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五三模式框架

一五三模式框架

一五三模式框架
一五三模式框架

“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解析

(征求意见稿)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市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大框架。它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现就“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操作办法做以解析。

一 基本框架

二 操作办法

“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中“一”是指一个导学案;“五”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三”是指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的三个问。

(一)学案导学

导学案是“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用导学案导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地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导学案中良好的预习设计,学 案 导 学

课前

展 示 情境导 入 自主 合作 探 究 检测提 升 归纳反 思 设 问 寻 问 解 问

可以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反之会降低授课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主要途径。

(1)教师课前认真设计好导学案

教师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并提前一天以上或课前分发给学生自学。同时这一步也是教师备课最难的工作,需要提前一周集体研讨,由主笔教师书写导学案。

导学案按“六步”的板块设计,这六个板块分别为:课标解读;三维目标;教师预设;学生寻疑;检测提升;归纳反思。通过教师设问、学生寻问,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环节中的解问创造前提条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六大板块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块:课标解读

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认真地解读课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这节知识。解读课标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分解说明,切忌照搬课标原文。“不把教材当作学生的全部世界,而要把世界当作学生的教材。”(可设计为“课标告诉我们”或“课标说”等标题)

第二块:三维目标要求。

注意简明扼要地概括三维目标,把课堂教学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节课“我们学到什么程度”、“我们该做到哪些?”“我们该学会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可设计“本节教学目标”或“本节课我们要做到……”或“我们该学会什么”等标题)

第三块:教师预设

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疑问。教师给学生设置疑问,便于把新课知识剖析分解,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生活化、经验化、具体化。在以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题型解剖知识点时:要注意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逻辑性(因

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趣味性(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设疑技巧等)、系统性(本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关键性(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设计这个板块应注意不加大学生负担,设计问题要有价值、切莫简单地题目化。(可设计为“我自学”“我会学”“我能做”“我试试”等栏目标题)

第四块:学生寻疑

学生在预学时通过读教材和课外资料,可能会留下许多疑问,导学案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记录,便于学生组内讨论或课堂展示时有问可提。这个板块是让学生学有余力,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给学生发散思维、为拓展教材知识留足空间,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搭建一个平台。(可设计为“我的困惑”“我的疑问”等栏目标题)

另外,教学中师生共同“深化探究”的问题也可编写在导学案中,也可在课堂中用黑板或用多媒体展示等,因此本文不强调用一个板块编写。

第五块:检测提升

要利用课堂目标达成练习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来检验教学效果。因此这两部分习题的设计要比第三板块的预设问题难度加大点,运用迁移知识灵活点,联系生活实际紧密点,要有一定的深度、梯度,同时可分层次供学生选做(必做题,选做题),也可采用当堂训练、小组互评,来评估教学效果(列出不同题目的得分标准)。这个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新的进步,以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自如,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状态。

第六块:归纳反思

要对教与学有效地归纳总结。要以图示、表格等形式对本节课知识点系统归纳,在导学案中要留出位置或提供归纳知识的“引子”,让学生填写或待课堂师生归纳后记录。这个板块是为了教与学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供教与学归纳概括。

(2)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导学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编写时应坚持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导学案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二是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从教师的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四是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学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教师制定导学案对学生导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②要关注全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自学状况。

③应要求学生把预学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二)“五步”教学解析

“五步”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是整体框架的根基。

1、课前展示

课前展示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才华、培养组织能

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参与竞争的氛围、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课前展示由学生轮流主持,时间为3---5分钟,内容要有学科特点,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运用以前所学,本节要用的知识;语文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佳句等;政治的新闻播报;生物的小百科;历史的名人故事;地理的名胜古迹介绍等为内容。由主持人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以必答、抢答、板答的答题方式人人参与其中。科任教师课前要做好主持的人员安排,内容、方式由主持人确定。

2.情境导入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增强课堂信心,提高课堂实效;创设新知识问题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同时也为课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造求知进取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在“寻问”时了解新知识的大背景,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如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移植蒙太奇联想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多媒体表现情境、运用语言美化情境(文科类更突出)。

3、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它通过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讨论、交流“解问”的过程,点评质疑问题答案;通过教师精讲知识发生过程,点评指导学生的“解问展示”来实现教学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有以下几步组成,图表如下:

(1)目标要求

课上出示教学目标(在导学案上有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方法是让学生看导学案上或教师简介。让学生心中有数对本节知识点要学到什么程度,有个总体把握。

(2)自主学习

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书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若课节难度较大,要安排学生课前预学)。通过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解决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在预学中还不明白的问题,为下一步小组合作打下基础。这时教师要注意下到各组观察学生自学,对自学状态不好的,要做好温馨提示,指导、点拨;更多的要在课下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从多方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把自主学习中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小组汇总,组内同学汇总时相互讨论、合作解决一大部分问题。这时教师仍然要下到各组中去,指导合作不良小组,做好启发、引导、点拨、激励等工作,对合作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还有没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我的疑问”一栏做好记录,为进入下一步做好准备。

