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文选读

金文选读

金文选读
金文选读

金文选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字与书法教学参考资料(二)

中华新韵平仄表剖析

中华新韵平仄表 (○为平 ●为仄 ◎为平且押韵 ()为可平可仄)

中华新韵—原创小诗作者:禅天定心Q:406293109 2013年 鹊桥仙 痴痴年少,朦朦春晓,偶见佳人娇笑。戏花间倩影飘飘,醉忘语,魂牵梦绕。 尘缘易断,相思难解,弹指芳颜渺渺。路途遥寂寞如刀,忆已了,情丝谁扫? 蝶恋花 扑影捉蝶追巧燕,喜笑颜欢,犹怨相识晚。日日缠绵唯恐浅,诉空爱意熬空盏。 乍降寒雷惊鸟散,雨打鸳鸯,执手难相伴。俗子不能攀帝眷,肠终寸断缘终乱。 我心哭泣我心痴,提酒浇愁涩发丝。悔己胸无凌世志,愿君回首莫相思。 廿载迷茫廿载孤,忽觉寂寞意如酥。心随玉腕轻轻舞,梦醒花枯恨最初。 回眸一笑扯柔肠,擅奉痴心盼梦长。旧事陈缘终散尽,唯余残影笑荒唐。 赏月观星傲世间,轻抛天下换情缘。若知浊世瞒因果,踏破金銮覆九天。 花 霞彩连天处处开,香飘万里惹君来。折花不解花儿语,何苦离枝入客怀? 2014年

经年 顽童无虑总身轻,人近中年使意明。偶会弟兄攀峭壁,常携知己赏流萤。绝情戏场人终散,有志儿郎梦亦平。酒后西风吹皱忆,樽前影在面难清。 鱼儿 天下苍生俱自由,唯鱼踏刃火中留。欲寻佳丽难开口,常盼姻缘易畏秋。一世情迷痴总洒,半朝梦醒泪横流。愿得苦海拥真爱,褪尽鳞身化尽愁。 难 锦帽华裘卧小楼,邀星伴月度春秋。茫茫浊世人匆过,方寸觥筹酒易留。铁马金戈枯骨洒,朱颜玉手冷庭幽。红尘化做天边画,思念织成一缕柔。 红尘渡 明镜白黑发,韶华老少年。情生思苦酒,戏罢念红颜。 晚宋愁填海,新唐怨撼山。人间难渡处,岂是死生关。 观音 庙宇奉观音,人嘲土镀金。吾身甘九叩,愿法灭痴心。 2015年 定风波 只道烦忧入梦消,谁知天地铸笼牢。 寂寂浮生轻赋谱,独舞,乱音飒雪伴风刀。 戏罢转身乾坤破,何默,酒酣大笑月星摇。 春去秋来枝叶散,不叹,丹血流干傲骨骄。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 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

