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徐敦辉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学,1016161920

摘要:根据教育部的数字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08万人增加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指引下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事实也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很多问题,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中,可以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口。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教育结构改革发展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超计划提前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成绩的同时也遗留下了很多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也越见明显。如研究生总体质量下滑,硕士研究生含金量低,社会对研究生身份认可度下降等。

关于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基于自身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身份,更是源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景。本文是以各专家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以马丁·特罗等世界级专家学者的研究学说为理论指导,结合当今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自己的浅析。本论文研究目的有四,一是进一步丰富自己关于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二是深入剖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与存在问题,为日后自己开展工作提供思想上的指导;三是对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形成自己观点,为他人对该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提供绵薄的助力;四是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分析,对现状的比较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尽片瓦之功。

1.1.2 研究的意义

作为我国教育结构的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任,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保障的时代使命,重要性可见一斑。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对于更好的实践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的视野也从西方国家扩大到亚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国内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的具体方面研究得较为充分,而对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则还不够系统全面。尤其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掌握剖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的性质与特点、了解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制度、把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流程,对更好的实践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深刻意义。1.2 研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目前已经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类型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从整体的体系结构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可以分为七个组成系列:招生计划体制、考试和录取体制、财政体制、学位制度、培养制度、科研制度和其它管理规章。1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如马超培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变迁——以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例[J]. 北京教育(高教). 2016(10),中外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较与借鉴[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Z3)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和改革对策——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12) ;陈睿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0) ,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改革效果的分析研究——以教育学门类初试科目改革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3),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考试内容改革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9) 等。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孙健从宏观角度解读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到结构层面来研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结构质量的概念,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结构质量的要素及特性,认为研究生教育结构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清华大学研究所博士后延建林、教授袁本涛选取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内地和台湾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二战以来各国(地区)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变化趋势。通过国际比较,指出在层次结构方面,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增长空间主要是硕士生教育;在科类结构方面,硕士

1茶世俊,陈学飞. 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渐进变迁(1978-2003)[J]. 高等教育研究,2008,07:103.

2孙健. 结构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解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10-14.

生教育应当以满足市场高层次人力需求为主要发展趋向,博士生教育应当在满足教育与科研发展的人力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开展应用性学科博士教育的探索。3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曹洁通过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特点进行了分析,倡导了创新结合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兼图书馆总支书记张俊基于三螺旋理论,尝试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旨在强调培养单位、产业、政府、社会性评估机构等四大主体在全日制专业学研究生位教育中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培养,并提出此模式下的“四阶段”培养流程。4以及关于研究生教育科研制度、学位制度等的研究,这里不一一列举。纵观学术界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近些年来成果很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第一,学术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不紧密,虽然学术研究成果较多,但是真是能够可以运用到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很少。第二,研究成果针对性还不够强,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的,针对国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少。第三,相关学术专著寥寥无几,在这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一直未出现,这也说明了该领域研究整体水平的有待提高,有待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

1.3 研究的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任何研究的深入开展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通过查阅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精英教育等命题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分析抽离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的论述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理论观点,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对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论证,并以此作为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是在厘清相关理论问题后,为了对现实问题的更好掌握而具体运用的。而且,调查研究法的运用,避免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范式,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的实证性。本研究在大量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揭示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现状、特点及问题。调查研究法的运用,也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一手研究资料,增强了研究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使得研究的开展立足现实具体展开。

3延建林,袁本涛,刘惠琴.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趋势[J]. 学位与研究生育,2009,08:66-71.

4田学,真张俊.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四螺旋”培养模式的探索[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82-86.

