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一、前沿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个性。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异,西方哲学以天人相分为前提。由于这一根本的出发点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关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比较,国内学术界有许多这样的文章,下面就我搜寻的几篇文章进行综述。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哲学,英文称Philosophy,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虽然存在一些内在联系,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差异上。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文章,大体发现以下篇目:《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西自然观的哲学省思》、《关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中西哲学比较之儒学复兴》、《在德性与德行之间——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中西方哲学产生条件之对比》和《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大体发现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

中国哲学历来推崇人性,不注重知识论和方法论,而西方哲学则以“认识论”为核心,总所周知,哲学,英语中式Philosophy这个词,中译为“爱智慧”,爱智者并不自诩说是“有智者”,这是说,哲学是从追求智慧开始的,智慧就是

知识,古希腊人说哲学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这一点所有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但是古希腊的发展却是首先想知道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世界运行的规律、由宇宙然后再推入人生,因此,西方哲学的全部基础和核心就是“知识论”“逻辑方法论”,而不是“人性论”“人生观”。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中国文化中历来强调“定义不能精确,推理不能精确,也因此难以有精确的定论”的认识,因此,中国哲学中一直都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则看重的“为什么”,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因此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也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此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国学大师钱穆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源头时称中国文化为“一脉分张”,西方文化为“诸流竞汇”。中国儒、释、道三教异源同流,形成了互相兼容、互相补充的多流并存,多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西方文化有三个源头,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文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对一切事物进行反思的科学精神传统;古希伯来文明,犹太教对上帝的崇拜发展为唯上帝意识;古罗马文明、发达的法制传统为近代的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这三大源头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基督教中固定下来,因此,西方哲学是一种“诸流竞汇”的哲学体系。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天人关系,古代中国哲学又称之为“天人之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深入展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将“畏天命”作为“三畏”之首;道家学派的代表人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荀子有一个著名论点:“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各流派尽管立脚点不同,但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共同的特点的。与中国哲学相反,西方哲学观偏重于向外探求自然,征服自然。在西方,以理论形式表现的宇宙观形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也曾有过类似东方人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念,以德漠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从世界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角度探寻世界的本质,把原子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但是,在西方自然哲学发展史中,希腊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并非西方哲学的主流。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与人世相对立的神世安排的。他的学生柏拉图又发展了这种思想,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庞大体系。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感觉不可能是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了好几个世纪。因此,西方人看世界时,认为人和宇宙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是“天人对立”的宇宙观。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中国哲人对时间的认识是宏观的、深刻的。把世道的变迁、国家的兴亡放到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虑。《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时间的理论贯穿全书。宋代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阳易理的实质,是时间主导空间变化的规则。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学者们就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意识。如:亚里土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星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运动,构成了圆周运动。在公元2 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地球处于正心的位臵。西方人对空间的追求达到了执迷的程度。把时间放到了次要的位臵。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在古代中国,中庸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尚书〃尧典》中写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意思是:合理的态度应当是正直且婉和,宽大又谨慎,刚正而不盛气凌人,简约却不傲慢无礼。中庸形态在春秋时期已获得成熟的形式,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被用于道德的培养,注重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和完美性。西方哲学文化有一套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原理基础上的思维习惯,两千多年来三段论法和演绎推理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思维主流。重论证,非此即彼,是偏向于绝对、极端的价值观。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

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可以说是道家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色。道家哲学对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从吾人对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获得理解。西方近代科学里所界定的自然,包含了由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维生体系与生物圈所构成的环境,以及整体宇宙。换言之,包含了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一直到天文学所研究的自然。整体说来,这一自然可以归结为:自然科学发现的自然法则所足以解释和预测的全体现象。科学家认为自己可以透过客观的方式描述自然,发现它的法则,并用法则来解释现象的发生;在解释以后,就可以进一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夫哲学,究神人之际,以人之成人、安身立命为要务。发而为议论者,惟使人信服或遵行而已矣。此为伦理、政治之基础。中国哲学若是,西方哲学亦然。然则二者之异者何?曰:方向不一,方法不同。简言之,西方哲学乃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中国哲学则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在西方哲学良知论的脉络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德性与德行分离开来,即经验论的良知重视的是具体的德行,而先验论的良知则更重视内在的德性。德性与德行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满的交融,这也正是亚氏的德性伦理学与康德的形式伦理学在现代都遭受批判的根由所在。而德性与德行两难的问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他认为,德性虽是人的天赋之性,但它必须在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得到表达,即良知作为内在的“德性之知”也必须在实践性的德行中予以扩充。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

