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_黄亚平

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_黄亚平

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_黄亚平
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_黄亚平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3-0006-04

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黄亚平 汪 进

〔摘 要〕 系统论述了小城镇特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内涵,分析了特色的形成机制及消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应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客体塑造是特色形成的基础,内容包括小城镇特色的保护与创新;主体塑造是特色形成的保障,内容包括小城镇特色的教育与传播。

〔关键词〕 小城镇;特色;特色的塑造

〔中图分类号〕 TU 984.11+1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黄亚平(1964 ),重庆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汪进,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城市规划师。

〔收稿日期〕 2005-04-15〔修回日期〕 2006-01-04

所谓小城镇是指各项功能接近、建设情况相似的建制镇(不包括县城,下同)和集镇。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千镇一面 、 千篇一律 等特色消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塑造小城镇特色已成为小城镇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一 小城镇特色的概念

小城镇特色是小城镇的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

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即城镇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和关系。按此定义, 特色 应具有主客观两

个方面的属性,客体方面是指任何一个小城镇所具有的突出的或独有的性质、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小城镇在外部征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区别于城市及其它小城镇的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主体方面则强调人们对特色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获得的,主观认识是小城镇特色确立的标志。

二 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和内涵

1.小城镇特色的构成

美国学者H L G arnha m 在《维持场所精

神 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指出,构成城

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为: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physical features and appearance),可观察的活动和集会(observab le activ ities and functions),以及意义或象征(m ean i n g or sy m bols);并认为(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的建筑和桥梁的敏感性、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的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多方面。如果对此加以简单的归纳,它涵盖了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小城镇虽然在功能性质、规模上区别于城市,但其特色构成要素却是相同的。

2.小城镇特色的内涵

总第131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如果说小城镇特色的构成要素是特色的外在表现,小城镇特色的内涵就是决定其构成要素的本质属性。

决定小城镇特色的因素众多,它涉及小城镇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这些不同的因素对于特色的不同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决定作用。由于城镇特色是人们对城镇从褒义上进行的 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 ①,所以小城镇特色的内涵就是小城镇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共同作用于小城镇特色的共性和个性。

不同的小城镇,在特色的不同层次上,其特色内涵的三个方面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城镇的人口构成、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等明显有别于城市,这些共同的社会经济特征,使小城镇具有区别于一般城市的共性特色;而各个小城镇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和自然地理特征(山地、河湖、平原、水乡等)又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对于小城镇特色的形成而言,后者具有更为直观、明显的决定作用。

三 小城镇特色的形成与消失

1.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机制

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既决定于特色的客体(小城镇本身),又决定于特色的主体(人),它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众多因素,小城镇特色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

图1 小城镇特色的形成系统 由此可见,小城镇特色的形成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小城镇特色的内涵(社会经济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规划设计、城镇管理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前三个因素的影响是直接施加于客体的,后一个因素则是关于认知主体的。

在小城镇特色形成的客体影响因素中,小城镇特色的内涵是决定性因素,它直接作用于特色形成的内因,同时也影响特色形成的外因。城镇规划设计是特色塑造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其出发点是积极的,是人类对城镇特色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城镇管理是特色形成的保障,是特色培育与传播的主要方式。主体的认识是特色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色的形成是基于主体的比较分析和普遍认同。

2.小城镇特色的消失原因

目前,许多小城镇特色正逐渐消失:一方面缺乏对原有特色的保护,新的建设偏离文脉;另一方面城镇之间相互模仿, 仿古热 、 欧陆风 盛行,彼此相像,造成各自特色无法识别。

(1)小城镇特色消失的内在因素

造成小城镇特色消失的内在原因是小城镇特色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即形成原有特色的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特征发生了改变,其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追求经济效益至上的取向是小城镇特色消失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首先,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小城镇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其次,技术的进步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外来文化的强势作用中断了原有地域文化的传承,某些地方外来文化甚至有逐渐取代地域传统文化的趋势。 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 ,小城镇当地的 文脉 已难以寻觅。

(2)小城镇特色消失的外在因素

造成小城镇特色消失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主体认识的偏差和城镇规划的失误。大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的拆除,及地域风俗的消失正是当地居民对特色无知的表现;而小城镇规划屈从于 优先发展经济 的压力,忽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或只注重 物质性规划 ,治标不治本,对城镇特色的塑造简单地停留在物质性层面上,均给小城镇特色的发展造成很多困难。

