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首页我的豆瓣友邻小组读书电影音乐同城去九点

书籍

电影

音乐

博客

小组

成员

活动搜索你好,请登录或注册

行为疗法

2007-05-22 11:47:32 来自: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广州)

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

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

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

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

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

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

学习所形成。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

,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行为主义心理学认

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既然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不适应的行为也可以通

过学习训练而消除。行为疗法是基于严格的实验心理学成果,遵循科学的研究准则,运用经典条件反

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

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

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

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

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

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

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

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在此基础上,行为疗法提出了相应的以下两点基本假设: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

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

得来的。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

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上述各种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是: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

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

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行为疗法的实施,首先应通过选择,明确认定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广

场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拟定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

行治疗。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病情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

,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

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他们更

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施治者通过对求治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

功能分析后,帮助求治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

开始进行了。

行为疗法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

;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其适应症主要为:(1)神经症:首先是恐怖症,其次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等;

(2)其他获得性适应不良性习惯,包括职业性肌肉痉挛、抽动症、口吃、拔毛、拔甲、咬

手指(甲)、遗尿症、暴露发作等;

(3)药物依赖,包括嗜食性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烟酒依赖及毒品成瘾等。

(4)包括阳萎、早泄、阴道痉挛与性乐缺乏、手淫等;

(5)人格障碍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包括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同性恋等;

(6)包括考试综合症、学习障碍、电视迷综合症、电子游艺综合症、办公室心理压迫综合

症等;

(7)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慢性便秘等。

(8)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

(9)精神发育不全的行为问题。

适应症

常见的行为治疗及其适应症:

系统脱敏疗法: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考试焦虑等。

冲击疗法:恐怖症、强迫症等。

厌恶疗法:酒精依赖、海洛因依赖、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强迫症等。

阳性强化法: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行为疗法。这是近3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几种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不同

的治疗方法。行为治疗的原则来自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替代的学

习方法。行为治疗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而利用从学习实验室中发展而来的技术方法

,能够使病人以新的、适宜的反应来代替适应不良的行为,从而建立所期望的行为。在行为治疗中,

较为常用的方法有:①系统脱敏法,为沃尔帕所创,即对容易引起病人焦虑的环境外,通过学习而逐

渐适应;②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法,即通过直接暴露和延长引起焦虑的刺激,来消除已形成的恐惧

;③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此外,还有示范法及代币

强化法等。

行为治疗现应用于恐怖症、强迫症、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及性功能障碍等,并获得较好效果。

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也有一定作用。

什么是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

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

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

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

,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

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

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

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

来。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

疗实践。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著

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

一步发展。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大大超过精

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作为行为治疗理论依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

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因此,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

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

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而,人

们唯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这样,行为治疗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也就都成为主

要是针对外部刺激和行为表现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技巧。按照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化原理,

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

现。在精神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

想象(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总之,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

为发生的根源。但是,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

技术。

医疗实践证明,由极端的行为主义观点指导设计出来的各种行为治疗技术,一般说来,其突

出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能够规范化或程序化,易于掌握,实施简便,容易执行;在疗效方面也是肯定

的。但是,由于它只注意外显行为反应以及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情境,而忽视了人脑内部的复杂过程

,即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用。因此,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有着明显的不足,即长于

治“标”,失于治“本”。即使把病治好了,也是常常容易复发,不易达到根除的效果。正是由于这

个原因,行为治疗往往受到其他心理治疗派别,特别是精神分析治疗学派的攻击。

今天的行为治疗,在认知心理学的强大思潮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冲击下,从理论指导到具体方

法也在发展、变化。许多行为治疗家已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及单一的、片面的强化观点。重视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如人的认知情绪、动机和意志等因素。认为不能把人看作

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应激或心理应激的被动反应者,其行为和心身活动都不是被动地受影响的,而是通