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不必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要么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这些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所以以古希腊进行论述)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是一种农本经济。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中国,一方面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的国家内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中国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使思想传统较早形成和比较一致。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所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他们的学说也试图从古代的传说和古籍中寻求证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也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批判,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而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所以以古希腊进行论述)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离开来,这也就有利于各个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多种政体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依照城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出现。在多样性的环境里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比较和思考,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更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一些较为宽

松的城邦里形成了古希腊著名的民主制,这种民主制总体上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和相互辩论可以允许合法存在,它允许甚至保护公民自由思想的权利,有利于使一些背离传统的或与时下流行的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些权贵常常邀请一些“社会名流”进行聚会、探讨,极大地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一部分人试图开辟另一些道路或者对传统进行批判——而不是简单继承,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对传统(主要是巫术和神话)采取超越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腊哲学的新的传统:超越传统。因此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对比发现,中西方哲学有着许多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对哲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一)哲学不是真理

哲学不是真理,与其说哲学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不如说哲学以追求信以为真为目的。

举个例子,1+1=2,这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不同的时空形态下,我们都可以有把握地说,1+1=3或1+1=4是错的。哲学则不然,有的哲学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有的哲学则认为人死如灯灭。对于这两种意见,我们不能判定孰是孰非。当然,如果信其一为真,则可认定其二为错。这就是说,真理具有排他性,如果哲学是真理,那么就只有一种哲学,这显然和哲学具有各种流派的事实相悖。西方有西方哲学,中国有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有“唯实主义”,有“唯名主义”;在中国哲学中,则有儒家、道家和墨家。固然,在某些特定的时空状态下,某种哲学会成为“真理”,但这只是变态,而不是常态。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哲学必须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看法,基本上是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一种归纳。但这种归纳并不能涵盖更大范围的事态:它既不足以涵盖自伯格森以后的西方哲学,更不足以涵盖更为广阔的中国哲学。哲学必须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主张,基本上就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一个归纳。显然,这个有限归纳并不能作为一个无限归纳,当然也不能作为一个“公理”、“规律”

或确定无疑之前提,更不能据此前提来演绎更大范围的事态。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人之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人之死却首先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这就是说,生是一种有限,死却可能是一种无限。依照这种生和死的“有限和无限”,我要给出这样一种表述:有限的人生渴求死后无限之永生。这种死后永生图景之刻画以及生时努力之方法,就是哲学的任务。永生之图景必须使人信服,努力之方法必须让人遵行。这样,信服而遵行也就成为了哲学的目的。永恒之彼岸既不可感,故西方哲学必须首先使人信服;逐渐延伸之社会既真实可感,故儒家仅需让人遵行。

四、结束语

对于如何进行中西哲学的比较,我们应该运用分析生存状态的方式,也就是分析其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哲学的文本是不好比的,但是,一切哲学的文本都是哲学活动的结果,而从事哲学的方式就是生存的方式。我们应该从“超越”这个词出发,阐明了中西哲学各自“超越性”及其生存状态结构性特征。西方的形而上学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脱离经验的柏拉图式,另一种是以经验概括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式,这两者的共通之处是都带有超越的特征。中国的形而上学则不然,《易经》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言,说明了中国哲学中的“道”不离“形”、“形”不离“器”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里不具有追求纯粹知识的普遍性原理传统,即本体论传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的“万物合一”境界,才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参考文献:

1.潘磊、孟媛媛《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创新论坛★技术与创新管理

2.曾志、孙福万《论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及其逻辑基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40 (3) :15 - 2

3.