图腾。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这应当是存留至商代的一个龙的认知观念。 许多部落经历过非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氏族图腾应是独体形态的图腾,即闻一多所言的未与其它图腾合并以前的图腾。“”字的 字形相对原始,当象原始的伏羲氏族的图腾之形。图腾是氏族的标志, 氏族图腾与氏族互为表里。那么,“”的本义是指伏羲氏的图腾, 并代表伏羲氏族之义。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建立在这种图腾形 象之上的。或者说,伏羲的形象,就是蛇形龙图腾的人格化。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应是原始的伏羲文化在商代的历史延续。 然而,除伏羲氏族之外,远古传说中的北山诸神、轩辕国之人、钟山之神及相柳等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5]95、226、277、280。如果这些同伏羲氏图腾一样的“人首蛇身”之蛇也为蛇形之龙,那么远古以蛇形之龙为图腾的部落是普遍存在的。此氏族的蛇形之龙并不为其彼氏族所认同,因而史料记载有蛇形之龙被他族所食的现象。如延维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5]518。就此而论,这一发展阶段的伏羲氏的“”形龙图腾,尚未获得广泛的氏族认同并拥有共祖图腾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蛇型之龙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的伏羲氏仅是各部落中的一个普通部落,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其它氏族部落相差不大。那么,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可能并非仅是伏羲氏的图腾符号。但以相似的蛇型之龙为图腾的众多部族,可能为后世以伏羲氏为主力的蛇龙氏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诸多伏羲氏族与其它图腾类型氏族关系的发展,以其与燧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为转折点,原始的蛇形之龙出现混合发展的趋势。 二、伏羲氏蛇型之龙与燧人图腾的混合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汇总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 ——介绍新书《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 李让 中国文物报20041110第4版 最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遴选青铜器和金文研究著名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遁松先生近几十年在海内外杂志、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50余篇,结集出版为《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以下简称《论集》)。《论集》整体内容丰富,为金文和青铜文化之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维,开拓了广泛的空间,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础,是一部在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的研究,青铜工艺与青铜器鉴定方面都有独到精深见解的好书。 一、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 据笔者所知,《论集》作者在长期工作与研究中,注意全方位掌握有关金文研究的古文字及其多种相关实践与文献。《论集》所收的不少文章中,都可看出作者对金文考释研究的严谨态度,论述中常常是有的放矢地将实物资料与经典、训诂、古音韵、金文语句的语法结构等相互联系与运用,以得出所考之字形音义等的正确解释,使能读通金文某些语句,以至产生使某篇金文得以释读的实际效果。 作者参加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并负责金文与青铜器的鉴定,得以对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金文和近年新出金文进行全面考察,《全国铜器鉴定所见金文考察》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全篇论述以宏观和微观的方法相结合,阐明某些金文,尤其是新发现的一些金文内容的特殊价值,从而可使读者对先秦至两汉金文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在考释金文的疑难字上,例如:商代长铭器毓祖丁卣铭被隶定成的“铅”字,《谈毓祖丁卣等三件商代长铭铜器》对该字进行了全面分析,解决了全铭的释读问题。又如:《金文容字考释》一文,对金文“容”字的起“庸”假借为“容铲”,直到汉代“容’字的写法才与今天的“容”字写法接近。 在吉金文字研究上,《论集》作者将古文字研究的多方面知识融会使用,努力架构金文研究的方法和规律、商周金文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研究 以往的青铜器学者,在研究方面为后人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由于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多侧重在商周金文上。《论集》作者在一定意义上超脱、打破了这一旧有模式。《论集》中收录的和尚未收录的不少论述中,都能看出作者在研究青铜器分期、断代和发展演变方面的功力和成果。将近年考古发现的铜器和众多传世名器相结合,依据考古学类型学和古器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首先对青铜器进行分期断代,并提出青铜器分期按王朝划分的方法和意义。依据青铜器内涵和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将青铜器发展演变定位为原始社会后期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建立青铜器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青铜器之发展谱系,无疑更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些青铜器具体断代上,作者严谨地以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的标准器为核心,确定一些器物的相对或绝对年代。《青铜器分期与断代》一文,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自夏代至两周青铜器在种类、造型、装饰、铭文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论集》中有不少文章都具创见和特色,例如:《青铜器定名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结合近年发现的器物和金文的新资料,提出青铜器定名的几个重要的理论,如:“时空变化对铜器名称的影响”、“器种相同,用途不同的青铜器在定名上的区别”、“自名铜器与同种铜器的异名”等等。在《论列鼎制度》一文中,作者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大量西周至战国的列鼎资

