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姓名:伍玲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德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戴英杰

20090401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温树平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342700)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的各环节与教学同步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两个;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风扇、小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实验探究: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在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依然成立。 【实验器材】 ? 1.弹簧秤。 ? 2.力传感器。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实验1: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2:利用力传感器探究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思考:两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题: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与外界存在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师: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性质是否相同? 例题:静止在桌面的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他们是平衡力还是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同性质的力。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题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 生 讨 论 思 考 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 通过问题的 设计,确保 实验过程的 严密性。 通过该题目 让学生掌握 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的分 析。 教师总结, 点明这堂课 的重点 图6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 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力:。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力的四个性质:、、、。 【新课导入:】 一、定性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一:把两个气球放在一起对压,观察到什么现象?A气球为什么会这样?B气球呢?

实验二: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开始时让它们N极和S极相对,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验三:让学生自己两手互搓,体味一下有何感觉? 结论: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受到力,可见力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观看神舟十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火箭内的液氢和液氧在燃烧的过程中,向下喷出,对施加一向下的作用力,而反过来对火箭施加一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用力的示意图把前面实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述出来。(方向、作用点) 相互挤压的气球相互吸引的磁铁 结论: ①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是在(同一、不同)物体上,效果是(能、不能)抵消的。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在(同一、不同)直线上,且方向是(相同、相反) 判断实验中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性质: ①两气球相互挤压,一个气球受到作用力是弹力,那另一个气球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②两磁铁相互吸引,一个磁铁受到作用力是磁场力,那另一个磁铁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个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理解,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来说的,但要全面理解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水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5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并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及计算机模拟实验仪器技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性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一、“牛顿第三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相互作用、运动中的各种作用力,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高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复杂的运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1.“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意义: 内容: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 1)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 条直线上。 2) 公式:F F '-= ,符号表示两个里的方向相反。 3) 三个特征 ① 等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② 反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③ 共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4) 四种性质 ① 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② 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③ 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④ 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的性质是相同的。 以上几个性质可以看出“牛顿第三定律”主要讲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参考系的不同作用力分正反方向,而且作用力和反作用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三、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心理特点 1.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存在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看成一个力,容易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也是高中生搞混的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3.公式 F F '-= 中的F -'前面的符号不是表示力的大小的是负的,而表示的是作用力或反作用力的方向。 4.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 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 胜负之分?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 方式; (2)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 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弹簧,测力计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小组学习间的讨论与交流,学习制定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1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多举些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 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物体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验素养;通过对牛顿生平事迹的了解和讨论,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该把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把着这两种力混淆的情况。教学用具 一,多媒体(演示文稿) 二,演示实验器材:小车,弹簧,光滑板,细线,剪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年级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一.本节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分析: 课程标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总体要求,表述为:“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2、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总体应被解读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 2、本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 牛顿三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二.学生认知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多个实验,让学生掌握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和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 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探究实验法,视频演示与讲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 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 有关问题; 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 小、方向等关系;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 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 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力: 。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 物体。 力的四个性质: 、 、 、 。 【新课导入:】 一、定性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一:把两个气球放在一起对压,观察到什么现象? A 气球为什么会这样?B 气球呢?