3. 王利红《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增刊

4. 梅景辉《在德性与德行之间——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7月

5. 甘民《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19(35) :23 - 25

6. 罗素著、何兆武等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7. 厄奈斯特〃巴克著,卢华萍译《希腊政治理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9.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 刘向雄《中西方哲学产生条件之对比》

11.许苏民《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

12. 余志民《中西哲学比较之儒学复兴》

13.沈清松《中西自然观的哲学省思—兼论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

14.《关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15.《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

16.《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

17.《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YOUR LO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一一阴阳T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西方的“原子论” “元气说”一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原子论”一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方式一一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 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哲学真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哲学大家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思想仍然是不理解。西方那么多的哲学大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基本上不一样,想要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哲学史课就把它理解通透我觉得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淡淡对中西方哲学智慧的看法。 一、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差异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追溯世界的本源,弄清楚“是什么”,并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归纳,演绎。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中国哲学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关怀和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老子和孔子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看出。古希腊哲学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中国哲学的重点是“怎样做”。西方注重的是学以致知,我们注重的是学以致用。 哲学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哲学与宗教的共同点是为人的灵魂找一个安身之所,都是一种人生信仰。西方哲学离不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相信神是唯一的,他们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都是多神的宗教,多提倡现世吃苦修行以求得来世的幸福。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不同。 二、哲学的发展方向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改卷教师: 学号:106050110 姓名:孙敏得分: 题目一: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可能性阐述 对于哲学来说, 人的生命本性以及文化传统是全部哲学的基本根据或主要前提。人的生命本性是哲学永恒的主题, 是所有哲学都要 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 哲学并不是以同样的面孔和眼光面对人的生命本性, 恰恰相 反, 人们总是通过不同的哲学问题、解释原则、思维方式、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来把握 自己的生命本性。这些“个性化”的哲学内容, 是构成某一哲学传统最为主要的因素, 从而也就形成了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本性是中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共同方向,而各自的有一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所以中西方哲学存在比较的共同话题,又存在观点的差异性,因此,中西方哲学存在比较的可能性。按照这个道理去感悟和理解“中西哲学”, 就有更大的可能去把握这两种哲学的性质、特点和“长短”: 西方人“惊异于世界”与中国人“注重于生命”的哲学问题;西方人为世界秩序立法之“理”与中国人为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价值取向; 西方人追寻“终极本体”与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 西方人善于逻辑分析与中国人长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爱智”与中国人“修心”的哲学理念; 西方人概念明晰与中国人话语隐喻的哲学表达方式; “中西哲学”这六方面不同的性质与特点集中地体现了“中西哲学”各自的传统, 是我们应该加以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各种具体内容尽可归结于其中。 当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时, 不仅要注意“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与特点, 更要注重这两种哲学由于性质与特点的差异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优长与缺陷, 特 别是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生命和命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必要性阐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的研究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逐渐从专门性到普遍性转变,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互为关联的事实: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精 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的发展处于以西方文 化与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有鉴于此, 当代中国人要想保持自我, 真正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就不能不去比较研究中国 与西方的文化、文明, 特别是彼此的哲学。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从近代原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的研究,在19世纪中叶以前虽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彼此的哲学都有过一些了解,但就中国人而言, 只是到了19 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比较彼此的哲学。因为在此以前,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文明、两种文化、以至于两种哲学, 就总体而言是各自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的。是什么事情或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人在19 世纪中叶开始去比较“中西哲学”的呢? 这并不直接是哲学本身的问题, 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根源于中国人生存的危机和命运的不幸。那时, 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攻击, 在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上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致使中华民族在内外交困中陷入深重的生存危机与不幸命运。正是这种生存与命运的压力, 促使中国人去审视中国与西方, 在比较中研究西方与自己。 另外从整个人类自我发展和认识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蕴涵“生命性前提”的问题。人如何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 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 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 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 中国的自然哲学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在老子的道家学说中,“道”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

