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而他的选择,注定了他与陈凯歌、张艺谋的分道扬镳。

与其他大导演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冯是痞,张是雅,徐是神!(冯小刚、张艺谋、徐克)

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从头看冯小刚电影,第一印象多半是痞,会耍嘴皮,擅长耍小聪明。但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不乏文青甚至愤青的一面,喜剧只是他的一种掩饰罢了。他用戏谑把真话给包藏起来,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真实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掩饰了。他的作品商业但未必类型,比如他的爱情喜剧不可能出自另一导演之手,而纯粹的类型片则会淡化导演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意义上,他最好的作品(包括喜剧)完全进入艺术领域,换一个时空也可称为“雅”,只是因兼顾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而雅得不极致罢了。诚然,15部公映作品不可能一般齐,要找瑕疵一点儿不难,从个人喜好的角度也不可能每部都喜欢,而且,某些批评也不无道理,尤其是,某些冯氏作品对现实多了观照但少了点升华,仿佛跃身跳进社会但忘了跳出来。但冯小刚最可贵之处除了贴近草根、贴近现实,还有他的不断拓展,这让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的意外惊喜。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而他的选择,注定了他与陈凯歌、张艺谋的分道扬镳。 与其他大导演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冯是痞,张是雅,徐是神!(冯小刚、张艺谋、徐克) 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从头看冯小刚电影,第一印象多半是痞,会耍嘴皮,擅长耍小聪明。但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不乏文青甚至愤青的一面,喜剧只是他的一种掩饰罢了。他用戏谑把真话给包藏起来,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真实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掩饰了。他的作品商业但未必类型,比如他的爱情喜剧不可能出自另一导演之手,而纯粹的类型片则会淡化导演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意义上,他最好的作品(包括喜剧)完全进入艺术领域,换一个时空也可称为“雅”,只是因兼顾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而雅得不极致罢了。诚然,15部公映作品不可能一般齐,要找瑕疵一点儿不难,从个人喜好的角度也不可能每部都喜欢,而且,某些批评也不无道理,尤其是,某些冯氏作品对现实多了观照但少了点升华,仿佛跃身跳进社会但忘了跳出来。但冯小刚最可贵之处除了贴近草根、贴近现实,还有他的不断拓展,这让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的意外惊喜。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熊燕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 【内容摘要】: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 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 (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在他的电影中,方言是其语言魅力的核心。 1、北京话 人物对白运用北京话,是冯小刚电影最大的特色了。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几个主要人物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为各色人完成他们的“一日好梦”。而这种语速快,语言顺畅的京味方言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如果说,第一部《甲方乙方》对北京话的运用是无心插柳,那么冯小刚后来的电影中这种语言方式就是有意为

冯小刚生平介绍

所赏析的影片:甲方乙方 关于该导演的基本资料: 姓名:冯小刚 国别:中国 出生日期:1958年3月18日 所属电影流派:黑色幽默 作品年表: 1994:北京人在纽约,永失我爱(都是电影)1995:情殇,一地鸡毛(电视) 1996:冤家父子(电影) 1997:甲方乙方 1998:不见不散 1999:没完没了 2000:一声叹息 2001:大腕(电影) 2002:关中刀客 2003:手机 2004:天下无贼 2006:夜宴,集结号 2009:非诚勿扰 2010: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 2011:温故1942

2013:私人定制 获奖情况: 导演获奖 ?2013 第22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一九四二(获奖) ?2012 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唐山大地震(获奖) ?2011 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 ?2010 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非诚勿扰(获奖) ?2009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集结号(获奖) ?2009 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集结号(获奖) ?2008 第17届上海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集结号(获奖) ?2008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集结号(获奖)

