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巧用课本插图 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巧用课本插图 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巧用课本插图  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巧用课本插图  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巧用课本插图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历史插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文字的有效辅助和补充。与文字相比较,图片能更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历史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除精心处理课本文字部分外,还要重视插图,用好、用足插图,让它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推助器。

【关键词】历史插图有效教学

历史插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文字的有效辅助和补充。与文字相比较,图片能更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用好、用足历史插图,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据笔者统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朱汉国主编)选用各式各样图片多达120多张。为此,历史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除精心处理课本文字部分外,还要重视插图,用好、用足插图,让它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推助器。

一、以图引导,设疑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兴趣,用好课文插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笔者在教学《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将课文插图“早期木制自行车”展示在屏幕上,然后询问学生:它和大家骑的自行车有何不同?如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地图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地图 五彩缤纷的地图不但给人以美感,而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好地图,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听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一、地图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为此,历史课无疑要承担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三者相辅相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现代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艰苦历程这一重点时我就充分利用地图,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完全进入意境,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使学生深深地被先辈们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同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讲世界史《美国内战》,关于“美国的领土扩张”时我自制了一张《美国的领土扩张》简图,在简述的过程中,我让一位学生用不同的色彩把不同时间美国扩展的领土涂在这张地图上,这样,一张美国经过扩张后的版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学生很直观的看到:美国的成长和发展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用残酷的暴力、卑劣的欺诈和血腥的掠夺方式实现的。假若不利用地图,教师只一味地照本宣科,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二、地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属于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了解、掌握学科知识,就是说,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受学生的欢迎,单纯机械地传授知识不但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而且易使学生厌烦,不感兴趣,产生心理负作用,最终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用地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自制了一张较大的《新航路的开辟》图,挂在黑板上,并且用纸剪了四种不同色彩的纸条,表示四个船队的标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就像一位导游,领着全体学生做世界性的旅游活动,横渡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同时,让其中四位学生(分别代表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把纸条粘在地图上适当的位置,等课讲完后,四条航道就直观的显现在学生面前。这节课学生反映很好,学生不但感到轻松,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一、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一是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取向;二是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取向;三是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发现了学生的多种聪明,其共同点在于“发现学生”。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权、崔允墎、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这是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开始。史学界最早做过相关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赵亚夫教授,他使用的是“实效性”这一概念。早在2000年的小学综合科研究中,他就提出了“三性说”即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认为针对性和主动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在后续的多篇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中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又加上了具体性,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针对性、主动性、具体性为前提。而历史教学界正式打出这个旗帜,是在2006年12月由北京石景山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历史课堂研讨会上。自此,在知名教授、大批优秀教研员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带动下,有效教学的概念风靡全国历史教学界,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出版由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主要指中学历史)受到愈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主要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有效教学特征,从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从过程上,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从策略上,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或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我个人比较认同某英国学者的看法:一,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的其他更多的内容;二,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乐此不疲地研究那节课的内容;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二、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1、本课地位及重难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必修Ⅱ·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雅宝完整地执教过两届高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我发现,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的学生,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哈尔滨市第一五六中学 孙枫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 认识插图是运用插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运用插图是认识插图的归宿和深化,掌握识图方法是学习并运用插图内容的关键。掌握了读图方法等于掌握了学习运用插图教学的钥匙和路径,以至我们少走弯路,少花费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历史插图、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合理运用插图使之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历史插图。下面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进行介绍。 一、以图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视野已经能够关注到周围社区、国家的发展,已经有历史和国际的视野,而且他们有关注外部世界、积极参与周围世界变革的强烈愿望”,[24]这种愿望也就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兴趣的所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开头就照本宣科,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课上的导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中运用好书本上的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导课方法。 案例1:八年级上册《全面内战的爆发》 师:请学生看书中第113页的“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等合影”一图,这是毛泽东蒋介石唯一的正式合影,这两个的关系如何? 生:他们是阶级对立的人。 生:是敌人。 …… 师:大家说的都对,这两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原本是阶级对立,可以说是生死对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对立的人会在站在一起照相呢?这幅照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通过本节课的介绍去了解这一切。 通过一看一问一导,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而最容易抓住学生兴趣关注点的莫过于游戏了。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导语:“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尖端人才。接下来是给大家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这学期,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09-04-13T11:02:10.3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史媛明[导读]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2. 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3. 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3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9029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Readi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story class"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的感触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尽量在课堂上少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老师角的轻松学生学的省心。 第二: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教参和课标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教学几年来,感觉自己的知识好像越来越少,能给学生的也不多,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教师要竖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在上课的某一个发问,不是你看了几本本学科的教科书里能给你的。我们的某些奇妙的教学设计的诞生,不是你看课本所得到的,我们也绝对不可能从某个所谓名师那里学到什么对你非常管用的“教学技巧”,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第三:要有一种洗课的意识。课前的洗课,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东西,使课堂不臃肿,提高课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都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和思考。 第四:要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五,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 教学就其效果判断,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所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主导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在实践上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学生是主体主动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无论怎样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将难以实现。兴趣需要培养。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屯字中学张帆 【内容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一项新的课题,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方面谈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又回归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上的插图和史料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上的插图和史料 发表时间:2019-02-18T16:01:03.0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作者:黎永刚 [导读] 黎永刚陕西省长武县亭口中学 7122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39-01 内容摘要:历史教材上插图和史料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插图和历史史料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插图和史料,努力挖掘隐性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能力。 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上好一堂课,教材中的文字、史料、插图是关键。历史课中的插图和材料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从整体而言,不少教师对教材文字内容的开发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插图和材料的作用,没有发挥插图和史料应有的功能,没有达到在教学运用中整合优化的要求。 尤其是部编版教材插图史料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代的史料均有体现。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他们对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的重视。确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人物史料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插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如何搞好插图教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此外利用图片和史料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的效率提高。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科书最好采用一些彩色的图片,或者考虑多用图画、照片来表述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内容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但是,插图和材料处理无效化、低效化会严重影响历史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正常发挥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插图、史料处理也成为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历史教材上的插图喝材料呢? 一、精选图片、精心设题 图片和史料是否精选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成败。所选图片和史料一般应满足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几个特点。图片、史料不真实,就不能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图片、材料不典型,就不具有代表性;图片、材料缺乏启发性,就压缩了历史的弹性思维空间。因此在选用历史图片、材料时不能单纯为了生动、形象、有趣,而要服务于师生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巧决定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惟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能触动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灵感,刺激他们的思维神经。 二、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插图和史料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印象。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认识长征的艰难和困苦。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在做什么?④他们正在干什么?⑥此图说明了什么?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由于插图和史料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和理解材料,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用语言的描述说明。 三、深化知识,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部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例如唐太宗的贞观新政,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部编课本用了唐朝三省六部简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又如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多而杂,学生难以记忆难以理解,课本利用三幅图使学生一看则明。再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部分,要想理解都江堰结构、领略其不俗之外光靠文字既费时又费力,但只要认真观察都江堰示意和都江堰外景图,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既易掌握、印象又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四、不能喧宾夺主,超越教材 由于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做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历史课本的许多插图和史料,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事实表明,指导学生认知插图和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插图和课本史料的作用。我们相信,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需要老师的开发。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的重视历史课本上的插图和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位。通过插图和史料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读图知史的能力,识史绘图的能力。一句话,插图和史料教学会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张扬!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左君【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新理念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教学互动等角度作一浅显分析,希望给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所启发。【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在许多省市都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教材编排体系、内容都有较大变化。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们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维,不能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完善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历史课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优势,因为历史讲述的是事过境迁的事,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光靠黑板、粉笔、挂图等无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所以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