(4)展示汇报

这时各组学生派代表提出问题,问题提得好的教师要给予小组加分,点评跟上;若是学生问题少,不恰当,教师要适当引导、点拨学生看导学案上合作探究部分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同组提的问题,让各组一一讨论、合作解决,用板答、小 组合 作 自 主学 习 目 标要 求 展 示汇 报 师 生探 究

笔答、抢答等形式展示,答对的、精彩的加分,点评一定要恰当、及时。

(5)师生探究

若在解决问题时有的问题思路不对、学生还有共同的疑问,这时进入师生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知识提示方法、思路,向正确方向引导迈进,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展示这一成果。完成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中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进行,几个小步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和顺序,并且不时的还有各步之间的交叉操作。

在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做到:(1)教师要具有“生本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敢于放手,敢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协作者、服务者。(2)教师要让学生科学分组,明确分工,并制定组与组之间、组内同学之间的评比方案,激发学生展示、讨论、寻问、解问的热情。(3)要注重组与组问题分配均衡,组内同学发言机会均等,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并对提问水平高的组或个人要加强鼓励、奖励。(4)分小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展示预学所“寻问”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展示自学新知成果时应恰当点评,并对难点、重点、易混淆点精讲、细讲。同时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高效益解读疑难。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5)教师让组与组之间开展批判性聆听、点评,提出质疑问题,生生互问,生生互答。(6)关注自学和合作交流中动态生成性新问题。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是对教师学科专业水平、人格魅力、思维智慧的考验,也是师生教学精彩的体现。在这里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反应,特别要注意倾听学生对新知的不同应答。(7)师生合作学习了教材新知识后,师生要深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设置问题更科学更有深度。文科:教师可深化文本解读,设置较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理科:教师可运用当堂课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置较导学部分稍难

的探究问题。

教师要注意的是:

避免课堂出现两极状况:一是学生机械宣读自学成果,课堂沉闷,照本宣科,重复教材……;二是驾驭不了课堂,一盘散沙,热闹非凡,解疑不够,学而不精,讲而不透。

学生收获是:

通过这一步的学习要让学生领悟知识的发生过程,把握知识的基本要点,解开自学中的疑惑,体验情感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三维目标。

4、检测提升

它包括课堂目标达成练习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内容在导学案上有),这两部分练习是为了检测本节课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提升新知识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用是最好的学”,只有将新知识置于具体应用性问题的解决中,才能打开知识的闸门,让它奔涌而出;知识在不断扩展的训练过程中,也不断深化,能力也将有充分、自由地发展。因此,检测提升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训练中自测学习效果,使学习者本人能反思、提高、拓展,在新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结合训练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同化、顺应、平衡的反复循环过程,更为下一个问题提供前提经验。这些问题要用的仍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这样,通过检测提升训练环节,让学生对新知“解问”得更透、更深、更活。同时教师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教师找到反问点,从而改进下节课教法。

检测提升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导学案第五板块进行课堂的检测提升训练并深化小组互评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2)利用必做题、选做题实行优生与潜能生的分层训练、评估。

(3)识记为主的教学内容就可设计学生当堂背记或记忆比赛,达到基础知识过关的目的,这是本堂课教学效果检验必要的步骤,要求学生安静沉思,独立完成。

5.归纳反思

归纳反思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总结归纳;另一个是反思回顾。

总结归纳的过程就是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合作性的过程。既总结归纳知识经纬脉络,又归纳解题方法技巧。这个环节在是师生合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结归纳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师生合作归纳本节课知识的内在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2)探究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方法(即“方法提炼”)。

(3)师生合作探究本节课知识点与上下章节的联系。

(4)总结解题基本思路、方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提高认知能力。

归纳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学案第六板块平台,为学生提供总结归纳的脉络或启示,有目的、有策划地讲评。总结归纳知识可用图示法、表格法、提纲法、括号法等办法。

反思回顾的作用:“教学是一种反思的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外教学专家学者的共识。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要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写“教学后记”,学生写“学后记(感悟),针对学生难理解问题的反馈,教师从中解读出本节课教与学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下节课教学内容与教法的设置。

反思回顾阶段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本节教学中课标要求与三维目标要求是否达到?

(2)反思质疑本节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

(3)反思检测提升环节中解题的困难、技巧,师生共同

总结、提升对知识的理性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把握。

(4)针对课上难点、重点需强化学生训练的地方留作业。

(三)“三问”解析

“三问”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知识体验过程。

设问:是教师根据学情,在学案中设置恰当问题,为学生看书“寻问”提供文本依据,同时为教师情境导入做好铺垫。

寻问:是学生依据学案参照文本自学后找出不懂,但通过看书也不解的问题。通过小组汇总,供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寻找问题正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在学案中“设问”上不足的补充,更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解问: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学、合作、竞争、展示,总结归纳出知识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解问”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注:蒙太奇是有剪接的意思,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举例:就是电影镜头里左上角一个人在打电话,另一个人在听电话,本来是相隔两地,电影把两个不同地方的人,剪辑在一个镜头里,中间可能还有个斜杠把两人分割开来,就是多镜头剪接成一个镜头。

