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

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

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
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

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

张波

谱系:

卢氏祖父卢之翰,外祖父冯景;

父卢存心,岳父桑调元;父卢存心与岳父桑调元均师从清初著名理学家劳史。

籍贯:

《杭郡诗辑》:“先世居余姚,后迁于杭,老屋在批验所前,所谓数间草堂者也。”又据清•丁丙《武林坊巷志》所载,卢氏旧居数间草堂在杭州东里坊二批验所。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六月三日,先生生。

(柳诒征先生此条附录:桑调元祭卢母杨太君文:冯之淑媛为存心之先妻,调元娶于汪。冯育子而汪育女,订子之昏早在乎母之怀。据此似先生自幼即与桑氏订婚。)

案:柳诒征先生附录似误。卢氏订婚当在康熙六十年。详细解释见下。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2岁。

康熙五十八年已亥(1719年),3岁。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4岁。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5岁。母冯孺人卒。【《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五《张荷宇大任梦母图记》:“余亦五岁失母,此情人所同也,感荷宇之事因而为记之。”】

案:卢氏当在此年与桑氏订婚。

材料依据:

一是卢氏门人彭允初所记:“绍升年十八中礼部试,出余姚卢先生绍弓之门。卢先生为桑先生馆甥。绍升既从卢先生游,因得习闻两家风义之古。先生父卢太公与桑先生交最善。妻冯

太宜人生卢先生五岁,得瘵疾,自知不久。太宜人雅重桑先生。时方议昏姻而未决也。闻其来,辟中门须之。入,再拜而请曰:‘愿以儿子为托。’亡何,太宜人卒。桑先生感其意,进卢先生于门,授之学。遂以女归焉。已而卢先生登高第,入翰林,以文章名节重于时。盖太公之教则然,亦桑先生有以成之也。”【彭允初《二林居集》卷十一《卢太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61册第388页】

二是同样作为卢氏门人的臧墉所记:“父征士公与同里桑主事交最善,母冯太宜人故雅敬之。生先生五岁,得瘵疾,将卒,闻主事来,启中门再拜曰:‘以儿子为托。’主事感其诚,遂以女字先生,招至京师,授以业,由是学日益进。”【臧墉《拜经堂文集》卷五《皇清前翰林院学士卢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91册第601页】案:尽管彭允初与臧庸两人记载略有差异,甚至有些许冲突之处,但是卢氏在五岁时候丧母,而桑氏在此前后将女儿许配卢氏则似无疑。而且,臧庸所记“遂以女字先生,招至京师,授以业”一句颇为模糊,但是依旧下文判断,桑氏并未在卢氏五岁时候即将其收入门下或者带至京师。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6岁。

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7岁。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8岁。

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9岁。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10岁。

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11岁。

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12岁。

雍正七年已酉(1729年),13岁。

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14岁。

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15岁。

多从人借书钞录,似始有志于校勘。【《抱经堂文集》卷十一《书韩门缀学后》】

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十六岁。

柳诒徵先生《年谱》雍正十一年癸丑条记载,卢氏在雍正十一年癸丑始入钱塘县学。但是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条,柳诒徵先生又更正前说,材料依旧为翁方纲《复初斋诗集》所记《和

卢弓甫学士壬子重游学宫诗》。可以参见柳诒徵先生年谱。

【案: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集》卷十二中有《和卢抱经先生游泮六十年诗成四百二十字》:“前辈卢学士文弨以雍正壬子始游膠庠,今六十年矣。以自纪诗见示,时余亦将北上,率成四百二十字,既志盛事,兼申别怀。

学校之设罗琦瑰,取士几逢真秀才;大儒生自得天厚,后凋松柏庶几材;先生家世溯涿郡,门第竞爽安平崔;行年十六列庠序,志学之性原胚胎;当时已作后生准,老成风度文章魁;偶依乐广(谓桑弢甫先生)入京洛,烧尾之宴长安开。”

又梁同书《频罗庵集》卷三,有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作《和卢抱经同年壬子重游泮宫诗二首》,见下文。

又赵翼《瓯北集》卷三十五中亦有《贺卢抱经学士壬子重游泮宫诗》,其注曰:“卢抱经学士以雍正壬子补弟子员,今岁壬子,又见诸生游庠,作重逢入泮诗纪事,敬贺四律。”】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17岁。

是年四月初一日,桑调元进士及第,但旋南归守父丧三年。

材料依据:

桑调元《旌门录》:“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世宗宪皇帝召见天下通知性理举子八人,调元与焉。奏对称旨,蒙恩谕曰:‘好!好!此是躬行实践之学。’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额外主事。”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雍正十一年四月条:又谕:“于开泰、焦以敬、吴超、桑调元、李光型、刘学祖著赐进士,补入殿试榜。”

马荣祖《桑孝子天显墓表》:“钱塘笃行君子桑弢甫调元,属余为厥考文侯表墓。既力让不得,前言六阅月,竟未就也。余与弢甫名声相闻,今上丙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召试保和殿中,始于殿中识面。先是弢甫成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岁在癸丑(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其父已于正月卒。相距三千里,寄书中道,沈搁阅五月,乃克闻讣,以是痛毒尤深。谋所以不朽其亲者尤笃。余两人别既久,庚午(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遇于大梁。弢甫主讲席于此已四稔。”【钱仪吉《清朝碑传全集》二正编(下),台湾大化书局1984年12月版第1777页】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18岁。

是年秋,卢存心客於嘉兴府桐乡、秀水等县,与钱载、汪筠等相互往还唱和。【钱载:《蘀石斋诗集》卷十二有《卢舍人文弨征为征君存心六十诗》:“忆在甲寅秋,俱客於桐乡。”又汪筠:《谦谷集》卷二有《酬卢玉礹》、《华及堂早桂同玉礹坤一赋》、《酬玉礹》。】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19岁。

是年,弟文韶生,其生母为卢存心继室张氏。【《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一《与弟文韶书》:“今弟已十有五矣,离幼志而即成人,在此时也。……今吾年三十三,尚无子嗣。”又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八有为卢文韶所作《文学匏庐卢君墓志铭》,其文曰:“同年卢抱经学士有弟曰文韶,字召音,别字匏庐,白云先生继配张夫人出也。……嘉庆九年,岁在甲子,君年七十矣,以咯血卧床累月,疾亟,遂不可为,时四月二十六日也。”】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20岁。

在京,受业于桑弢甫。

案:卢氏《抱经堂文集》卷二《中庸图说序》:“文弨弱冠执经于桑弢甫先生”。又同书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忆余乾隆初,方从师日下,身亦为童子师。”又杭世骏《词科余话》:“甲寅冬,余与厉太鸿同被征,……予自乙卯除夕辞家,以丙辰正月晦抵都。时被征之士云集京师,故人吴江迮云龙,钱塘桑调元、符曾,皆有次韵诗。”【待查】

根据上述三条史料记载,卢氏似乎早就投入桑调元门下跟随其学习,而不太可能是千里迢迢从杭城赶到京师,专程投入桑调元门下学习。又据《旌门录》记载:“(桑调元)南归治丧葬。蔬食水饮,绝肉食者三年,既免丧,赴工部,其饮食如居丧时。”桑调元在三年丁忧期满之后即北上复职。乾隆元年九月,参加保和殿殿试。则卢氏似乎早在雍正十一年桑调元回家守丧之后就投入其门下学习,到乾隆元年,跟随桑调元从杭城到达京师继续学习。而不是在乾隆元年方开始跟随桑调元。

九月,卢存心与钱载参与博学鸿辞科保和殿御试。【据杭世骏《词科掌录》卷首《举目》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世倌举五人:工部主事桑调元,浙江钱塘人,雍正癸丑追士;康熙庚子副榜贡生汪祚,江南江都人;监生陆荣柜,江南华亭人;廪生卢存心,浙江钱塘人;廪生胡二乐,江南歙县人。】【案:钱载《萚石斋诗集》卷首《自序》:“乾隆丙辰,中外所荐士云集京师,九月,御试于保和殿,而载卷不可以中选,归而境益困。”又卷十二《卢舍人文弨征为征君存心六十诗》:“转忆同徵时,同车行高冈。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21岁。

不在京师,始客游。

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22岁。

八月六日(9月19日),举顺天乡试。是科孙嘉淦与吴家麒分别为正副考官。【《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七《孙文定公家传》,又据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乡试考官年表》乾隆三年戊午科(1738年)顺天乡试条。】