过使环境变化因素转换为认知因子的途径而传递的,并经由情绪和动机的激发才导致人的各种行为。

人们本身就具有认知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其行为改变的能力。行为治疗就是要通过对行为的评

价以及一定的行为学习程式,指导或帮助患者去调动这些能力,来改变那些不良的或不正常的行为;

或者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去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目前,行为治疗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正在日益增多和扩大,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地应用,而

且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现代临床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和临床

心理学等领域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行为治疗的方法除了系统脱敏法和厌恶疗法以外,还有操作条件法

、行为塑造法、代币制管理、自我调整法、自信训练法、松弛疗法、行为演练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

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疗法不仅用于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如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和焦虑性

神经症等;而且用于治疗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偏头痛、雷诺氏病、哮喘

病等,不仅广泛地用以矫正儿童或成人的各种不良行为问题,如吸烟、吸毒、酗酒、赌博以及各种反

社会行为等;而且也广泛地用于矫治各种性功能障碍和性行为偏离。此外,在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领

域,在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和劳教场所等部门也都在广泛地应用。(张伯源撰梁宝勇审) 心理治疗手

册行为治疗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行为治疗”一词首先是由斯金纳等人于1953年提出,但以后这些学者未再用过这一术语。

目前这一术语是分别由美国拉扎拉斯于1958年和英国艾森克于1959年各自提出来的。

行为治疗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但真正形成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治疗方法并

为世人所注目,则是从50年代开始的。起初行为治疗的实验是从动物身上开始进行的。精神病学家沃

尔帕在实验室将一只饥饿的猫置于笼中,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有取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实

验之后,猫便产生恐惧拒食反应,即形成“实验性神经症”。然后他着手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引导

猫消除恐惧逐步回到正常就食状态。

1958年沃尔帕正式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指出神经症是由学习过程学到的不适

应行为。因此,要治疗这种不适应行为必需应用学习的法则。后来他将上述实验和理论引用于人类,

在临床上用以治疗神经症,提出一种叫“系统脱敏法”的行为治疗技术,这是行为治疗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标志。

系统脱敏法又叫交互抑制法或对抗条件作用。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将引起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分

成不同等级、层次,然后让患者学会松弛反应(经过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恐惧状

态或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焦虑到高焦虑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直到各刺激与焦虑反应

的联结消除为止。

早斯的行为治疗除了系统脱敏法外,还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另一种叫厌恶疗法的行

为疗法。它是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负强化作用可以消除原有条件反应的实验成果,即通过惩罚手段以

阻止或消除患者原有的不良行为;例如:戒除烟瘾,制止酗酒,纠正同性恋行为等。上述早期行为

治疗一般都未越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围,即其关心的是刺激和反应,而忽略了中间的认知因素。事

实上当我们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时,认知因素特别是期待、态度和信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70年代以来,国外行为治疗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认知行为治疗,它指出在社会性学

习过程中,人的反应并非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和心身活动均是以认知过程为中介的,人本身具有能指

导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潜在能力,艾里斯指出:“人的情绪反应主要受当事人对其环境的认知的影响

,而非环境本身。”或者说,应激物是否影响人产生应激反应,关键取决于人对应激物的判断。这就

说明了同一件刺激或情境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不同年龄所引起的恐惧感是不一样的道理:因为认识、

判断和评价不同了。

因此行为治疗发展至今,已从单纯地改变外界情境与外显行为或病状为特点进展到充分重视

改善人本身的内部认知行为,以增强病人的自我指导、主动控制和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

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治疗现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确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有效治疗方法,并日益

受到临床心理学、心身医学、临床精;:申病学以及社会精神病学等领域的重视。其应用范围在不断

扩大、种类也日益繁多。

在各种学科交叉的今日,行为治疗方法已经不仅仅限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不仅仅是

应用在心理治疗部门,而是一个广受重视的领域:可以用于特殊教育部门如工读学校、监狱;可以用

于预防疾病的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用于智力落后的残疾儿童学校;也可以用在高级艺术表演

