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

单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所进行的评估。

A、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B、公共政策制定者

C、公共政策输出

D、公共政策效果

2、旧的公共政策虽被终止,但公共政策所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公共政策或者其他的工作中,从公共政策的中介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3、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4、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是政策内容残缺不全,属于公共政策是真表现中的()。

A、政策表面化

B、政策替换

C、政策缺损

D、政策扩大化

5、如果政策体系内部此政策与彼政策相矛盾,法规与条例相冲突,“红头文件”与法律相抵触,这就违背了高质量公共政策的()要求。

A、合理性

B、清晰性

C、协调性

D、稳定性

6、()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

A、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B、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C、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

D、社会公众的政策呼吁

7、评估者在公共政策执行前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公共政策和无公共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估中属于()。

A、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B、“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C、“有——无”公共政策对比分析

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8、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的道路。

A、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

B、组织化——学科化——产业化

C、组织化——产业化——学科化

D、产业化——学科化——组织化

9、()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奠基者。

A、德罗尔

B、西蒙

C、史密斯

D、拉斯韦尔

10、执行公共政策的组织因公共政策的终结而被缩减或撤销,属于()。

A、功能的撤销

B、组织的终结

C、公共政策自身的终结

D、以上都不是

多选题

11、公共政策规划是一个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其程序包括()等步骤。

A、政策目标的确定

B、政策方案的设计

C、政策方案的选择

D、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12、技术可行性的内容包含()。

A、是否具备实施某项政策方案的技术手段

B、执行者有多大的授权及控制力

C、目标群体的配合程度如何

D、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13、在进行政策宣传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个性化原则

B、强制性

C、适时原则

D、说服原则

14、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准备阶段,应确定公共政策相关方,这里的公共政策相关方包括()。

A、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员

B、其利益与被评估的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C、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人员

D、对公共政策表示强烈关注的人

15、思想库的类型有()。

A、官方思想库

B、半官方思想库

C、民间思想库

D、国际思想库

16、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除了终结的高昂待机外,还有()。

A、心理上的抵制

B、组织的保守性

C、反对势力的联合

D、法律上的障碍

17、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放案的选择,包括()。

A、实践主体的选择

B、在特定的时间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C、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D、队行动的方法、途径或手段的选择

18、在公共政策分析中,适时分析获得的理性认识有()等形式。

A、判断

B、观察

C、推理

D、概念

19、当评估者在衡量一项公共政策的成本时,必须考虑到()等成本。

A、社会成本

B、运作成本

C、机会成本

D、以上成本都不是

20、组织的保守性表现在()。

A、组织的惯性

B、组织的生命力

C、组织的动态适应性

D、以上都不是

判断题

21、公共政策终结中的分解指的是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

22、公共政策经济效益评估就是从成本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支出的各项成本能能否实现充分的利益,公共政策资源的使用是否更加有效。

2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这里的利益指物质利益,不包括精神利益。

24、运用分解的方式进行公共政策终结,虽然原来的公共政策从形式上看已不在存在,但公共政策的实际内容却通过各个新公共政策的实施而保留下来。

25、公共政策终结中的替代指的是旧的公共政策有新的公共政策所代替,但所面对的公共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各种需求上基本没有变。

26、公共政策的终结发生在公共政策评估前。

27、所有问题最终都会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28、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必须互相排斥。

29、政府所面临的重要政策问题,大都是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

30、负责执行公共政策的人员,要使其执行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则必须被赋予相应的权威,用以执行工作上的任务。

31、在公共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32、关于政策的浴盆模型认为,通过执行中的一阵阵痛后,随着人们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执行过程逐步进入正常状态。这是,政策功能的设计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政策失效也就不存在。

33、公共政策合法化仅仅限于中央政策的合法化。

34、行政可行性设计的问题主要有:行政管理系统是否能将一个政策或项目具体化?执行者有多大的授权及控制力?目标群体的配合程度如何?有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保证政策的执行?有没有备选的执行方案?

35、公共政策终结中的合并指的是旧的公共政策虽被终止,但公共政策所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公共政策或者其他的工作中。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1)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 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 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 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 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 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 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 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 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 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 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 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 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 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 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

公共政策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 .企业 C.个人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B .惩罚性 C.温和性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B .合法性 C.系统性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B .西蒙 C?拉斯韦尔D .史密斯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 .综合 C?分配D .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A.文化B .观念 C?条件D ?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分配功能B .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D .规制功能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 . B 3 . D 4. 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 BD 3. ABC 四、问答题 1.(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及效率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 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 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

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三)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更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经济手段有以下主要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四)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非强制性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思想诱导手段常用的方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其特点是主要是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能起到牢固而持久的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而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二讲:政策系统