乾隆四年已未(1739年),23岁。

是年,曾以事羁余姚,寓周巷景氏东白楼中,并钞录《荀子》为巾箱本。

是年,卢存心与桑弢甫在馀姚,并招钱载同游姚园赋诗。【钱载《蘀石斋诗集》卷二记载:“卢征士存心招陪茅明经应奎弢甫桑先生游姚园,分韵得二首复同韵各一首。”】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24岁。

卢氏馆于杭城,而桑氏则馆于湖上之南屏,秀水盛世佐从桑氏受业。卢氏与桑氏不时往来。【《抱经堂文集》卷三《仪礼注疏详校自序》:“乾隆庚申之岁,吾师桑弢甫先生讲学于湖上之南屏,秀水盛庸三世佐实从之游。余馆于城中,不能与共学,而往还恒数焉。”又同书卷十七戊辰年(乾隆十三年)卢氏《上桑弢甫先生书》:“文弨自闻先生之教,私愿杖履所到,必往从焉。乃不意八年之久不得一觌,事势阻格,不能自拔。每至昔时讲习之地,思师友聚处之乐,邈不可得,未尝不徘徊叹惋,自伤年日以长,而不能竟其所学,若何而可以自立也。”】

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25岁。

入都。【《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一《与弟文韶书》:“辛酉来京师,行装萧然,短褐不完,书籍亦不能携。”】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26岁。

考授内阁中书,是年主试者乃刘统勋。【《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刘文正公自书手记跋》:“岁壬戌,公考试中书,文弨侥中选。”】

是年,卢存心等为桑调元之父桑天显请旌。【桑调元:《旌门录》中有《钱塘县学生员卢存心等覆状》:“伏见钱塘县已故孝子桑天显童年至性,为贤哲之所难,……伏乞俯顺舆情,亟彰潜德,申推锡类之义,仰邀旌孝之恩。将配享黎阳合。请之情符乡国特标绰楔大书之例炳春秋矣。”】同年十二月初五日,清廷下令恩准旌表。

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27岁。

是年,在京师,晤香山刘舍人於外家张凤麓先生所。【《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赠中宪大夫乡饮大宾作庵刘公墓志铭》。】

是年五月,桑调元辑《旌门录》。【桑调元:《旌门录》卷首自序:“先府君童年奇孝,长而仁德。功煜煜在人耳,且间至老弥劭。既没而乡国友戚追思,请旌之。已得请矣。调元幸先德之追扬,荷天恩之下逮,发露幽潜,光垂穹壤。我世世子孙感激,曷其有穷!始自请旌之辞,迄于题疏荟为一编,将以登诸家乘。先辈钜公,直书姓名,传信也。乾隆八年夏五调元谨辑。”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本。】

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28岁。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29岁。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30岁。

在京师,见钱塘汪师韩。

据《抱经堂文集》卷十一《书韩门缀学后》:“先生名师韩,韩门其别号也。……丙寅、丁卯间,余与友朋会文京邸,呈先生,蒙赏识。”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31岁。

以内阁中书身份奉旨参与校勘《文选》于丽景园中。

【据卢氏《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五《丽景校书图记》:“乾隆丁卯之夏,天子居圆明园,命选翰林十人,中书十人,校录唐李善所注《昭明文选》,以备清燕之览,于是即张相国园而开馆焉。……前辈钱赤岸先生,性慎密而多闻识,袬然为中书领袖,选与兹事。文弨时亦从诸君子后,移席近先生。”】

是年,桑氏在大梁主讲。【见雍正十一年条,马荣祖《桑孝子天显墓表》。下同】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32岁。

春,第四次试礼部不第。有《答陈儆唐一杰书》,其中卢氏自述:“近者稍得暇,取经史兼阅之,以经为律令格式,而以史为案辞,此文弨今日之所为学也。”先是,陈氏有书赠卢氏。【《抱经堂文集》卷十七《答陈儆唐一杰书》:“文弨之试于礼部,至是而四矣。……今年所试之文,颇小称意,而友朋亦杂然同声许为必售。榜发被黜,人或疑余之不能无愠。”案:卢氏自乾隆三年中顺天乡试,次年试礼部,至此经过四次,则本年当是乾隆十三年。】

冬,在玉牒馆,参与缮写八人之列。同年有《与备三大兄寿朋书》和《与金(左山右享)县天来潢书》。

【案:清代修纂玉牒本系十年一次,但是在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因为上次即乾隆七年修改之玉牒舛误缺漏极多,是以宗人府奏请在十二年小修一次。可参见《清高宗实录》卷卷二百八十,乾隆十一年十二月条记载。

据此,卢氏所指的玉牒修纂当是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开始这次,且卢氏应当是从十二年初即开始在玉牒馆工作,直到本年冬。其《抱经堂文集》卷十七《与备三大兄寿朋书》:“近者以久次之故,稍就闲地,值纂修玉牒,得与於缮写八人之列。”又同卷《与金崞县天来书》:“此时冬寒日短,从玉牒馆抵家,大率已曛黑矣。”】

同年,桑调元弟子盛世佐进士及第。卢氏从盛世佐借其所注《仪礼》观阅。【《抱经堂文集》卷三《仪礼注疏详校自序》】

卢氏有复桑调元书。【此条据王文锦点校本《抱经堂文集》卷十七《上桑弢甫先生书》】同时在致桑调元之子桑虎竹书中,卢氏表示“吾欲于明年请假来河南,既得闻先生之教,又兼以足下自励也。”

是年,桑氏在大梁主讲。

有复友人薛洪书。【案:《抱经堂文集》卷十七《与薛(左三点水,右殿)山洪书》:“此念一误,碌碌十年余,屡踬于有司之试,一第曾不可得,而学荒矣,时已去矣。”卢氏系在乾隆三年中顺天乡试,则此书当是作于十三年前后,姑系此。】

【又同年,卢氏先后致书多人。可参见《抱经堂文集》卷十七。】

同年,一女生。【《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犹忆甲戌之春,余长男庆诒方三岁,患豆创,医皆以为结痂可待矣。时余七岁女久病,请徐先生入视。”】

自是年始,至乾隆十九年甲戌,与纪昀等人结成文社,研究制义之外,不时诗酒倡和。【《纪文达公遗集》卷九《袁清悫公诗集序》记载:“忆乾隆戊辰至甲戌,清悫公方宦京师,与秦学士涧泉、卢学士绍弓、张编修松坪、周舍人筠谿、陈舍人筠亭、王舍人榖原、左舍人羹塘、丁舍人药圃、钱詹事辛楣、及余与从兄懋园均以应礼部试结为文社,率半月而一会,商榷制义,往往至宵分中间。暇日又往往彼此过从。或三四人,或五六人,看花命酒,日夕留恋,时以诗句相倡和,一时朋友之乐殆无以加也。”】

乾隆十四年已巳(1749年),33岁。

夏,在京师。刊刻卢存心诗集以祝其六十寿诞,并赠诗集於钱载。【钱载:乾隆十四年所作《卢舍人文弨征为征君存心六十诗》:“忆在甲寅秋,俱客於桐乡。……迩来十五年,离合纷难常。……倏忽及今夏,京游寓藜光。舍人晨送卷,刊得前诗长。”】

是年,有《与弟文韶书》。

是年,桑氏在大梁主讲,并有书致钱载。【钱载:《蘀石斋诗集》卷十二有《仰酬桑先生四首》,中有句云:“大梁亦何在,十日两奉书。”】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34岁。

在京师。得桑氏所寄《李空同诗钞》。是年,桑氏主大梁书院,为李氏后人整理李空同诗钞。【《抱经堂文集》卷十四《书李空同诗钞后》】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35岁。

五月三日,跋《越绝书》。【《抱经堂文集》卷九】

五月八日,为黄叔琳《夏小正补注》作跋。【《抱经堂文集》卷八】

五月九日,跋《崔豹古今注》。【《抱经堂文集》卷十】

闰五月二十四日,为黄叔琳校勘《王阮亭先生感旧集》事竣,并为之作跋。【《抱经堂文集》卷十四】

十二月,为黄叔琳整理《砚北杂录》事竣,并为之作序。【清•顾镇:《清初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乾隆十六年十二月条:“十有二月,砚北杂录成。公博学强记,于书无所不窥。至年耄目昏,犹依藉日光手不释卷。每风雨晦瞑之辰,则令诸孙雒诵于侧,其有关经济学术者摘录。积久盈箧,适卢君文弨主家塾,属令分类编辑,至是书成。”】