四 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1.特色塑造的对象与内容

如前所述,特色的形成不仅与客体(小城镇)有

关,也与主体(人)相关。正是由于主体对客体的比较分析,才能够得出小城镇的特色,因此特色塑造的对象应包括主客体两方面。

就特色的客体而言,小城镇特色是其 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 ,有内涵与形式之分。即客体意义上的特色塑造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特色内涵的保护与创新,二是对特色内涵的正确、真实的反映。也就是说,城镇特色塑造的出发点在于特色的内涵,具体表现为特色要素的组织与创造。脱离了特色内涵的塑造是对特色的破坏,这种破坏实质上是 物质性规划 的误区,是物质空间表现的偏执。

就特色的主体而言,当地居民对本镇特色认识素质的提高,以及城镇特色的影响范围均很重要。前者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以及规划专业人员和城镇管理人员的引导和教育;后者则取决于小城镇对自己特色的宣传和传播。这二者对特色主体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2.小城镇特色的保护与创新 关于客体的塑造

小城镇特色的塑造,一方面是对原有特色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立足于原有特色的创新,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保护是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保护的新发展。

(1)小城镇特色的保护

小城镇特色保护的实质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及其物质性载体的保护。从各个层面的物质环境,到非物质性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一切能够形成城镇特色的地域文化表现要素都属于保护的范围。

针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特点,特色保护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全面认识特色保护的对象

既要保护特色的表现要素,又要保护特色形成的环境及内涵。特色的表现要素 即物质性保护,包括对已有的特色建筑、特色格局和特色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应具体入微。如甪直古镇的保护中,大到古镇格局 以 上 字形河道为骨架, 因水成街,引水成市 的保护,小到古桥、船鼻子的保护。对特色形成的环境及内涵(地域文化),则应充分挖掘,如江南吴文化中,具有突出特点的发达的稻作文化、科技文化、手工艺文化和园林文化等。对众多新兴小城镇,则应充分挖掘其自然、景观资源及地域传统文化内涵,避免保护对象的虚无化。

②特色保护不能脱离城镇生活

城镇特色保护的目标就是 提高地区性生活和改善环境 ②,不能将城镇生活现代化与特色保护相对立,也不能只注重城镇传统物质形态而忽视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要避免传统城镇聚落(如周庄、淀山湖镇)在发展中被 城市化 ,或成为保护中的 空城 。这些偏差就是在保护中忽略了城镇生活的结果。例如,有的专家指出,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周庄古镇逐渐成为一个没有居民,只有白天开店的商人的城镇,再也找不到生活气息浓烈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装修一如都市内豪华的小饭店、商店,全然失去了水乡风情。 古朴的巷道依然,不见的是它的精神,成为一堆传统建筑的遗骸 ③。

③避免特色保护主体的局限性

在我国,负责城镇特色保护的是政府的专业管理机构(如文物保护部门),由于缺乏全体居民及专业人员的参与,特色保护实施困难。应加强当地居民对历史环境的问题意识,使专业机构、人员和当地居民互动结合,成为特色保护的主体。

④多方筹措特色保护资金

资金缺乏往往是城镇特色保护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可采用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资和原居民集资等多种途径解决保护事业的资金问题。

(2)小城镇特色的创新

所谓小城镇特色创新就是人为地、主动地 发展 城镇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镇特色是由其内涵所决定,特色创新不可能创造 新 的城镇特色内涵,决定其特色内涵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特色创新主要是针对特色的外在表现而言,即在遵循特色内涵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特色的表现力。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实践中,特色创新经常陷于两个误区。一是在特色文化继承上, 假古董 盛行,对传统文化理解片面, 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 。诸如把大屋顶作为传统特色的象征,不切实际地滥用到公共建筑顶部,这种 复古主义 、 形式主义 正是传统文化继承片面性的表现。二是在时代发展特征的体现上, 求新 、 求洋 风气盛行一时, 欧陆风 大行其道,甚至出现小镇 白宫 。

由此可见,小城镇特色创新的关键在于特色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及时代特征的体现:

①特色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农业社会特有的经验型文化传承机制,使小城镇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对这种资源进行挖掘、

评价和再开发,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就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特色创新。

如将传统的农耕活动、手工艺活动开发成一种现代人观光体验项目;根据原有城镇特色的差异性(社会经济差异、地域传统文化差异或自然地理特征差异),进一步突出、强化其特色表现;根据小城镇普遍与自然环境共生相融的特点,建设现代生态型小城镇等等。这些均是特色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周庄和同里古镇虽同具江南水乡特色,但历史上周庄以商贸见长,古镇商业店铺约占主要街巷长度的60%,因此它的规划紧紧围绕 江南典型水乡城镇,明清繁华贸易之镇 这个主题。而同里以退思园闻名,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人文荟萃,其优势在于士绅富豪、名人故居众多,因此规划着重突出江南水乡居住型城镇及名人故居的特点。