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 “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它源于希腊文,语根为philo及sophi a,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或是对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智慧”一词意义十分广泛,用现代的说话來说,它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现在中国官方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这应该是最为科学的定义。 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并机械的认为像数学和几何一样从已知的知识可以推出未知的结论。大家知道要进行逻辑思维首先要进行定义,可是定义往往难以精确,推理的过程也经常的与事实不符。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结尾这样说道:“哲学之所以应该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写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写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在这段话里罗素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要求精确定义的哲学是根本精确不了的。 先说西方哲学的困境:第一个层面,哲学的基础是定义和逻辑。而西方哲学家们发现就是对简单的1都难以科学的定义。例如一张椅子它由一些木头组成,而木头又由众多的纤维组成,而纤维又是由有机分子组成,有机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即使面对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氢气都难以定义“一”,因为氢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又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在推究还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结构。这就是西方哲学界的“哲学丑闻”。还有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逻辑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现“主”、“谓”结构的推理会出现谬误和混乱,后来又发现逻辑悖论。第二个层面,传统西方哲学有三大主题:上帝(第一存在)、物质(自然界)和灵魂(精神界)。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上帝在哲学中占有的地盘越来越少,上帝只存在于宗教哲学里,可以说根本不是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对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结论——即对物质的研究也被各相应的自然学科所替代;近代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语言分析也独立成为了心理学科,它替代了哲学对精神的研究。因此说哲学面临失去研究对象的危机。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2+2=4’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是他用数理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主谓概念。它们应该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纯的逻辑性。即使是“2

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有何意义

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有何意义 夏乃儒 节选于夏乃儒主编《中国哲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9月第1版,2007年9月第6次印刷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世界哲学史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其间,也有互相交流、冲突和汇合。于是,便有比较研究。回顾历史,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出现过四次热潮: 第一次,从明末至清中叶。随着耶稣会传教士来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哲学逐渐被介绍进来。同时,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性著作(如《易经》、《四书》)也被介绍到欧洲各国。这一阶段,各自对对方还不甚了解。例如,诠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名理探》虽已被译成中文,但是除了像李之藻这样的科学家之外,还鲜为人知。所以,此时的比较研究,带有许多臆测的成分。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称颂孔子哲学,竟然把它当作是反对封建统治,鼓吹理性主义的思想武器。 第二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时期,围绕着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再次形成高潮。在变法前夕,严复提出的“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论世变之亟》)观点,反映了此次比较研究一开始就抓住了两种不同形态哲学的实质性问题。由于争论是在资本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禁闭的国门之后进行的,所以具有尖锐的对立色彩。可是,相信西学、新学能够救国的,也并没有真正找到救国救民的良药。这次比较研究的积极成果是西方进化论哲学被系统介绍进来,整整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都被它所折服。他们试图以此来解释和推进社会历史的演变。当然,进化论不能科学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三次,五四时期。当时出现了空前规模的中西文化的大论战,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其比较、讨论的深度与产生影响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上一次。这时期的比较、讨论是在新的情况下展开的。主张复古、固守“国粹”的,已不是对西方文化毫无所知的清末的顽固派,而是对西方文化已有相当了解,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面貌出现。推崇西学的,已不以介绍进化论为满足,而是把形形色色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统统搬进来。其中以宣扬实用主义和伯格森哲学为影响最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开始也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传入中国,并广泛地传播开来。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大比较、大论战的最积极的成果,是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科学的回答。