十二月二十八日,作《丽景校书图记》。【参见《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五《丽景校书图记》】是年,在京,馆于黄叔琳家,并结识徐文静。【《抱经堂文集》卷九《竹书纪年统笺跋》】

是年,有《与侍读申笏山甫书》。【《抱经堂文集》卷十七《与侍读申笏山甫书》:“文弨趋走

内阁,忽忽已十年。”】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36岁。

十月一日(11月6日),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是科一甲前两名分别为秦大士与范棫士,主考官为陈世倌、嵩寿与邹一桂,殿试读卷官包括史贻直、孙嘉淦、蒋溥、刘统勋、秦惠田与裘曰修等。【据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会试考官年表》乾隆十七年条。

又《高宗纯皇帝实录(六)》卷四百二十四,乾隆十七年十月上条:“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秦大士、范棫士、卢文弨三人进士及第。二甲钱载等七十人进士出身。三甲杜锜等一百五十八人同进士出身。”

又同书卷四百二十四,乾隆十七年十月上条:“授一甲一名进士秦大士为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进士范棫士、一甲三名进士卢文弨为翰林院编修。”

又《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新建裘文达公为壬申殿试读卷官,余以是年登第,以师礼事之,有燕会必招余在座。”】

十月十二日,选授庶吉士,刘统勋为教习师。【据钱实甫《会试考官年表》。又《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刘文正公自书手记跋》:“壬申,入词馆,公为教习师。”】卢氏殿试时直指直隶地区百姓徭役沉重【《抱经堂文集》卷一《朝考:时政疏》。又段玉裁《经韵楼文集》卷八《皇清翰林院侍讲学士卢公墓志铭》:“壬申殿试对策中,言直隶差徭之重,纯皇帝动容,饬总督方观承申奏自劾,士论伟之。”】,

是年,长子庆诒生。【《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犹忆甲戌之春,余长男庆诒方三岁。”】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37岁。

五月,在编修任上。乾隆帝在其履历上写到“条陈直隶办差者”一句。【《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第604页记载:“卢文弨,浙江人,年三十七岁。乾隆十七年进士,历俸七个月。”】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38岁。

春,长女久病,长子庆诒亦患豆。友人徐又次代为诊治始愈。【《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犹忆甲戌之春,余长男庆诒方三岁,患豆创,医皆以为结痂可

待矣。时余七岁女久病,请徐先生入视,先生见余男亦在床,出谓余曰:‘君男之豆,医者以为何如?此症有吉有险有凶,君男在险法中。’余始惶急就先生求良医。先生因命其长君凤鸣旦旦来视,毒然后大发于外,为手制善药,护其里,散其外,又逾月而始愈。”】

夏,与朱珪、翁方刚等奉旨校勘《文选》。

【据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三《命词臣缮录<昭明文选>》记载:“乾隆甲戌夏,命翰林工楷书者梁国治、秦大士、梁同书、庄培因等,缮录《昭明文选》。又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刚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宝善亭内。”】

闰四月十二日(1754年6月2日),散馆。是年,归里葬母。【《乾隆起居注》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二日辛酉,“大学士傅恒带领壬申恩科散馆修纂编修庶吉士等引见。奉谕旨修纂秦大士,编修范棫士、卢文弨已经授职”。钱实甫《会试考官年表》与此同。又:臧庸《拜经楼文集》卷一《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先生行状》:“甲戌散馆,上命取诗片进阅”。又《抱经堂文集》卷十二《书张蒙山果葬高氏九棺记后》:“乾隆甲戌,余晤蒙山先生于长芦,先生知余归为葬母也,甚怂恿之。”】

是年,戴震入都,卢氏与戴震结识。【案:关于戴震入都时间,钱大昕、凌廷堪等人认为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昶更认为是在十九年春天,是年戴震32岁,而段玉裁、洪榜等人则认为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年戴震33岁。因钱大昕与王昶其时皆在京师,而段玉裁与洪榜皆系后来追记,所以此处姑从乾隆十九年说。又在此年卢氏南下葬母,则卢氏与戴震相识当在是年。待查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39岁。

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是年,疑尚在南。”但未确定,姑存疑。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40岁。

是年,似曾主讲暨阳书院。【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抱经堂诗钞序》:“先生主讲暨阳,为乾隆丙子,盖在主讲龙城前。”】

是年,当是依旧在南。【黄达《一楼集》卷二中有《同年卢檠斋编修过》诗,系年在乾隆丙子,即二十一年。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是年),入都。”但是柳诒徵先生并未明确写出所依据的史料。】

【案:王文锦点校本《抱经堂文集》卷四《桐乡沈氏家乘序》系年在丙子,文载:“桐乡沈子陛扬尝从家大人受业,与余敦世好。久不相见,一旦聚粮走三千里,访余于京师,植余方南还,尽用其资,孑然居旅店中,忍困以待余来,盖近世朋友之所未有者也。”】

是年,以凌瀛初本校得自黄叔琳之《韩非子》。【《抱经堂文集》卷十《书韩非子后》:是本为明赵文毅校刊本,远出他本之上。余向借之北平黄昆圃先生,后先生以归余。乾隆丙子,以凌瀛初本校一过。】

是年,卢氏似曾将其外祖父冯景所著《淮南子洪保》(见冯景《解舂集文钞》)送与戴震校读。【据段玉裁所作《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条记载:“是年冬,有读淮南洪保一篇云:‘卢编修绍弓以其外王父冯山公先生景淮南子洪保示予,予读其论古音有疑焉,惜隋唐辨声之法之失传也。’”】

【又据胡炳生、杨应芹辑《戴震全书》之三十六《补遣•读淮南子洪保》记:“卢编修绍弓,以其外王父冯山公先生《淮南子洪保》示余。先生与阎百诗友善,此同在淮南时辨证《尚书古文》者也。为书之体,盖即本阎百诗所撰《尚书古文疏证》。余读其《论古音篇》,独有疑焉。”】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41岁。

【黄达《一楼集》卷三中有《喜同年檠斋学士过》诗,系年在乾隆丁丑,即二十二年。案:黄达此条记载似误,前面各人所记卢氏职衔均为编修、中允或者直接称其字号,黄达二十一年诗中亦称编修,而卢氏迟至二十七年始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则黄达此诗系年在二十二年似误。】

十月六日,入值上书房。【案:《高宗纯皇帝实录(七)》卷五四八,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上条:“命修撰秦大士、编修李中简、卢文弨、倪承宽、锺兰枝在尚书房行走。”又李中简《嘉树山房诗集》卷四有《十月六日承命侍直上书房恭纪》诗。又《乾隆朝上谕檔》第四册,第213件奏折:“上书房:卢文弨,乾隆二十二年得赏。”】

是年,有诗赠纪复亨。【钱载:《蘀石斋诗集》卷十七记载:“纪编修复亨近以诗与秦修纂大士,粘於壁。一夕,为偷儿取去。编修又送诗,修纂和之。於是周学士长发、卢编修文弨皆有作。”】

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是年),桑孺人卒。”

是年春,借元刻本《大戴礼记》与戴震。戴震亦将是年所注《屈原赋》稿本借与卢氏观看,卢氏为之作序。【《抱经堂文集》卷八《新刻大戴礼跋》:“戴君丁丑年所见余本,即元时本耳。”又同书卷六有《戴东原注屈原赋序》。又段玉裁《年谱》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条:“是年孟夏,有《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见《戴东原先生文集》卷一),内云:‘今春正月,卢编修绍弓以其校本示予,又得改正数字。’】

是年,卢氏参与丁丑科会试,为诗经分校官。取中彭允初。【彭允初《二林居集》卷十一《卢太公墓志铭》:“绍升年十八中礼部试,出馀姚卢先生绍弓之门。”】又见阎循观卷,为其力荐不得。【《抱经堂文集》卷十六《又跋梅二如临徐又次太守手卷》:“桐城王中涵户部,丁丑会试,与余俱为诗经分校官,坐联席,相与浃洽者一月,识其人朴诚君子也。”又同书卷十九