第二讲:政策系统 一、政策系统的构成 1.政策主体; 2.政策客体; 3.政策环境。 主要内容 二、政策系统的运行 1.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关系; 2.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3.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一、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一)政策主体 1.政策主体的含义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幻灯片4 2.政策主体的特性 1)政策主体的具体性。 2)政策主体的对应性。 3)政策主体的代理性。 4)政策主体的能动性。 5)政策主体的社会历史性 3.政策主体分类 --个体主体与团体主体; --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 --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 --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4.主要的政策主体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政党组织; --利益集团; --公民; --传播媒介。 (二)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幻灯片8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严格说,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社会问题是外延最广的概念;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社会上相当部分人或影响较大,那么,这部分问题就是公共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很多,只有少数能被

政府摆上议事日程,并加以处理,这些被处理的问题就是政策问题。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三个概念混用。 1.社会问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按照马奇和西蒙的说法,(社会)问题就是要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社会问题也就是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安德森则认为,政策问题可以定义为某种条件或环境,这种条件和环境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并为此寻求援助或补偿。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那些促使人们去行动的问题才是政策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表达,就不可能构成政策问题。在琼斯看来,社会问题可以定义为产生“一些人的需要、挫折或不满足,由本人所认定,或被他人所认定,而寻求解决方法”的环境或状况。 由此可见,社会问题以及政策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状况,而且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它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因此,一种社会状况构成社会问题或政策问题与否,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如何是与人的主观判断密切相关的。 我国学者一般将社会问题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狭义)问题和文化问题。 2.目标团体 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有大有小,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因而所要影响或调节、控制的社会成员及其行为的范围不同。党和国家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发生作用的范围最广,它们所涉及的几乎是所有的社会成员;而特殊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发生作用的范围较窄,它们所涉及的仅仅是部分成员、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某一部门的就业者或某个地区的居民。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它们鼓励人们去从事某些活动,而禁止人们去从事另一些活动,引导人们朝向政府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利益关系。社会成员及其形成的利益团体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因而必定产生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利益要求。这些利益和要求相互影响、交流、撞击,就形成了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指导人们处理好全社会成员的利益与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安定团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利益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之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都能有效地协调起来。 (三)政策环境 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政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和创造文明的自然前提,对一国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或制约作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社会状况、文化状况、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在诸多的政策环境中,以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四个因素最为重要。 1.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它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任何超越或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政策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1)

超生罚款的案例分析 案例: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倒数几位。200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 措施1: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第三胎罚款5000元,第四胎罚款1万元。措施2:考虑到计划生育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政府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罚款,也要生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是在所不惜。有的群众甚至认为,缴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款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案例分析过程:

一、政策质量方面: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利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文件与法规政策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各博弈方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乡镇级及其以上政府机关所发送和传达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等。文件相对于下级土政策是普遍主义的。在基层社会运作中这个因素一直起着宏观支配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有各种变通,特殊主义几乎无处不在。不同的博弈方面都在利用规则。比如,“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作为政策力量,就是强大的合法性后盾。村民也在利用文件政策。对生二胎游戏规则的规定和解释中的利用,是村民和干部同时利用同一规则进行互利式合作的一个例子。办二胎准生证的理由之一是,符合“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鉴定,报市(地)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条款。上级的人口生育计划中有这方面的指标,各地都有。于是,村民可以此作为来寻求生第二胎;而乡村等有关干部也可利用这一点从中牟利。例如某村民,花了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 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2)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2)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1)提供预测研究;(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3)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1)确认政策问题;(2)明确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4)执行子系统: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5)评估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6)监控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3)反馈执行情况。7)反馈子系统:功能:(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特点:(1)高度复杂性(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1)国情与国策;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公共政策 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2简述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3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1.4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5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所作的贡献。 1.6简述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1.7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 2.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2.2研究政策系统应予重视哪几个突出问题? 2.3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 2.4简述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2.5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2.6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2.7简述理性主义模型所假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2.8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的? 2.9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 2.10简述渐进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2.11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2.12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 3.1简述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的逻辑顺序。 3.2美国总统的决策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 3.3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 3.4人大决策的内容有哪些? 3.5合理的决策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3.6简述公共政策结构的六种类型。 3.7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3.8简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 3.9简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3.10简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4.1简述国情与国策的关系。 4.2简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 4.3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4.4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5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4.6简述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7简述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构成。 4.8简述公共政策运行的生命周期。 5.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 5.2简述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公共政策分析的共性与区别。 5.3简述边界分析法。 5.4简述政府议程和系统议程的差异。 5.5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5.6简述在公共政策问题分析中运用类别分析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6.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6.2简述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 6.3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的含义。 6.4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应遵循的标准。 6.5简述方案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6.6简述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6.7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6.8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 7.1简述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 7.2简述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7.3政策执行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贯彻准确原则。 7.4简述互适模型包含的四个逻辑认定。 7.5系统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的五个重要变量是什么. 7.6简述政策执行的组织准备工作。 7.7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的规定性。 7.8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7.9简述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的具体内容。 7.10简述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 7.11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7.12简述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7.13简述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7.14简述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 8.1简述学术界关于政策评估的四种观点。 8.2简述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 8.3简述外部评估的具体类型。 8.4简述事前评估的内容。 8.5简述公共政策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8.6简述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 8.7简述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8.8简述我国目前的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8.9简述政策监督的步骤。 8.10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功能。 8.11简述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 9.1简述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 9.2简述政策的持续带来的积极效果。 9.3简述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9.4简述政策调整的原因。 9.5简述政策周期的研究意义 9.6简述政策合并的方式。 9.7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9.8简述政策均衡的特征 10.1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 10.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10.3政策研究组织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强调哪几个方面? 10.4简述政策分析的原则。 10.5邓恩认为政策分析至少包括几个方面? 10.6选择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时应注意什么?10.7简述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 10.8简述系统分析方法的积极作用。 10.9简述政策分析中系统分析的消极作用 10.10简述对现代定性方法的基本评价。 10.11简述价值分析的方法。10.12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 10.13简述脚本写作不同于其他政策分析方法的特 征。 10.14简述模糊分析方法的主要思想。 10.15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 10.16简述政策信息咨询的程序。 10.17简述公共决策咨询的必要性。 10.18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 1.1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答:1.“世异 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如管仲提出的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 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如孟轲提出的“民 贵君轻”、“政在得民”。3.“惠民”、“养民”、“富民” 的政策传统。如李悝主张的“尽地力”、“善平”。4. 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如商鞅认为“国待农耕而富, 主待农战而尊”。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如唐甄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如“老”认为“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1.2简述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答:1.他强 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 社会科学称作文化科学。2.韦伯认为,人的行动或社 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因素:动机和目标。3.他提出了 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 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4.韦伯在社 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 和主张价值无涉。 1.3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答: 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2.尽管许 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 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地超 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 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1.4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 学科的特点。答: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公共 政策学是与个人选择相关联的学问,归根结底,它 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 实证主义。公共政策学追求政策的“合乎理性”,使 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以科学的方法作为研 究、分析的工具。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 感的学问,当选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 个模型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4.它具有跨 学科的性质。它融会了其他社会科学,具有新的学 科体系。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 型为核心的学问。 1.5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所作的贡献。答:1.分 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 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 统群研究方法;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 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 学性性质和实践性。 1.6简述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答:改革开放后, 决策科学化合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 要求。1.提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2.党和政府各级 领导部门及国务院各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 的专门机构。3.到90年代,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 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率先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 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 程。 1.7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多角度分 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 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 的分析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 主要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 的重点的转变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 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 步。 2.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 征 3.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每一项职能活 动的行为规则、行动路线和行动方案 4.研究活动具 有鲜明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队公共权力机关 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 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 的。 2.2研究政策系统应予重视哪几个突出问题?1.直接 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 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 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 4.公 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2.3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答:“经验主义”的 认识论的主要思想具有以下五点:1.经验主义认为人 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 识的真正源泉。2.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 的、特殊的事物出发。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4.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 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 2.4简述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1.经验证 实原则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3.科学主义的 科学观 2.5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1对从伽利 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 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2后现代主 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3后现代主义对 人文精神的呼唤。