模式与框架

模式与框架Java EE设计与开发

目录 第1章模式与框架介绍 (3) 1.1 什么是模式 (3) 1.2 什么是框架 (3) 1.3 模式与框架的区别 (3) 1.4 架构模式 (3) 1.5 Java EE核心模式 (4) 1.6 GOF模式 (6) 第2章数据层框架与模式 (8) 2.1 示例 (8) 2.2 使用模式 (9) 2.3 使用设计原则 (17) 2.4 数据层框架 (21) 2.5 调用 (29) 第3章业务层框架与模式 (76) 第4章表现层框架与模式 (78) 第5章 MVC框架与应用 (78)

第1章模式与框架介绍 1.1 什么是模式 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每一种模式都描述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方法,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所以旧的模式会发现不再适用,而新的模式会出现。 模式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有,譬如在建筑设计中,模式最为常见。如将门安装在距离墙角落120公分处,窗户与栏杆的高度在90公分左右,长高宽为300的模数等。同理,软件设计中,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大量的架构模式,创建模式,结构模式,行为模式,表现层模式,业务层模式,数据层模式等等。 1.2 什么是框架 就是一组组件、类或接口构成的半成品,仅完成了某些基本功能,譬如日志,安全性,数据访问等,但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开发,最终构成一个可用的业务系统。基于框架的开发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而致力于系统的业务逻辑设计。 譬如在建筑领域,屋架、梁柱就是一个典型的框架,是一个半成品。屋架的作用是承重,但不能遮风挡雨,必须在上面盖瓦或铺设覆盖物,形成屋顶,才能具备完整的功能;粮柱的其本作用是划分空间、承受垂直与横向的压力,但不具备封闭空间、隔声的效果,尚待在柱间砌筑墙体,在梁间铺设楼板才能居住。 在软件开发中,框架仅提供了部分通用的功能,还必须经过业务的填充,才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业务系统。 1.3 模式与框架的区别 从规模上讲,模式专注于微观层面的分析与设计,而框架着眼于宏观的构造。 从实现的角度看,模式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解决方案,而框架却是一个实现这种方案的具体的产品,有着实际的功效与作用。 从关系上讲,模式是框架的理论基础,多个模式的实现构成了一个框架。框架是模式的具体实现,一个局部或全局的框架,一般都要用到模式。 既然是框架,本身就表示它是一种好的通用的产品,怎么体现它是好的呢,模式恰好证明了它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没有用到模式的框架,将不是一个良好的可用的框架。 1.4 架构模式

软件构架、架构和框架的区别

软件构架、架构和框架的区别 nizhigang2000的文章 软件框架(Software Framework)介绍 面向某领域(包括业务领域,如ERP,和计算领域,如GUI)的、可复用的“半成品”软件,它实现了该领域的共性部分,并提供一系列定义良好的可变点以保证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说,软件框架是领域分析结果的软件化,是领域内最终应用系统的模板。 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应用的广泛和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以子程序或类(Class)为单位的软件复用有许多不足:(1)子程序库日趋其庞大以致于使用人员难以掌握,(2)大多数类粒度很小,且其自身往往不能完成有用的功能。这一问题迫使人们在复用中将一组类(或模块)及其交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由此出现了软件框架。 软件框架至少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1)一系列完成计算的模块,在此称为构件。 (2)构件之间的关系与交互机制。 (3)一系列可变点(也称热点,Hot-spots,或调整点)。 (4)可变点的行为调整机制。 开发人员通过软件框架的行为调整机制,将领域中具体应用所特有的软件模块绑定到该软件框架的可变点,从而得到最终应用系统,这一过程称为软件框架的例化(instantiation)。通过软件框架的使用,开发人员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应用所特有的模块的开发上,从而大大提高了软件生产率和质量。 软件框架的行为调整机制是指如何针对具体的应用调整该框架的可变部分、如何在可变点加入特定应用模块所采用的方法和规则。行为调整机制可分为四种: (1)模板参数化。软件框架提供代码自动生成工具,该工具根据用户设置的参数自动生成所需的代码。 (2)继承和多态。通过面向对象中的子类继承和重载,在子类中加入新的功能或改变父类的行为。 (3)动态绑定。在运行时刻动态绑定所需的对象服务,可通过软件模式技术实现。 (4)构件替换。通过替换框架中可插拔的构件来加入业务特定的功能, 不同于一般的可复用软件制品,软件框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逆向控制(Inversion of Control),在复用过程中,前者需被显式调用,控制是在应用特定的模块中,软件框架则不然,应用开发人员只要将应用特定的模块绑定到框架内,框架则根据自己的交互机制自动调用该模块,控制由框架负责。 软件框架有很多种。按其应用的范围可分为: (1)系统基础设施框架。用于简化系统级软件的开发,如操作系统、用户界面、语言处理等,典型例子为MacApp, Microsoft’s MFC等。 (2)中间件集成框架。用于组装分布式应用和构件,典型例子为Microsoft’s DCOM, JavaSoft’s RMI, OMG’s CORBA等 (3)企业应用框架。用于各类应用领域,如电信、制造业、金融等。 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 (1)白盒框架。支持白盒复用,大型的类库或子程序库通常均提供白盒框架来协助复用。(2)黑盒框架。支持黑盒复用。中间件集成框架一般为黑盒框架。 构架和架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体系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构件,用于描述计算;连接器,用于描述构件的连接部分;配置,将构件和连接器组成一个有

