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基试题库1稿

马基试题库1稿

马基试题库1稿
马基试题库1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答: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错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简述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答案要点: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哺育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作为过去1000多年人类社会的“科学巨匠”,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揭示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严谨科学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举世公认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具重要意义。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

答案要点: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的,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二,从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第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现代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

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2.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是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二是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三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一是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三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辨析题

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正确。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正确。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

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案要点:

正确。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故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错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属于二元论观点。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和思维何者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是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意义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即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即主观反作于客观。只有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①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它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3.简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以后,自然之网才出现了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对立的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脱

离一定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4.为什么说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答案要点:

①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合乎逻辑的。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是在改造自然、处理相互关系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三、材料题

1.“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原理。人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

1.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马克思哲学是在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

②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是: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尽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但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受社会实践所决定、所制约。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物质性的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主义更完备、更彻底。第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这一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社会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

2.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的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辨析题

1、“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参考答案:

对。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高级阶段以低级阶段为基础,包含着低级阶段的成分。但只有到了高级阶段,事物得到全面展开以后,才能深刻理解低级阶段的特征和表现。

2、“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

错。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3、公孙龙:“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参考答案:

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法认

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

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5、“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参考答案:

对。和谐不是绝对同一,而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它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二、材料题

1、上世纪末,美国西部曾发生一场森林大火。当时的结论:火是由枯枝烂叶引起的,于是立即开始清扫,谁知几年后,森林又爆发了虫灾。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由于没了枯枝烂叶,因而没了鸟类和蚂蚁的栖息地,最终导致害虫繁殖。森林中的枯枝烂叶给蚂蚁、鸟类提供了乐园,也就有力阻止了害虫的发生。请阐述这一现象所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枯枝烂叶、鸟和蚂蚁处于普遍联系中。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物圈。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每一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

2、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这话告诉我们什么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世界就是由矛盾构成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而矛盾即意味着既对立又统一。其实质就是“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亦即黑格尔所说的把握“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上述论断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参考答案:

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但主要矛盾的解决受次要矛盾制约,故可以通过解决次要矛盾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同时也

不忽略次要矛盾,并善于通过正确处理主次要矛盾关系来促进社会发展。

4、20 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泰罗通过记录和分析企业中最优秀工人的操作,建立起最经济而高效的工作方法,创立了企业管理的“泰罗制”。这是一种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新的剥削方法。列宁称之为“榨取血汗的‘科学’制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提出“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实现的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试析列宁话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社会主义只有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泰罗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社会主义应该借鉴。

5、田忌和齐国国王赛马,常输。一次,田忌又和齐王赛马,孙膑为田忌出主意:“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结果田忌以一负二胜赢了齐王。试问这其中包含了什么辩证法道理?

参考答案: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数量的增减;二是次序的变动。田忌赛马正是以出场马匹的次序变动获得比赛胜利。

6、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写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战将经历三阶段,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抗战历程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而在抗战初期,我方也有局部战役胜利,如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后期也有局部战役失利。如何看待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其中内涵什么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该例揭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历史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具体而生动;逻辑则是“修正”过的历史,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7、上海某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天天骑自行车回家,途中总是听着mp3。某日终因车祸不幸身亡。同学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像他这样早晚要发生事故”;也有认为“我也天天听着音乐骑车回家,怎么没事?”还有的说:“那天他坐公交车回家就不会有事了。”您认为哪种说法在理?请分析其中的哲理。

参考答案:

上述“不注意交通安全早晚是要出事故”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必然。看起来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其背后有着必然性。

8、某农村孩子应其父要求,每天早晨清扫院里落叶。一天遇一路人给他出主意:“扫前摇摇树,把明天的落叶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扫了。”孩子接受了该建议,果然摇下很多落叶。可是第二天到院里一看,地上仍有许多落叶,孩子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参考答案: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落叶也是如此。明天的落叶不会落在今天。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在认识上犯左的错误;也不能落后于事物的发展犯右的错误。

