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科:历史

教学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3.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4.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5.通过学习,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基础知识精讲】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竖立着董必武《谒(yè)昭君墓》的诗碑,诗中赞扬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里的胡,是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可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假如你是匈奴民族的一位官员,你能向大家介绍匈奴是怎样强盛起来的?

战国以来,匈奴不断南下,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发展。但是秦末,秦朝的统治瓦解,边防松弛,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匈奴乘机崛起。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末汉初,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蒙古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冒顿励精图治,严于治军。他发明了一种响箭,令骑兵日夜习射。他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也要射向那里,否则立即处死。”他用响箭射向鸟兽,有不听命令的,就被斩首了。他又射向自己的战马,不跟着射的,也都被处死。经过几次严格的训练,整肃了军纪,没有人再敢不服从命令。

2.匈奴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匈奴的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有“马畜弥山”之称。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金属制品上多用动物图案作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在同中原的交往中,在汉族影响下,匈奴地区逐渐有了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思考:当你知道游牧民族匈奴族逐渐有了农耕。你想到了什么?(说明匈奴与汉族人民在生产上有了交往,正因为有了农耕才不断使其强大。)

当时,西汉初年的经济是怎样的呢?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与汉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

秦末汉初,中原长期动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威胁中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冒顿围困于平城白登。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这次战役,匈奴出动骑兵40万,汉高祖率30多万大军迎敌。冒顿用诱兵之计,将汉高祖和先头部队重重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匈奴骑兵阵势严整,汉军无法冲出重围,粮草断绝。后来,汉高祖派人贿赂冒顿的妻子。冒顿的妻子劝说冒顿解开重围的一角,汉高祖才得以乘大雾弥漫,仓皇逃出。

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政府因国力不足,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汉朝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礼,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补充材料:

汉初“和亲”政策的确定:白登之围后,鉴于匈奴不断进犯北部边郡,刘邦苦于无力抵抗,遂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答应与匈奴和亲。娄敬认为:将汉公主嫁与冒顿单于为阏氏(皇后),并送以厚礼。这样,匈奴“贪于重币”,又因“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文抗礼者哉?”娄敬所说的和亲理由,虽然很勉强,但在当时汉王朝急需稳定,而无力抵抗匈奴入侵的形势下,这种和亲政策为惟一可行之法,因而立即被刘邦接受。只是吕后不愿将惟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于是于高帝九年(前198年),将一庶人家女儿冒充公主嫁与单于。和亲政策虽然能暂时缓和同匈奴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材料你明白什么叫“和亲政策”,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了吧。

你对汉初和亲政策有什么看法?鲁迅认为:“和亲”政策是“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翦伯赞则认为“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林剑鸣认为“和亲政策是汉初被迫采取的一种方式,是西汉政府无法用武力抵御匈奴入侵时才实行的,其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又有什么变化呢?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匈奴的威胁,你会怎样做呢?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呢?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于是汉武帝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两员大将各带兵数十万人,分两路北上进击匈奴,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一直追到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

未分胜负。临近黄昏,忽然狂风大作,卫青乘机派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的营阵紧紧包围起来,单于慌忙带着数百名骑兵突围逃走。汉军追击二百多里,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卫青、霍去病初露锋芒:公元前129年春,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这次军事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出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得大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智勇敢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卫青这一路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虏七百名,被赐为关内侯。这次战役是卫青与匈奴战斗一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侵掠的第一次告捷。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随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初试锋芒,他就显示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统帅才能。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入敌阵,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许多重要将领。凯旋归来后,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因功冠全军,故被封为“冠军侯”。在以后的年代里,卫青、霍去病多次协同作战,屡建奇功,皆成为汉代伐匈奴的名将。

想一想: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想一想: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有哪些作用?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

三、昭君出塞

匈奴族在汉武帝时被打败了,从那以后,大规模的南下已经不可能了。但小规模的骚扰还是经常发生。由于汉朝在西北方面布置了强大的兵力。所以匈奴的骚扰常常是很快被打退的。

1.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从此汉匈友好相处,约有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北方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向汉提出了愿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这就出现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你知道吗?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王昭君,名嫱,汉代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人。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汉元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走了。到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呼韩邪单于也很满意,他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和平、幸福。”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汉

和匈奴两族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几十年间,汉和匈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她成为汉匈友好的使者。因此,两千多年来,“昭君出塞”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历史佳话。史学界前辈翦伯赞曾这样写诗赞扬说: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往来,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想一想:“昭君出塞”与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提示: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的区别是:①汉初和亲是在汉败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是平等互利的结合。②汉初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后带来的是友好的交流融合与相对长久的和平。