②时代特征的体现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小城镇特色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因此,当代小城镇的特色表现肯定与过去有所不同,特色创新应当体现出时代特征。

突出新时期各个小城镇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功能特征;按照现代人居环境标准对旧镇区进行人文化改造;在尊重原有文脉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新技术,营建具有现代感及地域特色的城镇建筑及环境,诸如此类举措,均有助于使小城镇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3.小城镇特色的教育与传播 关于主体的塑造

小城镇居民参与特色的保护和创新,是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一种表现。这种参与一方面是城镇特色本身延续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规划 公正 、 公平 的表现。因此,对小城镇居民普及规划知识,进行特色教育很有必要。

特色教育的关键,在于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如日本的一个小镇古川町,1954年由一名匠师开创的一种 云 的建筑装饰文样,被其它工匠认同并普及开来,在古川的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各位匠师的 云 图样各不相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古川建筑的特色。后来经过规划专业人员的调查与整理,将统计出来的355件、169种不同的 云 排列成表,制成了古川的 云 地图,使得古川的建筑特色显露出来,并以一种居民可以理解的形式 指出 该特色,使该特色被当地居民及整个社会所认同。

城镇特色作为一种 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 ,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具有可传播性。正如许多人没有到过江南水乡,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这就是城镇特色传播的结果。城镇特色的传播一般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镇特色的传播对于扩大城镇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小城镇地域文化日渐式微、特色逐步消失的背景下,进行小城镇特色的教育和传播,关键是要突出面向大众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简洁易懂的方式 指出 和 推介 城镇特色,其过程和方法应考虑非专业人员接受 讯息 的能力。

【A bstrac t】 T h i s paper system ati ca lly d i scusses the con-cept,factor and conno tati on of the s m a ll town s features,ana l y-ses the causes of for m i ng and disappea ri ng o f the fea t ures.T he aut hor put for w ard the shapi ng o f the s m all t own s features i n-c l ud i ng the ob j ec tive and sub j ec tive shap i ng.T he objective sha-pi ng i nc l udes protection and i nnovati on of the s m a ll to w n s f ea-tures.T he sub j ec ti ve shapi ng i nc l udes educati on and promu l ga-tion o f the features.

【K ey w ords】 s ma ll to w n;feature;the shap i ng of the f ea t ures

注释

① 马武定. 城市特色 问题再议.城市规划,1991(4):57

② 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51

③ 朱谋隆,蒋文蓓.水乡城镇的现代化与文化回归.时代建筑,

1995(2):33

参考文献

[1] 马武定.论城市特色.城市规划,1991(3):24-26

[2] 金广君.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城市规划,1991(6):14-17

[3] 任世英,邵爱云.试谈中国小城镇规划发展中的特色.城市规

划,1999(2):45-48

[4]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

规划汇刊,2002(1):1-4

[5] 伍平.时尚与冲突 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0:66-68

[6] 文剑刚编著.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1:1-18

[7] 叶泳生,姜海,覃凡.城市 特有资产 与城市品牌建设.城市

问题,2005(2):36-40

(责任编辑:李小敏)

小城镇规划-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 ——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王曈,姜滢,叶江山,张飏 摘要:当前,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面临“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同质化竞争”两方面问题。本文在南京栖霞古镇项目实践的基础上【1】,围绕文脉传承和去同质化两项议题,在城市设计的视角下,解析建构技术路线的基本方法,并从“以格局、肌理、场景为载体的文脉传承”、“凸显地方特色的风貌塑造”、“空间特质与业态发展耦合的策略研究”三个方面,重点阐述技术逻辑和技术方法,探讨文旅型特色小镇结构性再生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设计,文脉,风貌,业态 1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诉求与规划响应 1.1发展背景与发展诉求解读 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响应“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积极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2016年7月,三部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和以产业为基础的基本类型,即“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中,以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文旅型特色小镇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别。 作为旅游目的地,小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景区化、商品化:其独特的文脉、风貌及特定场所空间所孕育的特色服务,是文旅型特色小镇的核心产品;通过主题文化的体验情境设计,保证持续的人流和消费,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否统筹好文脉传承、风貌塑造、业态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方面既相辅相成,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因此,统筹考虑、整体设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对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现状问题分析 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通常由开发管理机构围绕优势资源来整体运作,并引入经济实体进行开发建设。这一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或虽然有意延续文脉以强化特色,但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而无法有效兼顾,不论出