学校或者

以竞技比赛为主的各种体育运动代表队,通过行为治疗以改善他(她)们的表演或比赛效能。

行为和心理是一类事物的两面,心理指导行为,行为表现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行为去改变

人的情绪和心理,它表征控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一个大方向,新近出现的行为医学的蓬勃发展便是明

证。(董经武撰张伯源审) 心理治疗手册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是什么

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首创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所

创立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以及60年代末期由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

模仿学习)。因为上述三种学习理论构成了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所以有人又把行为疗法称为

条件反射疗法或叫学习疗法。

行为治疗的各种方法虽然可以分别属于上述三种原理当中的一种,但它们的共同点是:行为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指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什(包括

周围的人们)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通过发现和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教育,强

化和训练等治疗措施,即后天的有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改变、矫正或治疗人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

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南非的沃尔帕提出的交互抑制疗法即系统脱敏疗法及英国的艾森克提出对抗条件疗法、厌恶

疗法基本上是属于应用巴浦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其中交互抑制及对抗条件法原则上均类似或属

于系统脱敏方法。此法主要应用于神经症如各种各样的恐惧症,因为恐惧行为属于不适应环境条件,

表现了对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不合理行为,往往是在焦虑的处境中由于错误的或不良的条件作用而产

生的泛化性不适应行为;这类行为包含有不自觉的或自主神经系统学习的成份,因而系统脱敏疗法较

有效果。

反之,如果是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等一类行为,则往往是大

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应采用厌恶疗法。类似于痛苦的

惩罚疗法。当然,此法的疗效是缓慢的,要多次才能见效。

除了上述疗法和相应的基础外,代币制疗法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所以

有时又把代币制疗法称为操作条件法,它是应用强化物来操纵人的行为后果的方法。

观摩示范学习疗法的理论根据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有复杂的文化背

景(指社会条件),所以人的行为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行为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条件作

用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而要通过观摩示范式学习,通过模仿来获得。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

就是这种疗法的具体例子,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但要记住:观摩示范学习必须要有以下条件相配合:第一,必须引起观摩者的注意,才能使

其接受有关的外界刺激加以学习。第二,要将观摩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模

仿。第三,要具有言语和动作能力,才能模仿一定的行为。模仿是通过语言作中介(说和教)按一定程

序把相应的动作再现出来。第四,要有适当的动机,才会促进学习的效率。最后,当然仍应在动作正

确之后加以强化。

此外,班杜拉还指出:观摩模仿要逐步进行,不能过快过急。还指出多方面观摩比单方面观

摩效果更好,更能产生效果。示范者和观摩者最好要有些相似之处,例如有才能的女教师和成绩优秀

的女生对其他女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相似之处即都是女性。

由于行为结果来自于特殊的前因,和有机体自身状态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行为治疗的临床中

都脱离不了实验的成份,特别是人类行为不同于动物行为,尽管有上述三种理论基础,但毕竟人类行

为都离不开有亲近温和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治疗不能忽略医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作用。

行为治疗的发展证实不能忽视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确认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并

且应承认,行为治疗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要靠个案本身自我实现及自我决定其行为的改变。这

也就是认知一行为治疗的重要观点:行为治疗要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它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认知心

理学的原理。

欢迎推荐小组话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中、英文均可。

2007-05-22 11:52:52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广州)早斯的行为治疗除了系统脱敏法外,

还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另一种叫厌恶疗法的行为疗法。它是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负强化作用

可以消除原有条件反应的实验成果,即通过惩罚手段以阻止或消除患者原有的不良行为;例如:戒除

烟瘾,制止酗酒,纠正同性恋行为等。上述早期行为治疗一般都未越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围,即

其关心的是刺激和反应,而忽略了中间的认知因素。事实上当我们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时,

认知因素特别是期待、态度和信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70年代以来,国外行为治疗逐渐出现了一