中华新韵表

中华新韵(十八韵)韵部表、中华新韵(十四韵) 中华新韵(十八韵) 中华新韵(十八韵)韵部表 一、麻花韵a,ia,ua 二、波歌韵o,e,uo 三、儿韵er 四、街斜韵ie,?e 五、衣期韵i 六、支思韵(-i) 七、姑苏韵u 八、居趋韵? 九、开怀韵ai,uai 十、飞灰韵ei,ui ,uei 十一、高标韵ao,iao 十二、谋求韵ou,iu,iou 十三、寒山韵an,uan 十四、先天韵ian,?an 十五、人文韵en,in,ien,un,uen,?n,十六、江阳韵ang,iang,uang 十七、庚青韵eng,ieng,ing,ueng,十八、东钟韵ong,iong 中华新韵(十八韵)简表 一、麻花韵a,ia,ua 【麻花韵:平声】啊扒巴疤笆粑叉杈差瓜呱哈花哗加茄枷痂笳袈嘉佳家夸妈趴葩杉沙莎鲨纱砂裟他她它凹哇洼娃蛙娲虾呀鸦哑桠楂喳渣茶查搽蛤华骅划麻拿蟆杷爬琶娃霞遐瑕暇牙芽蚜崖涯衙八捌擦嚓插搭褡发夹铗嘎刮括鸹垃拉抹掐杀煞刷塌踏挖瞎鸭压押扎匝拔达鞑察沓答瘩乏伐阀筏罚嘎滑猾夹荚颊拉匣侠峡狭辖杂砸札扎轧闸铡 【麻花韵:上声】把靶叉打剐寡哈贾假卡咯垮喇俩马吗码哪卡洒傻耍瓦哑雅咋法珐甲钾撒塔獭眨 【麻花韵:去声】坝爸耙罢霸岔诧差姹大尬挂褂化划华画话桦卦价驾架假嫁挎跨骂那娜怕下夏厦暇亚讶娅咤炸榨刹发珐刺腊蜡辣呐纳钠洽恰萨飒煞拓挞榻蹋袜吓轧压栅 二、波歌韵o,e,uo 【波歌韵:平声】波播菠搓磋哆锅过涡坡莎唆颇娑涡窝蜗阿哥歌戈呵科柯苛颗罗萝逻锣螺摹模馍磨蘑魔挪娜婆驮驼舵鸵蛾娥俄峨鹅哦讹和禾何河荷钵剥戳摄掇郭豁扑泊泼拨说缩托脱拙捉桌作鸽割搁喝磕伯驳帛泊柏勃铂舶脖博渤搏箔魄膊薄夺度佛国活茁卓浊酌着凿啄琢缴勺昨阁葛蛤颌合涸盒貉壳 【波歌韵:上声】簸朵垛果裹火伙裸颇所锁妥我左佐坷可舸抹索葛撮渴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 )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八、、八、、J 7,I ―I~~/、P z I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 “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

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 “风”“南”“心”,可以证明“风” “心” 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 “心” 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 “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 上古同部。以下类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 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归字范围,同时对《诗经》归部得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叫主谐字,以主谐字作声符的形声字叫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如: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2010年1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0第33卷第1期Journa l of Shanx iUn i v ersity(Ph il o sophy&Soc ial Science)Vo.l33No.1 #语言学研究#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樊俊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20世纪以来,战国金文大量出土,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文章从战国金文的著录、字典编纂、分域和断代研究、文字的考释及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战国金文研究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并评介其得失,有益于为今后战国金文的研究辨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战国金文;研究成就;局限 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0)01-0050-06战国金文是战国时期列国诸侯及卿大夫所铸造的青铜 礼器及兵器上的文字,其使用时间,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0,历时260余年,是继殷 商、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后金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 段,和同时期的简帛、玺印、陶器、货币、石刻等等载体上的文 字共同构成了战国文字系统。 传统金文研究多将战国金文和春秋金文放在一起研究, 合称东周金文,如郭沫若5两周金文辞大系6分上、下两编, 上编收西周器,下编为东周列国器,以列国为次,而不分春秋 战国。李学勤在其5战国题铭概述6云/中国先秦的题铭,按 照时代演进,应分为殷、西周至春秋、战国等三个阶段0[1], 也是将春秋战国金文合为一个阶段。但实际情况却是金文 发展到战国时期,呈现了与春秋金文显著不同的特征,其主 要表现为若干兵器文字字形草率,笔画省简,已呈隶变趋势, 礼器文字因国别不同而呈现的地域性特点也较之春秋时期 更为明显,这些都表明战国时期的金文出现了显著的阶段性 特征。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研究,并与西周、春秋金文 及秦汉篆隶比较,上验下校,从而探索其构形上的特点,揭示 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金文考释及正确认识汉字发展史有重 要意义。再者,战国金文是庞大的战国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其他品类的文字虽然可能因书写材质、方式或用途 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形体的差异性,但因处于同一历史时 期,其形体演变应具有相似性。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 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战国文字的释读及整体演变规律的 认识。 建立在出土材料基础上的战国金文的研究状况与其科 学化进程是和田野考古学的建立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在20 世纪初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前,金文研究尚属于传 统金石学范畴,研究内容多局限于铭文著录及释读。这一时 收稿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战国金文字形全编及相关问题研究0(08XNG039) 作者简介:樊俊利(1972-),女,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

