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一目的

1.1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

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和风险转移在内的

操作要求;

1.2建立全面的环境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确

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预防和减少非预期的影响,

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1.3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

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二范围

适用于在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及相关方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三定义

3.1风险

不确定性的影响

注1:影响是指偏离预期,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注2:不确定性是指对事件及其后果或可能性的信息缺失或

了解片面的的状态。

注3:通常用潜在事件和后果,或者两者的组合来表现风险

的特性。

注4:通常用事件后果(包括情形的变化)和相应事件发生

可能性的组合来表示风险。

注5:“风险”一词有时仅在有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时使用。

3.2风险评估

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3.3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

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3.4风险降低

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依据

3.5风险接收

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收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3.6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自身可能要承受对潜在损失以一

定的方式转移给对方或第三方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

程,有时可大大降低降级主体对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

形式是合同或保险。

四职责

4.1最高管理者

4.1.1负责风险和机遇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

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

4.1.2风险评估&机遇分析报告的核准

4.2管理者代表

4.2.1负责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4.2.2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的确定,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

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

4.3安环部

4.3.1组织成立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实施与环境管理有关的

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4.4各部门

4.4.1负责本部门环境风险的评估和机遇分析以及相关应对

措施的制定、执行和追踪确认

4.4.2本部门风险评估&机遇分析数据的制作

4.5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4.5.1风险机遇的识别;

4.5.2风险和机遇的分析和评估;

4.5.3制订风险和机遇对应措施并落实执行;

4.5.4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确认,以评价措施的有

效性。

五风险和机遇管理内容

5.1建立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5.1.1小组成员:

风险识别活动的展开应是一次团体活动,首先应建立一

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该小组应由安环部召集各部门

人员组成,由安环主管或指定担当担任组长,全面识别

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

5.1.2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的职责:

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成立后,需要履行的职责请参考

4.5。

5.1.3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的任职要求:

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资质符合要

求,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熟悉环境管理体系中有关风险与机遇的要求;

d.掌握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

价的方法;

e.独立制订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或方案的能力;

5.2风险和机遇的识别

5.2.1公司内外部因素的识别

识别风险与机遇之前,应先根据《组织环境作业程序》

的要求,对能够影响企业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

力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识别与确定,以便更好应对这些因

素所带来的风险,识别后的内外部因素统一列入《组织

内部&外部因素识别表---环境管理体系》,当所识别内

外部因素确定为风险时,应将相应的因素列入《风险和

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

5.2.2公司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识别

相关方能够影响组织的决策或活动,从而给组织带来风

险或机遇。识别风险与机遇之前,应先根据《组织环境

作业程序》对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相关方需求和

期望进行分析判定(如客户、供货商、外包方、监管部

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等相关需求)并识别这

些需求和期望中的合规性义务,识别后将相关信息列入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表---环境管理体系》,当所识

别的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确定为风险时,应将相应的相关

方需求和期望列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

体系》

5.2.3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识别风险与机遇之前,应先依据《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程序》中要求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措施的管

控,识别后的环境因素列入《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表》,

当环境因素确定为风险时,应将其列入《风险和机遇评

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

5.2.4环境法规及合规性评价的识别

依据《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中的要求,进行法律法规

的收集和符合性的判定,根据法律法规符合性判定的状

况,进行合规性义务的环境风险的评估和机遇的分析,将不能满足必须遵守的、或法规规定的、不可接受的部

分列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另

在进行法规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识别时,需持续关注环境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动态,特别是在进行环境合规性评价

后将要颁布或将要修订的法规动态,视法律法规规定要

求及实际执行的状况,必要时将其列入《风险和机遇评

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

5.2.5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通过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识别、相

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识别、环境因素的识别、环境法规及

合规性评价的识别以及潜在紧急情况的识别,能更好的

从多个角度辨别出公司存在的风险,以便更加全面的策

划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识别的风险应记录于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中。

5.3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

对已经识别的环境风险的严重度(S)、影响范围(R)、风

险发生频度(F)进行评估,其评估

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估准则进行评估确认;风险

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

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5.3.1风险严重度(S)的确定原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在对风

险进行严重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有效地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

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

类:A非常严重B严重C较严重D一般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

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

准则: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度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中。

5.3.2风险的影响范围(R)的评价原则

风险的影响范围是指在风险出现对环境的影响;为便于

识别和定义,将风险影响范围定义为7级,如下所示

A 一个工站

B 一条线C一层楼 D 一栋楼 E 一个区 F 全园区G 周边小区或工厂

通过风险发生的影响范围可选择风险管控的范围,制定相应措施进行风险管控;如下表所示

5.3.3风险的发生频率(F)的评价原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极少发生 B 很少发生C偶尔发生D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注:1%表示每100天里只发生一次的情况。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

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

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份因素其发生频率较为

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

行判定。确定风险发生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

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中。

5.3.4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系数(P)=【风险严重度(S)+影响范围(R)】*风险发生频度(F)

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使用风

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

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措施

注:风险系数评价说明:

A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B即使风险等级不是高风险时,当为必须遵守的、或法规规定的、不可接受的风

险时,即使为中低风险,也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以确

保满足要求

C风险等级为全部为中低风险时,需要对风险系数最高的两项列为限期改善项目

5.4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

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A 风险接受

B 风险降低

C 风险规避

D 风险转

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订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地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风险转移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具体应对措施要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环境管理体系》中。

5.4.1风险接受

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

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

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时

B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C既无有效地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地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D按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15的低风险

5.4.2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

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

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的方法: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时

B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地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C按风险评估准则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15~40之间的一般风险

5.4.3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

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

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规避的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

的损失。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这主要采取事先控

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

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5.4.4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自身可能要承受的潜在损失

以一定的方式转移给对方或第三方承担的行为。通过风

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

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或保险。

5.4.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

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措施进

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

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订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

在制订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A制订的措施应是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B制订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C应指定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落实。

在实施控制措施后,风险评估小组要进行效果确认:

A 措施有效;

B 进行中,继续跟进;

C 效果不彰,继续改进;

评价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的剩余风险是否已经使风险

降至可接受水平(一般风险或者低风险),如果风险未

达到可接受水平(即:效果不彰,继续改进),则需要

考虑采取其他措施控制风险,并于下次风险和机遇评估

分析时持续追踪。

5.5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应按制订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A 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B 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C. 合规性义务的符合状况

5.5.1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或在管理

评审时进行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发生重大环境相关事故时

B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高阶主管认为有审查需要时

C其他情况需要时

5.5.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A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

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数据,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

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

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5.5.3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A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

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数据,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

估和风险应对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B风险和机遇的实施和评审后工作

安环按策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

评审,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审报告---环境管理体

系》;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

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

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B.1措施有效性的确认/剩余风险改进措施

B.2资源的需求

B.3持续改进的机会

C风险评审的内容包含整个风险的管理过程,评审结

果要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的输入。

六附表

6.1HSE/R- 06-001-01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6.2HSE/R -06-001-02 风险和机遇评审报告七实施与修订

本程序呈核准后实施,修订亦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