2017年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院十大排名

“特色小镇”的灵感最初来源于国外,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等。这些小镇,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达沃斯小镇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在这里召开年会,发布世界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一手资讯;美国格林威治小镇,占地面积仅174平方公里,全球350多只管理着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对冲基金中,却有近半数公司把总部设在这里。“特色小镇”的“特”,主要指产业“特”,即高新服务业或传统经典产业中的某一行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陈锐看来,“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产业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撑意义。 我国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去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江苏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创建路径和工作机制。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下面列举几家从规模到实力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院,目的在于能够使有相关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求的朋友能够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公司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区分。当然,这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具体操作时仍需要各位多方了解沟通,以找到合适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院。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专注规划全链的研究院,旨在为城乡发展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全院下设6个研究所1个中心,建立了一支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教授、博士、硕士在内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规划设计队伍。 提供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旅游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工程设计、招商策划、地产策划、投融资咨询等专业服务。 中经汇成旗下中国产业规划网,是国内城乡规划领域内知名的权威性站点。 四川远景设计研究院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特色旅游小镇项目策划

项目类型:XXX特色小镇 项目位置:XX省XX市 项目规模:XXXX亩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一个有着XXX余亩规模,山水相依的待开发地块,项目位于XX市。本项目以“古镇文化”为精神内核,打造“古镇体验+山水休闲+主题度假+亲子娱乐”四核驱动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思路。 二、项目策划 1. 总体定位 以“山水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 以“古镇文化”为精神内核 打造“古镇体验+山水休闲+主题度假+亲子娱乐”四核驱动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 2. 形象定位 品清湖传奇,览山水胜境 一江,览尽丝路风华 一路,阅尽千年故事 一码头,品尽古今盛世 山水胜境: 3. 功能定位 文化体验、商业休闲、亲水娱乐、养生度假、生态观光

三、项目规划 功能分区布局 功能分区布局图 总平面布局 规划总平面图 四、产品设计 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体系规划 八大特色体验产品策划 夜游清溪 全国特色小吃街 传统老字号 此外,项目还重点打造了: “水镇”、“码头”、“老街”、“姓氏文化博览园”“儒家文化游学园”“陌上花开浪漫湿地”“山地运动公园”、“指点江山”、“沙滩浴场”、“沙滩秀场”、“水上乐园”等系列主题产品。 水岸休闲台 船帮文化博览馆 江山船 古镇旅游规划,古村旅游规划,古镇旅游规划案例 清湖老街 古镇旅游规划,古村旅游规划,古镇旅游规划案例

室内休闲 项目从吃、住、行、游、娱、养等多角度丰富了项目产品的功能体系,为该项目打造了丰富的产品体系,极大地增强了项目的休闲度假功能,也丰富了项目的盈利体系。 同时,项目还从旅游营销、开发模式、效益分析、分期开发计划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专业化的专题研究,极大地保证了项目的可操作性与落地性。 五、总结 该项目既符合践行“两山理论”、“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大的政策环境,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兼顾了开发企业自身特点及对地块开发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打造了一个多方共赢具有生命力的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度假项目。

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_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

0 引言 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下,小城镇总体数量在动态变化, 许多小城镇将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或并入大中城市的市区; 更多的乡级集镇撤乡建镇, 发展成为建制镇。而小城镇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传统风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机”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已成为当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小城镇特色是指小城镇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是该城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镇的场所和非场所成果的综合表现,是小城镇的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小城镇特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感观意识上的辨别性和视觉上的愉悦感,其附着的多种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与城镇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都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以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特色定位与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手段。 梁 洁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胡志华 宿迁市政协常委,宿迁市规划局村镇规划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 相比大城市特色的规划研究,小城镇特色在小城镇规划中仍未得到普遍充分重视,以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特色定位与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手段。 Compared with big cities, the urban research doesn’t give enough concern to the characters of small towns. This article takes Bancheng Tow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solution on the position of small town’s character,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to shape this characters.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 Keywords 小城镇 | 特色 | 小城镇规划 | 半城镇 Small town | Character | Urban planning of small town| Bancheng Town 作者简介 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 ——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 Character Creation and Planning Solution of Small Town——A Case Study of Bancheng Town in Jiangsu 梁?洁 胡志华 历史文化积淀的城镇特色能体现 出城镇最本真的个性,尊重、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从历史中挖掘文化精髓,从文化中挖掘城镇个性,才能使城镇特色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浅谈特色小城镇的规划

