝的一边。同样,中国传统也有劣端,不够科学,太过保守、又落后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有很多在很远古以前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风俗说法,至今还在一些中国人的脑海中存在,这些东西并无好处,只是会使人想法狭隘甚至错误。保留自己的文化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有取舍,对自己有提升作用的,能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的是要留着的,那些只会让自己变得愚笨不懂发展的则要舍得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

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崛起的步伐明显加速。但中国的崛起不应当只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应当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商品,也应当有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开创一条新的大国崛起之路,带给全世界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文明的复兴 近10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变化无疑是两个,一是美国由于两场战争及金融危机而日形衰落,二是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作者:萧武来源:南风窗日期:2011-10-21 浏览:2806 收藏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崛起的步伐明显加速。但中国的崛起不应当只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应当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商品,也应当有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开创一条新的大国崛起之路,带给全世界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文明的复兴 近10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变化无疑是两个,一是美国由于两场战争及金融危机而日形衰落,二是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迅速崛起。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各种危机纷纷暴露出来,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则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的时间突然提前。因此,“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再度成为西方媒体热议的话题,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也热闹非凡。 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中,张维为是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的东亚四小龙或其它国家。以往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本身是学习和效仿西方文明的结果,从政治制度到社会文化、经济增长等各个层面而言,本身并不对西方文明传统构成挑战。中国虽然也向西方学习了不少东西,但同时也保留了许多自身的特色,其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也有新中国建立以来所积累的,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并不与西方完全相同,从而构成了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举例言之。时人多认为中国没有民主选举,因而政治制度落后,应予改革。但张维为则认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规模,而中国领导人在进入中央高层之前,多数担任过两任或两任以上的地方领导人,因此,中国高层领导人虽然

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

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 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作者:罗维 班级:生工学院09级四班 学号:090604023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由其“硬实力”和“软实力”决定。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硬实力方面有突出的崛起,但中国的软实力却很欠缺,也就是说中国的软实力制约了中国的崛起。现如今,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道路还很长。 关键词中国崛起硬实力软实力 一国家崛起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力的增强足可以对地区或世界的格局和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崛起所反映的是国家所期望的某一种状态或目标,所刻画的是国家发展变化的一种过程,以及其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二崛起的分类 纵观历史,各个大国的崛起方式不外乎两种——武力崛起和和平崛起。 武力堀起是指国家通过战争、武力和暴力等手段达到崛起的目标。在武力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间的武力行为是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确保国家崛起的有效手段。但是和平崛起的崛起过程是和平的,并且崛起的目标也是为了争取世界的和平。和平崛起的观点和民主和平论、相互依存论中的一些思想是相一致的。由于在当前社会,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加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 三中国的硬实力崛起 无论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的实力能不断持续地发展,在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加强本国军事保障、巩固本国社会稳定的同时,缩小本国和其它国家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体现自己在地区或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上升的状态,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更是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连年提升,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建设了许多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随着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海军、陆军、空军军事力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经济、科技、军事方面上看,中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事实。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一:《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

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二: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数不清的欺压与侮辱,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中国经历了28年的奋斗,现在:中国已是崛起之大国!今天,中国成为首个可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这无疑使每个中国人振奋! “甲型”从国外来到中国,在大陆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恐慌:我们的体温是早上测完中午测,中午测完晚上测,每天午休还要学预防知识,好不容易放假却也因为这倒霉的甲流被否定了!咳!真是人心惶惶又“慌慌”啊。但是“甲流”高一尺,“中国”高一丈。我们的祖国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用自己的实力与技术向国际证明了“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简单至极的新闻,但是意义非同小可。它向全世界证明: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论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尽管不断引来西方反华势力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种种攻击,但却无法改变中国正在迅速“和平崛起”的事实与趋势,也不能不正视中国在亚太及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 正在崛起的中国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发展的长期过程与趋势,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与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核心性标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与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亿美元俱乐部”。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1.4万亿美元(1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预计2004年可能超过英国而上升为第4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的规模就更大,已进入世界前3位。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5亿美元。其中,2002年与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即超过三分之一,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超过30个,研发中心超过400个,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迅速增长,2003年达到4766万个标准箱,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上海港口成为世界第3大港口,深圳紧跟其后,升至第4位,预计五年内,深圳港将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近两年,中国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5大贸易国;2003年突破8000亿美元(8512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大贸易国,预计2004年将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巨大潜在市场的优势正在显现,2003年一举超过法国、英国与日本,由世界第6大贸易进口大国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中国已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中国“神舟五呈”飞船的成功升空与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有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是“不仅提升了国家尊严,也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将全球工厂转变为主要科技动力”。同时,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重大突破,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即将从资本输入逐渐走向资本输出。一个国家走向资本输出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符号或数量,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人类从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小石子和豆粒和打绳结、刻画记数,到后来发展到刻画记数,乃至使用今天的文字数字。所以说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后来,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并在文化生活中普遍使用。其数字由0、1、2、3、4、5、6、7、8、9 等十个字母组成,万变不离其宗。但在中国人的字典里,这几个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让模糊的事物清晰可见,让一切变的如此简单。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字文化更是无比深奥。在中国道家传统文化里,那些玄妙又神秘的数字又代表了什么?【0——无极】在我国道家文化中,零代表无极,“无”是零和空的意思,“极”是无思无念的意思。零也代表代表圆满,无缺陷才能圆。零是根本,是本源,一切由本源生,一切从零开始。'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现

