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千里马》精品教案

《千里马》精品教案

《千里马》精品教案
《千里马》精品教案

马说

精品教案.助教学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情境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新课解读】

【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初读课文,明大意

自学课文

提示和要求: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3、试着给课文分段

明确: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注意读出语气:

节奏划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部分:1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3、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明确: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用: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例: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2、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

3、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明确: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3有关马的成语: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山水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

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

2但愿人长久_教案_反思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

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

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完美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设计者:湖北宜昌夷陵区:黄丽萍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景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晴的冬天之景。)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①放师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 ②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③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课后思考题一(生小声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 生:讨论交流③④。师归纳文章脉络: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写济南的山(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澈、透明) 2、师生同赏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说说用上它们的好处。(开放性题,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处: 拟人句:好处: 3、师生同议 ①分小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三、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友情链接 课后在网上查阅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点作品,把它摘下来。查阅描写冬景的文章,每人选择一篇下节课全班交流。 附: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1大家排好队 人教部编版

大家排好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体验活动,感受排队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树立自觉排队的意识。2.共同探究,知道自己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3.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排好队的方法,养成既要遵守规则排队的好习惯,也要懂礼让特殊人群。 教学重点: 知道自己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 教学难点: 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 教学过程: 一、还是排队好 1.小朋友们,今天吉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物,它白白的,胖胖的,挺着个大肚子,你们想和它见面吗?它就藏在这个宝盒里。想看的小朋友可以到前面来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听到哨声,我们就立即回位。明白了吗? 2.询问学生:你看到了吗?你呢?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1)混乱:是呀,大家一拥而上,没有秩序(板书:混乱。) (2)不公:有的人看到了,可还有很多人却没看到,确实很不公平(板书:不公)追问:你的心情怎么样?是的,看得出来,没看到的同学都很难过。(板书:难过) (3)拥挤:大家挤在一起多难受呀!还很危险呢!(板书:危险) (4)有同学拦在我前面,他都看了好长时间了,还不走。 师:哦,看来同学之间有矛盾了。(板书:矛盾。) 3.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个一个排队看。(板书课题:大家排好队) (1)大家会排队吗?学校要求我们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小朋友们能做到吗? 1、2组同学排在这里,第1组排前面,第2组排在第一组后面,3、4组同学排

在这里,3组在前,4组在后,看看哪两组排得又快又好。 (学生先排队、再看宝。) 你觉得排队看宝贝有什么好处?(安全、有序、开心、和谐、公平……)你们看,排队的好处可真多呀! 4.刚才我们看到的宝贝是谁呀?(拿出宝贝)这只小企鹅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齐齐。(录音:大家好,我是小企鹅齐齐,很高兴见到小朋友们。我们企鹅家族的成员无论在哪里,总能排着整齐的队伍,遵守规则) 5.今天齐齐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 二、哪些地方要排队? 1.齐齐无论在哪里都会排好队,小朋友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排过队吗?我们在校园里或校园外的哪些地方要排队呢?(开火车说) 2.看来,要排队的地方还真不少呢!校园里,我们会排队去做操、吃饭、放学,医院、车站、售票厅,随处可见排队的人们,就连马路两边的树木、共享单车、南飞的大雁,它们也会排着队,排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怎样才能排好队呢?今天,我们就和齐齐一起学排队。 三、怎样排队好? 先来后到有秩序 1.听,谁来了?(滴滴)齐齐录音:公交车来了,你瞧,已经有人在排队了,小朋友们,我们该排在哪里呢?(排在队伍的后面) 2.你为什么要排在后面呢? 先来的人排在前面,后来的跟在后面,这就叫——(板书:先来后到)。这就是排队的规则。 3.遵守这个规则有什么好处呢?(不会混乱、很公平)(板书:有秩序) 4.大家先来后到,一个一个排,多有秩序呀! 保持距离不拥挤 1.看,大课间活动开始了,齐齐在校园里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播放视频、定格)这样排队,好吗?(拥挤、吵闹、危险、不舒服) 2.你们会排好队吗? 老师请一排小朋友上来排队。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观察员,睁大眼睛仔细瞧,看他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因此,我将重点放在老师的点拨之下,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 师:同学们,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合作学习,相信我们会合作得非常愉快。那么,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好吗?(学生答:“好”) 师:大家认为冬天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冷,有大风,会下雪等等。)2.师:我想先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他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学生回答: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师:很好。这些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读解课文 1.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2.请学生谈谈对书中济南冬天的印象 (1)师:我们先来看看题目中济南的冬天是如何的? 生:既然和北方的不一样,那么应该是温暖的。 师:没错,温暖是其中一个特点。还有呢? 生:应该是有阳光的,晴朗的。 师:回答得很好。在课本有一个词是用来形容济南的冬天,那就是“温晴”。 (2)初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温晴的含义。 师:同学们读课文时,可以想想为什么作者要用温晴这个词来形容冬天,又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它的温晴的?(学生边读边想)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持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排队的快乐,懂得遵守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中的秩序的重要性,懂得在公共场所要自觉排队,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掌握排队的规则,学会如何排队 难点:学习掌握排队的规则,懂得礼让是文明的更高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活动一:集体摘果,体验排队