想一想: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概括出两汉时期与匈奴之间交往、战争的史事,从而得出汉匈之间是“战”与“和”交错复杂的民族关系。从具体的“战”“和”中明白一些道理。

答案:(1)①秦末汉初,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

②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

③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胜。

④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求亲,昭君出塞。

⑤东汉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2)启示:第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民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为丰富多彩。

第三,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①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②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

统一创造了条件。③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学习方法指导】

1.利用纲要信号,掌握历史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①西汉与东汉都与匈奴之间有战、有和;

②西汉初年的“和亲”与中期的“和亲”性质不同。

3.运用综合联系的方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如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大一统局面,不仅有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的表现,还应包括军事方面的表现,注意前后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拓展训练】

迁移

选一选: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头曼单于 D.蒙恬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7年 B.公元前11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20年

3.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提示:选一选:1.A2.C3.B

发散

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被称为“狄”“戎”“胡”等许多氏族、部落经过同化、融合而形成的部落联盟。从上古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人已从原始氏族,经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秦王朝建立的时候,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为头曼单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可见,此时的匈奴部落联盟还不十分巩

固,各部落之间仍聚散无常。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一直以畜牧业为主。他们“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因而狩猎在匈奴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史称: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子则射狐兔,用为食”。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建立奴隶制国家政权,疆域东达辽河、南临长城、西至葱岭、北抵贝尔加湖,并屡次南下攻扰中原王朝。汉初采取和亲和防御政策。汉武帝时多次派兵进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公元前5年(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此后汉匈长期和睦相处。东汉初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归附东汉政权,北匈奴一部被东汉击败,西迁辗转进入欧洲,余部留居漠北或南迁入塞。后匈奴族被其他民族融合或成为新部落,南北朝后期,开始逐渐消失。

白登之围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势力日渐强盛,统治了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汉朝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财物。

公元前201年,匈奴发兵围攻马邑,第二年冬天,又占领了晋阳。汉高祖刘邦早就对匈奴的嚣张如刺在喉了,于是他亲率30万大军迎击,收复了晋阳。他听说匈奴的冒顿单于正在代谷,为了探听虚实,高祖派出了大批使者,使者回报;代谷既无青壮士兵,又无肥壮牛羊,由此推断冒顿单于无兵无畜,老弱病残,不堪一击。高祖下令,大军一路向前,不许停留。

有人提醒刘邦:两国相争,通常都是夸耀武力,显示自己比对方强,可是现在代谷只见老弱病残。这一定是冒顿用计。高祖不听,率兵长驱直入平城,登上了城北的白登山,不料冒顿果然埋伏了奇兵,40万的匈奴兵一围就是七天。高祖悔恨交加,却毫无办法。如果再不想办法解救,被擒的就是他高祖本人了。陈平给高祖出一主意,派人去贿赂冒顿单于的夫人。得到好处的单于夫人向单于游说,单于有些犹豫。刚好那天天降大雾,高祖就在弓箭手的保护下,从包围圈的惟一缺口逃跑了。

白登山之围说明汉朝无法与匈奴对抗,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方式求得边境的安宁。

北匈奴西迁及其影响:北匈奴在金微山被东汉大将窦宪等所败后,其余部20余万人分成几支,撤离漠北,开始向西遁逃,走上了漫长的迁徒之路。他们首先来到中亚地区,在那里居住了几百年的时间,但仍保持着旧有的游牧生活。四世纪中期,匈奴人开始从中亚向西方迁徒。374年,他们征服阿兰人,开始进入东欧境内。接着渡过顿河,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匈奴旋风。他们马不停蹄,长驱直入。先是住在南俄罗斯草原(今乌克兰)的日耳曼族东哥特人,一触即溃,向匈奴人投降。接着居住在达西亚(今罗马尼亚)地区的西哥特人望风而溃,急忙渡过多瑙河,向罗马帝国境内逃生。此后,匈奴人南征北战,在东起南俄罗斯草原,西到匈牙利平原之间的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匈奴人兵强马壮,勇猛善战。阿密阿那斯说:“匈奴骑兵打起仗来,就像一阵狂烈飓风似的猛扑敌人,锐不可挡。”凭借着强悍的骑兵,匈奴贵族不断侵掠东罗马帝国的西亚各省,迫使东罗马帝国在长期内以巨额岁币求和。同时,他们对居住在中欧、北欧的日耳曼族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展开进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日耳曼人不是先后被驱赶到罗马帝国境内避难,就是归顺了匈奴。匈奴人的势力,在国王阿提拉在位时达到了顶峰。阿提拉于443年渡过多瑙河,横扫巴尔干岛,连战皆胜,先后攻掠城镇百余座,一直打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迫使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二世接受城下之盟:每年送交岁币黄金2100镑和拖欠的现款黄金6000镑;将多瑙河以南,从辛吉杜那木到诺维之间东西长300英里、南北宽100英里的广阔田野割让给匈奴,以供游牧之用,当时居民必须全部撤走。经此一劫,东罗马被搜刮得民穷财尽,甚至连富室的私产也都被充分,以便用来交纳贡金。阿提拉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他和他的铁骑使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胆战心惊,他们给阿提拉起了个“上帝之鞭”的绰号。453年阿提拉暴卒,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不久崩溃。匈奴帝国灭亡后,匈奴人