个新的发展方向,即认知行为治疗,它指出在社会性学习过程中,人的反应并非是被动的,人的行为

和心身活动均是以认知过程为中介的,人本身具有能指导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潜在能力,艾里斯指出:

“人的情绪反应主要受当事人对其环境的认知的影响,而非环境本身。”或者说,应激物是否影响人

产生应激反应,关键取决于人对应激物的判断。这就说明了同一件刺激或情境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不

同年龄所引起的恐惧感是不一样的道理:因为认识、判断和评价不同了。

2007-05-22 12:32:04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广州)行为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行为疗法的产生和发展行为疗法的发展可以很自然地分成两个时期,以五六十年代之交为分界线

,此前为行为疗法的理论准备时期,此后为行为疗法的形成和发展期。

在理论准备期,研究工作基本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虽然有几个重要的临床应用尝试,但研

究者的目的并不在治疗上,而是在对理论的验证上。这一时期内行为主义的两个主要理论方向先后出

现,前一个方向是经典条件作用或应答性条件作用的方向,沿巴甫洛夫。avlov)、华生(Watson)

和赫尔

(Hull)这个线索发展;后一个方向是斯金纳(Skinner)及其弟子所开创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方向,斯金

纳的工作直接与五六十年代的行为疗法连接起来。

本世纪初,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研究取得伟大的成功,巴甫洛夫学说揭示了部分行为获得的机制(

应答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的“实验性神经症"研究(巴甫洛夫在对狗进行条件反射的分化训练时观

察到,当掏对圆和椭圆的分辨越来越困难(例如,当圆和椭圆的比例达到82的时,掏出现了类似精神症状

的反应. )已经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异常行为(神经宦)也缘于条件作用。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

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主张即使最复杂的行为也是由条件作用(应答性的、巴甫洛夫的)

形成的。1920年华生作了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人的情绪反应可由条件作用来获得。(华生找了一个叫小

阿尔伯特的11个月的婴儿做实验,当阿尔伯特注视一只白鼠(阿尔伯特以前不害怕白鼠)时,华生在

他脑后用铁锤敲击一根钢条。经过共6次配对呈现,阿尔伯特就对自鼠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在这

俞称作“小阿尔伯特实验"的结果出现后,华生还设想了几种可用来消除不适情绪反应的程序,其中一

种类似于后来的系统脱敏训练,这个设想在1924年由华生的学生琼斯(M·c·Jones)以实验方式实现了

在40一50年代,赫尔及其弟子多拉德和米勒(Dollard andMiller)的工作延续了巴甫洛夫条件作

用的方向。赫尔对以巴甫洛夫式条件作用为核心的学习作了更系统的研究。而多拉德和米勒则在《人

格和心理治疗》一书中把心理分析的理论概念改造为以赫尔的学习理论的术语来表达的东西,这为行

为主义者打入心理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

斯金纳作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在30年代末发现了另一类型的条件作用一一操

作性条件作用。到了50年代,斯金纳开始把他的学说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

多种不适应行为的矫正。在《科学和人类行为》这本书里,斯金纳依据他在动物实验中获得的行为原

则解释人们在各种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这种解释大大剌激了其它研究者利用强化原理进行行为矫

正的探索。例如富勒用一杯加糖的热牛奶作为强化物,使一位住院卧床不起的智力深度迟钝的病人以

适当的方式把右臂抬高到垂直位置;格林斯庞Creenspoon)证明,一个简单的社交性语气词〈如“唔一

一唔勺,可以起到强化物的作用,影响大学生说某种类型词语的频率。50年代第一个正式将操作性条件

作用原理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是艾朗和迈克尔作的,艾朗在其导师迈克尔的指导下,在一所精神病医

院进行了多次行为矫正,让工作人员应用强化、消退、回避条件作用等程序改变患者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扰乱护士的工作、粗暴的举动、拒食、说假话等等,这一研究证实操作性行为技术

