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1、名词解释:

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8、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9、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10、论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2、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13、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14、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5、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16、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17、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肉?

18、名词解释:入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2、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3、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4、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5、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6、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1、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2、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3、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5、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7、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1、城市的概念?

2、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那些?

4、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5、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6、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7、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8、简述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模型)。

9、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2、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3、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

6、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2、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3、民族宗教主要有那些?分析它们对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6、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第10章旅游地理

1、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

5、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6、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那几种?分析旅游的区域特征。

7、讨论感知环境是否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理论基础。

8、影响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开发?

9、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

2、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3、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4、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5、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6、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第13章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

5、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

6、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7、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人文地理学都有哪些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什么?

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

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第四章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和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的转变表现为何种模式,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适度人口的确定方法是什么?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第五章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简述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类型与特征?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会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和共性?

都市农业如何发展?

第六章

影响工业分布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遇到了那些问题?

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第七章

世界种族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民族的特征及分布?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

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第八章

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

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第九章

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

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有何关系?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巴以冲突产生的根源,怎样用宗教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宗教景观。

第十章

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几种类型?

如何理解城市景观?

乡村聚落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那些影响?

第十一章

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区域旅游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建设?(可以某城市为例)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区别、联系与形成条件?

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战略(SWOT分析),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影响?

第十二章

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分析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人类活动行为空间的因素分析。

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

简述当代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分析。

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活具有哪些影响?

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

第十四章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文地理学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1. 概念

2. 研究主要方面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 希腊

2. 中国

3.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德国

2. 法国

3. 英国

4. 美国

5. 俄国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3.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方法论

一、传统方法

1. 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 利用和编制地图

3. 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

二、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1.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过渡。

2. “3S” 合成技术简介及其对地理物象的立体刻画与分析。

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三、哲学方法论*

1. 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2.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1. 中国

2. 西方

二、文化结构*

1. 物质文化

2. 制度文化

3. 精神文化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1. 生物适应

2. 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1.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1. 形式文化区

2. 功能文化区

3. 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1. 扩展扩散

2. 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 核心观点

2.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景观

第四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度

1. 概念

2. 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

2.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的表现

三、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1. 总体特征

2. 胡焕庸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

2. 社会经济因素。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4. 其它因素

第二节人口移动

一、概述

1. 概念

2. 重要性

3. 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第四章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2.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1.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2.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1.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提供生存空间(直接作用);

2.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提供生存必需品(直接作用);

3. 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提供生存环境(间接作用);

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提供生存能源(间接作用)。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1. 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2.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 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2. 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第四节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 概念

2. 意义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1. 以博塞洛普(E.Boszerup) 为代表的人口压力说

2. 海登(B.Hayden) 提出的宴享说

3. 二者的比较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1. C.O. 索尔的推论

2. 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3.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农业的形成

2. 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3. 人类文明的出现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原始农业

二、传统农业

1.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3. 传统农业的类型

三、现代农业

1.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 现代农业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科学前提与基础

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1. 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

2. 钢铁工业

3. 采煤工业

4. 运输业

6. 化学工业

7. 食品工业

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扩散

1. 向欧洲的扩散

2. 向北美的扩散

3.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产业类型和工业区

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1. 伐木业

2. 捕捞业

3. 采矿业

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1. 北美工业区

2. 欧洲工业带

3.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4. 日本工业区

5.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三、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1. 第三产业

2. 第四产业

3. 第五产业

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 自然条件

2. 资源条件

3. 能源条件

4. 市场条件

5. 劳动力条件

6.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 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

2. 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3. 微电子工业

4. 英、美产业的转移与变化

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

1. 需求不旺

2. 生产能力过剩

3. 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4. 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

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1. 种族的起源

2. 种族与环境

二、种族的划分

1. 划分种族的标志

2. 世界种族划分

三、地理人种

1. 概念

2. 分类

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第二节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1. 概念

2. 民族的形成

3. 民族的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1. 世界主要民族及其分布

2. 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

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1. 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 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3. 西班牙人和葡萄芽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4. 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 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1. 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2. 西班牙人在垃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 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第三节民俗与文化

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1. 民俗的形成

2. 民俗的特点

二、民俗与环境

1. 民居

2. 饮食民俗

3. 服饰民俗

三、流行文化

第八章语言地理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的本质特征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3.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4.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三、语言的发展

1. 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2. 汉语的发展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1. 语系