便和多瑙河下游及俄罗斯南部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了。此后,北匈奴人的名称不再见于史册。北匈奴西迁及其对东、西罗马帝国的进攻,不仅加速了这两个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帝国的衰亡,而且对欧洲奴隶制的瓦解,客观上也起了促进作用。匈奴人入侵欧洲还标志着民族迁徒及融合的开始。随着东哥特人连续被匈奴人击败,西哥特人害怕遭其东邻厄运,开始分批迁入罗马帝国境内,揭开了欧洲历史上持续200年之久的“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居住在罗马帝国以北的许多蛮族部落,特别是日耳曼人,自西而东,由北至南,向着罗马帝国境内涌入。这些迁徙的日耳曼人就是后来英、法、德、奥、荷、卢等国一些民族的祖先。

卫青(?~公元前106年)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的弟弟,以功封大将军,长平侯。几次率兵出塞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统帅所有抗击匈奴的汉军。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联手出击,会战沙漠以北,瓦解匈奴主力。卫青先后7次出击,斩杀、俘虏匈奴士兵5万余人,保卫了北方边疆的安全。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以军功封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18岁为天子侍中,曾随卫青征讨匈奴。他一生出击匈奴6次,但从不居功。汉武帝为他建了一所美宅,落成后让他去看看,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拒不住用,死时年仅24岁。

两员大将

匈奴一听卫青、霍去病两人的名字,都吓得不得了,连上阵的勇气也没有。

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两员大将。他们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敌人的进攻。

卫青曾使敌人右贤王的军队全军覆没,共抓获俘虏15000名,其中,匈奴的小王就有10多人。

汉武帝为了奖励卫青,任命他为大将军,还把他那3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封为侯。卫青对汉武帝说:“我几次打胜仗,功劳都是将士们的,怎么连我那3个小孩也要封呢?皇上应该奖赏将士们。”将士们大为感动,皇上听了也很高兴,就封了卫青部下的7名将军为侯。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第一次打胜仗的时候,才18岁,还是个小孩子将军呢。那一次,他跟随卫青出战,敌军一听说是卫青来了,吓得没命地逃。卫青派四路人马对敌军进行追击。可是追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敌军的主力。霍去病下决心要把敌军主力找到。他带领800壮士,组成一个小队,去找匈奴兵。他们向北跑了好一阵,也没看见敌军兵士。霍去病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还一直向北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看见匈奴兵的营帐。

好个霍去病,他偷偷地绕道包抄上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篷,猛然发动进攻。最大的帐篷里正睡着匈奴的几个王呢,他们可没想到汉军会从天而降。霍去病真是神勇,一刀就结果了一个匈奴贵族。其他的壮士又活捉了两个。

匈奴兵不知汉军来了多少人马,一看他们的头儿也被杀了,一个个都被吓得要命,四处逃跑。霍去病带领800人马,把敌军杀了个天昏地暗。后来,一直杀了2000多个匈奴兵,才得意洋洋地赶回大营。

霍去病第一次迎战就立下了大功,汉武帝非常高兴,马上封他为冠军侯。

过了几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piào)骑将军,命人率领1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去攻打匈奴。霍去病的兵马与匈奴兵交战6天,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匈奴兵一看难以抵挡,于是向后败退。霍去病又追击了1000多里,追到匈奴的属国,把那里的金人像也抢了过来。