9、“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参考答案:

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只是作为过程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它要求“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0、“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

参考答案: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普遍联系推动事物相互转化。所以,辩证法不承认“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在承认“非此即彼”的同时,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三、论述题

1、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所谓科学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其中包括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人参与,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而我们以往的发展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倾向,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根据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分配。有人将此规定称为“四分之一”条款。该条款突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时过境迁,它今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请谈谈这一改变的政治意义,其中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通过选举和被选举,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的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及时调整政治体制十分必要。党的十七大指出,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代表名额分配实现城乡平等,有利于倾听农的心声,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其政治意义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

从辩证法角度看,它主要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的发展或次序结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相信人民代表名额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将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它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反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辨析题:

1、在认识上“跟着感觉走”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2、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真理。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3、简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对立与区别。

4、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三、论述题;

1、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十分猖獗,科学被划为禁区,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视为“异端邪说”,伽利略被判处管制,布鲁若被活活烧死,宗教神学严重地限制科学的发展,阻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相反,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社会越进步,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们通向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就越宽广。请你用你学过的理论,谈谈说明了什么道理。

2、德国著名的诗人哥德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是常青的,请结合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改革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辨析题

1、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答案要点:

错。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答案要点:

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

3、仓廪实必知礼仪。

答案要点:

错。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二、材料题

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答题要点:

⑴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⑵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带来了科学复兴,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必然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预告。

⑶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将促成了上层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精神发展。

2、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

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请分析他的观点。

答题要点:

⑴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前提性因素。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

⑵孟德斯鸠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⑶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3、“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答题要点:

⑴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的唯物史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⑶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题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题要点:

⑴介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⑵简略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一些情况,特别是17大的一些新变化。

⑶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分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⑷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遵循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辨析题

1、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答案要点:

错误的。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一定生产方式在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同时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工具,体现着人们交往关系的多样性。网络交往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它不会取代生产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3、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错误。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5、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生产力。

6、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

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7、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

错误。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8、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虽然受思想、意志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意志本身是受制于社会存在,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此,生产关系虽然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科学技术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技革命主要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多种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学习与作息方式、交换与交往方式,消费与娱乐方式等,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是,网络关系最终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并不取决于所有制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社会形态性质和处于统治的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存在我种所有制成分,但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年于支配地位。

11、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自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二者并不是相对独立的。

12、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答案要点:

错误。革命成功,必然有一个政权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革命成功所实现的政权转移,是革命阶级从反动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反动阶级的复辟也有政权转移的现象,但这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历史的倒退。

13、“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答案要点:

错误。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利益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上述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答案要点:

错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质上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国家绝不是超越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为所有阶级服务、代表全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它不可能对一切阶级“一视同仁”。尽管国家政府也管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但这并不能说明国家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15、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16、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括个人意志的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中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生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和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1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9、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只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等等。

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

2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1、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22、历史的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史观认为,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但是历史的创造者特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历史的创造者必定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辨析题

1、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答案要点:

错。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答案要点:

错。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答案要点:

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人的一

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历史活动的参与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

错。历史确实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阻碍历史前进者虽然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决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答案要点: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论述题

1、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请分析这段话的精神及其理论基础。

答案要点:

这段话的精神是表达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成者原理。

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请分析其理论基础,并论述之。

参考答案: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辨析题:

1,“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答案要点:

错: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

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P127)

2,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答案要点:

错: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P133—134)

3,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答案要点:

错: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P137)

4,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答案要点:

错: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P139)

5,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

错:从自然形式看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总是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发展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P140)