浅谈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信息工程陈元) 摘要:一直以来, being在西方哲学的范畴中被热烈讨论,在相关的讨论中,人们对我提 出了许多问题和看法。使关于 being 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这里,我想就 几个私下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在我看来,它们与 being 相关,也很有趣。 本文认为,“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普遍的哲学概念 , 关于“是”的理论“是论”所表 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 ,是纯粹理性自身的展现。作者不赞成将“Being” 译作 “存在”,而以“是”作为的译名去阐述西方哲学,并说明了“是”这个哲学概念由系词“是” 演化而来的。 大家都承认,“是”是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核心概念,读西方哲学书总是碰到它。早 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就作为哲学术语了。柏拉图以相的方式讨论过“是”、“不是”、“所是”或“是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就是关于“是者之为是者”的学问。中世纪 神学甚至以“是”指称万能的上帝。黑格尔声称他的《逻辑学》是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在各位哲学家那里,“是”的用法及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恐怕人们都会承认:在西方哲学史上,“是”被认为是“最普遍”的哲学概念,即,“是”的意义在于它是那个 具有最普遍性质的范畴。至少,这是“是”的多种用法和意义中最重要的一种用法和意义。什么是“最普遍”呢?通常人们把它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意思。可是什么是“一切”呢?事 实上,由于人们的阅历不同,尤其是思想方式的不同,所谓的“一切”是不一致的。囿于 日常生活的人把凡是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东西称作一切。有科学常识的人把一切扩大到细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以及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我们也没有理由把那些非物质的东西排除在“一切”之外,例如数学对象和哲学思想表达的对象。 其中的范畴无不有其来历,这个范畴体系的开端就是“是”。海德格尔革新传统哲学时, 也围绕着对于“是”的阐述。 西方哲学把“是”当做最普遍的哲学概念。那么,在什么意义上“是”能成为最普遍的 概念呢 ? 为了搞清这一点,我们须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是第一个将“是”作成最普遍的相的人。事由起于他的后期著作《巴门尼德篇》,在那里,柏拉图为补救其前期有关相的理 论的不足,发展出一种关于相之间相互分有或结合的理论。他提出,单一的相是不能成立的,相只能成立于它们的相互结合关系中。所谓相的相互结合 ,在形式上就表达为通过系 词“是”把分别代表两个相的词组合成的句子。如“一是数”,这个句子就表示“一”和“数”这两个相的结合。“一”这个相的意义是通过“一是某者”这样的句式得到述说的。换句话说,“一”成立于与其他相的相互结合关系中。反之,如果“一”不与任何相结合, 那么它除了自身就得不到任何规定 ,甚至连它自身也不能成立。因为 ,表示“一”成 立的句子写作“一是” ,这是希腊文里最简单的句子,它须是“一”和“是”的结合, 可是,“是”也是一个相。由此可见,“是”这个相由于它还具有系词的身份。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王路认为,being应该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这一观点似乎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常有人说,总体上可以理解这种看法,也认 为他有道理,但是总觉得他还欠缺一些东西。我觉得就是欠缺些与你知识结构有关“存在”的认识对应的东西。好比张无忌给周芷若输入九阳真气疗伤时,总觉得他体内有股怪异的 内气在于自己的真气抗衡。 由于 being 译为“存在”乃是普遍现象,因此当一个人真正步入研究阶段的时候,他或 她已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存在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词甚至已经成 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用语。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不断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能够认识到“是”这个译名有道理而“存在”这个译语有问题,这本身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 是接受一“是”到底论又谈何容易?!因为“是”与“存在”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且 不说抛弃甚至铲除多年形成的知识积累在情感上有多么难以接受,需要做出多么巨大而持 久的努力。至少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会时时处处以不同方式顽强地抵抗。

中西方哲学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哲学比较与分析 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西方哲学是科学型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相联。以探求宇宙观、认识论为中心,同道德相区分。以认识和征服自然为目的,即使探求道德伦理也是为认识和征服自然服务。在西方人的眼里,哲学就是对真理的追求,通过学哲学使人变得聪明。 二、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注重直觉性,注重了悟,而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人惯于直觉思维,西方哲人惯于科学思维。直觉思维富于想象,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际、重科学,一丝不苟地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它必须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这一逻辑传统是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开始的。亚里斯多德使逻辑详细和完善,使之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使之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其实就是三段论,是一个公理系统和自然演绎系统。 三、中西方哲学的方法论 西方哲学关注主客二分,强调人与物的分离,认为人是获得了意识后,将世间万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进行思考。由此发展成熟的认识论恰恰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样一来,西方哲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印记,以致知性分析的方法一跃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哲学以“逻辑”为工具,其从古到今的一个明确特征就是以“逻辑”为工具来表述它的思想,这一特征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工具教会了人们一种方法,也就是人的思维和言语都要讲规则、要分析、要符合逻辑顺序,概念作为万物最关键的东西,一定要清楚、严密、明白,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能够纳人到一个严密的体系中来。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一向重分析、论证、推理,讲究严密和实证。而中国哲学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把自然和人伦看作是达到主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天意之显示与象征,并把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的主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所以在方法上一般求助于神秘的直觉体验而不重视科学的分析,中国哲学不以“逻辑”为工具,而是带有更多的论断、宣布式的形式,往往以圣人