1.3.3 比较分析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不能获取新的认识。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异与同,发现各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揭示出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历史中事物前后之间的延续性和变异性。本研究大量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研究中,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了解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特点的同时,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多样化打开了新的思路。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研究生教育连续大幅度扩招,可以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中,在培养师资力量、转变教育观念、开展科学研究、扩展服务领域等方面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但在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不足、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平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实践应用不强等等。下面,本文将重点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及研究生教育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相关探索分析。

2.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2.1.1 建国以来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致脉络

46871

3564529649593987250892225128484

165179

202611268925

326286

364831

397925418612446422

510953538177

560482

589673

611381

62132364740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198019811985198819901996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图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历年来国家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

首先,对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招生人数进行了数据整理,并结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进行了整体的分析研究,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81年到85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急剧上升,被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大跃进”,86年相关政策出台,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一直到90年,招生人数都是成下降趋势,从90年来招生人数又开始逐步上升,99—12年实行扩招后,研究生招生人数又开始急剧上升,并且使我国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 2年后,我国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增长率得到控制。也是由于大众化带来了相应问题,使得研究生含金量降低,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其中14、1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也是小幅下降,“考研热”有所缓解。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建国前)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经颁布过一个《学位授予法》(1935)及其他附件,基本是抄袭美国的。1935~ 1949年的14年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门只授予过200多名硕士,没有一名博士。5

第二阶段,发展探索期(1949—1966)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人才奇缺,1951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布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该法案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招生办法,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开始向统一计划招生制度转轨。当年,中国科学院招收了95名,占全国总数276名的三分之一。1953年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1955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该《办法》、《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对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录取方式、学习年限和培养方法等都做了具体规定。1963年又分别颁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项原则规定》,该两项规定针对研究生招生、培养、领导与管理、待遇与分配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正规化与制度化。

第三阶段,停滞空白期(1966—1978)

第四阶段,恢复发展期(1978—199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恢复和发展,1977年9月10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并于9月底获得批准,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所属6 6个研究所和北大、清华、中科大、浙大4所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

5石中英.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00,04:67-72.

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研究生教育也开始由恢复走向发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确立,研究生教育在学位制度的支撑下获得进一步发展。1982年7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博士生招生渐成规模、培养工作步入正规。在“科学春天”的沐浴下,国家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由图1也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的年增长率很大,过快的发展也印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下滑,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招收研究生要根据“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有所控制。1988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暂行规定》,标志着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已初步形成。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标志着专业学位制度正式建立。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体制走向成熟。

第五阶段,快速发展期(1999—2012)

199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同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开始高校扩招之路,研究生教育也大规模增加。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关于研究生教育,《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第六阶段,质量改革期(2012—至今)

2012年,教育部下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叫停,同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强调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1.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与性质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引起的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

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冲击,它的外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审视,也将不可避免地从高等教育出发,而又最终超越高等教育。然而,在这种审视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给人们的理性思考带来了难题,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以及定位所带来的应对性策略研究的不足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瓶颈。有人说硕士研究生只是一种职业过渡培训,硕士应该是为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作进一步的培训,理论上再加深一点,实践上加大训练,1~2年就可以毕业,毕业形式多样,要么修满一定的学分,要么参与一个项目,提交项目报告,最后以一种类型撰写硕士论文。博士生是一种职业,因为博士生主要任务是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对于这个观点,本论文不予认同。研究生教育本质在于研究二字,是对真理纯粹的追求,是对原则进行发展、详尽阐述和精炼提纯的科学研究,以及收集和运用经验性资料以帮助这种研究工作的进行;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质量二字,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生命在于发展,世界瞬息万变,也包括研究生教育,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促进和引领社会发展。如果将教育事业比作产品,小学初中教育视做低端产品,那么研究生教育一定就是品牌产品。当然这个比方很不恰当,因为任何阶段的教育质量都很重要。在马丁·特罗的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中,是以毛入学率来划分精英化、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特罗教授本人并没有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状态,而精英教育是教育的某一种教育形式或者价值体现。如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某个状态,但市场经济是社会中的某一种经济形式,两者并不相互矛盾,没有排他性。“正如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首倡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所说: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6因此本文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依然是精英教育。

2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981年我国开始实施学位制度,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在客观社会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实践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趋势。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的原因,实质上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反映。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

6潘懋元. 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3,06:1-5.