二、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使各部门协调发展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竞争,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好的、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则少。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题1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工伤保险待遇主要包括。 A.医疗给付B.工伤津贴 C.残疾年金或补助金D.遗属津贴 2、率先建立现代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该国于1905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法。 A.日本B.法国 C.德国D.英国 3、下列关于医疗保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保险 B.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实偿来实现的 C.医疗保险是自愿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D.医疗保险由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费用 4、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由基金管理机构通过等方式运营。 A.购买股票B.开办企业 C.兴建公共设施D.融资借贷 5、社会救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最低保障性B.按需分配 C.权利义务单向性D.救助对象全民性 6、下列各项中,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是。 A.英国B.瑞典 C.芬兰D.丹麦 7、下列各项中,有关美国“多元化医疗保险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A.医疗照顾制度的对象主要是65岁以上的老人 B.社会医疗保险计划在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中占主要地位 C.HMO开办合同医院并直接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D.蓝十字和蓝盾是美国最大的两家营利性民间医疗保险公司 8、下列有关各国养老保险金覆盖范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是本国所有居民。 B.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是薪金劳动者和独立劳动者。 C.美国的老年、残疾、遗属保险的覆盖范围是从事有收益工作的人,包括独立劳动者。 D.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覆盖范围。 9、依据救助种类,社会救助包括。

马基习题4

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主体不同 · B. 层次、水平不同 ·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 4. 哲学是(????? )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斗争性 · C. 矛盾的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 D. 人口因素答案( 1 )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

2018年中考科学模拟试题1(含答案)

慈溪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科学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I、试题卷II和答题卷。试题卷共10页,有4个大题,33个小题。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学校、、班级、座位号、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II的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规定区域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Ba-137 5.本试卷g取10N/kg。 试题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图是《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邮票。下列关于图中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邮票中动物均用鳃呼吸 B.邮票中动物均属于恒温动物 C.邮票中虾、蟹属于软体动物 D.邮票中的鱼、乌龟、青蛙属于脊椎动物 2.下列各图所表达的相关科学容正确的是 A.过滤 B.称取氯化钠 C.光的折射 D.杠杆的力臂

3.某太空站的能量转化示意图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光电转换器中光能转化为电能 B.水电解系统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在能量转化中水可以被循环利用 D.燃料电池系统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与防止试管炸裂无关的是 A.保持试管外壁干燥 B.试管夹夹在试管中部 C.先预热再对药品集中加热 D.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下图是氢核聚变简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b核和c核的质子数不同 B.氢核聚变过程中元素种类不会改变 C.图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核 D.原子弹主要是利用了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 6.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带土移植---减少根部损伤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太 C.移栽剪枝---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D.树怕扒皮---导管受损减弱无机盐的运输 7.小科对新型LED灯带很好奇,取一段剖开后发现,灯带中的LED灯是串联后通过电源适配器接入照明电路(交流电)。取其中一只LED灯接在电池两端,灯不亮,对调电池正负极后灯亮了,用手试摸,点亮的灯几乎不发热。以下推断符合上述实验事实的是 A.LED灯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能 B.单只LED灯工作电压是220V C.灯带中一只LED灯断路后其他灯还能亮D.电源适配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8.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_________ 。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_________ 。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_________。 4.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_________”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水平。 6.教育制度可以还原成目标系统、_______、_______、工具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7.国家实行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是____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9.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在_________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事实与教育规律 2.终身教育 3.教育功能 4.人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2.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表现?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实践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统一、不明确。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累计教育投入197.5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142.68亿元,是特区建立以来前17年财政性教育投入70.30亿元的两倍。 深圳特区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孕育了教育和科技的快步发展。截止2002年,深圳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117所,是特区建立之初的4倍多;学生64万人,比1980年增加近40万人。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试题1附答案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C语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C语句必须以分号结束 B) 任何一个C程序中有且只有一个主函数 C) 复合语句在语法上可被看作一条语句 D) C程序中对数据的任何操作都可由运算符实现 2、以下不能定义为用户标识符的是()。 A) MAIN B) _HJ C) 2ong D) LINE1 3、下列符号中用来表示C语言中的回车换行的是()。 A) \r B) \n C) \b D) \t 4、如有如下定义:int a=1,则语句printf(“%d,%d”, a, ++a);的运行结果为()。 A) 1, 1 B) 1, 2 C) 2, 2 D) 2, 1 5、已知ch为字符型变量,下面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 ch=’\xff ’B) ch=’\ff ’C) ch=’ ff ’D) ch=” ff ” 6、以下能正确定义一维数组的是()。 A) int a[5]={0,1,2,3,4,5}; B) int a[5]=”012345”; C) char a[ ]=”012345”;D) char a[5]={0,1,2,3,4,5}; 7、以下语句中能正确定义变量并赋初值的是()。 A) char c=65; B) float f=f+1.1; C) double x=12.3e3.6; D) int m=n=2.0; 8、在执行下列程序时输入:1357924,则程序的运行结果为()。 main( ) { int x, y; scanf(“%2d%2d”,&x,&y); printf(“%2d”,x*y); } A) 13 B) 1357 C) 74 D) 741 9、执行下列程序段后输出的结果是()。