汉字的演变要某一个字从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要某一个字从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的过程 参考附图,“林”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附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楷书→ 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 1

中华新韵字简表演示教学

中华新韵字简表

字简表 一麻 a ,ia ,ua 阴平/啊腌跨扒叭巴芭岂疤笆粑鲃豝嚓叉杈差咖瓜胍哈花哗加茄迦痂枷珈袈嘉佳家家葭貑咖夸姱啦妈摩嬷趴葩杉沙莎痧鲨纱砂他她它凹哇洼蛙窳畖娲吓丫呀鸦哑桠查楂喳呱旮笳拉咱仨裟砂渣楂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阿(又波韵阴平)八捌擦嚓插锸耷哒搭嗒褡发(又去声)夹嘎刮括栝鸹垃拉邋抹掐袷撒杀刹每煞(又去声)刷趿塌溻榻踏挖呷瞎鸭压押扎匝咂臢拶扎哳撒答浃 阳平/啊茶查搽嵖槎苴垞蛤华哗骅铧划(又去声)麻嘛蟆拿南扒杷爬钯耙筢琶娃霞遐暇暇(又去声)牙伢芽岈琊蚜崖涯睚衙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拔茇菝跋魃察擦达鞑沓怛妲炟笪靼答瘩垯跶乏伐垡阀筏罚嘎滑猾夹浃郏荚铗鵊铗蛱恝戛颊旯拉匣狎柙侠峡狭硖辖黠杂砸扎札轧闸铡喋(又读die) 上声/把靶礤叉衩(又去声)打剐寡哈贾假瘕卡佧咔咯侉垮喇俩马吗犸玛码蚂哪卡洒傻耍瓦佤哑雅咋鲊爪 派入上声的入声字:法砝甲岬钾岬胛撒塔獭鳎眨 去声/坝把弝爸耙罢霸灞衩(又上声)岔侘鲅诧差姹大尬卦诖挂絓褂化划华画话桦价驾架假嫁稼挎胯跨蚂祃骂那娜怕骼下夏厦(又音sha)罅暇亚讶迓娅咤炸榨瓦 派入去声的入声字:刹发(又阴平)珐婳刺腊蜡痢辣蝲呐纳肭衲钠捺帕恰洽袷卅飒萨唼歃煞(又阴平)箑霎拓沓挞闼嗒遢榻漯踏蹋袜腽吓轧压揠栅