浅谈特色小城镇的规划 摘要: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顶层设计,做好全盘谋划、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把握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要素、挖掘本底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建设误区,重视后期运营、带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随着中国新 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江浙一带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机制创新”的 特色小镇。从他们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是对特色小镇 规划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支柱产业、历史文化等多 方面都要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措施 1 特色小镇的规划的重要重点 1.1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指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风俗特色鲜明、地理区位优越等,能够 吸引外来人员参观小镇特色地理风貌及欣赏人文文化、民俗风情,同时发展小镇 特有的新型产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特色小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文 化传承、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等。 1.2明晰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需要对小镇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理环境有一个深入、全面 的了解。众所周知特色小镇的发展都有着独到的历史进程,因此,规划首先需要 对小镇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其次,要对小镇的特色进行深入的挖掘,要对小镇的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了解,文化传承、地形优势、土壤资源等都是有 特色发展的潜力。 1.3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方向 特色小镇的规划不仅要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而且要明确 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创新等措施,促进小镇人文底蕴以及产业的演化与发展,持续提升小镇的人文环境、整体 公共服务、宜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等。 1.4确定特色小镇产业支柱 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是特色产业,小镇的产业发展不仅是以量位主要方向, 而是小镇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结合小镇特有的资源优势发 展具有小镇特色的产业,以期带动小镇的全面发展。在生产中不断创新产业的产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才能使特色小镇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1.5塑造文化内涵 任何出色的特色小镇都有着自身相应的文化内涵。任何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都需要将其自身的文化功能作为发展的“内核”。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都 没有单纯局限于对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而是更加强调对于传统文 化的活利用,并且赋予其时代精神,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凝聚特色小镇的新文 化氛围。其次,规划中应明确小镇文化内涵时,还需更加强调精细、美观而具有 地域辨识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的 特点展开的创新性实践,因此全面而系统的特色小镇规划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 2 特色小镇的规划的主要措施 2.1挖掘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主题 小镇的特色,不仅要结合小镇的人文历史的发展历程,特色产业的塑造,还 需从区域的大角度入手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迅猛推进的城市化带来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同时,以柳州的建筑景观设计为例从突出地域性特色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特色;塑造;柳州 1、引言 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与经济因素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既成环境的文化特征。它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以山水为主导的自然因素、以建筑为主导的人工因素和以生活场景为主导的社会风情因素。城市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因素长期相依相融作用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生活环境,如城市自然山水景观、居住群落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生活对于形成该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该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作为整体的艺术符号,城市风貌特色呈现给人们的城市艺术形象传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有反应某个城市个性化的美学意义。 由于每个城市的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缘由,这些缘由往往具有唯一性,这正是规划师寻求、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之源,尤其在创造城市特色时更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形成新城市景观的同时,努

力挖掘出能传承、弘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2、柳州地域性特征要素 2.1柳州的自然环境 柳州市地处广西盆地中部,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北次高,中部低平。市区三面被丘陵山地所环绕,以岩溶地貌为主。 柳州市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市区河流总长度约为1087km,大小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是最大的过境河流。岩溶分布广,普遍发育地下河和泉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91亿立方米。 2.2柳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柳州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它是目前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代表“柳江人”繁衍生息之地,市郊有多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先秦时,柳江流域为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两大部族杂处之地。秦统一岭南,柳州地属桂林郡,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技术输入柳江流域,以农耕为主体的生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柳州这个城市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从汉朝至民国的2000多年间,柳州经济文化呈螺旋式的缓慢发展。柳州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2018年1月

一、项目背景 1、旅游小镇的发展及现状 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当前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可行途径,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旅游城镇,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江南古镇周庄,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星。 在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和旅游目的地功能不断增强的今天,文化旅游小镇的发展也向一定的主题化发展,综观中外的知名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一城九镇”是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市建设的经验,把每个镇的风貌都以欧美发展国家风貌为特色主题来打造。如浦江镇将被建成为具有意大利为特色主题的新城、安亭将建成具有德国为特色主题的新城。而意大利的丽晖谷则是以滑雪和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小镇、法国的枫丹白露则是以皇家历史建筑、大型原生态森林和浓郁的艺术气息构成了一个浪漫、诗意的主题小镇。以及其他欧美知名小镇都以自然、音