可以成功地矫正精神病人的某些行为和症状。

在斯金纳学派在美国迅速取得进展的同时,沃尔普(JosephWolpe)和艾森克(Hans EYserlck)分别

在南非和英国沿着巴甫洛夫一一华生一一赫尔的方向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沃尔普在更早的英国生理学

家谢林顿(Sherrington)对“交互抑制',现象的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交互抑制原理,并依

一原理发展出系统脱敏技术。这成了当代行为疗法的一个里程碑。在英国,艾森克于50年代对传统心

理疗法(主要是心理分析治疗)作了猛烈的批判,并大力倡导以学习理论的程序来取代传统疗法。沃尔

普和艾森克之间有交叉影响,1960年,艾森克出版了《行为疗法和神经机能病》一书,书中列举了许多

应用交互抑制和应答性条件作用程序的病例。

60年代以后,一方面,各种行为疗法的技术开发和治疗研究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两种理论方向的

研究者加强了学术交流。各种行为治疗的刊物纷纷创办,一些大学建立了训练中心,许多大学开设了行

为治疗的课程。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正式登上了舞台并很快站在了中央。

70年代以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一支新的力量一-认知,→为什法。现社拉的研究工作对这一酬的

出现有重要影明。缸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它发现并强调不同于操作作用和应答作用的

另一种学习形式一一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另→是它强调“认知调节过程,,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所谓

认知行为疗法的-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内在认知过程在致障碍及行为改变中的作用。认知行为疗法的

几个代表人物是贝克(Beck,认知疗法)、艾利斯(Ellis,理性-一情绪疗法)、迈切鲍姆(Methenbaum,认

赁,-为新正)和拉我就斯(Lazarus,情绪想象、多样式疗法)。近些年里,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异常迅速,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们将在下-章介绍其中的一个代表-一理性-情绪疗法。

行为疗法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行为疗法有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强调以行为为中心。行为疗法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这样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

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

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当代行为治疗者并不否认人的内在认

知和情感活动,但只重视这些内隐活动的外在表现。例如,说某个孩子有严重智力迟钝,行为治疗者只

谈论这个孩子不能系鞋带,不会自己上厕所,只能用手抓东西吃,在智力测验中智商仅为35分等等。在

治疗和矫正的目标上,行为疗法把行为本身的改变作为目标,不去找症状背后的病因(不假设存在其它

病因)。

第二,强调环境因素等外在变量的作用。在行为治疗者看来,人的一切行为(包括不适行为)都是

通过学习获得的,导致这种学习的重要力量存在于环境或情境变量中,如果一个变态行为得以持续,环

境中必有维持它的条件。行为治疗的重头工作就是:①分析是哪样一些条件导致不适行为的获得和维

持z②考虑怎样重新安排这些条件来消除不适应行为。

第三,行为疗法强调对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明确的、往往是定量的描述。行为治疗者非常重视对

所运用的方法从原理上、程序上作明确的描述,这样,别的治疗者可以重复、检验其有效性,可以互相

交流。它也重视对治疗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以判定疗效的大小。这使得行为疗法有一种非常明快、精

确的风格。第四,行为疗法的技术以基础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根据。其中,学习心理学,尤其是经典条

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当代行为治疗者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在进行

这种探索时,他们要么利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产生新技术,要么对新技术依据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方法进行科学检验和论证.