《与理斋书》:“曩丁丑分校礼闺,得山左一卷,决其人必正气,荐后不为主者许可,将次开榜,犹抱其卷上堂力争,竟不能得。……后其人来见,乃昌乐阎君名循观,果道学君子也。”】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42岁。

三月十八日,署日讲起居注官。【《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十八日甲辰,“又翰林院奏请署日讲起居注官开列职名恭候钦点一折,奉谕旨卢文弨著以原衔署日讲起居注官。”】

三月十九日,参加翰林科詹考试,二十二日,公布成绩,被列为朝考二等。【《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是日,大学士傅恒史贻直奉谕旨,著于十九日考试翰林。”二十一日:“大学士傅、史奉谕旨,此次考试翰林詹各员著于二十二日带领引见。”二十二日:“大学士傅恒等带领考试翰詹各官引见。奉谕旨“昨于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詹等官,朕亲加详阅,按其文字优劣,分为四等。一等王鸣盛秦大士钱汝诚三员;二等钱大昕周煌……卢文弨等十五员;……其二等未经升用之陈荃、国柱、钱载、纪昀、倪承宽、吴绶绍、蒋和宁、卢文弨等八员,于应升缺出具名题奏。”】

三月二十六日,起居注当值。【《乾隆起居注》,以下各条相同,不再注明。】

四月初二日,起居注当值。

四月初八日,起居注当值。

四月十六日,起居注当值。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又奏请补充日讲起居注官一疏,奉谕旨“蒋(左木右鼎)、卢文弨、积善俱着以原衔充日讲起居注官。”】

四月二十四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初六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十八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二十九日,起居注当值。

六月十三日,补授左春坊左中允。【《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是日,吏部奏请补授左右春坊中允各一员,……奉谕旨“卢文弨补授左春坊左中允,李中简补授右春坊右中允。”】

六月二十三日,起居注当值。

七月初六日,起居注当值。

十月初四日,起居注当值。

十月十四日,起居注当值。

十月二十四日,起居注当值。

十一月十七日,起居注当值。

十一月二十二日,起居注当值。

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初二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十二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二十八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十六日,父卢存心卒。【彭允初《二林居集》卷十一《卢太公墓志铭》:“太公为人笃於伦理修长者行,穷交子弟,多所推助。故人吴绍庭卧病,数徒步往候之,为处分后事。日往返十余里,遂得疾。三日而病,亟促移居正寝而逝。时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既望,年六十九。”】

是年,与戴震共同校注《大戴礼记》结束,并赠之卢见曾。【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一《大戴礼记序》:“余家绍弓太史,于北平黄夫子家,借得元时刻本,以校今本之失,十得二三,注之为后人刊削者,亦得据以补焉。又与其友休宁戴东原震,泛滥群书,参互考订。既定,而以贻余。”】

是年,李中简有《检书图为卢抱经》诗。【李中简《嘉树山房诗集》卷四】钱载亦有《题卢中允文弨检书图》。【钱载:《蘀石斋诗集》卷十八:“我昔图读书,君今图检书。”又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一有《题卢抱经同年检书图》,其中有句云:“庙寺门摊每驻车,十年辛苦俸钱馀。而今鹤禁簪毫去,好就君王乞秘书。”又钱大昕《潜研堂诗集》卷四亦有《题卢绍弓编修检书图》,其题末句云:“一瓻借钞倘见许,僦屋恰近春明街。”又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有乾隆五十年所作《检书图为卢抱经学士题》,其中有句云:“当年簪笔侍青宫,曾绘此图呈帝子。……至今七十已悬车,犹日孳孳勤不止。”】

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年),43岁。

四月十五日,卢氏在杭,安葬其父卢存心,开始丁忧。【彭允初《二林居集》卷十一《卢太公墓志铭》:“太公之卒也,与冯太宜人合葬於杭州北郭外道古桥先莹之次,在乾隆二十四年四月乙丑。其后三十年,继室张太宜人亦卒,将以五十四年正月丙戌启纩而袝焉。卢先生以金石之文未具,遗书绍升命叙而录铭之。”又《抱经堂文集》卷十《书录解题跋》:“乾隆已

卯,余读礼家居,友人见示此书,仅自楚辞别集以下,而其它咸阙焉,乃秀水朱氏曝书亭钞本也。”】

【案:(清)严荣:《清王述庵先生昶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版,第16页乾隆二十四年,王昶三十六岁条记载:“是秋,回部平。奉旨加一级。都中以经术文章名者庄方耕阁学存与、申拂珊府丞甫、卢绍弓中允文弨、杨二思编修述曾、纪晓岚编修昀、朱美叔编修筠、石君珪、冯君弼寺丞廷丞、祝豫堂舍人维诰、吴荀叔舍人烺,皆来数晨夕连茵接轸,闻者慕之。”严荣记载王昶与卢氏等人相识之事,系年在二十四年,系是漫而言之,不应就据此误信王昶与卢氏等人均在是年订交。】

是年,曾往扬州。见卢见曾。【《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乡贡生卢府君墓志铭》:“乾隆二十四年,余往扬州。”又汪兆镛辑《碑传集三编》卷十八《监司一》中有卢氏所作《故两淮都转盐运使雅雨卢公墓志铭》:“文弨始拜公於淮南,公奖借备至,有加礼焉。嗣以忧归,又尝一再见。】

是年,卢氏同乡幼时好友陈一杰卒。【案:《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文学陈少云墓志铭》:“遂以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三十日卒,年四十有五。姓陈氏,一杰名也。每服膺裴行俭之言,自制字曰儆唐,少云其号也。”又同书卷十七有乾隆十三年卢氏《答陈儆唐一杰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44岁。

本年,主讲暨阳书院。【史料依据参见下文《与赵敬夫曦明书》。又同书卷二十六《候选主事苍毓杨府君家传》:“暨阳书院之新建也,余承学使鹤峰李公之聘,来主讲席”。案:李因培,号鹤峰,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八中有《赠李鹤峰学使》,吴省钦《白华前稿》卷三十二有《次韵李鹤峰师登徐州试院招鹤楼》。又李因培曾前后两次提学江苏,据《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以光禄寺卿李因培提督江苏学政。”同书卷521:“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谕:‘各省学政,已届期满,江苏学政李因培,……俱著仍留。’”同书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谕:‘各省学政,现届期满。……浙江学政,著李因培调补。”是为李因培第一次提学江苏,法定时间是从乾隆二十年五月至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但是,又据同书卷608,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时候,户部尚有议覆江苏学政李因培疏请记载,则李因培实际提学江苏学政当是至二十五年三月以后止。如此,则是在卢氏二十四年回藉丁忧之次年,其接受李因培之邀主讲暨阳书院当是在此年。

又:李因培第二次提督江苏学政,据《清高宗实录》卷670: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壬戌,谕曰:‘各省学政,现届差满。……江苏学政,著李因培调补。’”同书卷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谕:‘湖北巡抚员缺,著李因培补授。’”又据同书735:“乾隆三十年四月,湖北巡抚李因培奏湖北吏治废弛有二。”则李因培第二次提学江苏当是从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四月止。而其时卢氏正在京师供职,是以在李因培第二次提学江苏时,卢氏不可能接受其邀请主讲暨阳。】

卢见曾雅雨堂刻本《大戴礼记》竣工,卢氏为其作跋。【《抱经堂文集》卷八《新刻大戴礼跋》】

冬,戴震致书卢氏,谈论卢见曾所刻《大戴礼记》中文字讹误问题,并赠戴氏新刻《屈原赋注》给卢氏。

【戴震《戴东原先生文集》卷三有《与卢侍讲召弓书》,系年在庚辰,即乾隆二十五年,而孔继涵所刻《微波榭丛书》本系年在庚辰冬。同卷《再与卢侍讲书》系年在辛巳,即乾隆二十六年,而《微波榭丛书》本系年在辛巳夏。又《再与卢侍讲书》中有句云:“去冬刻就屈原赋注,属舍弟印送,谅已呈览,尚有误字。”据此,则微波榭本系年当是无误。