( 实验二: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开始时让它们N极和S极相对,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验三:让学生自己两手互搓,体味一下有何感觉? 结论: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受到力,可见力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观看神舟十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火箭内的液氢和液氧在燃烧的过程中,向下喷出,对施加一向下的作用力,而反过来对火箭施加一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用力的示意图把前面实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述出来。方向、作用点) 相互挤压的气球相互吸引的磁铁 结论: ①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是在(同一、不同)物体上,效果是(能、不能)抵消的。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在(同一、不同)直线上,且方向是(相同、相反) 判断实验中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性质: ①两气球相互挤压,一个气球受到作用力是弹力,那另一个气球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 是。 ②两磁铁相互吸引,一个磁铁受到作用力是磁场力,那另一个磁铁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蚌埠十二中孙梅芳 【本节教材分析】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要分析清楚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常常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利用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 还有胜负之分?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说课: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先用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实验讨论并给出了牛顿第三定律,最后用该定律解释了生产和生活的一些问题。 2、地位作用:从课程总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而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应用极其广泛。本定律的研究可以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具有智力、思想等多方位的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1、学生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为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这节课准备用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已备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印象并不深刻。尽管在生活中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片面。对有些生活现象,有时会凭直觉去错误解释。这就迫切需要真正深入理解该定律,弥补已有知识的问题缺陷,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误。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这样定位:1、知识教学: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训练: (1)通过自主实验探索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问题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 (1)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体验物理就在身边,感受物理世界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重点的突出及难点的突破: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2)利用视频资料、图片,通过列举典型实例,让学生观察、体会,正确解释、描述。 (3)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学生总结出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不同之处,突破难点。教法学法与教学互动 1、教学方法: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探索法、举例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5《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是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力学情境下所遵循的规律问题,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不同的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力,不能脱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而独立存在,讨论时必然要涉及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的恰恰就是这一规律,正是由于牛顿第三定律才使得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才得以圆满顺利解决,事实上,牛顿第三定律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我们常常是不自觉地应用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若细致深入追究起来,又似乎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教材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是渐次深入逐层推进的:先通过司空见惯的实例得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总结出作用力与作用力的定量关系,然后分析汇总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最后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让 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以达到对定律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已有知识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合作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三)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讲课案例)

《牛顿第三定律》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单个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但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在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物体有作用,牛顿第三定律就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的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在“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二级主题下对本部分内容要求是“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中,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五节,前面是静力学、运动学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后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共生共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性质的学习,其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首先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入手看牛顿第三定律的地位,然后看物理课程标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要求,最后从教材体系安排分析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有利于全面准确的理解和真正弄清楚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如本节教学

难点的确定),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之前,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又刚刚学过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这是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不够深刻,不明确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意义,而且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在分析拔河比赛时,想当然的认为:胜方之所以会胜是由于施加给另一方的力大于另一方施加给自己的力,也就是混淆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如果不创设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的情境,学生经过努力的记忆,可以背诵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但是并不能转变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理解不透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出现错误。 牛顿当年也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因此,教学中应该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转变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在一起形成的错误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正确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_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方向、大小等关系。 3.能正确的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定律定性的分析说明相关具体事例。 4.掌握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1、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实验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的能力。 2、通过具体问题中的受力分析,强化学生受力分析的处理能力,真正理解作用力和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数据的处理,为学生渗透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生活中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奋斗的意向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难点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小游戏,请两位同学自告奋勇演示拔河比赛,其他人掌声欢迎。并设下疑问“是否任何情况下这两位同学拔河比赛总是A胜利?” 教师点出,鼓掌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 生:疼。 师:为什么疼? 生:受力。 师:哪只手疼?

生:都疼。 引导学生说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让学生再举出实例说明。 (演示)磁铁的相互作用,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我们把相互作用的这对力称为了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 (设计意图:1、课前小游戏可以活跃课堂,同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有目的,有激情。2、学生举例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程度) 那么具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新课讲授 (一)牛顿第三定律 a、定性体验。 教师演示,学生一起操作感受。要求学生两人搭档,其中一位同学将弹簧测力计竖直固定,另外一位同学将一个“指尖”放在弹簧“挂钩”处,用力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疼痛,说明钩给手的力想上,而手给测力计的力向下,由此得出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b、定量测量。 师: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数值上又有怎么样的定量关系?通过预习学案,哪位同学可以利用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设计完成实验? 生:采用两个测力计对拉的方式。 师:数值如何获得? 生: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留出时间让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学案的表格,之后进行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1、定性感受到亲自动手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通过自己的测量数据获得结论,对结论的认可度会更高。2、此环节设置两个知识点a、学生手里的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不一样分别为0.1N和0.2N,给学生讲解估读问题;b、通过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德育目标:本环节教师强调进行实验时必须实事求是,数据测量必须严谨科学。接下来的力传感器作为呼应出现,采用精密仪器获得结论。 由于测力计实验误差的存在,插入力传感器实验的视频,学生观看精密测量,再次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