2007-05-22 12:33:33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广州)行为疗法的发展是从心理学家华生等

学习理论演化而来的。他强调外显行为而非感觉统合式的主观心智活动才是研究对象。后巴普洛夫利

用条件反射和正强化等理论确立并沿用了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运用于改善自闭症状是开端于1960年弗斯特等人的研究,又有鉴于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

的游戏疗法等心理治疗,虽成功的建立起自闭症与儿童治疗者之间亲密的信赖,关系。却未能直接改

善症状且未促进自闭症儿的发展,遂有诸多专家进行分析学的治疗与行为疗法之比较研究,并且因之

证实行为疗法的有效性。故行为疗法此后虽成为治疗自闭症教育的核心。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渐进法,以形成类化模仿行为,互动行为,社会性行为以及语言和阅读能力等

。至于在改善或去除不适应行为方面,主要采用惩罚技术以消弱或去除自伤,固定而重复之行为,即

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之行为。

> 我来回应

想参加讨论,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中、英文均可。

> 去罗拉笔记本小组

其他话题:

金融学(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念珠(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四善二十七最(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美国性教育(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瑞典性教育(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香港性教育(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台“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说,明年录取率可能超过1...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台湾学生怎么考大学(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高考每科2.8分就可上大学台湾高等教育再破历史纪... (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台湾高等教育的悲歌(罗拉快跑寂静摄念静虑)

? 2005-2008 https://www.sodocs.net/doc/047358332.html,,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社区指导原则·隐私原则·豆瓣服务(API)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行政执法行为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执法行为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执法,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针对具体的、特定的相对人或行政事务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的目的,是通过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完成国家实行行政管理职能。行政执法的结果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实施的主要行政行为,是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主要包括: 1、准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如投资立项、进出口管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药品生产许可等; 2、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权利并且具有数量限制的许可,如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等; 3、资格资质方面的许可,如公务员、律师、执业医师等职业关资格许可,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的资质许可; 4、对特定物的检测、检验和检疫; 5、确定主体资格方面的许可,如企业法人登记、社会组织登记; 二、行政处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由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制裁。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三、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管理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采取的措施。其种类主要有: 1、代执行,如违法建筑物的强制拆除、代出义务工等。 2、执行罚,最典型的如滞纳金。 3、人身强制,如强制拘留、强制传唤、强制隔离、强制检查公民身体(尤其是在预防传染病时)等。 4、财产强制,如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划拨银行存款,对腐烂变质食品实行的强制销毁等。 5、在其职权范围内进出生产经营场所的强制检查。如现场检查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要求及时处理。 6、对产品或者商品的强制检验。 7、紧急状态时,临时紧急征用交通工具或者其他财产。 8、紧急状态时,进入或处置土地、建筑物、住宅。如为了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的建筑物。 9、其他,如《游行示威法》规定的强制解散,拒不解散的,强制带离现场。 四、行政征收,指行政实施主体凭借国家强制力,依法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强制、无偿征集金钱或实物的行为。其种类主要包括征税、行政事业性收费两种。

心理咨询行为主义疗法

(一)行为疗法的简介及原理 一、行为疗法的简介:行为疗法又名行为矫正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咨询的派别。它是继精神分析疗法之后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 二、基本治疗原理: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通过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逐渐纠正或者消除来访者的异常或不良行为,并建立起新的适应行为。 (二)行为疗法的理论来源 行为疗法的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的建立是通过刺激—反应反射而形成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接近且条件刺激恰好出现在无条件刺激之前。 1、条件反射的形成(巴甫洛夫实验) (一)刺激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狗来 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 声)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分泌唾液称为非条件 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2、条件反射的消退 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3、条件反射的泛化

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4、条件反射的分化 是指只对原来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有机体这种排斥不适当的刺激的能力就称为辨别作用。例如铃声所发出的音调过高或过低,那么,就不会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是由斯金纳所创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自发的做出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的发生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两大类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答性行为受刺激控制,而操作性行为则受行为结果的影响。 强化:是指通过控制某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增加此种行为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方式。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从而使反应概率增加 强化 负强化:消除令反应者厌恶的刺激,是反应概率增加。 惩罚:是指通过给予一些刺激以控制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减少行为重新出现的可能性的方式。 正性惩罚:行为发生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行为发生概率下降。惩罚 负性惩罚:行为发生后跟随一个刺激物的消除,行为发生概率下降 强化程序: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偏差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