1.小朋友们,你们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子,采苹果可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呢?你们想上来采苹果吗? 1、2组的同学坐的真端正啊,就请1、2组的同学一起上台来采苹果,3、4两组要当好小观众。不过是有时间要求的哦,音乐声响你们来采苹果,音乐声停就不能采了,大家都要回到座位上坐坐好!每人可以采一个苹果,现在,就看你们能不能成功地采到苹果喽! 2.学生体验摘苹果。 预设情况一:音乐停,采苹果结束。(挤在一起乱哄哄的……) (1)采访3、4组学生:3、4两组的同学你们观看了他们采苹果的这个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啊?(比较混乱) 采访1、2组学生:那老师再来采访一下刚刚采苹果的这些同学,采苹果可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你们刚刚采的开心吗?为什么呢? 采访挤进去采到苹果的同学:你刚刚采的开不开心? 采访在后面挤不进去没采到苹果的学生:你采得开心吗?为什么? (不开心,我在后面想采但怎么也挤不进去) 师:本来采苹果是一件很开心、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却因为大家一拥而上而乱糟糟的挤在一起,而不能成功、开心点的采苹果了,那怎样才能开开心心地采呢? 生通过交流想出排队的点子。 追问:哪些同学也认为可以通过排队来采苹果呢? 师:好,那我们就请1、2组同学重新排队再采一次,看看怎么样。大家就按座位的先后顺序排队上来采苹果。 (2)排队采苹果。 活动结束,师采访(3、4组):哎,这次采苹果和刚刚有什么不一样了啊? (预设:大家排队来玩不乱了,有秩序了,都成功地采到了苹果。) 采访(1、2组):你们这次采得开心吗?(预设:这次大家排队有秩序了,大家都采到了。) 小结:是啊!我们都想快点采到苹果,可是这么多人容易乱,这时候就得排队来完成了。看来排好队真得很重要啊!(板书课题:排好队) (设计意图:通过摘果游戏的前后两次对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排队的意义。)预设情况二:排队上来采。 师:你们是这样采的,可是我在别的班上课的时候你看他们是这样采的(播放视频),他们采苹果时跟刚才的两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 为什么大家都想到了要去排队采呢? 生:这样采不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好印象等等。(一个一个来采,大家都能采到苹果)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

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阳光朗照温静 冬天的山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2020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优质教案

计 《11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养 惯 。 成自觉排队的好习 2 、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了解每月的11 日是“自觉排队日”。 3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排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难点: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处处都需要排队。大家还是排队好(板书),那 ) 么,排队都有哪些好处呢?(更有序、更安全、更文明 2、同学们,排队看似简单,但是在生活中学问可大呢。同学们, ,排队还有哪些规则呢?这 生活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呢?或者 说 论。大家排好队( 板书) 续讨 节课,就让咱们继 (二)第一站,观察哨 1、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瞧,火车来啦。这列火车叫

做?(文明号)只有懂文明,有规则 ,会思考的孩子才有机会坐上它。 你们想坐吗?那咱们就出发咯!同学们,在生活当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排队的场景呢?请你说。 2、生活中,在很多地方咱们都得排队。你瞧,这是在——医院、 可以说是 电影院(买票、检票、离场)高铁站、售票处。排队的现象 无处不在。同学们,其实排队现像不止在生活当中,在咱们的校园里,也是非常常见的哟。课前呢,老师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小眼睛去观察校 ,用自己的小小手把它给画下来,你们都准 备 园生活当中的排队现象 好了吗? 3、请同学们前后几个人一小组交流你所观察到的校园排队现象, ,待会老师找小组代表到前面汇报 (生互动交 我 说完以后用姿势告诉 流) 4、小组代表展示观察卡。 5、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正如你们所观察到的,你瞧,咱们 活动排队更精神,升旗排队更庄严,就餐排队有秩序,哎 ,上课排队 路队美。只有讲究校园生活当中的排队秩序,咱们的校园生活呀,才能更加的文明呢。同学们,刚才咱们跟随文明号去了很多的地方,不 管是银行,医院,图书馆,还是校园,等等等等,这些呀,都是公 共 场所。可以说,时时要排队,处处需排队呢。 社 (三)第二站,话剧 可是排队啊,它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啊,如何排好队,它的学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学习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并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泛读的指导。 2.尝试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握文章结构。 3.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说到北京的冬天,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