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7既要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也要培养应用部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突破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单一的、重基础和理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始形成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8在研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中,本论文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招生方式以及学位类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借鉴了学者对国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分析成果。

2.2.1 培养目标

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定位于高层次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这一单一的培养目标强调“专才”的培养,即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突出对专业理论深度的培养而忽视了较宽知识基础的教育及操作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社会需求的人为脱节。”9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历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都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教学和科研人员,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助长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导致了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甚至短缺严重、理论型人才找工作难的局面。相比较而言,美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内涵更广,更具多样性。首先,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者和高新知识技术的传播者(即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其次是培养在社会中能够多方面发挥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在实践中,美国的研究生往往培养注重实用,各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紧密相联,担负着为国家技术和经济总体发展目标提供人才的重任。可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教育阶段,主要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培养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2.2.2 培养方式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与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是高校科学前沿与尖端研究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硕士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

7林伟连,顾建民,张国昌. 论我国学科点与学位授予单位区域布局的调整[J]. 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5,03:21-23+27

8薛天祥. 科学方法论与《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探究[J]. 教育研究,2001,06:27-31.

9曹静 ,黄正泉.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 理工高教研究,2005,04:34-36.

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研究生培养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面向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个人对接受各种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主要还是以专业式为主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行的是指导教师负责制即导师制,研究生指导教师由国内高等学校中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要求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各占一半时间,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专业式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满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需求,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由个别指导培养向有课程要求、有组织培养的方向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有两大典型倾向。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强调课程的学习,其二是以德国为代表,强调科学研究。但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了效益观念,各国政府与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于是,引起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变化。如德国、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引进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教学和跨学科科研与教学,让研究生受到多方面的课程训练。德国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得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得到了加强,逐步由个别指导转向有课程要求、有组织的培养方式。随着大学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内办教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企业视人力资源投资为重要的投资。以美国为例,“企业学习”越来越多,而且可以授予学位。美国总统的工业竞争委员会历经数月的调查指出,要在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保持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的两大优势,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与大学的联合,形成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英国,为了鼓励大学与工业界的联合,政府和大学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来鼓励采用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2.2.3 课程设置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但是,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过于单一,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国的课程设置体系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有很大一部分学校未开设选修课,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选修课,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也是很小的。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僵化、过于单一,而我国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却是年龄、学习背景等参差不齐,从年龄上说既有刚毕业的应届生,又有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又重新走进校园的往届生从所学专业的

角度来说,既有一直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又有跨专业学习的学生。面对这种学生间的差异,设置单一、僵化的课程显然己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而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甚至干脆放弃,从而使某些课程的开设变得毫无意义。其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哪个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很少考虑到关于本专业方法论的课程的开设,也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用适合本专业的正确有序的方法来继续在学校以至毕业后的学习和研究。最后,随着当今世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与跨专业听课,恰恰迎合了这种发展特点,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等方面很有帮助。但是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并没有看清也没有跟随学科交叉、学科渗透这一趋势,在课程设置上很少设置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也很少鼓励学生跨专业听课。10

可见,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忽视文理渗透,在课程设置上很少设置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同时也很少开设一些关于本专业方法论的课程和选修课,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小,所涉及的领域也很有限,有一部分院校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选修课,而是随意设置一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因此,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一,无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无法保证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总之,研究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建立在一成不变、僵化保守的课程结构之上,特别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取向才能有效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11

2.2.4 招生方式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统一。无论从招生、科研、论文等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招生方式过于单一,每个考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都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这种入学考试仍未摆脱“应试教育”模式,这种选拔制度适用于“身经百战”的考生,但一批具有较强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考生,不一定都能取得高分,这种选拔制度可能会遗漏真正有创新能力的考生。如硕研的全国统考英语和政治,各校自出专业课考题,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看似严格,但这种简单的考试录取方式有可能将有潜力的人才拒之门外。因为闭卷的考试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导师与自己未来的学生只能相遇在分数上,而并不清楚该考生的学习背景,大学成绩如何,将来想要研究什么。复试程序可在一定程度作一些弥补,但是弊端明显如复试差额很小,复试分数所占的权重比例

10张三强. 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 辽宁教育研

究,2006,01:92-94.