二波 o , e , uo 阴平/波播菠玻嶓搓磋蹉哆呙锅过埚涡啰坡颇陂莎唆娑梭挲睃嗦嗍蓑拖挝莴倭涡窝蜗蜗阿婀哥歌戈呵科蝌柯疴苛珂窠牁轲颗髁车奢赊畲遮仡猞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拨鲅趵钵般嶓饽剥逴踔戳撮咄剟掇裰郭崞聒蝈豁劐擢捋扑泊泼钹说缩托佗脱喔拙捉桌倬涿焯作嘬鸽割搁喝磕瞌榼疙圪颏蠖折蜇 阳平/脖嵯痤瘥矬鹾和罗萝逻脶猡锣椤箩骡螺谟无(又乌韵阳平)馍嫫摹模麽摩磨嬷蘑磨魔挪娜傩婆鄱繁(又寒韵阳平)皤驮佗陀坨驼柁砣鸵酡跎汑鹅蛾娥莪俄峨哦讹和禾何河荷阖菏哪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孛伯驳帛泊柏勃钹铂亳舶脖博鹁渤搏鮊餺箔魄(又去声)膊踣薄(又去声)馞欂襮礴夺度铎踱佛国掴帼漍腘虢馘活橐灼卓斫浊酌浞诼着凿啄琢(又音zuo)缴擢濯镯勺昨笮阁葛(又上声)蛤颌合涸盒貉曷盍阖壳德得额革格鬲隔嗝膈塥镉骼纥劾阂核翮壳咳颏舌叶(又音xie)踅则责择咋泽喷帻舴箦赜折(又音she)哲辄蛰谪摺磔辙翟宅 上声/跋簸(又去声)脞朵垛躲亸埵果菓蜾裹火伙夥裸瘰赢叵颇笸所唢锁妥椭我倭左佐坷可(又车韵去)舸尺(又衣韵上声)扯恶舍者赭 派入上声的入声字:椁抹索撮葛(又阳平)渴 去声/薄(又阳平)簸(又上声)播措锉厝挫锉堕剁舵惰跺过货祸和磨蓦懦糯破偌些唾卧涴硪坐座阼怍柞做酢祚俄个贺荷课社舍射赦麝这柘蔗鹧驮 派入去声的入声字:簸(又上声)错绰婥毫辍或获惑霍扩栝蛞蛞阔廓落烙洛末没墨磨沫默哀漠陌殁搦迫魄泊粕弱若烁铄朔硕搠槊数妁沃握渥偓斡作恶遏鄂谔噩腭鳄各喝鹤壑乐蓦懦糯破偌些唾卧涴硪坐座阼怍柞胙做酢饿个贺荷课策册测

金卫国 -《上古韵部助记歌》

上古韵部助记歌(金卫国著)上古韵部助记歌 目录 绪论. 2 缘起 (2) 三十部简说 (2) 主体:以下为各部之歌诀。. 3 (1)之、职、蒸 (3) (2)幽、觉、冬 (4) (3)宵、药 (5) (4)侯、屋、东 (5)

(5)鱼、铎、阳 (6) (6)支、锡、耕 (6) (7)歌、月、元 (7) (8)脂、质、真 (8) (9)微、物、文 (9) (10)缉、侵 (10) (11)叶、谈 (10) 尾声. 11 说明. 11

韵部歌白文. 12 上古韵部助记歌

(金卫国) 绪论 缘起 这个《上古韵部歌》是受冯桂芬《说文部首歌》的触发而编的,依据的材料是何九盈先生《上古音》一书中的谐声字,也参考了他的《音韵丛稿》。这个歌诀只是想起到一个便于联想记忆的作用,收字方面,凡编有歌诀者,一部之谐声偏旁,大致皆有反映,亦兼收散字。为不增加记忆负担,歌诀之中不采用衬字,各字皆实有其事。此文一定会有许多不严密的地方,所以敢不揣浅陋,笔之于书者,乃料想观此文者,多是师友中人,必当以其宽大之心恕我无知矣。作者亦不敢望其流传,唯博师友一笑可也。 有关该歌诀的编纂经过,如下情形仰共知悉: a)本歌诀为一时兴至之作,最初的工作乃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也即是从谐声字数最少的冬部字开始(亦有随兴所至,而先作字较多者,如侵部字)。随着工作的继续,各部谐声字数渐繁,工作难度加大。读者诸君一览歌诀,自知其文脉顺畅不