《计算机导论》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

计算机导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元器件的计算机属于()。 A. 第一代计算机 B. 第二代计算机 C. 第三代计算机 D. 第四代计算机 2.冯诺伊曼的主要贡献是( )。 A. 发明了微型计算机 B. 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 C. 设计了第一台计算机 D. 设计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3.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D.复杂方程的求解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A.特殊的计算机部件 B.特殊的生物病毒 C.游戏软件 D.人为编制的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5.随机存储器简称为( )。 A.CMOS B. RAM C. XMS D. ROM 6.计算机一旦断电后( )中的信息会丢失。 A. 硬盘 B. 软盘 C. RAM D. ROM 7.CPU指的是计算机的( )部分。 A. 运算器 B. 控制器 C. 运算器和控制器 D. 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 8.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是( )。 A. 操作系统 B. 语言处理程序 C. 工具软件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9.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都是( )。 A. 目标程序 B. 语言编辑程序 C. 语言连接程序 D. 语言处理程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0.硬盘存储器的特点是()。 A.由于全封闭,耐震性好,不易损坏 B.耐震性差,搬运时注意保护 C.没有易碎件,在搬运时不像显示器那样要注意保护 D.不用时应套入纸套,防止灰尘进入 1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激光打印机是击打式打印机 B.击打式打印机价格最低 C.喷墨打印机不可以打印彩色效果 D.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用每秒执行指令的条数来表示 12.Windows2000是一个()操作系统。 A.单用户单任务 B.单用户多任务 C.多用户多任务 D.多用户单任务 13.WINDOWS 2000的“回收站”是( ) A.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B.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C.软盘上的一块区域 D.高速缓存上的一块区域 14.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 )。 A.运算速度快 B.精度高 C.资源共享 D.内存容量大 15.下列选项中( )是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A.将计算机信号转变为音频信号 B.将音频信号转变为计算机信号 C.预防病毒进入系统 D.计算机信号与音频信号相互转换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从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显示器的分辨率与视频卡的关系是什么? 3.简述OSI模型中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各起什么作用。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模拟题1附答案