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历史课堂,在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历史课堂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姿态。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而且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的印象有时比在电教平台上还深刻,比如在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讲到近代中国人在衣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时,我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服饰,学生兴致很高,然后再给学生演示,这比在多媒体里给学生直接展示效果要明显。又如讲“红军长征”时,在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军长征路线图”的同时,我还让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在黑板上把长征的路线一步步写出,这样学生体会更深。可见,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教师要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创造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愉快的工作环境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课堂气氛的作用积极的、良好的课堂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7:25.52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姜樱梅 [导读] 文章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阐述。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姜樱梅 【摘要】文章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阐述,通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有效教学内涵,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及时实效的教学反思,完善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策略,从而有效地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而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重点落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之中,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说“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教学有效性问题提供思路。具体来说,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且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所谓“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地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地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之所在,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收益,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现状 (1)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而学生的生活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匹配。可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历史变成了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一些冰冷的名词,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升学的筹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想要掌握现成知识或者获得新知识,这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探究、选择以及创造的过程,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情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现如今历史教育的无奈也承载着学生很多的无奈。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数学和英语等主科来说历史只是一门副科,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对历史仅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即将而来中考,历史老师也不得不把历史分割成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在无奈中迎接中考的到来。 (2)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接受那些古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样初中历史教育必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老师领导学生对那些知识死记硬背。对于中学历史课而言,这一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分数。现如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再者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和时代发展相适应,课程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历史教学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太重,在课程的管理方面强调统一,这就使历史课程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例如现如今很多历史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出发,强行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还存在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依旧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吃透课标,明确考纲 吃透课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只有真正的理解、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吃透课标,只有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2、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受益,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是落实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责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善于学习,讲求实效,就会不断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