4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 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2.6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 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 性。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 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4 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 度。5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 有历史观察的功能。 2.7简述理性主义模型所假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1当面对各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2他会一 句其历史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 先次序。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4 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5面 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2.8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 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的?1决策者面临 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 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 不同而依次排列。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 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5每一个选择方案 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 性。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 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 的方案。 2.9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1这个模型设定 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2这 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 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 有限的。3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 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 种分析工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4这 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者拥 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对 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比例精确的计算。 2.10简述渐进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答:渐进主义 模型是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构建的,主要内容 如下: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 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 边际性的调适。2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 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2.11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 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 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 竞争着的集团之间的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3后现代 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 可避免的。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 位的集团的利益。 2.12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1它把注意力集中于 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 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 “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2人类在政 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团决策模型无法解 释,因为它忽略了政治生活中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对 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3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 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3.1简述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的逻辑顺序。1利 益表达2利益综合3政策制定4政策执行5反馈 3.2美国总统的决策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1他在 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2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源 源不断地汇集到白宫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则 在这个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体直辖机构。 3.3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 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 首要的、全权、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地位,是一切 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和归宿。2从议行合一的政府系 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 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3.4人大决策的内容有哪些?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2人大及常 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3人 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外,其他县 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 部决策的行为。4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 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 3.5合理的决策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合理的政策结 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 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3严格的组合秩 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3.6简述公共政策结构的六种类型。答:公共政策的 结构是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 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政策结构 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政策的塔形结构。同一政策 系统内部各个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政策在各个不 同层次的分布方式和互动方式,表现为层次逐一提 高的金字塔式结构。2政策的链形结构。在同一政策 系统内,各个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政策像环环相 扣的链条一样相互连接,它们之间的这种相对稳定 的联系方式就是政策的链形结构。3政策的圈层结 构。同一政策系统内某项政策与其他若干项政策之 间的关系呈一个核心与外围层次的固定联系方式, 这就是政策的圈层结构。4政策的网状结构。政策的 网状结构是以同一政策系统内诸项政策的横向联系 为特征的结构。5政策的矩形结构。同一政策系统内 诸项政策排列成一个阵列,呈现纵横并举共存的固 定联系方式,其状类似矩阵,这就是政策的矩形结 构。6政策的群落结构。同一政策系统内诸项政策形 成若干群落,相互间具有间接的、不甚紧密的联系, 这就是政策的群落结构。这样的结构通常形成于政 策巨系统内。 3.7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1相 互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 被统摄的关系。2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 范的作用。3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4部门政 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 策和基本政策。 3.8简述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 成。党的政策+人大政策+行政政策。1、中国共产党 制定的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任务而 规定的调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行 为的依据和准则,党的政策以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形式成为公共政策。2、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 立法是人大的主要职权,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有: 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人大决定。3、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 的职能的表现,其内容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而扩大。 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行政法规,行政 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 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9简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1、国 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 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国家意志的体 现。2、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公共政策是被组织 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 行动方案,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 列活动。3、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 现就意味着政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 的实现。 3.10简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1、公共问题的 形成2、公共政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 现 4.1简述国情与国策的关系。答:一国的现实国情构 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认知环境,它对科学地制 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与基本政策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4.2简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1 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2大众传媒影响受 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同 时,大众传媒业影响受众的思维、判断、选择和行 动,从而影响到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 政策。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 况与后果,从而及时做出是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 项政策的决定。4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 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 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 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 实施。大众传媒有时甚至能使政策对象通过特定途 径,支持或反对某一决策者,甚至某种政治统治。 4.3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哪些新 的挑战。1治理能力强调多元、民主、合作、非意识 形态的公共行政,使公共政策的主体更加多元化。2 治理能力的要求使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多地考虑 公民的地位和利益,也使公共政策的实施不仅依靠 政府的权威,也需要政策主体与客体通过协调、沟 通所形成的合作网络权威。3治理能力对政府公共政 策的质量、公共政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治理 能力在实施公共政策方面,除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 外,更多地强调公共政策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 4.4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政治体制规 定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 定的科学化程度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 主化程度 4.5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缺点。1首长制的优 点:决断及时迅速、果断有效,有利于使政府责任 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充分 发挥。其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 独断专行、随心所欲,从而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 化受到影响。2委员会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 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协调一致制定政策,有利于决 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 4.6简述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党,尤其是执 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论最 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执政 党的政策。2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党 首先必须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 生联系,政党的要求和主张转化为公共政策必须有 一个公共选择过程。(3)我国实行的以共产党为领 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 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 制度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4.7简述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构成。公共政策系统是一 个内部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网络系统。从结构 的角度看,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 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七个子 系统所构成的社会系统,涉及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 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政策过程及其 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统共同完成的,一方面, 它们按照各自的分工相对自主地进行工作,另一方 面,它们又紧密配合、协同一致,使公共政策系统 得以正常、顺利地进行。 4.8简述公共政策运行的生命周期。(1)政策制定。即 从认定政策问题到出台政策方案的一系列功能活动 过程。它包括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建立 政策议程、提出各种方案、比较和分析方案、政策 决定、政策合法化。(2)政策执行。用以解决实际政 策问题的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即把观念形态的政 策方案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的过程,包括 政策解释、目标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物质 组织准备、正式实施。(3)政策监控。为达到政策的 预期目标和效果,避免政策失误和执行走样而对整 个政策过程进行监控的过程,包括监督、控制、调 整、修正。(4)政策评估。即按照一定程序,根据一 套标准,对政策效果做出判断,确定其最终的效果、 效益及优劣,弄清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5)政策 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 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 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5.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答:1从国内和 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非预期的 人文事件、社会变迁等,国际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 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国 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能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 社会变革;体制转型。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主观因素的变化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