全真模拟习题(1) 选择题 1.在寿险契约保全中,保险人对客户交费方式、交费期间、领取方式等项目的变更以及变更投保人(受益人)、增减保额、增加或取消保险责任条款,对合同内容做补充告知等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所涉及的寿险契约保全属于() A.保险关系转移 B.合同内容转移 C.合同权益行使 D.保险金和退保金的给付 2.在我国,保险代理机构的种类包括() A.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B.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和个人保险代理机构 C.综合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D.综合保险代理机构和个人保险代理机构 3.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合同中,单一风险合同是指() A.被保险人只能为一人的保险合同 B.只能有单个保险人承保的保险合同 C.只承保一种风险责任的保险合同 D.只承保特殊风险的保险合同 4.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在我国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道德主体部分7个道德原则中包括()等 A.独立执业原则 B.专业胜任原则 C.友好合作原则 D.客观公正原则 5.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出发决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期间应为() A.自收到出发决定之日起15日内 B.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30日内 C.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期60日内 D.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90日内 6.投保人因贪污行为所取得的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投保,这一情况说明投保人所具有的保险利益应该是() A.经济上有价的利益 B.确定的利益 C.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 D.合法的利益 7.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对于“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代理选择的规定是() A.可以选择委托代理 B.可以选择法定代理 C.不得选择代理 D.可以选择指定代理 8.我国特有的一种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始形式是() A.洋行 B.镖局 C.票号 D.当铺 9.《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的施行日期是() A.2006年7月1日 B.2006年8月1日 C.2006年10月1日 D.2006年9月1日 10.在我国意外伤害保险经营实务中,保险人对于及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的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远近 B.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性质 C.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规模 D.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设想 11.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之一是必须有客观的意外事故发生,且事故原因必须是() A.意外的、偶然的和不可预见的 B.意外的、客观的和不可预见的 C.意外的、必然的和可预见的 D.意外的、客观的和可预见的 12.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车辆妥善保管,使用,保养,使之处于正常状态。从保证形式看,该保证属于() A.默示保证 B.明示保证 C.事实保证 D.确认保证 13.制定团体保险费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该团体的理赔记录 B.该团体的工作性质 C.该团体的职业特点 D.该团体的死亡率 14.最普遍、最基本的保险合同终止原因是() A.因死亡而终止 B.因标的灭失而终止 C.因期限届满而终止 D.因履行而终止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马基试题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40 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0.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1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国家的起源是()。

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指令指针寄存器是(C)。 ABPBSP CIPDPSW 2.DA1DB67H NUM EQU80H 则执行AND DA1,NUM语句后DA1中的内容是(D); AE7HB80H C67HD0 3.与指令MOVAX,NOT0F0H等效的汇编语言指令是(B )。 A MOV AX,0FH B MOV AX,0FF0FH C MOV AX,000FH D MOV AX,0F0H 4.一个有16个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是70A0H:DDF6,则这个数据区最末一个字单元的物理地址是(C )。 A 7E806H B 7E814H C 7E815H D 7E80BH 5.可用作基址变址寻址或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寄存器是(D)。 A AX,BX,CX,DX B DS,ES,CS,SS C SP,BP,IP,BX D SI,DI,BP,BX 6.在串操作指令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 REP MOVS B B REP STOSB C REPE CMPSB D REP LODSB 7.ORG 0030H DA1 DB 0,‘0’,30H 偏移地址为0030H字存储单元的内容是(A )。 A 3000H B 00H C 0030H D 3030H 8.编写分支程序,在进行条件判断前,可用指令构成条件,其中不能形成条件的指令是(D )。 A CMP B SUB C AN D D MOV 9.将高级语言的程序翻译成机器码程序的实现程序是(A)。 A 编译程序 B 汇编程序 C 解释程序 D 目标程序 10.设DS=1E4AH,偏移地址为0056H,该字节的物理地址为(D )。 A 1E4A6H B 1E456H C 1E556H D 1E4F6H 11.假设下列指令中所用的标识符类型均为字类型属性的变量,下述指令中正确的指令是(B )。 A MOV WORD-DA1,WORD-DA2 B MOV WORD-DA[BX+4*4][DI],SP C MOV AX,WORD-DA[DX] D MOV [BX][SI],3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完整版)《市场营销》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市场营销》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案例分析题 一、美国钟表公司通过市场营销研究发现,可把市场上的购买者分为三类: 第一类消费者希望能以尽量低的价格购买能计时的手表,他们追求的是低价位的实用品,这类消费者占23%。第二类消费者希望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计时准确、更耐用或式样好的手表,他们既重实用,又重美观,这类消费者占46%。第三类消费者想买名贵的手表,主要是把它作为礼物,他们占整个市场的31%。 于是,根据第一、二类消费者的需要,避开日本精工和西铁城名表,制造了一种叫做“天美时”的物美价廉的手表,一年内保修,而且利用新的销售渠道,广泛通过商店、超级市场、廉价商店、药房等各种类型的商店大力推销,结果很快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公司之一。 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分) 1.天美时公司采用什么样的市场细分标准将市场分为三种类型?(C ) A.地理环境细分B.心理细分C.购买行为细分D.人口因素细分2.天美时公司选择了哪种目标市场策略?(B) A.差异性营销策略B.集中性营销策略C.无差异营销策略 3.天美时公司采用的是哪一种市场定位策略?( A ) A.避强定位B.迎头定位C.重新定位 (8分) 比了下去?试用市场营销环境理论分析之。 答:(1)20世纪初期,汽车供不应求,竞争对手很少,福特公司凭借创建汽车生产流水线,以高效率、低成本赢得市场。20世纪20年代,汽车市场发生变化,竞争对手增多,汽车供应量增加,人们变得挑剔起来,不再是“企业生产什么,我就买什么了”。 (2)任何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营销环境。福特公司后来比通用公司比了下去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忽视顾客需求的变化,一意孤行地认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就是黑色的”。还有就是忽视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而通用公司则针对福特公司的营销策略及“挑剔的顾客”推出“汽车形式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远远超过了福特公司。 三、有四家公司,其经营决策是:(8分) A公司生产手表,认为只要生产走时精确、造型优美、价格适中的名牌产品,即能获得 经营成功。