后来,为了根除匈奴的进犯,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去攻打匈奴。两人各带5万精兵,分两路夹击敌军。

卫青穿过大沙漠,行军1000多里。匈奴也派了精兵强将要和汉军决一死战,双方展开了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忽然沙漠上刮起了狂风,吹得天昏地暗。卫青一点也不慌张,顶着狂风,对匈奴左右夹击。匈奴单于节节败退,一直向北逃走。卫青赶紧去追,一路追下去,匈奴兵弃了城,全部逃跑了。卫青就扛着战利品班师回朝。

霍去病呢,他也不甘示弱,追赶敌军达2000余里。匈奴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进犯边疆了。

——《中华历史故事》

刘邦与异姓诸侯王

刘邦与异姓诸侯王 刘邦起自草泽,破秦灭楚,建立汉朝,后人均视其为一代雄主。而刘邦却以翦灭功臣著称于史。对于刘邦的这种举动,历代先贤或褒或贬,史不绝书,但多从个人角度找原因。近人虽言及制度问题,其述、论仍有言未尽意之感。故将个人研究的一点心得撰写成文,以俟教于高明。 (一)异姓诸侯王的分封与翦灭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赞云: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士,南面称孤。而汉初所封之异姓诸侯王,实不止上述八人。《汉书·高帝纪》载,刘邦即皇帝位,在诏封吴芮为长沙王的同时,还诏封亡诸为王,诏文云: 故粤王亡诸世粤奉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率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越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同纪又载,高帝十一年五月诏曰: 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它为南粤王。王朝命陆贾为使,赴南粤授玺绶,南粤王它向刘邦称臣。高帝十二年冬十二月又下诏: 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班固未将闽越王无诸、南粤王它、南海王织与其他异姓诸侯王等列,而将其列入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显然是以无诸等人为夷狄之君。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灭楚后,群臣劝进上疏开首即为“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黥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其中张敖为张耳之子。由此可见,汉初八王除卢绾之外,其余七王已在刘邦称帝前被汉立为诸侯王。其中,张耳、黥布、吴芮、臧荼在灭秦后的“诸

周朝诸侯国列表

周朝诸侯国列表 西周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为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及各诸侯国的姓氏、位置、爵位、开始灭亡年限、灭国者和资料来源等简要情况的汇编。 春秋诸侯国分布图 目录[隐藏] 1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 1.1周王朝 1.2重要诸侯国 1.3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1.4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1.5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1.6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1.7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 1.8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1.9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1.10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1.11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1.12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1.13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国 2.1周 2.2主要诸侯国 2.3其他中原诸侯国 2.4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3参考条目 4注释 5参考书籍 [编辑]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编辑]周王朝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西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控有首都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王(天子)前1046年-前771年犬戎《周本纪》 东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王(天子)前770年-前256年秦国《周本纪》 [编辑]重要诸侯国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秦国嬴姓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前770年-前207年九月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姓吕氏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姓鲁氏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姓郑氏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汉朝推恩令的意义是什么

汉朝推恩令的意义是什么 “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汉朝推恩令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有汉朝推恩令的意义,欢迎参阅。 汉朝推恩令的意义汉武帝的这种办法使诸侯王国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避免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颁布了推恩令。 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这一重要法令不仅符合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巧妙的避免引起各个侯王的反抗。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 推恩令的作用介绍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

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推恩令的目的介绍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课时教案总第13课时 课题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 (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 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治标不治本) 西汉初年的“和亲” (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贡献;了解汉匈和战的史实;掌握汉武帝军事上大一统的成就。 2.课标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汉匈的和战既促进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步伐,又是西汉军事上大一统的措施与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系统性把握还不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对民族关系的主流把握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doc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 汉代朝仪制定者孙叔通 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孙叔桶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但是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投降了汉军。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 跪拜礼仪的初成 司仪发出警示: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这这就是跪拜礼仪的由来,从那时起跪拜礼就一直延续了好久。直到近代这种礼仪才被取消,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跪拜礼仪的初成只是为了满足刘邦当皇帝的瘾,而到了后期,特别是清朝时期,跪拜礼仪发展成了一种奴隶式的屈服,若说刘邦享受的是天下臣服的快感,那么清朝皇帝享受的则是天下人皆屈从于我的唯我独尊的奴隶主感觉。近代又废除了跪拜礼,实际上去废除一种奴隶制,将人们的奴性根除。虽然跪拜礼的初始并没有太大的屈辱意义,但是仍旧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毒瘤之一,废除跪拜礼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冒顿单于是匈奴国的全盛时期(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模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 ),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商朝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战国后期称为匈奴。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初中一年级教案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初中一年级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