又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条:“是年冬,有与卢侍讲绍弓书,论校大戴礼记事云:‘大戴礼记刻后印校,俗字太多,恐伤板,所有戊子,囊未核出,姑正其甚者。’玉裁按:校刻大戴礼,盖即扬州运使卢公见曾雅雨堂本也。卢学士文弨先为校订,刻既成矣,先生复细校之,故有庚辰冬、辛巳夏两与学士之书,胪举应改之字。”又段玉裁《年谱》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条:“一曰大戴礼,是经经卢运司见曾刊於扬州,学士卢文弨洎先生庚辰冬、辛巳夏二次校定,称善本矣。”】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45岁。

在暨阳书院。【案:《抱经堂文集》中有《与赵敬夫曦明书》,系年在辛巳即乾隆二十六年,其中曰:“仆自来暨阳,两年于兹矣,于今乃得覩足下之面,岂非笃于实学,不求人知之士哉!”】

夏,戴震再次致书卢氏,谈论卢见曾刻本《大戴礼记》中的讹误问题,并向卢氏推荐友人程瑶田。【《戴东原先生文集》卷三《再与卢侍讲书》】

从友人朱奂处借得明毛斧季临本《孟子》。【《抱经堂文集》卷十九《答汪容甫书》:“在辛巳岁,从吴友朱君文游处,借得毛斧季所临吴匏庵赵注《孟子》校本,独末卷缺章指,于意终未慊也。”又同书卷八《孟子注疏校本书后》:“乾隆辛巳,余从吴友朱文游奂处借得毛斧季所临吴匏庵校本,乃始见所为章指者,独于末卷缺如也。”又同书卷二《孟子章指序》:“乾隆辛巳之岁,借得毛斧季所临吴匏庵钞本《孟子注》始见之,而末二卷尚阙。越十有六年,而后睹其全焉。”】

本年有《与赵敬夫曦明书》,系卢氏第一次致书赵敬夫。【此条据王文锦点校本《抱经堂文集》系年。】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46岁。

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案:据《乾隆朝上谕檔》第四册,第58件奏折:“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初三日,查卢文弨现已补授翰林院侍讲缺。”】

【案: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是年),升学士。”其史料依据为翁方纲所作《卢抱经学

士墓志铭》。】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47岁。

二月十六日,为座师秦惠田《五礼通考》作跋。【《五礼通考》卷首卢氏《跋》:时岁在癸未二月既望五日,受业卢文弨拜识。】

是年,赠“虎符砚台”与好友纪昀。【据《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三《卢绍弓虎符砚铭》记载:“抱经子,夙宝此。岁昭阳,归于纪。”《尔雅•释天第八》记载:“(大岁)在癸曰昭阳。”卢氏在乾隆十七年中进士,而三十三年辞官南归,纪氏却于乾隆十九年始中进士,其中惟有二十八年为癸未年,则赠砚当是在此年。又关于卢氏与纪昀之交往在卢氏《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一《外传周语昔我先王世后稷证》中亦有记载:“吾在京师日,尝从纪君晓岚昀处借得影钞宋本国语,与今本多异同,宋公序每谓之俗本,今之所传皆公序之补音本也。”】

是年,《戴东原先生文集》卷四有《书卢侍讲所藏宋本广韵后》,无系年。末句云:“卢公雅才闳博,今之笃古君子也。余从假此本,因志数言而归之。”但是据段玉裁《年谱》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条:“先生深明音韵,……有书卢侍讲所藏宋本广韵,盖皆成於是年。其夏,遂出都矣。”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48岁。

二月二十九日,充补日起居注讲官。【《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奉谕旨卢文弨著以原衔充补日讲起居注官,其所遗署日讲官缺著谢墉署。”但据起居注记载,在本月二十六日,卢氏已在起居注官任上,即起居注第一次当值。】

三月初十日,起居注当值。【《乾隆起居注》,以下各条同出于此,不再注明】

三月二十三日,起居注当值。

四月初九日,起居注当值。

四月二十一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初一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二十七日,起居注当值。

六月初九日,起居注当值。

六月初十日,起居注当值。

六月二十二日,起居注当值。

七月初三日,起居注当值。

七月十五日,起居注当值。

十月十六日,补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起居注》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复请吏部补授翰林院侍读学士缺,疏上,上曰“卢文弨补授翰林院侍读学士。”】

十月二十九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初九日,起居注当值。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居注当值。

助秦惠田校勘其《五礼通考》完毕,并复书秦氏。【《抱经堂文集》卷八《复秦味经先生校勘五礼通考各条书》。】九月九日,秦氏卒。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49岁。

正月初五日,起居注当值。

正月十五日,起居注当值。

四月二十五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初八日,起居注当值。

五月初十日,奉命引见,被列为是年京察一等。【《乾隆起居注》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日:“是日,吏部带领本年京察一等之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弨等五十七员引见,奉谕旨“卢文弨、钱大昕、李中简、谢墉……俱准其等。”】

五月十六日,奉旨充广东正考官。【《乾隆起居注》乾隆三十年五月十六日:“又礼部奏请钦点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正副考官一疏,奉谕旨“四川正考官著汤先甲去,副考官著王猷去;广东正考官著卢文弨去,副考官著刘墫去。”

在广东有《广东乡试策问五首》,其中颇为推崇明代陈建之学,“至如琼山之朱子学的,东莞(陈建,别号清澜,广东东莞人)之学蔀通辨,均为有功正学。【《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三】但是,至乾隆四十年,乾隆帝即下旨查禁陈建所作《皇明实纪》一书。【据《清高宗实录》卷995乾隆四十年闰十月辛酉条:“今于高纲之子高秉家,查有陈建所著《皇明实纪》一书,语多悖谬,其书板自必尚在粤东。着传谕李侍尧等,即速查明此书板片,及所有刊印之本,一并奏缴。”】

又是科在粤得贡士陈雄略,后长期以其自随,及提学湖南,邀之至幕中,乾隆三十四年,陈氏归乡葬母,方离开卢氏。【《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待赠文林郎赠广生毅斋陈府君墓志铭》。案:卢氏《抱经堂文集》将此篇文字系在丁亥,即乾隆三十二年,似误。】

自粤返京途中,绕道山东,拜谒孔林。晤同年友乌程严葆林。【《抱经堂文集》卷七《题严葆林香照图后》:“乙酉之岁,余为广东主考官,已事而反,迂驿程五十里谒孔林,而君适为其县宰,相见欢甚,以于役有程,匆匆别去。”】

又途径德州,拜见卢见曾。【汪兆镛辑《碑传集三编》卷十八《监司一》中有卢氏所作《故两淮都转盐运使雅雨卢公墓志铭》:“呜呼!公与先君子笃兄弟之好,实以文章行谊相契合。文弨始拜公於淮南,公奖借备至,有加礼焉。嗣以忧归,又尝一再见。於后以使事竣,过公里门,见於寝室。情话温欵,至夜漏下数刻而别。噫!孰知遂为永诀耶!”案,又据卢氏同文记载,卢见曾卒於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则卢氏拜见卢见曾当是在此年自粤典试返京途中。】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50岁。

春,参与本年会试分校事宜。【《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戊子所作《阎考功怀庭哀辞并序》:至三十一年会试,余又与分校之列。】是科,阎循观与汪孟鋗皆中进士。【《抱经堂文集》卷十九《与理斋书》:“后其人来见,乃昌乐阎君名循观,果道学君子也。再进再黜,……至丙戌,始见赏于识者,置之高列,得官考功主事,三年告归,卒于里中。”又同书卷三十四有《阎考功怀庭哀辞》,彭允初《二林居集》卷十有《阎怀庭墓表》。

又《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有《奉值大夫吏部文选司主事汪君墓志铭》,即系为汪孟鋗所作。】

春,借得惠栋遗著《春秋补注》,并令二子分抄,未竟而奉旨提督湖南学政。【《抱经堂文集》卷八《惠定宇春秋补注跋》:“丙戌之春,借得此本,课两儿分钞,不解文义,舛伪者半,儿子师江阴朱与持黼略为正之。钞未竟,会有湖南之行,携之箧中两年矣,卒卒无暇理此。今年至京师,长夏无事,补钞末卷。”】

又卢氏曾试图编纂卢氏家谱,未竟而南下提督湖南学政。【《抱经堂文集》卷四《甬东卢氏家谱序》:“余姚故有谱,向余在词林日,职清无事,亦思续纂成编,功未及半,而以提学至楚南,其事不卒。”】