?2008 第11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集结号(获奖) ?2008 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集结号[16](获奖) ?2005 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天下无贼[17](获奖) ?2004 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手机(获奖) 作品获奖 ?2012 第7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最佳影片金蝴蝶奖温故一九四二获奖?2010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唐山大地震(获奖) ?2010 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唐山大地震(获奖) ?2010 第4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唐山大地震(获奖) ?2010 第4届百度娱乐沸点最热门电影唐山大地震(获奖) ?2010 新浪2010网络盛典年度电影唐山大地震(获奖)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 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 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 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这种体系首先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生产所遵循的经济规律,同时也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所服从的艺术规律。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其核心是在电影制作中尊重市场和观众的要求,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确立自己的美学惯例,并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惯例。 无论是明星制度,或者是大制片厂制度,无论是类型片策略或是大制作策略,其实都是这种电影商业美学的必然产物。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产业或者是娱乐工业,正如美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美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只有三个关键词,即:制作、发行、放映。而这三个词的核心都是观众①。可以说,美国电影在这三方面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大的利益。正是在这种工业运作的过程中,随着美国经济的成熟,好莱坞电影工业也逐渐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正是在这种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独特的好莱坞文化产业,创造了如今神话般的美国电影大厦。②如果说,在欧洲,电影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种娱乐。美国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对于电影,观众就是一切。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电影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画面、场面和强烈的声音、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型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而在延续这些传统的同时,好莱坞又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机制,不断吸收新的电影人加入电影娱乐工业,不断将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吸引到好莱坞的娱乐工业体制中,为好莱坞电影提供新的艺术营养和新鲜风味,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首先投身了军营生活,在北京相关装甲部队从事基本宣传工作,涉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进北京军区文化单位,随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而具备美术职称和部队军级。1984年参军转业到地方后,经过思考和选择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他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仅有几年的基础,但是其中朝气蓬勃的业务人员成分,以及思想意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没有科班学历的冯小刚,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了后来拼搏腾飞的坚实基础。还曾担任小品等舞台剧的编剧,导演。《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

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_孙文博

导演评述 总第638期2015年 第17期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 孙文博(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冯小刚的早期影片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他逐渐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他的悲剧性电影在艺术风格和叙事方式上都有其显著特征,电影作品以喜衬悲,悲喜交融,聚焦人性的关怀与思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电影叙事中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伦理观为指导,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和刻画,选材平实,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普通百姓充满了人文关怀,使冯小刚在电影转型之后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冯小刚;悲剧性电影;人文关怀 一、冯小刚悲剧性电影概述 冯小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他最初以拍摄贺岁片广受好评,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冯小刚的影片取材基本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但是这些喜剧电影又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的纯喜剧,在幽默之中又暗含了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嘲讽,表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的电影广受观众好评。在他的贺岁片和喜剧片取得成功之后,冯小刚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无论是其早期的《一声叹息》 还是之后的《集结号 》《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等多部电影,都反映出冯小刚独特的艺术视 角和创作手法,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冯氏”悲喜剧,另一类是典型悲剧。悲喜剧是指“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 严肃戏剧”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悲喜剧的特征来。冯小刚最初是以拍喜剧而被老百姓所 喜爱,但是在这些喜剧作品中虽然多处细节都暗含着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 种种无奈。比如电影《手机》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幽默元素,加上葛优等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 在欣赏整部电影过程中都笑声不断。但是,影片却透过这种幽默表现出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观众在笑过之后对夫妻之间、朋友之 间的信任进行了深入思考。冯小刚除了擅长导演 “冯氏”悲喜剧以外,在最近十年也开始尝试典型悲剧的创作和导演。由于冯小刚的多部电影都较为迎合商业市场需求,被很多影评家批判其电影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冯小刚从电影《夜宴》开始转型,从过去的关注百姓生活的幽默视角转向了大制作的悲剧性电影,比如电影《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等,这些电影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因此也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并让观众对冯小刚的电影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以喜衬悲,悲喜交融,引人深思 冯小刚以擅长拍喜剧电影著称,他的多部喜剧贺岁片都获得了超高票房的优异成绩。但是他的喜剧电影并不是单纯靠搞笑情节博取观众的喜欢,而是因为冯小刚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抓住实际生活中那些既幽默又发人深思的细节。冯小刚以其惯用的“冯氏”幽默来吸引观众,同时又将悲剧因素注入电影中,拓宽了电影表现生活的范围,使得作品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力度变大,加深电影本身的深刻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电影《天下无贼》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喜衬悲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傻根带着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回家,却有几伙盗贼盯上了他的这笔钱,其中两个贼因为内心的善良保护了他。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喜剧情节,冯小刚通过这种喜剧效果去表现贼与贼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用这种反讽的方式表现人们的贪婪和欲望。但是电影的结尾却并不是喜剧收场,其 067