9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九要素 客户细分:定义所面向的顾客族群。 价值主张:通过什么产品和服务,解决客户的问题并满足其需求。 渠道:如何与目标客户交流,以传递价值。 客户关系:叙述组织与特定的客户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收益流:叙述组织自目标客户获得的收入。 关键资源:叙述为了执行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产。实体资产以及非实体资产,如人力资源等。 主要活动:叙述能够不断创造价值,并提供给顾客的重要活动。 关键合作伙伴:叙述对组织的活动而言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 成本结构:叙述事业在营运时必要的成本。 如何使用商业模式画布设计商业模式 企业需要理解每个模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按照特定的流程来开展设计。 商业模式画布是以价值主张为中心分成左右两侧,左半侧是讨论效率,右半侧是讨论价值。商业模式画布分析从客户细分开始。确定目标客户后,企业需要明确价值主张,以及价值主张通过何种渠道传递给客户,并与客户建立怎么样的关系,再确定与客户建立的关系能带来什么形态的收入流。企业描绘商业模式画布的时候,还需要明确企业的关键资源是什么,这些资源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主要活动,以及这些活动需要哪些关键合作伙伴,最终确定完成这些关键活动有哪些成本。 收入流 成本结构 客户细分 价值主张 关键合作伙伴 关键资源 主要活动 客户关系 渠道

核心:价值主张画布 因为了解客户以及价值主张是让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针对价值主张进行价值主张画布的描绘。 价值主张画布中客户群像与价值地图相匹配,实现了通过什么产品和服务为客户解决问题或满足期望。在实际生活中,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只能解决或满足客户的部分需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客户日常事务就是需要努力完成的工作或生活事项,它们或者是需设法履行或圆满完成的既定任务,或者是要尽全力予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得千方百计予以满足的需求。 痛点指完成一项目标型事务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干扰因素或障碍,也指因办事不力或未执行某项事务而带来潜在不良结果的风险。 期望是客户想要的结果和收益,有些是客户要求、期待、渴望的,有些却是他们意料之外的。包括使用功能、社会收益、正面情感和成本节约。 产品与服务就是企业能提供的物件的清单。 缓解痛点解决的是产品与服务到底该怎样消除客户痛点的问题。 满足期望阐释的是产品与服务如何为客户创造利益。 关键合作伙伴 主要活动 价值主张 客户关系 客户细分 关键资源 成本结构 收入流 渠道 满足期望:产品和服务如何满足客户期望 期望:客户想要实现的结果或是他们正在追逐的具体利益 产品和服务: 价值主张提炼 的基础 客户的日常事物:客户自己确认的需要他们努 力完成的工作或 生活事务 匹 配

各种系统架构图

各种系统架构图及其简介 1.Spring 架构图 Spring 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J2EE 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架。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J2EE 环境(Web 或EJB )、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组成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BeanFactory ,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转 (IOC )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JNDI 、EJB 、电子邮件、 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Spring AOP :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AOP 。Spring AOP 模块为基于Spring 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通过使用Spring AOP ,不用依赖EJB 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Spring DAO :JDBC DAO 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Spring DAO 的面向JDBC 的异常遵从通用的DAO 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ORM :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个ORM 框架,从而提供了ORM 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JDO 、Hibernate 和iBatis SQL Map 。所有这些都遵从Spring 的通用事务和DAO 异常层次结构。 2.ibatis 架构图 ibatis 是一个基于 Java 的持久层框架。 iBATIS 提供的持久层框架包括SQL Maps 和 Data Access Objects ( DAO ),同时还提供一个利用这个框架开发的 JPetStore 实例。 IBATIS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控制sql 发送的数目,提高数据层的执行效率!它需要程序员自己去写sql 语句,不象hibernate 那样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自动化的,ibatis 是半自动化的,通过表和对象的映射以及手工书写的sql 语句,能够实现比hibernate 等更高的查询效率。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