四月十五日,升湖南学政。【《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卷七百五十八,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上条:“(癸卯),命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弨提督湖南学政。”案:清•朱黼《画亭诗草》卷五有《奉送檠斋夫子督学湖南》诗。诗中小注云“去秋典试东粤”“春闺同考未撤棘而使命下”。案,朱黼与卢氏交往似为较多,同书同卷中又有《楷茶歌奉和倪太仆元韵呈檠斋夫子》、《哈密瓜诗次硕亭叅知韵应檠斋夫子教》、《檠斋夫子七十寿诗》。】

七月,在湖南,开始莅临各府县考试生员,至十一月回省,并上奏本年已考完之衡永彬桂宝五棚情形。【参见《宫中档》第27辑,第847页。】其间于按试宝庆日,得新化生员刘光南,

遂致书房师汉阳孙汉先生,并寄刘光南著作与孙氏。岁末,为刘光南《中庸图说》作序。同年,桑调元在浙江。【《抱经堂文集》卷二《中庸图说序》】

又卢氏遇汪师韩于保阳,汪氏录其所作长沙故迹诗给卢氏。【据《抱经堂文集》卷十一《书韩门缀学后》:“丙戌,提学湖南,见先生于保阳,录所咏长沙故迹诗示余。”】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51岁。

自正月初一之后,继续莅临各府县考试生员,八月二十一日,再次奏报按试情形。【参见《宫中档》第27辑,第847页。】

十一月十九日,上奏条陈湖南学政四事,同时第三次奏报按试生员详情。【参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8辑,第626页与630页,国立故宫博物院1984年8月版。】

十二月十六日,内阁封上谕申饬先生条陈四事不当,撤除学政一职,并被交部严加议处。【参见《宫中档》第29辑,第260页。】

【案:卢氏之被申饬撤回,主要原因不在于其所条陈事宜之不当,而是在于乾隆三十二年之政治军事形势。三十二年正值清缅战争第二阶段,杨应琚代替刘藻指挥失利,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发现杨应琚竟然联合其它云南官员共同谎报军情,欺骗乾隆帝。乾隆帝之愤怒可想而知。同时,就在卢氏奏称按试湖南所属情形基本良好,生员基本知有畏惧之前,在卢氏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发生了湖南桃源县生员林凤鸣叩阍事件,乾隆帝特遣钦差到湖南处理。而这些也就使得乾隆帝对于他所属的地方督抚等臣子们的忠诚度与可信度大大的发生了怀疑。由此,卢氏之被申饬撤回,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将乾隆三十二年所发生的这一切,看作是三十三年叫魂事件发生的前奏之一。】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52岁。

春,自湖南返回京师,途中从惠栋后人处再次借得惠栋所作《九经古义》一书。【《抱经堂文集》卷二《九经古义序》:“洎余自湖南归,复从乞借钞,携之京师。”】

在京师见阎循观。【《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戊子所作《阎考功怀庭哀辞并序》:“今年春,余失官,至京师与君相见,才逾月,闻君以疾请假。”】夏,补钞乾隆三十一年令两儿分钞未竟之《惠定宇春秋补注》。【注释见乾隆三十一年条。】

是年,赠钱载自湖南带回之方竹。【钱载:《蘀石斋诗集》卷三十记载:“卢学使文弨还自湖南,见贻方竹,制为杖,赋诗以谢。”】

是年,为顺天乡试同年魏大名已故祖父作《文林郎钱塘县知县魏公墓志铭》。【《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其文内曰:“公孙大名以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三日,始克合葬公暨两孺人於城东南

三里魏家庄之西原,未有铭。又十四年,介大兴吴侍读肇元持其所自为状来,求余文,……适校士湖南,卒卒无暇以为,又二年官罢,乃克践前诺,诠次其事如右,而系以铭。”】

乾隆三十四年已丑(1769年),53岁。

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是年),南归养亲,主讲暨阳书院,续婚杨氏。”其中,关于“南归养亲,主讲暨阳书院”两事,柳诒徵先生并未指出史料依据,“续婚杨氏”一事史料依据为《侯选主事苍毓杨府君家传》。

【案:关于续婚杨氏之事,亦可参见《抱经堂文集》卷十一《再书杂诤后》:“岁在已丑,余续婚先生之女孙,其季也来为余继室,甚好文事,若男也必能收辑先生之遗书,归余仅四年而亡。”】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54岁。

八月,职衔加升一级。先是,因为条陈湖南学政事不当而降调翰林学士。不久,卢氏即以继母张太恭人年高为由,辞职南归。【《高宗纯皇帝实录(十一)》卷八百六十六,乾隆三十五年八月上条:“所有降调侍读学士卢文弨等十七员,俱着加恩各加一级。”案:《清史稿》与柳诒徵先生所作《年谱》中俱记载卢氏於三十四年辞职南归,而据实录则三十五年八月乾隆帝尚降旨加升卢氏官职品级,则卢氏辞职在三十四年值得怀疑。又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公墓志铭》:“戊子,以学政言事不当,例议左迁。明年,先生以继母张太恭人年高,遂请归养,时年五十有四。”臧庸《拜经楼文集》卷一《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先生行状》:“戊子,以条奏学政事,奉旨撤回,吏议左迁。念继母张太宜人春秋高,告终养归,时先生年五十有四矣。”尽管段玉裁的记载比臧庸多了“明年”一词,但是两个人对于卢氏其时的年岁记载都是五十四岁,柳诒徵先生年谱此条依据为段玉裁《墓志铭》,而认为对于卢氏时年五十四岁的记载是五十三岁之误。但是,尽管段玉裁写作《墓志铭》是源于臧庸之邀,可能接受了臧庸对于卢氏生平的资料介绍,但是段玉裁自己也曾与卢氏交往较多,不可能与臧庸两个人同时都存在错误,且卢氏在乾隆三十五年尚被职衔加升一级,则卢氏当是在三十五年辞职,而不可能是在乾隆三十四年,亦即柳诒徵先生对于段玉裁所记“明年”一词理解有误,不应将之看作是第二年或者次年之意。且据此,柳诒徵先生《年谱》记载卢氏于是年“复入都”,亦似误。】

是年十二月,为朱黼《画亭诗草》作序。【见清•朱黼《画亭诗草》卷首卢氏《序》,文末云:“乾隆三十有五年季冬之月抱经卢文弨题。”(按:序文潦草不清。)《四库未收》版乾隆四十三年太岳山房刻本。】

是年,于京师访求乡前辈遗书,见邵晋涵与其所藏岑安卿《栲栳山人诗集》三卷,卢氏请江阴陈于逵说明钞得之。【据《抱经堂文集》卷十一《题张氏所刻栲栳山人诗集后》云:“乾隆庚寅,见今太史邵二云于京师,访乡前辈遗书,得元岑静能先生诗集三卷,录而藏之。”又同书卷十二《题钞本栲栳山人诗集后》:“此本余钞之邵二云氏,久置箧中。……为余钞此本

中国传统文化之扇文化优秀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之扇文化(详案) 邓宇露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子的起源、发展、类型、; 2.了解扇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3.结合情景能够根据扇子与人物特点给不同的人配扇子;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扇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2.结合情景能够根据扇子与人物特点给不同的人配扇子;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 1)同学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就藏在这个谜语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有风不动无风动 不动无风动有风 2)没错,今天要讲的就是扇子文化,我国扇文化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素有“制扇王国”的称号。 二.了解扇子的起源及发展 1.扇子的起源 1)英雄不问出处,扇子的来路我们且说道说道。 2)(相机出示)其实扇子到底是何时出现的,最初是起什么作用的,我们从这个字本身就能略知一二。看到这个“扇”字,你有什么发现?(户是门的一半,下面是羽表明材质/像手拿着什么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扇子的出现跟门有点关系,扇子最开始是用的是羽毛。来看看我们猜得对不对(相机出示文字材料:起初,扇子是一种礼仪工具,用于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因此“扇”最初也称作“障日”,同时也用于显示其身份,多为羽毛扇。),看来呀,咱们班同学的推理能力很强。——最早的扇子是羽毛做的,用以显示门第和身份。3)口说无凭,史实证明。(相机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图片) 2.扇子的特点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最初的扇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羽毛制成、礼仪用具(有特殊适用人群)、实用性不强、不可折叠、... 2)从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开始的扇子和咱们现在的扇子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那到底是怎么演变的呢,我们接着来到了汉代,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由丝、绢制成的“纨扇”,也叫“团扇”,使用者多为贵族女性,遮面、装饰用。 (出示《金盆捞月图》相机问)结合这张图,你们知道团扇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吗?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一因其扇面呈圆形、团状;二因团扇圆圆与圆月相似,代表着对团圆、美好的祈求。 3)(出示图片)看在咱们的《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都使用团扇呢。 4)从团扇的出现,我们可以发现扇子的特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提醒学生从形状、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 世界的礼物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