11张三强. 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 辽宁教育研究,2006,01:92-94.

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因此,复试成了一个走过场的程序。结果是有些考生了解导师的程度大大高于导师了解将要成为自己学生的程度。这些影响到后续的有效指导以及学有所成。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在于研究生生源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志于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问题在于以什么标准来选拔研究生。而我国选拔研究生的唯一标准就是申请人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分数。研究生入学考试属于科目测试型,严格按照学科专业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测试,试题特别强调测试考生的知识层次,而很少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能力、研究潜力、个人品性,而这些因素对创新人刁`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而结果就是我们不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相对而言,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一律采取的是宽进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所在大学必须是地区以上的学校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的学校申请人须提供大学本科的学习成绩、两至三名教授对申请人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客观评价的推荐信以及大学期间科研工作的有关材料以及申请人有关攻读学位意图和计划的个人说明书,并接受入学考试和导师的面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美国专门为大学文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设置的。另一大内容是专业测验,可分二十门学科,每个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一种,其主要目的是来了解考生在自己本专业领域所学到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美国本土平时成绩为中上水平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考试并非难事。此外,还有的学校推行能力测验或资格考试等。美国的研究生院或各系研究生工作委员会掌握录取权,招收名额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一般不对招收对象的年龄加以限制。这种宽进的原则力图贯彻的是美国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机会均等、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12可见,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方式还是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分数为标准来选拔人才的,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并未能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在研究生的考试和录取上,我国各高校把关比较严格,对研究生的招生名额都统一规划,。还有,就是对颇具权威性的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分数都进行了统一规定和要求。因此,我们无法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就无法保障研究生生源的质量,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5 学位类型

在美国,博士层次有哲学博士、专业博士和文科博士之分。哲学博士要求很高的学术水平,着重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专业博士或实践博士要求的修业时间与哲学博士相近,但往往是用实习报告代替学位论文。文科博士则是授予那些在学士学位后学习年、准备从事教师工作的人。硕士也有专

12曹静 ,黄正泉.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 理工高教研究,2005,04:34-36.

27300231003734197036059038665844904247461549460952130354091954868953284

54794559555802259764619116376265559683707046272634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600000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20102011201220132014学位层次结构——近十年硕士、博士招生人数统计硕士博士业硕士和哲学硕士之分。相比之下,我国学位类型就比较单一,虽出现了应用型硕士、博士,但学术型仍占主导地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的较为单一的学位类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3

导致以上培养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有关,同时又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短不无关系,更与我们的教育思想等深层因素有关。

2.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一2010)》重点指出要“优化布局与结构”,“进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结构决定功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研究生教育功能的缺失。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综合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即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和专业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比重、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衔接关系。研究生教育结构包括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习方式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学位布局结构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发展和壮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协调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加速科学技术发展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硕士、博士层次结构,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结构,科类专业结构,布局状况等几个方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将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并制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3.1 学位层次结构

13 明航.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1998(5),84-86.

37765435682233611032415231606030994271388117793

1584991971512248592387470

50000

100000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200920102011

201220132014学位类型结构——近年来分类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

2.3.2 学位类型结构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保留传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基础上发展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的要求。硕士、博士的学术性学位科学学位与专业性学位有明确的区分。学术性硕士学位或称科学硕士包括工学硕士、理学硕士、文学硕士等,博士学位是传统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博士两大类。专业性学位以特定的职业为背景,以培养复合性、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如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专业性学位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远远低于学术性学位。