马基试题B卷

请在答题纸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考试试卷(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题号 -一- -二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得分 评卷签名 复核得分 复核签名 注意:本试题有五大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写在答题纸上不予以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相应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B.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是 A.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 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 5、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 想做的人,

模拟试题一(附答案)

模拟试题 一、选择 1、结冰、积水、积雪的道路,无人看守道口,恶劣天气能见度在30米以内时,每小时不得超过(A)千米 A、10 B、20 C、30 D、5 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将厂内机动车辆分为(C)类。 A、11 B、12 C、13 D、14 3、厂内运输的作业方式有(B)种, A、3 B、4 C、5 D、6 4、机动车不得在平行铁路装卸线钢轨外侧(A)米以内行使。 A、2 B、3 C、4 D、5 5、驾驶员不从事驾驶工作时间为(C)者,再从事驾驶工作时应经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新复试。 A、1~3 个月 B、3~6个月 C、6~12个月 D、1年以上 6、厂内车辆侧向最小安全间隙应为(C)米。A、0.4 B、0.5 C、0.6 二、填空 1、机动车辆的制动性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受(道路)、(气候条件)、(车型)等影响。 3、一般把操纵性和稳定性称为(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常用(汽车的稳定转向特性)进行评价。 4、稳定转向特性分为(不足转向)、(过度转向)、(中性转向)。 5、厂内叉车具有(转弯半径小)、(轮距窄)、(载货后重心偏高)等特点。 6、车辆的技术特性有(空车质量)、(载质量)、(总质量)、(车辆外形尺寸)、(最小离地间隙)、(轴距)、(轮距)、(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半径)、(最大爬坡度)、(最高车速)。