代科学认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这与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的抽象理解不谋而合。古代哲学范畴认为,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这种数字符号传到阿拉伯国家,被命名为阿拉伯数字,至今印度人还耿耿于怀。随着阿拉伯数字的引进,“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由于这一记数法简洁明了,而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难怪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一——无极生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明之前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42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生一,一是太极,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和平崛起_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都是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领先地位才逐步下降。从那时起,实现中华崛起就成了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真正有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中国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发展的和平特质。 一、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 1.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崛起战略方式。德国、日本企图通过侵略扩张、实现崛起,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前苏联走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为根本,和另一个大国形成两极对抗体系的道路,结果是国力耗尽,最终走向自我解体。 2.搭便车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盟国体系范围内,德国、日本就采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崛起,但这种崛起是不完整的,并没有造成真正、最终的崛起,其负面影响迄今犹在。 3.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采取不主动挑战英国霸权,以经济利益优先逐步获得霸权的战略,实现了崛起。美国乘着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忙于与后起的德国争霸无暇他顾,首先打击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取得在古巴和菲律宾的战略立足点。接着借法国财力之机,一举控制了巴拿巴运河。后来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的崛起方式是近代史上唯一成功的大国崛起。 二、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那么中国崛起到底该采取什么方式? 当前,军事崛起战略早已被废弃,而就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采取挑战国的姿态也是不可取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充当挑战国的经历证明,采取只斗争而不合作的战略得不偿失。国际格局的现 实、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方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没有理由成为挑战国家。同样,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搭便车战略也是不可行的。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绝对不会选择单方面让渡国家主权的战略,也没有国家能够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便车”。 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按照美国“发迹”的轨迹发展。中国的国内环境和100年前的美国有根本的不同,周边与全球环境也要比当时的美国复杂严峻得多,如果以取得霸权为目标,实现对外扩张,无疑会陷入更加被动、更加险恶的战略环境。 从历史经验教训与国内国际的现实看,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不可能走武力扩张和霸权道路,也不可能采取搭便车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条与历史上大国崛起根本不同的中国式和平崛起之路。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和吸引力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 1.坚持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制定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国家战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 2.坚持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心,通过独立自主的、务实的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在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根据客观需要,灵活而有原则地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28字方针;尊重历史,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开展多种形式的“睦邻、安邻、富邻”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摘要: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战略方式;搭便车方式;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独特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力、战略布局,中国和平崛起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6-0073-03 姜玉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和平崛起: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 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下面是师达教育网为大家整理 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欢迎参考~ 篇一: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 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 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 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 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 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 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 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 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 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 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 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 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

新部编版六下语文一单元考点过关综合突破卷

六下语文一单元考点过关综合突破卷 姓名: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错误读音,并改正在括号里。 1.中旬.(xún)掺.杂(cān)煮粥.(zhōu)恰.到好处(qià)() 2.唾.沫(tù)翡.翠(fěi)正.月(zhēng)络绎不绝(yì)() 3.敦.厚(dūn)筷.子(kuài)脱缰.(jiāng)含情脉.脉(mài)() 4.嘟囔.(nāng)道观.(guàn)娴.熟(xiān)此起彼.伏(bǐ)()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suàn ban mǐcùáo yèpiān zhāng xìnìhóng yuàn ()()()()()()tāng chízhǒng zhàng kūlong jiǎo bàn shāng fàn fēng yíng ()()()()()()三、选字组词。 【摊滩瘫】分()沙()()痪()派 【宵霄销】()汉()毁通()元() 【稠绸惆】()密黏()()缎()怅 【褐喝竭】()茶()色枯()()力 四、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美英法德日的崛起之路不同。 2.为了国家的发展,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裕的生活,回到了祖国。 3.一株被发现的野生水稻,带给了袁隆平灵感。 A.截然毅然偶然 B.竟然依然突然 C.截然依然突然 D.竟然毅然偶然 五、下面词语与“清一色”表达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一律 B.都是 C.大杂绘 D.一概 六、下面句中加点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2019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轮连胜的成绩摘得桂冠 ....。 B.2019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轮连胜的成绩拔得头筹 ....。 C.2019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轮连胜的成绩喜获金牌 ....。 D.2019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轮连胜的成绩夺得亚军 ....。 七、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万不()()独()心()哄堂()() 随心()()()()更新能歌()() ()()积德别无()()地()人() 1.仿照画线词语,再写出两个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大国崛起观后感15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1500字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观后感1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 家大国崛起观后感1500字: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 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 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为国人树立怎样的思想,不得不向强国学习,而是学习世界列强,不是向阶级弟兄学习。 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不由得让人想起汉武帝出 兵讨伐匈奴,唐太宗兴兵击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但这不电影是唤醒国人的一个起点。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势力的扩 张才能换来强盛,这部呼唤扩张与竞争的影片,第一次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公正的 定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 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 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 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 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 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 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

论中国“和平崛起”

2011-2012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数学应用数学班级:4班任课教师:黎小璐 姓名:吕建东学号:222010314011169 成绩 论中国“和平崛起” 摘要: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从那以后,“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关键字:和平崛起 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并迅速地增强。所谓综合国力,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以此观之,中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阶段。为何说重新崛起呢?这关乎到历史之背景,容后再述。不可否认,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时代之主题。如何把握住这一主题,直接关乎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发展又是和平的重要的力量保障,二者在本质上,并非矛盾,而恰恰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和平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所要求的,发展又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所期待的,和平和发展更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主观愿望。而发展导致中国的崛起,于是中国政府顺潮流之所趋、应人心之所向,提出了“和平崛起”战略理念,这正是适应新的国际政治视野的全新战略理念。 毫无疑问,“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亚洲世纪”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恰恰此时,中国政府提出并着力践行“和平崛起”这一新的发展观,如此进一步振奋了国内外舆论。那么,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该如何定义呢?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中国将崛起为世界性强国;第二,中国的崛起不会经过战争和冷战对抗来取得强国地位;第三,中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