中国三大导演介绍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从《红高梁》、《菊豆》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十三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从主题回归和艺术叛逆,虚幻的理想家园和现实的本土回归,最终以理想与现实整合的审美走向,标志了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逐步成熟。1987年,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从电影的文本世界出发,张艺谋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二是朴拗,质朴而执拗的人物性格给影片带来的相应的表现形态。他在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对于张艺谋摄导的喜剧片《有话好好说》,则一改张艺谋往昔创作风范,着力营构了一种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观,制造了一个散文型的银幕奇观。由于叙事视角的改变,该片的镜语系统也与张艺谋以往的影片大为不同。借助焕然一新的镜语形象和自觉的喜剧反讽手法,该片深切地表现出了张艺谋对现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深度省思。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09 14:35 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功勋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张艺谋仍旧是先锋的旗手。人们期待张艺谋,是期待什么?是奇观、是变化、还是压根就是等着这个标杆承受那独孤的一败?任何理由都有可能,但关键的前提是,张艺谋他又变了,没有按常理打出什么套路拍或组合拳,而是以全新的姿态与冒险的精神走到了一个挑战大众心理极限的某个极端。人们更想知道,“三枪”过后,张艺谋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张艺谋? 主持人:您觉得拍贺岁片难度最大的地方在哪儿? 张艺谋:难度最大的还是搞笑吧,我觉得还是搞笑,搞笑不容易。 主持人:现在观众们看来,挺搞笑的。 张艺谋:挺搞笑的,但是这是我们就是很费劲的。包括有着沈阳他们这几个二人转演员实际上还是搞笑不容易,你知道为什么,大概我们长期的这个创作习惯吧,总是一只眼睛在搞笑,一只眼睛在审视,在反省,会不会庸俗,会不会夸张,会不会太搞了,你常常会这样看,这是一种习惯,长期的创作习惯,实际上让我自己看,也是搞笑或者喜剧幽默,确实跟庸俗就薄的只隔了一张纸,轻轻风一吹就破了,确实很难界定,很难界定,有时候你看这段戏,沈阳演的很好笑,你就会想,大家有时候会提醒说,会不会太搞了,太过了,如果过了是不是就隔着人了,那隔着人了就俗了。

冯小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导游词模板

冯小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1998 《甲方乙方》票房:3300万元 看得出他受了1995年《红番区》8000万的票房刺激,憋着一股子劲儿,由此开创国产 贺岁电影先河,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所谓商业电影。这部改编自王朔《你不是一个俗 人》的电影,确实亮相不俗。《甲方乙方》开创了电影巨幅海报进入地铁宣传的方 式,效果显著,目前已形成一种模式。 经典台词: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打死我也不说!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 1999 《不见不散》票房:00万元 冯小刚开始和李小明、石康一起鼓捣剧本了。写作风格很晃晃悠悠的石康和冯氏的冷 幽默很搭调。电影延续了《甲方乙方》的轻松幽默,女主角从刘蓓换成了徐帆。票房位 居当年榜首位置。 经典台词: 啊,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20XX 《没完没了》票房:3000万元 编剧是王小柱和白铁军,票房并没有达到冯小刚预期的5000万,但3000万这个成绩仍 然可以让冯小刚笑傲江湖。尽管冯小刚把女主角换成了香港女星吴倩莲,试图向南扩 张,但南方观众还是不买账。傅彪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甚至夺走了葛优的光彩,从此被 冯小刚委以重任。 经典台词:

——伟哥,想吐吗?——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块钱一瓶,我舍不得 吐。 20XX 《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元 编剧王朔,是冯小刚惟一一部非贺岁电影。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电影,尽管 这部影片被可爱的“金鸡”彻底抛弃,但这一切都不能伤害冯小刚完整而良好的感 觉。 《一声叹息》票房飘红,还在开罗捧回了五个奖项。《一声叹息》成为一句流行词, 冯小刚想不赚钱都难。 经典台词: 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老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又没了。 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 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 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20XX 《大腕》票房:3500万元 冯小刚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初露端倪。哥伦比亚投资,唐纳德·萨瑟兰演大腕。影片 风格也由幽默搞笑转向讽刺。虽然票房并不算差,但对冯小刚来说并没有太大突破。 经典台词: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 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20XX 《手机》票房:5000万元 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手机》一改冯氏贺岁电影轻松娱乐的风格,开始对社会 现象展开反思和探讨。《手机》使无数夫妻反目,人们开始对号入座。冯小刚的敏感 让社会一激灵,票房也一激灵窜了个高。