同。而最后之技经肯綮,劳心费神,遂取变通之法,如真、文、元三部是。但是现在的排列顺序,则非据写成之序,而是按照三十部排列之序。 b)言谓文如其人,本歌诀与作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很多句子在外人看来殊不可解,为求易解,作者在每个歌诀下都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解读,读者可以参考。然作者亦恐此种做法有强加于人之嫌,心甚不安。读者若能自为解读,则甚好;若是不可解,亦不妨各取变通之法。若读者能有所匡正或重新编过,并惠告鄙人,则不胜感激之至。 三十部简说 阅览口诀之前,不妨简单的把三十部之名称略述如下: 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 只要记住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几字即可,通过之、职、蒸阴阳对转便可推知职、蒸,其它类此。具体记忆之法,不妨如下: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以上的由之到叶的排列顺序,部分的体现了韵部之间的远近关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金文的书目

金文的书目 2006-10-1810:03:22 大中小 以下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本关于金文的书籍,书目罗列如下。 《殷周金文集成》考古研究所编纂,以拓本具而精著名。著录11984件铭文,其中颇有名家收藏之精善拓片,亦不乏新拓于故宫博物院之从未发表之拓本,及散佚国外之拓本。分订18册。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三册,20卷。罗振玉1963年穷毕生所藏金文拓本编纂而成,1937年影印行世。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用罗氏印本影印。末附孙稚雏《三代吉金文存辨证》。是书以金文铭文拓本,原纸付印,多精品,鉴别亦精。铭文按器形分类,再依铭文字数多少排列。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唐兰著。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初版。此书为作者对西周铭文断代和铭文考释方面的成果的总结,但穆王部分未写完,作者呕心沥血,深为用工。 《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著,以1941年出版之《商代彝器通考》为基础编写而成。科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重印。书分十章,有插图。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宋薛尚功编辑。二十卷。原为石刻本,古书流通处影印本。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清阮元编辑。十卷。刻本。 《古籀拾遗》孙诒让著。刻本。本书纠正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14条、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30条、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22条。末附《毛公鼎》释文、《宋政和礼器文字考》。