由于2009年以前的学术型硕士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是学术型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却是不读博士出去找工作,大部分的单位都反映学术型硕士专业技能太差,又没有什么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型项目其实只能由博士来做,而所谓的学术型硕士根本没有什么学术研究能力,工程研究能力也弱。教育部觉得形势严峻,作出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势,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7:3,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强的应用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专门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当教师的人才做中间跳板用。14

14 360百科 https://www.sodocs.net/doc/036843209.html,/doc/6650287-6864106.html

图2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610606225664116666386874379619851

150614431732171920150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2009201020112012

20132014学位类型结构——近年来分类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学术型博士专业博士

通过图表数据分析可知,09年我国学硕和专硕的招生比例大概为5:1,10年学硕研究生招生人数下降了5.5%,11年下降5.8%,12年下降3.5%,13年下降了2.5%,14年下降了2%;同时专硕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0年上升65%,11年上升35%,12年上升24%,13年上升14%,14年上升6%,到2014年我国学硕和专硕的招生比例大概为1.3:1。相较于硕士研究生招生,博士研究生招生中专业博士比重也在缓慢上升,但是依然以学术型博士为主,招生比例从09年的71.75:1到14年的39.51:1。

2.3.3 学科专业结构

图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学科专业结构也叫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

会分工,规定着研究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规格。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集中体现在分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上。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工,轻人文”现象,一些学科之间研究生的招生和在学生数差距较大。以下图表为列,在13个分科门类中,硕士研究生分科门类招生规模占总招生人数的比重前四位的分别是:工学35%、管理学14%、医学11%、理学8%;博士研究生分科门类招生规模占总招生人数的比重前四位的分别是:工学38%、理学20%、医学13%、管理学6%。在各分科门类硕士博士的招生比例上,硕士招生比列大都占到总人数的80%,其中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0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学科专业结构—2014

年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统计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图4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3.4 区域布局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它包括研究生教育机构在各地的数量分布、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研究生教育的分布、不同科类研究生教育的分布等。15

图5 数据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通过分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机构类别上可以分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党校,其中主要以高等学校为主。而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国家各职能部门直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与各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比列各约占总数的50%。在地区分布中,可以明显看出研究生招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各中心城市。由于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经济格局、文化传统、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结构是在经济科技发展比较快的东部地区,研究生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而在经济不发达和比较边远的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小、教育质量比较低,东、中、西部之间布局差异比较大。

15王根顺,包水梅. 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的透视[J]. 中国高教研究,2005,07:34-38.

3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

2013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同时指出,要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统筹构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16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顶层次的教育,它的改革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所以科学的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1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

3.1.1 推进研究生培养目的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是为我国培养单一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面对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规格多样化的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把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努力方向,即把大部分的研究生根据其自身特点培养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型人才。而把少数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生培养成科研人才,使该部分仍保持精英教育。17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采取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注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主要是充分发挥院校研究生会及相关社团的功能,在相应负责岗位中加强锻炼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心、宏观调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就需要结合应用型、学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横向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让研究生能适应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岗位。

3.1.2 推进研究生生源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我国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成绩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往界生和社会在职人员虽然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总数仍然不多,此外通过国家各专项计划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也在明显上升。2016年起,国家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门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招生,为研究生教育注入了一批具有军人气质的新鲜血液。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在职人员来攻读研究生学位,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领域内。因为他们有很强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扩大招收国外留学人员的力度,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为保证多样化后生源质量,研究生入学应通过多次的全国性、学校的和导师的考试和考核。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需求。在研究生培养中,需要考虑不同的生源特征,院校应该打破现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36843209.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17史万兵,侯雪莲. 英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5,08:34-37.