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 大全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与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本课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结构和过程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的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吗?(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 BY THE HUNS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王至堂撰(内蒙古大学化学系)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2卷第4期(1993年):355—359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 ol.12 No.4(1993)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中国史籍记载下来的一首匈奴歌谣,结合当时的民族习俗和有关的历史文献进行考辨,论证了在两个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族,已经掌握了提取植物色素的技术。该项技术使用了物理和化学方法,并包含了初步的酸碱知识。经过文化交流,曾对中原地区的染色业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a Hun folk song preserved in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custom Of the Hun nationality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article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over 2,000 years ago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of China,the Huns in particular,already grasped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The technique in question made us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nd involved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acid-base.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it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greatly promoting the dyeing indust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一、匈奴歌谣及其历史背景 匈奴,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在头瞒城(今内蒙古五原县西)。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灭楼烦,控制了东至松辽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西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今大同)达七天七夜,后用陈平计,向阏氏行贿,才得脱险(1)。此中的“阏氏”乃单于妻子之号,其谐音为“焉支”。 西元前121年,匈奴攻入土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2)。是时,匈奴有歌曰(3):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此歌失载于《史记》和《汉书》,首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故事》,转记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的《十道志》,也可见于宋朝的《乐府诗集》及明朝的《丹铅总录》。歌虽浅显,存疑颇多,注家纷纭,互有异同。由于匈奴族“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加之年远代湮,更使考据维艰。笔者不揣浅陋,襞绩补貂,从科技史角度,结合民族习俗和历史典籍,对此歌的后两句进行考辨。谬误处敬请中外各族方家教正。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必考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 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 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秦汉时期的匈奴

秦汉时期的匈奴 匈奴居于汉族之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是大漠南北曾披称为鬼方、薰粥、猃狁的各族,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三世纪形成的。其诞生的民族摇篮,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匈奴社会经济匈奴兴起时,其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近数十年来匈奴墓葬的出土文物证明,其中有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至一世纪的大量铁器,如铁马嚼、铁镞、铁刀、铁剑、铁镰和铁铧等。铁器文化使匈奴社会生产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畜牧业的繁盛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从而破坏了原始氏族社会的生产关系,使之转入阶级社会,并为其强盛提供了物质前提。 匈奴族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畜群是他们的主要财富。畜群以马牛羊为最多,饮食、衣着及其他许多日用品多仰给于牲畜。马的种类很多。公元前200 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围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西方尽是白马,东方尽是青龙马,北方尽是乌骊(黑色)马,南方尽是骍(赤黄色)马。此外,还有许多奇畜,如橐驼、驴驘、駃騠、騊駼、■騱等。匈奴人从小就熟习骑射,长大后则编为骑兵。他们适应塞北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的生活方式,日常“人不弛弓,马不解勒”①,骑马射箭是他们的特长。畜群(马、牛、羊)的生产十分繁盛。史载:公元前127 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在“河南地”(今年蒙河套南伊盟一带)捕获其牛、羊百余万头。公元前71 年,汉与乌孙联兵出击匈奴,校尉常惠等共获其马、牛、羊、驴驘、橐驼等七十余万头。公元89年,汉将窦宪大破北单于于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布苏泊))获其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①。 匈奴也有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中最重要的当推冶铁业。从出土的匈奴文物可知,匈奴人对于铁器的制造和使用,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开始,已逐渐广泛地深入到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各个领域。铁工具的出现,是匈奴手工业生产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大量兵器的制造,也是以铁工具为前提。从铁器能自行冶炼,及出产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各方面推断,当时匈奴人的冶铁业可能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再从许多刀剑的形式酷似汉式的情形看来,匈奴人的铁器文化不仅受到汉族文化的很大影响,而且可以推测当时的铁匠大多也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匠人。 手工业中,铸铜业也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批铜镞、铜刀、铜剑、铜马嚼、铜炉、铜炊具、铜勺、铜壶、铜鼎、铜钟、铜铃、铜镜、铜帽等,可以看出匈奴铸铜业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技术;特别是铜镞的大量生产和日用器具,饰具几乎全是铜制,说明铸铜业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后来因出现冶铁业,主要的兵器(如剑)和重要的工具(如刀)、用具(如马嚼)便逐渐被铁器所代替,而铸铜业则转向主要制造日常生活用具和饰具了。诺颜山等地的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体积不等、形状和色泽不一的各种各样的陶器,但都是没有骨胎的,当不是匈奴最原始的陶器。且就出土的属于公元前三世纪以后的陶器看,不仅种类和产量甚多,而且形制和花纹也复杂,质地和款式都很精致,制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①《淮南子·原道训》。 ①参阅《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如果没有长期积累经验的专门的陶工,恐怕不易进到这样的工艺境界。《汉书·苏武传》载,且鞮侯单于之弟於靬王弋射北海时,曾赠给苏武马畜、穹庐和服匿。服匿就是陶缶。这种陶缶,其形如罂,小口、大腹、方底,是用来装酒和乳浆的。因此可以认定,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后,匈奴的陶器制造业,有可能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木器制造业也是一个手工业部门。制造弓矢是其主要的一部分,也须有专门的工匠从事此项工作,方足以应需求。匈奴人制造穹庐、车辆、木楯和棺槨,也都需要木材。西汉时,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课题: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设计思路: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讲述的就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的民族关系。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讲理解的难度较大,为此,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并将教材进行合理调整,把昭君出塞提到前面讲,使教学结构更紧凑,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匈奴的强大、汉初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北击匈奴、昭君出塞。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结合使有的方法,加深学生匈奴族的了解;通过学生对战国图、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的观察,获取信息,感受到匈奴的强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通过对汉初实行和亲的原因、效果的分析探讨,与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与国力的关系。为什么昭君出塞成为历史佳话?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角色移情,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始终用问题设计来引领教学,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达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历史课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历史,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汉初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通过观察匈奴金属制品的图画,阅读有关材料,培养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提高历史认识能力. ●通过对西汉和亲政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匈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开发蒙古草原作 出贡献,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进而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正确评价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教学重点:西汉同匈奴的和战 教学难点: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材料解析 教学过程: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