《古籀余论》孙诒让著、戴家祥校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本书专主校订《攈古录金文》之失。 《三代吉金文存释文》二十卷,《附录三卷》罗福颐释文。香港问学社1983年3月初版。附录《古今文字释例》一卷,《著录索隐》一卷。 《殷周金文集录》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本书集录了解放以来至1980年底国内书刊已著录及部分未著录的铜器铭文973件。 《金文通释》日本人白川静所著。白鹤美术馆昭和55年3月初版。七卷九册。卷一至卷三为西周青铜器铭文通释,卷四为东周青铜器铭文通释,卷五为金文学史、考古学研究方法、金文学研究方法、历法的研究方法、西周断代年历谱、列国器编年。卷六西周史略及金文通释补释、补记。卷七两周青铜器铭文释文及索引。 《金文编》容庚编纂。1925年印行初版,1939年再版时有所增修。1959年3日科学出版社重印,重印前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校订过。三版由张振林、马国权摹补本。本书共引用有铭铜器3902件。正编字头2420号,重文19357个,附录1352文,重文1132个。正编大体依《说文》分部排比,各字上注篆文,编排字码,重文系列各字之下。每一金文据铭文拓本或影印本临摹,都注明出处。书末附器目和检字。 《金文编订补》陈汉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对《金文编》提出修改意见两千多条。 《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出版。十四卷十五册,附索引一册。此书以容庚增订三版为据,罗列诸家之说于每字之下,间加按语。所收诸家之说断自1973年初。所收字照《说文》次序编排,分14卷,共1894文,重文13950文。图形文字列为附录上,不识字列为附录下,均依容书。实则附录之字有可识者,正编之字亦有误释者。每字下列举原铭文句,约一万八千条。容书未收者亦列于每字下,约二万条。容书增订后彝器续有发现,此书选录三百器铭文补入,所引考释之说始于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近人著述以及杂志论文亦加采录。此书编纂始于1967年秋,至1974年成书。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对上古音的研究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作《韵补》分古韵为九部(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 其后郑庠作《诗古音辨》,就《广韵》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归并成六部(东、支、鱼、真,萧、侵),这些就是系统的古韵分部的开始。 至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的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导思想。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把古韵分为十部。他的原著只称第一部,第二部等等。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一般音韵著作称为东、阳、庚、蒸、支、鱼、歌、真、萧、侵,共十部。如果拿这十部和郑庠的六部相比较,粗略地说,是从郑氏东部中分出阳、庚、蒸三部,又从鱼部中分出一个歌部,这样多了四部。 ·顾氏分古韵为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阴声。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他是修正顾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注重审音。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顾氏的萧部应该再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声细。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这样,江氏的古韵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此外,江氏还从顾氏的第三部鱼部中分出侯部字,归入尤、幽部。因为没有另立侯部的名称,不影响十三部的数目。顾氏的入声韵部没有独立,实际上是四部,江氏的入声韵,则分八部。他主张数韵共一入,大部分阴声、阳声韵都有入声配合。 段玉裁作《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段氏分部的特点有三:(1)支、脂、之分部。 (2)真、文分部。(3)侯部独立。段氏十七部分为六类,第一部是之部,第二部是萧部,打破了《唐韵》“始东终乏”的传统次序。他说,“十七部次序出于自然,非有穿凿。”分为六类,是按音的远近排列的。但他没有分出独立的入声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的话,则是26部,比现代学者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同时应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 戴震作《声类表》,分古韵为二十五部,其中有阳声九部,阴声七部,入声九部(戴氏当时尚未立“阴”、“阳”之名)。其阳、阴、入相关者为一类,二十五部共合为九类,自此古韵各部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才清楚明白起来。戴氏是段氏的老师,但古韵分部晚于段氏。戴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有二: (1)把段氏的脂部再加剖析,使祭、泰、央、废四部独立为霭部。 (2)明确承认上古音有入声,使它独立。 孔广森作《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与段氏十七部比较,孔氏从东部中分出冬部,从侵部中分出合部,而把真,文(谆)又并为一部。他还主张段氏第三部(尤部)中从屋从谷从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中华诗词学会发布 执笔:赵京战 一 麻 a,ia,ua 二 波 o,e,uo 三 皆 ie,üe 四 开 ai,uai 五 微 ei,ui 六 豪 ao,iao 七 尤 ou,iu 八 寒 an,ian,uan,üan 九 文 en,in,un,ün 十 唐 ang,iang,uang 十一 庚 eng,ing,ong,iong 十二 齐 i,er,ü 十三 支(-i)(零韵母) 十四 姑 u 关于诗韵改革几个问题的解释 近年,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

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四:“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现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甲骨文是早于篆籀、青铜铭文的古文字。是“千年神甲、文字始祖”,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在失传近3000年后,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重现。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它和本世纪初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 三千年前,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正是晚商都城。商朝第20位的帝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迁都到“殷”,当年的殷都,到处是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联合诸侯伐纣,商纣王牧野兵败,逃至鹿台自焚而亡。从盘庚到纣王,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历经273载,史称殷朝,亦称殷商。周灭商后,国都他移,小屯一带的繁华王都逐渐荒芜,光华闪烁的商文化被淹没地下,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殷墟”。 安阳殷墟鸟瞰图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3000年过去了,清末小屯村人,耕耘土地时,常翻掘出一些骨片,不知为何物,因胛骨较大,近代无此兽类,遂称为“龙骨”,有一个农民叫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没钱医治,无意中,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龙骨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李成第一个发现龙骨并卖给药店治疗疟疾和创伤,一斤仅值六文钱。