有选课制度的局限性,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同时根据研究生自身发展方向的需求,提供学生跨专业学习的通道。

3.1.3 推进学位类型的多样化

美国学位类型多样化的发展,使得其研究生教育得以不断的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对于每年如此大量地培养研究生的美国来说,“多样性正是我们的长处,至少它可以减少教育失误所造成的损失”。18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在不断进步,很多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兴领域的知识也应运而生,研究生教育要发展就要把握好对世界最新科技,新兴领域的研究,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新领域知识的学习研究,研究生学位类型也应该不断的补充更新,为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学位制度保障。

3.2 适度调整与优化,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科学布局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2002一2010)》(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加强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特别强调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3.2.1 适度调整硕士、博士研究生比列,优化研究生层次结构

根据图2数据分析,2014年硕士研究生规模较2004年翻了一番还多,而博士研究生只增长了3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以来,硕、博的比列一直层下降趋势,而究竟科学的硕、博比列究竟是多少呢?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国家来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比列一般为1:10,而根据2014年数据分析,我国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比列高达1:7.6,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硕士教育,适度发展博士教育。

3.2.2 适度调整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比列,优化研究生学位类型结构

由于我国“重学术、轻职业”的传统,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一直占了绝对的比列和优势,导致了如今社会专业型人才供不应求,学术型人才无用武之地的局面。优化研究生学位类型结构的任务显的尤为重要。首先在国家政策上,应该扩大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在学科设置上也应该倾向于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学硕、专硕比列正趋向于合理,而根据图3数据分析,学术型博士比重仍然呈上升趋势。根据社会对顶尖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应该采取适度调控措施,加速发展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规模,而相应减少学术型博士的培养规模。

18秦惠民. 关于我国学位类型的多样化趋势[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01:45-47.

3.2.3 适度调整各科类研究生招生比例,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

在研究生教育中,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这离不开我国建国初期模仿苏联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背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 英国的商务管理和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占英国研究生总量的 30%, 美国硕士教育的半壁江山属于商务管理和教育专业的硕士, 日本教育类硕士所占的比重是我国一倍以上。19因此,在科类结构上, 应适当控制理工科特别是工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加强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生教育, 扩大教育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招生规模, 优化学科结构, 特别是可以把教育学和管理学作为优化“文理工”结构的主要切入点, 通过加大教育学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 使得承担中小学基础教育任务的整体师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

3.2.4 适度调整东西部研究生发展投入,优化研究生区域布局结构

地域布局的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中,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问题,要优化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倾斜。“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便是其反映。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把握好发展契机,加大自身软件更新改善,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发展具有特色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包水梅.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 2007.兰州大学.

2、樊明成. 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问题[J]. 2007.高教探索,01:48-50.

3、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7:41-46.

4、刘鸿.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J]. 咸宁学院学报,2003,05:20-22.

5、刘卷. 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路萍.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7、孟珊.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

8、孙健. 结构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解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10-14.

9、许克毅,赵军.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8:11-15.

10、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1:1-5.

11、周本回. 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920许为民,张健,林伟连,张国昌. 优化结构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04,24:29-31.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教育市场流动、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国际化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入手,分析归纳了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主动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as well as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ope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oving education market,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From the challenge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 Key words:international;postgraduate education;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2010-12-7 21:47 提问者:云定海|浏览次数:4850次 作为在校大学生,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并给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结合自身认识,可给出具体建议) 周四要交急急急急急急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0-12-8 09:44 热心网友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 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局(司),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现将两个文件印发,请遵照执行。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

位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积极地发展。 附件: 一、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谈一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课程号:B0900001C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班 学号:B11011020姓名:耿瑞昌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将使现有的高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新兴的高校体制。高等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不只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而应使之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大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高等学府,它应当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与此相适应,未来大学将新兴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生产的管理、研究等联合机构,这些机构将起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它的生命力,而社会得到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而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几乎又是同步的,高校体制的变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同步性。很多人推崇西式的教育风格,即想要在中国“中体西用”。我认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所走过的道路及其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有关的思想,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道路探索的长期曲折历程的分析,对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与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急剧增长使高等院校课程的数量在增加,内容在扩展。其直接的结果是授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力量和物质保障不足,其深层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带来学生质的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毫无疑问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和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和成为整个社会可长久维持与存在下去的合作伙伴,除非它的教师和系统组织的实体——根据他们特定学校的目标、学术潜能和物质资源——也进行科研工作。这句话需要特别反复地讲,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像其他科研机构一样,需要更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支持”。这一陈述说明了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和学术单位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合作;三是以更高、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赢得社会更大的支持。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平稳过渡中慢慢实施,毕竟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要改就得同时改。我们相信,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如果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充裕的资金与充足的关心,大学一定会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甚至超越。我相信,我们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留英博士。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 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很多家庭的利益,而且涉及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更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复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动全身并不为过。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现在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6倍多,普通高校数量增长一倍多,专任教师数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底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达到76%。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基础教育发展也非常快。到