2011年第1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之间在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如何在竞争中胜出,一种新的思路———客户关系管理(CRM )正被企业广泛接受。但是如何正确理解并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依然是众多研究者和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国外学者和商业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一是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 T )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商业策略”(或经营策略),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按照客户的分类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和客户满意度。“商业策略”跳出了单纯的IT 技术范畴,仅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策略和手段,缺乏战略高度。二是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前者认为:企业通过与客户不断的互动交流,为客户提供信息,以便了解客户并影响客户的行为,进而留住客户,增加企业的利润。后者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在营销和服务业务范围内,对现实和潜在的客户关系、业务伙伴关系进行多渠道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技术。三是SAP 公司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对客户数据的管理,客户数据库是企业最重要的数据中心,记录了企业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与客户发生的各种交互行为、 各类相关活动的状态,这种理解忽视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关键作用。 要纠正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片面认识,完整把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体系,必须从营销理念、业务流程和技术支持三个层面出发。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技术、 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最终实现提高效益和增加利润的目标。简言之,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管理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技术。管理理念是灵魂,管理机制是大脑,管理技术是肌体,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 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灵魂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客户分析、客户定位和客户服务,与客户长久合 作,实现双赢。关系营销是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内核,概念营销、 协同营销、逆向营销、情感营销、体验营销和整合营销的理念是支撑这个内核的基础。 1.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体系的内核———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的思想,将企业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其营销活动,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产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这些良好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关系营销与传统交易营销的区别是:关系营销关注客户保持,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客户承诺、 客户联系,所有部门都关心质量;交易营销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较少强调客户服务,对客户的承诺有限,适度地与客户联系,只有生产部门关心质量。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 (1)双向沟通。在关系营销中,沟通是双向的。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可获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 (2)合作。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多赢。 (3)双赢。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联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已方的利益。 (4)亲密。关系能否发展和维系,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关系营销不只是实现物质利益的互惠,还能让参与各方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 (5)控制。实施关系营销需整合各关联方、各部门的营销职能,跟踪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和营销系统及其他参与者的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各方利益的因素,实现关系的长远发展。 2.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体系内核的支撑要素。(1)概念营销。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产品(或服务)质量为保证,根据客户的偏好,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分析、 总结、改善或重新定位,提炼出一个客观合理、操作性强、高度概括的特定概念,借助于现代传媒,对产品概念(或服务理念)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以引起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和认可,进而采取购买行为的一种新型营销策略。概念营销与传统营销最大的区别在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 ■广州/易正伟 经营天下J INGY INGTIANX IA 52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一、分层架构 在当今软件系统中,常用的软件架构思想就是分层,分层思想是现代软件架构的主要思想。无论是企业级应用系统(如:CRM,ERP,OA,电子商务平台),专用软件(如:OS、SVN、IDE 等),还有协议之类(TCP/IP,OSI等)绝大部分都采用分层架构思想进行设计的。 分层(Layer)不一定就是人们常说的二,三层,多层系统,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分层架构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分层是一种设计思想,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软件架构模式(Pattern),这种思想的核心在于:划分系统的职责(Responsibility),如果这个系统的职责你分析清楚了,你的基于设计思路差不多就定下来了。你可以去看看,很多的现在代软件,不是一定是web方面。例如:SVN这样的源代码管理软件、 图一:SVN架构图

.NET Framework也是分层,Eclipse也是,TCP/IP更加是,还有像操作系统(OS)、编译器(Compiler),很多流行框架(Framework)也是分层。其实,MVC不也是分层,也就是把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不同职责分开。 那我们看看今天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很多说是web项目,其他我不认为是这样,因为web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用desktop程序,flash等作为表现形式),企业级应用系统很多人一说就是三层架构,其实确实也是这样的。即: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当然还有其他的分层,如:表示层,服务层(服务外观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映射层,数据层。也有分成:表现层,中间层,数据访问层等等。(注意这些都是逻辑上分层结构一般用Layer,物理上的分层结构,一般讲的是部署结构一般用tier)总体上都可以看成是三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也可以说是领域层或领域逻辑层),数据层。像Spring,Structs、ORM 等一些框架,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层上的相关实现技术。 二、业务逻辑几种实现方式 现在我们再看看,企业级系统中最核心是哪一层?肯定是业务层,因为企业级系统主要是与业务打交道(其实几乎所有软件都是实现业务,企业级系统业务逻辑主要偏向于商业逻辑,其他系统,像游戏,自动化控制、支撑系统等把业务看成是算法),而且业务是每个系统都不尽相同的。“业务逻辑是最没有逻辑的东西” [Fowler PoEAA,2003]。而且企业级系统的变化与改变大多都在业务层上。那么,做好企业级系统,首先主要分析好业务系统。你可以看看,现今所有的框架在整体结构(spring,structs,等要求系统按MVC结构来开发),表示层(jquery,extjs等),与数据层(ORM之类)做得最多,有没有业务的框架?(有,但是很少,而且只能是业务比较有规律的地方,像一些财务系统,有些权限系统,当然还有工作流系统)因为业务逻辑每个系统都很可能不一样,没办法通用。那么有什么办法以比较好的方式实现业务逻辑呢。现在终于说到主要问题上来了:也就是业务逻辑(Business Logic)的实现方式,也叫做领域逻辑(Domain Logic)的实现方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事务脚本(Transaction scripts) 2.领域模型(Domain Model)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运维2.0理论体系之三大重点