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1)促政治联系加强: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佛教也传到中原。 (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以敦煌最为显著。 (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 (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汉朝开国功臣

汉朝开国功臣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能够最后平定各路诸侯,定鼎中原,建都长安;究其缘由有这么几点:一是审时度势的能力超强;二是他能够知人善任,大胆任用贤人;三是他能够顺应形势和民意,争取民心方面颇为成功;四是他的运气足够好,就是迷信所说的“天命所归”! 辅佐他开基创业的功臣当中,如果文臣武将“混搭”排行的话,按照功劳先后顺序约为:萧何、张良、韩信、曹参、陈平、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靳歙、张敖、王陵、奚涓、陈武、郦商、傅宽、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蛊逢。 上述功臣都是封侯的,他们的主要经历如下: 酂侯萧何第一。以客初起。从入汉,为丞相。备守蜀及关中,给军食,佐上定诸侯。为法令,立宗庙。六年正月丙午侯,八千户。谥文终侯。留侯张良第二。历经圯上受书,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虚抚韩信、彭越,劝都关中,明哲保身。谥文成侯。 淮阴侯韩信第三。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受胯下之辱。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拜大将。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之后,诛灭项羽及其他诸侯。后为吕后与萧何设计擒杀,身死族灭。无谥号。

平阳侯曹参第四。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侯。以将军入汉,以左丞相出征齐、魏。六年十二月甲申,以右丞相为平阳侯,万六百户。谥懿侯。 户牖侯陈平第五。少时喜读书,有大志。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后纳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阏氏,得以解围。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谥献侯。 绛侯周勃第六。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侯。定三秦,食邑,为将军。入汉,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六年正月丙午侯,八千一百户。谥武侯。 武阳侯樊哙第七。以舍人从起沛。从至霸上,为侯。入汉,定三秦。为将军,击项籍,再益封。从破燕,执韩信。六年正月丙午侯,五千户。谥武侯。 汝阴侯夏侯婴第八。以令史从降沛。为太仆,常奉车,为滕公,竟定天下,入汉中。全孝惠、鲁元。六年十二月甲申侯,六千九百户。常为太仆。谥文侯。 颖阴侯灌婴第九。以中涓从其砀。至霸上,为昌文君。入汉,定三秦,食邑。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齐、淮南及下邑,杀项籍。六年正月丙午侯,五千户。谥懿侯。 信武侯靳歙第十。以中涓从起宛、朐。入汉,以骑都尉定三秦。击项羽,别定江陵。六年十二月甲申侯,五千三百户。以车骑将军攻黥布、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