疾抑制率100%。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XX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接受任务以后,屠呦呦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位方剂。在面临研究困境时,中医古籍给了屠呦呦提取过程避免高温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缺乏设备,研究团队曾用水缸作为容器,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因为接触大量溶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 nlcgovcn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图 1 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五卷(明)俞汝溪编 明刻本 国家图书馆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炮炙专著是南朝刘宋雷的《雷公炮炙论》,是书首次对中药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著录,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 如《新刊雷公炮制便览》、《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等,反映出人们对雷公以及雷氏制药法的

推崇与尊奉。《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但部分内容可见《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书前手绘牌记“万历辛卯春制”,即此书绘制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是一部明代大型彩绘本草著作。《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分作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1部14卷,总目1卷,载药957种。今存13卷,所缺第12卷为果部。该书以明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一书为原本,其文字内容分为三部分:每味药下首列药名、性味、功效主治等,其次论述该药的炮制方法,最后用七言歌诀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并以元代胡仕可《图经节要本草歌括》的部分七言药诗作为补遗。在此基础上,再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其形制及绘图风格与现存的《本草品汇精要》及《食物本草》完全相同,其中有892幅图来源于《本草品汇精要》, 293幅图为该书首次绘制。其中炮制图有219幅,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众多的炮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所用的铡刀、杵臼、研钵、锅、灶、坛、罐、竹篷等炮制工具和设备,以及众多炮制的场景,为今天中药炮制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从学术渊源来看,《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承元、明之《本草歌括》、《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以及《本草品汇精要》,下启清代之《精绘本草图》,是考察元、明、清三代药物炮制、本草歌赋及本草绘图的重要著作。此外,《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书中众多药物形态图及炮制图中。这些图画出自明朝宫廷画师之手,随文赋形,绘制精美,色彩鲜明,生动流畅,富丽工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此次展出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是近年我国中医古籍的重要发现之一,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郑金生、裘俭:《新浮现〈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研究初报》,《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第5期。 肖永芝:《〈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评析》,《中医药信息研究进展》(一),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高中英语 畅谈中国文化 第09章 中国扇子素材

英语畅谈中国文化50主题第09章 Chinese Fans 中国扇子 A: Fans seem to have special meaninsg in Chinese culture. I have received a number of them as gifts from my Chinese friends. The fans are very pretty, so, I assume, they are not meant to be used. Also, they are too cute for a man, like me, to use. B: Fans used to be a favorite item for women in China. You may have noticed that nearly all female figur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carry a silk fan. In the movies of the 1930s, and 1940s, fans are a very visible article for Shanghai women on the Bond. Usually, the structure of the fans is made of sandalwood, and the faces are made of silk, or paper. Because the fans are always scented, women who use them appear, even more, attractive. Fans are,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of female elegance. Men also use fans but, these fans are, usually, much bigger. Men's fans often us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ir structure but the faces are always painted with plants, landscapes, or calligraphy, to express the owner's status and aspirations. A: But, none of fans I have look the same as what you have just told me. The paintings are also different. Mine are painted with either Beijing Opera masks, or Chinese dragons. B: As a result of the open-door policy, fans have become popular again, not for people to use at home but, as gifts for foreigners. However, unlike fans of the old days, the ones people use as gifts, nowadays, do not take a lot of craftsmanship to make. Neither are the materials unique. In some of the popular tourist markets around Beijing, you can buy traditional Zhejiang fans made of blue painted cloth. In stead of sandalwood, various scented, substitute materials, are used for the structures. Because fans are small, inexpensive and typically Chinese, many people like to use them as gifts from the overseas trips. I hope westerners appreciate these gifts. A: My Mexican friend told me that Chinese fan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in Mexico. The same is,probably, true in Chinatown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T B: That reminds me of an article by a Chinese writer. He wrote that two former Soviet Union experts paid a special visit to a fan factory in Suzhou during the 1960s. They wanted to buy some fans to take home. The workers were very excited about their visit. The factory held a meeting of its 200 workers to discuss the production plan.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make the best fans they could for their Soviet friends. Now, although fans are still a very good gift for foreigners, we seem to be using 1

对扇子的外观文化分析

扇子 一、外显文化层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扇文化有 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它 与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 有“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 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有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日本则有桧扇、蝙蝠扇。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中国传统的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住太阳产生风,所以扇子有障日之称,这就是扇子的初源。 二、行为层 扇子一般是用来扇风祛热的,但仔细想来,扇子似乎不只是用来扇风祛热的,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一些小说、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常有它们的身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田连元郭德刚,一上台卖弄嘴皮子,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电视上看见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偶尔展开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们似乎是在学诸葛亮,以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书画家,他们自然是在仿古 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 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 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 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 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 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 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 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内隐价值层 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XX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

中国扇文化

中国扇文化 扇子综合了雕刻、编织、编结、书法等多种艺术的技法。折扇两旁的2支扇柄,俗称大骨或大边,上面镌刻字画;中间众多的扇骨,俗称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装饰技法很多,有的螺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红漆为底,上洒银末,闪烁如星。扇子下端的扇头式样有竹节、梅花、小花瓶、大钩如意、荸荠圆头等约100多种。扇坠以玉石、桃核、橄榄核雕刻而成,或编结流苏,摇晃生姿。刺绣扇套,既美观,又耐磨、实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贝壳扇的扇面上,镂空成精细的图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画,墨分浓淡,风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纳凉外,还是评弹、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的道具。柄扇起源早,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编扇与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羽扇。柄扇,是以较为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把柄而成。有些为了加固及装饰所需,附以扇托。讲究者,在柄下镶嵌扇头,垂以扇坠。由于柄扇历史较长,所以种类多,质地杂,良莠差异大。除引风纳凉外,还有表示身份的,如车驾上,仪卫的障扇。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也有用绢和夹纱的。其中纸的扇面占绝大部分。 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最受人欢迎。有泥金,屑金、洒金、冷金、半冷……。其中泥金在中国很早就使用。在唐代开元、天宝时已用“泥金帖子”。泥金的制造,是从金箔做起的,把黄金打成金箔。如《吴县志》中记载,苏州金箔制作,又俗称“红飞金”,每张三寸三分见方。每两黄金能制2319张。并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种深淡各异的色彩。“大赤”是黄金的本色;“佛赤”则拼人紫铜,颜色显得深赤;“田赤”则内含纹银二成,故略呈淡黄色。制造泥金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泥金亦有三种花色。 制造泥金的金箔必须打得枯彻,要薄要烂,制造出来的泥金才能细腻。所以泥金,有些人亦称“浑金”。有的用特殊方法制造出的代金粉所替代。 根据《芥子园画传》记述,泥金制法,是以手指蘸胶将金箔,粘人碟内,用第二指团团磨搨而成。而苏州《姜思序堂》的制造泥金,改用右手手掌的根部来磨搨,这样工作效能要高一些,效果也好一些。 总之,泥金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故名“泥金”。用它涂饰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而洒金,屑金,冷金……,和泥金的区别仅是工艺上的不同。它们是先在扇面上施胶,然后将金箔以小片密集状洒上扇面,成雨夹雪洒金面,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也有称“洒金”。如大片分布在扇面上如雪片,称“片金”,也有称“洒金”。如全部布满金,即称“冷金”。有些扇庄将一面是冷金,一面是白面的称之为“半冷”。实际上泥金,冷金,片金,屑金都是金扇面上所常见的几种,都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之别。而在具体的制作工艺上并非如陈