运维2.0之三大重点 一、业务驱动运维 IT的使命是向业务交付价值,为了高效地服务于业务,运维2.0强调以一种新的途径来管理运维,即业务驱动运维。业务驱动运维的本质强调无论服务源自何处,IT运维总能主动规避、发现或解决问题,向业务提供统一标准地端到端交付,并以确保持续改进的最佳服务级别的目标加以管理。业务驱动运维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来解读。(一)自上而下——业务战略指导IT运维规划 运维规划从企业的业务战略入手,逐步将业务战略转化为运维管理系统与工具的功能目标和系统架构,通过分析业务战略识别运维目标、运维的交付过程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上而下地指导运维规划,并形成一体化运维平台。支撑企业业务战略的实现,满足企业管理层次的要求,引领企业业务创新。业务战略与愿景给IT运维体系和一体化运维平台提供总体架构与演进方向,同时也明确运维体系与相应落地工具组成与开发的先后顺序。 (二)自下而上——智能运维提升业务的敏捷性 业务的发展瞬息万变,移动化、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使IT运维环境错综复杂,IT运维要想跨越分散独立的异构IT领域,深入分析业务服务并实现模块化。就需要将业务服

务级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智能级别。利用历史数据优化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规划未来业务发展。服务智能化旨在将各种IT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知识,引领规划和指导实践。运维2.0工具体系提供能够提前预见IT问题和预判未来业务需求的分析引擎,支持IT部门更智能化地为业务交付价值。自下而上地将存储、监控、分析、展示、管理和规划全面整合在一起,提供全新的一站式和一体化服务,保证业务的敏捷性以及频繁变动时业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减少耗时粗犷的手动操作。 运维2.0所提倡的业务驱动运维使得IT运维主动和业务建立强相关,运维愿景与规划来源于业务战略,运维活动反作用于业务创新与规划,IT的任何问题或故障都能量化成业务影响,业务不必了解复杂的IT技术仅需要了解和自身相关的服务。通过规范SLA评估服务质量,从而达到IT运维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目的。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1.商业模式定义 我们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定义虽然清晰准确,但却并不容易理解。不论是从地区经济体角度,还是从商业生态、行业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它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交易来形成的一张网络。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分为两种,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业务交易和治理交易。 首先是业务交易。比如,甲将某种产品卖给乙,这个过程就是业务交易。那么相应的,业务交易也有两种,一种是交换,一种是合作。交换相对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合作呢合作是指,在交易的过程中,假如我贡献了资本,而你贡献了智力,那么,双方就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并按照一定的盈利模式来共同分享产出。合作与交换一样,都属于业务交易。 第二,治理交易。它是指,一个利益主体拥有另外一个利益主体的所有权,或者说拥有它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 不管是业务交易还是治理交易,都包含两种典型性质,一种是纯粹的市场化交易,即双方的交换或合作都会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它能够反映出所有的交易信息,市场是能够出清的。还有一种是科层性质的交易,即企业内的交易、合作或者交互,也包括通过指挥、命令、监督控制等等互动方式来进行的活动。 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并且能够在这个经济体或者行业当中从事特定的业务活动,即基于价值链环节的活动。这种利益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企业,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利益单元,如部门、业务单元或者是员工,他们都是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 在这样一个基于交易的网络结构当中,你会发现,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盈利模式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两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收支的来源和方式不同。收支来源即谁给谁钱,收支方式包括,固定性质的租金、剩余性质的价差、分成性质的佣金;拍卖;顾客定价;组合计价等等。 第二,交易方式不同。如线上交易、线下交易就是不同的方式;针对商品所有权的交易和针对商品使用权的交易也是不同的交易方式;是通过卖产品的方式来交易,还是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交易这些都是不同的交易方式。 2.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

分层架构模式.NET架构和模式

分层架构模式:.NET架构和模式 疯狂代码 https://www.sodocs.net/doc/035771140.html,/ ?:http:/https://www.sodocs.net/doc/035771140.html,/Programing/Article60049.html 什么是架构 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通常被称为架构指可以预制和可重构软件Software框架结构架构尚处在发展期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个统意见而区别角度视点也会造成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区别理解以下是些主流标准观点 ANSI/IEEE 610.12-1990软件Software工程标准词汇对于体系结构定义是:“体系架构是以构件、构件的间关系、构件和环境的间关系为内容某系统基本组织结构以及知道上述内容设计和演化原理(principle)” Mary Shaw和David Garlan认为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是软件Software设计过程中超越计算中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个层次体系结构问题包括各个方面组织和全局控制结构通信协议、同步数据存储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设计方案的间进行选择Garlan & Shaw模型基本思想是: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构件(component),连接件(connector)约束(constrain)}.其中构件可以是组代码如模块;也可以是个独立如数据库服务器连接件可以是过程、管道、远程过程(RPC)等用于表示构件的间相互作用约束般为对象连接时规则或指明构件连接形式和条件例如上层构件可要求下层构件服务反的不行;两对象不得递规地发送消息;代码复制迁移致性约束;什么条件下此种连接无效等 有关架构定义还有很多其他观点比如Bass定义、Booch & Rumbaugh &Jacobson定义、Perry & Wolf模型[7]、Boehm模型等等虽然各种定义关键架构角度区别研究对象也略有侧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软件 Software系统结构其中以Garlan & Shaw模型为代表强调了体系结构基本要素是构件、连接件及其约束(或者连接语义)这些定义大部分是从构造角度来甚至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而IEEE定义不仅强调了系统基本组成同时强调了体系结构环境即和外界交互 什么是模式 模式(Pattern)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Christopher Alexander于 2十世纪 7十年代提出应用于建筑领域 8十年代中期由Ward Cunningham和Kent Beck将其思想引入到软件Software领域Christopher Alexander将模式分为 3个部分:首先是周境(Context也可以称着上下文),指模式在何种状况下发生作用;其 2是动机( of Forces),意指问题或预期目标;其 3是解决方案(Solution),指平衡各动机或解决所阐述问题个构造或配置(Configuration)他提出模式是表示周境、动机、解决方案 3个方面关系个规则每个模式描述了个在某种周境下不断重复发生问题以及该问题解决方案核心所在模式即是个事物(thing)又是个过程(process)不仅描述该事物本身而且提出了通过怎样过程来产生该事物这定义已被软件Software界广为接受 软件Software模式应用对软件Software开发产生了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软件Software模式是人们在长期设计软件Software、管理组织软件Software开发等实战中大量经验提炼和抽象是复用软件Software设计思路方法、过程管理经验有力工具模式类似于拳击中组合拳它提供了系列软件Software开发中思维套路如通过模式使用有利于在复杂系统中产生简洁、精巧设计