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

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

行政行为概念之重构

行政行为概念之重构 内容提要:作为我国行政法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和法理意义。但这一概念的通说却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且难以回应实践中的问题。行政行为概念的科学界定应在充分借鉴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学说及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展开。 关键词:行政行为,概念,科学界定 引言 自新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学教材《行政法概要》首先使用“行政行为”一词以来,几乎所有的行政法学论著都相继沿用了这一概念。但在行政行为概念的具体界定上,学者们则存在很大分歧,先后形成了最广义说、广义说、狭义说和最狭义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狭义说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时至今日,该说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界的通说。以现行《行政诉讼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学术名词的吸纳为标志,行政行为在我国逐渐成为特定的法律术语。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6月11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做出了明确解释。《意见》第1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该条规定除了引发学界对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划分标准的广泛讨论之外,定义本身还遭到了很多学者的非议。作为一种司法回应,最高人民法院在20XX年3月8日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又对此重新做出了全面的解释。《解释》第1条放弃了界定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努力,而是笼统地使用“行政行为”的概念,其意图显然是在于扩大其内涵,进而拓展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从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角度观之,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条救急的捷径。然而,围绕这一解释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又无法回避:作为一个法律术语,行政行为的内涵究竟应当如何界定?其外延又如何划清?原先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是否仍然保留?如是,则其内涵是什么?反之,否定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行政行为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一个极为混乱的基本范畴。尽管学界围绕这一概念进行过大规模的争辩,但在很多问题上仍然

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疗法分为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法。心理治疗是帮助求助者学会正确地想、正确地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祛除心里垃圾。本文主要是介绍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介绍了行为主义疗法和罪犯心理治疗的概念,重点分析和论述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针对患有不同心理障碍的罪犯,采取怎样的技术治疗。 关键词:行为主义疗法心理矫治治疗技术 (引言)行为主义疗法是罪犯矫治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疗法,是难度大、专业性强的一项专门技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人们心理上的冲击与影响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心理上出现偏差,加剧了罪犯形势的恶化,而罪犯心理矫治在打击、预防和矫治犯罪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研究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具有意义重大。 一、概述 (一)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疗法分为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法。放松技术是作为焦虑状态的颉颃反应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惯的目的。代币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塑造新的行为。 (二)罪犯心理矫治 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 罪犯心理矫正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运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罪犯所进行的治疗活动。心理治疗是与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罪犯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心理障碍是其中得一个相对的区域。必须从整体上认识罪犯心理障碍形成、发展与消除的过程综合运用监管改造和心理矫治的各项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变罪犯的心理和行为。 罪犯心理矫治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罪犯心理矫治的是罪犯患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有两种情况,一是入监前就有的,其中一部分与犯罪有联系;二是入监后产生的。因此,罪犯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也与罪犯受到刑罚惩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其他社会影响,即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在狱内我们常见的罪犯心理障碍有下列几种: (一)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罪犯心理矫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疾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逐渐成为威胁罪犯心理健康,影响罪犯积极改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理解和治疗罪犯的心身疾病尤为重要。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认知行为疗法(三)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它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并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作出决规定。而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他调整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多件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时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法律一般禁止的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法律行为。 2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设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却须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征收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其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 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路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入此类,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 因违法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有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从能否取得的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形式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他是要式行政行为。它是羁术行政行为。他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为技术鉴定书等。在较大程度上受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和义务。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应用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朋俭丰0715******** 一.个案介绍: 我大学同班同学孙某,大四学生,22岁,男,从初中开始接触电脑,网龄10年之久,平时上网爱打网络游戏,以去网吧为主。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大一因为才进学校还不熟悉环境所以还保持着高中时候的态度,按时上课少去网吧,进入大二开始与同寝室同学邀约打游戏,寝室的网速过慢就一同去网吧,起初也是玩玩到点就回学校,后来频率增加有时还通宵,逃课,玩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泥足深陷,一旦离开了网络,会变得焦虑不安,时刻想着去上网。大四面临毕业,多科成绩挂科,学校辅导员提出如果想拿到最后的毕业证从现在起必须每节课都去上课,补考必须全过,大四的课程不能挂科,如若不行必须重修。 二.理论分析 从精神卫生学角度对沉迷作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网络游戏沉迷就是网络沉迷中的一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已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和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我们不必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沉迷网络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和课业,并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但曾经有一批电脑高手传授经验时说:“学电脑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因此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尽量将这个开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将网络沉迷的学生引向提高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辅导方法 1.在家里,家长应给予该生积极的关注,家长在生活中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任何让孩子觉得你不再信任他的眼神和话语,要给予时刻关注。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和孩子加强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加彼此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偷偷上网事件要给予谅解,有条件最好能尽量多花时间陪孩子,组织一些家庭亲子活动等等,和孩子一起来努力,帮助孩子戒网。多给予鼓励,少打骂。 2.在学校,老师在课外活动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帮助他形成固定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类球赛,安排该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体验到现实生活其实比网络更丰富多彩,而且有事可做,有成绩可出,进一步增进他的成就感,让他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在学习上,让他多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首先要帮助学生把拉下的功课赶上去,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多关心他的学习,帮助他在学习上查漏补缺,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一个努力的过程。经常找他谈谈心,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4.在班集体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帮助他,在学生自己制订的21天戒网计划中,给予其支持,鼓励其与别的同学加强人际交往,让他树立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自己战胜自己。 5.该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有特别浓浓的兴趣,学校这一头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交往。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其个人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尽管未完成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很早就被完形治疗流派提出来了,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真正把未完成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关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素质里边会提到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师应该注意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免这些未完成事件影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处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办法。本文拟结合一例因未完成事件引发焦虑的个案,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未完成事件引起的焦虑的解释与治疗策略,并报告此个案的治疗过程及要点,与同行分享因未完成事件而引发焦虑的理解与治疗经验,以 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