金文概述

金文概述 金文的来历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金文的写法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后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书法根据遗址发掘的情况,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代彝器均无铭文,盘庚迁殷之后铭文开始少量出现,一般只有一到二个字,铭文图案化,装饰意味较浓,有典型的肥笔,大多为图腾、族徽符号。“这些单个字或合义式的金文,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与底部等显眼处,位置既隐蔽,当然表明它不负担主要的功能。”殷商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几十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祭祖铭功,而远远没有达到甲骨文那种居于意识形态中心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普泛程度,由此,整个殷商金文始处于受甲骨文支配的附庸地位。 金文的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着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表

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一麻a,ia,uaㄚ,ㄧㄚ,ㄨㄚ 阴平 啊腌扒叭巴芭岜疤笆粑豝嚓叉杈差咖瓜胍哈花哗加茄(又皆韵阳平)迦痂枷耞珈袈嘉佳家傢葭豭咖夸姱啦妈摩嬷趴葩杉沙挲莎(又波韵阴平)痧鲨纱砂他她它哇洼蛙娲虾丫呀鸦哑桠查楂喳呱欻旮呵笳拉蓝吗蚂仨裟砂趿渣揸馇挝(又波韵阴平)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阿(又波韵阴平)八捌擦插锸耷哒嗒鎝褡发(又去声入)夹嘎刮括栝鸹拉邋抹掐袷葜撒杀刹铩煞(又去声入)刷趿塌溻禢踏挖呷瞎鸭压押扎匝咂拶吒哳浃聒撒答 阳平 啊茶查搽嵖猹槎楂碴(米查)苴垞蛤华哗骅铧麻嘛蟆拿扒杷爬钯耙筢琶娃霞遐瑕暇(又去声)牙伢芽岈玡蚜崖涯睚衙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拔茇菝跋魃察檫达鞑沓怛妲笪靼答跶乏伐茷垡砝阀罚嘎滑划猾夹浃郏荚铗蛱恝戛颊旯拉匣狎挟柙侠峡狭硖辖黠杂砸扎札轧炸闸铡喋(又读dié)剳 上声 把靶礤叉衩(又去声)蹅镲打剐寡哈贾假瘕卡佧咔咯侉城喇俩马吗玛码蚂哪卡洒傻耍瓦佤苴哑扠雅砟咋诈鲊爪 派入上声的入声字: 法磕甲钾岬胛撒靸塔獭鳎眨 去声 坝把弝爸耙罢霸灞汊衩(又上声)岔侘鲅诧差姹大尬卦诖挂絓褂罣化划华画话桦价驾髂架假嫁稼挎胯落跨蚂祃骂那娜怕下夏嗄厦(又音shà)罅暇亚讶迓娅咤乍蚱痄氩挜炸榨瓦砑 派入去声的入声字: 刹发(又阴平入)珐划剌腊蜡瘌辣镴呐纳肭衲钠捺帕恰洽袷卅飒萨唼歃煞(又阴平入)箑霎拓沓跶挞闼嗒遢榻鳎漯踏鞳蹋袜腽吓轧压揠栅 二波o, e,uo ㄛ,ㄜ,ㄨㄛ 阴平 波播菠玻嶓搓磋蹉瑳多哆呙锅过埚涡坡颇陂莎唆娑梭挲睃嗦嗍蓑拖它挞莴倭唷涡窝蜗踒阿婀痾哥歌戈呵科蝌柯疴苛珂窠轲颗屙菏棵髁的了么呢车奢赊畲遮仡猞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拨鱿趵钵般嶓饽剥逴踔戳撮咄剟掇裰郭崞聒蝈豁劐擢捋泊泼钹说缩托侘脱喔拙捉苛桌倬涿焯作嘬鸽割搁喝磕瞌榼 阳平 脖嵯痤瘥锉鹾罗萝啰逻脶猡锣椤箩骡螺谟无(又姑韵阳平)馍馍摹模麽摩磨嬷蘑磨魔那挪娜傩婆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