三大框架原理

ooa(object o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分析 ood(object oriented design)面向对象设计 Oop 面向对象编程 Spring javabean的生命周期 配置初始化调用销毁 Spring 1、spring原理 2、IoC概念:控制权由对象本身转向容器:由容器根据配置文件区创建实例并创建各个实例之间依赖关系。 spring的最大作用ioc/di,将类与类的依赖关系写在配置文件中, 程序在运行时根据配置文件动态加载依赖的类,降低的类与类之间 的藕合度。它的原理是在applicationContext.xml加入bean标记, 在bean标记中通过class属性说明具体类名、通过property标签说明 该类的属性名、通过constructor-args说明构造子的参数。其一切都是 返射,当通过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id名称‖)得到一个类实例时, 就是以bean标签的类名、属性名、构造子的参数为准,通过反射实例对象, 唤起对象的set方法设置属性值、通过构造子的newInstance实例化得到对象。 正因为spring一切都是反射,反射比直接调用的处理速度慢,所以这也是spring 的一个问题。 spring第二大作用就是aop,其机理来自于代理模式,代理模式 有三个角色分别是通用接口、代理、真实对象 代理、真实对象实现的是同一接口,将真实对象作为 代理的一个属性,向客户端公开的是代理,当客户端 调用代理的方法时,代理找到真实对象,调用真实对象 方法,在调用之前之后提供相关的服务,如事务、安全、 日志。其名词分别是代理、真实对象、装备、关切点、连接点。 2、动态代理:不用写代理类,虚拟机根据真实对象实现的接口产生一个类,通过 类实例化一个动态代理,在实例化动态代理时将真实对象 及装备注入到动态代理中,向客户端公开的是动态代理, 当客户端调用动态代理方法时,动态代理根据类的返射得

教学模式框架及操作体系

“资源整合诱思探究多维互动目标达成”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而当今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突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拓展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才能培养新时代的英语人才,因此依托市级实验课题《以“班班通”信息技术促进小学高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我县小学英语课题组尝试《“班班通”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高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班班通”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高质课堂教学模式。即:“资源整合诱思探究多维互动目标达成”高质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此模式下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使之符合当代英语课程改革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课堂改革要求,突出体现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 一、“资源整合诱思探究多维互动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这一模式中的“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训练形式、教学媒体等方面的整合。“诱思探究”是指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多维互动”是指在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维度互动教学模式。“目标达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二、“资源整合诱思探究多维互动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资源整合诱思探究多维互动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

温故知新 考研政治三大理论框架详解

考研政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基础阶段,同学们要理解和记忆理论框架,争取系统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从命题的依据、方法、原则、题型设置、答题要求等方面加以熟练认知,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暑期将至,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基础阶段的复习成果,在此对马原、毛特和纲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讲解,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查漏补缺,更好地检验上一阶段的复习成果。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从教材的主题和贯穿教材的主线看,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的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等七大理论。后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既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从而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其中,第四章着重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的实质;第五章则着重从发展、变化和趋势的角度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和调整,是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也不利于我们在与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时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不利于我们在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第六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其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第七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从教材主题和贯穿教材的主线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随时补充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使该课程呈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围绕上面提出的主题、主线和重点,从学科体系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由第一和第二章组成,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即党的思想路线)。第二部分分两章,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进呈中最重要时期的内容。其中第三章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第四章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第三部分分十一章,重点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部分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各列一章。它们也就是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三大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分设四章。 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主要从内政和外交两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大背景。其中,国际上有一个时代主题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国内有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来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但又有国际因素,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两章。 总之,就本学科而言,理解本学科的关键在于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作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来阐述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学好本学科内容。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从教材主题和贯穿教材的主线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围绕近现代中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

八种架构设计模式及其优缺点

八种架构设计模式及其优缺点概述(上) 1. 什么是架构 我想这个问题,十个人回答得有十一个答案,因为另外的那一个是大家妥协的结果。哈哈,我理解,架构就是骨架,如下图所示: 人类的身体的支撑是主要由骨架来承担的,然后是其上的肌肉、神经、皮肤。架构对于软件的重要性不亚于骨架对人类身体的重要性。 2. 什么是设计模式