去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亿6千万,高等教育是3000多万,加起来我国在学的学生超过3个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已经超过了40万所。校均学生规模,高校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人,生师比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已经达到4%,总额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层次类型结构,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层次,以及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首先,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现实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太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而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经费充足,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87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预计达到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这么快,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界矛盾下移,质量和公平问题更加突显。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上存在的办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 刻的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完成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向同时完成知识经 济的双向目标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三大转变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必须从办学模式、办学主导思想等加以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 1 市场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统一教育走向特色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一百多年前。当时,由政府创建了一批现代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体制,即高等学校由政府兴办,政府拨款,政府管理,隶属于政府。后来,虽然私人和教会也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但就 传统而言,市场竞争和学校自治可以说始终不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主导思想。 50 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杠杆是政府计划,政 府的计划无所不包,从企业生产到人口、文化和教育全部由政府计划调控。因此,高等教育从学校设立、布局、规模、基建、招生、分配、到系科设置、课程大纲 制定和教学安排等,无不受政府的严格计划管理,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 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把高等 学校推向市场是政府的选择。由于政府拨款严重不足,高等学校不得不由完全 服务政府转向一部分面向社会,搞一定量的经济创收。政府也不断研究出台下 放办学自主权的文件,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观念没有变,使高校管 理处在两种管理体制夹缝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济来源, 同时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数量、收费标准 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无自主权。高校成了政府教育经费的筹集处,教育成了 传统通行证的有价交易行为,这正是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现象出现的根源。 高等教育的统一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扭曲行为 已经置教育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中国改革的浪潮终于冲击了传统体制的最后堡垒,高校也不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社会,发展特色教育。 所谓特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自行安排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积极进行有效的 社会人力资本投入,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员素质差别极大,市场经济对各方面各层次 的人员需求也有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改变我国统一教育模式,发展特色高等教育,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当前发展特色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扩大各教育主体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的教育投资主体,形成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局面。②鼓励各高等学校对 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不断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直接需要的人才。③发展名校教育,实现优胜劣汰机制,使各高校依 靠对社会的服务获得自己稳定的生源,靠自身的特色和层次扩大自己的消费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剑尖直指中国高等教育之问题。在我看来,原因很多,但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当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为目的完全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太多人把好日子与钱直接等同起来,也许小学初中生没有这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以考更高的分以便能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或高中为目的,这样的动机也不是多么得当。但高中生就已经有好日子等于钱这个思想苗头了,大学生更现实,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就是冲着钱去的,什么性价比高就学什么,什么来钱快就学什么,看看我们每年高考前的各种所谓的专业前景分析就知道了,我们衡量一个专业前景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钱!为科学而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 二:学校要求不严 中国的大学生对学习流行一个标准:六十分万岁。因为我们的大学大多数都是以六十分为界线来培养合格学生的,再加上大学考试并不难,想考六十分靠突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合格学生,其专业能力也就不能指望过多了。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邹韬奋在交通大学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MIT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有趣的是我的们大学几乎可以这样说:多差劲都不算差劲。我们拿出别人上大学的劲头去上高中,以别人上幼儿园的心态上大学,看来这种补偿性倒置效果并不好。 三:学校风气不正 有句话说,大学是半个社会,现在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一个趋势,他们更热衷于交际,所谓的攒人品,积人脉。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以前无法接受的不合理,越来越会为自己做的丑事找借口,这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法,也是他们乐于称道的成熟。实在不行了还有一句:中国就这样,社会就这样。但他们从不想想正是因为一个一个他们这样的人,中国才变成这样,社会才变成这样。而当我写出这些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心里嘲笑我的不成熟,也不乏报心里抱着甚至略带诅咒性质的等待,等待我因为我所谓的不成熟而栽跟头的那一刻,如果那一刻真的来了,他们又回来耐心地教训或者安慰我,那时他们口气与表情里还会有些许他们认为所谓成熟者才能有的对这件事的前瞻性的优越与自豪感。 甚至他们还在向往一种人生,就是能以权谋划未来而不是用打拼来塑造未来的人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对用权来谋划未来的人投以鄙视的目光,不同的是有的人没有分泌涎,有些人咽了下去,而有些人则直接流了出来。 不否认人脉的用处不小,但我不同意在大学里纵容这种思想,我认为,成功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少部分凭借人脉的催化。大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攒知识。而不是积攒玩弄权利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