乐、艺术、运动等为主题的城镇。 2、旅游小镇建设的政策保障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 3、项目区域优势 项目选择在某某县草沟镇于城村新汴河沿岸区域内,主要是依托该区域附近独具特色、三面环水的生态农业环境和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距343国道旁及明徐高速出口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产业基础环境,有力的保证了项目经营效果。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荒地、苇地、滩涂等低价格、低产业密度用地,建设新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模式一:工业园区特色镇。突出发展以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镇。如泸州市二郎镇和遂宁市沱牌镇发掘川酒千年文化内涵,推动“名酒·名园·名镇”互动发展,使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成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镇。成都市新繁镇大力发展“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和“西部家具之都”家具产业园。凉山州安宁镇围绕发展现代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建设成凉工业园。广安市街子镇对接重庆产业转移发展汽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一批产城相融的特色镇。 模式二:旅游观光特色镇。发挥历史文化厚重,山川雄奇秀美,民俗风情浓郁多姿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特色镇。做优历史文化名片,如江油市借助“诗仙故里”文化积淀和古迹遗存,打造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做优自然风光名片,如阿坝州漳扎镇打造以羌族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镇。做优休闲旅游名片,如南充市搬罾镇建设“锦绣田园”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镇。 模式三:商贸物流特色镇。重点在区位和经济条件好、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小城镇发展商贸物流特色镇。如泸州市九支镇引入13家知名企业发展商贸批发市场,成为川黔交界的商贸物流重镇。资阳市贾家镇依托成渝三条国道交汇地理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宜宾市新市镇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打造辐射大小凉山的物资集散中心,取得了突出效果。 模式四:生态宜居特色镇。重点在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的地方,发展适宜居住、康养和观光的生态宜居特色镇。如攀枝花市红格镇利用冬季气候温和盛产温泉的优势,打造阳光旅游品牌小镇。眉山市高庙镇依托峨眉山秀美风光和森林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峨眉半山七里坪国际康养度假基地,现已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夏避暑、冬赏雪的度假休闲养生精品小镇。 模式五:现代农业特色镇。发挥四川农业大省的优势,建设服务农村、带动农业、助农增收的特色小城镇。如资阳市龙台镇突出柠檬种植优势,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研发为一体的柠檬集散中心,打造出“中国第一柠檬小镇”。再如内江市镇西镇发展无花果、白萝卜、大头菜、花生糖等特色农产品,一大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城镇蓬勃兴起。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 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论坛总结: ▲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体会和挖掘当地地域性特征,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 ▲小城镇规划需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使用对象,即面向村民、小城镇居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调研,关注人的需求。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正因为如此,特色小城镇才更有魅力。 平行论坛一: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塑造 1.从哪些方面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 武凤文副教授认为主要包括特色、景象、品质和美丽四个层次,其中“特色”是贯穿到总体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体制并将其盘活;通过住建部的培育来保护提升产业、形态及风貌(前提是小镇本身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挖掘人(社会习俗)、物(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施)、产业等的资源来重塑风貌。 谢华教授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到各省市以及到地方的大局建设,那么要怎么吸引城市人来小城镇、并且将其留住呢?主要是关注小城镇的风貌、民居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由于很多特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埋没了,因此关键是充分调研当地县域范围、镇域范围的资源,挖掘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及资源,形成相应的产业,比如挖掘某些沿海小镇的海塘文化、海产品文化。 由于教育中缺失小城镇的内容,很多时候设计者以城市的手法来对待城镇,以致不符合当地的诉求。陈懿教授以四川的一个红叶风景区为例,提出要从小城镇的风水、人居环境入手,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心理,才能使规划获得他们的认同。当时风景区由于红叶树木被砍伐而衰落,规划建议将以前的枫情提升成七彩风情,形成四季的特色风貌,这也符合藏区特色风貌。设计者先是设想长期居住需要什么环境,进而提出较为贴合当地人需求和喜好的方案。 2.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有哪些方法 荣丽华教授提出了三个方法。第一是特色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规划业界三个层面都对小城镇的地域性有足够的关注,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让各种建设及方法都能持续下去。第三是具有可实践性,不能仅仅作出较难实现的渲染图。比如说呼伦贝尔的太平村,当时解决用电问题的措施是林场发电,这既容易实践、也兼顾环境需求。 总结 最后,陶其中副秘书长总结道,塑造空间特色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这也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都十分精彩,总体而言,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可以关注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系统化、自然生态、社会性、人的追求、技术性以及实施性。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风貌特色城市价值的一种显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质I’生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对于这些基质性风貌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是该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维护该城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连续性的保障。这些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只能“保育”而无法设计,它只能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卢吼人识,“因势利导”地予以加强和提升。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对我国江浙~带的江南水乡城镇而言,河网水系就是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前街后河、枕水而居的空间结构和居住群落形态是这些城镇魅力的根基。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20世兰己70年代围湖造田、填河建路曾一度使有2000多年历史的 图1苏州山塘街 图3四川羌寨 ¨苏州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河网结构,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经抢救和恢 复使其重获魅力(图1)。 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个累进的 积淀过程,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是历史 文化积淀的结果,时代的变迁、社会 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必然也会给城 市的风貌带来变异。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加上新时代的 因素,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规划 师和建筑师应当做的就是:在形成新 城市景观的同时,挖掘出能传承、弘 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 个1.生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 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突 显城市风貌特色。最近,苏州在其新 城区的金鸡湖畔所建的李公堤特色风 貌街,既使人感到面目~新,又延续 了苏州原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图2)。 图2苏州李公堤休闲街 2.2仿真与假古董 这些年来,那种拆了真古董而大 建假古董的劣行已成众矢之的而被大 加讨伐。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言, 我们应当认真地奉行“原真性”的原 则,严格地“去伪存真”。然而从彰显 城市风貌特色的文化特征性的需要来 看,有时也可采用一些显现传统风貌 特质的“仿真’之作。这样的“仿真”, 并不是为了冒充“古董”,混迹于文化 遗产之列,而是为了强化人们对该城 市风貌特色认知的感知度。我们痛斥 那些对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毫不痛 心、却热哀于建假古董的做法,但笔 者认为不能因此而不加区别地一刀切 地反对“仿真”。 圆明园是否要按原样重建?这是 个极有争议的课题。新建—个“假古 董”式的圆明园,对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而言毫无意义。何况,即使是“原 真”的圆明园,也并不是北京古城风 貌特色的基质性特征景观。因此,新 建这样的“假古董”在这两个方面都 没有意义,也许只在旅游业上会有吸 引力。同样,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为 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纷纷建起 了各种‘‘;;)毡啦、“唐城’和呀i城”,以 及各色“仿古街”,这些旅游景点或商 业街往往与该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没 有多大的关联,建在哪里都可以,缺 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彰显该 城市的风貌特色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天灾(如地 震、台风等)或自然损毁及不可抗拒的 事故(如战争,火灾)等原因,使某些 极具代表性的风貌景观遭遇损毁甚至 消失。后人为了使这些景物中具有的 深层次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文化得以 传承,修复、制作一些具有原有文化 韵味的仿古、仿真作品是值得认可的。 例如,位于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 的—些羌寨(图3),在‘‘5?12”汶川 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 重建的规划建设方案为重现羌寨的特 万方数据