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初无明显的起因。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

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精.选]

(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行政法的概念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 (3)行政救济关系。即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做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救济主体,是指法律授权其受理行政相对人申诉、控告、检举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信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以及受理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4)内部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行政职权的组织的关系等等。在上述四种行政关系中,行政管理关系是最基本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是由行政管理关系派生的关系,而内部行政关系则是从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种关系,是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单方面内部的关系。 2.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3.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下述三大类:①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②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③关于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即监督主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这一类规范数量虽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为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由沃尔帕创立。 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沃尔帕曾对此作了简明的概括:“如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全部或部分抑制,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亦即使用放松方法以减弱患者对引起焦虑刺激的敏感性,鼓励患者逐渐地接近他所恐惧的事物,最后不再恐惧。 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实施系统脱敏法注意事项: 1、系统脱敏法对焦虑症、恐惧症有明显的效果,如果结合认知疗法等其 他疗法,效果会更明显。 2、在进行逐级放松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前一个等级的焦虑完全消除 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等级的放松训练,不可操之过急。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既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如咬指甲、拔毛癖或吸烟等,也可用于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还可用于酒精滥用、药物瘾癖、同性恋及各种性欲倒错者;对于婴儿孤独症或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自伤行为同样可采用厌恶疗法。 初期,心理学家把注射阿朴吗啡用作厌恶性的刺激;随后采用了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还可以采用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近年来一般采用随身携带的袖珍电刺激盒,或套在就诊者手腕上,随时可自弹致痛的橡皮圈。 实施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1、能够应用正强化时,尽量不用厌恶疗法。即使采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2、应用厌恶疗法时,一定要掌握厌恶刺激的量的大小。不能因为太小,不起什么作用;也不能因为量过大,对患者产生身心伤害。 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此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患者又不能逃脱,从而使这种情绪反应在短期内有高度紧张而渐趋消退,因此短期内使障碍消除。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