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图) 56.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万人,在校生1599.1万人,毕业生533.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在校生2366.6万人,毕业生792.4万人。初中招生1487.2万人,在校生4329.4万人,毕业生142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52.5万人,在校生9913.0万人,毕业生1507.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49.2万人,毕业生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13.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 2012-2016年我国教育行业招生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6%。教育经费总投入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间的分配占比分别为7.21%、45.29%、15.84%、26.01%,5.65%。 2016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15.97%、8.88%、10.50%、11.34%、8.03%、3.35%。 2012-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教育部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据专家预测,二胎政策放开将带来每年500-600万的新增出生人口,这将带来千亿的消费市场,充分打开了幼儿教育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仍然牢牢占据着家长心智。据统计,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很多家长甚至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下“血本”,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使我国的教育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走在前列,教育部领导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的萌芽 关于教育技术的由来,学术界有的认为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前,远古猿人“用啁晰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有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但尚未出现课本,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在公元前469-399年,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公元前551—479年,东方的孔子的“启发法”,则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技术遗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原理是:他常常先装作别人比自己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接着他凭借反复桔难和归纳,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他帮助别人获取知识就像助产婆一样,自己虽年老不能出生,但却能替别人接生。而孔于的“启发法”则是以学生提问为主,它只是作言简意赅地回答,但一般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出正确地结论,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启发〔1〕。 2.简单媒体时期的教育技术约8000年前,初期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的增多,分散范围广大,为扩大信息传递的距离和范围,于是便产生了符号文字。人类的文化知识就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载和保存,并用来传递知识和交流经验,这可算是文字媒体的真正始祖。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大量印制成为可能。书籍成为教育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文字教材得到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能力,扩大了教育时空的自由度,而且也丰富了教育形式,节省了口语讲授的时间和精力,结束了口耳相传的原始教育方式,为学校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了公元1027年,北宋的御用大夫王唯一设计制造了刻有经脉俞穴的铜制人体模型,并编写了《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用于当时的医官教育。这就是我国早期的直观教育技术,也是最早的教学模型。这种直观教育避免了文字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比较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的客观事物,可使学生较容易地获得感性经验的认识。到了14—16世纪,随着班级集体教学的产生和制度化,直观教学在欧美国家开始了实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直观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育技术和教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观教具有:模型、标本、教具、挂图和实物等。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视听教学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育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促进了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新阶段。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ypes of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ed massively, the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gher schoo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and with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 a’s higher school typ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ype; Development trend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地方高校数量不断上升,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主要是高校大量合并,民办院校和高职类院校不断发展所致。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国家做对比,对于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等问题,对于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发展 长期以来, 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 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 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在我国根据办学经费主要来源,高校一般可分为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私立院校;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 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分科类院校;根据学校等级划分,高校一般可分为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我国高等学校类型的发展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