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用分析化学自测题(二)参考答案

药用分析化学自测题(二)参考答案

药用分析化学自测题(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 2.A 3.B 4.D 5.A 6.C 7.D 8.C

9.B 10.B 11.C 12.A 13.B 14.D 15.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3000~2860cm-1为-CH2、-CH3;3000~3300cm-1为炔基;3600cm-1为游离酚

羟基;1700 cm-1左右的强吸收是羰基。

2.水相pH值酸性染料的选择和有机溶剂的选择等。

3.芳伯氨酚羟基酯和酰胺。

4.游离的生育酚生育酚具有还原性,可与硫酸铈定量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在一

定的条件下,以消耗硫酸铈滴定液的体积数为限量指标,即可控制游离生育酚的限量。

5.生产过程中引入和贮存过程中产生。

6.千分之一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7.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制剂附加剂等对分析方法的影响和有

效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

8.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9.1,3-二酰亚胺基团互变异构二级电离弱酸性

10.中国药典局颁标准

三、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基本原理: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分子不消耗碘,但用碱水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可被碘氧化,从而消耗碘。青霉素类抗生素经碱水解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可与碘作用,根据消耗的碘量可计算药物的含量。

最佳pH及其它影响因素、反应的摩尔比、说明空白试验的目的和作用:(1)碘与青霉噻唑酸作用时,溶液的pH在4.5左右最好。用本法测定含量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温度、加缓冲液后放置的时间、加碘的量和氧化时间等,均能影响测定结果。

(2)1mol青霉素相当于8mol碘原子。反应的摩尔比为1:8。

(3)空白试验是加入供试品,但不经碱水解。为了消除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

及其它能消耗碘的杂质的干扰。

2.药品质量标准主要内容:名称、性状、物理常数、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

验证的目的与内容:

分析方法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

验证的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等。

3.基本原理:提取中和法是利用生物碱的盐类一般能溶于水,而生物碱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进行。本法可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提取分离,第二步是中和滴定。

将供试品溶于水或溶于稀酸,加入适当的碱性试剂使生物碱游离,用合适的有机溶剂振摇提取,使游离的生物碱转溶于有机溶剂中,有机相用水洗,除去混存的碱性试剂和水溶性杂质,再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分得有机相。

方法:提取所得的有机相可按下列任何一种方法处理后测定。

①将有机溶剂蒸干,于残渣中加少量中性乙醇使残渣溶解,然后用酸滴定液直接滴定。

②将有机溶剂蒸干,于残渣中加入定量过量的酸滴定液使溶解,再用碱滴定液回滴剩余的酸。若生物碱易挥发或分解,应在有机溶剂蒸至近干时,先加酸滴定液“固定”生物碱,再继续加热除去残余的有机溶剂,放冷后完成滴定。

③不蒸去有机溶剂,直接于有机溶剂中加定量过量的酸滴定液,振摇,将生物碱转提入酸液中,分出酸液置另一锥形瓶中,有机层再用水分次振摇提取,合并水提取液和酸液,最后用碱滴定液回滴。

4.测定原理:

“三点校正法”是在三个波长处测得吸收度,根据校正公式计算吸收度A校正值后,再计算含量。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杂质的无关吸收在310~340nm的波长范围内几乎呈一条直线,且随波长的增大吸收度下降。

(2)物质对光吸收呈加和性的原理。即在某一样品的吸收曲线上,各波长处的吸收度是维生素A与杂质吸收度的代数和,因而吸收曲线也是二者吸收的叠加。

波长选择原则:一点选择在维生素A的最大吸收波长处(即λ1);其它两点在λ1的两侧各选一点(λ2和λ3)。

(1)第一法(等波长差法):使λ3-λl=λl-λ2。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时,λl=328nm,

λ2=316nm ,λ3=340nm ,Δλ=12nm 。

(2)第二法(等吸收比法):使2λA =3λA =6/71λA 。测定维生素A 醇时,λl =325nm ,

λ2=310nm ,λ3=334nm 。

第一法(直接测定法,适用于纯度高的维生素A 醋酸酯);第二法(皂化法,适用于维生素A 醇)。

5.巴比妥类药物中的1,3-二酰亚胺基团, 在硝酸银标准液滴定的过程中,首先形成可溶性的一银盐,当被测定的巴比妥类药物完全形成一银盐后,稍过量的银离子与药物形成难溶性的二银盐沉淀,使溶液变混浊,从而指示滴定终点。反应的摩尔比为1:1。

本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但不易观察出现混浊的终点。可采用甲醇和3%无水碳酸钠溶液作为溶剂,并采用银-玻璃电极系统,以电位法指示终点。

6.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的pH 介质中,生物碱类药物(B )可与氢离子结合成阳离子(BH +),一些酸性染料(HIn )在此条件下可解离成阴离子(In -

),阳离子与阴离子定量地结合成电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可以定量地用有机溶剂提取,在一定波长处测定该溶液有色离子对的吸收度,即可计算出生物碱的含量。

B + H +

+

H + + In - BH + + In -+·In -)水相+·In -)有机相

也可将显色的有机溶剂层分离后,碱化),使其定量释放出与有机碱结合的酸性染料,测定其吸收度,计算生物碱的含量。

主要影响因素:水相的pH 和酸性染料的选择以及有机溶剂的影响,是酸性染料比色法成功的关键。

水相pH 值的选择:如果pH 过低,抑制了酸性染料解离,使In —浓度太低,从而影响离子对的形成;如果pH 过高,生物碱呈游离状态,也不能形成离子对。故选择一个最佳pH 值

使生物碱和染料全部以BH +和In —形式存在,是酸性染料比色法至关重要的实验条件。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

26 . 98 % 100 1

. 0 0 . 2 1 . 0 1020 . 0 88 . 21 10 806 . 8 = % 100 标示量 10 占 标示量%= 3 3 = ? ? ? ? ? ? ? ? ? ? ? - - W F V T = 8.806?21.88? 0.1020 0.1 2.0? 0.5 5 ?10-3

2.

对乙酰氨基酚含量%=A ×E 1%1cm 5W ×××100%

250

%24.95%100042.05715250

572.0%对乙酰氨基酚=????=

3.

%10010%3

????=-W F V T 苯甲酸钠 %

27.95%

10050.04500.1100.5050.098.1806.723=?????=-

4.

ppm

S

V C L 14100105701.0100.0030

0=???=?=杂质限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