在北京,冬天可能是和冰糖葫芦、庙会、春节、滑冰等词语一起出现的,脑海中出现的应该是既寒冷又热烈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描述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不够丰富,不够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思考如何才能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进行还原。 (二)整体感知 第一遍阅读:初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1.重点字词。 给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响(xiǎng)晴着(zhuó)落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澄(chéng) 清 髻(jì)水藻(zǎo)狭(xiá)窄济(jǐ)南薄(bó)雪伦敦(dūn)镶(xiānɡ) 2.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但其实作者老舍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我们先来了解他。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活动,体会排队的意义。 2.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序、安静排队是文明的表现。 3.养成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重点: 1.通过体验活动,体会排队的意义。 2.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序、安静排队是文明的表现。 难点:养成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观看视频,师:小朋友,可可和小爱又来了,今天他们要带大家去地铁站看看。请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 师:看完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想说的? 2.揭示课题:是啊,大家排好队,先下后上才能保证我们出行的安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 学生活动 生:地铁站乘车应该排队;先下后上…… 讲授新课 3.体验排队好

(1)师呈现两组图:先来看看这两幅图,教师通过这样的简单语言提示,旨在让小朋友养成排队的意识。 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发作业本的方式?为什么? 生回答 (2)体验活动: 师:小朋友们的文明意识很强,回答真棒。可可和小爱要奖励你们每人一颗小五星,上来领取吧。 (3)全班交流师:你能说出怎样有序、文明领取礼物吗? 4.师:如果不排队会怎样?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以说出不同的有序领取小五星(1)师播放上海跨年夜视频:看,漂亮吧。的方法。可是2014年的跨年夜却有36条年轻的生命在踩踏事故中逝去了。【视频只看一部分,不播完】再看两起学校的踩踏事故 昆明——垫子被学生玩来倒在地上,学生午休后下楼踢着倒下,后面的小朋友不知情,继续向前拥挤着下楼,挤得倒地的学生没能爬起来。河南濮阳——学生考试前上厕所,厕所门垮了,也发生了踩踏事故。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事故不排队可以吗? 同桌的小朋友先说说 师:是啊,没有秩序就是因为没有排队的意识。特别是在这种人多拥挤的情况下,更应该排好队,慢慢依次序前行。 (2)展示书上的两幅图,还有磁器口陈麻花、医院收费窗口图,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 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大家排好队教案

大家排好队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排队。 2、认识排队的好处,并能遵守排队规则,不插队、不掉队。 3、体验遵守排队规则的快乐。 4、初步养成排队等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懂得从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与人友好交往。 (2)认识排队的好处,并能遵守排队规则,不插队、不掉队。 2、难点 体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明确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钻呼啦圈。请大家钻过红、黄、绿这三个圈,然后回到位置上坐好。 2、讨论出现的问题,引出排队。 在刚才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答推挤、撞头等) 那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呢?(排队) 教师小结:是啊,我们都想快点完成,但是只有三个圈,这时候就得排队来完成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家排好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排队的重要性) 二、体验生活情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播放上公交车不排队的视频,提出问题。 (1)这些大人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 (2)大家都想快点挤上公交车,可是车门这么小,大家能很快都上去吗?(3)我们怎么样可以帮助他们快点上去呢?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排队上车的结论。 小结:看来,排队可以让我们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件事。 三、走进现实情境,将道德认知内化于行 师: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我今天带来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小家伙,你们想看吗? 1、师拿出小猫,让孩子们到前面来观看,教师不提任何要求,这时拥挤的场

面会再次出现。 2、让学生谈一谈刚才这一过程中的感受。 3、你们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说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学生自觉排成一队再次观看小猫,并且注意了在观看过程中的礼仪。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哪一种方式你更喜欢,为什么? 看来还是排队好(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半身体验,加深对排队意义的理解。) 四、观看踩踏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师:不排队,不仅吵闹,没有秩序,还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有的甚至是危险。 课件播放校园踩踏视频 讨论: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看来我们生活中真的需要排队。 五、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并学会礼让 1、说一说,在学校中我们都哪里需要排队?(板书:哪里需要排队) 2、那你知道在社会中,我们又应该在什么地方要排队吗? 3、课件出示上车、打水等文明礼让的图片。 讨论:图上的人们正在做什么?他们做得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我们要坚持做一个讲礼仪、守秩序的人。 六、结束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需要排队,也让我们明白在排队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懂文明,懂礼让的好公民。 七、课后延伸 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积分卡,如果你在生活中排队一次,请给自己加上一分,到期末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分数最多。 板书:大家排好队 看来还是排队好 哪里需要排队

(完整版)《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认识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当地自己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寒风、冰雪覆盖且又很快融化、寒冷、萧杀、雪树、雪人、雪仗…… 2、导入: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过过冬,感受一下这座名城冬天的气息。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济南(Jǐ)着落(zhuó)宽敞(chǎng)贮蓄(zhù) 澄清(chéng)暖和(huó)髻(jì)水藻(zǎo)镶(xiāng ) 看护(kān) 薄雪(báo) (多音字济、着、澄、看、薄)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写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