中国特色小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b5705987.html, 中国特色小城镇 作者:孙轩张晓欢陈锋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09期 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反映当前发展趋势,还决定着空间经济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各地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热情高涨,建设不断提速。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当前以及今后,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都将对中国整体城镇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如何理解当前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 1.从整体分布和发展趋势看,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趋势。从第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看,东部地区最多,其次为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数量比约为40%:30%:22%:8%,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分布数量比约为59%:41%(南方比北方)。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分布和密度分析,发现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上海、苏州、杭州形成的三角区域。从数量看,浙江省位居第一,共计入选8个,江苏省、山东省及四川省分别入选7个,其余省份入选数量为3-4个。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比例基本与第一批保持一致,东部地区仍为最多,西部、中部、东北其次,数量比约为38%:29%:25%:8%,南北分布数量比为58%:42%。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苏南至浙北区域的特色小城镇优势,还出现了围绕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周边的特色小城镇集聚区域。从数量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依然呈现强势,其他省市均有所提升。结合两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情况来看,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变化中,南北相对平衡,长三角地区出现一个集聚程度相当高的区域,并且增长势头很强;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所在区域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随时间发展不断提高。

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2019年1月 一、项目背景 1、旅游小镇的发展及现状 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不 仅有利于当前国民经济增长, 同时也为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可行途径,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旅游城镇, 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 江南古镇周庄, 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 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 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 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 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星。 在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和旅游目的地功能不断增强的今天,文化旅游小镇的发展也向一 定的主题化发展,综观中外的知名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上海市重点发展的 “一城九镇”是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市建设的经验,把每个镇的风貌都以欧美发展国家风 貌为特色主题来打造。如浦江镇将被建成为具有意大利为特色主题的新城、安亭将建成具 有德国为特色主题的新城。而意大利的丽晖谷则是以滑雪和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小镇、 法国的枫丹白露则是以皇家历史建筑、大型原生态森林和浓郁的艺术气息构成了一个浪漫、诗意的主题小镇。以及其他欧美知名小镇都以自然、音 乐、艺术、运动等为主题的城镇。 2、旅游小镇建设的政策保障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 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 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 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 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 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 潜力。 3、项目区域优势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区别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区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该文件指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概念区别