7、厂内运输的作业方式分为(有轨运输)、(无轨运输)、(连续机械运输)、(人力搬运)。 8、进出厂房、仓库大门、停车场、加油站、上下地中衡、危险地段、生产现场、倒车或拖带损坏车辆时不得超过(5)千米每小时。 9、车辆行使经过交叉路口须提前减速,加强了望,礼让“三先”(先慢)、(先让)、(先停)。车轮摩擦力不均是跑偏的主要原因。(√) 10、厂内车辆事故预防措施主要内容有(厂内运输安全生产的组织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安全检查管理措施)、(安全教育措施)。 11、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安全思想教育)、(典型事故案例教育) 12、厂内车辆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有(事故可以预防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事故的可能原因必须予以根除的原则)、(全面治理的原则) 13、厂内车辆事故可以预防是指(损失预防措施)和(事故预防措施)。 14、教育对策内容应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三个方面。 15、厂内车辆事故的特性包括(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6、厂内车辆事故一般分为(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两大类。 17、厂内车辆事故由(人)、(车)、(路)、(环境情况)构成。 18、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 19、厂内车辆多发事故的原因有(厂内车辆违章驾驶)、(厂内车辆高速行驶)、(车辆技术状态不良)、(驾驶技术不熟练)、(厂内道路不好)。 20、叉车运行叉齿离地间隙要达(300~400)毫米。 21、安全色有(红)、(黄)、(蓝)、(绿)4种,对比色有(黑)、(白)2种。 22、厂内交通安全标志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辅助标志)等 三、判断 1、辅助标志安在主标志的上面,紧靠主标志上缘。(×)

考试模拟题1及参考答案

考试模拟题1及参考答案 考试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C源程序可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 B. 在C程序中注释说明只能位于一条语句的后面 C. C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 D. 一个C源程序必须包含一个main函数 2. 若变量已正确定义并赋值,表达式()不符合C语言语法。 A. 3%2.0 B. a*b/c C. 2, b D. a/b/c 3. 六种基本数据类型的长度排列正确的是()。 A. bool=char

long=float7) if(b>8) if(c>9) x=2;else x=3;后x的值是()。 A. 2 B. 1 C. 0 D. 3 6. 对以下程序,当输入数据的形式为12a345b789↙,正确的输出结果为()。 int main() {char c1,c2;int a1,a2; c1=getchar(); scanf("%2d",&a1); c2=getchar(); scanf("%3d",&a2);

应用写作模拟试题1及答案

《应用写作》模拟试题1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针对特定事实材料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观点、见解的一种公务员考试文体叫_______ 。 2.竞聘报告针对的是某一岗位,使用_______人称,向组织和群众介绍自己,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3.所谓调查报告,就是根据_________ 的成果写成的书面报告。 4.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具体的修改方法可用__________ 几个字来概括。 5.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文种是___________ 。 6.计划的主体部分要说明__________等内容。 7.公文的标题一般由__________部分组成。 8.公文的__________ 是指从文件中抽象出来,能反映公文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词汇。 9.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__________ 形式。 10.《经济合同》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对的打√,错的打×) 1.会议简报和会议通知一样,也是公文。 2.向上级机关行文,不可以使用通告。 3.每份公文,都必须经过审核这个程序。 4.向上级部门请求指示或批准只能用请示。 5.当事人订立合同,只能用书面形式。 6.写总结不一定要按照完成工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7.公文的成文日期以发出日期为准。 8.在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的工作报告中,可以随带写请示的事项。 9.有些协议书可以当作合同来使用。

10.联合行文,要标明各机关的发文字号。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在空白处上写选项英文字母即可) 1. 应用写作的文面规矩一般包括等项内容。 A 主旨、材料、结构、表达方式 B 结构、标点符号、表达方式、文章修改 C 行款格式、文字书写、标点符号、文章修改 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第二章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种。 A 12 B 13 C 14 3.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与当事人的另一方对有关权利和义务问题发生争执而不能协商解决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审理、裁决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叫。 A 起诉书, B上诉书, C再审申请书 4. 公文内容涉及最重要的国家机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应标注。 A 绝密, B机密, C秘密 5. 各级机关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事项而提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的应用文叫。 A 规定, B 办法, C 规则 6. 《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A 7, B 10, C 15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常用的标号有种。 A 7, B 9, C 16 8. 北京日报打出广告:“北京日报2007年专项分类广告诚征广告代理,期待着您的加盟!”这则广告词的表现手法是。 A 描写式, B 悬念式, C 请求式 9. 根据有序性原则,规章制度要按照有条不紊地展开。 A 项、款、节、章, B 节、条、章、项, C 章、节、条、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