中西方扇子的对比

扇子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扇子的演变 中国的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称。据考古发现,目前发现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的长柄扇;现存最早的完整扇子实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 关于扇子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人类的祖先,结草为扇就是他们成婚故事的一部分。关于这一传说,唐代的《独异志》有着完整的记载: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二人。他们来到昆仑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祷道:“如果我们可以结为夫妻,那么燃烧的烟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么烟四散。”结果所有的烟合在一起。于是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与伏羲结为夫妇。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编织的,具有遮蔽的功用,后世有人将此扇称为“羲扇”。宋朝人李曾伯的《避暑赋》中就有“举羲扇,披楚衣”的句子,这里的“羲扇”具有障荫避日的功能。 到了帝尧时期,尧德化天下,百姓无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

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还可以驱除虫子。这种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萐莆,不免让人联想到夏天人们用的蒲扇。古汉语中萐莆与扇子同义,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尧之后的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五明”,意即广达圣明,“五”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舜帝在巡幸各方时,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所用的自然是障扇,称作“五明扇”。此时的五明扇是帝王专用的一种掌扇,后来才演变成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种仪仗扇。秦朝、汉朝时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则只有乘舆之人才能使用。 殷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雉尾扇”,据说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鸡尾羽做成的。后来,因为这种雉鸡尾羽的来源越来越少,“雉尾扇”就用的很少了,也成为稀有之物。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当时,扇子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仍然是是箑扇。 扇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用具,始于战国晚期。此时出现了一种半规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状好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

扇子的发展史

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由王星斋夫妇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其时,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为此,记者采访了王星记扇业的制扇专家。 扇子的分类 据了解,扇子的种类很多,按照材质可以分为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按扇子的功能分类,则可分为檀香扇、团扇、挂扇、绸舞扇、广告扇等。 而黑纸扇是“雅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纸扇,它以柿汁涂抹扇面,色泽乌黑,制成这样的一把扇子从头到尾需要86道工序。 扇子的用途 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用来煽风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渐增多,比如说广告扇,厂家可以在扇面上画上自己的产品,写上产品的功能;同样的还有旅游扇,风景区的地图或者主要景点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这两种扇子都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渐向艺术品和收藏品转化。这正是因为它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 扇子和名人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古到今很多制作扇子的厂家都可以订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中国扇子文化

中国的扇子文化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三千年渊源流长的制扇业,使扇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扇子主要材料就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织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会使扇子艺术身价升高百倍。 中国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就是扇子的初源。三、四千年的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使扇子发展成为几百个品种的家族。有高雅端庄的白纸扇、名贵考究的黑纸扇、隽秀美丽的细绢扇、气度非凡的挂扇,还有婀娜多姿的舞扇与价廉物美的香木扇等,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就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与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到清代时,对称类型的这此扇形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明清就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贵象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兽骨大边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用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与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 南宋时扇子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各地因地事宜制造不同材料类形的各种扇子,形成各地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有杭扇、川扇、苏扇、岳洲扇、奥扇、金陵扇等多种,而以杭扇最负盛名。 如今,融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于一体的中国扇子已经走向世界各地!

中国纸扇艺术和它的扇子文化

中国纸扇艺术和它的扇子文化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自扇子传世以来,相关的传说趣闻多不胜数。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晋人的《古今注》中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说明舜帝时就已经有扇子了。在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扇此时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故又称之“绢扇”。制作除了用绢外,材料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又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为“团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它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极具情调。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因其可折叠,故又称折叠扇。折扇方便实用,在民间中广为流传。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成了一种象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扇面画常用的题材有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真是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扇高手,因而此时的扇面画,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丝绸并称“杭城三绝”,有多种形式的制作,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它以柿汁涂扇面,色泽乌黑,经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阳。苏州的折扇以白纸扇为主,制作考究,工艺精良,杭扇、苏扇多以竹子为扇骨,以纸绢为扇面,雅致细腻,素有“苏杭雅扇”之称。

中国扇子文化

中国的扇子文化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三千年渊源流长的制扇业,使扇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织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会使扇子艺术身价升高百倍。 中国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三、四千年的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使扇子发展成为几百个品种的家族。有高雅端庄的白纸扇、名贵考究的黑纸扇、隽秀美丽的细绢扇、气度非凡的挂扇,还有婀娜多姿的舞扇和价廉物美的香木扇等,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到清代时,对称类型的这此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贵象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兽骨大边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用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 南宋时扇子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各地因地事宜制造不同材料类形的各种扇子,形成各地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有杭扇、川扇、苏扇、岳洲扇、奥扇、金陵扇等多种,而以杭扇最负盛名。 如今,融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于一体的中国扇子已经走向世界各地!

摇曳的诗意:中国扇文化

摇曳的诗意:中国扇文化 自古以来,才子与佳人便与扇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把中国扇就是深厚中国文化的缩影。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持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为了彰显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后渐渐地,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中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折扇又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中国的戏曲也离不开扇子这样的一个重要道具,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一般都穿着长褶子,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飘飘逸逸,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气势是阔大的。丑角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 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一种有点轻浮的、油滑的市井中说媒拉纤的形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则反映的是出家人与凡俗的不同。 扇子是红楼梦里常见的日用品,里面的扇子数不胜数,而扇子的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大抵是初夏用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 晴雯第一把撕的,正是贾宝玉的文扇;而第二把撕的,则是麝月手中的坤扇(女子用的扇子)。扇子除了是纳凉工具,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一把扇子更是价值不菲。怪不得麝月说:少做些孽吧!

中国扇文化

1扇子的初源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2追溯扇子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因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 3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二折扇。 4折扇,古称"聚头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 5扇子的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用来煽风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渐增多,比如说广告扇和旅游扇都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渐向艺术品和收藏品转化。这正是因为它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 6扇子的分类:我国的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有竹扇、麦扇、槟榔扇、蒲葵扇、丝绸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折扇、团扇、纨扇、绢扇、蒲葵扇、、茧扇、火画扇、竹丝扇、印花纸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驰名中外,成为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品再说说扇子的种类。 8扇子主要材料: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 9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10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作为定亲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11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12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火画扇竹丝扇绫(líng)绢扇 13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藏入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檀香扇以其独特技艺,独具风格,富有工艺性,而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14“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清秀典丽,永不褪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 15竹丝扇俗称“龚扇”,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扇面多是桃形,是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 16绫绢扇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 17扇子蕴藏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 18扇子和名人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杭州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扇子营销策略

4.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城市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利益而激烈竞争,导致了营销活动在当前风起云涌。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城市营销活动背后,真正的“导演”无疑是各地营销者。 扇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产物,在中国已经有了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以随手可取的植物叶子或动物的羽毛、兽皮等物,进行简单的加工,用来扇风挡雨,这便是扇子的初源。从那个远古时代开始,扇子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一把小小的扇子,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懈之缘:文人墨客以扇子为载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送亲朋好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上经文,便于念经拜佛;青年男女在扇面上书写情诗送给心上人,以表相爱之情或定情信物;舞台艺人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尽情发挥,衬托人物心理。看到扇子这么多好处,一定会很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我们公司决定在杭州西湖一段设立我们的公司,因为杭州西湖一直都备受人们的赞美,和杭州其他旅游景点相比,这里是一条非常火的线路,客流量会很大,一定会有许多游客买这种扇子带回去作为纪念,所以我们公司有足够的信心能做好这个项目。产品现状:中国传统扇子文化产品要想能够被他人认可,被市场认同,长久的存在,应该突出中国传统扇子文化产品的特点,我们将设计与众不同的扇子,将中国传统扇子文化产品有机的结合到旅游的消费之中,扩大扇子文化产品销售市场,首先中国传统扇子文化要体现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产品品牌,将我们的产品打上诚信和质量的烙印,在突出产品的同时,应该注重宣传,保证产品的销量,又能促进相关产业和环节的蓬勃发展。 价格现状:我们会在成本的基础上适当确定我们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是保持销量的重要保证,对于一些老客户我们会给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对游客来说根据数量确定价格,薄利多销,这样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销售渠道现状:伴随着同行之间激烈竞争,我们公司将拓展分销渠道和间接渠道,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我们可以在淘宝上开一个网店,为全国各地喜欢扇子的人们提供方便,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杂志上宣传我们的扇子,寻找不同类型的中间上,获取不同类型的资源。 促销现状:我们公司将结合产品价促销策略的运用,在促销的时候,我们应该在促销内容和促销策略的配置上有所创新,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促销,不过都是产品广告为主加上地价促销的策略,这种促销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将我们的产品信息传播给广大消费者又能以价格对游客造成一定的吸引力,我们将采用媒体广告,营销公关,销售推广的方式促销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