基本情况 袜艺小镇,地处诸暨新老城区交接处,依托沪昆高铁、浙赣铁路和诸暨三环线的有利位置,是大唐镇上的一个“镇中小镇”。大唐袜艺小镇规划面积 2.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亩,建设用地1162亩。小镇紧扣打造“供给侧经济新模式”为核心,提出了“重构袜业、重塑大唐”战略目标,以转型升级作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并提出“把大唐打造成为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一个特色小镇,力争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和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的愿景。 建设模式 小镇在规划过程中,紧扣“袜业”主业,通过与诸暨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大唐草塔小城市规划、大唐袜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明确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方案,统筹推进工业、文化、旅游、时尚等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平台的搭建,从智能制造、原料和机器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从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从做强“美丽经济”出发,做到文化、旅游、生态和特色小镇建设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通过袜业制造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融“智能、商贸、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现有基础 2015年,大唐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7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限上服务业企业33家。2015年大唐镇生产袜子80.2亿双,同比减少5.7%,完成销售79.3亿双,同比减少4.2%。但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6亿元,增长3.8%,财政收入7.94亿元,增长9.74%。 发展目标 小镇重点规划建设“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3.6亿元,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入驻企业495家,全年接待游客近24万人次。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发表时间:2018-12-17T15:36:49.9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韩飞 [导读]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郑州市 450046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特色及建筑风貌特色危机,论文从延安市城市建设时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关注出发,探讨了物质层面或者说视觉层面的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建筑风貌;城市风貌;特色 1城市风貌与建筑风貌 1.1概念 何谓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和人造景观体现出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环境特征,包括形而上的“风”(风格、格调、品格、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因此城市风貌包括潜在的城市“文质形态”和显性的城市“物质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何谓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中的“风”是对非物质形态如文化、风俗等的概括,“貌”则指建筑的物质形态如空间、景观等的综合。城市风貌中对建筑风貌进行的工作就是利用和组织建筑的“风”和“貌”,讲述建筑的故事,体现城市的品格。建筑及其围合成的空间直接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城”这个实体的最基本形态。 1.2建筑风貌对城市的意义 1、展示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主要由自然要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要素是指这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平原、山地、临江、滨海等;人工因素是人为建设的成果,包括城市、街区建筑及其荷载的人文活动,是影响城市特色的最丰富、最活跃的因素。建筑风貌是人工因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的细胞以其特有的基因为城市的特色定下了基调。 2、体现城市品格 城市中的建筑体现了城市政策制定、引导者和城市建造者的审美观、格调、品位甚至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从总体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 3、传递城市信息 建筑是人类文化沉淀的产物,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城市是充满活力还是缺乏生机,是新兴城市还是历史名城,从城市的建筑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特别是那些外来的游客和投资人往往通过建筑获得的印象来判断这座城市。 4、反映城市情感 建筑形象反映着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修建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表情,无论是林立的烟囱、密集的厂房,还是巍峨的宫殿城楼、曲折的小桥流水,都向我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现状和过去,透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忙或悠闲。无论是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类城市都通过它的建筑反映着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建筑风貌对城市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构成城市总体印象的关键部分,是影响和决定城市特色的最基本要素。 2城市建筑特色面临的问题 今天城市建筑特色的危机,是全球范围的广泛交流和它所带来的城市趋同造成的。建筑文化的多元趋同,使得城市的建筑日益相似,缺乏特色,引起了城市的特色危机,从未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3建筑风貌的构成因素 3.1建筑造型 3.11地理特征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若要一栋建筑能很好的融入一个城市,就必须契合这座城市的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在我国,平原建筑的特点是多为矩形组合,各建筑平布局规则整齐、便于扩充;水乡建筑因与水系联系密切,建筑布局多半灵活丰富,会随着水势走向而变化;山地建筑大多地形结合,高低错落,显得景观愈加丰富,这效果并不是由建筑体量本身造就,而是取决于地形。地理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建筑造型风格的迥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的风貌变化。 3.12社会因素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建筑造型的变化除了体现不同城市地理差异外,还会因为城市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表现出不同风格。 3.2建筑色彩 城市的色彩直观体现着城市的特色。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不同会慢慢形成不同的城市色彩。建筑是城市色彩的主要载体。对建筑色彩进行合理的管控就能使城市的色彩更加富有秩序。 3.3建筑材料 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特殊的感性魅力,通过人的视觉能够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如平和、高贵、亲切、厚重、轻巧、冷漠等。这种情感的引发,是人类内心的隐含表达,是基于美学观及审美经验的,是材料特有审美的展现。对于设计者来讲,需要准确的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殊色彩与质感,恰到好处的应用,积极的调动人的情感情绪,使材料的美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4延安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4.1建筑造型 4.11素材来源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寒冷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建筑应具有北方共同特质——以实体为主,体现对自然界的防御、抗争;反映北方人的气质——豪气、好客、热情、淳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