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2014年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8.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学设计方案

2014年11月

《8.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学生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主编:李广全李尚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授课类型】课堂教学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的相关性质的重要基础。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熟练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挑战,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中,我力求将数学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直线斜率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并引导学生分类讨论问题。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前下发导学提纲,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课上通过任务展示、问题交流、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评价方法:综合评价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价,使合作学习更加富有成效。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素描纸,展示板,自制教具。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把数学植根于生活。教具的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通过课前导学及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课上再通过ppt、《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一、课前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会求直线的斜率:

(1)根据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

(2)根据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斜率

【课前准备】

1. 举出生活中可以抽象为直线的物体:

(1)上网搜集图片(2)手机拍摄图片

2. 画图说明什么叫直线的倾斜角?

3. 制作两条直线相交的教具,说一说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4.什么叫做直线的斜率?用什么符号表示?

5. 填表:

6. 已知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

【问题汇总】

学生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发送到班级QQ群里,大家共同探讨。(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及范围

可从群共享里查看微课帮助预习)

二、课上教学环节

(一)知识回顾(用时约5分钟)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按照组内强弱搭配,组间能力均衡的原则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设计课前导学提纲,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将搜集到的实例、制作的教具准备好,并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发至班级的qq群里.

设计目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5. 通过课前问题汇总,让课堂真正成为解

决学生问题的平台.

按照学号顺序,每次课由一名同学充当复

2.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二)情境导入(用时约2分钟)

先由各组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可以抽象为直线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我市某斜拉桥的图片,说一说斜拉索的倾斜程度是否相同?

(三)学习目标(用时约1分钟)

学习新课之前,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

(四)自主探究(用时约15分钟)

问题1. 画图说明什么叫直线的倾斜角?

问题2. 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180α<≤

习“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小老师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同学们解答或板演,并进行评分。复习之后,大家对“小老师”的表现也作评价并适当加分。最后,教师再作补充讲解。这样设计,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课前分组搜集生活中跟直线有关的例子,课上与其他组同学分享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用投影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我市某斜拉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思考问题,由生活中反映倾斜程度的问题过渡到数学中直线的倾斜程度问题,进而引出课题。

在学习新课之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

提前准备几张白纸,要求分别画出倾斜角

是锐角、直角、钝角、零角的直线并标出倾斜角,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完成并通过抽签选出一组到前面展示。再让一名学生说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并找出关键的词,促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定义。

问题 3. 什么叫做直线的斜率?用什么符号表示?

tan(90)

kαα

=≠

问题4. 已知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

学生利用课前自制的体现两条直线相交的模型,在教师指导下将其中一条线视为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演示观察倾斜角的变化,并说出倾斜角的范围。

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进一步演示,并对倾斜角能否等于1800进行提问。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准确地得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学生了解了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以及取值范围之后,教师提问:是不是只有倾斜角才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呢?自然引出下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求tan120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我让会做的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求解过程并讲解,如果学生都不会,我再讲解。做此题的目的也是为后面推导斜率公式作一个铺垫。

问题4是本节课的难点,课上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结合倾斜角是锐角的图示进行讲解和推导,得出方法后,再让学生讨论倾斜角是钝角的情况,若仍然没

图(1)

图(2)

图(3)

图(4)

有思路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直线倾斜

角的定义入手,结合图形给出如下提示:

之后教师再给出直线上两点的横坐标相

等和纵坐标相等的两种特殊情况让学生探讨,

得出斜率不存在和斜率为零的结论。

本环节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四种

情况研究了斜率公式,环环相扣的设计起到了

分散难点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的

思考问题。

(7)已知直线上两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