这个问题我问过的面试者不下于数十次,回答五花八门,在我看来,模式就是经验,设计模式就是设计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特定的设计、组合设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一个工作10年以上的老码农,经历的系统架构设计也算不少,接下来,我会把工作中用到的一些架构方面的设计模式分享给大家,望大家少走弯路。总体而言,共有八种,分别是: 1.单库单应用模式:最简单的,可能大家都见过 2.内容分发模式:目前用的比较多 3.查询分离模式:对于大并发的查询、业务 4.微服务模式:适用于复杂的业务模式的拆解 5.多级缓存模式:可以把缓存玩的很好 6.分库分表模式:解决单机数据库瓶颈 7.弹性伸缩模式:解决波峰波谷业务流量不均匀的方法之一 8.多机房模式:解决高可用、高性能的一种方法 3. 单库单应用模式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设计模式,我们的大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一些小的应用,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一般设计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这种模式一般只有一个数据库,一个业务应用层,一个后台管理系统,所有的业务都是用过业务层完成的,所有的数据也都是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的,好一点会有数据库的同步。虽然简单,但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优点:结构简单、开发速度快、实现简单,可用于产品的第一版等有原型验证需求、用户少的设计。 缺点:性能差、基本没有高可用、扩展性差,不适用于大规模部署、应用等生产环境。 4. 内容分发模式基本上所有的大型的网站都有或多或少的采用这一种设计模式,常见的应用场景是使用CDN技术把网页、图片、CSS、JS等这些静态资源分发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这种模式的一般设计见下图:

专业及产业链型集团运作模式(理论体系)

专业及产业链型集团运作模式(理论体系) 专业及产业链型集团运作模式是指针对各个子公司、子集团、业务板块在业务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差异性,集团总部通过专业化投资、差异化管控、能力化运作、板块化整合等,实现子公司、子集团、业务板块的专业化运营、一体化协同。 母公司自身可进行多元化投资,但是更多的是从文化、哲学、战略模式、发展原动力等方面为子公司提供专业化能力打造的建议,赋予子公司更宽泛的能力和空间,激发子公司专业化能力追求、专业化文化的缔造,促使子公司管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公司强调尊重子公司的专业性运作、专业化管理、个性化文化,促使子公司专业化能力的提升。 图1:专业及产业链型模式下的集团管控 进行专业化的投资,就是将发现的新模式、新业务、新服务通过子公司、分

公司、乃至加盟公司复制出去;差异化管控,是针对不同的业务特征、组织形式等进行差异化的管控,实现最佳管控模式匹配;能力化运作,是以主运作逻辑促进产业链交易体系、产业链运作高度的提升,实现产业链横向竞争力的提升;板块化整合,是通过板块经营把创新成本以最快的时间实现规模化的摊薄,体现出集团规模优势、巨大的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资金集中效应;一体化协同,是通过专业化能力构建,将运营模式进行有效抽离、并对复制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一体化业务等协同。 图2:专业及产业链型集团运作模式的五维度分析专业及产业链型集团运作模式的五维度分析: 一是模式定位。集团总部定位于差异化设计,针对不同子公司、业务板块的特征,进行其具体集团运作模式的差异化设计,以实现最佳匹配;子公司和业务板块则定位于专业化运营,通过专业化能力构建,实现以最专业的能力做最专业的事。 二是模式路径。母公司主要通过构建专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搭建专业化的运作

系统架构分层设计

系统架构分层设计 本文讨论关于项目系统架构的拆分模型,阐述每个层次(layer)的作用,以及面向SOA编程提供服务的方式。

服务端架构解决之道 大家看到这张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传统的服务端软件。最下层是操作系统,通常是Linux,最上层是我们的业务功能和服务。在服务端架构,很习惯用增加一个架构层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缓存层、数据访问层。在架构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搭建不同层次的衔接环节,使架构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即时堆成这样,它依旧是非常合理的。 MVC Framkwrok

# Model与Controller通信 Model与Controller之间是用实线表示,这表明Model并不能随意的访问Controller,但是有时Controller是需要接收Model层的消息的。在MVC模式中,要实现Model层到Controller层的通信,使用了一种类似广播的方式。Model中数据变化时,Model会发出一条广播,然后对这个Model感兴趣的Controller就会收到广播并告诉对应View改变现实方式。

MVC中的Controller,即控制器,控制着整个程序的逻辑和Model如何显示到View层。Controller把Model和View连接起来,让我们可以在View上看到Controller想要Model层现实的样子。 # View与Controller通信 在程序过程中,View层其实是需要与Controller通信的,当然View层不可能直接调用Controller的某个方法来处理用户点击事件,因为View不知道该使用Controller中的哪个方法。因此,使用了一种叫做Target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Controller会事先告诉View,如果触发了某个事件,View就会把这个动作转给Target。然后Controller运行完该方法,处理好这个时间以后就会告诉Vei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