2. 语族

3. 语支

4. 语种

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1. 印欧语系

2. 汉- 藏语系

3. 闪- 含语系

4. 乌拉尔- 阿尔泰语系

5. 非洲语言

6. 马来- 波利尼西亚语系

7. 其它语言

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1. 外延性

2. 连续性

3. 层序性

4. 复合性

5. 竞争性

6. 演化性

7. 阶层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1. 地理集团的影响

2. 行政区划的影响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4. 经济条件的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四节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1. 文字的本质特征

2.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二、地名景观

1. 我国的地名景观

2. 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1. 特点

2. 性质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1. 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

2. 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

三、民族宗教

1. 犹太教

2. 印度教

3. 道教

4. 儒教

5. 神道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1. 佛教

2. 基督教

3. 伊斯兰教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1. 移民

2. 传播

3. 领土竞争

4. 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1. 神权政治

2. 政府与宗教

3. 民族与宗教

三、宗教组织

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第三节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守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二、宗教与文化

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宗教景观

二、伊斯兰清真寺

三、佛教寺庙

第十章聚落地理

第一节聚落

一、起源和发展

1. 西方城市的发展

2. 中国城市的发展

3. 村落的发展

二、城镇标准

1.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3. 聚落体系

第二节城市

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1. 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2.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 地质环境与城市

2. 地形与城市

3. 气候与城市

4. 水资源与城市

5. 城市的生物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 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2.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四、城市景观与感知

1. 城市景观

2. 城市感知

第三节集镇与农村

一、集镇

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二、乡村

1. 一般类型的乡村

2. 活动型村落。

3. 特殊类型

第十一章旅游地理

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

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

一、客源地(origin) 与目的地(destination)

1. 客源地

3. 交通连接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1.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2.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3. 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

第三节旅游者动机与决策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

1. 概念

2. 旅游动机的类型

3. 影响因素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 感知环境

2. 最大效益原则

3. 旅游偏好

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

1. 定义

2.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

二、旅游地

1. 风景名胜区

2. 自然保护区

3.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4. 国家森林公园

5. 国家旅游度假区

6. 主题公园

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 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2. 旅游与经济发展

3. 旅游与收支平衡

4. 旅游与就业

5. 旅游与税收

6. 旅游与经济结构

7.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1.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2. 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1. 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

2. 示范效应

3. 旅游和社会道德

4. 旅游与宗教

5. 旅游与语言

6. 旅游与健康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

1. 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2.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3. 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 迁移的距离偏;

2.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政治地理

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

一、政治地理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三、政治地理结构

1. 政治空间结构

2. 政治实力结构

四、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

2. 政治整合

3. 政治分离

4. 主权的变化

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1. 概念

2. 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 领土规模

2. 领土形状

3. 领土位置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 首都

2. 核心区

四、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要素

1. 概念

2. 要素

二、国家实力分析

1. 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2. “ 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1. 欧洲的殖民扩张

2. 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3. 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4.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1. 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2. 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 马汉的“海权论”

2.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3.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4. 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1. 对资源的压力

2. 引起的环境问题

3. 引起的社会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

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

第二节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一、世界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

1. 一强多极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 前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

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

1. 国家间的联合趋势

2. 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

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1. 理想的民族国家并不多

2. 人与地的焦点所在

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一、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

二、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

三、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

四、文化景观的建设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获取相关* 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507608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 Human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0 学分: 4 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执笔人:林英华审定人:陈诗越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有初步了解,明确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社会生态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分支学科如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区位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改基本要求: 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通常比较抽象,联系具体的实际讲授人文地理学理论,可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2、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区域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具体; 3、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4、加强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经验主义方法论; 难点: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关于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关于2017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

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之中,从其学科特点角度来分析,将历史地理应用到地理教学之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就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入历史地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并对具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带给广大教学工作者些许经验,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标签:中学地理教学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榆次同时还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之中,应加强历史地理学的渗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 历史地理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理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即是全时空理念及人地互动理念,这两种理念对中学地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之中,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空间,而忽视了时间;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之中,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时间,而忽略了空间,但是历史地理学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之中不仅要注重时间的教育还要加强空间的教育。为了能够更好相应新课改,帮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同时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王树声先生曾经指出,地理教育的智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单纯传授地理知识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有发展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今天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注意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就说明在地理教学之中同时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二、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想要将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加以应用,就应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内容,加强与历史事件、任务与地理环境特性的联系,将地理知识放置在到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时空中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历史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作用。 上文中提到,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空间,忽略了时间,通过应用历史地理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地名等的理解,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