中西方文化比较期末考察论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期末考察论文题目: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的影响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三班 学生:刘栏 学号:16301020306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由于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 截然不同的。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哲学论文集 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WTT提供的仅供参考哦! 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 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 受实际生存的地域性文化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干预,西方哲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在探究切入点,逻辑推演路径,以及基本观点构成体系层面均具备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征,因此切实做好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基本差异的认识和分析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现代哲学研究与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不间断求索,是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获取的基础性生存本能之一,因而对于生存于差异化历史环境实践背景之中的独立化人类个体而言,其实际建构和秉持的基础性思维认知模式和内在逻辑推演结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点。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在研究基点层面本身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在经历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基本传统。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西方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侧重于规范的逻辑分析,而中国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注重综合性和道德性,这是西方哲学学术体系与中国哲学学术体系之间最为显著的分野。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一、西方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体系的起源差异 西方哲学理论体系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并且其早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实际经历的基于漫长历史实践背景之下的发展演进过程,本身与周边性环境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化特征之间具备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联特征。遵照现有的基础文献记载揭示,古代希腊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海洋地质环境类型为主的国度,由于其实际占有和控制的土地资源要素长期处于相对贫瘠状态,因而诱导其基础农业的发展演进状态遭遇了显著且鲜明的干预和限制。与此同时,古代希腊具备数量充足且类型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曲折回环的海岸线,为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产业和海洋交通产业的繁荣有序发展,构筑和提供了稳定且坚实的环境背景支持条件。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加工产业和矿产资源要素开采生产产业的繁荣发挥,诱导了古希腊民众逐步产生和形成了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基本思想倾向,并且诱导西方古典哲学在基础性理论构成体系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切实展现出了较为稳定且充足的开放包容的基本特点。 中国哲学理论体系最早起源于中国原生文明发展早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其在早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在中国原生文明历史时期极其特殊的综合性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条件之下,展示出了表现鲜明的百家争鸣历史特征,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富盛名的学派大家,其中包含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墨家学派的墨子;以及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和慎到等。这些学派大师不仅为中国古典原生文明历史时期古典哲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后世的中国哲学理论体系研究分析工作,构筑和提供了丰富且充足的背景素材要素支持条件。

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

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 一、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教材(原发于你来我往论坛) 西方哲学史我读过四种教材。 第一是南开大学出的〈欧洲哲学史》,冒从虎主编,上下册。这套教材是年代编写的,我觉得明显地显得陈旧,带有很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套书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主要概念都解说得比较清楚。我第一次读哲学史就是读的这套,我觉得这套书作为入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这套书有很多不足。书中的康德哲学部分,显得较为薄弱,可能受当时学术研究条件限制,其康德哲学主要根据《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来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讲到,而且我认为有些地方有误解。(这本书有修订本,没读过) 第二,是苗力田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这套书是90年代出的,由人大的泰斗集合多人之力编成。我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编得比较仓促,因为感觉读起来某些地方文字硬硬的,甚至于会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不通顺。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广而深。尤其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我觉得写得很好。 第三,是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这是近几年新出的,因此首先的好处是,意识形态的影

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它基本上是就哲学讲哲学,哲学之外的东西讲的相对比较少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广而深,基本上各个部分都写得很好。 第四,是全增瑕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我为了考上海的学校才买的,只买到了上册,下册只有朋友复印给我的康德、黑格尔部分。这套书看起来巨厚,很吓人,但其实每页字比较大,内容其实和其他几本书差不太多。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从下册还包括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部分。不过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就可以了。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看刘放桐的那本。全的这套书也是80年代编的,可是现在仍然在用,说明这套书是编写得相当不错的。读过之后,确实如此,文从字顺,对各种理论、概念的解说都相当清楚。 读过四套之后,我的体会是多读几套哲学史教材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每读一次,都会加深哲学史的印象和理解;一方面,有些哲学家的思想相当不好理解,如康德、黑格尔,看了A书不懂,也许再看了B书,结合A书,也许原来A书中看不懂的现在就可以看懂了。尤其是黑格尔,不同的书讲法很不一样。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比较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 承接上次的话题:几套哲学史教材之比较。上次谈过我读过

相关主题