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量词歌教案设计

量词歌教案设计

量词歌教案设计
量词歌教案设计

《量词歌》教学设计大厂小学教师:张国鲜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比的化简

第3课时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 比的化简 课时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化简。 教学过程: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 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 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 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 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 90毫升水。 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 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36040=9 1=1:9 10:90=9010=9 1=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52:4 1 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 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 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 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52:4 1 补评:

=0.7÷0.8 = 52÷41 =7÷8 =5 2×4 =7:8 =5 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32:21 1:3 2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 (一)读课文1、2、3则。 1、读准字音。 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 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2、9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民为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学习1、 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 学 重 点 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 学 难 点 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民为贵 孟子 君轻民贵 君暴民反 君仁民归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11册《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11册《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内容简析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比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化简部分,因此,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 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2、在形成猜想与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 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祥地中寻找快乐。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基础,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采用小组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民为贵》精编教案

《民为贵》教案 教学参考 0103 1809 《民为贵》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比的化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教学关键:理解“化简比”。 五、教学准备:两杯蜂蜜水,小黑板。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 18小杯 (2)号杯:30毫升 27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 (1)号杯 2:18 蜂蜜与水的比 (2)号杯 30:270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汇总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班级:姓名: 【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 〖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音叉的发声 〖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要点2】 声音的传播 〖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 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 (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 (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 空气抽出。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 【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 〖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活动〗 〖总结〗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1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比的化简1-人教版

《比的化简》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比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化简部分,因此,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 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2、在形成猜想与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 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祥地中寻找快乐。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师:在上一节课《生活中的比》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说出 1、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二)激趣,揭示课题。 师:比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提取有关信息板书揭示课题——《比的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三)猜想:如何化简比有谁知道?

品三国-说英雄--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 品三国说英雄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王英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要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的形象。 3.学会赏析书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精髓,感悟作者采用不同的手法来有效刻画人物形象,并学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4.的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教学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认真完成“读三国,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卡。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成语。 教学过程: 一、视频、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谈话导入视频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世界里,四大名著可谓几颗耀眼的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这几本书犹如一杯杯浓烈的咖啡,字字珠玑,滴滴香浓;犹如一碗碗淡雅的香茗,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犹如一壶壶醇香的老酒,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同再次走进其中的一部作品。 2.听了这段乐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乐曲让人感觉一个老者正在给我们讲诉一段历史故事。)看了这段视频,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出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的画面。) 3.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看了以后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呢? (A、战争的残酷无情,我想到了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第四课《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

《化简比》教学设计

《化简比》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小学数学适应对象:小学六年级 一、教学背景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比简比,虽然学习过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学生在比简分数比、小数比等时非常容易出错。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知识难点,借助微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有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3.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现在我们就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学习化简比。 2.化简下列各比:14:21 : 1.25:0.4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晰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二)方法探究 首先,通过对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

子”式必要铺垫。接着,借助本微课引入另外两种化简比的方法。最后,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进行教学。 A.理解化简比的三种方法 1.整数比:用比的前项、后项分别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直到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为止。 2.分数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分别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分数比转化成整理比,进而化简。 3.小数比: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B.区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1.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求比值。 2.化简比的结果是个比(若是整数比,可以用分数形式表达),求比值的结果是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化简方法由易到难,并通过转化、类推等数学思想与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化简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三)练习反馈:让学生自己举例练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整理回顾 将化简化的三种方法运用简单的思维导图进行集中呈现。 【设计意图】将三种方法整理重现一遍,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 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 五、设计思路 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⑴)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⑵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缙云县实验小学李林辉 教学内容分析: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生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教学关键:理解"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两个比6:30 0.5:0.7 2、请说出比各部分的名称。怎样求比值? 3、学生求比值。 4、交流:比值可以是一个整数、小数或分数。除不尽时要用分数。 二、探索新知。 1、写出一个跟6:30或0.5:0.7相等的比。

2、再写一组相等的比。如1:2=2:4 3、观察这几组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交流。 4、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的大小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化简比,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揭题) 6、什么是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叫做化简比。 7、自由猜猜什么叫最简整数比。交流后小结:最简整数比指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一对互质数,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 8、判断下列的比哪些是最简的比: 4:0.5 5/25 1/9 2/5:1/4 5:1/2 22:1 9、化简比用什么方法? 自学书本P72面内容。 10、交流: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先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两个都是分数,可以前项除以后项。有小数的,可以化成分数,或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 11、练习化简比。 4:0.5 2/5:1/4 0.5:1/2 0.22:0.2 交流后再出示:0.4米∶60厘米0.5时:12分 先说方法再化简比。 12、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由说后,师小结: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要写成比的形式,不能得整数或小数。 三、练习延伸。 1、数学书P73面练一练1——4题。 2、思维训练。 A、甲数是乙数的4/5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守护生命》 教案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喝彩,用心 的呵护生命,并且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精彩 的光芒。有人说,生命如此宝贵,守住生命,我们 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 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 那么,作为中学生,珍爱生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呢回忆旧知 联想生活经验 承接上课 唤起学生记忆 讲授新课 第一目爱护身体运用你的经验P99 ◎图中同学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 ◎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小结:活着 身体健康地活着 运用生活经验 分享交流生活 体验 逐步思考生命 从生活中来 【教学重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难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故事分享,感受交流 【教学资源】图片及相关资源故事

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地活着 有尊严地活着…… 生命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健康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扩展。只有拥有这个简简单单的1,后面的一连串的0才有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 守护生命,我们首先要“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健康。 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同学都会选择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小伟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喜欢运动的男孩,足球是他的最爱。我们来看看小伟的故事。 问:小伟对足球的喜爱,能否表现出他对身体健康的爱护请用细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的意义与珍贵 体会健康的重 要意义 探讨、交流 联想自己的生 活经验,反思 自己的生活方 式是否健康 让学生直观感知 “健康”的重要 意义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姓百,以所。的换更可不是姓百老有只,换更立改以可都稷社和君国 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