冯小刚电影分析

冯小刚电影分析 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获得过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2011年上海电影节年度杰出贡献奖、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冯小刚的电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富有讽刺意味。影片《大腕》中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充分展示了当今商品经济畸形荒诞种种,历数虚假广告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讽刺了人们的虚荣的心理,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中衍生出泡沫经济的长久思考,由此引发商品经济中诸多社会文化余震,使人始料不及。 二,富有京味。《非常勿扰2》中的台词“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苍孙”可解释为“苍髯老贼”,北京话,意思就是上了岁数的爷们儿。京味十足。 三,商业气息重。冯小刚拍的电影是成功的,因为赚钱,因为流行,因为有人看,因为好评。冯导的电影赚钱,因为投入少,销售额高。销售额高是因为内容有意思,人们爱看,宣传也到位。冯小刚十分注重市场,注重注重商业电影的社会娱乐功能,这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四,非常幽默。冯导电影中的语言幽默诙谐是语言的艺术品。例如,《手机》中,“不让我接,原来是有人接,车不好,人好。”,“房间我是开了的,但是,我没有上去,思前想后,还是怕麻烦”。《天下无贼》中,“你们简直是有组织无纪律,。。。。,这年头队伍不好带呀,。。。。”,影片《没完没了》中小芸说:“有一公鸡下了个蛋,公鸡就追着母鸡咬,你说那是为什么?”阮大伟:“你说公鸡为什么追着母鸡咬呢?”韩冬回答:“因为它下了个鸭蛋”。幽默的语言是电影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很受欢迎。 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非常勿扰2》就非常迎合现在流行的婚恋主题,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花钱去看。卖点也就是电影的看点,其作用有点像画龙点睛。《集结号》的重点是战争的音响和场面,给人以视觉冲击,看完电影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六,电影成本大都不高,所以收益大。冯导的电影是以现实生活为前提的,因此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形是很容易的。《非诚勿扰》的场景是饭店、野外、客轮上。《天下无贼》的场景是别墅、火车、寺院、草原、饭店。很少为电影特意去搭一些花费较大的景,这样不光成本低而且更具真实感。 因为以上一些原因,所以冯小刚成功了。他的贺岁片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化蹚出了一条出路。相信冯导以后还会有更精彩的作品。

关于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三位导演创作手法浅析

导演风格比较: 中国: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 张艺谋 他是中国导演中视野最宽的一位。 电影题材是有层次之分的,张艺谋的视野聚焦在最低与最高的地方。 “低”是他的选材,张导最精彩的作品大多是反映最乡土的题材,如:“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包括后期的“千里走单骑”,风格都很质朴。 “高”是他的电影的影响力,张艺谋的优秀电影给人的震撼是心灵层面的,他总是努力在诠释关于生命的命题,这让他的电影的冲击力是直指人心的。观众可能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可能是农村的老头老太,可能是城市的白领小资,甚至对于他电影中的场景闻所未闻的人,只要用心去看,都能从电影人物极为平凡又极为细腻的故事中触动感情,那种感情是超越背景超越身份的,它属于人性生来善的一面。所以说张导属于责任感很强的导演,他的电影中充满最根本的人文关怀,而触到了生命最高的地方,这使他的乡村题材电影像一个怀抱,极具包容力。一部电影拥有各种能触动心灵的刺点,使不同的人群都会为其中某一个理由而感动,这是他电影的包容力在观众身上的体现。具体说来,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农村观众会由鲜活的人物想到自己的青春过往,文艺小青年会开始又一个关于伟大爱情的思考,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者也可以从这个关于乡村教师的故事中得到安慰,海外市场里电影唯美的场景拍摄更是吃香。 总体来说,张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他的作品大气,不耍小聪明,也不失亲切感。他的关怀 “三枪拍案惊奇”。是平起平坐而非居高临下的。有两部争议比较大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就不多说了,导演也要吃饭的,每部片子都去考虑人文关怀未免也太累,就算为了票房去煮一顿视觉大餐,好吃没营养,也没什么不行,起码他弄得还是挺好吃的。“三枪”,张导拍出这样的片确实让大家惊奇了好一阵,骂声震天。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大家都把这当一个大片来期待,但人家自始至终都没说这是个大片,“张艺谋”的标签给它贴了个太正统的期望值。张艺谋也是需要玩的,对于张导这么个有责任心的人,实力不够的时候他不会乱玩,现在正片拍多了,无闲发个少年狂去拍个形式上很实验,内容上很娱乐的电影小作,(实验电影就是那些刻意背离传统,尝试一些新手法新题材甚至是新的拍摄角度等的电影,最开始都属于小众电影,关注的人不多,但实验成功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也就变成了大众的)这种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冲突碰撞得我们很不适应,没法消化,于是就弄出了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喜剧惊悚片”。为张导辩解之余,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这次实验不太成功,但精神十分值得推崇。电影要发展,就要不断实验,大导演不顾自己的安危带头实验,精神可嘉,也算是件好事。真别太责怪张导,从他电影风格的走向看得出来,他累了,他已经用他的电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情怀,在他想要娱乐一下的时候,我们也包容他在娱乐上的力不从心吧。 (顺便提一下,三枪拍案惊奇中有个细节,五个主人公的衣着分别是红黄蓝绿黑,在迎接赵本山的时候按顺序排好,完全匹配“贝京欢银妮”,张导不动声色的娱乐了一把奥运吉祥物)在电影赏析中总会有一股潮流,故意背离主流,认为主流电影是没有见地和性格的,张艺谋一度是主流电影的全权代表,他的电影不会去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诚实认真的去用影音画一个质朴的故事,给那些小故事强大的震撼力,这就是他的力量,无比的实在。他在电影界至高的地位,不是大众出来的,而是大气出来的。 冯小刚 从高度上与张艺谋对比,他的视野不高也不低,在中间。 从命题上与张艺谋相比,他诠释的是生活,而非生命。 若说张导是“土”,冯导就是“俗”,不能否认的是,冯小刚聪明,他总在描写市井小人物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 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4000万和3000万。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接下来的三年里,

几位国内导演的导演风格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 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 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 “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 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 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 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 大视觉冲击力。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 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 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 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 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 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 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 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

冯小刚电影艺术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冯小刚贺岁片的电影叙事风格 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6级汉语言文学班 学号20063034031 姓名匡娟 指导教师许涛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 二OO年月

论冯小刚贺岁片的电影叙事风格 匡娟 内容提要: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如今,冯小刚的贺岁片已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冯氏品牌”,他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初步探讨,揭示其电影大众化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冯小刚叙事平民化游戏化幽默化 “贺岁片”一词,最初出现在内地,当时为刺激萧条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国内开始逐步开放电影市场,引进外片。在这些进口大片中,已经有了一些“贺岁片”。它们的制作手段和市场反响引起了中国电影业内人士,尤其是市场经营人士对于“贺岁片”概念的浓厚兴趣。加之中国电影领域的逐渐开放以及电影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强化,“贺岁片”这种借助节日前后特殊的新年时段来制作经营电影产品,以期获得良好票房的电影市场操作理念,开始对国内电影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贺岁片”在中国内地真正作为一个市场档期和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片种引起受众的关注,始于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当时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凭借贺岁片《甲方乙方》,一举夺得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在业界轰动一时,这样一个票房就连冯小刚本人也颇感意外,从此,冯氏贺岁系列电影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之后的12年时间里,冯小刚陆续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八部贺岁片,战绩不俗,票房步步攀升,尤其是2009年的《非诚勿扰》,票房飙升过3亿元,此时,其电影总票房累计达到10.32亿。由此,冯小刚超越张艺谋、陈凯歌,成为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导演。 毛主席说过: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套用这句话,争票房容易,守票房难。为何众多导演都有尝试涉足贺岁领域,却惟有冯小刚的运作成就了其品牌形象呢?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表现。”①可见,叙事方法对一部电影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特点展开研究,平民化的叙事特点、游戏化的叙事安排、幽默化的叙事语言共同够成了冯小刚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向使得人们冷却了对政治的热情,转向关注自我和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冯小刚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颠覆和重构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将镜头落在大众平民和底层小人物的身上,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为表现的对象,为观众理解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